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
行李箱男孩

行李箱男孩

The Boy in the Suitcase

  • 定價:300
  • 優惠價:927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4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張妙如|英文妙筆記】The Boy in the Suitcase《行李箱男孩》

    文/張妙如2013年11月29日

    行李箱男孩 「行李箱裡的男孩」,這書名直接道出這個故事的驚恐開端,更嚇人的是,行李箱裡裝的並非一具屍體,這小男孩還活著!Lene Kaaberbøl是個傑出的丹麥女作家,她的第一本書在她15歲時就出版了,《行李箱男孩》則是她以護士Nina為主角的系列作品之第一部,繁體中文版也已在台發行。 more
 

內容簡介

  難堪的犯行是否能夠原諒?
  當你的罪以愛為名。

  丹麥人說:「自《行李箱男孩》之後,再也無人談論千禧三部曲!」

  推理評論家張東君說:「這不但是一本推理小說,也是一齣淋漓盡致的心理劇、一場精緻的表演 !」

  台灣未上市一周內試讀報名破百,網路熱烈好評不斷

  ★勇奪丹麥最佳犯罪小說哈洛.莫根森獎、紐約時報年度卓越犯罪小說獎
  ★美國獨立書商年度選書
  ★入圍北歐最佳犯罪小說玻璃鑰匙獎
  ★全球狂售 28 國版權,美國版銷售超越 200,000冊
  ★New York Times 、USA Today 暢銷榜

  每一個致命選擇的背後,都存有高尚的動機?
  一則目擊社會陰暗底層的寫實紀錄
  一道迎戰人性善惡弔詭的道德難題

  星期六,尋常的立陶宛早晨。西濟妲帶著三歲的兒子米卡斯到幼稚園的遊戲場玩耍。忽然間米卡斯跳起來跑向一位年輕女子。那是西濟妲記得的最後一件事--等她從腦震盪的劇痛中醒來,米卡斯已經不見了。

  同時間,丹麥富商楊恩正滯留在前往蘇黎士的班機上。心急如焚的他在機上打了一通電話給他的秘書卡琳。幾個小時之後,紅十字會的志工護士妮娜接到好友卡琳的電話。妮娜依照卡琳指示,打開車站的43號置物櫃,發現裡面放著一只光亮的深褐色行李箱--裡頭塞了一個全身赤裸的小男孩,雙眼緊閉,彷彿一件被摺疊的襯衫!

  妮娜慌忙提著男孩逃離現場,並與卡琳約定在郊區的小屋見面,卻發現卡琳在床上活活被人打死--是誰在追殺卡琳?這些人千方百計要奪這個男孩,究竟是為了什麼?男孩嗚咽著「媽媽,我要媽媽!」--這個孩子不知在哪兒還有個媽媽!

  一位憤怒絕望的母親、一個救子心切的富商,牽連一名無辜捲入的護士,和為愛亡命的暴徒--四個毫無交集的人,竟因一只行李箱深埋的罪孽、邪惡而交纏。富裕的天堂難道只是人性醜惡構築出的夢境?而人究竟要為實則殘酷的善與愛,付上何等痛切的代價?

作者簡介

琳恩.卡波布Lene Kaaberbol

  1960年生於哥本哈根,十五歲出版第一本書,至今已出版三十多部小說。長年創作兒童青少年奇幻小說,擅於塑造身處遙遠世界與時光的人物,筆下世界常有魔法元素,面對的難題與當代讀者相似,使讀者在閱讀時容易融入情節。著名的系列有《W.I.T.C.H.》、《The Shamer Chronicles》等,作品累積許多獎項,譯成超過三十國語言。

