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_春季特談
文學史敘事與文學生態:戒嚴時期台灣作家的文學史位置

文學史敘事與文學生態:戒嚴時期台灣作家的文學史位置

  • 定價:250
  • 優惠價:922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0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研究台灣文學不僅關注個別作家與作品,也要留心受政治經濟影響的「文學社會」與「文學生態」,並進一步考察「文學史如何呈現文學的過去」。本書以活躍於戰後台灣文壇八位作家為對象,討論「文學史敘事」相關議題,也藉以探索他們的文學史位置。八位中三位散文家:王鼎鈞、陳之藩、許達然;五位小說作家:鍾理和、郭衣洞、郭良蕙、潘人木、聶華苓。近年文學史理論前仆後繼,其中布拉格學派主張文學史重要任務之一,便是要闡明特定時期、特定地區的「文學生態」。本書作者雖在大學任教,鑑於台灣文學研究在學術領域的邊緣性,每在撰寫論文時,時常有介紹台灣文學作家作品給更多人認識、欣賞的心情,總希望有更多人「來喜愛台灣文學」。因此本書並非硬梆梆的學術論文,題目看起來冷硬,各篇內容其實可讀性很高。八位文學家無不是作品質量俱佳,在文學史上有議題性也有重要性的人物。全書配以豐富圖片,是一本深入認識台灣文學社會的有益讀物。

作者簡介

應鳳凰

  台北市人,師大英語系學士,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東亞系文學博士,曾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資料主編,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現任教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文所。致力於台灣文學史料的整理,編有《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一九八○年文學書目》等工具書,著有《筆耕的人》、《台灣文學花園》、《五○年代台灣文學論集》等專書。

 

目錄

序章

第一章 從郭良蕙「《心鎖》事件」探討文學史
敘事模式
一、緣由與背景(1962) 
二、從一部小說到一場論戰(1963) 
三、心鎖事件內容與文本 
四、心鎖事件與兩岸文學史敘事 
五、文學體制的概念 
六、文學場域與時間差 

第二章 五○年代台灣之異地異族書寫
戰後文學史與潘人木新疆題材小說
一、 從東北到台灣—潘人木的經歷與作品 
二、 新疆女子的善與美—成書六短篇 
三、 塞外新天地—未成書兩短篇 
四、 塞上疑雲—未成書兩長篇 
五、新疆小說的主題與藝術 
六、新疆題材小說的文學史意義 

第三章 海外身分與文學史書寫
聶華苓文學與台灣文壇
一、剪影三生 
二、 短篇小說《翡翠貓》與《一朵小白花》 
三、長篇之《失去的金鈴子》 
四、 長篇之《桑青與桃紅》 
五、在愛荷華開枝散葉 
六、這輩子最好的歲月 
七、21世紀,人與作品都回到台灣 

第四章 尋找郭衣洞的文學史位置
從《蝗蟲東南飛》到《異域》血淚
一、 郭衣洞與國民黨文獎會—如何與為何得獎(1951~1953) 
二、郭衣洞與「反共文學觀」(1952~1961) 
三、 郭衣洞與「青年反共救國團」—主辦藝文活動(1954~1959) 
四、 郭衣洞與「春台小集」—他的文壇交遊網絡 
五、 郭衣洞與《異域》—是小說,還是報導文學?(1961) 

第五章 《文學江湖》再現之五○年代文學歷史
王鼎鈞自傳與文學史重構
一、重繪江湖樣貌 
二、回憶錄四部曲之「台灣段」 
三、 進入瞭望哨—鼎公與副刊 
四、論「文協」與掌門人張道藩 
五、細數風流人物 

第六章 「陳之藩散文」做為「戰後台灣散文史」一個章節
一、嘗試第三種文學史敘述類型 
二、「陳之藩散文」內緣與外緣 
三、「陳之藩散文」與台灣讀書市場 
四、文學史不一定是「文學接受史」 

