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創作展
被遺誤的台灣:荷鄭台江決戰始末記

被遺誤的台灣:荷鄭台江決戰始末記

’t Verwaerloosde Formosa (Amsterdam, 1675)

  • 定價:300
  • 優惠價:927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4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350年前,荷蘭末代台灣長官揆一率領1千餘名荷蘭守軍,苦守熱蘭遮城9個月,頑抗2萬5千名鄭成功襲台大軍的激戰實況

本書特色

  350年前,台灣島上爆發首次政權攻防戰 

  1661年4月底,中國國姓爺(鄭成功)在滿清朝廷重重剿殺下,率領兩萬五千大軍渡海襲台,荷蘭末代台灣長官揆一不甘屈服,憑藉手頭僅有的一千餘名荷蘭守軍,苦守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頑抗,雙方激戰、談判又激戰,對峙了九個月,揆一才在必敗無疑的形勢下獻城投降,台灣從此脫離西方商業殖民勢力,被捲入至今難以拔脫的中國內戰漩渦。

  千夫所指的揆一,忍辱寫下這本台灣答辯書

  揆一率領部眾返回巴達維亞後,立即遭起訴,被判處死刑、財產充公,最後改判終身監禁在僻遠小島Ay,在島上度過八年悲苦的流放歲月後,才在親友奔走下獲得特赦,返國前夕(1675年),揆一以匿名形式出版本書,替自己背負的喪失台灣之罪名,提出最鏗鏘有力的答辯書,更為這場決定台灣命運的關鍵戰役,留下不朽的歷史見證。

  絕無僅有的珍貴文獻,再現荷蘭殖民當局的苦惱與應對

  本書是第一手文獻中唯一以這場戰役為主題的專著,從交戰一方荷蘭統帥揆一的角度,完整敘述戰爭爆發前夕的整體情勢,以及雙方交戰的實際經過,透過這一敘述,讀者不僅可以清楚瞭解島上荷蘭當局所面臨的困難與決策過程,也能跳脫習慣上從中國鄭成功角度所看到的「收復」台灣,改從島上荷蘭長官的立場來認識鄭成功「攻台」的始末。

  藉揆一之筆,我們窺見台灣先祖的隱約身影

  站在當時島上最高統帥揆一身旁,我們隨著他的眼光四下梭巡,看見早期台灣人的身影:兵荒馬亂下,富裕、有名望的漢人移民各自選邊站,有人向荷蘭長官密告,有人對國姓爺通風報信,沒錢沒勢的漢人移民則隨風飄蕩,或是逃回中國,或是留下來拚命保全畢生心血;原住民則在威脅利誘下,淪為島上強權的馬前卒,時而幫荷蘭人鎮壓漢人起義,時而替漢人攻打落難的荷蘭人,台灣最初主人的地位與尊嚴蕩然無存。

  歷久彌新的經典,唯一流通的漢文譯本

  本書目前有德、法、日、英、漢等語的譯本;其中,英譯本有三種,日譯本也有三種,漢譯本則有四種。今年適逢1662年荷蘭人撤離福爾摩沙、國姓爺攻佔台灣的350周年,前衛出版社特推出《被遺誤的台灣》的第五種最新漢譯本,並委請中央研究院台史所研究員許雪姬教授撰寫導讀,以彰顯本書的不朽經典地位,讓這本與台灣命運密切相關的書籍,得以漢譯本的面貌重新在島上流通。

作者簡介 

C. E. S.

  學界認定係指Coyett et Socii,即揆一(Frederic Coyett, 1615-1687)及其同僚。
揆一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最後一任長官,中文文獻稱作「揆一王」或「夷酋揆一」,出生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貴族世家,另一說則謂出生於南尼德蘭(今荷蘭南部、比利時之間)。

  揆一在1643年以上席商務員身份來到東印度,1645年在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升為高級商務,同年,揆一與荷蘭世家出身的蘇珊娜(Susanna Boudaen)結婚,和第八任台灣長官卡隆(Francois Caron, 任期1644-1646年)成為連襟,似乎也因這層關係而被任命為台灣評議會議員。1647-48年及1652-53年,揆一兩度出任日本出島商館館長。1648-1652年,揆一來到台灣,任上席商務員兼副長官,期間與第十任台灣長官富爾堡(Nicolas Verburch, 任期1649-1653年)產生衝突。1654年,揆一被任命為本島地方官,1656年成為第十二任台灣長官。

