讀書日
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一位加護病房醫師的善終宣言

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一位加護病房醫師的善終宣言

  • 定價:280
  • 優惠價:925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24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愛他,就讓他好走……《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

    文/辛喬2011年01月17日

    前幾天立法院三讀修正通過安寧緩和條例,已插管的末期病人意識不清時,可由病人的配偶、子女、孫子女、父母提出終止施行心肺復甦術,此外,健保IC卡中的安寧緩和醫療意願註記,可視為正本。其實在歐美等先進國家,為免末期病人徒受無效醫療的痛苦,讓末期病人得以「自然死亡」的法令,早已行之有年, more
 

內容簡介

你一定不知道他有多痛,
才以為強留住他是一種愛……
最真實的醫療現場、最震撼的生命故事!
行政院衛生署署長楊志良 專文強力推薦!

  每段生命都有終點,當你也即將面臨這一天時,你是否願意終日躺在病床上,無論你有沒有意識、痛不痛苦,都要被強迫灌食、打針、插管、抽痰、擦屁股……?

  如果你自己都不願意,又怎麼能夠以「愛」、以「孝順」之名,對臨終的親人做出如此折磨他的決定?那已是一種凌虐病人的行為。

  陳秀丹,一位累積十數年經驗的加護病房醫師,親身經歷過無數個病床邊上演的真實故事,透過她的眼睛,讓我們感受到臨終病患及其家屬的痛苦、愛與淚水,更讓我們看見──無私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只有面對死亡,我們才能學會真正活著。

作者簡介

陳秀丹醫師

  擁有快樂的童年、愛我的父母親和七個兄姊,以及疼愛支持我的老公、一雙可愛的兒女,是我感到最幸福的事。有良師益友的提攜、有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工作、有能力幫助別人,是我覺得最感恩的事。參與SARS的防治工作,讓我對醫師的神聖使命有更深刻的體認。

●學歷
  苗栗縣立山腳國小、苗栗縣立致民國中、台北市立中山女中、私立中山醫學大學醫學士、國立陽明大學急重症醫學研究所碩士、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法律與政策組博士班進修中

●現職
  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高壓氧治療負責醫師、疾病管制局北區肺結核諮詢委員、中華民國(臺灣)安寧照顧基金會委員、臺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評鑑委員會委員

●專長
  胸腔及重症醫療、高壓氧治療、末期病人的緩和醫療

●重要事蹟
  臺北榮總臨床優良教師獎
  衛生署治療SARS有功個人獎
  宜蘭縣有功醫師獎(肺結核防治)
  宜蘭縣優良醫師獎

 

目錄

各界佳評
推薦序 / 生命,要有意義;死亡,要有尊嚴 楊志良
推薦序 / 醫師說故事 趙可式
推薦序 / 最圓滿的結果 唐高駿
推薦序 / 一堂寶貴的「生命教育」課  周穎政
推薦序 / 讓愛真誠流動 戴永輝
推薦序 / 別在慌張中留下遺憾 索非亞
作者序 / 宣揚愛的故事,推廣善終的理念

第一章 生命的最後一天,你希望有誰陪伴?
故鄉慈祥的老爺爺
我的母親─永恆的關愛
放下重擔的父親
豁達的老伯伯和孝順的兒女
值得敬佩的澳洲醫師與幸福的人瑞

第二章 愛他,所以決定讓他走
特種部隊英雄的感慨
樂天知命的老農夫
一生奉獻給臺灣的神職人員
順應自然的師父
努力培育孩子出國留學的父親
偉大的母親及遺愛人間的兒子
愛他,不就是要他過得舒適嗎?
榮民伯伯的故事

第三章 無效的醫療,不要再延伸
我不知道自己快要死了
無法承受的愛──再繼續治療,我就要告你們!
無論如何一定要讓她撐過這個年
急救是在救病人,還是在治療醫生和家屬?
不要剝奪我救妳母親的權利!
他又不是癌末病人,不需要用到嗎啡吧!
都是你害我媽媽變成植物人

第四章 醫師不只要救人,也要讓病人保有善終的權益
七夕情人節
愛的遺囑,溫馨的告別
媽媽!妳什麼時候還要再出國啊!
我認為主耶穌不會帶我走
努力工作是為了什麼?
善終的教育──福壽雙全的長輩
重症患者拖垮全家
號稱人間仙境的紐西蘭

附錄   關於人生最後一件大事,你不能不知道的常識
你不知道的醫療真相
認識安寧療護
追求善終的準備

【後記】來自紐西蘭的祝福

 

