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夭壽靜的春天:臺詩十九首(繪本有聲書)

夭壽靜的春天:臺詩十九首(繪本有聲書)

  • 定價:350
  • 優惠價:75262
  • 優惠期限:2024年06月15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台灣人的繪本有聲詩集】
  中時自由聯合 三大報的經典台語詩

  《夭壽靜的春天》都是通過三大報副刊的挑剔嚴選,採「非常詩集」的規格製作,故意只蒐錄十九首詩作,而非「大碗滿墘」的九十首,是想打破傳統詩集的刻板映象,以插畫搭配有聲朗讀,回應「輕閱讀」的潮流,讓您在easy芬圍下,親近台灣新文學。

  ■本書以教育部國推會台語文建議用字為主
  ■本書標音方式採用新式台灣羅馬字音標
  ■本書聲調標示方式參照TLPA系統

作者簡介

林沈默

  本名林承謨,文化大學企管系畢業、台灣師範大學台文所肄業。一九五九年生於雲林斗六西瓜寮農村,定居台中大里,歷任中國時報周刊編輯主任、編採副主任,及國家台灣文學營、救國團文藝營、省教育廳編輯研習營、公民大學等講師,現任職於新聞界,業餘主持蕃薯糖文化工作室,推廣母語教學。

  林沈默自一九七三年起投入文學創作領域,嘉義中學時代曾與文友創《八掌溪》詩刊,大學時代與路寒袖等詩人合辦《漢廣詩刊》,晚近加盟《台文戰線》等詩社,三十餘年來創作不斷,作品以詩、中篇小說、短篇小說、童詩童話為主,台、華語作品入選小學教科書及文學大系、年度詩選,曾獲台灣文藝、吳濁流小說獎、中華文學敘述詩獎、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重要著作有:《白烏鴉》、《火山年代》、《紅塵野渡》、《林沈默台語詩選》、《沈默之聲──林沈默台語詩集》、《夭壽靜的春天──臺詩十九首》及小說《霞落大地》等。《霞落大地》並被拍成影集,在公視播映。

  十多年前,為開發多元雙語教材,以現代作家身分,率先投入母語新台灣童謠創作行列,獨創「台灣囡仔詩」,並走遍台灣309鄉鎮市,寫就台語三字經「唸故鄉──台灣地方唸謠(全四冊)」,風格詼諧創新,突破傳統窠臼,曾獲報刊、電台、電視台等轉載推廣,被媒體記者、書評家譽為「台語文學的新高山」。該系列已經完稿,尚未付梓。

繪者簡介

林沁儀

  金牛座,一九八九年生於台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材質設計系畢業,曾拜台中畫家王鼎、朱意萍為師,習畫十餘年,擅長水彩、刺繡藝術、影像創作,刺繡創作曾參展「南視角特展」,獲廠商青睞。酷愛閱讀、攝影、音樂、電影,崇拜古巴左派革命家──切.格瓦拉(Che Guevara),大學時期曾以機車環島旅行二次。本書圖畫為其「色的界──現代詩插畫展」專題創作系列。

 

目錄

自序
1.春日雨後
2.戀
3.細葉欖仁
4.看茶
5.赤崁秋月
6.竹雞啼春
7.哭電視
8.五十照鏡
9.青年公園
10.路過馬場町
11.今仔日,關機!
12.和美之秋
13.圍城
14.你有一通未接電話
15.我詩予你看
16.有一隻良知
17.烏微仔
18.日新公園
19.夭壽靜的春天
 

台風、台語、台灣文學∕林沈默

  我生性內向,自幼寡言。及長,追星弄月、愁賦新詞,亦復如是,「沈默」一以貫之。

  雖然主編過幾個詩刊,寫作了三十多年,我鮮少出現在熱鬧的文學活動場子,是個獨來獨往的怪咖。另一方面,我是標準的本土主義信徒,但卻天生反骨,不喜歡體制,不黨不群,不隨波逐流,政治也從不選邊站,一生奉行「文學家做為永遠反對者」的監督志業,因此,提起春秋詩筆,六親不認,國民黨也罵、民進黨也批。我的創作心態,彷彿永遠在野,永遠都在護守七、八○年代那口「黨外」的正義老香爐。