  揆一在台灣長官任內,鄭成功攻台風聲不斷,為加強台灣防備,遂求助於巴達維亞總部,但遭時任東印度評議員的富爾堡不斷掣肘,讓他難以施展手腳。1661-62年間,大員的熱蘭遮城遭鄭成功圍攻,揆一在孤立無援下,苦守九個月後被迫投降。揆一回到巴達維亞後,立即遭起訴,被判處死刑、財產充公,但處死時刻遲遲未能決定,最後改判終身監禁在今印尼班達附近的一個叫Ay的小島,在島上度過八年。後來由於親友極力奔走,揆一才在荷蘭親王威廉三世特赦下,於1674年搭船返回荷蘭。

  1675年,揆一以匿名形式在阿姆斯特丹出版《被遺誤的台灣》,不僅替自己及大員評議會所背負的喪失台灣之罪名,提出最鏗鏘有力的答辯書,也為這場決定台灣命運的關鍵戰役,留下不朽的歷史見證。

譯者簡介

甘為霖牧師(Rev. William Campbell, 1841-1921)(英譯)

  蘇格蘭格拉斯哥人,隸屬於英國長老教會。甘牧師在台灣傳教長達46年(1871-1917年),是除了巴克禮牧師外,在台最久的傳教士。曾獲日本政府頒發「勳五等雙光旭章」、「勳四等瑞寶章」,以及加拿大多倫多納克斯(Knox)神學院授與名譽博士學位。

  宣教之外,甘牧師也潛心著述,出版眾多以台灣為主題的作品。在早期台灣史方面,有翻譯自荷蘭文的《荷據下的福爾摩沙》(本書即譯自其中的第三部份「中國人征服福爾摩沙」),重印荷治時期的《新港語馬太福音》、《虎尾壟基督教教導》,以及《台灣佈教之成功》。在教會羅馬字方面,有名著《廈門音新字典》(甘字典)、《聖詩歌》以及《治理教會》。在教會史料方面,則有經典的《台南教士會議事錄》。另有專著《中國的盲人》、《闢邪歸正》、《播道論》等。

林野文(漢譯)

  台灣雲林人,農村家庭出身。崙背國校、虎尾初中、虎尾高中,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合作經濟系畢業。曾任高職教師,稅捐稽徵處稅務員,因不慣官場酬酢文化,也不想同流合污,自願去職,轉任某大紙廠業務開發經理,後自行經商,身經百戰。今已退休。自幼熱愛鄉俚野史,愛看布袋戲、歌仔戲、新劇、電影,也愛舞文弄墨,發抒所感,嘗自命「田庄郎君野文客」,平生記述觸景生情片斷,間續錄有《野文百感集》,準備帶往天國。著有《二十年台商一場夢》(前衛,2010),譯有《被遺誤的台灣》(前衛,2011)。

導讀者簡介

許雪姬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著有專書《清代臺灣的綠營》、《龍井林家的歷史》、《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及論文八十餘篇。

  口述歷史作品有《日治時期在「滿洲」的臺灣人》、《莊淑旂回憶錄》、《霧峰林家相關人物訪談紀錄》(頂厝篇、下厝篇)、《柯台山先生訪問紀錄》、《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訪問紀錄》(上、中、下)、《藍敏先生訪問紀錄》、《民營唐榮公司相關人物訪問紀錄,1940-1962 》、《林衡道先生訪問紀錄》、《二二八事件專號》等。

  曾修纂的方志包括《續修澎湖縣志》、《鹿港鎮志:宗教篇》、《續修臺南市志:卷七選舉志》、〈續修高雄市志卷——社會志二二八事件篇〉等。

 

目錄

導讀
漢譯者序

【卷一】
敘述中國人入侵福爾摩沙的意圖與準備,
以及荷蘭當局在防禦作為上的疏忽與無能
1. 國姓爺的處境
2. 東印度公司在福爾摩沙
3. 國姓爺覬覦福爾摩沙的各種徵兆
4. 揆一來到福爾摩沙
5. 何斌抽稅事件
6. 三月月圓日,國姓爺來襲時?
7. 福爾摩沙進入全面警戒
8. 巴達維亞當局的態度
9. 范德蘭率領遠征軍前來
10. 范德蘭執意征伐澳門
11. 派出使者,一探虛實
12. 暫緩遠征澳門
13. 范德蘭的報復
14. 誰弄丟了福爾摩沙?