推薦序
生命,要有意義;死亡,要有尊嚴
行政院衛生署署長 楊志良

  這本書的作者陳秀丹,是一位重症病房醫師,她透過自己從醫多年的親身經歷,以說故事方式,道出了讓臨終之病人有尊嚴離開的重要性。她摯愛的母親於瀕臨死亡時,家人因不忍心她在生命末期,沒尊嚴的飽受折磨,於是共同決定放手,但仍遭到來自於世俗眼光的壓力。「因為大家太愛她,所以決定讓她走」,身為醫療現場的醫師,她道出其內心的省思。

  如果已走到了人生盡頭,放開手讓他有尊嚴地走,幫助他少一點痛苦,早一點解脫,才符合他自己最後抉擇,這就是衛生署推動安寧療護所秉持的理念,也是世界潮流,隨著民智日開,願接受這種服務的人正在快速增加,能提供這種服務的機構亦日見普遍。這本書可引發您深切的思維:處在健康的歲月裡,必須努力珍惜一切,面臨生命的終點時,必須懂得如何放下。全書雖非字字珠璣,但是內容篇篇感人,值得大家一讀,特別推薦給您。

醫師說故事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教授、臺灣安寧療護推手 趙可式

  一九九五年時,臺灣的方智出版社,翻譯了當時在日本轟動一時的日籍山崎章郎外科醫師所寫的《且讓生死兩相安》著作,顛覆了人們認為重症病人一定要「救到底」的觀念。山崎章郎醫師是因為到英國學習了安寧療護的專業,回日本之後擔任一家安寧病房的主任,他將許多動人的真實故事寫入書中,不但影響了日本的文化,對臺灣文化也造成衝擊。臺北圓神出版社於一九九四年時,翻譯了山崎醫師的另一本著作《一起面對生死》,同樣膾炙人口,對現代「過度的醫療」提出省思與修正,也對日本與臺灣兩地的醫療文化造成革命性的影響。

  我一直在想,臺灣的醫師每天診療這麼多病人,也有成千上萬的真實故事,為什麼不寫出這些病人的真實經歷,以作為其他病人殷鑑呢?現在終於等到了!我的好友陳秀丹醫師,十數年來在加護病房中治療及陪伴生死中掙扎的病人與家屬,這些血淚換來的教訓可以幫助許許多多類似的案例。秀丹醫師現在正帶職進修國立陽明大學的公共衛生研究所法律與政策組,她的親身經歷,更可以幫助我們的國家建立更符合人性的善法。這本《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一定會比山崎醫師的著作更能貼近臺灣文化,更影響臺灣社會。

  秀丹醫師的生命故事先從她自己的父親與母親說起,她怎樣用自己的醫療專業與無比的孝愛協助父母安詳善終。之後的故事穿插著許多「歹終」的案例,尤其是經過急救後變成植物人,插上人工呼吸器躺在「呼吸照護病房」(RCW),數年或數十年的病人,真是如同人間地獄般折磨痛苦,所以才有家屬怨恨醫師當初為何要救病人?而醫師呢?明知病人救不活,或者即使救活了,也是躺在RCW中,生命只剩下管子與機器相伴,卻仍行禮如儀地施救,甚至因用力為病人心臟按壓,而導致醫師自己的腰椎骨折,痛了十多年,而醫師卻說:「我也不想壓啊!是病人的兒子不放棄啊!」這種四輸的狀態為什麼一再上演呢?病人輸──受盡折磨,最後仍免不了死亡,卻是歹終。家屬輸──眼見病人受苦的遺憾與悔恨。醫療人員輸──違背醫學倫理的行善原則與不傷害原則。國家輸──無意義地浪費寶貴的醫療資源。沒有一人是贏家,但是臺灣各個醫院,卻仍每天上演著同樣的戲碼。本書有著許多一般人不知道的重要知識,例如病人辭世之前可能會有「臨死知覺「(Death awareness)。一位好醫師,如秀丹醫師,會在病人的診斷及預後(健康狀況的預測)確立後婉轉告知病人病情,並協助預立生命晚期的照護計畫(Advance Care Planning)。在病人已達瀕死階段時,除了促進病人舒適的藥劑外,其他胃管灌食及點滴等都應該撤除。先進國家的研究,病人最好能「臨終脫水「(terminal dehydration),才會使病人感覺較輕鬆。臨終時還要插胃管強迫灌食及打點滴灌水,會使病人全身水腫,增加許多負擔,甚至連呼吸都累。

  秀丹醫師在書中描述了紐西蘭的人性化醫療,她於二○○九年時到紐西蘭的醫院觀摩,感慨頗深。眼見一個文明的國家,既不會「醫療不足,草菅人命」,也不會「醫療過度」,使人被醫療十八般武器折騰得「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希望本書能廣為宣傳,人人都要讀,以便「總有一天等到我」時,能享有善終的權利。