安奈特.斐瑞斯Agnete Friis

  記者、童書青少年文學作者,較著名的作品為《行李箱男孩》。

譯者簡介

顏湘如

  美國南伊利諾大學法文系畢,現為自由譯者,譯作包括《毒物》、《鼠疫》、《相約自殺的少女》、《房間裡的小奇蹟》等數十冊。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319570
  • 叢書系列:Echo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5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她用屁股頂住打開的玻璃門,將行李箱拖進通往地下停車場的樓梯間。T恤底下,汗水順著胸背滴流而下;比起無風燠熱的戶外街道,這裡也只是稍微涼爽一些。有個速食店的漢堡紙袋被丟棄在一旁,發出濃濃腐臭味,絲毫無助於改善樓梯間氣味。

這裡沒有電梯。她單憑力氣,一步一步將沉重的行李箱搬往停車樓層,又忽然覺得在得知裡面裝什麼之前,其實不太想放到車上去。她在幾個垃圾箱背後找到一個相當隱密的地點,能同時避開監視攝影機與路人的好奇目光。行李箱沒有上鎖,只是扣上箱扣並繫上一條堅固耐用的皮帶。她兩手抖個不停,其中一手更因搬著這笨重的龐然大物走太遠而麻木無血色。但最後畢竟還是解開了皮帶,打開了彈簧扣。

行李箱內有個男孩:全身赤裸,一頭金髮,相當瘦小,約莫三歲大。她大吃一驚,跌靠在垃圾箱粗糙的塑膠表面。男孩的膝蓋貼在胸前,彷彿被摺疊的襯衫。否則應該裝不進去,她暗忖。他閉著雙眼,天花板螢光燈的淺藍光線照在他的皮膚上微微發亮。直到看見他嘴唇微張,她才發覺他還活著。

八月

屋子坐落在懸崖邊上,海灣景色一覽無遺。堡壘:這是當地人給它起的外號,楊恩心知肚明,但並非因為如此他才略感不滿地望著那片白牆。當地人愛怎麼想隨他們去,反正他們又不重要。

這房屋當然是由知名建築師設計而成,十分現代化,屬於經典功能主義風格,是瑞典「funkis」流行趨勢的的現代版。新funkis風。安妮如此稱呼,還讓他看了照片和其他房屋,直到他了解或至少了解一部分為止。直線,沒有裝飾。巨大窗戶能將光線與周遭美景納入室內,如此一來景致便能自動展現。這是建築師的說法,楊恩可以明白他的意思,一切都是嶄新、純潔、正確。事前,楊恩買下土地,拆除舊有的夏日小屋,並與市議會奮戰到底,直到議員們覺悟到他們當然希望他成為本地的納稅人而發給必要的許可;他甚至擺平了當地自然協會的代表,一聽到他的捐款數目,正在喝花草茶的女代表還差點嗆著。但在此建立一個野生動物保護區又有何不可?他對其他人的建築物沒興趣,也不想跟著喧鬧的野餐民眾到處晃蕩,於是就有了他這棟房屋,受到白牆保護,通風良好、光線充足,呈現整齊劃一的新funkis線條,正是他所希望的樣子。

然而,這和他想像的不同,不應該是這個樣子。他還抱著一種奇怪而散漫的渴望想著另一個地方。那是一棟老舊的龐大建築,已露頹象的一九一二年暴發戶風格混合醜不拉嘰的六○年代增建部分,毫無魅力可言,但因位於濱海路(哥本哈根金融精英聚集的沿海住宅區)而昂貴有如天價。不過這並不是他想要這房子的原因──郵遞區號對他而言毫無意義。房子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離安妮的童年住處很近,就在高大又未經修剪的山楂樹籬另一邊。他忍不住一幕幕地幻想著:整個大家族聚在蘋果樹下烤肉,他和安妮的父親置身於維吉尼亞菸草的氤氳煙霧中,手上端著一大杯非常高級的蘇格蘭威士忌。安妮的兄弟姊妹們帶著孩子圍在白色長形的庭園桌邊,安妮的母親則披著一條美麗的印度披肩坐在鞦韆椅上。還有他和安妮的孩子,他想像約有四、五個,年紀最小的正睡在安妮腿上。最重要的是安妮很快樂、很放鬆,面帶微笑。或許是仲夏節的聚會,他們自己升起營火,不過還是得有夠多人在場,歌聲聽起來才能符合情境。也或許只是某個平常的星期四,因為心血來潮,而且當天碼頭上剛好有新鮮的蝦。

