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書店不死

書店不死

  • 定價:280
  • 優惠價:925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24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日‧和‧本】不只賣書,日本書店展現圖書館新風貌

    文/鬼武士2014年03月07日

    每每提到台灣,除了「濃濃的人情味」,來台觀光的旅人大抵還不忘說起,啊!還有24小時營業的美麗書店。然而,近年來書店逐漸朝多角化的商場經營,不只賣書,也賣起了其他的百貨商品。因為很不幸的,聽說台灣人不怎麼愛讀書,光靠賣書……咳咳,抱歉,人家說沒有錢,光談理想也是空想。 more
 

內容簡介

書店是一種「親手把書交給讀者」的行業,
也是把「書」裡的知識與情感傳承到下一個時代的力量。

探討「書」與「書店」的現在與未來,
含有深刻熱情與反思的報導文學之作。

  在東京的商店街,一手創立只有五坪大書店「日暮文庫」的原田真弓;
  迎戰「電子書時代」,極力主張「紙本」優點的淳久堂的福嶋聰;
  在和歌山「人口只有百人的村落」經營「井原心靈小舖」的井原萬見子;
  岩手縣「教主級」的前「澤屋書店」店員伊藤清彥;
  在鳥取追求並實踐「一般書店」的「定有堂書店」老闆奈良敏行……

  在市街書店逐漸消失,書店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薄弱的現在,他們所捍衛的「書店」之所以應該存在的理由究竟為何?

  他們為何堅持開設書店?

  在電子書逐漸抬頭的時代,紙本出版流通業的運作系統現況是如何呢?在現實環境日益嚴苛的氣氛下,書店的存在意義是什麼?一些被認為「有特色的書店」裡的店員、老闆們,是以怎樣的姿態繼續經營著這個事業?

  本書作者石橋毅史曾在出版社任職、而後擔任雜誌記者,憑藉著對紙本書的熱愛,及對書籍從業人員背後執著熱情的好奇,在成為自由作家之後,遍訪日本數個知名的特色書店、連鎖書店、二手書店,專訪書店從業人員的工作心得,試圖從中分析「書」和「書店」在今後的發展與應該繼續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時代意義。從根本重新審思這般「傳遞書」的職業,存在的意義究竟為何?

作者簡介

石橋毅史

  一九七○年生於東京都,日本大學藝術學系畢業後,進入出版社工作。一九九八年進入新文化通信社,擔任記者。二○○五年升任總編輯,二○○九年十二月離職,目前為自由撰稿人。

譯者簡介

楊明綺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赴日本上智大學新聞學研究所進修,目前專事翻譯與文字編輯。代表譯作有《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一個人的老後》、《超譯尼采》等。

  個人部落格:blog.yam.com/mickey1036(東京兔跳格子)

 

目錄

序章∕驅使她的動力為何?

第一章
勇於挑戰現況的女人──原田真弓一手創立的日暮文庫

第二章
爭論的男人──淳久堂書店.福?聰與電子書時代

第三章
閱讀的女人──井原心靈小舖,支持井原萬見子的動力

第四章
脫離常軌的男人──前澤屋書店店員.伊藤清彥的隱遁

第五章
化為星星的男人──前書店店員.伊藤清彥今後的動向

第六章
施比受更有福──定有堂書店.奈良敏行與贈與論

第七章
徬徨的男人──巡禮那些缺乏特色的書店

第八章
問題之男──千種正文館.古田一晴的獨到之處

終章
她究竟想傳遞什麼?

 

推薦序1∕遍地開花的書店精神

銀色快手(荒野夢二店長)

  受邀寫這篇推薦序的時候,我正籌備著一間小書店誕生。今年的五月初,我和內人去了一趟京都旅行,在那裡我拜訪許多小書店,大多位於巷弄間,或普通公寓的樓上,有的沒有掛招牌,有的招牌不甚明顯,有的甚至問了住附近的居民,也搞不清楚書店的正確位置,相當隱祕,不過,我還是逐一克服阻礙,拜訪了這些極具特色的小書店。

  三年前,我在台北的泰順街,曾經在地下室開設了一間小書店。當時,有些朋友慕名而來採訪,問及書店的構想是參考哪間書店?我笑而不答,其實當時對於實體書店該如何經營根本一無所知的我,所參考的範本是京都的惠文社一乘寺店,等到把書店收起來之後,才和內人真正實地走訪了惠文社,那簡直是朝聖的行程,踏入店內,你不知道我有多麼地感動,樸實而人文的讀書氛圍,不需要刻意說明,就能感受濃郁的氣息。後來,逛過幾次仍像初次造訪一般的新鮮,充滿好奇心。一個獨立經營的書店能夠做到全國知名,甚至成為外國觀光客必訪的景點,可見它的文化魅力和影響力,其能量是如此的豐沛。我相信它是所有書店人夢寐以求的願景。

