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我家的神鬼老大

我家的神鬼老大

  • 定價:280
  • 優惠價:925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24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世孝的阿公是濟公活佛的「乩童」,也就是濟公的「代言人」,大家都叫他「老大」,有各種疑難雜症都來找他問事。不過老大長期酗酒,得了肝癌。世孝一路看著老大反覆進出醫院,最後過世。家人為他辦理喪事的過程,在世孝心裡掀起一波波漣漪……閱讀這本書,讓讀者學會以平常心看待生死問題,懂得重視生命的尊嚴,最重要的,是及時行孝,珍惜與親人相處的時光。書後並附有「民俗小百科」單元,介紹臺灣傳統喪葬禮俗流程,是絕佳的鄉土、人文、生命教育讀本。

  ※附注音

得獎記錄

  102年度第2期「國立台灣文學館推薦文學好書」

 

目錄

序章  要命的鮮血  12
第一章  老大回來了  16
第二章  濟公顯神威  30
第三章  戒不掉的癮  46
第四章  阿嬤的驕傲  64
第五章  被妖魔附身  85
第六章  阿姑的禮物  101
第七章  拿出狠勁跟它拚  118
第八章  誰是冤親債主  133
第九章  愛哭合唱團  154
第十章  「孝女白瓊」展哭功  172
第十一章  出山看豔舞  190
第十二章  最後一場「做師公」  208
第十三章  不孝新婦三頓燒  227
附錄  民俗小百科  260

 

推薦序

本土化「生命教育」的新嘗試--一本特別的好書

  在臺灣傳統教育中,孩子一向被灌輸:只要用功讀書,其他都不用管;只要考上好學校,將來就會有好工作,然後會有銀子、車子、房子、妻子、孩子,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一生。許多人按著這樣的模式追求目標,不曾思索生存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終其一生,卻是隨波逐流,茫然空虛。

  有人問孔子什麼是「死亡」。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這原本是一句慨歎自謙之詞,後人卻誤解為儒家「避談死亡」,以致於千百年來,國人始終忌諱談「死」字,並且表現在各種文化、習俗與宗教上,形成諸多禁忌。這些禁忌源自於對死亡的恐懼,這樣的恐懼卻產生對死亡的不理解,又因不理解衍生出誤解,讓許多人一輩子活在桎梏之中。

  近年來「生命教育」的推動,就是希望幫助大家遠離恐懼,從傳統制度、習俗、禁忌之中脫身,開啟自由清新的生活。

  很高興鄭宗弦先生創作了《我家的神鬼老大》一書,為臺灣的「生命教育」注入一股新的活力。這是一本難得一見的好書。

  坊間有關生命教育的少年小說,大多是身心障礙者或弱勢族群克服逆境,奮發向上的勵志故事。這本書卻藉由一位扮演濟公的乩童(老大),酗酒罹患肝癌,命喪黃泉的故事,提供生命價值的許多反思。他那特殊的職業身分,他口中所吟出看似消極卻一針見血的勸世詩,他戒不掉的酒癮,帶給家人憂慮、生氣和無奈,以及重病時,家人徘徊在急救與否的徬徨與衝突,每一項都是警醒,也是象徵,彰顯了人生包藏了一場又一場難解的矛盾。

  這個故事發生在中南部民間,忠實的反應出臺灣民眾的價值信仰、宗教文化和傳統喪葬文化,宛如一部珍貴的紀錄片。其中有關喪葬文化的部分,讓人聯想起日本著名電影「送行者」,同樣都藉由隆重的儀式,表達對往生者的敬意,並且撫慰在世者不安不捨的心情。不同的是,臺灣的喪葬習俗為了努力展現「孝道」,有許多誇張荒繆的表現,讓這本書增添許多幽默風趣的情節。

  「生」跟「死」都是生命教育的重點,尤其是「死」讓人害怕、悲傷,更需要特別論述,才能達成說服、安撫和慰藉的力量。在這本書裡,我們可以看見先人在這方面的用心,例如:傳統喪禮儀式中的許多「好話」,不斷在婆仔和師公口中高聲重複,而在世的子孫不停的應和「有喔」,都在強化這樣的功能。

