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攝影的精神:攝影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

攝影的精神:攝影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

The Genius of Photography: how photography has changed our lives

  • 定價:1200
  • 優惠價:9108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102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認識攝影,重新整理我們對世界的理解,與詮釋--《攝影的精神》

    文/M872012年01月06日

    讓我們先從一張照片說起吧。 羅伯.杜瓦諾,二戰後的法國攝影家,他的名聲或許不如同期出道的布列松響亮,但他曾拍過一張照片—〈市政廳前之吻,巴黎〉,經典程度卻不亞於布列松的任何一件作品。那是一張黑白照,拍攝於1950年代,背景是巴黎街頭,照片的主角是一對年輕的戀人,他們身著優雅,在人車川 more
 

內容簡介

  ◎台灣第一本攝影史
  ◎BBC記錄片計畫「攝影大師鉅作殿堂」延伸著作
  攝影藝術歸根究柢,便是全心全意觀察後所做出的解釋。

  是哪些攝影家、哪些照片、哪些事件,左右了攝影,讓攝影變成今日的面貌?

  攝影的價值又如何判定?為何有些照片在一拍出時便震動世界,有些照片卻得經過一段時日才散發光芒?

  1976年,MOMA極富名望的攝影部主任約翰.札考斯基策劃了一場展覽,將攝影畫分為「鏡」及「窗」。在「窗」的攝影中,題材超越一切,攝影者的觀點則為次要。「鏡」則恰好相反,攝影的存在是為了反映攝影家的觀點,例如帶有自我意識的「藝術」攝影。這樣的分界很有效,卻也有其侷限,因為大多數攝影本身就同時是「鏡」與「窗」,而且是失真的鏡像與模糊的窗景。然而,不論攝影有多麼失真且模糊,我們還是應該透過此一媒材的歷史來檢視攝影的意義:不僅是影像在被製造時的意義,而是它們今時今日對我們的意義,這兩者常是截然不同的。

  作者傑瑞.貝傑為國際知名的藝術評論者與攝影史學家。他將全書分為六大章,以宏大又清晰的方向,收編匯整攝影史中的關鍵事件、重要人物與經典影像。

  書中不僅可看到大量大師級作品與解說,同時更探討了攝影的各種本質與重大問題,例如︰藝術市場是如何在近年來重整對攝影的態度?一幅翻拍的作品為何可以賣到百萬天價?為何某些人能通過時間考驗成為「攝影家中的攝影家」?怎樣才算是真正的藝術傑作?以及最重要的:攝影如何(從過去到現在)影響我們的生活?

  惟有親身踏入攝影史,我們才能發現,原來今日許多我們還在爭執的觀念,在攝影史中都已度過更激烈的論戰;原來某些我們認為十分前衛的手法,在攝影術發明後不久便已有人著手實驗;原來許多半世紀前的大師作品,至今仍顯得那麼難以超越。

  「攝影被視為世界之『窗』,這件事就是這個媒材最大的問題,同時也是攝影的潛力之源和迷人之處。這片介於虛構與現實之間的領域,既難以捉摸又蘊含豐富可能,而最出色的攝影作品、最優秀的攝影家,就是在這片沃土上盡情發揮。」

作者簡介

傑瑞.貝傑 Gerry Badger

  1948年生於英國北安普頓,除了是攝影家、攝影史教授,也身兼作家、攝影美術館館長等多重身分。2004與名攝影家Martin Parr合著《The Photobook: A History》,獲得2006年美國克勞斯瑙-克勞斯活動影像圖書獎(Kraszna-Krausz Foundation),並在2006年後續出版續集《The Photobook: A History Vol.2》。身為攝影家,他持續關注「歷史的景觀與累積」。本書被Martin Parr 評為2007年攝影書首選。

譯者簡介

施昀佑

  臺大歷史系畢業,後習攝影於視丘藝術學院。

  大學時期倚重文字,《孤島》(2002)獲台北市文學獎新詩組特優,曾任藝文刊物《文火》(2003-04)發行人暨編輯、羅毓嘉詩集《青春期》(2003)主編。後接觸攝影,大學畢業前,以臺大戲劇系為紀實對象,出版攝影集《後台》(2007)並舉辦首次個展。2010年,以系列攝影《漫長的告別》入圍東京一坪攝影新人獎,同年發表《向建築告別——洞洞館計畫》,常以文字與影像範疇外的媒介宣泄殷殷情感,並以此受邀臺灣當代藝術論壇雙年展。自此,將藝術創作視為思考與辯證的過程與目的。目前任職於富邦文教基金會,專職規劃青少年視覺藝術與影像工作坊,並媒合藝術家與青少年對話之橋樑。