他渴切地吸了幾口煙,目光望向海灣遠方。海水呈暗沉的深藍,白沫斑斑,風拉扯著他的頭髮,吹得他雙眼泛淚。屋主甚至是在他百般勸說下才答應出售房子。文件已經準備妥當,就等他簽字。但她卻說不要。

他不懂。那是她的家人啊,該死。女人不都應該在乎這些事情嗎?在乎親近、根源、緊密的關係之類的嗎?何況安妮有那樣的家庭……是啊,關係健全、相親相愛、緊密相連。凱爾與英娜結褵近四十年,很明顯依然深深相愛。安妮的兄弟們經常會回家來,有時帶著妻兒,有時則只因為兩人都還在以前的俱樂部打網球便獨自順道過來。如今就在隔壁,只隔著一道樹籬,便能輕輕鬆鬆每天都跟他們一樣……她怎能拒絕?但她確實拒絕了,平靜地、固執地,道地的安妮作風,沒有爭辯也沒有原因。就是不要。

所以現在他們才會在這裡。這是他和她和亞歷桑德住的地方,位在懸崖邊上。一吹起西北風,白牆四周便能聽到風聲呼號,而且他們是落單的。距離太遠無法順道經過,不能參與,也無法分享家人輕鬆溫馨的溝通,只能每年偶爾特別安排四、五次碰面。

他抽上最後一口之後丟下香菸、踩熄菸蒂,以免在乾草上起火。接著又站了幾分鐘,讓風猛力吹去衣服和頭髮上的煙味。安妮不知道他又開始抽菸了。

他從皮夾拿出相片。之所以放在這裡是因為他知道安妮太有教養,不可能偷翻他的口袋。也許早該丟掉,但偶爾總還是需要看上一眼,需要感受一下相片所帶來混合著希望與恐懼的感覺。

會員評鑑

4
4人評分
|
4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15/01/24
毫無交集的人們,因為行李箱內所裝的物品,而開始相互交集。過程緊湊,愛護婦孺的護士、尋找愛子下落的母親、為了錢財而不顧一切的亡命之徒、可以為家庭傾家 蕩產的男人,四人看似毫無關聯,但在冥冥之中,幾十年前的一個抉擇,讓他們命運交集,但那交點直到這箱行李箱的出現,才有所產生,這四人將面對的不只是人 生突如其來的問號,而是面臨他們一直在逃避,不院面對的真相。

四人在書中像是分頭竄逃的小羊,隨著牧羊犬的追尋,開始相聚在一起,也間接得知真相的面貌。張力十足,這四人的所見所問、面臨到的問題、內心那勢不兩立的拉 扯,描述的令人無法忘懷,原本黑白分明的對與錯,在這本書中,錯與對,兩則間的關係開始模糊,我無法確定誰是錯,只能隨著故事的結尾,細細品嚐。

看完這本書後,讓我想到我先前看的一部電影:【巨魔人 The Tall Man】,電影敘述有個墮落的小鎮,這裡的父母認為教育是浪費,也因為這樣,在這座小鎮出生的小孩也就硬生生的被剝奪學習的權利。故事敘述小鎮中有個神祕的高大男人會將小孩擄走,沒有人知道小孩是生是死,只有一張接著一張失蹤訊息……

真相是,巨魔人把小孩擄走不是因為有戀童癖、人口或是器官販買,而是為了讓他們脫胎換骨,讓他們能獲得好的環境去學習,不至於在小鎮中追隨早已放棄自己歧途的父母們的腳步。

你要說巨魔人是對還是錯?綁架小孩確實是錯的,但為了讓他們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這樣是錯的嗎?那麼那些自甘墮落的父母應得承受失去小孩的痛嗎?反觀,那些因為父母而不能接受教育的孩童就活該嗎?

