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人類智慧溯源:人的本質探索

人類智慧溯源:人的本質探索

  • 定價:560
  • 優惠價:950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7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人不是動物,人是智物——因為人有一切動物所沒有的智慧。

  我們已有的知識,雖然作為學科各有領域,但並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互為聯繫、互為影響。這些知識的積累,會逐漸地擴大認知領域,由此及彼、由近到遠,由小到大,由現象而至規律,由規律而至本質,直至去認識終極事物——宇宙——世界的本質。

作者簡介

秦躍東

  這是一個立志為人類服務的人,寫的一本為人類正名的書。

 

目錄

第一章 緒 言

第一節人類與禽獸
一 能力比較
二 進化論的尷尬
三 哲學家的觀點

第二節問題的發現
一 人類自我認識盲點
二 心理學家的茫然

第三節哲學的使命
一 赫布的心理起始觀點
二 心理學家的尷尬
三 時代呼喚哲學

第四節本書內容簡述

第二章 感覺的質疑

第一節什?是感覺
一 感覺的至關重要性
二 什?是感覺

第二節 感知不分問題
一 哲學家們的感覺觀念
二 哲學無所不在
三 感覺疑難的根源
四 從感覺問題開始

第三節感覺的原則
一 感覺的內容
二 感覺令人困惑之處
三 感覺發生的一般性觀點
四 感覺發生的連帶問題

第四節感覺的機理
一 感覺經典描述的缺漏
二 缺漏引起的悖謬
三 感覺發生的疑惑
四 對經典式感覺描述的修補
五 缺漏修補後的意義
六 不應該的缺失

第五節人與禽獸的感覺
一 對感覺的妄斷
二 認識論的感覺悖謬
三 對「知識」反思
四 感覺的生物學內容

第六節 感覺與情緒
一 感覺的情緒內容
二 不得不留下的遺憾

第三章 情緒解謎

第一節 迷惑的情緒
一 情緒的語義
二 望而生畏的沼澤地
三 情緒是個什?玩意兒
四 荒唐的心理學結論

第二節 迷亂的根源
一 詹姆士——蘭格情緒學說
二 對「詹姆士——蘭格情緒學說」的解剖
三 站在「地獄」門口

第三節 情緒、情感與心理
一 感覺的情緒色彩
二 生理活動的重要意義
三 情緒不屬於心理

第四節 感覺的意義
一 對感覺的再分析
1, 機體覺
2, 溫度感覺
3, 距離感覺
4, 結語

第五節 情緒的本質
一 感覺器官的生物特性
二 感覺器官的機能
三 應激性反應的生物學意義
四 應激性反應與感覺質
五 感覺的刺激意義性
六 主動性感覺
七 所謂的實踐感覺問題
八 情緒的本質

