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感性的形式:閱謮十二位西方理論大師

感性的形式:閱謮十二位西方理論大師

  • 定價:240
  • 優惠價:9216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19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從思想到藝術的隙間裡
看見西方理論大師的美學關懷

  變化倏忽的現代世界中新事物不斷誕生,挑戰著傳統藝術與美的認知,將人們推向陌生且刺激的領域。究竟是走向喪失靈性的傭俗?還是另一個新的開始?本書為詩人、學者作家楊小濱的最新文化研究專論,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為台灣的讀者們羅列了12位現代思想界的理論大師,例如海德格、班雅明、拉岡、阿多諾、羅蘭.巴特、李歐塔、德勒茲、傅柯、德希達、布希亞、克莉斯蒂娃、紀傑克,從詩詞、音樂、散文、小說、繪畫到電影,讓讀者窺見大師們思想的藝術,以及對於什麼是「美」的無盡關懷。

  《感性的形式:閱讀十二位西方理論大師》闡述了20世紀最重要的西方理論大師們,無不致力於從感性的文學藝術作品中進行理性的哲學思考。

  似乎只有從具體的美學觀照裡,抽象的理念才得以活躍、蓬勃,因為文學藝術正是生活和經驗最精妙的凝聚。

  同時,當代理論也和文學藝術一樣,在創新求變的崎嶇道路上不斷探索偏遠的險境。

  本書論述了海德格、班雅明、拉岡、阿多諾、羅蘭.巴特、李歐塔、德勒茲、傅柯、德希達、布希亞、克莉斯蒂娃、紀傑克這十二位當代理論大師的思想是如何與文學藝術發生奇妙關聯的。

作者簡介

楊小濱

  兩岸三地知名文學評論家、詩人、學者。

  1963年生於上海,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人員、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文學碩士、耶魯大學文學博士。曾任教於密西西比大學與北京師範大學,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專長領域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大眾文化批評、文化理論與比較文化。概括自身的思想軌跡歷經阿多諾─李歐塔—拉岡,相信從小說到詩,從美學到電影,從知識分子到通俗文化,一系列問題都關聯著當代文明的「隱祕表達」──即是過去記憶的痕跡,又是對未來的懵懂期待。曾任曾任台灣《現代詩》、《現在詩》特約主編、《傾向》文學人文季刊特約策畫。著有詩集:《穿越陽光地帶》、《景色與情節》、《為女太陽乾杯》等。另著有專論《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歷史與修辭》、《The Chinese Postmodern》、《語言的放逐:楊小濱詩學短論與對話》、《迷宮.雜要.亂彈:楊小濱文學短論與文化隨筆》等書。

 

目錄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在詩與思之間追尋澄明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廢墟、革命與烏托邦

拉岡Jacques Lacan
我思非我在,我在非我思

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
琴鍵上的辯證法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藝術作為感官的形式

李歐塔Jean-Fran□ois Lyotard
無中生有的美學

德勒茲Gilles Deleuze
沿著感性的符號邏輯

傅柯Michel Foucault
另類思想中的詩人才華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撒播意義的蹤跡

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迷失在擬仿現實中

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
語言世界中的賤斥、憂鬱與顛覆

紀傑克Slavoj □i□ek
變態影迷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40124
  • 叢書系列:聯經文庫
  • 規格:平裝 / 152頁 / 16k菊 / 14.8 x 21 x 0.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 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

語言世界中的賤斥、憂鬱與顛覆
在她的半自傳體小說《武士們》中,克莉斯蒂娃描述了她在二十多歲時的一個聖誕前夜口袋裡揣著五美金從保加利亞來到法國巴黎的情景。來自東歐的生活和文化背景,使她對馬克思主義、俄國形式主義、巴赫汀(Mikhail Bakhtin)等文化思潮有著更深入的了解。她最早向西方世界介紹了巴赫汀的對話論、狂歡、眾聲喧嘩……,然後從狂歡的概念發展出有關「梅尼普」(Menippean)諷刺話語的理論:梅尼普類型的文本具有嚴肅狂歡的悲喜劇特性,從古羅馬的文學作品一直貯藏到現代的卡夫卡、喬伊斯和巴代伊的小說裡,具有強烈的顛覆力量。比如,對克莉斯蒂娃來說,喬伊斯作品中宗教、國族、文化、風格的多樣性正體現了她倡導的多聲(polyphonic)文學。

這種具有狂歡性的文學寫作也是克莉斯蒂娃在勞特拉蒙(Comte de Lautreamont)的詩裡讀到的──對語言指涉的異質效果引起了笑聲,笑聲的爆發是語言的整一性斷裂的徵兆,因而也通過打破符號的禁制,冒著瘋狂和死亡的風險,形成對無上萬能造物主的挑戰。波特萊爾的詩則把藝術與淫蕩、肉體與死亡、魔鬼與上帝、腐敗與芬芳連結在一起。克莉斯蒂娃還強調了波特萊爾作為一個符號的存在,而符號所規畫的邊界一方面是無限,另一方面也是無限的廢墟,換句話說,構建了無限也就構建了虛無。克莉斯蒂娃對詩的思考充滿了對語言符號法則的不信任:馬拉美的詩對她而言同樣是用一種隨機的行為,通過語言構成和句法上的拒絕與否定,使詩的意義終止於對詩的恨意。正是在這種意指過程的遊戲中,馬拉美以一種非政治的姿態擊潰了社會秩序所依賴的那個邏輯體系,成為西方先鋒派文學的先行者。

在她閱讀普魯斯特時,符號學家克莉斯蒂娃依然關注句法的問題,從句法中去感受編織時間的歡樂。克莉斯蒂娃在論述普魯斯特的巨著《時間與感覺》裡也用了相當的篇幅來討論隱喻,正是隱喻意義上的視景使得普魯斯特的風格將抽象的詞語融入了肉體、感性和情感經驗,並且從物體本身發現了它與人的親密關係,但也是從哪怕是轉瞬即逝的感受中體味到的──比如在那個著名的小瑪德蓮娜蛋糕的片段裡。喬伊斯是另一個對於克莉斯蒂娃來說舉足輕重的文學巨擘,一部分隱祕的原因在於她的丈夫──小說家索雷爾(Philippe Sollers)──是喬伊斯的熱切追隨者,翻譯過《芬尼根守靈夜》的片段,甚至把喬伊斯的風格和詞語糅合進自己的作品裡。克莉斯蒂娃將《尤利西斯》結尾處莫莉的獨白看作是從全書唯一一處女性視角出發,表達出癔症身體對語言的逃逸,對意義的逃逸。

不僅文字是符號,視覺和聽覺藝術──音樂、繪畫、攝影、電影等──當然也同樣是由符號構成的,在這方面,她盛讚法國作曲家布列茲對音樂語言的精妙認知。在克莉斯蒂娃看來,如果說普通語言還具有交流的功能,音樂語言就更遠離了意義傳遞的原則。塞尚以來的現代藝術,尤其是杜象和達達主義,則超越了圖像符碼的文本意義,而使視覺符號穿透到物體本身中,重新建立起圖像與其對象之間的關係。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