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可購買版本(1)

  • 定價:320
  • 優惠價:928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5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台灣物產豐饒,農業技術傲視全球,糧食危機絕對不會燒到台灣來?
錯!
近七年來,台灣的綜合糧食自己率逐年下降,早就不能養活自己!

台灣外匯存底高,就算農產量不足,有錢還是買得到糧?
錯!
「有錢就買得到糧食」的市場機制只適用於糧食供應充足的時候,
一旦發生糧食危機,各國就會相繼禁止糧食出口。

  身在豐衣足食的台灣,我們大概無法想像什麼是糧食危機。走到街角的便利店、轉角的小吃攤,目不暇給的各式肉類與蔬菜,四季皆盛產的水果買都買不完。有錢也買不到食物?是天方夜譚吧。

  但是打開國際的大門,一月份糧價指數連續七個月漲破2008年最高點,聯合國呼籲各國需擬定政策以穩定糧價波動;玻利維亞因為糧價波動而發生示威、爆炸事件;巴西媒體說:「氣候問題和糧食價格讓埃及政變!」因為全球氣候異常、天災不斷,嚴重影響農業大國的糧食產量,導致糧食問題不斷升溫。但全球糧食問題對一個豐衣足食的島國來說,到底有什麼重要。

  本書作者開宗明義說道:「目糧食綜合自給率僅三二%的台灣隨時有斷糧風險,但各種棄農與離農的主張與作為卻持續不絕。」糧食問題和我們其實休戚與共。於是政府決定召開跨部會糧食安全小組,討論我們是否該恢復休耕田的生產,甚至增產。但事實上,長年的休耕政策早已使農民轉業、農機淘汰;休耕地長年缺乏管理,病蟲害無法在短期內控制;最嚴重的,因為休耕政策荒廢農村,使得農村文化消失、農耕技術斷層。政府還在猶豫,我們卻不能再等下去。

  作者從石油危機、水資源問題、氣候異常,談到自由貿易市場,更論及看似能解決石油問題的生質燃料,都是加速糧食危機的原因。台灣除了稻米,幾乎完全依賴進口糧食,更沒有本錢再忽視此一問題,亞洲國家如日本,早已將糧食綜合自給率從原本的四○%提高到四五%。台灣沒有漠視此一問題的本錢,與其等待政府發布政策,更該盡早了解糧食危機,立即有所作為。

本書特色

  關於「糧荒」這個全球矚目的焦點議題,市場上已有《糧食戰爭》討論全球的食物體系,有《糧食爭奪戰》分享日本的經驗及分析,但還沒有一本書就台灣目前的困境,提出完整且全面的說明,然而這個議題正在發燒,2008年在日本舉行的八大工業國家峰會(G8)聲明:油、糧價格高漲,嚴重挑戰全球經濟。尤其糧食價格大幅上漲,已成為威脅世界經濟穩定增長的最大風險之一。現代化社會中的農地消失、改種高經濟效益作物、氣候和環境變遷使得土壤貧瘠,過去三年來,全球糧食作物價格平均上漲83%,小麥價格更飆漲181%,米價漲幅達75%,而世界糧食儲備則日益減少,目前全球糧食儲備已降到1980年以來的最低水準。本書是喚醒社會大眾對於「台灣糧食問題」警覺的專書。任何一個意識到食物的價格上漲、通膨壓力的讀者,意識到已不能再忽視台灣離農離土問題的人,都能藉由本書獲得最全面的視野與了解。

作者簡介

彭明輝

  劍橋大學控制工程博士、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教授,〈十三年後我們吃什麼?〉一文作者。關注糧食與農村問題,長期以演講和寫作闡述農業對糧食安全與歷史、文化保存的多元價值,期望國人能跳出短視而狹隘的經濟視野,以免陷入糧食危機,斷喪台灣的歷史與文化。

 

自序
十三年後我們吃什麼?

  十三年不是很久以後的歲月,那時候你我都還活著,但是整個世界卻可能已經徹底改觀:石油因為供不應求而價格高達每桶二○○美元,海運成本或許高到使越洋的糧食貿易從此斷絕,台灣可能會陷入有錢也買不到糧的危機。

  事實上,二○○八年春天石油價格達到每桶一二○美元時,台灣就暫停從美洲輸入玉米,改從中國大陸進口。

  目前台灣每年自己生產一二○萬公噸的米,進口一○○萬公噸的小麥、二四○萬公噸的大豆,和四五○至五○○萬公噸的玉米。如果我們仍舊延續現在的休耕與廢耕政策,當糧食無法進口,我們要吃什麼?

  假如我們所缺的八○○萬至八五○公噸糧食全部從中國大陸進口,台灣還能在政治上保有任何的自主性嗎?做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大陸,農地裡也匯聚著全球製造業的工業污染,從中國大陸進口的糧食,你能安心吃下肚嗎?

  假如我們不努力搶救台灣的農業,十三年後我們吃什麼?

  我們都知道地球是有限的,「未來」我們一定會面臨飲水不足、耕地不足、能源不足和一切有限資源的不足。但我們卻不知道那個「未來」就是「現在」,所有危機早已降臨。我們是溫水中的青蛙,水將煮沸卻還不知道。

  二○○八年春天的全球糧食危機發生後,為了了解它的始末、原因和對策,我開始研究國外相關學術文獻,卻發現促成那場危機的主要因素都沒有消失,局勢反而愈來愈嚴厲。

  為了解決這個危機,聯合國一群農業經濟學家建議擴大耕地、增加灌溉用水、加速基改作物的研發等,以便提高糧食增產速率,再創綠色奇蹟。

  但是這個增產計畫所需要的耕地與灌溉用水根本很難找到,連石油也已接近它的最高產能,難再增產,但需求卻加速增長而持續推升油價。油價高漲對糧價有兩個威脅:(一)國外機械化的糧食生產靠石油,肥料的製造靠石油,糧食的國際貿易與運輸也靠石油,油價漲一倍糧價就漲一倍。(二)油價只要高於每桶六十五美元,生質燃料就有利可圖,油價愈高生質燃料的需求就愈強勁,使得更多的穀物被燒掉,也使得全球可供貿易的糧食銳減,加深糧食危機。

  我們期待能源技術和基改作物的發展能及時解決我們的窘境。但是相關學術文獻卻顯示:我們消耗有形物資的速度遠超過科技發展的速度,在基改作物能耐旱、耐高溫、對人體無害且商業化量產之前,人類應該早已深陷糧荒之中。

  回首看台灣,難免哀傷:面對全球糧食、飲水與能源危機,台灣政府卻仍任農村凋蔽,並且持續發展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產業。

從農村到都市,從英國到台灣

  我常被問到:工學院的教授為什麼願意花十幾年的時間研究農業問題,思考台灣農業的困境與出路?

  我在劍橋學的是最先進的工程理論,但是從來沒有忘記過自己出身的農村。跟劍橋的朋友描述過自己童年的家鄉,所有人都非常羨慕,想不出來世界上有哪個城市既靠山、又濱海,還有一條寬闊的溪水流淌過四季如春的市區。他們更難以想像:世上竟有一個地方稻穀可以三穫,也可以生產熱帶與溫帶的各種水果,好像完全不受緯度限制。

  農村是我永遠的故鄉,就像許多跟我一樣客居都市的二、三、四年級生一樣,我們在情感上的認同永遠屬於農村,而不是自己現在居住的都會。農村培育了我青春期各種的浪漫情感,使我愛上散文和詩詞,也使我在工學院求學時從來不曾中輟過手上的人文書籍。沒有農村,我就沒有辦法讓子女親自體會我心深處的情感。沒有農村,我們父子將有如陌路不能相知。

  但是看著劍橋每條小溪都清澈無染,到處綠意青蔥,難免有些悲哀??我離台赴英時,故鄉的溪流已滿是家庭廢水和工業污染。倫敦泰晤士河因經年整治而看到魚,舉國為此歡慶;我卻想起:英國工業革命時,為了經濟而犧牲農村與溪流,直到把賺來的錢悉數倒回溪流去整治,才重新挽救了英國人自豪的鄉村。台灣正在重複英國當年的無知,我們可曾真的從歷史學會過任何事?