  2005年春天,我因為不滿政客立場搖擺,公然背叛選民承諾、糟蹋本土價值,突然打破沈默,一聲霹靂,祭出「詩的憤怒籐條」,在《自由時報》開闢「沈默之聲」專欄,修理、鞭笞墮落的政府當權者。我以母語發聲,結合詩歌與台文的特殊形式,針砭時事、月旦人物,獲得無數回響,讚聲連連。「沈默之聲」連載近兩年,現代詩+時事+台文+唸謠等四元素共冶一爐,進行系列的文學越界與書寫,既顛覆了政治威權幽靈、社會魑魅魍魎,也衝破了「現代詩不能開專欄、連載」的文壇鐵律。「沈默之聲」專欄結束後,由林文欽社長主持的前衛出版社,以有聲書的形式,結集付梓。

  2008年三月,政黨再度輪替,民進黨丟了江山,本土派也頓失靠山,台文界的漢字∕漢羅∕全羅等三大山頭,出現嚴重的用字、標音矛盾,暗中較勁,三頭馬車彷彿三條平行線,彼此「田無溝、水無流」,資源整合陷入泥淖。台文界內耗空轉,讓本土文化界、教育界無所適從,台語汙名化也接踵而至,連帶使得媒介發表平台產生了侷限性,台語文學變成關門喊爽的運動。台語創作的文本發表,頻頻吃媒體的閉門羹,地盤與發言權雙雙失落,無法建立文學地位,台灣社會看衰,台語文學被邊緣化、危機四伏。在此低氣壓的氛圍下,自2009年起,我毅然奮起,擬定新一波的「台語詩」寫作與發表計畫,矢志要把「台語詩」推上一個文學的高度,要讓台灣人重新來瞻仰、認識、喜歡它--雖然,我自知個人力量微淺,但仍然大膽去嘗試。

  台語文學,顧名思義,不是以「台語文」的政治正確符碼為最關鍵,而仍以扎扎實實的文學功夫、內涵來取勝。台語若要建立主體核心的獨特文學脈絡,擺脫次文學∕邊陲鄉土文學,或祛除「中原文化的花瓶」或「漢文化的細姨」的標籤,就必須有足夠的成功的文本來支撐,而這些文本,在雞兔同籠的現階段,就必須以特異的文學底蘊與創意架構(並非只是台語文)的能量,做為武裝的條件,與其他華文(普通話)的作品,進行面對面的肉搏戰,在媒體平台的自由市場競爭、對決、搶灘。

  經過三年翻土、耕耘,我的台文推展之夢,獲得了初步的實現。

  現下,擺在讀者眼前的《夭壽靜的春天--臺詩十九首》台語繪本詩,皆是投稿於《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報》等三大報副刊的台語詩作選粹,而其中〈赤崁秋月〉、〈圍城〉、〈路過馬場町〉、〈夭壽靜的春天〉四首詩,更以「台語詩」的身分,罕見地獲《台灣詩選(二魚版)》、《台灣現代詩選(春暉版)》編者青睞,連續二年(2010年及2011年),如黑馬般地闖入放眼盡是華語詩人的「年度詩選」行列。這樣的遭遇,看似僥倖、突兀,但也可權充流汗播種台語文學田園,流淚收割的小小儀式。

  我自文藝青年時期,即喜讀古中國的《古詩十九首》,嚮往此系列詩所鋪展、散發的文學情境,對文本亦能吟詠再三、琅琅上口,部分動人內容,如《青青河畔草》、《行行重行行》、《庭中有奇樹》等情節、佳句,至今都能默念,忘也忘不了。《古詩十九首》作者皆為無名氏,其最動人處,在於從民間取材,切入社會價值與思維,以庶民平白的語言,書寫庶民平淡的生活,深刻地展現中國東漢末期的民情風土。誠如張仲衡(1909-2006)教授對它的評敘:「寫一般人的境遇以及各種感受,用平鋪直敘之筆,情深而不誇飾,但能於靜中見動,淡中見濃,家常中見永恆。」可見,其詩韻魅力、渲染力與親和力,多麼地深厚。