最圓滿的結果
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院長 唐高駿

  我在接受住院醫師訓練的時候,自認熟悉所有的急救技能,天下沒有C(心肺復甦術CPR簡稱)不回的病人,每一次急救,感受到病人肋骨在我進行心臟按摩時折斷,空氣中充滿了因多次電擊的烤肉香氣,最後看到監視器上病人的心跳回穩,滿意地出去抽根菸,紓解興奮緊張的情緒,偶爾有的病患真的醒來而且出院,然而大部分病患在使用維生設備幾天後就過世,有些成為植物人永遠沒有醒來。

  那時候很少病人會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作為一個醫師只知道全力救治。直到去了國外見到先進國家對生命的態度,隨著時間變遷成長,我了解到醫療的極限,醫師用現代科技勉強讓病人多活幾天所代表的意義。

  過度無謂的急救,不但耗用了寶貴的醫療資源,更重要的是,當我們見到病人全身插滿管路,接著維生設備時,是否遵循著醫學倫理中「不傷害「原則?若病患表示他在臨終時不願意接受如此折磨,我們是否遵循了尊重病患自主原則?或許對病患而言,一個注定要走的人能平靜離開是一個最圓滿的結果。

  陳醫師在加護病房服務十數年,是一位盡責有愛心的醫師,同時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本著大悲情懷在與死神戰鬥最慘烈的戰場,推行著善終的觀念。我支持她。

一堂寶貴的「生命教育」課
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 周穎政

  人只要活著都會經歷生老病死,也許我們還沒老去,也許我們還沒有生重病,但家中若有年事已高的長輩,我們會清楚病痛對身體機能都已衰退的老人家來說是多麼不舒服的一件事!仁厚的秀丹醫師藉由自身在加護病房的經驗,將這一篇篇應廣為人知的真實故事寫下,希望藉此加強社會大眾對死亡的認知,重視生命尊嚴,讓臨終的人依循著大自然的節奏,安詳自然地離去。

  我很榮幸能幫秀丹醫師的書寫序,書中提到「愛他,所以決定讓他走」,這是多麼輕描淡寫,卻又深切沉重的一句話;秀丹醫師也在書中強調孝順就是要真正設身處地為父母著想,其中更包括了讓敬愛的長輩能有「善終」的權利!學者田立克說:「不計一切代價去努力延長病人死亡的時間,是一種殘酷的仁慈。」對於病情嚴重,已是藥石無效的患者,醫師應該要協助病人,讓病人在人生的最後旅程,能走得坦然、走得安詳,不要刻意去加工做無謂的急救,徒增痛苦。秀丹醫師也點出現今臺灣醫療制度的浮濫,對於無效醫療並沒有良好的規範與限制,健保每年為此支出龐大的費用,全由全民買單,這是不對的!醫療資源要用在適當且對的地方,才能造福更多的人,死亡最深層的意義,就是要讓活著的人活得更好!

  這裡每篇故事都涵括了秀丹醫師對病人的愛心、耐心與溫情,除了能讓一般大眾好好上一堂「生命教育」外,更適合醫護領域的人員閱讀,並教育他們重視醫療的倫理,是非常值得推薦的好書。

讓愛真誠流動
大豐媒體董事長 戴永輝

  「人生,從自己的哭聲中走來,在別人的哭聲中離去。」

  許多年了,偶而從書本上讀到的這句話,依然深刻的在我心底。

  生命的起點、終點,以及其間起伏無常的旅程,人到底能夠自己決定多少?體會多少?最終,領悟多少?

  或許,我們之中絕大多數,根本沒想過多少的問題,只希望能把每一天過得平安實在,這一生能過得寬心有尊嚴。其他,真的,順其自然吧!

  沒有人喜歡終點,所以大家也都習慣避談終點。但也沒有一個人躲得過它,凡生命終得面對,實則不得不談。

  而人們總希望能繞過死亡這個令人生畏的詞彙,因此把它婉轉地訴諸於信仰、訴諸於哲學、訴諸於藝術,希望能從而獲得面對的些許智慧。

  然而,訴諸於醫學,或者更為直截了當,血淋淋的,訴諸於醫院──那十之八九的人,走到終點前必須經過的最後一站呢?

  雖然每個人都難免隱忍著一絲難以言喻的小小願望,但願人生終於走到終點的那個時刻,能夠安然、釋然地放下,希冀著那個人生不得不迎接的時刻來臨的那一天,總還有一些讓人安慰的成分──譬如安詳。

  但在號稱醫學昌明的現代,諸多溫情煎熬的角落裡,處處也都看得到:談安詳何其不易?何其奢侈?

