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傳媒公共性與市場

傳媒公共性與市場

  • 定價:650
  • 優惠價:958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55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譯界人生】政大新聞系教授馮建三:又不是食飽傷閒,認同的書才翻譯

    文/楊芩雯2016年12月05日

    政大新聞系教授馮建三 能做的事,非常之少。但是,倘若沒有我,統治者會更加安穩。──布萊希特,〈致後來者〉 2016一整年,古巴彷彿明星,盤據國際新聞熱點。3月春暖花開,歐巴馬成為88年來第一位出訪古巴的美國總統;11月底一代強人卡斯楚離世,沒隔幾天Jetblue和美國航空排定的商業航班雙雙飛往 more
 

內容簡介

  市場競爭鬆弛了束縛,早先備受壓抑的表意形式與內容,現在得到消費者支持,得以浮現與繁榮。另一方面,歷史進程顯示,假使只是競逐利潤並聽任私人分配利潤,假使只是遵循經濟動能,市場反而必然造成傳媒公共性的萎縮,不是擴大。作者立基於在地的國際主義關懷,彰顯批判的傳播政治經濟學視野,通過理論的梳理及辯論的迻譯,以及針對西歐、北美與亞洲(台灣及中國大陸)傳媒,進行個案研究暨跨國比較,論證傳媒經濟與社會效益的協調,公民傳播權及消費者身分的兼顧,無法聽任傳媒競爭而自動完成。反之,政治力理當通過周詳的公共政策,積極規範傳媒的市場結構,宏觀調節傳媒收入的分配,創設經濟規模充分的公共傳媒,佐以適格的問責制度,以及相應的社會監督,庶幾傳媒表現得以服務而不是傷害,厚植而不是淺薄民主文化。

作者簡介

馮建三

  政治大學新聞系學士、碩士,英國李斯特(Leicester)大學博士,現任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編輯委員、「媒體改造學社」與「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成員。著有《廣電資本運動的政治經濟學》(1995)……等書,(參與)翻譯的圖書包括《論市場社會主義》(John Roemer, 1994/2005)、《傳媒、市場與民主》(Edwin Baker, 2002/2008)、《傳播理論史:回歸勞動》(Dan Schiller,1996/2010)等。

 

目錄

表次
前言

通論
第一章 傳播:自由使用、平等分享、不論疆界
第二章 傳播: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盲點
第三章 關於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盲點
第四章 傳播、文化與勞動
第五章 建構傳播政治經濟學在台灣的發展
第六章 反公共政策:科斯的傳媒論述
第七章 公共廣播電視的錢、人與問責

歐美篇
第八章 論歐洲聯盟的《電視無疆界指令》
第九章 公共性的詭譎:公共電視的產權爭議
第十章 公共廣電、市場競爭與效率:關於BBC前途的論述
第十一章 開或關,這是個問題:評介關電視機運動

中國篇
第十二章「市場社會主義」電視的經濟分析
第十三章 中國輿論監督的論說與實踐
第十四章 自由社會主義與媒介交叉補貼

台灣篇
第十五章 社區發展與地方媒體
第十六章 地方政府的隱身:台灣音像政策的特徵 
第十七章 失控的商品:台灣的電視新聞
第十八章 公共電視的建構與擴大:學院知識分子、社會遊說與政治威權
第十九章 公共傳媒的政治規劃、經濟安排與社會監督 

參考書目 
後記 

 

前言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對於徐志摩來說,「愛情」無法從「市場」購買。不但詩人不能,我們同樣無法。這就凸顯一個簡單,但在「市場化不足、自由化不足」的話語中,反而隱晦不明的事實:我們所需要的、珍視的價值(情懷、財貨、物件或產品),是有不能通過價格機制得到滿足的時候。

  當然,稍經提醒,幾乎所有人都能同意,這是事實。未能解決的難題是,這樣的「時候」,還有多少?愛情不能買,最好是兩情相悅,也就是在分享中彼此趨向於完善。然而,還有哪些價值不能在市場上,經由價格的中介,及買賣的行為完成呢?很多。親情、友誼、人與人的溝通是明顯的例子,依照不同的理解,(有些)公平正義也不(完全)能夠通過市場,取得讓人滿意的「供需」水平;甚至,當事人只要知曉這些價值或行為,是從市場買來或透過金錢的交換而產生,登時就會致使這些價值變形,不再是價值,等而下之,還可能成為痛苦的來源。愛情、親情、友誼、人與人的溝通行為,以及公平正義等價值,若要運用市場機制的相關語彙描述,會出問題。不但如此,即便是在市場經濟制度之下,不同類型的商品,出於不同的原因,就其實務的運作來說,市場化的程度也有相當的差別。

  「商品」可以粗分為三類,政府對其干預的力道,強勁微弱有別,效能高低不等。

  干預最多的是「勞動力」商品,因此我們不能跨國,任意前往他國受聘,他國人民,亦同,無法盡興入台工作;很多國家對於工作時數、最低工資或工作環境,也是高度規範。相對之下,「資本」商品比較自由,不但多數國家原則上歡迎外來投資、買股票,資本也自己另找出路,通過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資本自由逃避海外,不讓本國課稅的資金,一年據說就有11.5 兆美元,世界各國為此短收的稅金是2,500 億美元(大約是台灣中央政府2012 年支出的三倍)。