  與《古詩十九首》呈現的境界相類,拙著《夭壽靜的春天--臺詩十九首》繪本書,內容也是多元篩洗,詩風淡雅,詩趣瀟灑,書寫對象也是土地、生活與庶民的點點滴滴,不同的是,它渾身土味,「台風」陣陣吹,多了個現代國族想像的旌旗飄揚罷了。這十九首台語詩,記錄的是後現代台灣民間社會的現實境遇,有抒情、有寫實,題材囊括:春閨怨、銀髮戀、少年傷情、生命哲學、媒體亂象、國族困境、歷史傷痕、母土夢迴、女工悲歌、童年憶往、生態浩劫、詩觀辯證…等議題面向的敘述、滲透,展現台語詩與文化、土地、人民對話的種種可能。

  《夭壽靜的春天--臺詩十九首》這本繪本詩冊,故意只蒐錄十九首詩作,而不是傳統「大碗滿墘」的八、九十首作品,其設計的動機,除了師法東漢《古詩十九首》的格式之外,另一個用心,則是想透過簡單、少量的台語漢字文本,再輔以圖片插畫、有聲朗讀的多元動態呈現,來回應現階段「輕閱讀」的文化趨勢,這對於視台語文學為畏途的一般讀者,也許是個更有趣、更easy的選項。

  總之,這十九首詩,都是通過作者、三大報副刊主編的重重挑剔、檢驗,篇篇精挑細選,採「非常詩集」的設計規格,目的是想打破對傳統台語詩集的刻板印象,吸引人在最短時間、最輕鬆的氛圍下,走進台語文學的新世界。無論如何,這十九首台語詩,只要您喜歡、記得了其中一首,作者的心血就沒白費了。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8017016
  • 叢書系列:台語文學叢書
  • 規格:精裝 / 90頁 / 21 x 16 x 1.2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13/09/04
新跨越語言的一代──
論林沉默《夭壽靜的春天,台詩十九首》裡的語言情感與空間意象

摘要

因為對台灣本土意識的熱愛與堅持,原本寫華語詩的林沉默毅然決然改寫台語詩,只是在文字藝術與意象的表達比華語更困難的台語,又加上台語現代詩在台灣詩壇的起步較晚,以至於林沉默以前寫的詩總是帶有唸謠或鄉土味較濃的感覺,一直到他最近出版的《夭壽靜的春天──台詩十九首》,終於讓他擺\脫了之前創作台語詩的困境,林沉默這一本詩集除了自己原有的創作模式之外,他也運用了華語詩的修辭技巧以及意象經營,加上台語文原本具有的趣味性,使得林沉默的作品終於跨越了之前創作台語詩時常有的種種困境,其作品的水準與精準度也終能達到與現代頂尖華語詩並駕齊驅甚至超越的新位階。

一、前言

如果說從戰前到戰後,從日文跨越到中文的詩人或作家,被稱為「跨越語言的一代」, 那麼現代詩人從中文跨越到台語文的一代,是否可以被稱為「新跨越語言的一代」呢?雖然說「前方世代」的作家們是因為政權更迭不得不改變創作的文字,而後者卻是因為對於台灣「本土文化」的使命感而改變創作文字,如果以上論述可以成真,那麼林沉默勢必就是後者這個世代的一位重要詩人。 林沉默於七O年代開始以本名林承謨發表詩作,但此時所創作的現代詩皆為華語詩,解嚴之後,為了追求對民族情感上的自我認同,他開始寫作台語詩,但因為寫作文字的改變,雖然是變成更貼近生活的文字,可是卻也因此造成以台語文成詩,因為台語文的關係,使他在文學創作的境界上似乎容易變得不夠精準,直到他於二O一三年二月出版的《台詩十九首》有聲詩集之後,他在台語詩的寫作技巧及詩的意象方面已經與之前寫的台語詩作品有完全截然不同的風格,我們可以說在《台詩十九首》這本詩集出版之後, 林沉默的台語詩作在寫作技巧、情感、意象與風格方面,已經能夠與當代頂尖華語詩作分庭抗禮,本文將就林沉默《台詩十九首》裡的詩作來探討作者本人在情感方面的矜持、對於生命中不公不義的堅持反抗以及就詩作的意象來闡述林沉默台語詩日趨縝密的精準度以及對文字層層跨越的事實。