  《書店不死》這本書,日文原文是「本屋」□死□□□。從文意上來解讀,作者石橋毅史刻意用「本屋」和連鎖「書店」作個區隔,本屋指的是過去個人獨力經營的小書店,而非企業化管理的連鎖書店,而一些專賣舊書或是專門主題的小書店,也包含在「本屋」的範圍。相較於台灣,這些年逐漸冒出頭,遍地開花的獨立書店和小書店,也屬於「本屋」的範疇,除了獨力經營之外,還有著個人堅持的創業理念,對於社會議題、環境議題、女權運動、社會運動、弱勢團體和兒童教育等方面都有長期的關注與參與,使得書店不光只是販售書籍的功能,也兼具社區活動中心、情報的交換以及發信站、社會議題的行動串連、讀書會和藝文活動空間,有些書店背負著社會責任,有著強烈的使命感。

  而小型的社區型書店,也默默耕耘著小眾的閱讀社群,在街頭巷尾掌起一盞盞文化的燈火,即使被書價折扣戰壓得毫無利潤可言,即使受到網路書店和電子書業的夾殺衝擊,仍秉持著理念與意志撐下去,為的是延續書店的精神,而《書店不死》的熱血澎湃,勢必能提振書店從業人員的信心,也提醒著愛書愛閱讀的我們,書店是「人與書邂逅的場所」、是有溫度有對話的「閱讀空間」、是親手將書交付到客人手上的「溫暖行業」,無論環境再怎麼艱難嶮峻,這個社會上總有某個角落,還有人願意去從事這樣的文化事業,收到翻譯初稿,我前後讀了三遍,深深為之感動,並砥礪自己也要成為樂於傳遞文化薪火的書店人。

  書店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這是值得我們一再思索的課題。看到百人村小書店的故事,幾乎熱淚盈眶,無論再怎麼辛苦,也要騰出時間為村裡的孩子們說故事;用行動書店的概念,開車去深山裡分享書香的喜悅,滿足每一個求知的幼小心靈;在日本大地震之後,努力奔走重建社區圖書館的熱血書店店員;只有幾坪大的空間,忍受著三餐不繼的營業額,依然堅守小書店理念的女主人;每一個故事,都悄悄地打進讀者們的心靈深處,原來逛書店是這麼有意義的一件事,原來我們在追尋的是回歸樸實的一種夢想,透過紙頁的油墨香,店主的熱心推薦、書架的精心陳列,人與人那種親密的交流和互動,所營造出來的人間風景,書店不止是一種行業,也是人生的志業,夢想的實踐與挑戰。

  就在截稿前夕,我的小書店也悄悄孕生了,覺得是該為地方上做些自己該做的事。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得好:「這裡就有玫瑰花,就在這裡跳舞吧!」

  雖然不知道未來會有多艱難,我甘心默默守著小書店的火把,不讓它熄滅。

推薦序2∕囚犯的兩難

盧郁佳(作家)

  日本出版業報紙的前任記者,在實體書店急遽萎縮的危局中,採訪寫下這本全日本野戰現場報導,憤怒歸咎於大型連鎖書店拓點,大型出版社與大型發行商控制獨立書店。這些大企業投機炒作少數暢銷書暴起暴落,喪失多元選擇,放棄扎根地方。原本是書店培育特定讀者,讀者培育特定書店,雙方發揚個人自主戰鬥的活潑能量;而這種長期累積出特殊情感的彼此歸屬關係,卻被大企業只看帳面的功利速成思維斬斷,店員喪失推薦書籍的自主權力,職人累積的選書專業淪為多餘,導致資深人才出走創辦獨立書店,屢敗屢戰,倒了再開,或以鬥志悲願「半X半書店」打游擊,實現書店作為社會企業。書店的本質是溝通,就像社會的血管系統,一旦堵塞,社會就中風癱瘓,所以通路必須多元,選書必須多元。這些獨立書店職人為守住自己的媒體、持續發聲,以各種姿態賭上了人生,宛如紀錄片栩栩在目,複雜面貌令人震懾、玩味。