  回國以後,被邀請去參觀當時農委會積極推動的「富麗農村」,在仿歐美而「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富麗農舍」旁,一個還沒上小學的男童硬要我去他的「停車位」停車,他那三、四歲的妹妹用粉筆在馬路上歪歪扭扭地畫了一個格子,然後伸手跟我強要了五十元。這景象嚇壞了我!農村還沒從觀光獲得實質的益處,純樸的童心卻早已成為祭品。我很難過,因為這不是我懷念的農村!與其要這樣的農村,我寧可它被工業和城市吞沒!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跟一位老農用閩南語閒聊。三分地的淨收入,一年有時候不到三萬元。我無知地問:「那麼辛苦,收入那麼少,為何不休耕?」他怨毒地盯著我:「你懂什麼!祖上留下來的地,能任它荒廢嗎?」

  他的眼神還記憶猶新,卻在美濃這個農業大鎮到處看到賣田的廣告。我十分震驚:這裡歷來富有且民風保守,怎麼肯賣祖田?然後,一個外籍新娘廣告迎目而來,鋪滿一棟長條屋的側牆。我納悶:在客家庄裡娶外籍新娘,新郎和新娘怎麼面對親族和鄰里的議論?許久後我才了解這些廣告的意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台灣農村的社經地位加速墜落,連一向富庶的美濃都開始看不到未來。

  政府總說台灣的農業沒有競爭力,但是留英的經驗告訴我:日本與歐洲要保留農村與農業絕不會比台灣更容易。於是,我開始研究日本與歐洲的農業政策、農業補貼,以及世界貿易組織的規範,也思索台灣的農業要如何走出困境。

  這些研究讓我相信:如果台灣的政府、農業團體和消費者以各自的作為去支持台灣農業,我們還來得及搶救台灣的農業與農村,但是再晚就不可能了!

從白米炸彈到消費者運動

  我常跟朋友說:如果我們這一代沒有機會挽救台灣,下一代將更沒有機會。二、三、四年級的這一代普遍還知道什麼叫農村,還有機會體認農村對台灣歷史記憶以及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很多六、七年級從小在都市長大,沒有我們這一代的引導,恐怕很難體會農村在經濟價值之外的深刻意義。

  韓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一位國會議員在會場外的圍牆上自焚,因而喚起全國更強而有力的農業保護共識。但這未免太悲壯了。我們需要的不是一位英雄,而是一場消費者運動。

  二○○四年底楊儒門因為白米炸彈而入獄,我覺得他是為所有的台灣人入獄的。假如有更多的台灣人能了解農村與農業對我們的意義,而一起要求政府支持農業,或者以消費行動支持台灣農產品,他不需要入獄。

  一位務農的朋友驕傲地告訴我:我以務農為榮,因為我養活所有的人,讓他們不需要看醫生。我希望藉這本書向那些一生無言地付出的老農致謝。

  我想把這本書獻給楊儒門,和台灣所有即將覺醒的消費者。希望我們可以為子孫的未來一起努力,讓台灣因為我們而更美好。

推薦序

未來的糧食在哪裡?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  吳東傑

  《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是彭明輝老師的大作,非典型農學院學者的經典論述,也是知識份子對台灣農村、農業和農民的三農問題最真誠的呼喚。

  這幾年來,彭老師在農業議題的關注與用心,都讓許多人誤以為他是農經專家或鄉村社會學者。

  彭老師的邏輯和系統分析能力,以及對人文的關懷,早在台灣防堵SARS的時候,他的功力大家就見識到了。SARS期間,他和社區大學的朋友編輯、整理對應SARS的手冊,其專業的程度也為大家所折服。

  《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同樣展現了彭老師邏輯、系統分析的能耐。書裡引經據典,資料來源共有四五七筆;除了資料的翔實,更重要的是對於弱勢的關懷和全球趨勢的憂心。

  彭老師在書中喟嘆:「台灣是個只有今朝而沒有明日的社會。」

  七一七農民夜宿凱道時,彭老師在新竹的家中看電視,覺得電視的傳達是不夠的,就從新竹搭車北上到凱道現場,可見其赤子之心。

  認識彭老師,並不是因為他的動力機械學術專業,而是緣於「農地休耕」。

  一位大學教授願意關心社會已經相當不易,而挺身瞭解農業和關心農民且提出見解,更是難得。以生物觀點,彭老師應算是台灣社會的稀有物種。

  《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是他毫無私心的把研究結果和蒐集的資料整理成大家可看、可用的公共財。

  從農地休耕到WTO,彭老師一直呼籲台灣社會不要忽略WTO對台灣的影響。而WTO對很多人而言,只不過區區三個英文字母罷了。每當從嘉義市北港路往高速公路嘉義交流道時,就會經過一個以「WTO」為招牌的檳榔攤。心想檳榔西施和買檳榔的朋友,如何看待WTO?他們知道WTO對台灣未來的影響嗎?他們知道台灣加入WTO後,有一天美國西施也可以來台灣賣檳榔?

  二○一○年八月,杭士基(Noam Chomsky)首度從美國來台訪問。這位被譽為「二十世紀全球十位最偉大科學家之一」及「當代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份子,在中研院公開演講中直陳,「美國政府口口聲聲反對恐怖主義,但其實全球頭號恐怖主義國家就是美國,受美國制約的台灣則是幫凶之一。」

  而美國是怎樣看待台灣的?《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有段精簡的描述:

  從二○○七年的瘦肉精事件到二○○九年的美國牛事件,許多人對於美國官員蠻橫、霸道的嘴臉印象深刻,更無法忘記台灣政府發言人唯唯諾諾的神態。

  台灣跟美國的實質關係到底是什麼?次殖民地?還是外勞?

  台灣的農業,歷經以農養工的工業化,以及WTO後,農地和農民皆告減少,甚至有些農民即將成為「末代稻農」。

  海島型的台灣,四面環海,靠著賣力的加工和犧牲環境,累積而成出口導向的經貿實力。但也因此付出慘重的代價,譬如,糧食自給率只剩三二%,能源自給率更是微乎其微,只有三%。

  沒有稻米,可以進口麵粉;沒有能源,可以進口石化燃料;但是,如果有一天飛機、船隻沒有燃料可用時,或是油價高漲,台灣還要進口什麼?甚至要問:我們要吃什麼?

  生活在台灣的朋友,很難想像二○○八年的糧食危機。將近三、四十個地方、國家、地區,因為油價、糧價或是沒有糧食可吃而引起暴動。這當中,海地人逼不得已要吃泥餅。泥餅並不是餅乾,而是用泥土曬成餅狀。糧荒時,海地人就靠泥餅來維持他們的生活。

  眾所皆知的「飢餓三十」。是誰造成他們的飢餓?

  全世界的人口目前將近六十七億,有十億人口處在飢餓邊緣。

  如果台灣不進口百分之七十的糧食,而我們依然可以自給自足,相信全世界的飢餓人口就會減少一些。

  然而,糧食不僅是「吃飽未」,塞進嘴裡的東西,同時也成了啟動車子引擎的燃料,這就是生質能源。

  進入嘴巴的糧食,依照每個人的身體機能來運轉、消化。

  但未進入嘴巴的糧食,就複雜多了。糧食不僅是糧食,糧食也是政治。

  甚至糧食可成為控制政權的工具,如糧食援助。反全球化的健將,印度Vandana Shiva博士更直言:誰控制種子,誰就控制國家和人民。目前,十大種子公司控制了全球種子國際貿易額的六七%。其中美國孟山都(Momsanto) 併購多間大大小小的種子公司,二○○五年併購全球最大的蔬菜種子公司Seminis後,全球佔有率已達二三%。第二大種子公司美國杜邦(Dupont)則在一九九九年吃下全球最大的玉米種子公司Pioneer後,如今全球佔有率達十五%。第三大種子公司瑞士的Syngenta全球佔有率達9%。前三大種子公司就掌控了四七%,且這三家種子公司更擁有全球大多數的基改種子市場。

  彭老師書這本書即將完成付印之際,二○一一年三月,日本發生規模九級的大地震,連帶引發了海嘯,以及核能電廠輻射外洩。因核電廠輻射外洩必須遷離家園的環境難民,因海嘯而失去父母的海嘯孤兒……讓人再也分不清這是天災還是人禍。

  資本主義的擴張經濟主導下,金錢掛帥,還總以為科技萬能,人定勝天。但是極端氣候以及難以測料的天災地變,一夕之間讓人類似乎變得渺小與無能。

  日本這場地震,更引起台灣民眾的恐慌。潛意識裡,日本是個相當精明、善於管理的社會;但對於這次複合性的多重災難,卻顯得束手無策。

  當地震、颱風、海嘯和核電廠輻射外洩一起襲擊台灣時,我們該如何面對?

  毀滅性的天災還沒有發生在台灣,但賴以生存的糧食危機卻早已來敲門。

  十三年後,我們要吃什麼?是彭老師對於台灣糧食危機的衷心警告。

  糧食無國界,我們未來的糧食又在哪裡?

  縱然科技如何發達,奈米仍無法取代稻米。

  政治民主大家談很多,但是經濟民主呢?更何況生態民主?還有,我們經常忘了自問:活在台灣,快樂嗎?何嘗深思對勞工、土地、生態,甚至自己的剝削。越南新娘雖然遠嫁來台,但是越南在二○○九年HPI(快樂星球指數)是全球第五,亞洲第一。

  新竹竹東的二重埔,由於靠近新竹科學園區,政府當局極力的要徵收、重劃。試想:難道科技不能和農村為鄰嗎?農村,不但是城市的過往,而且還要餵養未來的城市。

  我們懷念農村,為的不是浮淺的「懷舊」,而是懷念一種人性中可貴的成分,以及有助於保留這成分的情境:包括大自然的情境、日常生活的節奏,以及人與人的互動模式。

  禮失求諸野,如果連「野」也沒了?