二、林沉默《台詩十九首》裡的情感與堅持

(一)林沉默詩裡表達的情感

「詩是動作的秩序,情感價值的沉澱,以及語言世界的藝術」, 這些起碼的價值觀必須成立,才能開始好好審視與探討詩,每一首詩,都有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當然,林沉默的台語詩在情感面來說,比起其他詩作有著更多討論的空間。例如這一首〈赤崁秋月〉

聽過紅毛師疊磚的聲、
聽過鄭國姓戰鼓的聲、
聽過鴨母王磨刀的聲、
聽過清知縣斷案的聲、
聽過日本兵病疼的聲、
聽過國民黨走路的聲。
二○○九年,中秋。
黃金、豐滿的月娘,
用母親溫純的面龐,
唚著歷史的風火頭。
赤崁的暗夜,
只聽著一陣一陣,
沙沙沙沙──
榕仔葉摩擦的聲。
紅牆頂懸,
一隻烏貓,
無聲無說,
躡\.腳.行.過……

這首詩應是一首懷古詩,寫的是歷史的虛幻之感與身處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情感厚度,作者藉由赤崁樓的昔時繁華與今日蒼涼來表示時間移動的快速,還點出了歷史在時間及宇宙的洪流裡只是短短一瞬的感懷,但這首詩不是只有感懷,另外還表達了自己的志向,詩的一開始先是用了六句相同的句型(排比)來表達已經逝去的六段歷史,尤其是在最後一個「聲」字以及標點符號「頓號」、「句號」的整齊排列運用,略有圖像與聲音結合的味道, 讓開始閱\讀這首詩的人,馬上就可以進入林沉默想要表達的激昂詩境裡,用六行詩來代表六段台灣史上驚天動地的歷史顯然是一種「拙劣的高明」, 因為他是想用過去來導引讀者進入現在,雖然就現代詩的創作技巧來說,這其實還算常見,但這首詩一開頭便以極大的視野來表現即將進入的平靜情感,或者可以說前面幾行詩是林沉默對於過去情感的憑弔與哀傷,在情感方面確實宏大,然而他真正想要表達的意境,其實是在之後的幾行詩句裡,後面的幾行詩其實還是憑弔,只是這憑弔的感情,卻已化成一種「婉約的幽情」而悄悄的潛藏在歷史的意識裡了。

林沉默這首〈赤崁秋月〉,就在前面對歷史的憑弔之後,這首詩在第七句時話鋒突然一轉,轉而變成對赤崁樓的寫情, 面對著前面六句已經過去的歷史,第七句「二○○九年,中秋。」顯然讓作者重新回到「現在」的眼前之景,這是一種時空的移轉,想想過去赤崁樓在歷史洪流裡的風華跟現在赤崁樓的褪盡鉛華,對詩人而言,那是一種何嘗的不捨。但逝者已逝,我們還是得從現在走向未來,所以才會有後面的「月亮」、「母親的面龐」、「歷史的風火頭」這些代表逝者已逝的意象, 但整首詩的最高潮其實是在最後七行,作者只能在赤崁樓的暗夜裡聽到榕樹葉子沙沙沙沙的聲響跟貓咪無聲的走過去。然而,對林沉默來說,這沙沙沙沙的聲響真的是這麼的小聲嗎?還有那貓咪無聲的走過,在作者的心中貓咪真的是「無聲的走過」嗎?歷史的一切真的只是如貓咪走過那樣的寂靜蕭索與短暫嗎?當然這顯然不是,林沉默根本是以貓咪無聲的走過來表達作者心中對赤崁樓所經歷這一段歷史的狂熱之情,作者只是想好好表達自己在歷史洪流裡熱切的情感與嗔愫,這種對情感、對歷史的「矛盾性」, 才是這首詩真正所要表達的意涵。