黃一凱

  攝影愛好者,長期從事攝影翻譯工作,出版譯著多本。是《中國攝影》《中國攝影報》《影像視覺》等中國主要攝影刊物的長期撰稿人。

 

目錄

引言

A photograph一幅攝影
第一章: 攝影帝國
孩子也能做到

攝影家可能達成的最佳典範
第二章:新攝影家上場!
攝影家也展現了什麼?

我懇求你們相信這是真的
第三章:一些決定性瞬間(或許?)
再見,攝影

狂歡作樂就是一切
第四章:On the Road在路上
場景的精神

物質女孩
第五章:面對面
兩性的戰爭

大製作,大未來
第六章:照片值幾何?
人人都是攝影家

年表
沖印流程專有名詞表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179242
  • 叢書系列:Art
  • 規格:精裝 / 256頁 / 29.8 x 23.4 x 3.5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對所有真正具有洞察的人而言,你的攝影就是你的生活紀錄。」
──保羅.史川德(Paul Strand)

相機是最常見的現代工具之一,和電腦與手機一樣普及。事實上,有些相機本身就是電腦兼手機。至少在都會地區中,幾乎所有人都拍照,若說有人從未入鏡,大概不太可能。當我們在城市裡走動、購物或是開車時,也都有自動相機對著我們拍攝,而這些相機甚至不是由人類直接操控。

人們有很多理由拍照,更重要的是,照片的用途難以計數,有些動機純良,有些則否。攝影者用照片為節日留念、記錄兒女成長、別具心裁地表現自己、記下自己對世界的觀點,或是用來改變他人對世界的看法。照片也同時可作為個人記憶的居所、歷史文件、政治宣傳品、監視工具、色情作品,或是藝術品。我們認為照片的內容都是事實,但攝影也可以是虛構的創作、隱喻或詩歌。攝影屬於此時此地,但也是最強大的時空膠囊。攝影可以是完全的實用主義,也可以表現夢境。

攝影媒材的目的和理想莫衷一是,所以若只討論單一、一致的攝影敘事就顯得毫無意義。攝影有多種敘事,而這也正是本書所要呈現的。攝影術早在發明之初,便已著手開創許多不同歷史。

攝影的發明者和早期先驅不確定攝影究竟是藝術或科學,因此說它「半藝術、半科學」或許很貼切。時至今日,攝影定位的不確定性依舊在評論家和攝影學術圈中激辯不休,而爭論通常都圍繞在攝影究竟是完全成熟的藝術形式抑或大眾媒體上。某些評論陣營稱攝影為「新繪畫」,但那並不意味著「攝影是不是藝術」此一古老問題已有定論。這個問題從來不曾獲得解答。

當然,拿起這本書的讀者,自然會期待我將焦點放在攝影藝術上。他們不會失望。我確實堅信攝影不僅可以是一種藝術形式,同時也是我們這個年代最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但我要提出的問題是:究竟攝影是哪一種(或說哪一些)藝術形式?答案並不會一直是繪畫的某種替代品,也不會是某種裱框起來懸掛在藝廊中並以引發美學思考為主要目的之事物。此外,我還會以各種方式討論攝影是如何被視為一種社會藝術,而這樣的觀點並不見得會排除攝影美學,因為美學就如同世上其他事物,也具社會功能。

攝影是一種再現事物的工具,因為太常見,以至於我們經常無法理解這個工具有多麼複雜、棘手。事實上,我們觀看照片時多半漫不經心,稱不上是「閱讀」。我們認為攝影包含了這個世界,而我們詮釋攝影的方式也極其接近我們對世界的詮釋,雖不盡然相同。攝影創造了我們與世界的對話,但這個對話卻從不中立,特別是由衛星或監視器所拍攝的影像。而即使相機本身、甚至攝影者本身是中立的,觀者也從不中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其他】2024采實電子書全書系:春暖花開‧享閱讀,參展書單書85折起、任選3本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