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生命宛若幽靜長河

生命宛若幽靜長河

  • 定價:270
  • 優惠價:7189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生命宛若幽靜的長河,
  在每個人的心底,蜿曲地流著。
  在這條長河潺潺的水聲中,
  到底人的一生在變化著什麼?
  是事業的建立與毀敗嗎?
  是成就的達成與幻滅嗎?
  是感情的結合與分離嗎?
  讓我們沿著這條河的源頭,
  來敘說我們的故事吧。

  每個人的一生大致可區分成探索期、建立期及黃昏期。在每個階段,有不同的追求目標,生命長河即順著這些標的物而流去。但當生命走到盡頭,當生活已不再是漫無休止的索求時,在驀然回首的一剎那,終於發現自己真正的自我及所需時,至此生命長河乃得以完成。

作者簡介

余德慧

  台灣屏東人,民國四十年生,台灣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曾任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張老師月刊總編輯、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教授,也是心靈工坊文化公司諮詢顧問召集人,現任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

  他是台灣心理學界最喜歡把人「逼到底線」的心理學家,他說「人生就是一場破局」,要把這個破局當成站立點;人要懂得「下身落命」,把自己放到最低點;要「為失敗而活」,在崩毀感中過日子;他引導我們在「情色」的世界大步前行,而不是寸步難行。

  他是台灣心理界的異類─ 像個素樸的偵探,在日常生活裡無可置疑之處尋找疑點,在人生圓滿之處捕捉隙縫。讀他的文章很痛苦,因為他常常反轉了我們舊有的思考方式,打翻了我們原來熟悉的生命圖象;讀他的文章很爽,因為他往往逼我們進一步認識自己,在卡住的地方慢慢找到一個鬆口。

  他是張老師月刊的催生者、作者、總編輯、顧問,也是嗅覺敏銳的書探子,「金賽性學報告」、「海蒂報告」、「前世今生」、「西藏生死書」、「清貧思想」等重量級出版品皆帶領話題,蔚為風潮。

  他早年從事臨床心理學,擔任心理學教授二十餘年,之後因覺人的世界跟文化、經濟、生活等息息相關,在加州柏克萊大學開始埋首於心理、醫療人類學,同時也浸淫在詮釋現象心理學、宗教與臨終照顧等研究領域。

  一九九○年代,他已看出心靈學是未來的趨勢,因為這門學問將引領人類了然人生的根本態度,教導人如何建立一個真誠的生活;一九九二年,他與楊國樞教授在台大心理系開設了國內第一門「生死學」課程,當時,每一堂課都大爆滿。

  一九九七年他開始在花蓮慈濟醫院的心蓮病房擔任志工,開始接觸臨終病人,親身體證生死,並在慈濟大學重新開設「生死學」課程,以海德格、齊克果的思想為經緯,二○○六年八月自東華大學退休,轉任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

  近幾年在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的學術表現及貢獻如下:

  二○○五年:探索癌末處境聖世界的形成的研究。發表於《生死學研究》。

  二○○六年:臨終啟悟的研究。目的在於探討臨終啟悟的生發機制。發表於《生死學研究》。

  二○○七 ~ 二○○八年:心靈療癒的非技術探討。提出柔適照顧的概念:虛無縹緲的幻想、夢思與無目的性的塗鴉、無調的音樂(頌缽)與無心捏陶等活動,對臨終者的療癒作用。發表的文章有「柔適照顧導言」、「相遇與凝視」,研究論文有「頌缽者療癒機制初探」。

  二○○九 ~ 二○一○年:「人文臨床與療癒」教研社群的建立。計畫目的在於激發人文社會學者願意走入苦難現場,並將苦難處境做為知識再生產的母體。

 