  近年來關注農村土地徵收及環境議題的詹順貴律師曾提起,有位農民感嘆說:什麼都可以進口,就是土地無法進口。

  是農民的無奈,也是最沉痛的指控與呼喊。

  寧可期待在野的天使,也不要執政的魔鬼。

 一本書並無法一舉解決年深歲遠、複雜萬端的問題,但《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不僅分析問題,還提出問題的對策,期待台灣的農產品能以台灣之名成為品牌(nation as a brand),尋找台灣的出路。

  正如羅馬俱樂部一九七二年所提出的《成長的極限》:

  「羅馬俱樂部主張:即使人類的智慧無窮,地球上的資源畢竟有限,如果持續漫無節制的經濟發展,人類將會在二十至五十年內耗盡地球上的非再生資源,此後就難以維繫今天的生活水準與人類的文明。

  羅馬俱樂部鑑於民主政治逐漸淪為跨國財團操縱的工具,而在決策上追逐短期利益,漠視長期的後遺症,他們決議從全球的長程發展的角度出發,集結跨領域的學術智慧,以便對全球目前的發展模式進行分析、預測與反省,以便對當前發展趨勢的潛在危險提出警告,並尋思更佳的替代方案。」

  《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並非關起門來看待台灣的問題,而是把台灣置放在全球化的位置來思考台灣的未來,並以寬廣的視野穿透時空,企圖擘畫永續台灣的可能。

  希望《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的關鍵數據和關鍵事實能召喚更多的熱情,如蚯蚓般耕耘、復育台灣和我們唯一的地球。

推薦序

人民得比政府有知有感 248農學市集創辦人  楊儒門

  二○○二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時候,就聽到彭老師提到「十年之後,我們要吃什麼?」當時,不曉得有多少人關心這個問題,那時大家似乎都遺忘了我們其實生於農村的天性。最近這幾年,一系列的書籍討論糧食問題,從國際觀點出發的《糧食戰爭》,到日本丸紅經濟研究所所長寫的《糧食爭奪戰》,由日本的態度去看區域糧食問題。我的疑問是,那台灣呢?

  日據時代以來,台灣因為先民的努力拓墾、開發、辛勤的耕植,得以自主提供糧食。戰後,台灣走向了工業化、科技化,進入服務業時代。但這些資金從哪裡來?如何調整人力供需和水資源分配?所以那時有了「肥料換穀、隨賦徵購、田賦徵實」的政策,試想台灣在日據時期,都是用現金買肥料、繳租金,為什麼要在國民政府來台之後,轉變成「以物易物」的方式?那時候是農民以一比一等重的稻穀交換肥料,但明明稻穀值錢多了,那是什麼樣的情景呢?現在的術語稱那是「新剝削」,就是以政府的力量掠奪農業。

  當農業的產出被政府徵收,農民無法以種植過活,就只好出外就業,使得加工出口區和勞力密集的產業獲得充足的人力補給。我去拜訪田寮的產地,農友說這十年可用兩句話形容,那就是「孤掌難鳴」加上「孤枕難眠」。無論這一代的農友怎麼做,附近老一輩的人都不能認同;而附近人家只要有生養女兒,都不讓農友們接觸認識,怕嫁了之後要留在農村裡種田。

  老一輩常講兩個笑話,一是「庄腳的電火柱嘸生腳,不然早就走了了啊!」,二是「拿筆比拿鋤頭還重」。聽了實在令人難過。

  種植農作有許多必備要素,水資源是尤其重要的一環。而政府為了調配水資源,七十五年十月開始討論「稻米生產及稻田轉作計畫」,接續的是「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到民國一百年開始實施「稻田多元利用計畫」,在計畫的名稱裡都沒有看見「休耕」兩個字,其實執行的就是「休耕政策」。有多少人知道,水資源的利用必須根據法律的規定與限制。

  根據九十七年公佈的水利法規定,水權使用的順序是,(一)家用及公共給水,(二)農業用水,(三)水力用水,(四)工業用水,(五)水運,(六)其他用途。但這最後卻有但書:「前項順序,主管機關對於某一水道,或政府畫定之工業區,得酌量實際情形,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核准變更之。」

  政府用政策讓農民慢慢離開家園、離開土地,並在同時大力宣傳「休耕補助」;而政府是如何協助和補貼農業,其實大家有目共睹,只是大夥兒都矇上雙眼,假裝看不見而已。

  現在因為國際上天災不斷、戰禍蔓延、氣候異常,使得作物歉收。油價上漲導致糧食被製成「生質石油和酒精」提供給車子使用,而大型糧商ADM、邦吉、嘉吉、路易達孚又從中作手,獲取不正的利益。基於以上種種因素,每年開春不管有沒有重大災害,糧食都會有一波重大炒作,導致全球糧價不斷上漲。

  那台灣要怎麼辦?是不是要等火上身,才能有所知覺呢?依據農委會「糧食平衡表」所述,台灣的糧食自主率不到三成,長期以來,台灣都是依靠糧食進口來撐起「人民的胃」。依據民國一百年「稻田多元化利用計畫」推行會議議程,台灣的休耕面積是二十七萬二千公頃。台灣的可耕作面積是八十萬公頃左右。就有超過三四%的休耕面積。

  承平時期,這可能是無所謂的事,但今日實屬多事之秋,這是不容刻緩的國家大事,只是政府和政客這時仍舊停留在討論要不要恢復休耕地,會不會太「不知不覺」了。

  我之前寫過這麼一段話,希望透過不厭其煩的重述與叮嚀,能讓更多消費者比政府更有所感:稻穀收成對農民來說是實質收入。但是種稻過程卻是嘉惠整個環境與人民,農民在稻田裡放水,於是田裡的水會下滲,此舉具有補充地下水的功能。再來水會蒸發,過程中會帶走熱量,進而調整「地區的微型氣候」。白話來說,就是大家會覺得住在田邊比城市要來得「氣候怡人」。據研究報告指出,「一甲的水田,在夏天等於六百台家用冷氣,一年可以省下約兩萬度的電。」而氣候愈來愈不穩定的今日,聖嬰或恩索現象可能增加「一次性大雨或是豪雨」的出現機會與頻率。就水田或是耕地來說,田埂區隔了各個區塊、使之獨立,就某種程度上,有「滯洪」的功能。最後,有水就有生物,若農友用正確的方式種植,將有助於維持「生物多樣性」。

  我們必須先有所感,才可能透過實際行動改變現況,共勉之。

推薦序

一起來關心吃飯大事 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主任  張正揚

  歷史的演進,常常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巧合。千百年來,「食飽了沒?」一直是華人農村居民見面招呼時最常說的第一句話,很多人甚至將這樣的招呼方式帶到了城市,而變成一種不分地域的打招呼方式。這樣的招呼暗示著,在當時的背景下,吃飽是一件不容易達成的事,能夠吃飽自然是一件幸福的事。

  但歷史演進迄今,同樣話語背後的意涵,卻有了天大的變化。當年話語的脈絡來自生產技術低落的農業社會,多數時候的收成仰賴老天爺的賞賜;但如今邁入二十一世紀,生產技術大幅提升,但過度開發、過度仰賴人為技術操弄自然,卻將人類逼近如同千百年前飽食堪慮的威脅。彭明輝老師的《糧食危機關鍵報告》要透露的正是看似足食,背後卻暗藏糧食匱乏危機的不爭事實。

  彭老師任教於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我大學念的也是機械系,但我們認識十多年來,頻繁的討論卻很少和機械領域有關。一方面是,我後來的工作和關注早已脫離機械領域;另方面則是,彭老師是位興趣廣泛而深刻、時刻緊追,甚至超前時事議題之人,這些關注,極大部份和我的工作和關注重疊。我們不討論機械,那談論什麼呢?

