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我們沒有權利樂觀:後石油危機時代的真相

我們沒有權利樂觀:後石油危機時代的真相

Too Much Magic: Wishful Thinking, Technology, and the Fate of the Nation

  • 定價:360
  • 優惠價:932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8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全美剖析能源問題第一人,
  《沒有石油的明天》作者詹姆斯.哈維.康斯勒
  這次要給所有樂觀者一記狠狠的巴掌!

  郊區生活終將瓦解、金融體系搖搖欲墜、替代能源開發不利、生態危機逐步逼進……
  能源短竭帶來的問題始終存在,我們卻還樂觀看待這一切。

  他的悲觀不是哭鬧唱衰,赤裸的真相就是如此難堪!

  《2001:太空漫遊》裡的月球基地沒有實現,《回到未來》裡的飛天車看來也不會出現。

  那些還在期待奇蹟的人,該醒一醒了。

  我們面臨的不是崩潰,而是緊縮,主因在於能源短缺。
  然而恐怖的不是能源匱乏,是我們的因應作為。
  我們深信科技能夠解決一切,但科技神話終將破滅。

  《沒有石油的明天》2005年在美出版後,引起了廣大討論、迴響與爭議。作者對於油價攀高、金融體系震盪等預測,在2008-09年逐一發生,使其聲名大噪。當年的明天已成今日,高油價帶來的金融震盪餘波未平,政府體系的解決作為卻讓民心盡失。進入「漫長危機」(The Long Emergency)時代的我們,對於即將發生何事、該如何應對,完全沒有共識。我們持續抱持樂觀的想法,以為科技可以解決能源短缺的所有問題,但康斯勒以清晰的思維與務實的全球觀點,再次向讀者揭露人們對科技的過度浮誇;同時,世界將有這些重大改變:

  郊區生活終將解體
  漫長危機將讓社會面臨一次劇烈的人口結構轉移,許多人會遷離原來的住地,郊區生活將因高昂油價變得困難重重。

  便捷運輸與大型都市不復存在
  我們即將進入一個複雜性減低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裡,即時存貨管理系統(JIT)不再出現,陸上與空中長途運輸將因低燃料費用消失而不再可行,經濟活動變得只以國內、在地經營為主。農業重回到借力牲畜的年代。大型複合城市萎縮,摩天大樓將顯得老舊且過時。

  政黨政治宣告失敗
  從政府面對金融危機的應對來看,美國行之有年的兩黨政治已充滿愚蠢與不誠實的行徑。自從卡特總統卸任後,民主黨對於有限資源的重視便不如以往。共和黨掌握美南票倉,石油枯竭的警訊讓美南的經濟活動籠罩一片烏雲,為求選票,該黨也只得規避油荒來臨的事實。金融規則重建的失敗,與金融體系崩壞的無效遏止,讓2012參與總統大選的兩黨忙於逃避責任,在在都已悖離執政在野相互監督的初衷。

  華爾街沒落
  各項法案的制定無法讓金融體系健全運作,人為的不理性干涉(如貪婪)隨處可見,無度的借貸讓金融重鎮華爾街搖搖欲墜。隨著能源枯竭、人口過剩、氣候變遷等問題,金融崩潰危機更加發酵,很快就會阻礙供水系統、電力服務、交通建設的維護。

  替代能源難以替代
  頁岩油、天然氣等的油井壽命短暫。太陽能、風力縱使取之不盡,但汲取它們的設備卻無法常保如新,未來我們不見得有足夠的資金維護這些設備。同時,現有技術不足,亦不具經濟效益,替代能源開發並不順利。如果我們希望點亮燈光的電力不竭,除了持續發展核能,可能別無他法。

  地球的反撲
  我們目前面臨的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窘境:廉價能源經濟的崩潰伴隨著生態危機。以往的廉價能源使得我們燃燒如此多的煤、石油和天然氣,短短兩百年內就把四億六千萬年累積下來的碳排放到大氣層中,產生嚴重的溫室效應。到了2100年,地球的溫度將會上升華氏3到7度,氣候異常帶來的災難將難以估計。

  康斯勒從人類社會、都市發展、經濟、政治與科技等面向,解讀當前及未來世界局勢與危機,並警告我們若放任能源危境愈演愈烈,唯一的生存手段,僅剩獨裁政府與戰爭。

作者簡介

詹姆斯.哈維.康斯勒 James Howard Kunstler 

  1948 年生於紐約,1971 年於紐約州立大學布拉克波特(Brockport)分校取得戲劇學位,畢業後陸續擔任《波士頓鳳凰報》(Boston Phoenix)、《紐約人新聞》(Knickerbocker News)、《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記者。1975 年離開新聞業投身寫作,目前定居於紐約州薩拉托加泉市(Saratoga Springs)。