第七章 從文學史角度看許達然散文的藝術性與台灣性
一、寫作歷程與時代軌跡 
二、許達然文學「接受史」的回顧 
三、展出《土》的社會與時代背景 
四、許達然散文於藝術形式的開拓 
五、批判資本主義與機械文明 
六、許達然散文的台灣性與文學史位置 

第八章 鍾理和接受史與台灣戰後文學思潮
一、鍾理和文學與社會意識 
二、鍾理和作品與中國民族認同 
三、鍾理和文學與後殖民論述 
四、文學史敘事與鍾理和文學位置 

參考書目

 

自序

  何謂「文學史敘事」?何以是文學研究不可輕忽的一環?用最簡單的話回答:除了文學評論與作品本身,我們進一步關注「文學史如何呈現文學的過去」。

  「文學史」定義人人皆知,坊間有各式各樣「文學史書」出版。值得注意的是,「文學史懷胎與生產」要比一般人想像複雜得多。「文學歷史」雖存在於過去時空,但「文學史」卻是由眼下「現代人」來撰寫。也因此,不同作者,從不同角度、觀點「敘述歷史」時,即使面對同一時段或同一作品,也有全然不同甚至相反的詮釋。海峽兩岸學者「各自表述」的「台灣文學史」便是明顯的例子。

  按說只要「文學」存在,就會有「文學歷史」,中國文學史因此能上溯至《詩經》存在的數千年前。文學歷史固然源遠而流長,但「文學史」生成與書寫,走向一門有理論有類型的學科,卻是晚近的事。第一本「中國文學史」還是由外國人撰寫的。而第一本由中國人撰寫的中國文學史,則是1904年由林傳甲在晚清「京師大學堂」編寫的授課講義。學堂原是清末中國被迫「接受西學」而設,說明「中國文學史」的誕生不但與「西風東漸」有關,還是「文學」在學府裡「立科」的開始。

  這些例子已揭示「文學史懷胎生產」的複雜程度。更切身的實例:最早一本「台灣文學史」也不是台灣人自己寫的。葉石濤1987年完成《台灣文學史綱》之前,大陸早已出版好幾種版本。當時兩岸還互不往來,大陸在資料極度匱乏下,不免錯漏百出──而在條件不足的情況下,仍「汲汲生產文學史」的動機是什麼呢?很少人進一步追問。香港的情形也類似。「九七回歸」前後,中國學者一口氣推出好幾種「香港文學史」,而截至目前(2012年),由香港人自己撰寫的文學史尚未面世。從書寫動機到史觀角度,「文學史敘事」既如此複雜多面,不同史書敘事在一地重疊流通時,不但未能給文學家清楚詮釋,常常還如迷霧般,模糊了人們對作品的正確認識。

  什麼是「文學生態」?何以探討「文學史敘事」應該一併討論?簡單地說,文學生態即某一時期「文學社會」,類似一般人說的「文壇」而更強調其內部結構。「文壇」偏於全稱概念,正如我們說「政壇」、「影壇」、「體壇」,似有其特定疆界,但內容並不明確。「文學社會」一詞更適宜進一步探討其組成因素,分析內部結構。

  「文學社會」顧名思義由「文學人」組成,乃「文學生產者與消費者」結合而成的社會,成員除了作家、評論家、出版家、編輯家,還包括廣大的文學讀者。「文學社會」與其他任何社會同樣繁複多元──作家生產作品,需要刊登的媒體(如雜誌、報紙),作品印行靠傳播與通路(如出版社、書店)。為鼓勵文學生產,又有公私機構辦的文學獎項,邀請專家或非專家齊聚評審。不論競爭獎項或爭取市場,其政治角力、商業機制等權力運作隨之誕生。

  換句話說,「文學生態」包含文學社會裡種種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與其他權力場域一樣,文化場域裡「權力的網絡」影響著作家作品位置的高低。近年文學史理論前仆後繼,其中如布拉格學派,兼採符號學原理與接受美學觀念,認為文學史的重要任務之一,便是要闡明、解析特定時期、特定地區的「文學生態」。例如列舉代表性作家與作品之外,文學史敘事還需把數量龐大的文學消費者,與影響主流品味的「文學評論者」(評論標準)一併考慮進來。