  最早的時候,在上個世紀末美濃反水庫運動時期,我們討論「水資源管理」;接著隨著社區營造和社區大學的推動和發展,我們討論「社區自主發展」;然後,作為一所農村型社大而關注各種對於農村發展的影響力量時,我們討論「世界貿易組織對台灣的衝擊」;最近幾年,當我們的關注更集中於台灣農村發展的可能性,討論議題更變成了「有機農業、城鄉交流與農村價值」。當中還有一段時間,台灣發生「SARS」疫情,彭老師因此撰寫了「SARS防治手冊」而深獲公衛界肯定。我們可以從以上多元的議題,窺見彭老師其興趣和專業的廣度,以及社會參與的深度。

  彭老師擅長從繁瑣的數據和現象中,在很短的時間內,分析並建立個別事件的聯繫,將原本可能深奧龐雜的事情,用平易的口語說出。二○○八年全球發生嚴重的糧價飆漲事件,引發了彭老師對此議題的關注和研究。不久之後,對於此議題,我們看到彭老師以極其憂慮的口吻大聲向社會提出看法。彭老師幾次報告時,我也在現場,於是我目睹了聆聽者往往在當下怔住,除了臉上浮現憂慮神色,根本無法立即反應。關於糧食問題的看法雖然分散而零星,但實則逐漸累積並擴大。在不遠的未來,供應台灣的糧食可能匱乏,而彭老師是少數對此提出嚴重警訊的人之一。如今,有愈來愈多消費大眾、學生團體,以及關心農業和農村等各類議題的非營利組織,邀請彭老師前往分享他對糧食議題的研究與發現。由於問題過於龐雜而嚴峻,知道的人似乎太少以致無法發展行動,因此需要以各種方式傳達這些重要訊息,遂興起寫書的念頭。《糧食危機關鍵報告》一書,就是其對糧食問題看法的完整版。

  《糧食危機關鍵報告》不僅相當程度爬梳現有的國內外資料,而且也將過往對於台灣農業和農村的思索,全部整合到書中。第一部「細說當前的糧食危機」,作者用五章的篇幅,分別闡述了糧食危機的各項原因與其發生過程,並上溯歷史,回顧人類史上,糧食和農業對於統治政權的重要性,以及農村是各國多麼重要的文化搖籃。第二部「不堪負荷的地球」,作者用另外六個章節,詳細分析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就要被迫面對嚴峻的缺糧挑戰;這次挑戰,從土地、水源、氣候變遷、能源匱乏、新自由主義,乃至於個人消費習慣,都如何不利於糧食生產;而某些人寄予厚望的基因改造食物,其實不值得期待。第三部「永續的美麗島」中,作者用最後五章關注台灣,這個人口稠密,但有超過三分之二糧食依賴進口的亞熱帶小島國,在糧食供應上,如何較他國更脆弱,並就此提出他認為可能的因應作法,也以若干案例告訴大家,形勢雖然嚴峻,但是還沒有到絕望的地步。

  說真的,在台灣,我們不容易感受到缺糧的危機,除了鼓勵大吃特吃的價值觀,還有為數頗豐的過胖孩童,誰能將眼前的「足食」印象和「缺糧」聯想在一起?「糧食匱乏」似乎是距離我們非常遙遠的議題,這根本只會發生在某些容易發生暴動的國家;然而,上次糧荒因為發生時間短,又僥倖因為其他事件而未讓缺糧、搶糧事情進一步惡化,台灣幾乎沒有受到波及,雖然幸運,卻也因而失去了極好的關注與因應機會。發生於二○○八年的搶糧事件為期雖短且已落幕,事實上卻還未結束,更應該把它看成是大規模糧荒襲來的前哨。近來持續上漲的物價毋寧是提醒國人,這波糧食匱乏的力道正持續加強。

  不論是國際環境與趨勢,還是台灣糧食政策與做法,都讓我們沒有理由在這個議題上樂觀。這意味我們需要有所行動了。吃飯一向是大事,《糧食危機關鍵報告》提醒大家這等大事背後的深刻意義。如書中所言,假使十三年後我們就必須面臨「吃的困境」,那我們此刻可做些什麼呢?

  (本文作者是高雄市旗美社大主任)

推薦序

召喚行動的力量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  蔡培慧

  我一直期待這樣一本書,一本可以將台灣糧食議題超越農業範疇來談的書。

  《糧食危機關鍵報告》正有如此企圖。彭明輝教授拉開了一張地圖,這張地圖勾勒出國際貿易、地緣政治、石油危機、氣候變異、基因轉殖、健康風險、糧食供應、農耕體制之間互相連動的複雜關係。綜觀本書,你會看到鼓吹自由貿易的世界貿易組織並不在意公不公平,石油產出的高峰期即將到來、氣候變異所造成的暴雨烈日導致糧食減產、基因轉殖的健康風險被主導基改作物的跨國財團所掩蓋、台灣糧食自給率遠低於歐陸先進國家……。

  這幅末日圖像並非危言聳聽,二○○八年春天的世界糧食危機殷鑑不遠,它又在二○一○年底來襲,至今未見消退。糧食危機的原因複雜萬端,簡言之,為了因應石油短缺所發展出來的替代能源,也就是生質能,搶走了玉米、大豆。與此同時,極端氣候致使糧食大國澳洲、蘇俄歉收,原本就極不穩定的糧食供應更無法維持安全標準,若再加上各國限制出口、期貨市場炒作等人為干預,糧價一飛沖天。國際糧食市場波動,層層擴散,牽動每個人的神經。許多人轉而期待基因改造作物,不過當大自然無法自行切斷、連結的DNA,被科學家以人類的意志逕行轉殖之際,恐怕已將全人類帶入不確定的未來。更別提此波綠色革命的成果,技術與基改種子都以專利為名,掌握在孟山都等極少數壟斷集團手中。

  彭教授質疑這些現象之際,也慎重博覽國內外期刊,爬梳基因轉殖科技從創造、試驗、量產到上市,管制乏力與輕易鬆綁的驚人事實。基改作物本是為了解決第三世界國家的飢餓問題,如今卻搖身為各項食品,出現在已發開國家的超級市場。身在台灣,只要走進任一超市,隨意拿起豆類製品,翻閱說明標示,多半可以看到「含基改黃豆」等字樣,基因改造食品早己脫離創造它的遠大夢想,透過市場機制悄悄滲透到日常生活。如同彭明輝教授的提問:基因科技究竟是「糧食危機的救星或勒索者?」

  還記得二○○九年莫拉克颱風對南台灣造成的衝擊,這場巨變可說是極端氣候造成的典型災難,原本一年該落下的雨水,兩天內暴雨驟降橫生災難。人們總說節能減碳、環境保護是長遠的事、以後的事。然而,這些「長遠」、這些「以後」的反作用力卻已先一步到來。糧食危機,何嘗不是水煮青蛙臨近沸點的炙熱。全球化世界體系所形成的「遠端供應系統」,使人們遠離了真實的世界。當人們透過貨幣換取所需、當人們透過媒介理解世界,當人們處於相對豐厚的物質生活,人們很少去想像這一切從何而來?這一切透過什麼系統運作?也因此而經常身陷危機之中而渾然不覺。特別是全球化貿易之所以可行,在於其便宜的運輸,當石油愈來愈貴、「遠端供應」愈來愈不可行,人們首先想的是如何維持現存系統,因而替代能源成為不得不然的選擇,不管是生質能造成汽車與人搶糧,或是日本爆發的核能災難,在在告訴人們,盲目的追逐替代能源將永無寧日。問題非但無法解決還引爆另一個難題。糧食危機,人類無法超越的物理限制,逼使我們不得不追問,「需要」真的那麼多嗎?「欲望」真的永不滿足嗎?

  嚴肅說來,我們處在一個人們不太信任國家機制,卻最需要公共力量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1207032
  • 叢書系列:Discourse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全球糧食危機 ―― 一個永續的夢魘

二○○八年春天,當台灣的農委會還把休耕當作重要的農業政策,並且積極規畫要把農業用水轉為工業用水的時候,卻爆發了全球性的糧食危機。至少有十三個國家因缺糧而引發暴動與示威,數百人至數千人為此喪命;十八個國家禁止或限制糧食出口,使得國際穀物交易市場幾乎全部休市;連美國最大的通路商 Wal-Mart和Costco(好事多)也相繼限制客戶購買白米、食用油與麵粉的數量。在這一波糧食危機中,歐美國家第一次經歷到「有錢可能會買不到糧」的威脅。

二○○八年春天的糧食危機並非單一原因所致,而是由一系列的事件共同推波助瀾所造成的。首先是氣候異常使得糧食年歉收,接著又傳出美國要將一億噸以上的玉米拿去製造生質燃料,而造成全球二○○八年的糧食供給量不足的問題,並引導糧食價格持續攀升。偏偏,這時候卻傳出全球糧食安全存量不足的消息,使得整個局勢更加緊繃,而引發糧價的飆漲與全球性的恐慌:各國紛紛限制糧食出口,而導致全球穀物貿易幾乎斷絕的危機。所以它是始於糧價飆漲,而逐漸質變為全面性的糧食危機。

在全球糧食供應極端不穩定的國際形勢下,糧食綜合自給率僅三二%的台灣隨時有斷糧的風險。靠著三個月的法定存糧,二○○八年春天,台灣勉強免於斷糧之苦,但是六月份食品價格比上一年六月漲十二%,而進口物價指數也較去年同月上漲了二六%,使得二○○八年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高達四‧二三%。

這一波的糧食危機為時不到三個月,假如下一波的全球糧食危機持續超過一年,台灣還有可能免於斷糧的危險嗎?會不會淪入「有錢也買不到糧」的窘境?