  然而生命教育的重點不只是「生死教育」,更應該包含生死兩端,漫長一生的歲月,人們該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發揮生命的價值。身為人子的,該如何?身為人妻的,該如何?為人父母者,該當如何?為人公婆者,又該當如何?在傳統喪禮「做師公」的儀式最後,焚燒庫銀的同時,師公面對家屬高唱「十月懷胎經」,將人倫綱常詮釋一番,細述人際規範,闡揚孝道,勸化世人。以現代觀點來看,正是傳統社會中,生命教育的最佳註解。

  綜觀這本書,不論從題材來講,或者設計的情節,都是值得深思和討論的生命議題。尤其出自於本土的優秀作家,呈現的是臺灣的故事,點出的也是大家切身和即將面臨的難題。

  我鼓勵青少年朋友閱讀這本書,更推薦給有志於推廣「生命教育」的工作者,分享這本好書,一同為生命加油。

社團法人生命教育協會理事長 陳立言

作者序

從安慰、補償到復原--傳統喪葬儀式的精神

  你看過「乩童」起乩嗎?你覺得真的有神明附身嗎?還是,那只是是裝瘋賣傻?

  這本書中的小主角,他的阿公就是濟公活佛的「乩童」。大家都稱呼他的阿公為「老大」,就連他自己也是這樣。只不過「老大」長期酗酒,得肝癌過世了。

  你猜,濟公的替身「老大」死了以後,是去當鬼,還是當神?

  有生就有死,應該以平常心看待生死問題。這話說來容易,但真正能坦然面對親友死亡,甚至平靜接受自己臨終的,能有幾人?尤其在重病患者面臨生死存亡之際,急救與否總是煎熬著一旁的家屬。好死不如賴活嗎?一息尚存,為的是家人的不捨,還是夢幻泡影的療癒希望?生命的尊嚴呢?相信凡是經歷過類似經驗的人,都能感同身受,心有戚戚。

  為了不讓故事讀來太沉重,我用比較輕快的筆調來描寫祖孫情誼、家庭倫常、生命尊嚴,也展現了臺灣傳統喪葬文化。

  在故事裡,我安排了幾位個性鮮明的角色,來展演這一場倫理大戲--

  阿公:扮演濟公的乩身,是家中經濟主要來源,名義上是一家之主,卻每天躲進酒精裡頭,醉生夢死,不管世事。

  阿嬤:強勢主導家中一切的女強人,具有重男輕女的觀念。

  媽媽:逆來順受,默默操持家務的的傳統女性。

  爸爸:留在老家照顧父母,卻因不會賺大錢,又沒有高學歷而受到阿嬤輕視。

  叔叔:擁有高學歷,旅居國外,平常無法盡孝,因而企圖在為阿公送終時,積極彌補,力求表現。

  姐姐:受不了阿嬤輕視爸媽,和重男輕女觀念而叛逆,常常與阿嬤對立。

  堂弟:在國外長大,回國奔喪,卻完全在狀況之外。

  這樣的一個家庭,可以說是臺灣社會的縮影,讀者多少能在其中找到感同身受的角色。

  這樣的家庭其實隱藏了風暴的危機,可是在辦理喪事的過程中,繁複的儀式、沉重的心情和刻意強求「孝道」的表現,都使他們分心疲累,只能無奈的避開衝突的交鋒,然而,新的危機也已經在這樣的關係中悄悄萌芽。

  書寫時,我採取了比較詼諧的手法,讓幽默趣味凌駕在哀戚的氣氛之上,讓人物的交流在悲喜中交雜進行,讓讀者讀起來輕鬆愉快。但讀卻能隱隱感受,一股壓抑的情緒如暗流潛伏著,不知何時要噴爆出來。

  我老家嘉義縣新港鄉,東西方各有一個「墓仔埔」,而我家正位在往西邊墓仔埔的必經之道上。

  小時候,只要遠遠的聽見西洋鼓樂隊的聲音,就知道有「出山」隊伍要經過了。這時大家都會放下手邊的工作,跑到路邊看熱鬧,看看是誰「駕鶴西歸」了?八卦一下那人的生平,順便評論「出山」陣容是否堅強。

  如果隊伍短短,冷冷清清,大家就會失望搖頭;相反的,如果送葬行列軍容壯盛(無一例外,亡者都是富翁、議員、角頭老大之類)、陣容堅強、綿延千尺,甚或還有「清涼」的可以看,大家驚喜讚嘆之餘,還會羨慕的當成茶餘飯後好幾天。