但〈赤崁秋月〉這首詩讀到這裡,真的就結束了嗎?逝者已矣,來者可追,或許\這是林沉默這首詩的最終意境,因為詩的最後一句,一隻烏貓的「躡\.腳.行.過……」除了代表著對歷史情感的蕭瑟與不捨,或許\我們還可以說這也是作者對於未來的一種期許\,因為不管遭遇如何的困境,我們還是要繼續走下去,不管是用什麼樣子的方式,只有繼續前進,就能又看到赤崁樓與歷史的新風華。

林沉默寫的台語詩,文字雖然內斂但是帶給讀者的情感卻像火山爆發一樣奔放與自由,不管是對土地、對歷史甚至是對住在這一片土的上的人與發生的事,他的詩都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慰藉與真實記錄。


(二)林沉默詩裡展現的的堅持

在臺灣現代詩發展的過程中,七○年代是一個大轉捩的年代。詩人向陽 曾透過論述分析加以印證,並且歸納出七○年代臺灣現代詩潮的五大特色,這股浪潮分別是「反身傳統,重建民族詩風;回饋社會,關懷現實生活;擁抱大地,肯認本土意識;尊重世俗,反應大眾心聲;崇尚自由,鼓勵多元思想」。 這股浪潮使詩人由原本對民族的大愛轉變成對現實以及本土的關懷,詩人林沉默便是期間的詩人們之一,林沉默開始創作台語詩以及書寫台灣事,除了是一種對本土意識的強調與書寫之外,他的作品裡反應出來的堅持與控訴,也是一種對社會、對土地、對現實生活乃至於對大眾的關懷,這就是詩人的良心,現在就以這一首《我詩予你看》為例便可看出其中端倪。

當我們還沒開始讀這首詩,只看到詩的題目,就會讓人感覺到作者的巧思,他用了文字的「聲音與意義」以及國台語唸法之間轉移的趣味性,馬上就鋪陳了這首詩想要表達的一切所在,「我『詩』予你看」,「我『屍』予你看」,也就是台語的「我死予你看」,林沉默巧妙的運用了「詩、屍、死」之間的國台語唸法與意義解釋,輕鬆的就將他詩中所要表達的控訴與堅持先告訴大家了。這是林沉默厲害的地方,也是台語文吸引人,容易讓人愛上它的一項特性。

這首詩開始四行算是先明其志,告訴大家其實自己只是地球上的一位旅者而已:「我的詩,/毋是寫佇雲端。/我的名,/掖佇土地人間。」雖然說這好像只表達了作者本身的不起眼,但是卻又可以看出作者寫的詩是貼近於生活與人民的,他的詩是跟每一位普羅大眾站在一起的。緊接著下面五段詩,他分別控訴了人生的五件事情,分別是「貧富差距與資本主義」、 「農業政策與農村破產」、「開發山林的誤謬」、「無能的漁業政策」與「自己」。有趣的是林沉默寫的這首詩在控訴完政府這些無能政策之後,他還有趣的控訴了一下自己,但是這種「控訴」,與其說是控訴,倒不如說是對自己立場的堅持,就像前面說的,林沉默的筆是選擇站在「普羅大眾」這邊的, 他是選擇跟大家站在一起的,這是他一直堅持的信念核心所在。

我詩予你看──
我是一个綁腳巾的刺客,
毋是頭戴桂冠的斯文人。
我的詩毋是七彩噴泉,
毋做畫山擦水的花盤。
橫直,我的筆尾,
無芳水,也揣無浪漫,
只有土味,佮百姓臭酸汗。