有限的資源,無盡的夢魘——糧食危機必將再臨
二○○八年春天的全球糧食危機雖然暫時過去了,但是它一定會再來。因為,引發該年糧食危機的兩大關鍵因素不但沒有消失,而且只會逐年加劇。

首先,地球上的乾淨的水資源與可耕地不但很難再增加,而且在很多地區都在減少。全球每人平均可耕地的面積在持續地減少,使得全球每人可以分配到的平均熱量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光這一點就使得糧食危機有愈來愈嚴重的趨勢。偏偏全球經濟發展使得新興經濟體的每人平均消耗熱量持續地上升,因而導致全球糧食需求持續地急遽上升,但供給量卻很難有效提升的窘境。因此,全球糧食供給不足的壓力將與日遽增,隨時都可能會出現比上一次還更嚴重的全球性糧食危機。

糧食供需的處境已經如此嚴峻了,但是卻還有愈來愈多的糧食會被拿去生產生質燃料。這是因為石油的生產量有可能已經超過最高點,但是需求量卻仍然在陡直地攀升。由於生質燃料是目前石油的最佳替代品,且其成本每桶低於六十美元,所以石油供給不足的部分有一大部分會用生質燃料取代。這使得糧食不足的情況益加嚴重。因此,未來發生糧食危機的機率將與日遽增,不該掉以輕心。

此外,二○○八年的教訓是:只要糧價高到窮人普遍負擔不起,就有可能會引起全球的糧食禁運,從而引發糧食危機,而不需要等到嚴重的供不應求。

在發生全球糧食嚴重短缺之前,高糧價的危機早已降臨,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隱而不顯的戲碼。而且,就像二○○八年春天所發生的轉變一樣,高糧價的危機隨時可以質變為「有錢也買不到糧」的糧食危機。

糧價持續攀升的兩大關鍵因素是:(一)目前全球的糧食生產過度仰賴石油,機械化耕作要靠石油,化肥的製造要靠石油,糧食的運輸也要靠石油,因而造成了糧價與油價的連動。(二)偏偏,石油產量已經過了最高峰而開始下降,但是新興工業國的石油需求量卻無可抑制地急遽上升,因而造成石油的供給不足而持續地在推升油價與糧價。

一旦糧價高到許多國家內的窮人買不起糧的時候,各國政府就會採取糧食禁運的手段,來保護國內的窮人。那時候,糧食自給率已降至三○‧六%的台灣,要靠什麼來養活國人?而一向農產富庶的台灣,又怎麼會淪落到養不活自己的困境?

會員評鑑

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11/11/20
沒有了農民 我們吃什麼

農業啟示錄 改變舊思路

十年後農業人力嚴重斷層,將造成糧食饑荒,

政府現無預做對策,百姓未來將何去何從?

當前世界經濟的情勢,已達於飽和而進入泡沫化階段,各種困境遂逐一而生,糧食及物資價格飛漲,衝擊百姓讓荷包一再失血,而經營者更是苦不堪言。以麵包店業者而言,製造麵包的原物料—油、砂糖、麵粉……等價格,眼看著一路往上揚升未曾停止,而成品售價卻不能相對上漲,在這種困境與煎熬下,實難經營。再者,國際上熱錢充斥,又大肆炒作糧價,大宗物資遭到囤積,此種狀況不知漲到何時方肯罷休?面對此等嚴重的考驗,不知政府的農政官員們,可否拿出甚麼對筞及因應之道,來克服此種困境?

大環境隨著時間及不確定因素(如氣候異常變化、人為破壞、環境汙染……等)在改變,理應在思維上跟著轉換,政府應該面對農業真相勇敢因應,而不是一昧給予補貼、救助,甚至鼓勵休耕,尤其當前農業政策的駝鳥心態,政府實應重新擬定,將農地之整體運用規劃,及未來的發展方向,都做全盤的檢討與改進,不要迷失在舊思維裡,畢竟「農業是立國之根本」,打開中國政治史,歷任朝代興衰與糧食及農業政策,息息相關,應審酌處理。對於現今政府的農糧政策感觸頗深!近日新聞報導:世界穀\物主要出口國之一的澳洲,這幾年因為氣候的改變、乾旱不斷,農民生活拮据而繳不出貸款,造成許\多農民自殺身亡。同時,菲律賓、泰國、越南等主要稻米生產國,也都產量驟減。在如此時空環境下,台灣的農地更應該改變策略,善加珍惜,況且台灣的水利灌溉設施,方便普及與耕作技術堪稱一流,應好好利用,勿使之荒廢,以備糧食減產短缺的噩夢!

從前之「休耕」政策是為稻米生產過剩,或是遇到氣候異常因素,將水留做民生、工業用,而停止供應農業灌溉用水,因而需要休耕。對於這些休耕的農民,目前每期稻作政府會提供每一公頃地四萬五千元的補助津貼,但有鑑於現在氣候的改變、環境汙染、農產品驟減……等;加上世界人口又大幅度成長,需糧有增無減,所造成的糧食短缺現象;未來勢必會有一場「糧食戰爭」。政府應該要未雨綢繆,將現行的休耕政策,全面的調整改革。當今休耕的原因,許\多是因為年輕人口外移,老一輩的農民已無力再耕種,農村缺乏勞動力,且投資報酬率不成正比,無繼任者願從事此工作,任由良田土地荒廢,閒置之可惜。農委會實施鮭魚返鄉及小地主大佃農制度是很好的措施,政府應當對那些領了補貼,又不出租土地的農民,停止休耕補貼(因已怠忽了農業生產的天職),來鼓勵這些願意出租農地的休耕地主,將土地轉租給有意願耕地,而本身無土地的年輕人,將農業注入新血。而政府也應當做好配套措施,補助雙方讓兩方皆蒙其利。例如:補助出租農地者每公頃地每期稻作兩萬元,而承租土地耕種者每公頃地每期稻作補助兩萬五千元;至於休耕又不願出租土地者,不予補助且要課以荒地稅。有獎勵大家才願意去做嘗試,如此鼓勵有生產力者,有意願去利用農地栽種糧食,也不會讓良田變成荒蕪,還可讓農村青年鮭魚返鄉,減少失業人口,希望掌管農業部門的官員們,要有高瞻遠矚的宏觀,切勿墨守成規,應該要跳出窠臼、改變思維,調整農糧政策,鼓勵耕作,增產糧食充實糧倉,以備不時之需,不但可輸出稻米賺取外匯,還可以因應未來可能發生的世界糧荒。如此才能讓政府、農民雙贏,何樂而不為呢?

儘管二○一○年下半年以來,各項國內外數字都表示台灣經濟復甦,而且表現也都超過鄰近亞洲國家,但這些經濟表現的成果,因為只是少數財閥受惠;所以大多數民眾的感覺是,數字再美「並不是真的」。同時普羅大眾所關注的焦點事項,不過是「收入沒有增加」與「就業機會越來越少」而已。與其他民主先進社會一樣,國民的滿意度與幸福感,基本上還是以經濟績效與表現為先為重,以及所得與就業的繁榮奮發,選舉選票的反映完全與此同步,這可不是主席蜻蜓點水式的「Long Stay」,或秘書長選舉時「穿球鞋在南部跑跑!」就能獲致效果的。既往的政府以鎖國與意識形態主政,引申諸多經濟社會乃至農民組織內部的不公平、不正義,到了當今政府既已執政兩年多的時間,竟然紋風不動、未獲矯正。這種從公部門直到民間普遍瀰漫的不平之氣,當然敗壞農民的幸福感,最終也就反應到選票上了。馬政府主政兩年來,全民仍然無法察見,任何具體可期待的宏觀願景,更看不到領導者的氣勢與果敢,這種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更加深了民間幸福感的重度傷害。今天台灣的農民們心中所要的不多,只不過是「要有飯吃、要有未來」罷了!不管黑貓、白貓只要能抓耗子的就是好貓,所以這才是選戰中使執政黨喪失優勢的最深沉理由。誠如馬先生所言:「選舉沒有師傅,用心做就有,要以誠懇感動南部鄉親」,主政者的同理心與魄力,應該在第一任還剩下的任期內,加緊腳步盡快作為,「突破卅年的圍籬,跨越濁水溪以南,掠取廣大基層民心;由農業政策檢討,改善農民生活,全面保證收購稻穀\,逐年提高價格」且能名留青史,永受傳頌;否則現在農民既有的不幸福感,會影響到濁水溪分界線的南遷或北移,甚至是板塊的大挪移。

目前農委會在進行一個名為「小地主大佃農」的農業政策,目的是讓擁有土地但無力耕種的老農,把農地租給有意願耕種的佃農,期能擴大耕地與解決廢田的問題,幫助這些老農的生計。做法是:租賃一公頃農地為期三年以下的出租者,政府一年補助三萬五千元;願意出租三年以上者則一年補助四萬元,承租者每年一公頃須付租金兩萬元。乍聽之下是個不錯的政策;但,如是,可否確切的落實?達到理想的目標?讓政府、承租者、出租者三方皆贏?卻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對於政府所推動的農業政策,真是感嘆!這些農政官員們,只會坐在辦公室吹冷氣,乾等薪津,並不知民間疾苦,對於農民的問題「只有虛應,未見遠慮」。一個政策的制定應當要有彈性、要搔到「癢處」,而政府官員的態度卻總是「我已執行,就算是有了交代」,並未考慮到實行之後,能否真正符合民意?此制度對於出租人並無損失,但對承租者誘因不足,且風險高,因為農業是靠天吃飯的行業。