這本書傳達的內容也很類似。被裝在行李箱的男孩,是為了拯救他罹患癌症卻從未見過面的哥哥,過程,被迫於自己相依為命的媽媽分離;反觀,因為領養這孩童的父母,原以為會幸福快樂,但卻因為病痛,而出此這樣的下策。到頭來,你認為所為錯是屬於哪一方的?

事實上,從來沒有所謂的對與錯,人是主觀的,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所做出的決定,都是好的、良善的,卻沒思考過自己對他人所造成的影響,套具書中的話:「以愛為名的罪過。」對我而言,這只不過是自私的另一件衣裳,總會有其他的路可以行走,我們不一定要頑而不靈的選擇那條我們認為是對的路,有時,停下來思考,將會讓自己認清,什麼是對?而什麼是錯?
展開
user-img
3.0
|
2013/04/01
本書是台灣書市罕見的丹麥犯罪小說,風格與多數的北歐推理小說相當接近,有著相當濃厚的北歐那股自省與冷列的風格。

故事的開頭相當吸睛,一只在火車站行李櫃內的行李箱,箱子內裝著一個瘦小三歲多的男孩,全身赤裸,一頭金髮。誰綁架了這個男孩?為什麼要綁架這位來自立陶宛貧窮家庭的男孩?為什麼會被塞到行李箱?為什麼會出現在丹麥火車站?

作者的佈局與鋪梗相當中規中矩,只用了四條看起來毫無交集的線,四個不同背景的人:未成年未婚生子的立陶宛女人、急著想要發財的黑幫殺手、找不到人生目標的紅十字會護士、有錢的丹麥富商;這些人千方百計要奪這個男孩,究竟是為了什麼?

在情節的安排上,作者故布疑陣排安排了許\多足以誤導讀者的敘述,讓讀者非到小說一半以後才有辦法釐清故事的主軸,但是可惜的是,雖然本書以犯罪小說為基調,但卻很貪婪地想要討論太多議題,如東歐的法移民、器官與人口的買賣、未婚生子與單親照顧、家暴、少女賣淫、商業鬥爭……等,造成議題與議題之間的呼應性太低,劇情的敘述有些沉悶,在只有300頁的內容想要塞進比《千禧年三部曲》還要多的探討議題,加上四條線四個人交互出現,確實比起其他北歐犯罪推理小說,少了一股明快節奏感。

只能說本書作者的想像力相當豐富,不看到最後很難讓讀者猜得透綁架的目的與故事主軸,但可惜的是,作者說故事的能力比起其他北歐推理大師如史迪格.拉森(龍紋身的女孩作者)、尤.奈斯博(知更鳥的賭住作者)遜色不少。當然,或許\是因為有著過高的期待,以及接觸過更經典的北歐推理巨著,本書讀起來有些「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小失落吧!

若認真地探討這本《行李箱男孩》與其他北歐推理作品的最大不同點,應該是當綁架案的謎團水落石出之際,故事本身讓人感到一股難以喘息的悲傷,資本主義下貧富差距所造成的墮落與無奈,即便是流著相同血緣的手足,在富國的富人家庭與在貧國的貧人家庭不同環境下,窮人與富人的價值的鴻溝竟然是如此讓人巨大。
展開
user-img
4.0
|
2013/02/16
個月在書店看到這本書,剛好有圖書禮券就買了,最吸引人的莫過於書腰上號稱「丹麥再也無人討論千禧三部曲。」

這樣斷斷續續讀著,直到昨天一口氣唸完最後100頁。有著類似犯罪型影集的節奏,並透過三個人的角度來展開整個劇情,所以觀看的過程就是東拼一塊西湊一塊,鋪梗到最後終於明朗化的時候,翻頁手指也停不下來了。我認為這本書厲害的地方是在架構的方式,劇情本身其實攤開來看也不新奇,但就是表現得夠深刻,讓人會在乎角色的立場,卻不搞「做壞事也有不得已的苦衷」這一套,所以不會像茱蒂皮考特的書,探討灰色地帶的細膩程度讓人讀完有股無奈的窒息感。