這是用恁祖媽的母語打製,
生活、戰鬥的扁鑽,
準備一針刺入……
挖醒世間不公不義的心肝。

在這一段詩句裡,林沉默用極其「草根性」的文字來書寫,除了讓人感到親切之外,另外還讓人感受到林沉默個性上的隨性以及不做作,這是作者真實的內心情感用文字具體表現出來,也可以看出詩的文字不一定要溫柔敦厚與優雅的,有時候更貼近生活的文字,反而更能表現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另外就詩的意義來說,這段詩看出了詩人的良心,因為詩人,都該是最堅強的「反對黨」,他們無須站在第一線反對,但是他們的筆、他們的心就是改造這個社會最好的利器。最後還要再說這首詩的最後兩行,作者用了反問的手法來寫詩,雖然像是要讀者分享並且認同作者心中的無奈,但作者心中最想要的,其實是要給讀者一種發自內心的激發與鼓勵,作用在使讀者能在閱\讀完這首詩之後能得到作者的鼓舞,進而跟隨作者的腳步前進,這不就是所有詩人最終想傳達心意的最高表現嗎?「我詩予你看/喂,請你嘛詩予我看!」好!我就詩予你看。


三、林沉默《台詩十九首》裡的意象

不管是在現代華語詩或是台語詩的創作中,其間「意象」的處理與表達都是最為重要的主軸之一。 意象是詩人內心思緒的變型,亦是詩人對於自己以至於外在世界觀察與哲思的精要所在。詩人創造意象的無限可能,並掌握意象的象徵幅度,以意象精鍊創作的詩句,讓讀者在精確的意象表達中產生共鳴或是更多的感發。意象一方面造成詩歌的結構,另一方面意象卻又使得一些詩句在結構中脫軌,產生更多的創意與可能,一首感人的詩必然有著精采的意象與其延伸的象徵,無論此意象的運用是自然或者奇詭。但是「意象」的精鍊在早期的台語詩裡卻很不容易被表達的淋漓盡致,主要在於台語文字太接近人民生活或是台語文字具有不可磨滅的「鄉土性」,導致早期的台語詩創作在「詩境」與「意象」方面流於太過通俗與簡單,這一點似乎跟現代詩法則重視文字的「精鍊」方面發生碰撞與磨合問題, 這是台語詩不得不克服的麻煩之一。直到林沉默《台詩十九首》詩集的出現,這個問題才慢慢被解決,例如他這一首〈烏微仔〉

一隻烏微仔,
飛來耳空邊。

伊講話帶刺,
大聲宣示:
無你我會死,
愛你愛甲死!

有影麼?
人的鬢邊起癢,
皮肉開始紅腫。

抓來抓去,
抓出一堆新墓。

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詩不一定要寫什麼像什麼,有時候會藉著詩裡面吟詠的「物」來傳達另一種更深層的意理,全詩以「人蚊對話」的擬人法入手,共分四段,但又分別代表四種不同的詩境,在意象的操作上亦有厲害之處,第一段說明了烏微仔,也就是「小黑蚊」的出現,簡短有力,但卻又讓我們無能為力,第二段則寫了烏微仔對人類不管是愛情或是領土的宣示,「伊講話帶刺,」這句詩一語雙關,尤其顯得格外有趣,第三小段的開頭「有影麼?」則是接續著第二小段最後的「無你我會死,/愛你愛甲死! 」,一筆就把文字的趣味性再往上提升,達到以象御意的境界,至於這結尾「抓出一堆新墓。」則是這一首詩的詩眼所在,也看出這一首詩不但具有趣味性,還有發人深省的另一面,因為從最後似乎看出了人們的無力感以及對於小黑蚊這個小東西舉白旗投降的無奈,就像一堆堆墳墓一樣,墳墓代表著死的意象,但是死,對於相信輪迴或是豁達的人來說不就是另一種生的開始嗎?唯有傷害與死,才會有下一個新生,這首詩走到這裡,已經昇華成一種對舊生命的無奈以及新生命的期待了,這是一種非常不一樣的極高境界。這首小詩所帶給讀者的趣味性與其意象,實可與華語詩人管管寫的小詩相比擬, 至於其後的省思,似乎又小小略勝一籌了,而這首詩,亦可被看成一首情詩,讀來總有一種「春蠶到死絲方盡」的感覺。