  做為一位重症病房的醫師,本書作者陳秀丹,眼見無數病患和他的親友,是如何因為一絲難忍的不忍,或出自於一時補償的悲傷,而換來了之後更大的巨痛和懊悔,因此發下宏願,著書為文,以為社會觀念的導引。

  為此,作者不得不說出許多人,包括許多醫護人員,不敢說、不願說,或說不出口的話,這不能不說是作者的道德勇氣──尤其在台灣,這個對醫病關係、對末期病患的對待、對安寧照護的認知、對倫常聚散的觀念,仍有待撥雲見日的社會,這本書的出現並不容易。

  而我身為一位媒體經營者,眼見多少媒體是如何以傷害社會人心於無形的手段,作賤人性的尊嚴與崇高價值,拙劣地利用人的生存、生命與死亡,來換取商業上那些說來理直氣壯的數字,我因而更能對陳秀丹醫師的道德勇氣,倍感溫馨、倍感欽佩。

  「人生,在別人的哭聲中離去」──謹祝願本書作者陳秀丹醫師的努力,能喚來社會更為廣大的共鳴,讓這社會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遺憾;讓必須告別的哭聲,不再夾雜更多因為錯誤的仁慈,而不幸淪入的殘酷的懊悔;也祝福每個看過這本書的人,更懂得為自己、為自己摯愛的親人,義無反顧地緊握住每個當下的真愛。

  且讓愛真實流露、真誠流動──我相信,這也是作者以她「接待死亡」的直接見聞,最希望藉由本書表達的中心主題。

別在慌張中留下遺憾
《靈界的譯者》作者 索非亞

  某個週間的深夜,在半夢半醒之間被帶到車上,被搖醒後眼前出現一座靈堂,雖然我還不確定身處哪個鄉鎮,但已經很熟練地走到案前奉上一炷清香,敬請往生者能來到我面前交代身後遺言,身旁照例總跪滿許多家屬,殷切的眼神希望我能盡快與往生者溝通上,有時候能順利與成為無形的死者溝通上,協助轉達一些隻字片語及完成未竟事宜,以寬慰亡者;但很多時候卻徒勞無功,我只好代表亡者「留言」,說一些大家都能想像到的言語,這時候是寬慰家屬比較多。

  有時候我也去病房探望,家屬試著在專業醫療以外尋求另類療法,很遺憾地,電影與民間故事中的奇蹟不常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死亡是病人也更是每個人若干時間後的最終歸宿;那時候我的年紀不大,就學會在那生死交關的場面不能說錯話,然而眼前卻時常出現一幕幕的荒謬:為何不在健在時交代自己身後事,而是讓個陌生的孩子做決定?為何癌末患者時日不多,卻只有自己不知道,而沒有機會與親友道別?又為何四肢開始發黑的亡者,還得任憑醫護人員插管、電擊導致骨折、鮮血四溢?這不能叫拯救生命、而是在損毀屍體!

  讀了陳醫師這本書,過往的總總不停浮現在我眼前,彷彿又有個家屬在問我父親是該火葬或土葬?又想起有個痛哭流涕的女兒懇求我已經昏迷的母親能否再有痊癒的可能?時常我認不出靈堂上的照片與往生者大體是否為本人?因為許多人在病榻上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此時刻我更想反問家屬:何以自己都不知道年事已高的父母想要怎樣的喪禮或者有什麼掛心之事?何以早知健康無法復原,卻要強加各種侵入性治療,只為了延長幾週的壽命?更有甚者是讓親人只剩一個軀殼而孤零零留在安養中心或醫院直到死亡?

  死亡是我們國人所避諱的,卻是無人可避免的,與其在慌張中留下遺憾,民智已開的我們,何不把握能努力的現在?陳醫師分享給我們的故事,也很可能會是你我家庭未來將會面對的,我們不該錯過思考生命中最終的功課。透過本書誠懇的分享與呼籲,希望能喚起讀者再次思考生命的真諦,讓我們的人生不要有本來可以避免的遺憾。

來自紐西蘭的祝福(一)
Dr. James Judson 

  很幸運地過去我有兩次機會訪問台灣,分享從我們紐西蘭健康照顧系統的角度來看加護病房床位管理、維生設備的限制與撤除以及死亡等議題。在這期間我觀察到臺灣的加護病房是怎樣被用於在紐西蘭我們絕不會收進加護病房照顧的患者,因為考量包括生物學上年齡很大的人、嚴重的原有併發病、缺乏生理上的備用功能、很差的生活基本功能狀態、很嚴重的急性病、治療時造成身體很重的負擔、在加護病房和醫院極低的存活率、可預期的長期殘疾、可預期延長的加護病房停留、醫療資源的沉重負擔,以及加護病房資源使用的公平性等。