總之如果要簡單形容,就是易讀、吸引人、表現不俗。
展開
user-img
4.0
|
2013/02/06
看完《行李箱的男孩》後我試著google了一下丹麥,「丹麥-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商業周刊-國際-全球-丹麥最快樂的國家」、「消失的國界-iSET三立網站» Blog Archive » 丹麥,最接近天堂的國家」三個大大的標題映入我的眼簾,這的確是我熟悉的丹麥印象,甚至圖片也是一逕的歡樂氣氛,紅的、黃的、色彩繽紛的城市建築,的確快樂的像天堂。
丹麥為北歐五國之一,我對北歐的印象是社會福利好、人民知識高、國民所得高、政治穩定、風景優美…,總而言之,沒有壞的只有好的,好得讓人懷疑是不是真的,只是天堂並非我所想像的潔白如雪,北歐有個名聲響亮的小說類型-北歐犯罪小說,實力堅強到連出版社都有書系產生,讓人不禁疑惑天堂果真只是夢想?
通常我的閱\讀範圍不涉及北歐犯罪小說,因為嘗試看了「龍紋身的女孩」讓我有點卻步。北歐犯罪小說果真是犯罪小說,北歐人條理分明、事實求事的性格充分展現在犯罪小說裡時,其殘酷程度不是《CSI系列》可以比擬,畢竟CSI是好萊塢娛樂產業,總多了戲劇性,現實有時候是比戲劇更驚悚且心酸的。
《行李箱的男孩》以四條看似不相關的主線進行故事。楊恩是天堂裡的人,有錢到可以買下任何他想要的東西,但卻無法擁有妻子的愛和一個健康的孩子;妮娜也是天堂裡的人,但極度缺乏安全感的性格卻只是讓自己更遠離她夢想的家庭生活。西濟妲是天堂外的人,只能盡全力守護自己小小的幸福,不幸卻總在門外等候。尤查斯外表強悍一無所懼,心靈深處的夢想雖平凡卻遙遠。四個原本毫無交集的人們因為一個被裝進行李箱裡三歲小男孩而有了牽連,開始一場無法控制的旅程。

隨著故事的旅行開始,我慢慢看見天堂旁的陰影浮現。那些在街上賣春的美麗年輕的女子多半來自東歐,而紅十字會等慈善機構總是不乏在未享受到天堂的幸福滋味時,就已遭受到可怕如地獄的待遇出現的美麗外籍新娘,無助無奈卻無處可逃。除此之外因為社會地位不同、經濟實力不同、種族不同、性別不同所出現的歧異、不平等也逐漸隨著故事的推移顯現真實的面貌。即時世界是平的,也無法否認它又熱又擠。完美的天堂從不曾存在過,那些犯罪的事實如人口買賣、家暴凌虐、器官走私、毒品、綁架、賣春,從來不曾從世界任何一個角落消失。
原研哉說過紙的白會因為字的黑顯得更白,《行李箱的男孩》裡的罪行則因為發生在丹麥這看似富裕與平等的國家而更令人恐懼與害怕,不過這罪惡的黑卻也襯托出另一種人性的白-人類為他者無私付出與慷慨犧牲。就像妮娜,明明自己的生活一團糟,她還是想做些什麼,就算是逃避,她依然選擇「付出」,這樣脆弱複雜的人性,是另一種難以解釋的白。
《行李箱的男孩》一書,作者寫出了不同的視野,提供我們不同的方向去思索關於人、生活與社會。我想我無法說我會愛上北歐犯罪小說,但它的確值得細細閱\讀。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 飲食烘焙展
  • 簡報溝通說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