此外林沉默的另一首詩〈一隻良知〉則是用了國台與之間相對應的趣味性來入筆(台語「良豬」與「良知」同音), 把良知借代成良豬,再藉由追尋自豬圈出走的豬隻過程來比喻良知的失而復得,這首詩的文字意象與趣味性,亦是其作品中不可多得的好詩,例如詩中用了不少疊字詞,不但讓詩的節奏感更加輕快,也讓讀者跟著詩的腳步不停的前進,就像踩著階梯而上,但是又像順勢溜滑梯而下的感覺,因為這首詩用了很多疊字,也讓人在朗誦時感到活潑,不過在詩境部份,卻又有些沉重,但是在詩的最後兩句「伊啊──猶原是一隻好豬。」又是峰迴路轉,最後又把詩意導回好的一方,也是作者心境的最後總結。這首詩也具有深深的警示效果與價值澄清,這就是詩人寫詩最終的目標所在。

四、林沉默《台詩十九首》裡情感與意象的密合

就詩的角度而言,不管是古典詩還是現代詩,不管是華語詩還是台語詩,情感語言與意象語言只要結合得宜,這詩往往就能成為一首很好的詩作,當然情感語言跟意象語言是非常不一樣的,簡單來說情感語言較直通讀者胸臆,而意象語言或情景交融,或以物託志,也就是較為含蓄內藉,唯有兩者達到無縫的平衡,自然就能成為一首不錯的作品,林沉默的某一些詩句,就有這樣的特色。現下就以這首〈春日雨後〉來做例證:

風轉來,
羊蹄甲花,
慘戚哭歸暝\。

早起時,桃紅花瓣,
黏黏濕濕,
貼滿道路的床巾。

一隻流浪狗,
沿路鼻、沿路行過……

這首詩一共分成三個小段落,每一個小段落都是一個畫面,就時間的順序而言,是由前晚到今晨發生的事情,第一小段作者寫到「昨晚風大雨急」羊蹄甲哭了整夜,在這一段,林沉默寫風大雨急是羊蹄甲哭了一整夜,這裡為的是要鋪陳底下兩段,以羊蹄甲哭整夜,除了具有擬人的效果,也可以感覺出那種被風吹雨打的痛,就詩境來說,那種痛其實是很痛的,但我們如果就意象語言來說,或許\用「夜」哭了一整夜來入詩,那也會是個不錯的選擇。第二段寫到隔天醒來,羊蹄甲的花瓣落了一地,就像貼滿道路的床巾一樣,如果以古典文學來說,大概可以用「落花本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來說明, 可是林沉默選擇把落花比喻成道路的床巾,應可以說羊蹄甲落下,是為了讓道路能睡得更舒服,也可以說是一種犧牲自己以成全別人,但是又用含蓄的意象語言來表達心中的大見,等到最後一段「一隻流浪狗,沿路鼻、沿路行過……」,這就象徵著一種憑弔,也說明了一種消逝的悲傷,若是以「志向」來說,雖是無成,但也足以讓世人留念了,這首詩的情感雖內蘊卻異常豐富,雖然表面看不太出來,但其實內心是洶湧波起的,就如這句「人活著的時間很短,但是死卻要死很久」,即使生命短暫,在死之前也要照亮別人,讓別人記得與懷念,這樣的生命才會有意義,雖然只有短短的八行小詩,卻讓人看到了作者心中所要表達的志向。只是若以小品詩來論,這首詩也可以單純看成是「哀傷落花」的苦境,一切端看讀詩的人如何去品味與賞玩便是。

另外林沉默還有一首台語詩叫做〈夭壽靜的春天〉, 這首詩主要講述農夫使用農藥以求增加產量,卻也造成了原本居住在田間的大量物種消失殆盡,使得農村的春天變得異常安靜,這首詩主要表達對人類破壞生態的控訴,主要圍繞在農人、春天、死亡與無聲裡面。通篇似乎情感語言使用過多,但是直到最後林沉默用「巴拉松的空罐仔,/佇風中唱歌…」 以擬人來呼應第一段,詩至於此整個便豁然開朗起來,意象語言也跟情感語言剛好打平調合,而使得這首詩成為林沉默一首不可多得的台語詩。

今年春天,
稻仔無病蟲,
柳丁、檨仔早弄花,
可惜找無蜜蜂做媒人。
四界看無水雞影、
聽無斑鴿咕咕咕的聲。
蝶仔、金龜、田嬰……
一隻一隻毋知飛去佗藏?