  「勞動力」與「資本」之外,我們可以將第三類商品,稱作是「一般」商品,雖然其構成仍很複雜。其中,對於維持生計的農產品,各國都不敢掉以輕心,不願意完全讓市場決定農產品價值,因此常有大額補助。比如,相對富裕的「經濟合作暨發展國家組織」(OECD)之34 個會員國,都是大量貼補農產品,2011 年的額度是2,520億美元,平均「只占」所有國家之農產總值的19%,但是,在人口較少或地狹人稠的挪威、瑞士、日本與南韓,這個比例是50-60% 。相對於口腹所需的農產品,人的「精神食糧」,也就是本書的主題,傳媒,各國對其規範,亦遠高於對製造業商品的管制。

  「傳媒」的意思淺顯明白,假使繞開抽象的解釋,出以生活化的具體語言,逐次指涉,主要就是指書報雜誌、收音機、電視、電影,以及網際網路(互聯網)。手機與(平板)電腦是終端接收設備,是製造業所生產的商品,不是本書所說的傳媒。對於這些問世時程有別,社會效能不同的傳媒,各國政府介入規範的程度,又不相等。即便在號稱匯流、全球自由化的現在,無線廣電執照的所有權人在一般稱之為相當自由化的美國,還是受到嚴格的管制:外國人控股必須低於25% 。

  這裡,就有一項值得研究的問題。何以美國政府聽任外國人購買其汽車廠、電影公司,但不容許外國人購買無線廣電公司,這是落伍的作法,早晚要調整嗎?美國作此規範,不是著眼於「硬體」,不是禁止外國人擁有收音機或電視機的製造公司,收音機或電視機傳載的「內容」,才真正是備受注意的規範對象。但假使廣電「內容」要受這個規範,除了國籍考量,再沒有其他因素嗎?甚至,國籍以外的因素,不能是同等或更重要的規範理由嗎?再者,同樣是傳媒所負載的「內容」,何以美國人對無線廣電的「內容」有更高的規範力度,報章雜誌與電影或有線及衛星頻道不也負載「內容」,何以美國及他國,對於後面這些傳媒的產權與內容,規範少些?這些,以及其他更多的相關提問,就是本書各章所要探索。

  總括這些探索並予以命名,就是本書題名的由來。如果「傳媒公共性」是指,值得社會大眾知道、攸關公共利益的現象、事情與議題,能夠全面充分與穩定持續地得到曝光的機會;那麼,「市場」機制與公共利益的關係,是些什麼?「誰」又有權,或雖然不應該有權,但事實上已經在決定「公共利益」的內涵?

  這裡的「誰」,不處理「個人」。我們作為個別的人,有各種身分,是消費者、是生產者、是公民,但我們不一定是「股東」,再者,即便我們是持有特定公司股票的人、是偶爾或經常進出股市的人,大多數有錢購買這些股票的「我們」,對於公司的決策也沒有實質影響力,這樣的「我們」,最關注的事情,通常就是明日下週後月來年的股市行情,會不會高一點。

  這裡的「誰」是「集體」,仍有多種可能身分。他也許是資產階級及其代理人所創立的公司行號,可能是公民通過選舉或其他方式產生的政府及其文官體系,可能是政府依據公民授權而立法創設的公法行政法人、社團法人或財團法人,也可能是這些身分的不同組合。

  「市場」是什麼呢?比較複雜。這裡不談市場的結構,究竟是一家廠商的獨占,或是數家廠商的寡占,或是接近充分競爭的市場。這裡是要藉助英國學人岡恩(Nicholas Garnham)的提醒。

  岡恩1960 年代在劍橋大學修習英格蘭文學,曾在BBC 工作十餘年,一度對BBC疾聲批評,亦對某些文化研究很有意見。大學期間,他廣泛閱讀政治經濟學文獻,其後,是英語世界重要的左翼文化政經學人。1970 年代末,岡恩創辦了標舉傳播政治經濟學的學術刊物與學系,雙雙是舉世首創,但他提醒同志,自由派經濟學對市場的分析,如市場失靈及政府失靈等概念,仍然值得參考。1980 年代,法國米耶(Bernard Miege)的文化政治經濟學、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社會學,以及德國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的公共領域觀,陸續進入英語傳播研究者的視野並漸得重視、終成顯學的過程,亦有岡恩與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引薦的貢獻。

  1979 年保守黨取得英國中央政府的權位後,岡恩在1983 年為工黨執政的倫敦市政府綢繆,發表了〈文化諸概念:公共政策與文化工業〉。他說,左派人士不能因為反對資本主義就一起反對市場,二者不是同義詞,不是只有資本主義能夠運用市場。

  有趣或值得注意的是,這篇備受徵引的文章,雖對市場機制有所肯定,卻另提兩個但書,其中一之是,岡恩說,流行傳媒的市場運作,若無國家的宏觀調節,往往無法產生合適的結果,因此,政府應該「對廣告提出特別稅捐⋯⋯廣告⋯⋯將文化生產與發行納入其結構,卻不直接回應聽眾與觀眾的需求⋯⋯課徵⋯⋯特別捐⋯⋯藉此支持廣告不支持的文化。」

  岡恩理解,因此主張運用市場,但不迷信而是責成政府宏觀介入,以求在合適範疇與水平,駕馭而不是為市場所役使,抽取廣告捐只是調節手段之一,從來不是全部,當時不是,現在與以後也不是。從文化與傳媒公共政策的角度考量,沒有社會不需要在領會世界通則後,因地制宜,進而轉化抽象的原則與概念,使成具體能夠操作的手段,務實但並不放棄以進步的願景圖謀未來。本書的各篇論文,無論是理論探討、歐美個案研究,或是以台灣或中國大陸作為焦點所做的跨國比較,盡皆在此用心。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7324641
  • 叢書系列:傳播與社會書係
  • 規格:平裝 / 21 x 14.8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1世紀的人生難題,線上解憂價,單本88折,二本8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