【卷二】
中國人攻擊福爾摩沙,圍攻熱蘭遮城,
以及圍城期間雙方的攻守過程
1. 國姓爺全面來襲
2. 大員當局三路反擊
3. 荷蘭人遣使求和
4. 故弄玄虛的交涉經過
5. 談判破裂,血旗高掛
6. 國姓爺首度攻城
7. 荷蘭守軍發動突擊
8. 揆一長官遭撤換
9. 巴達維亞急忙籌組救援艦隊
10. 卡烏率領救援艦隊前來
11. 荷蘭守軍的最後反擊
12. 卡烏臨陣脫逃
13. 烏特勒支碉堡最後攻防
14. 荷蘭守軍獻城投降
15. 揆一長官成為替罪羔羊

若干重要事項的補述:
中國人對於福島上的荷蘭牧師、教師及其他人員所為的暴行紀實
1. 中國人的暴行
2. 慷慨赴義的漢布魯克牧師
3. 論東印度公司職員

 

導讀

許雪姬(中研院台史所研究員)

  “Neglected Formosa”一書,由C.E.S所著,主要在說明荷蘭最後一任台灣長官Frederick Coyett(揆一)如何面對與因應鄭成功進攻台灣的種種消息;而當鄭成功登陸鹿耳門,又如何在幾無援軍的情況下,奮力抵抗,最後和談,投降退出台灣的經過。全書無疑地是在為Coyett辯護,說明其並未失職,之所以會失去台灣,是因為不論Zeelandia城、Utrech堡、Provintia城的防禦工事早有先天不足的問題,面對鄭成功的襲擊,即使要加強防禦工事,也已經是緩不濟急。其次,本書指出Batavia的領導階層,在Nicolas Verburg(富爾堡)的唆弄下,不僅不能體會Coyett所面臨的困境,還一味指責Coyett,對台灣的救援,也是緩其所急,急其所緩,即使前後派出Jan van der laan(范德蘭)、Jacob Caeuw(卡烏)也無濟於事。第三,以Coyett手下的兵力,實無法抵抗國姓爺所率領的25,000名兵力,何況這批軍隊,並不像傳聞的中國兵般衰弱,個個都是身經百戰的勇士。第四,鄭成功對待荷蘭人種種暴行,以及一個投誠的逃兵Radis,將荷蘭守軍的虛實透露給鄭軍,皆使荷人喪失了繼續作戰的信心。雖然鄭成功方面也曾面臨糧食短缺、人船逃亡等問題,但Coyett最後只能認清現實投降,方能保障荷蘭人身家財產,這是不得不的做法。

  本書(被遺誤的台灣),可說是當事人說明鄭成功和Coyett(鄭方與荷方)自1646年起交手的經過,有關1646-1662年間這段歷史,雖有清代官員的奏摺文書,也有楊英的《從征實錄》記載,更有Batavia、Zeelandia留下的種種檔案,但都無損於本書由Coyett觀點來現身說法的價值。尤其為了徵信於後世,並為揆一辯誣,引用35件議事錄,如:長崎商館議事錄(第1號);Batavia評議會致大員長官的決議錄(如第2號);大員長官致Batavia評議會的信函(如第4號);大員長官的決議錄(如第5號);或Zeelandia城決議錄(如第7號);摘自大員日誌(如第11號)的資料;還有漢人寫的信件(如第12、13號)……等等。第36號則是公證人的Solicitor’s Act和兩萬五千荷盾的保證金。由這些引證的文件,讓讀者適時地瞭解大員長官(即台灣長官)面對的問題,以及其決策,對了解鄭、荷間的對峙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被遺誤的台灣》一書,最早在1675年,於荷蘭之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出版,作者C.E.S據稱是揆一及其同僚,因距1662年荷蘭人退出台灣才十多年光景,故史料價值極高。幾個與此段史實有關的國家,莫不迻譯,以下筆者舉出截至目前為止的日、英、中譯本,加以介紹。日治時期有兩個日本譯本及一個英文譯本,亦即日治期間,台灣總督府聘請荷人Pierre Martin Lambach(朗白漢)所譯的英文版,但未出版。1930年谷河梅人以上述英譯本譯成《閒卻□□□台灣》,由台灣日日新報社出版,但非全譯,而是摘譯本;第二個日譯本是由平山勳所譯,採用William Campbell(甘為霖)的英譯本直譯,收入《台灣社會經濟史全集》中。戰後,1988年有生田滋教授根據荷蘭文原本加以譯注的《閑卻□□□□□□□□□》,收在岩波書店的大航海時代叢書第II期,但刪掉許多附錄的證據資料。   