  日本連網路書店都不打折、還得加運費,台灣書業比日本更多一重折扣血戰的壓力,狀況值得數十本書紀錄討論。但是本書內容予我最大啟發,是更清晰透視台灣相形所缺少的具體文化要件。台灣各通路、產業甚至各種組織,都面對同樣問題:集體主義的幽靈陰魂不散,導致過勞體制的分化,疏離,壓抑溝通協調,不信任,而難以達成升級精緻轉型所需的高度協調、合作無間。

  雖說與書中人同樣身為書店職工,但我更以一個人的身份,急切想將本書偉大貢獻呈敬於諸君:對人性的復歸。

  孤立導致分化崩解

  內向潔癖孤僻的傢伙們,在世界上得到的伴侶就是書。因為多多少少不相信人,蹺體育躲在樹上看小說,間或用懷疑眼神睨視操場上的多數,心想他們究竟忙什麼呢。但是進入書店與中大型企業,考驗就來了。乍看有壓力要我不相信人,放棄人,才做得下去;最後則會發現,一切問題來自我不相信人。

  孤立主義看似個人主義,其實相反,是集體主義的產物。習慣孤立,一旦遭逢變遷困局,只能選擇互相指責、斷尾求生。因為缺乏信任基礎,所以不存在合作求生的選項。無法合力對抗大環境,只能把敵人設定為身邊的同業與合作夥伴。

  遇到危機,反射動作是決定要犧牲誰來度過難關。我們把這島嶼當成一艘遇難斷糧多時的漂流船,停留在抽籤決定要吃誰的肉,低眼看籤前那刻的心情。

  近日兩岸服貿協議爭議中,電子商務業者表示,台灣只要不向陸資開放出版業,開放印刷業沒關係。而後,既能交換電子商務西進大陸,其實出版業開放也沒關係。

  有發行商希望陸資來台開書店打破壟斷,出版社希望陸資印刷廠提供更便宜服務,老闆希望陸資給資金,員工希望陸資來換掉老闆、變慷慨點。如果書店也巴望陸資出版社低折扣,出版各環節就翻版了霧社事件敗因,與更早無數次倒戈:被殖民者利用殖民者殺害內部敵人。歷史上任何殖民,都要靠被殖民者內部恩怨而遂行。你眼中的殖民,對他而言是解放。這是原先社會的關係失靈,使得衝突未獲協商支援。如果還有一絲機會來得及去面對問題,都要面對。

  服貿協議不是第一次全球化壓境,上一次是電子書。在電子書發展上,美國書業從作者到出版社,冒高度風險去投資開發、內容創新時;台灣是電信業者一面猛發新聞稿虛張聲勢,一面責怪出版社不肯顧全大局虧本釋出海量版權。台灣對電子書的想像是:出版社想靠電子書省掉印刷廠、書店分成,作者想靠電子書省掉出版社分成,讀者想靠盜版電子書省掉作者分成。

  斷尾求進步,有時可看成是撿現成的極致:黑吃黑。

  能夠這麼容易捨棄對方,乍看是利益衝突,實則是陌生隔閡。一夕暴雨洪流衝進原本關係的裂縫時,我們並不修補,只不耐煩等著對方立場從我的立場邊緣崩塌流失分解,而對方也一樣等著我被消滅。

  因為過勞體制,忙碌首先省略的就是閒聊,依賴電子往返精簡訊息,即使見面也只談正事,業務去書店沒空多聊,原本能帶回出版社給編輯的珍貴訊息就少了。各環節之間都要靠閒聊才能充分掌握對方情境、互相配合,但帳面上看不出其價值與因果關係,結果會計制度扼殺了創新機會。書店不知道印刷廠的艱困,不認識社子廠區人們是在如何場景心緒下工作生活;編輯不知道門市;作者不知道業務。互相支持共生的人們,竟然會想要犧牲對方來前進,親不知子,骨肉流離。我們互不信任,只打聽,不討論,視產業為你死我活的飢餓遊戲。

  而日本業者不但鄭重其事社交閒聊、開讀書會、評者編者書店業者寫書議論業界形勢,還把讀書會內容也出版成書,他們確實知道訊息在合作中佔據的關鍵地位,為之不惜投資心力於公共性。我欠下這隱形公共巨債,令我心痛。

  在台灣,人們以為自己怠於工作時,通常已過勞而不自知,實際上是怠於社交,怠於遊戲,怠於知識生產,而甘為奴役。知識不是炫目又有深度的翻譯進口貨,而是身邊人為了解決當代問題的自力發明。社會衝突必須經由知識而不是暴力來檯面化,得到回應和理解。