  在紐西蘭,我們傾向於認為讓這類病人在生命末期接受舒適的照顧比較好,而不是讓病人待在對病人沒有真正幫助的加護病房。去年秀丹醫師訪問我服務的醫院,她看到我們如何組織加護病房,我和她也做了很多關於病患在我們這兩個國家治療差別的討論。我向她介紹我們醫院的緩和治療服務並且訪問一家社區安寧醫院。秀丹的熱忱和承諾促進臺灣緩和醫療照顧讓我印象深刻,我相信她的書是有趣且值得深思的。我希望這本書可以促進更好的緩和照顧利用與臺灣加護病房的服務。)

  ※本文作者為紐西蘭奧克蘭城市醫院前DCCM主任,現為紐西蘭奧克蘭城市醫院重症醫師。

來自紐西蘭的祝福(二)
Dr. Stephen Streat

  過去五十年來,重症醫療已有了很大的進步。重症醫療可針對病人暫時衰竭的器官提供幫助,不過必須是在「患者可治癒」的前提下進行。許多患者雖然面臨生命威脅,但由於已預知其病況是「可逆」的,經救治後也能重獲健康。這些成功的案例,讓重症醫療被運用到愈來愈多的患者身上,甚至包括部分已知是「不可逆」的患者身上。在患病初期,要精準地預測患者的治療成果,往往是不可能的,但要預測一位已接受重症醫療的患者是否能夠康復,通常只要經過數天,醫師就可很清楚地判斷患者是屬於「可逆」或「不可逆」。假如已知是不可逆,卻仍持續進行醫療,也許部分患者可以再維持一段時間的生命跡象,但最終仍將死亡,但在這段時間內,患者及其家屬都會承受極大的痛苦。

  重症醫師及護士們,看到這種痛苦的悲劇,有專業職責必須將他們心中的悲憫與智慧,傳達給患者及其家屬。對於這類病人,我們的臨床操作包含維生設備的不給予和撤除,透過家庭會議,讓家屬清楚知道也同意這樣的處置。同時也確保我們的病人和家屬都能獲得溫和及細心的照顧。秀丹醫師勇敢寫下這本書,讓我們去思考,當面臨這種情境時,希望自己是如何被對待、如何和我們的家人討論這件人生大事。由衷為您推薦這本書。

  ※本文作者為紐西蘭奧克蘭城市醫院重症醫師、紐西蘭器官移植臨床指導、奧克蘭大學外科副教授,在紐西蘭器官移植的政策與實務推動上有很大的貢獻。

作者序
宣揚愛的故事,推廣善終的理念

  從醫以來,每日見聞大多是病人的痛和家屬的憂,當病人情況改善、康復出院時,是大家最感欣慰的事。但遇到確定無法救治,或即使存活生活品質也很差,卻要勉強救治,實在讓醫護人員憂心如焚與深感無奈,就像明知前面的道路佈滿荊棘,懸崖就在路的盡頭,卻要眼睜睜地看著病人與家屬一步步爬向痛苦的不歸路。

  記得還是住院醫師時,我的恩師王家弘主任的老師翁仁田教授從美國回臺演講,他說:「如果預期這個新生兒七日後會死,請你現在讓他死。」此話一出,在場的醫師與呼吸治療師馬上安靜下來,一位畢生致力於新生兒呼吸照護的學者專家,他發明了新生兒的非侵入性呼吸器,由他口中說出這樣讓人動容的話語,他的內心一定是感受到生命的有限與醫療的極限。是多麼大的愛,讓這位老教授語重心長地說出內心真誠的吶喊──他不希望小小的生命受折磨。

  維持生命是要花錢的,即使錢不是問題,病人生活的品質與尊嚴、家屬面對罹病親人內心的煎熬,更不是錢所能衡量。很不幸,窮困與疾病常常相互伴隨,在臺灣,常有「一人住院,全家跑醫院」的情況。護理之家的住民,很多是意識不清、身上有著氣切管、鼻胃管、導尿管,甚至患有多處褥瘡的可憐人。呼吸照顧病房更是人間煉獄,病人四肢攣縮變形、舌頭吐出、口水、痰液沾溼胸前,終日躺在病床上使用呼吸器;我不知道病人為誰辛苦,醫療人員為誰忙?是什麼樣的醫療制度、什麼樣的家屬與社會價值觀,讓這類病人平白受苦,而社會大眾也間接受到拖累。