  康斯勒以《沒有石油的明天》、《不知所終的地理》(The Geography of Nowhere)兩書蜚聲書壇,同系列書籍尚有《家在何處》(Home From Nowhere)、《我心目中的城市》(The City in Mind)等。《沒有石油的明天》準確預測產油高峰的出現,以及隨之而來的金融危機,甫出版即引人注目,油價一路狂飆後更是人人捧讀。康斯勒同時對郊區生活持負面態度,力主新都市主義(new urbanism),並喚醒民眾對於科技萬能的迷戀。

  康斯勒亦有多本小說創作,其中《只來了一半的末日》(World Made By Hand)正是講述後石油時代的美國遭逢的困境。其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大都會雜誌》(Metropolis)等刊物。康斯勒亦是一位畫家,擁有多部繪畫作品。

  關於作者的訊息,可至 www.kunstler.com

譯者簡介

莊勝雄

  文化大學英文系畢業,現服務於《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譯作有《致癌基因之謎》、《分子博覽會》、《100件人人都該會的事》、《全世界最夢幻的人間仙境》、《醫院不肯說的抗癌真相》、《混沌點:2012》等書。

 

目錄

推薦序 過多的魔術:不必要與必要之間 柳中明
推薦序 一本嘲笑樂觀的書       謝宏昌

第一章 目前處境
第二章 再見,得來速烏托邦
第三章 未來城市:是昨天的明天,還是明天的昨天?
第四章 科技自戀主義的危險
第五章 漫長危機中,政黨政治無用
第六章 痛苦的破產:華爾街末日
第七章 能源幽靈:石油與天然氣,替代能源和等待耶誕老人
第八章 對星球的侮辱,和星球的回答
第九章 社會關係與差異的兩難
終曲  對事實的系統性誤解
註解

 

推薦序一

過多的魔術:不必要與必要之間 柳中明

  「過多的魔術」是這本書的原文書名,詹姆斯.哈維.康斯勒不是科學家,而是從事小說、繪畫創作,但同時關心社會的「評論名嘴」。但可千萬不要將其與台灣電視上的名嘴相比,康斯勒長期筆耕,透過其部落格與書籍,影響力深入美國社會菁英,更長期推動「新都市主義」,認為城市應回到過去,市民應該能夠輕鬆快樂地在街道行走,讓彼此間更為親近,而非當今鄰里皆陌路。

  過多的魔術指的是整個世界就像「迪士尼樂園」般,人為創造出多采多姿的魔術王國,不斷誘發人們參與的興趣。而且,人們是由孩童時代起就被吸引住,如此一代接著一代,魔術永遠不嫌多。更簡單的比喻,就像是智慧型手機,不斷改進,希望人們定期更換使用最新產品。其結果是:鼓勵消費,如此製造商、運輸倉儲、廣告商、經銷商獲利,人們也增加工作機會,然後才有財富去購屋、買奢侈品等;以及最重要的是:物質持續消耗、燃料不斷燃燒、汙染長期排放、生態因此滅絕、全球暖化無法停止等。

  過多魔術的概念,環繞在我們四周,如速食、綿密細緻的禮物包裝、建築外複雜的裝飾,其引導出的就是愈來愈複雜的科技如奈米、生技,然後是錯綜複雜的政治生態與無力解決混亂局勢的政黨,搭配著玩弄詭異手法的金錢遊戲與當今金融海嘯後的泡沫破裂。而為了維續這個過多魔術的時代,科學家正努力尋找能夠取代傳統化石燃料的能源,以及研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策略與技術,因為我們將要邁入《沒有石油的明天》。可惜,至今沒有顯著進展。至於要積極節能減碳,以期穩定氣候暖化,更是絲毫不見成效。

  整個世界長期在變,但是「變遷本身,其實是緩慢而漸進的,並非如媒體所誇張陳述般地會出現劇變。同時,科學研究需要長期的監測、不斷的分析與討論。不過,人類的心靈卻可依賴想像而飛馳。想像那不可能被想像的未來,想像那無盡的可能」(引自《全球環境變遷》,柳中明著)。本書就是作者在觀察這個魔術萬千的世界,所提出的全方位的評價,且是在想像那失控的未來下所完成。但是,過多的魔術真的都是不必要的嗎?當然不是。只是我們必須分辨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要善用必要的,而少用那不必要的。

  作者自一九九○年代初,就在推「新都市主義」。其實不難,社區間規畫出人行專用區間,絕對不准車輛破壞環境的清幽,就可創造出有利於商業與鄰里密切交流的空間。個人近年來則推「海綿城市」,也既要讓道路打開氣孔,大雨時吸水,大熱天時蒸發降溫。這些都屬「知易行難」的願景,若果群體不願如此改變,個體就很難創造出理想的世界,這也是本書創作的目標:改變群體思維。