  英譯本除前述朗白漢之外,還有Inez de Beauclair所譯之“Neglected Formosa: a translation from the Dutch of Frederic Coyett’s ‘t Verwaerloosde Formosa”,由San Francisco的Chinese Materials Center於1975年出版;另一個版本則是William Campbell(甘為霖)所編譯的“Formosa Under the Dutch”一書的第三部分,他將之改稱為Chinese conquest of Formosa(中國人征服台灣),且並非全本,而將C.E.S原著中的第一卷有關台灣的略記,以及附錄:鄭成功的部下對荷蘭牧師所做的暴行刪除。

  至於中譯本,最早是以谷河梅人日譯本為底本的魏潤庵譯本,分載於《台灣通志館館刊》(創刊、2、3 號)。其次是李辛陽、李振華聯手譯成,書名是《鄭成功復台外記》,此本是以甘為霖譯本為主,但將甘為霖刪除的第一卷,以朗白漢的英文譯本重譯補足,全書由中華出版事業委員會在1955年出版,這個版本也非僅僅在第一卷用朗本,而是甘本與朗本「所敘事實間有出入者,即於行間詳加夾註,甘本或有細微刪節之處,亦會依朗本予以補充。」。另一中譯本由周學普所譯,譯名為《被遺誤的台灣》,本書以朗本為英譯底本,收入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所編,台灣文獻叢刊第34種《台灣經濟史三集》中,於1956年出版,比前書僅晚了一年。中國方面,在1962年出版(1981年再版)以甘為霖英譯本為底本的廈門大學鄭成功歷史調查研究組譯本,收錄在《鄭成功收復台灣史料選編》之中,此譯本為節譯本。

  林野文2011年的譯本,是台灣在前述中文譯本後的56年,才又出現的新譯本,因此彌足珍貴。他以甘為霖英譯本為翻譯底本,以甘本原有的Chinese conquest of Formosa,分成三部分,1. Preliminary Events(P.383起),2. Arrival and victory of Koxinga(P.412起),3. Authentic Proofs(P.459起),加上甘本也一併刪除C.E.S原本的卷末,有關鄭軍暴行的史料記敘。這部分,Inez de Beauclair譯的“Neglected Formosa”一書中,則有收錄,篇名為“Addition of some considerable facts touching the true cause of the Chinese cruelties and tyranny committed upon the pastors, Schoolmasters, and the Netherlanders there”,因此,林本與C.E.S原版相較,僅少了甘本未譯的,有關台灣風土民情的卷一部分。林本的內容包括,卷一敘述中國人入侵福爾摩沙的意圖與準備,以及荷蘭當局在防禦作為上的疏忽與無能;卷二中國人攻擊福爾摩沙,圍攻熱蘭遮城,以及圍城期間雙方的攻守過程;第三部分是若干重要事項的補述:中國人對於福爾摩沙上的荷蘭牧師、教師以及其他人員所為的暴行紀實。

  迻譯者面對史書(亦可稱史料),最大的困難在於書中的人名、官名、專有名詞的翻譯,如何精確地符合史實。其次是書中原譯敘述錯誤,如何忠於原書翻譯,又在註中加以糾正,這一點譯者也盡量做到了,如第1號摘自1646年11月11日長崎商館議事錄,其中談到明朝皇帝和一官(鄭芝龍)已被逐出福州,譯者加註為「明朝皇帝被一官逐出福州」;又如介於第2號、第3號中的一段,談到國姓爺對中國情勢尚未絕望,計畫未到可執行的情況下,島上漢人的行動是太過倉促,並且對國姓爺計畫認知有誤。譯者即加註,此指郭懷一事件,以此來提供更清楚的資訊給讀者。第三,譯者發現語意不正確,在確認甘本所譯有誤之下,也參考了Beauclair的英譯本,予以修改,如頁30註22、註23。

  不過譯者雖然盡力了,但仍有一些缺憾,就個人認為,如果要再譯C.E.S的原書,應自荷文迻譯較佳,目前已出版的《熱蘭遮城日記》就是如此,而非如今日中文本的《巴達維亞城日記》是轉譯自日文版。然而,國內有能力自古荷文譯成中文的學者,不會超過十人,而這少數的學者並無法有充份的時間來迻譯,更可歎的是,我國一向不注重翻譯事業,翻譯成果並不併入「研究成果」中,試問有人願意從事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嗎?