圳溝仔邊,
鯽仔、溪哥魚,
無緣無故翻了白肚。
一葩葩福壽螺的卵,
沿著水路湠開紅色恐怖。

第一小段詩的前面三行說得好像今年農事將會豐收,可是第四行開始話鋒一轉,開始導入一種死寂的寧靜,之後的詩句雖然都沒有寫到「寧靜」兩個字,但是整個春天的場景,卻讓人完全進入一種恐怖且無望的靜謐裡面,一直到最後,整首詩裡終於出現了聲音,這是一位老農夫的咳嗽聲。

穀\雨,
無雲無雨。
發袂出雜草的田岸,
有揹噴霧器的老人,
隱痀、喘嗽而過。
這是一个夭壽安靜的春天。

一位老農夫的咳嗽聲雖然像一聲槍響般的劃破了這么\壽安靜的春天,但是這一季的春天,還是馬上歸於安靜,那聲咳嗽聲像是最沉重的羽毛,因為它將巴拉松帶給生態的傷害值演繹到最大化,就是那句老祖宗的名訓,傷人終將自傷。一位有隱痀的農夫代表的是生命的傷痕,農夫的咳嗽聲在這首詩裡並不是一種安靜的調合,而是一聲讓人毛骨悚然的喪鐘,這不但是對破壞自然生態導致其他物種消失的喪鐘,也是對於那些不愛惜自然生態只求自身幸福的人類終於自作自受的警惕。這是一首畫面由靜而動,聲音由無聲到有聲,最後又歸於無聲,這是一首意象簡單卻又繚繞不已,情感由凝聚到濃厚,心境由無奈到悲哀且發人深省的作品,這首詩的出現顯然可以看出台語詩地位的提高,這不但代表著林沉默個人的勝利,也是整個台語詩壇新契機的開始。

五、結論:林沉默台語詩的新跨越

幾十年以來,台灣現代詩的成就已經變成多方面了,期間最重要的該是語言的不斷實驗與創新,還有不同現代詩體的學習,甚至還有打破文字語法與界線的後現代書寫。 以上這些標準不一定只適用在華語詩上面,對於起步較晚的台語詩作來說,那也一體適用,而林沉默的台語詩從早期的實驗期,一直到現在這一本《台詩十九首》的出版,用多元的題材書寫,取自於所生所長的這塊土地,因而詩作往往融入許\多本土的意象,除了以詩描寫土地外,更抒發濃厚的鄉土情懷,透過詩的創作,關懷社會與現實生活,林沈默的台語詩作應已經突破以上的標準,在情感、修辭、意象與詩心等方面更是表現優異,而且還持續在進步與跨越中,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是一位以台語文成詩的詩人,這又更加難得,也期盼他未來的作品能夠繼續進化,終於抵達甚至跨越最高階華語詩的創作水準。

或許\我們可以說這些原本用華文寫詩後來轉化成用台語文寫詩的詩人為「新跨越語言的一代」實也不為過,因為他們之所以改以台語文為詩,主要均是在於認同台灣本土文化,而且試圖為了發揚光大台灣本土文化而努力的一群人。而在這一個世代的詩人之中,林沉默勢必將佔有極崇高的位階。

六、參考書目

作家專書
林沉默,《台詩十九首》(台北:前衛出版社,2013.02)

專書
張默,《現代百家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2003.11)

期刊
1.黃梁,〈台灣早期新詩的精神裂隙和語言跨越〉(雙子星第3期,雙子星新詩獎專號:1996‧6月號)
2.向陽,〈微弱但是有力的堅持──七○年代臺灣現代詩壇本土論述初探〉,
《台灣現代詩史綱》,台北:文訊
3. 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http://benz.nchu.edu.tw/~ccchien/008.htm
(2006 年2月20)
4. 陳思嫻,〈陳黎圖像詩中的符號系統〉(第三屆全國研究生文學符號學研討會
2003.4)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