作者序文

  人的時間是直線地朝向死亡,但他的書卻進入了迴旋時間,隨著讀者的閱讀而決定它的生死;決定它的生死,與作者無涉。   

  多年前的作品再版,我決定說說它背後的故事,這是我從來未曾說過的。   

  三十幾年前(一九七七年吧?)我承宋公的慨允與安屯兄(編註:宋時選、劉安屯)的支持,將《張老師簡訊》改成《張老師月刊》,本來想做為輔導專業人員的雜誌,但是當時輔導人員不多,訂戶太少,無以為繼,遂改成生活心理雜誌,仿當年美國的"Psychology Today",做了許多以問卷調查為主的專題。其間,一九八七年我赴美做博士後研究,一年待在柏克萊的人類學系,後來又承潘英海兄的引介轉往奧立岡大學人類學系,還赴大陸廣州做了幾個月的田野,覺得人類學方法頗能切近生活,所以在返國之後,著手將《張老師月刊》改編成深入台灣社會的生命故事。   

  就在改版的第一期,編輯們覺得好似少了什麼,要求我寫一篇刊頭文章,讓整本雜誌有個起身炮。結果一寫就寫了十年。每隔一段時間,出版總編王桂花覺得夠出一本書,就將之輯成冊。   

  剛從美國回到台灣,對台灣的生活感到十分厭煩,燥熱、吵鬧,加上時差的緣故,晚上完全無法入睡,身心備受煎熬。我只記得自己處在這樣的狀態中寫著刊頭文章,從中慢慢發現只有在寫刊頭文章的時候,心才安定下來。當時並不了解寫作做為療癒的意思,只知道在每個月的某段時間,我必須將自己沉潛下來,好好把五六千字的文章趕出來。透過這樣的寫作過程,我一片一片地掙脫掉對台北的厭煩。慢慢地,寫文章成為每個月某段時間固定的儀式,我可以在非常忙碌的狀態下把事情擱置、抽身,專心地寫稿;我的許多稿子可能是在候機室或是火車上寫就的,也可能是在某家咖啡館,甚至MTV的小房間也曾經變成我的書房。   

  曾經有書評批評這些刊頭文章只不過是一堆他人話語的拼貼圖樣,不怎麼有創意,但對我來說,串連別人話語對我卻深具意義。我對他人的經驗充滿好奇心,我也知道我自己的經驗相當有限,在個人的能力範圍內不可能有這般多樣的人生體驗,所以必須倚靠閱讀他人經驗細細體會當中某些可能的脈絡。這就是一個非常富有療癒性的追索過程,主要是因為我對一些深刻的經驗相當敏感,無論這些人是哲學家、藝術家、詩人、作家,甚至是一般的市井小民,他們在自己的生命脈絡或在特殊事件機緣之下所說出令人感到心動的經驗描述,常常讓我有一種通電的感覺。每當遇到這些經驗敘說,我就忍不住將之擷取下來,用我的感覺將某份深刻性重新說一遍。所以也許某一句話在某本書上只是淡淡的一句話,但到了我的心裡頭卻成為閃耀的寶石,跟我內心裡的某個部分互相照映。

  我想,可能因為內心過於黑暗吧!在寫作過程透過與他人經驗交互串連,我總感覺到亮晶晶的什麼在我的意象裡繞來繞去,也就是在這樣的時刻裡頭我才發現自身已然脫離現實世界,進入令人迷醉的文學空間。當初的我並不曉得這個文學空間的存在,直到後來讀到布朗肖(註)的文學空間,他提到,寫作之人常不自覺地跌宕至此神祕氛圍,布朗肖提到卡夫卡與里爾克幾乎都是活在異於現實的世界裡。當我讀完布朗肖的書,我才想起那個空間也正是我進行心靈療癒的場所。心理學領域也有閱讀或寫作治療,而這樣的方式具有效果的前提是跌宕進文學空間裡。我當然無法教導讀者如何跌宕進去的方法,對我個人而言,我可能是躺在床上發呆一段時間、在街上遊蕩,或者在書局瀏覽書籍,我從不預設主題,也從不知道將寫出什麼,只有等待感覺到了,五、六千字的文章自然汩汩而動。   