  台灣面積雖小,由於特殊歷史與政治背景,和其他國家地區相較,「台灣文學社會」不但生態特殊,各種意識型態交織而成的權力網絡也特別綿密繁複。單看其族群的多元、國家認同的混亂、殖民地文化的餘緒等,種種因素使得「文學史敘事」有如多頭馬車。本書即緊扣戰後二、三十年間文學環境,選擇八位作家為討論個案,從文學生態與文學史敘事相互辯證關係,藉以釐清他們個別的文學史位置。

  以作家柏楊的「文學史敘事」為例:他在初來台灣的1950年代,以「郭衣洞」本名發表長、短篇小說,質與量都不差,卻因後來寫了大量方塊雜文得罪當道,坐了國民黨九年監牢,以至作品全遭查禁而消失於文壇。等他出獄之後,即使自行整理重印,主流思潮已流動更替,後來生產的兩岸文學史書皆不見郭衣洞蹤跡。本書第四章即以「尋找小說家郭衣洞的文學史位置」為題,從後解嚴視角,探討兩岸研究者意識型態論述如何在「歷史敘事」裡運作與相互角力。

  另一個例子是首章的郭良蕙及其「心鎖事件」。1962年小說「心鎖」於副刊發表後成書出版,卻以「亂倫/敗俗」罪名被官方查禁,美女作家因而被兩個「作家協會」開除會籍。文壇沸沸揚揚,眾多支持者反對者,或標舉「創作自由」的重要,或強調作家有「社會責任」,形成一場熱鬧的「心鎖論戰」,且結集成書出版。此一文學事件同樣缺席於各版文學史書。「心鎖事件」之例,指向另一層面的文學史敘事問題──目前「台灣文學史」書寫,大多站在靜態的或分離式的實性思考。若在靜態的羅列作品之外,也能注意到文學創作其實存在於一個「龐大而繁複的動力網絡」,或「文學體制」之中,更加注意「作品/事件」與文學生態的互動關係,或可從中發展出文學史敘事一個新面向。

  本書其他六章也都是類似的論述主題。八位作家大多數活躍於戰後1950至1960年代的台灣文學社會。國民黨初來台灣,即實行戒嚴,這兩個「年代」正是戒嚴時期最前面二十年。把作家作品放在「戒嚴下」的文學生態加以討論,既反映出作家如何在一個受干預的文學社會從事生產,也能進一步認識政府文藝政策如何在文學場域運作,如何影響文學生產。

  就年齡言,除了許達然(出生於1940年)最年輕,其餘七家都出生在1915至1925年之間。換句話說,討論他們所在的文學社會,所活躍的文學舞台,適逢他們三十歲前後的寫作旺盛期。八家之中有三位女性小說家──郭良蕙之外,是潘人木與聶華苓,探討其文學史敘事多少牽涉到女性議題。

  就「文類」而言,八家中有「五位小說家、三位散文家」。散文家的討論集中於第五、第六、第七這三章,分別是:王鼎鈞、陳之藩、許達然。而五位小說家裡,除了前面舉例的二郭(郭衣洞、郭良蕙),以及兩位女性作家(聶華苓、潘人木),最後一章討論居住南台灣的鍾理和。他1915年出生,1960年去世,是本書八位作家裡年紀最大,卻也是最年輕早逝的一位。鍾理和創作旺盛期在「1950年代」,這十年卻也是他被文壇冷落,身處邊緣位置的十年。台灣文學史書寫有鍾理和的篇幅與位置,都要等到1970年代以後──其作品之經典化與本土文學思潮興起有著密切關係。也因為他這樣特殊的個案,提供另一面向的「文學史敘事」議題而收入此書。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8016859
  • 叢書系列:台灣文學研究系列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5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用一代人的努力終結氣候危機《再生》|自然科普展7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雁暢銷展
  • 靈性療癒展
  • 防癌抗老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