(本文作者為前台灣大學教授、中華低碳環境學會理事長)

推薦序二

一本嘲笑樂觀的書∕謝宏昌

  繼 The Long Emergency: Surviving the Converging Catastrophes of the 21st Century(中譯《沒有石油的明天》)這本暢銷書之後,被《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稱為「都市虻」(urban gadfly)的社會評論和小說作家詹姆斯.哈維.康斯勒又完成了 Too Much Magic: Wishful Thinking, Technology, and the Fate of the Nation(中譯《我們沒有權利樂觀:後石油危機時代的真相》)。這兩本書,如果再加上作者於一九九四年所出版的 The Geography of Nowhere: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America’s Man-made Landscape,剛好構成美國社會的有心人士對於國家發展(都市化與空間、政治、經濟)、能源危機、氣候變遷以及科技發明的綜合論述三部曲。

  康斯勒先是在一九九四年的書中質疑美國的都市發展轉向郊區化所產生的汽車文化與郊區生活型態問題;簡單地說,沒有節制地消耗廉價石油來使用私人運具,不僅助長了個人主義的郊區生活形式,也帶來了分布太廣與數量龐大的基盤設施維修問題(特別是電力與道路系統)。這本主題鮮明言詞犀利的書出版後立即為他帶來名利,也為後來的兩本書種下了接續的批評火種;這一切的鋪陳和布局正好為「漫長危機」以及「太多魔術」(如果我們直譯其英文書名)做好了前景說明。於是作者祭出熱力學第二定律(熵〔entropy〕)的概念,指出一種不可逆的熱洩散或熱衰竭現象,來佐證他的石油產能高峰(peak oil)論理;再以對於使用科技來找出替代能源的悲觀看法來警告我們(例如,Google 工程師分不清楚 energy 和 technology 的差別)。

  由這一系列的推理,如果我們認真地思考,許多相關的議題會因而湧現,特別是在都市規劃或是運輸通訊和建築這幾個筆者比較常接觸的領域內可以找到更細緻的研究課題。而在生活形式的研究或選擇方面也是,畢竟生活形式的承繼不盡然是代間轉移,不論「好死」或是「歹活」總還有調節的空間與選擇(這點作者在最後一章也承認)。因此我願意推薦這本書給關心生活方式的許多面向的朋友,以及我的學生。

  但是,在此我也必須提出一些保留:由於康斯勒是一位每月發表一點社會觀察在他的「播客」(podcast)The KunstlerCast 和每週一寫「每日嘟噥」(The Daily Grunt)在他的簡易資訊整合「懶人包」(RSS)Clusterfuck Nation(請恕我不翻譯)上的通俗作家,他的許多言論都帶著取寵如果不是譁眾的色彩,也因此整體論述結構往往呈現不出一種嚴肅推理的調性,是故被稱為「都市虻」的社會評論和小說作家(請各位自行前往他的網站 www.kunstler.com 探索)。

  另外,這些書和這位作者,基本上是標準的美國文化下的憤怒「文青」,大家可以在書中看到他對於炸彈客 Unabomber 的愛戴之意。所以許多關於美國的軼聞和歷史事件的抨擊,對於台灣地區的讀者來說,可能比較無感。

  最後,我必須說康斯勒不是一個四平八穩的都市研究學者,他在二○○二年出版的 The City in Mind: Notes on the Urban Condition 便是一大敗筆。在該本書中,他考察了一些國際大都市,仍舊強調大城市的發展和能源問題不可能被科技發明解決,提出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又會回到父權社會,因而被女性主義學者大批一番。即便如此,捨去幾本書不提,這三部曲的論述可以帶給我們的省思方向與內容頗多,值得我們選擇性地閱讀,就像作者在書中所說的:People do what they can until they can’t。

(本文作者為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副教授)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723234
  • 叢書系列:Discourse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5 x 21 x 1.6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目前處境(摘錄)

二○○五年《沒有石油的明天:能源枯竭的全球化衝擊》中描述的人類歷史新頁已然開啟。在我撰寫該書時,我們稱之為「經濟」的變形怪獸,以及它那過度膨脹的附屬物「資本融資」帶來了一連串悲慘情況,且日益惡化。當你讀到此文時,一場比二○○八年金融大崩盤更為嚴重的危機也許已經出現,重整你日常生活的基本步調。也許你今晚正餓著肚子,不知道下一餐在哪兒。