  我還記得當年寫這些文章時,一定要用台大的實驗紙,大約是八十磅,上面畫滿了細格子,加上一定要用我的鋼筆來寫,如果不是鋼筆,也一定要用細字的墨水筆,如果是滾珠原子筆就無法下筆。鋼筆在紙面上的滑動是引領我進入文學空間的一個小小旋轉軌道,只要我手握著鋼筆開始在紙上沙沙的滑動,就可以感覺到文學空間的魔力召喚,開始發揮它的作用,也就是一般所謂的靈感泉湧。原來我也不敢使用「靈感」這個詞彙,但在布朗肖的文學空間特有一章在談靈感,我才知道靈感確有其真實的意義──凝視著看不見的空間,那裡居住著寫作者的靈魂,感覺到文學空間存在的同時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或許我就是在這樣的時光中暫時地脫離生活中的苦悶,讓自己沉浸在這靈感的狀態。那麼,靈感就不是一種形容詞,而是一份道地的感覺,帶有深刻的詩意乃至哲學的味道,去除了凡俗間的懊熱、煩憂、操勞,乃至於焦慮、不安。   

  這是一個很弔詭的現象。我的編輯經常抱怨,只要工作一段時間以後,就會覺得寫不出東西,好像每個月的寫稿只會把文思榨光,常常寫完一個月的稿子卻不知下個月的文思在哪裡,不知該如何是好。當初並沒有察覺到是怎麼一回事,就讓編輯們多參與一些工作坊或研討會,或者鼓勵他們多讀點書。這樣的建議顯然對編輯並不足夠,甚至常因交不出稿子常常半夜驚醒、哭泣,充滿了焦慮不安。這對我來說相當不解,對我來說,我的經驗剛好相反,每次寫文章好像從疲乏的現實裡頭拾回一些活潑的感覺,寫作對我來講完全沒有負擔,甚至常常自願承擔額外的寫作量。   

  所以,寫作不一定會造成療癒,如果我們心中的文學空間依舊是緊閉的狀態,任何寫作都可能是最艱難的負擔或引起大量的焦慮。一旦文學空間打開,將會發現極大的快樂、舒服、感動,使得心情像潺潺的流水一樣,不斷地流著、流著,就這樣不知不覺寫了幾十本書,自己也從來不覺得在做苦工,甚至會覺得這是當年張老師文化賜給我的恩情。所以當年離開張老師文化之際,我把大部分書籍的版權都捐給張老師文化,如今張老師文化重新整理我的作品加以出版,說來說去,就說是文學空間帶來的殊緣吧。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6937620
  • 叢書系列:心靈拓展系列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會員評鑑

4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
|
2023/12/07
或許因作為一套書中首卷的緣故,抑或某種起心動念的本質差異,總深感一切似乎沒有切中自身痛點。
可鑒於余德慧先生書中的字字珠璣,卻又不免令人有所遺憾。

同余先生所言:自我超越意味著個人的不斷轉化。所謂「轉化」我們可以這樣說,當個人活到某種時候,開始懷疑原來的生活態度底下的假設是可以翻轉的……。這些根本生活假設的翻轉,已經涉及宗教意識的層次,超過心理學的範疇。
就此,即便一直以來都是無意識的,但也終算第一次將自己為何從未以心理學作為切入點一事,給清晰地表達了出來。
而在錯誤的先設下,無論當初自己欲透過本書所冀求的是什麼?
注定都會是種癡心妄想了!

不過撇除相當個人本位的部分,恰好同一時間,也剛讀完谷崎潤一郎的《陰翳禮讚》。
當論及東西、中西文化下的調合與衝突時,那種源於空間而來的不同,在施以時間上的落差後,卻反常地都帶有一股似曾相似的熟悉感;不管是近百年前的昭和初期,或當今這個人們已無法再神色自若地自稱為中國人的年代。
另一方面,也必須老實承認,自己始終不是位海德格信徒,但書中那些海德格如影隨形的段落,確實自有其理地恰如其分。
(儘管如此,也不代表自己因而全然認同前者對於存在的那番理解。)

我想追根究柢,大概也可歸結於自己一生都是以一種較不入世的方式活著,
所以書中總總對我而言,更像是某種心理學、社會現象學或人類學田野調查的分析報告。
固然自己身處其中,但多數時刻,精神意識卻也是抽離的。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新會員獨享】3.8~4.7加入會員輸入指定通關密語抽入會好禮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