  行醫多年,我不願做凌遲病人、延長病人痛苦的那隻手,也要呼籲社會大眾:立法保障醫師可以名正言順地捍衛病人的最大利益,醫師有權利也有義務要保障病人的生活品質與尊嚴,善終是醫療人員和家屬送給末期病人最大的禮物與承諾。

  什麼是愛?什麼是孝順?愛和孝順是日常生活就得做的事,一通電話、一束花、一個擁抱乃至為父母親剪個趾甲、梳個頭,這些小事都比日後花大錢為老人家辦後事更有實質的意義。父親的往生,我才領悟到做人子女的自私,我是那麼地自私,想要擁有父親陪伴,卻沒有辦法分擔父親所受苦痛的千分之一、萬分之一。

  「以前沒有好好孝順老人家,現在要好好照顧他,即便花光老人家的錢也不在乎。」每當聽到這類的說詞,總是令我難過又氣憤,如果老人家是意識清楚、活動自如的,我會勸他們好好地玩、好好地享受人生,錢用在自己身上,免得死後成為不肖子孫爭產的禍根。但是,如果老人家已是生命末期,卻要極力地延長死亡時間,那是拿老人家一生辛苦賺的錢來折磨老人家,這不是孝順,是凌遲、是愚痴。

  好好地活在當下、認真地過每一天,該工作就工作,該享樂就享樂,該說「我愛你」、「謝謝你」請不要猶豫、不要吝惜。人生無常,好好地對待周邊的人,就好像明天就要別離一樣。如果凡事說清楚講明白,事先做好往生的準備,當死亡到來時,就不會怨恨與害怕。家屬也才能依據往生者生前的意願,做最適當的安排,家人溫馨地陪伴臨終者,讓他較沒有痛苦地走,這是對往生者無限的關懷與祝福。死亡不是消失,而是另一種方式的存在,至少往生者的愛永遠存在愛他的人心目中。

  認真地看待死亡這件事,從死亡的過程中學習人生的道理,這將使得活著的人,活得更好,而往生者的死亡也才更有意義。

  感謝趙可式老師等前輩們為推動臺灣安寧療護運動的辛勞,感謝一路走來教導我的老師們。謝謝唐高駿院長的大力支持,同事們的容忍與提攜,讓我擁護急重症安寧療護的理念,得以從宜蘭醫院(陽大附醫的前身)做起,並在臺灣安寧照顧基會的安排下,到各大醫院演講,分享理念與經驗。感謝我曾照顧過的病人與家屬,是他們的痛苦、愛與淚水,促使我必須更努力地往前走,把愛的故事宣揚出去。

  今年五月我應學長蔡俊逸醫師的邀請,到金車酒廠演講。三采文化副總經理劉淑美女士剛好在場,她聽完了之後說:「這麼好的理念,只讓這些人聽,太可惜了,妳應該出書,讓更多的人看到,讓好的理念可以快速宣揚。「當下我並沒有答應,因為我真的太忙了。幾天後,學長受託再度誠摯邀約,我感受到三采文化的急公好義與慈悲心,要將善終這個理念推廣到社會大眾,我不能再用任何的理由拒絕。感謝三姊秀琴這幾個月來犧牲假期到我家幫忙整理稿件,我先生笑稱她是「拋夫棄子又棄孫」,如果沒有三姊的鼎力相助與家人的通力合作,我是不可能那麼快完成這本書的。

  期盼所有的醫療人員、法律制定者、社會上的每一個人,認真看待生命末期的醫療問題,就維生設備的不給予和撤除做深度的了解,以期改善現況,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以保有醫療的核心價值──尊重自主、行善與不傷害,讓有限的醫療資源得以合理地分配。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293652
  • 叢書系列:FOCUS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無法承受的愛──再繼續治療,我就要告你們!

有一位女性患者,一年前被某家醫院診斷出惡性腫瘤併腦部轉移,經過數次的放射線治療後,醫師表示這已是癌症末期,請他們要有心理準備,但是他們決定再尋求另類療法,就沒有再回到那家醫院。最近患者因為右手非常地腫脹,且頭痛嚴重、呼吸困難,而來本院治療。經過檢查,發現癌細胞已轉移至腦部、肺部。病人知道自己已經是回天乏術,再治療也沒用,她要求出院回家,但她的先生卻強烈地要求醫生,要為她插管治療,否則要告醫生瀆職見死不救。

她的主治醫生研判病情,知道病人即使接受治療,大約也只剩數週的生命;雖然病人本身及子女都主張不要插管、不要治療,但由於她的先生態度非常強硬,病人在先生的面前便也不敢再多表示意見。