  導讀者一向不是研究荷治時期的歷史者,原本應該婉拒這項差事,但林文欽社長拿著本書的稿件到台史所來拜託,我乃不好意思拒絕。原本想請翁佳音副研究員協助,也因他說看了胃痛,乃不得不硬著頭皮讀下去,並將譯者認為有問題,用紅筆畫出幾十處地方,請我的助理蔡函縈、胡芷嫣、徐淑賢合作,一一做調整,我要特別謝謝他們。我認為這本書對一般讀者了解鄭、荷雙方攻防戰的歷史會有助益,但做為研究者,要研讀C.E.S的書,最好看荷文本,否則直接看英譯本,我還是期望,有朝一日,學界能有人發願由荷文直譯為中文。

2011/09/04

關於本書

  1661年4月底,做足情報工作、使盡欺敵戰術的國姓爺鄭成功,算準東北季風即將停歇,台灣的荷蘭殖民政府很難再向三、四千公里外的巴達維亞總部求援,也探知早先派來的救援艦隊與島上荷蘭當局不和,已忿懣不平地駛離台灣,終於出兵台灣,親率2萬5千名大軍渡海東征。當時荷蘭第十二任、也是最後一任台灣長官揆一(Frederic Coyett),手頭僅有一千餘名兵力,堅守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頑抗,雙方對峙了九個月,最終在新派的援台艦隊臨陣脫逃,國姓爺又浴血攻克烏特勒支碉堡,荷蘭守軍必敗無疑的形勢下,才被迫獻城投降,結束荷蘭在台三十八年的統治。

  本書就是這位末任長官親筆寫下的台灣淪陷實錄,說明巴達維亞高官們如何忽視、遺誤掉寶貴的台灣。卷一敘述國姓爺征台前夕的整體情勢:國姓爺儘管虛與委蛇不斷,依舊掩飾不住侵犯台灣的意圖與準備,但巴達維亞總部對於揆一所發的警告卻置諸不理,反而責備、干涉揆一所做的必要防禦工作,從而導致台灣處於難以防備的狀態。卷二敘述荷鄭交戰的實際經過:國姓爺一來襲,旋即奪下防禦薄弱的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開始圍攻頑抗的熱蘭遮城,經九月圍城,荷蘭人終於出降。行文之間,揆一引述多達36份的重要文件,絕大部分出自決議錄、議事錄、日誌、官方信函,用以佐證書中所言絕非虛誑,而是有充分堅實的證據。

  透過本書,我們對350年前在台灣島上所爆發那場震驚東西的歷史大戰有了第一手的認識,當時的情景彷彿重現眼前:荷蘭殖民當局費心籌謀,試圖保住他們視作金雞母的台灣,但遠方的巴達維亞總部卻錯估形勢,打錯算盤,最終喪失台灣;國姓爺在情勢所迫下,不得不攻佔台灣,面對不可小覷的荷蘭守軍,以孤臣孽子自居的國姓爺,也展現出兵不厭詐的政治手腕及殺雞儆猴的凶殘面目;兵荒馬亂下,富裕、有名望的漢人移民各自選邊站,有人向荷蘭長官密告,有人對國姓爺通風報信,沒錢沒勢的漢人移民則隨風飄蕩,或是逃回中國,或是留下來拚命保全畢生心血;原住民則在威脅利誘下,淪為島上強權的馬前卒,時而幫荷蘭人鎮壓漢人起義,時而替漢人攻打落難的荷蘭人,台灣最初主人的地位與尊嚴蕩然無存。