農作物的生長一定要先考慮到氣候的問題,在制定此政策時,應考慮到地域的不同,分別來做規劃。因南北氣候不同:南部可以有三期的農作 (二期稻作、一期乾作) ,且又無東北季風干擾,收成率較高。可耕作之土地面積與地質不同:南部土地面積大又多平原,北部土地面積小多丘陵。工作機會與環境條件不同:南部的就業機會較少,北部則相對較多。政府若希望農村青年能夠「鮭魚返鄉」耕種,一定要讓「返鄉鮭魚」不但要有誘因,還要有糧食可吃,否則返鄉鮭魚都要餓死,試問誰還敢返鄉?因從事農業的變數很大,「量多傷價,量少傷農」,收入不穩定,一年如想賺個三十萬,約需有個五甲的地,而五甲的地照顧下來是非常辛苦疲累的;還需要是「風調雨順」方有所成!像今年一期稻作,在抽穗時碰到「南風」日夜吹襲,加上「二螟化蟲」的危害,因此欠收。而二期稻也同樣碰上「東北季風」肆虐的困境,造成欠收。今年一甲地實收六千公斤稻穀\,總收入:新台幣壹拾貳萬貳千肆佰零貳元,不計工資總支出:新台幣壹拾萬柒仟柒佰貳拾元,餘新台幣壹萬肆仟陸佰捌拾貳元,扣除兩萬元承租費,倒負債伍仟參佰壹拾捌元。一年的辛苦與希望變成泡影,頓失收入還須負債,該如何過活?此種淒慘狀況下,家陷困境,為籌謀生計,需四處借貸,而遭受此苦難,誰能了解靠天吃飯的苦痛?當政者能否知曉,徹底來為農友們解決困境?

政府早在二十年前就由農委會討論要實施水稻保險制度,至今仍在紙上談兵,依然毫無動靜,政黨為了選舉,預算一直拿來加碼老農年金,卻忽略了辦理農作物保險;竟然還推說因農民缺乏保險的認識,無法交出合理的保費!要知道「糧食乃為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只要政府願意補助部分的保費,豈可說不能辦?實不為也,非不能也!況且依「農業發展條例第 58 條規定」,略以:「……在農業保險法未制定前,得由中央主管機關訂定辦法,分區、分類、分期試辦農業保險……」。請問,這些年來,政府除了辦死亡率最低的豬隻保險外,又何曾試辦了甚麼?連「農業保險法」的制定,都未曾有過一撇,實在太讓農民失望了!

目前政府的稻穀\收購政策,乃是民國七十年代,二次能源危機時物價飆漲,每一百市斤稻穀\漲價到新台幣一千多元,蔣經國政府為平抑物價,以平準基金訂定每公頃農地,政府「保證收購」一千四百四十公斤稻穀\,每公斤價格廿三元;「輔導收購」八百公斤稻穀\,每公斤價格廿元。然而三十年來物價指數已上升多少?當時人民所得多少?現今又多少?當時公務人員待遇多少?現今調漲多少?而政府收購價格,未曾做過調整,請問農民如何生活下去?又談如何照顧農民生計?這不都是空口白話,不足以服人嗎?籲請官員們別在裝迷糊了!

政府每年花大筆經費,在所謂為提升農村現代化,改善農民生活,美化環境……等,此種補助款易受人為操控,僅有少數及特定對象受惠,難以落實全面照顧農民的美意。而與其如此不斷炫耀亮麗的表面成效,而全體農民的收入卻沒有改善,何不如把預算用在刀口上,將稻穀\全面收購,提高收購價格,讓每位實際從事耕種的農民實質受益,一但經濟改善,相對的生活、教育、環境……等也會改善,幸福感就此油然而生。舉今年實例以「計畫收購」全收六千公斤,每公斤廿三元就有壹拾參萬捌仟元,若提高到每公斤三十元,則有壹拾捌萬元,扣除目前實際出售價格,壹拾貳萬貳仟貳佰零貳元,相差伍萬柒仟伍佰玖拾捌元,可說不無小補,農民也可感受到實際的幸福。為因應未來將會面臨的世界性糧食戰爭,政府一定要拿出一套具體有效的政策和周延的配套措施,期能及早調整農糧政策,防止良田荒蕪、或被挪作他用、水利灌溉設施荒廢,和避免農業人才外流;才能鼓勵青年返鄉耕作,達到照顧農民、充裕糧倉、增加外匯的目的。

然而,一個錯誤的施政比貪官更可怕,舉「小花蔓澤蘭」這種「植物殺手」、「綠癌」為例,只要被此植物寄生,整顆樹將被蔓藤纏繞掩蓋\,無法行光合作用而枯\死。當九二一大地震後,為了幫光禿禿的九九峰披上彩妝,而撒此種子,未料數年後卻引來如此「滅絕森林」的浩劫,為除去此害,林務局與地方政府相繼提撥經費,如此浪費公帑及民脂民膏,以每公斤十元收購後再行焚燬的方式,來鼓勵百姓剷除此害,造成全民運動;但「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此種消極的作法實在值得檢討。再說「福壽螺」的殘害,它會鑽洞破壞田埂,使之無法蓄水,且其殼鋒硬,易傷害下田工作者,所造成的農業損失,實難以估計,這些年來,每次在插秧後二十一天內,若不加以防治,一甲地的秧苗不用三天,就全部被「福壽螺」啃光,而損失慘重。因此每甲地一年需糟蹋七仟元的防治費,而全省耕作面積有多少?全部淪陷,耗資匪淺。當初不肖商人引進無利可圖,而予以放逐野外,因無天敵繁殖又快。此禍害難以根除,此事件從未見政府當局,對商人施以嚴懲及法律制裁,更無良好的防治之策!

一個好的政策,帶給人民許\多的福祉,從五○~七○年代,農復會時期的「洋菇政策」,將台灣的農村經濟提升上來,當時並沒有稻穀\保證收購政策,農村經濟尚在萌發階段,農民生活還屬於困苦時期。政府鼓勵農民於於二期稻作秋收後,至次年三月春耕前的農閒時期栽種洋菇,利用收割後的稻草堆肥來培育洋菇,物盡其用絲毫不浪費,政府並給予保證價格收購,以補農民收入之不足,不僅帶動了農村經濟及富裕,也解決了多少家庭的困境,和莘莘學子的教育問題,造就並培育多少人才,同時也增加了國家的外匯存底。反觀,近來麵粉、玉米、大豆等原物料大漲,接下來的連鎖效應就是造成飼料、農畜產品、食品類等飆漲。台灣既為一個海島國家,又沒有外援,如果糧食缺乏,將是很嚴重的問題。因糧食需仰賴進口時,容易被擁有物資的國家操控,將處處受到別國的掣肘,受到經濟上的控制。要把這個「小地主大佃農」的政策,當成一個好的起步,接下來就需要傾聽農民的心聲,制定更貼切、更完整的配套措施,才能真正落實照顧農民的目的;期使讓更多年輕人回流來耕作,才能增加糧食產量,以因應未來的糧食戰爭。

故總統經國先生,有句名言:「今天如果不做,明天就會後悔」,此種氣魄與決心,造就了「十大建設」,論當初的時空背景而言,人力、物力、財力、技術……等俱缺乏之狀況下,如此艱鉅的任務,該如何完成,況且反對的聲浪,也未曾停竭,若無堅定的意志與毅力,及全國百姓的支持,恐難達成,而能顯卓效。論此,經國先生實居功\厥偉,故迄今仍令人緬懷此一德政,也讓台灣脫胎換骨,從此交通流暢,縮短南北距離,節省大量時間和金錢,帶動整個經濟的起飛,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蹟,躍升亞洲四小龍之首。究其原動力,乃因糧食的穩定,物資充裕,使農業帶動了工商業,而讓各行各業蓬勃發展,才有引以自豪—「台灣錢淹腳目」的繁榮景象。現今這些默默無名的農業推手,己逐漸凋零,宛如大陸撤退來台老兵,開發東西橫貫公路及參與多項國家建設後,也同樣陸續殞落。再過十年,農業的人力及經營,將會後繼無人,呈現嚴重大斷層的窘狀,屆時將是有地無人耕種,荒地、廢地一大片,糧食短缺的嚴重後果。

此論述絕非危言聳聽,咱自農會退休已經五十幾歲,再投入農業生產,尚是年紀最輕者,試問再過十年,也步入花甲殘燭之年,豈有能耐繼續務農,不知該棒交何人?以現今的農業政策,未能顧及農民的利益,也未有長遠的培育計劃,導致先天誘因不足。再者投資報酬率低,天然風險高,台灣位於太平洋颱風地帶,每年六至十一月屬頻繁期,亦是水稻等農作物耕種、收成期;天氣稍有變化,那堪風雨摧殘,不但是血本無歸,風災後的重建,更是勞心、勞力、又傷財。而從事此行業必需能忍受,日曬雨淋、寒風刺骨、酷熱烈暑、蚊蟲叮咬,泥濘污垢、撲鼻髒臭、精疲力盡、全身痠痛……等,出門只能機車代步,而今年收成又不好,鹹菜脯煎蛋加減配飯,最痛苦的是房屋漏水修繕費、孩子教育費、貸款利息……等,皆無著落,該如何是好?不像上班族,穿西裝,打領帶,個個人模人樣,辦公室裡又有空調、冷暖氣,工作輕鬆,收入穩定,只要肯努力,拚出好業績,口袋賺得飽滿,出門又有汽車代步,打扮得乾乾淨淨、漂漂亮亮,吃的是高級餐\廳,住的是洋房大廈。相較之下,實有天壤之別,敢問還有那位年青人,願意從事農業工作,除非此人腦袋瓜有問題。而政府並無妥善的農業政策對應,這些問題遲早會浮出抬面,當產生糧荒之時,其後果之嚴重,實在無法想像!