我們已經飆過全球產油高峰的里程碑。二○○五年,傳統原油達至產油高峰,若再加進液態天然氣、油砂副產品、煤基蒸餾液,以及其他這類產品,產油高峰則出現在二○○八年。○八年時,我們親眼目睹了石油市場的極端波動(《沒有石油的明天》曾預告),原油價格上衝至一桶一四七美元,隨後幾個月內又暴跌至每桶近三十二美元。這些日子裡,連我們自己都不確定未來情況會如何發展。英國石油公司的馬康多油井在墨西哥灣發生爆炸,澆熄了大眾對深海鑽油計畫的熱情,原油價格又回升至一百美元左右。日本福島核電廠燃料棒熔解危機,驚醒了許多國家;他們原以為核能是唯一能夠供應所有城市電力的完美替代能源。不管你相不相信氣候變遷,或認為那是人為造成,眼前的氣候看來確實有點怪異。二○一一年,巨大龍捲風襲捲美國南部,颶風引發的洪災淹沒了佛蒙特州,可謂五百年來最大;德州卻是極度乾旱,令那些德州佬懷疑以後還能不能繼續經營牧場。人們已開始注意到真實世界發射出來的一些信號。

每當我懷著戒慎心態走進大學校園演講或是參加專業會議,人們都會問我:「你估計漫長危機的時限為何?」我告訴他們,我們已經進入這個時限內了;我很驚訝竟然還有人對此存有任何疑問。有誰可以不注意到我們的國家正深陷各種明顯的困擾之中?中產階級正在瓦解,許多美國人丟了工作,也許永遠無法拿回,因為很多職業可能不復存在。他們被逐出自己的房子,人數之多可說空前未有。各級政府都瀕臨破產,家庭和企業也一樣;許多國家則已宣告破產。儘管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投入了大量資金,錢還是少得可憐;貸款尤其少,若拿不到貸款,依靠循環信貸維持運作的公司和企業(幾乎包括了全部的公司企業)將應聲倒地。時機愈來愈糟,看來很快會變得更為艱難。儘管政府裝腔作勢,卻什麼問題也沒有解決。民眾警覺了,動員起來組織新的政黨(都是二○○五年以後才出現),傳統的民主與共和兩個老政黨則陷入癱瘓和冷漠中;也許最危險的是它們已經喪失合法性。華爾街以及許多公共場所被衣衫襤褸的抗議者占領,他們不同於往日的嬉皮曾遭逢經濟災難的打擊,在戰爭中被搞得精疲力盡,從而對理想主義的嚮往十分低落。

有次我應邀前往矽谷的Google公司總部演講,談到我們眼前的能源問題。一到達現場,我不得不注意到這家公司的建築物,它裝飾得像是一所大型幼稚園或托兒中心,它的公共區擺著各式各樣的遊樂器材,有桌球檯、桌上足球檯、撞球桌、電玩主機。到處都看得到一堆堆的塑膠箱,裡頭裝滿了小熊軟糖、優格脆餅和類似的垃圾食品。走進這間雅緻新廳堂的Google員工們,不少都穿得像街頭溜滑板的小伙子,低褲襠的露臀垮褲配上斜戴的帽子,而這些竟然都是公司主管和資深程式工程師。在演說完當前的能源情勢後,我留了一些時間給他們提問,結果沒有人發問,只有幾位Google人站起來發表他們的看法,而且說的幾乎是相同內容,總結起來就是:「……啊,老兄,我們掌握了某種科技……。」(那意思就是:「你是個大笨蛋……。」

這傳達了一個可怕的訊息給我:Google的主管和工程師們並不了解科技與能源之間的差別。他們認為這兩者是可互換的,如果其中一種用完,就換上另外一種,但這和事實有所矛盾。切記,這些人都是美國高科技領先企業的最高級人員,如果連他們都不知道科技與能源的差別,我們又怎能期待交通部那些只知道領薪水的官僚們,或是政府內部其他上萬名決定我們生活方式的官員們呢?

這種「科技萬能論」(也可稱之為「科技常勝主義」或「科技自戀」)就是最主要的障礙,讓我們無法理智思考漫長危機的問題。另外,尚有幾種心理概念也會造成障礙,讓人無法清楚思考周遭究竟發生了什麼問題,以及應該如何解決,其中之一就是人們相信只要向星星許願,願望就會實現。我以前把這稱之為「吉米尼蟋蟀症候群」(JiminyCricketSyndrome)──借用迪士尼卡通《木偶奇遇記》裡的人物名字。另外的助力則來自廣告業者猛打科技產品廣告,以及一些心靈進修運動組織的積極活動。他們使得人們相信只要「想像」某種結果,就真的會有這樣的結果出現。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其他】2024采實電子書全書系:春暖花開‧享閱讀,參展書單書85折起、任選3本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