  做為第一手文獻中唯一以這場戰役為主題的專著,本書不僅有著極高的史料價值,記錄下台灣脫離西方商業殖民勢力掌握,被捲入中國內戰漩渦的歷史轉捩點,更對後世台灣人揭示了深刻的歷史教訓:外來侵略者總會以甜言蜜語來掩飾其備戰行動,「捕鳥人在誘捕小鳥時,會吹出溫柔的簫聲」!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8016774
  • 叢書系列:台灣經典寶庫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7 x 23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1. 國姓爺全面來襲
國姓爺在韃靼人的猛烈追擊下,必須尋找一個韃靼勢力所不及的安全處,才能避免被消滅的危機。韃靼人缺乏船隻,又不具航海知識和技巧,故沒有渡海作戰的能力。

  福爾摩沙看來最符合他的理想,因為他可以在那裡維持自身的安全與自由。尤其目前又出現一個絕佳的攻擊時機:范德蘭已率領軍官回到巴達維亞,救援艦隊的船隻又被派往不同地方。因此,目前增援的兵力不超過六百人,即使加上原有的駐軍,荷蘭當局還是無力保衛福爾摩沙這塊廣闊的殖民地。另一重要因素是,東北季風快要停歇,所以福爾摩沙若遭攻擊,也幾乎沒有船隻能開往巴達維亞求援。國姓爺確信,只要他對福爾摩沙發動攻擊的消息傳不到巴達維亞,巴達維亞就不會派出任何兵力;由於東北季風即將結束,這點看來不成問題。

  現在東北季風已經結束,國姓爺抓住這個時機,率領數百艘戰船,在1661年4月30日拂曉現身福爾摩沙海面,熱蘭遮城已近在眼前。艦隊上載著約兩萬五千名士兵,這些士兵因長年與韃靼人交戰,深具實戰經驗。

  國姓爺的主將名叫馬信,精於作戰,是一名倒戈歸降的韃靼人。這位將領以其南京帆船為前導,率領整支艦隊冷不防地進入北方諸小島間的鹿耳門水道。該水道距離熱蘭遮城約一哩,水面頗寬,可容許約二十艘帆船並排通過(但各船須相互緊靠)。馬信通過水道後,便將旗下諸戰船散布於大員和福爾摩沙本島間的廣濶海灣(即台江內海),並開始登陸士兵。數千名漢人前來迎接馬信,並用貨車及其他工具協助他們登陸。因此,不到兩個小時,大部分敵軍都進入了我們的海灣,數千名敵兵已完成登陸,而大批敵船就停泊在熱蘭遮城和普羅民遮城之間。

會員評鑑

4.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0
|
2017/05/10
《被遺誤的台灣:荷鄭台江決戰始末記』t Verwaerloosde Formosa (Amsterdam, 1675)》,目前公認它的作者是由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最後一任長官-揆一及其同僚著作,

本書的特色:
1.可看到第一手的文獻資料
2.當年的地理圖資及士兵照片
3.揆一如何痛恨國姓爺

缺點:
1.由古荷蘭文-》英文 -》中文,可能會帶來「失真」。
2.因為揆一是替自己及大員評議會背負喪失台灣之罪名提出的答辯書,內容可見對戰略/戰術失誤避重就輕的辦解,這點,洋人歷史學家埃默裡大學(Emory University)歷史系副教授歐陽泰Tonio Andrade 曾多次提到。讀者閱讀本書前,建議先讀過《荷據下的福爾摩莎》、《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決戰熱蘭遮:歐洲與中國的第一場戰爭》比較好。
3.書中不斷提起國姓爺/士兵/漢人如何兇殘,極少提起東印度公司如何對待原住民及從漢人身上得到的利益。

本書中譯品質極好,因不認同附錄一的內容,故給4顆星。
展開
user-img
5.0
|
2012/01/30
本書書皮十分有質感,是粗糙不平滑的書皮但是又有亮面,
圖書內容和一般歷史書籍最大的差別在於,每個章節都會附上歷史資料原文證據(但也是中文譯本),而本書中也夾帶很多關於古都大員(台南)的歷史素描畫,幾乎三四頁就有一張古圖,絕非全本都是字讓你看到睡的書!
如果想了解第二個佔領台灣的外來政權統治下的故事,愛台灣的您不要錯過這本是從荷蘭人觀點記錄下來的史書喔!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4/11-4/30 防災推薦書籍199元,紓解不安延伸書單本8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春旅遊
  • 小天下暢銷展
  • 兒童節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