憑心而論,單靠農業部門,恐難以解決此困境,需靠整個執政團隊的認知與共識,在財力、人力、物力、政策方向……等,重新調整及分配,貫徹實施,才能逆轉頹勢,否則淪為空談,此乃攸關全民的福祉,及國家未來的生存與發展,不得不慎也!二○○九年全球饑餓人口首次超過十億人,去年十一月,聯合國發表『全球糧食不安全狀況』的報告指出,全球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倖免,但最貧窮國家及其人民遭受打擊最重。現今發展中國家總人口中的百分之廿遭受饑餓。其中亞太地區估計有六.四二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二.六五億,拉美和加勒比地區五千三百萬,近東和北非地區四千二百萬。此外,富裕國家也有一千五百萬人處於慢性饑餓。目前,全球饑餓狀況已經惡化。舉非洲國家為例:如東部非洲的獅子山王國、蘇丹、烏干達、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索馬利亞和肯亞,到西部非洲的尼日爾、馬利、茅利塔尼亞和布基那法索,再到南部非洲的萊索托、馬拉威、史威士蘭、辛巴威、尚比亞和莫三比克等,共波及大半個非洲大陸廿個國家。

因為政府缺乏管理是導致非洲饑荒問題的主要原因,許\多國家沒有制定農業發展計畫,而有些國家,即使制定了方案,也沒有人執行。再因經年內戰的戰亂,導致動盪不安,人民無法安心工作,加上天候乾旱,從事農耕無法收成,可說是天災人禍,糧食嚴重短缺,大批難民紛紛逃離家園,湧往鄰近國家避難。因嚴重的飢荒,造成的疾病、瘟疫,以及無所不為的搶、奪、掠、殺等暴行,死傷無數實難以估計。只因為「糧食短缺」,造成此種慘狀,沒有親臨體會,確是難以理解;而國內也有數位藝人參與,非洲「飢餓三十」活動,回來後各個感觸良多,才知天堂與地獄之差別在那?

農業和其他產業的本質有所不同,首先要遵從自然規律,其次是社會規律,最後才是經濟規律。糧食生產基本上還是「靠天吃飯」。如遭遇大規模自然災害,而發生糧荒的機率相當高。處於弱勢的農民,加上農業政策長期遭受政府的漠視,就如同孤兒寡母一般,無人疼愛。對於農民的苦痛,特將這些感觸訴諸於『農業啟示錄,改變舊思路』這篇文章,希望能將農民的心聲傳達出去,讓政府相關單位瞭解。期望真正在做決策的官員們能夠感同身受,走出辦公室確實去體察民意,了解實際的問題,才能解決當前的困境,擬訂出正確的政策,來保障農民的權益,期使國家在未來不因農業問題,而產生困擾與傷害!這個世界上沒有辦不到的事,只看您願不願意去做,願不願意去改變,您說不是嗎?

最近,一聲「石破天驚」的槍響,在競選活動場合裡,公然持槍行兇,此舉震驚國內外,媒體競相報導,此種目無法紀、駭人聽聞的案件,人民不禁要問!台灣治安那麼差嗎?那麼敗壞嗎?政府的威信何在?百姓的生命財產又有何保障?今天是重創了某黨大老之裔,才舉國沸騰,若是傷到小老百姓,豈不淡無其事?捫心自問,當初是誰採用「愚夫之言,拙劣之術」開啟黑金政治之窗,舖起黑道漂白之路,始造成現今亂象。以前是官兵抓強盜,現在是官兵怕強盜;以前是貓抓老鼠,現在是貓和老鼠一家親!不但在中央把持立法院,更是在地方議會及鄉鎮代表會包山包海,包到全民失望,始有一次政黨輪替。才寄望有所為,誰知變本加厲,吃相更是難看,只有牢籠以待。再次政黨輪替後,百姓渴望重見天日,誰知卻撿到一個「蔴糬」中看不中用,您說咱們心中苦不苦?此次五都選舉,執政者讓百姓當頭敲了一棒,賞了一巴掌,該要驚醒別在沈睡了!請睜大眼睛看清楚,全國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要繼續執政理應有所作為,如果不知與時俱進,繼續「收買派系」、墨守成規,只怕未來會輸得更慘,故農業之父前農復會主委蔣夢麟先生,有句名言:「官員學的書本知識,不足教導農民;而是農民實際的經驗,來教導我們!」希望由最高領導者啟效,卸脫華衣步入民間,廣聽民疾、民苦、民怨,便知民意,堪稱德政;莫為「紙上談兵人人會,親臨戰場無頭蠅」。噯!這就是咱們的政府,永遠與民有溝乎!

雞啼春寒齒哆嗦,薄衫荷鋤光腳丫;

笠頂烈日禾中行,步伐蹣跚\螺蟲阻;

屈腰埋手除務盡,拎籃披草一筐筐;

清溝理渠利水行,細顧施肥望好成;

瓶罐垃圾遍田間,稍有不慎血濺花;

東邊晴空西邊黑,汗水雨水一家親;

夕陽歸照泥垢裳,饑腸疲累飯菜冷;

風調雨順祈豐收,飽食暖衣渡平安;

盡享佳餚盤米香,誰知粒粒皆辛苦。


全民來搶救我們的母親

續接「農業啟示錄 改變舊思路 沒有了農民 我們吃什麼」一文,再為全民發聲!

沒有了農民,就沒有人從事農業生產工作,而糧食、蔬菜、水果、奶、蛋、肉類……等從此不再有。在這種情形下,天下必大亂,屆時誰家有食物可吃,就往誰家搶;到最後就是「人吃人」,那麼,胖子就先遭殃,因為他的肉及份量比較多,能夠提供較多的人來分食,而最後人類終究走上了滅絕之路。國際動物保育協會,已將北極熊列入瀕臨絕種的動物,因天候異常,棲息、繁殖地的改變,斑紋海豹\無法繁殖,數量銳減,造成北極熊捕不到食物,而有吃小熊、攻擊人類等異常行為發生。因食物的短缺,危及了生存,科學家預測不出幾年,北極熊即將在地球上消失。

世界先進的國家,已知未來即將糧食短缺,擬訂完善的保護農業及農民的政策,尤其是美國中情局(CIA)早已將糧食列為最高機密及最重要的戰略物資;可見糧食危機日趨重要,非同小可、不能掉以輕心。反觀咱的政府,毫無「危機意識」,一昧粉飾太平,處於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幻境中,虛耗時間,此乃酬庸政治的結果;專業素養不夠,無法辨別及判斷事情的始末和輕重。不禁要問:主政者的腦袋瓜裡裝的是什麼?是智慧?還是豆腐渣?這個答案該由全民來判斷,也謂:「無良相諫臣輔弼,阿諛奉承隨處見!」在數年前,台灣與中國大陸仍處於敵對狀態時,發生台海危機,當時美國總統柯林頓曾說:「一旦爆發台海戰爭,美國不會捲入,更不會讓美國的子弟,為台灣這塊土地流一滴血」,此語猶存於耳,一旦爆發「世界糧荒」時,每個國家都自顧不暇,為求自保,誰會理你?更不可能伸出援手來救台灣!台諺有云:「自已的肚皮都顧不飽,那能顧到你呀」!

近年來地球氣候極端異常且天災不斷,酷熱、極寒、乾旱、暴雨、颱風、火山爆發……等頻傳,最直接的衝擊就是農作物的栽種和收成,很容易造成欠收,因人口不斷的成長,加上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家電下鄉,人民購買和囤積量增加,更加速糧荒窘狀。對於現況不啻是雪上加霜,為了搶救糧荒,首要先拯救農民,唯有農民願意繼續耕種,更要有新的生力軍投入,才能有綿延不絕的糧食,人民才能日日填飽肚子,個個安於崗位,各自發展其業,社會才處於太平豐年。

觀之當今的農業政策,長期受到政府的忽略不重視,把應有的農業經費預算一再刪減,而農民就像那孤兒一般孤立無助,紛紛逃離不願當農民,一來既沒身份,又沒地位;二來收入不穩定,又無保障;三來整天一身既髒且臭;四來不但辛苦而且勞累;五來天氣稍有變臉就寢食難安;……等。請問各位看倌:假如您府上有閨女,願不願讓她嫁給農民呢?答案肯定是不願意!不行!嫁給農夫沒出息,做的半死賺不了幾個錢!……等。反之,如是一位在科技公司上班的白領呢?鐵定說:這個好!光是他分到的股票,一世人就吃不完,心理暗爽。唉!心事誰人知?可知,有幾個年青人願意務農,一旦一個產業沒有新血注入,等於宣告此行業步入末路一途!