由於插管非常地不舒服,也不能發出聲音說話,病人只好寫字條表達:「不要再治療了,如果再繼續治療,我要告你們。」護理人員好心地將這張字條交給她的先生看,希望她的先生能尊重病人的決定,沒想到她的先生竟然當場就把紙條給撕掉了。

幾天後,病人利用翻身時的空檔,氣憤地自行拔管,不到幾秒鐘臉色就發黑。

無奈的主治醫師還是得遵照她先生的主張,再度為病人插管。甚至為了避免她又自行拔管,只好將她再綑綁得更牢固。

因為上腔靜脈症候群的關係(手腫脹加上頭痛),醫生又幫病人安排放射線治療數次,希望能舒緩症狀,直到她的血壓不穩定,必須使用升壓劑才停止放射線治療。負責放射線治療的工作人員表示,病人在將要被移到治療床時,吸呼器暫時脫離幾秒鐘,臉色就發黑,接上呼吸器後,她用極為厭惡、猙獰的眼睛,狠狠地瞪著放射線的工作人員。由於放射線治療的醫護人員都知道她的情況很差,不久就會死亡,因此病人這樣哀怨、痛恨、犀利的眼神,讓他們感到極度不自在,甚至害怕,但基於工作的職責所在,也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幫她完成放射線治療。

有位護理人員,曾經將她的心情寫在部落格,她說:「自己從事放射線治療工作以來,一向都很盡心盡力、動作輕柔地接觸病患,深怕一個不小心,或是動作稍微大一點,會引發病人的疼痛。因為我們的用心,病人通常都能體會,病人來做放射線治療,對工作人員也都很友善。在四目交會的瞬間,從病患的眼神中,就能感受到病人的感謝與信任。但在為這位病人服務的過程中,我覺得自己很受傷,甚至一度懷疑,病人的先生一定很痛恨這個病人,才會用這樣的手段來折磨她,用病人的痛苦來達到報復的目的。」

每次會客,病人的先生總是說:「妳會好的!加油哦!只要呼吸好一點,我們就可以回家了。」事實上,病情每況愈下、痛苦程度加重的狀況,病人自己是最清楚的,然而她所受的苦,卻無法獲得先生同理心的支持,她內心的苦、內心的恨,無法宣洩,只好咬牙切齒、深惡痛絕、忿恨難消地轉移到醫療人員身上。

住院期間,我與安寧團隊的護理長也多次參與家庭會議,試圖想讓先生了解,大家都盡力了,但是生死有命,不是人力所能扭轉的,希望他能同意停止這種只會增加病人痛苦、剝奪病人善終的醫療,但都無功而返。

病人的女兒說:「就順從我爸爸的意思吧!我想爸爸是深愛著媽媽的,他捨不得媽媽離開,我也不想看到爸爸難過。每一次爸爸要媽媽再撐一下,媽媽也都沒有表示意見,我想媽媽也不想違背爸爸的主張吧!」

先生也私底下告訴我:「我很痛苦,每天晚上我都在家裏哭,我還想再拚,我不想失去我太太。」

因此這個病人,就這樣在加護病房與呼吸照護病房住了一個多月,最後陪伴她的是呼吸器、氣管內管、鼻胃管、中央靜脈導管、點滴幫浦、週邊靜脈導管、導尿管,全身浮腫瘀青、臉部扭曲變形地在病床上往生了。最後這一幕病人痛苦且面目猙獰的影像,想必會深深地烙印在家屬的腦海中。

病人沒有獲得善終,家屬就失去了與病人好好告別的機會。太太受苦,先生也被質疑,這是多麼悲哀的一件事情啊!真是無法承受的愛。我相信這位先生是深愛著他的太太,但是愛的方法卻不是我們這一群醫護人員所能理解的。他用他自私的心,想要留住太太,卻讓太太痛苦萬分,像這樣類似的情境,在臺灣的醫療過程中卻常常發生。

學者田立克有句名言:「不計一切代價去努力延長病人死亡的時間,是一種殘酷的仁慈。」

在英國、紐西蘭、澳洲等這些生命末期照顧良好的國家,像這樣的病人是不會被插管的,即便家屬強烈地要求,醫生還是會拒絕給予這樣無效的醫療,而這些國家的醫療人員都受到國家法律的保障,醫生會以病人最大的利益來考量,醫生不會做無效醫療這類愚蠢的事。

法律的不周全和先進醫療設備的濫用,將使得未來會有更多的人,包括你、我都有可能面臨不得善終的大災難。為了我們自身的權利,也為了減少龐大的醫療浪費及社會成本,希望能透過輿論制衡的力量,盡速修訂法律,讓臨終的病人都有善終的權利。