第六節 情緒與「感覺」
一 「感覺」起源於情緒
二 感覺的定義

第四章 心理的範疇

第一節 心理概念的含義
一 哲學對文明的貢獻
二 哲學的致命缺陷
三 心理能力表現

第二節 心理的範疇
一 感性事物
二 感覺認識的反差
三 心理概念的範疇

第三節 心理的內容
一 心理的生物基礎
二 感應性和感受性

第四節 心理的本質
一 心理中的感覺
二 心理中的知覺
三 心理的定義

第五章 情感問題

第一節 心理中的表象
一 刺激物與刺激意義性
二 過去觀念的表象
三 變換了的表象說法

第二節 表象的實質
一 表象的作用
二 對表象認識的驚人一致
三 表象的定義

第三節 情感的本質
一 表象中的感知內容
二 表象的刺激意義性
三 腦反映的?物
四 情感的定義

第四節 情感與主觀
一 歷來的情感觀點
二 情感歸屬問題
三 人類的表象 

第五節 人類的表象內容
一 情感與感情
二 解答慣性思維者的疑惑

第六節 思維的本質屬性
一 宗教與思維
二 思維的一般性觀念
三 對思維內容的分析
四 表象與思維 

第六章 思維、概念與詞語

第一節 概念與詞語
一 過去的觀念
二 語言知多少
三 語言與概念不同
四 詞語與概念

第二節 思維能力的範疇
一 思維的內容不是概念
二 思維的對象

第三節 再論概念與詞語
一概念不是心理對象
二概念的屬性

第四節 認識面對的對象
一 「剝奪感覺」的實驗
二 海倫.亞當斯.凱勒的?示
三 黑格爾的概念觀點
四 「知性邏輯」的概念觀點
五 「知性邏輯」的?示

第五節 駁主觀唯心論
一 主觀唯心的貓論
二 駁主觀唯心論

第六節 思維與意識
一 「周圍環境」之網
二 人類思維的內容
三 人類的得意之處
四 想像的實質
五 飛翔的翅膀

第七章意識的本質

第一節 靈魂的本來面目
一 靈魂觀念?生的必然性
二 靈魂是否有優劣
三 靈魂本來面目

第二節 意識?生的條件
一 人的生物機能
二 再論「周圍環境」之網
三 心理行為的無所適從
四 摸著一塊石頭
五 哲學認識的遺憾
 
第三節 意識的原形
一 心理的內容
二 意識的原形
三 過去對意識的茫昧
四 生活中的例證
五 意識後的實踐
六 意識是每一個人的基本能力

第四節 我之所以為我
一 第六感官感覺
二 意識的對象
三 對心理內容回顧
四 「我」的?生
五 外部存在物與我的分化

第五節 意識、語言與感情
一 意識的定義
二 語言?生的必然性
三 語言的威力
四 意象的內容
五 看上去的荒誕
六 意識的越俎代庖
七 感情的特質
八 內在感受與外在表現
九 先天的第一福音

第六節 兩片樹葉和一條河流
一 人們會有的詰問
二 意識面前的心理內容
三 赫拉克利特名言

第七節 猛?象和恐龍
一 「一切皆變,無物常在」
二 本質和規律的關係
三 具體事物的存在和消亡
四 猛?象和恐龍
五 本質和規律與現象的關係

第八節 哲學與真理
一 哲學的沒落與興盛
二 哲學不是「世界觀」
三 哲學?生的必然性
四 「世界」詞語的概念
五 哲學的誕生
六 本質和規律及哲學和科學
七 「智慧就在於說出真理」
八 真理和真理觀
九 真理和真話
十 真理的定義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261056
  • 叢書系列:Viewpoint
  • 規格:平裝 / 470頁 / 16k菊 / 14.8 x 21 x 2.3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節 人類與禽獸

一 能力比較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我就開始對人類與禽獸的本質區別,産生出一種尋根究底的好奇。

現實生活中,如果我向人們提出了這個問題:大多數的人,會看看大街小巷上那些穿紅著綠、掛金飾玉的男男女女;會望望那些被人類圈養和驅使的牲畜;會觀覽一下人類為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而創造出的物質和精神産品(亭臺樓閣和琴棋書畫);會眺望一下那些游蕩在山澗森林中的狼蟲虎豹——他們雖然也總是不能不覺出,這其中,確實有某種實質性的區別存在著;但他們,對這種實質性區別的內容究竟是什麽,卻又不甚了了——更別說道出個所以然來。

人們之所以會覺著,難於辨析出這種實質性區別的內容是什麽。是因為,人類與禽獸的能力表現,並不僅僅只是存在著不同的方面——人類與禽獸的能力表現,還存在著一般無二的相同方面。比如,禽獸也會像人類一樣:對意外的聲響引起驚覺;對意外的光亮産生特別的關注;對某些氣味會産生厭惡、迴避或喜愛、趨近;感到癢癢會抓撓,會生老病死,等等。

但禽獸,卻不會像人類那樣並不滿足於此——人類還會對這一切,進行尋根究底的探索;人類還能夠通過回溯歷史、展望未來,而産生「永保青春、長生不老」的奢望,且積極主動地去實踐著——而再「聰明」的禽獸,它們也只能是為眼前的生存疲於奔命,為眼前存在著的利與害的取捨而瞻前顧後;從不會奢望什麽「永保青春、長生不老」,也不能回溯歷史、展望未來,更不會對自己的這一切,進行尋根究底的探索。

或許有些人,會對我的這種說法,不以為然。在他們看來,人類與禽獸的不同,只是在於兩者的生存方式的不同,而並不是什麽能力的本質有區別。因為他们認为,人有人言,獸有獸語。

我姑且不質疑這種說法的合理性,假設此言不虛。既如此,那我們就應該感到奇怪了:禽獸,何以不與侵占和破壞了它們生存環境的人類分庭抗禮?禽獸,又何以能夠甘願受人類的控制和驅使?即使禽獸的肢體,如何地不如人類,但它們,起碼可以利用它們的心智和獸語,像窮兵黷武的獨裁者——人類戰爭販子蠱惑人類那樣,去蠱惑它們的同類;使得它們的同類,巧妙地攻擊人類,在地球上掀起一場「獸類起義」。或者像人類某些神話賦予它們的能力那樣,利用它們的心智愚弄人類,使得人類自相殘殺,像人類的鬥牛、鬥馬、鬥狗、鬥雞、鬥蟋蟀的娛樂一樣,來個「鬥人」的娛樂——可它們沒有。它們為什麽沒有呢?顯然是因為:它們缺乏這樣的能力。

二 進化論的尷尬

禽獸,為什麽會缺乏這樣的能力呢?有人說,是禽獸還沒有進化到這一步。

這難道真的就是因為它們的進化問題嗎?而我們,之所以能夠驅使它們,僅僅是因為我們的進化,比它們稍稍快了那麽一點兒嗎?

在我看來,這種觀點,是很牽強的,它難於使人信服。就我們本身所表現出的能力,與禽獸比較,並不是一個「進化說」,就可以證明的。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用一代人的努力終結氣候危機《再生》|自然科普展7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