  很多老人家觀摩了別人的陣勢之後,有意無意會透露自己百日之後的期盼,想要這個,想要那個,其實多少也造成晚輩的壓力。

  一切以彰顯「孝道」為宗旨的傳統喪葬文化中,其實隱含了許多為人詬病的問題。喧鬧的送葬隊伍、鋪張的排場、誇大虛假的悲哀氣氛、奢侈浪費無度、情色的歌舞,都是在為亡者(或家屬)充面子的動機之下,賣力演出,往往使人感覺鬧劇一場。

  不過,傳統喪葬文化也有正面的功效。

  人們在面臨親情突然被割斷時,不捨、失落與恐慌,常會傷心欲絕。等到激動的情緒稍稍平緩,家屬一方面擔憂亡者不知流落到什麼恐怖的陰曹地府,或是淪為孤魂野鬼;另一方面又煩惱家庭經濟、宗族命脈如何維持,不免對未來失去希望,人生頓感悽慘黑暗,失去生存的勇氣。

  這時「做師公」儀式誦經,請神佛接引亡者到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說服家屬,亡者已經到達一個比人世更美好的境地,不但不需擔心,還要歡喜感恩。而在其他儀式進行中,不時會聽到婆仔或師公高聲吆喝著押韻的吉祥話,家屬必須在一旁大聲呼應「有喔!有喔!」仔細研究那些吉祥話,不外是強調亡者已經離苦得樂,以及再三保證子孫家業能夠繁榮振興等等,在在都是提醒家屬:某人雖然犧牲了,但為家族換來富貴容華,大家可以節哀了。

  這種種作為,表面上為了安定亡魂,其實大部分的作用,都在轉化悲哀低落的情緒,撫慰家屬的哀慟。家屬在聲聲「有喔!」的大力回應中,從行為內化為自我肯定的態度,獲得精神上的安慰和補償,因此逐漸從傷痛中復原。

  近年來,為了改善傳統喪葬文化的浮華亂象,政府相關機構積極鼓勵民眾簡約喪葬儀式。禮儀公司也推出生前契約和許多套裝選擇,有火葬、海葬、樹葬……等等,儀式變得莊嚴隆重、制式化與現代化了。相對的,從前讓人疑惑搖頭的傳統喪葬習俗正慢慢消失。

  我寫這本書,想抓住這個時代的尾巴,把我所知的與你分享,讓大家一同回味那一段亂中有序、虛華浮誇、熱鬧排場,愛面子的日子。並且,我也要為乩童、師公和婆仔平反,千百年來,是他們擔任起心靈治療師的角色,陪伴悲傷無助的人度過人生中最惶恐的黑暗期,不能光從「迷信」的角度來否定他們。

  當親友過世時,人們悲戚的心情往往會引發諸多回顧和反省,也許會使人生出許多懊悔和遺憾,也許能激勵改過向上的決心,或者因此進一步促進家族的團結和和諧。如果是這樣,那麼亡者的犧牲就有了代價,在世的人也足堪安慰了。

  這是傳統喪葬文化教給我們,面對死亡問題時,可以採取的一種積極態度。

  我也期盼讀者讀了這本書之後能想一想,人與人相處的真義是什麼?還有,提醒大家,別忘了要多多珍惜與親人相處的時光。

鄭宗弦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988203
  • 叢書系列:新閱讀快車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延伸活動】

問題與討論

在這本書裡,值得探討的議題相當豐富。別忘了把以下的問題想一想,和師長或好朋友討論看看,你會有更多收穫喔!

◆為什麼很多人遇到問題,都喜歡求神問卜找解答?

◆肝病也被稱為臺灣的國病,說說看,你對肝病的認識有多少?

◆故事裡的老大是濟公活佛的化身,為什麼濟公卻無法保佑他平安健康?

◆你覺得老大以前真的當過流氓嗎?為什麼?

◆飲酒過量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傷害,也給家人帶來痛苦,可是有些人就是至死不能覺悟。你有把握以後不會變成毒蟲、酒鬼或菸槍嗎?你會用什麼方法來保護自己。

◆老大病危時,如果你是他的家人,你贊成繼續幫他急救,還是放棄急救?為什麼?

◆再想一想,如果你是老大,你希望家人繼續幫你急救,還是放棄急救?為什麼?

◆家裡不幸有人過世,大家一定很傷心。可是,傳統的喪葬習俗卻規定家人什麼時候不能哭,什麼時候應該大聲哭,這是什麼原因?