那麼,沒有了農民,請問您們吃什麼?總統、副總說、行政院長、農委會主委、立委……的職務,可以當飯吃嗎?台積電、聯電、鴻海…等高科技產品、股票可以當飯吃嗎?黃金、鑽石、瑪瑙……等貴重物品,可以當飯吃嗎?新聞媒體的工作先生小姐們,主播台、麥克風、報紙可以當飯吃嗎?裕隆生產的車子,遠雄蓋\好的房子,國泰的保險,台塑的產品,中油的油品,……等,可以當飯吃嗎?軍人願意捍衛國土嗎?警察願意維護治安嗎?公務員願意辦理公務嗎?工人願意在工廠上班嗎?商人願意安心經商嗎?老師願意教書嗎?農會、銀行、証券公司……能夠生存嗎?監獄裡的犯人,誰人看管?以上諸多問號?誰能告訴我答案?不過醫院的生意一定門庭若市,因為大家都要靠打點滴過活,所以聰明有資金的人趕快投資醫院吧!?

台灣是一個海島國家,地狹人稠,土地面積有限,更應珍惜善加利用,近年來為了發展工商業,及高科技產業,加上人為操作,地目紛紛變更,蓋\起高樓大廈,不知糟蹋及犧牲了多少良田!而主政者又沒能將國土,做前膽性、長遠性的規劃,致使環境的污染,造成可耕地面積逐年逐漸遞減,一塊一塊在消失中。再者,整個農業政策的失焦,更加速將農業推至崖邊,稍有不慎即有失足落崖之危,在此籲請執政者重新釐訂農業政策,挽救危機,只要願意開始做都來得及!咱乃第一線的農民,僅提數點拙見以供參考:

一、全面檢討農業政策,請專家學者及實際從事農業工作者,研議方案貫徹實施,增加預算,保障農民權益。日本首相菅直人提出要提高日本糧食自足率到60%,目前台灣的糧食自足率僅30.6%,換句話說台灣有70%的糧食控制在別人的手上,能說不危險?,政府應該利用地力增進及農地重劃,擴大優良農地之列管,限制土地開發,以防財團炒作農地,以提高我糧食自足率。

二、日本訂有「地力增進法」,針對農用土壤之物理、化學及生物特性,表土沖蝕及土壤鹽化及的衝擊的情形進行調查,進行大範圍地力增進之各項技術推進,在環境保護的前提下防止施肥污染,保全農業永續經營的基礎。台灣永續農業發展協會正在研擬「農地地力促進法」這種WTO允許\的補助措施,政府應該大規模的執行,已改善提高農地的生產力,增加生產量來增加農民的收入。

三、穀\物保證價格提高(計劃及輔導)目前每公斤23元及20元,應提高調至60元及50元,且收購數量要逐年增加,目前計劃收購每公頃1440公斤,輔導每公頃800公斤兩者視為物價指數波動而調整,另一方案則是全面收購每公斤30元為例,市價為18元不足額12元由政府補貼,委由農會、糧商代購,由於WTO規範下不能對農業實施政策保護。但農會及糧商必須支出每公斤18元的成本,其實際收購數量,呈報農委會,做為他項補助依據,可以規避WTO的規範,而且能穩定米價,豈不魚與熊掌兩者皆得利。辦法是人想的,是活的!請問是WTO行不通的枝節重要,還是百姓的肚子重要?一旦爆發世界性糧荒,WTO的規範有何作用呢?

四、農作物保險應盡速實施,其辦法可參考家畜保險辦法訂定實施。以保障農作物遭受天然災害時,避免造成農民的損失。

五、農民子女教育費用,應依軍公教一樣,享有教育補助費,才可安定農民之心。

六、農業用電及灌溉用電應予以減免,因有些地形的障礙,灌溉溝渠無法到達,必需用抽水馬達,其費用不少,應予以減免。

七、應成立全國農作物天然災害及病蟲害,緊急應變小組,建立警報系統,讓農民與各級首長及主管官員能隨時掌握狀況,做妥適的處理。

八、對農業用油加以補貼,減少農民負擔,以現已有漁業用油補助先例。

九、訂定農民最低工資,工人有最低工資,外籍勞工也有,難道農民不如外籍勞工嗎?應訂定辦法依農民從事一年工作之總收入的基本工資金額,不足額再由政府編列預算予以補足差額。

十、農用肥料,應抑制售價,不能隨興而漲,徒增加農民負擔,及農業機具汰舊換新予以貸款及補助。

十一、建立長遠培養、訓練年青專業農民的制度,以保障從業人員的安全及福利,專注從事本業,而無斷糧之虞,有如國軍培訓人才之例。

唯有好的誘因,和福利制度,才能吸引更多的生力軍投入,再多的華麗口號,未能感動人心,亦淪為空談。政府每年花大筆,無意義的經費,如政治獻金、蓋\蚊子館、金援外交(巴紐案)…等,如將這些經費,善加利用在發展農業上,綽綽有餘,而剩餘款可將移作社會福利,一可照顧農民,二可顧及全國百姓的肚子,三可顧及弱勢團體,此德政何樂不為,不知咱主政者看了感想如何?做得到嗎?如果不做。繼績裝迷糊,欺瞞大眾,以不切實際的浮面數字,來掩蓋\實際的困境,再過三到五年世界性的糧荒噩夢即將來臨,到時再來談補救措施,將為時晚矣!

此言絕非子烏虛有,憑空捏造,恫嚇全民,因咱家世代務農,從小在農村長大,每天所接觸事和物,皆與農業有關,涉入甚深知其所困,又實際從事農業耕作,對於當前農村及農業的問題,知之甚詳,在此大聲疾呼籲請政府正視,日趨惡化的農村人力淍零問題,希望政府將此問題列為農業施政首要目標,當務之急是,獎勵年輕力壯的人參與,讓投入從事農業的農民有保障及安全感,也讓更多的鮭魚返鄉,有田可種,有糧可食,繁衍後代生生不息。才能挽救即將面臨的糧荒危機,也就能解救全國百姓的民生問題!盡速成立『糧荒緊急應變中心』,以防日後所需,所謂:「養兵千日,用於一時,寧願事先防患籌謀,不願事後坐困愁城。」

自古民以食為天,沒得吃其後果如何?主政者及全國的百姓能不能告訴咱答案?軍人的職責在捍衛國土,可稱為『人民的父親』,警察的職責維護治安,可稱為『人民的褓姆』,農民的職責生產糧食,養活大眾,宛如是一位『母親』,其待遇與福利卻有天壤之別,而母親養育著無數的小孩,使其成長,「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瑰
展開
user-img
5.0
|
2011/10/12
翻閱\彭明輝教授的《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深覺糧食問題有如蝴蝶效應,牽動的網絡緊密細緻,涵蓋\的層面包括政治(政策面)、經濟(產業面)、社會、人文、歷史、生態,作者先呈現2008年的全球糧食危機緣由及其連動,繼之將焦點鎖定在「(天然)資源」(如水資源)、「(人為)技術」(如綠色革命及基因改造)、「(權力)制度」(WTO貿易制度下的不公與傾斜失衡),最後則提及政府與民間必須當機立斷做的行動,與應該扮演的角色。總的來說,這是一本深具國際視野,諳稔國際政經架構與情勢脈絡,並綜合大量詳實具體數據的學者建(諫)言,在政府農業政策常常進退失據,一般民眾往往漠視農村(民)的當下,一記當頭棒喝,振聾發聵。

缺油缺水、氣候異常、人口爆炸在未來數十年已勢難避免,各地糧食欠收或供不應求恐成常態,屆時,當各國紛紛採取貿易保護措施時,糧食問題的本質—政治問題,將浮出檯面,直截轉變為各國最棘手的內政問題,到時國與國間比的就是糧食綜合自給率(food self-sufficiency),作者舉從歐盟到日本的相關作為,析論從上(政府補貼)至下(民間(人民)集體理念)台灣可以但長期沒做的政策、策略、方案,作者的整體思維不外乎是從農漁民、社群、企業(組織)、地方,乃至國家,每一個環節都必須穩固,政府得先從整治汙染源維護食品安全做起,建立信譽品牌及認證制度,並提供必要的貿易保護,促使貿易條件在國際市場上具競爭力,從而提振民間生產者及消費者的信心,逐漸提高農漁民社經地位,社會大眾才能對農漁業改觀,這時,才有可能恢復並經營「永續農業」,這樣的農業才有保存價值,也才能進一步將這種價值反饋回台灣這塊土地。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用閱讀擁抱你的內在小孩!不讓創傷延續的4個修復練習|聯經精選電子書每本8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