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寫給海日汗的21封信

寫給海日汗的21封信

  • 定價:380
  • 優惠價:934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304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親愛的海日汗,我們可能見過,也可能從不相識。
  我要提筆寫給你的信,希望可以對你有些用處。
  讓你能在百萬、千萬,甚至萬萬的人群之中,安靜又平和地尋找到真正的自己。

  詩人及畫家席慕蓉,以六年的時光、綿密的筆觸,寫下她想對心中那個生活在內蒙古的少年族人的期許,分享她在這條「原鄉尋覓」的長路上,與最陌生又最熟悉的事物一次次的邂逅。

  席慕蓉從不曾忘記,在1955年初中二年級的那一天,老師在講堂上對蒙古人的輕率與武斷。而這是所有來自於蒙古族的孩子的共同記憶,有人大聲抗議,有人憤而離座,有人因此被記過處分……但這是一個對於思索根源的覺醒,是生命最重要的一堂震撼教育。

  直到1989年,席慕蓉才初見父母親誕生的蒙古高原。從此魂縈夢繫,前往蒙古成為年復一年的歸鄉行腳,因為那裡始終存在著最終的孺慕,如同海洋之於萬物。

  我們都曾經是小小的海日汗。不論屬於何種國籍、血統、姓氏,不論居住在哪一塊土地上,我們始終在尋找自己的根源、自己的定位。透過席慕蓉的文字,這份「懷鄉」的憂愁與情感,終於找到了最好的詮釋。

本書特色

  「海日汗」,一個蒙文名字,海日代表山岳,海日汗則指令人喜愛。他是一個存在於詩人想像中的少年,也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懵懂的自我。

  21封寫給海日汗的信,是席慕蓉發掘自我的軌跡與告白,字字沁人心肺,值得珍藏。

作者簡介

席慕蓉

  祖籍蒙古,生於四川,童年在香港度過,成長於台灣。於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赴歐深造。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
 
  在國內外舉行個展多次,曾獲比利時皇家金牌獎、布魯塞爾市政府金牌獎、歐洲美協兩項銅牌獎、金鼎獎最佳作詞、中興文藝獎章新詩獎及中國文藝協會榮譽文藝獎章等。曾任台灣新竹師範學院教授多年,現為專業畫家。

  著作有詩集、散文集、畫冊及選本等五十餘種,讀者遍及海內外。近十餘年來,潛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鄉為創作主題。現為內蒙古大學、寧夏大學、南開大學、呼倫貝爾學院、呼和浩特民族學院等校的名譽(或客座)教授,內蒙古博物院榮譽館員,鄂溫克族及鄂倫春族的榮譽公民。

  詩作被譯為多國文字,在蒙古國、美國及日本均有單行本出版發行。

  席慕蓉官網:www.booklife.com.tw/hsi-muren.asp

  席慕蓉.圓神作品集
  詩集
  .七里香
  .無怨的青春
  .時光九篇
  .邊緣光影
  .迷途詩冊
  .我摺疊著我的愛
  .以詩之名

  散文集
  .我的家在高原上
  .寧靜的巨大
  .寫給海日汗的21封信

 

目錄

導讀 席慕蓉的鄉愁 賀希格陶克陶

闕特勤碑
刻痕
泉眼
時與光
回音之地(一)
回音之地(二)
京肯蘇力德
我的困惑
伊赫奧仁
疼痛的靈魂
我的位置
兩則短訊
察干蘇力德
夏日塔拉
察哈爾部
回顧初心
一首歌的輾轉流傳
生命的盛宴
聆聽大地
嘎達梅林
草原的價值
嘎達梅林
附錄兩篇
(1)鄉關何處
(2)額濟那十年散記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1334677
  • 叢書系列:圓神文叢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7 x 23 x 1.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刻痕

可是,「侵蝕」,在某種意義上來說,

不也是一種逐日的完成?

海日汗:

好久沒提筆了,最近過得很忙亂,不過,心裡還是常常惦念著要給你寫信這件事。說是給你寫信,其實,也是寫給我自己。

好像在向你訴說的同時,另外一個我也在慢慢醒來……

海日汗,我們的身體和心魂,不是只有這短短幾十年的記憶而已,有些細微的刻痕,來自更長久的時間,只是因為長年的掩蓋和埋藏,以致終於被遺忘了而已。我們需要彼此互相喚醒。

在這封信裡有幾張相片,其中有兩張,是上封信提到的紀念第二突厥汗國三朝老臣暾欲谷的碑石。

有一張是在極近處所攝到的碑文,海日汗,請你看一看,這碑石上的文字刻得有多深!

這些至今依然清晰的碑文,當然令我著迷,可是,更令我著迷的,還是石碑本身在一千多年無情風霜的侵蝕之下,所呈現出來的面貌。

海日汗,請你細看,原應是打磨得很光滑的平面已成斑駁,原來切割得很銳利的直角已成圓鈍,可是,你會不會覺得,這樣才更顯石碑的厚重與深沉?

我們可以說,「侵蝕」是一種逐日的削減。可是,一千多年裡每一次的風雪雨露,構成難以數計的細小和微弱的碰觸,「侵蝕」,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不也是一種逐日的完成?

海日汗,如果我們每日所觸及的細節都是人格形成的一部分,那麼請你試想一下,在蒙古高原之上,在一整個又一整個的世代裡,在眾多的游牧族群的心魂之中,那不可見的刻痕又會有多深?

而也就是這些刻痕,讓我們能長成為今天的蒙古人。

所以我們才會彼此靠近,覺得親切,甚至熟悉,好像有些話,不必說出來就已經明白了……

所謂「族人」,應該就是這種關係了吧。

去年(2007)秋天,有個傍晚,黃昏的霞光異常的光明燦爛,站在金紫灰紅的霞光裡,站在一大片茫無邊際的芨芨草灘上,我新認識的朋友查嘎黎對我說了一句話:

「蒙古文化的載體是人,只要人在,文化就在。」

我相信這句話。

去年八月,參加在伊克昭盟(今稱鄂爾多斯市)烏審旗舉行的「第二屆察罕蘇力德文化節」。中間有一天,朋友帶我們去看薩拉烏素河。

海日汗,你應該知道,這是在人類考古史上赫赫有名的河流,在這裡,考古學者發掘出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活動的遺址,離今天有五萬到三萬五千年以前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認為是在十四萬年到七萬年以前,屬舊石器時代中期。)

對這片流域的考古發掘,最早是由一位蒙古牧民旺楚克的引導開始。他是帶領法國神父桑志華走向薩拉烏素河岸的領路人,因為在那片河岸上,旺楚克曾經發現一些奇異的化石。

1922到1923年,桑志華神父和隨後前來的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在這裡采集到了一些人類和脊椎動物的化石,還有石器和用火的遺跡。

其中有一顆小小的牙齒化石,經過測認後,確定是屬於一個幼童的左上方的門牙,已經石化很深了,這個孩子應該只有八、九歲。

當時,這是很轟動的發現。經時任北京協和醫院解剖室主任加拿大的解剖學家步達生在研究與測認之後,把這顆門牙定名為「Ordos Tooth」(鄂爾多斯齒)。不過,後來中國的考古學者斐文中在四十年代時,卻很不夠專業地把這個名字轉譯成「河套人」,又把這個地區的文化命名為「河套文化」,因此,多年來都使得社會大眾(包括我在內),對這個珍貴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確切地點,有了混淆和偏差。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024 山德森之年The Way of Kings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