◆故事裡,姐姐隨口胡謅,說老大的魂魄回家,還摸了表弟的頭,把表弟嚇得臉色發白,眼珠上吊。為什麼會這樣呢?難道老大的魂魄真的「煞到」表弟了嗎?

◆下葬時,伯公圍起現場,請夢娜為老大跳了一場脫衣舞。對這件事情,大家的看法很兩極,你的看法又是如何?說說看吧!

◆故事裡的每個角色,都有自己表達「孝道」的方式,你認為誰的方式比較恰當?誰的讓你不以為然?原因是什麼?

◆故事中的阿嬤重男輕女,輕視媳婦,可說是傳統社會的典型人物。依你所知,你身邊的親朋好友還有這種「重男輕女」的觀念嗎?想一想,說說看,現今社會中還有哪些「男尊女卑」的例子,值得大家一起討論?

◆故事裡,濟公的「勸世詩」,一直勸人家不要太這樣,不要太那樣,聽起來好像有點消極。你覺得會嗎?你覺得這樣好嗎?為什麼濟公要這麼做呢?

◆你有參加喪禮的經驗嗎?當時進行了哪些儀式,而這些儀式分別有著什麼樣的涵義?請列舉出來,和老師同學們討論看看。

◆現在有許多人簽署「生前契約」,向禮儀公司預購自己將來的葬禮活動,換句話說,也就是生前即針對身後事的內容預作規劃。你覺得這種做法好嗎?為什麼?

民俗小百科
有關臺灣閩南人傳統喪葬禮俗流程


臺灣漢民族傳統喪葬文化頗為複雜,依種族、信仰和地方文化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多以表現「孝道」為依歸。

根據人類文化學家黃文博先生從事鄉野調查歸納,所著的《臺灣人的生死學》(2000年8月,常民文化出版)一書所示,臺灣閩南人的喪葬禮俗,大約會經過四個階段:一、摒廳摃破瓷。二、接壽入新厝。三、騎鶴上仙山。四、牽經尋風水。

以下分別略述:

一、摒廳摃破瓷

「摒」有整理打掃的意思,所謂「摒廳」,就是整理客廳,把它改換成靈堂的意思。摃破瓷,是「婆仔」把裝有「銀角仔」(銅板)的瓷碗打破,表示亡者從此不再食人間煙火。

臺灣人忌諱說「死」這個字,而用「過身」來代稱。文雅一點的,就說亡者「去做仙」了,而家屬也相信亡魂是要去當仙了,即將「列位仙班」。

一般來說,壽終正寢者,在彌留階段,家屬要做好三件事:一、幫亡者穿壽衣。二、掠轎(抓轎),到糊紙店買一頂小紙轎,作為亡者上路之用。三、摒廳。

亡者斷氣之後,要將他移到靈堂的木板床上,並燒紙轎,這時家屬都不能哭。

「婆仔」會豎起竹篙(長竹竿),摔破裝有銀角仔的瓷碗,大聲念一些吉祥話,例如:摃破瓷,讓這的子孫錢銀崁(蓋)萬年。

最後再說:「孝男孝女哭出聲,金銀財寶滿大廳!」

這時家屬才能嚎啕大哭,跪爬進靈堂,在亡者腳後地面燒紙錢,又叫做「燒腳尾錢」。

二、接壽入新厝

接下來,要做「入木」(入殮)的準備:一、張羅喪服,給家屬穿孝服。二、發布訃聞。三、辭生牲禮,亦即「辭世盛宴」,是家屬為亡者在陽間所準備的「最後一餐」,以示告別人間。四、購買棺木。

棺木是亡者的新厝,前寫「福」字,後寫「壽」字,因此又用「壽」來代稱棺木。棺木到達喪宅時,家屬要跪迎新厝,叫做「接壽」。

入木後,蓋棺封釘,整個過程繁瑣,「婆仔」會念很多好話,家屬都要答「有喔!」封釘之後,家屬跪哭,繞棺三圈,表示依依不捨。

此後,亡者的媳婦要在棺材尾燒銀紙,拜「腳尾飯」,一天兩次,因為活人一天吃三頓飯,死人吃兩頓飯。

拜「腳尾飯」的媳婦要邊拜邊哭,並且要哭出聲音,越大聲越好,否則人家會說活著的人不孝,讓亡者「死沒人哭」。在臺灣鄉間,「死沒人哭」的含意就是「無嗣」,絕子絕孫,非常歹命,很不吉利。

就這樣每天拜,直到出殯。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