會員評鑑

5
3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
|
2011/04/01
這是一本非常棒的書
讓我從錯誤的觀念中導正了過來
雖然我年僅高中
但我卻能體會到裡面的故事
因為我自己在國中的時候也看著我祖父走了
我祖父也是癌末患者
但他最後卻不能安然地走
我很難過
我母親說祖父他是在醫院斷氣後
才送到家裡的
這句話又讓我真的很心痛
作者對父親說\"我們回家好不好\"的那一幕我的眼淚\真的像是要衝出來一樣
似乎能想像到我母親當時肯定也有對我祖父說過這句話
只是差別是祖父已經沒辦法做出任何判斷了
台灣的醫療真的需要改進
國民的觀念更加需要
我真誠的希望未來的哪天可以不用看到
救護車將老人家送回家中的畫面
展開
user-img
5
|
2010/12/12
我覺得安寧病房應該要重視的問題
因為很多癌症晚期其實不管用什麼方式
都無法治癒,但治療過程又極為痛苦
倒不如到安寧病房,以緩和身體不適為主
秀丹醫生點的問題其實都很有道理
已經沒有救的病人
甚至連屍斑都出來了
還要硬急救
其實這是在治療家屬或醫生
\"我們已經盡力了\"
但是力氣要用在對的地方
插管跟氣切其實都非常痛苦
就算能延命
也非常沒有生活品質
我覺得活也要活的有品質
死要死的有尊嚴
不必要的急救其實可以改成減輕病人的不適
讓他走的時候比較安詳
媽媽長期在安養中心進出
她常說我們家如果有人怎麼了
千萬要放棄無用的急救
因為她在安養中心看太多了
勉強救回來
但生活無法自理
又可能插各種管子
這種生活是非常痛苦的~
而且也會浪費寶貴醫療資源
看完這本書
更讓我了解為什麼不該繼續急救
而病人真正的心願是什麼?
很值得推廣
展開
user-img
4
|
2010/11/03
陳秀丹醫師,現任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她曾參與SARS的防護工作,而得到有功\個人獎,另外也曾得過宜蘭縣優良醫師及肺結核防治有功\醫師獎。因為專長是胸腔及重症治療,還有末期病人的緩和醫療,所以她看過很多病人平白受了許\多不必要的苦,所以宣導安寧照顧及善終的觀念。
一般人談到死亡,多數還是比較忌諱的;所以像「死」的諧音的「四」,醫院的病房和電梯都會避開這個數字。但沒有這個數字,就可以逃離死亡的陰影嗎?那當然是不可能的。人既然都有一死,尤其是當我們親愛的家人面臨死亡關卡時,如何能讓他不要受太多痛苦,不要接受侵入式的急救,而造成無謂的痛苦與折磨,這是每個人都應該要面對的問題與挑戰。
因為作者在加護病房,看過很多例子,所以有很深的感觸,才會積極推動“善終的”觀念。在書中有些兒女,平常住國外都不會來照顧父母,但遇到雙親病危的狀況時。不考慮病人的痛苦及感受,認為「愛他,就是要把他救回來!」問題是,他平常看不來看一眼;反而是在台灣想要聽從父親遺願,想讓爸爸善終的孩子和醫生都很無奈。或者是希望延長他們的生命,不是為了他們好,而是自己的私心,想父母多留一點時間。問題是插管或插鼻胃管,對末期或重症的病人都是很大的痛苦及折磨。還有更可悲的是,有些人要老人家留一口氣,是因為要爭奪家產,或是老榮民的太太要辦身分證或是要退撫金要他再撐一段時日,但是可憐的是老伯伯啊!如果這些人可以表達自己的意願,他一定不希望自己這麼痛苦,可以較無痛苦的平靜離世。
今年初婆婆去世時,其實她在家就已無生命跡象,救護車來家時急救十多分鐘就無效。但到醫院時還是做了急救,用體外心臟按摩做了半小時。本來醫院要停止急救,但因要等長輩所以拖了一個小時才放棄急救。婆婆因之前才裝了心臟支架,不然還要接受電擊。愛他,就是要讓他不要受太多的苦。陳醫師還建言,最好在家往生,而不要只留一口氣回家;讓家中的人陪著老人家安然地離世,也可以讓家中的幼小孩童體會生命的流逝,而珍惜生命的可貴。人人既有一死,就要有尊嚴的離世,這也是對生命的一種尊重。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新會員獨享】3.8~4.7加入會員輸入指定通關密語抽入會好禮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