  產業鏈每個環節如果個別孤立,就形成囚犯的兩難:在隔離審訊,互不知情下,最有利的博奕是犧牲別人自保。要突破囚犯困境,唯有信任與溝通,永遠相信,永遠主動接觸,永遠不怕復合。

  集體主義的隱形幽靈

  書中的書店員工川原,痛恨別家抄襲她獨見創獲的選書,遂離職創業,設法找到別人無法抄襲的個人風格行銷,就是自己朗讀繪本,將大量複製的書本,轉化為不可複製的個人現場live表演。讓人反省書店的手工性質,亦即通路多元,如何受到企業規模化傾向的毀壞;而重新摸索自我,又需要多強大的專注堅持與敏感覺察。

  台灣大型書店常向出版社要求「獨家」書封、折扣或贈品,重點放在獨家。所謂「獨家」就是相信書都是一樣,在哪家店買沒分別;所以書店極力製造出區隔來,中國大陸京東書城惡鬥當當網的免費割喉戰也基於此想。

  但是,沒有兩家書店會是一樣的,即使連鎖書店也做不到。書店生來就不同,且隨著生長而改變,這間書店吸引欣賞這種性格的人,那間書店吸引欣賞那種品味的人。話題只要談到振興書市,就會反射性地吸引一種論述,希望找到金主設一平台羅列所有書籍清單,毫無遺漏,取代總是健忘、東漏西缺的書店。我可以保證,若有這家書店,你不會供貨,因為自己出的書埋葬在浩瀚書海;也不想光顧,如果你不想花數小時在負手踱步瀏覽書名嘖嘖稱奇。我總是以為自己什麼都懂、什麼都會、什麼都好,直到學會痛苦承認自己既易怒又嚇人,而且腳很臭,居然仍能和少數特別寬容的特定人士交上朋友。我們不想承認自己原本就是獨家,有很多獨家缺點,但是發掘、磨練一項獨家優點便足以吸引顧客成交。因為我們都是集體主義的兒女。我們誤以為別人賣得動的書我們也賣得了,以為排行榜不管哪家都是一樣的,其實它是大小考名次榜在我們生命中的投影,優等生才會得人疼,劣等生沒人愛。其實,從來沒有人把我們照名次排。

  拼折扣就是台灣加工出口區削價搶單的傳統邏輯,我不相信別人會願意花時間認識我,所以我也懶得花時間爭取別人接受我,我只相信別人永遠用同一基準把我和其他人排名次、比價三家不吃虧。所以其他人全都是我的對手。其實,這世界上根本沒有對手,只有永不相遇的朋友。

  台廠低潮沒訂單就裁員、放無薪假;在台日廠卻是沒訂單就進行員工研修,醞釀創造下一波榮景。如果平日賺的是工時血汗錢,我們便無法承受艱苦時堅守彼此、風雨相依的團隊風險。而集體主義永遠在把成本外部化,用外包或過勞來壓低成本,作為生存優勢。而外包和過勞加深了隔閡疏離,使我們容易捨棄對方,斷尾求生。

  在彼此孤立的世界裡,只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許多作者覺得遠不如我的新書搶了我的排行榜名次;出版社覺得別社新書佔了原該屬我的曝光版位;書店覺得別家書店沾了我的光搶了我的業績。危機使人陷入戰或逃的迷思,持續的危機則會讓人陷入被害情結。面對痛苦衰退時,我容易染患市場競爭觀念這種無可救藥的疑心病,像每個人驚聞伴侶提分手時立刻問:「那個人是誰?」把此消彼長看成被奪,歸諸竊奪者的不義,就蒙蔽了我,無視於種種結果源於自己的作為,也就喪失承擔責任與自主權力。

  新書上榜時,作者想不到也有人正在為下榜心焦;出版社收到書店告知「因為別家延書,所以請你遞補上最佳版位」時,覺得天理昭彰;書店跟風推銷別家書店暢銷書時,相信自己在盡責。我容易無視從假想敵那裡得到的利益,而放大因假想敵所致的損失,這就是假想敵的起源。

  當本書作者憤怒投奔地方上的叢林游擊隊,準備聲討連鎖企業的罪惡時,卻發現這些默默奮鬥的英雄早已寬容看待體系。書店和二手書店互相幫助,甚至書店願意在門口放置免費交換的書箱,說出這番感謝:「只要看書的人多了,買書的人就多了。」

  實際上,整個系統相依為命。即使是在對我最反感的對手那裡,也還有許多人在依靠我守住。即使是讀者進我工作的書店翻書找到標的,然後到對手網路書店訂低價書,讀者的光臨便是緣份的機會,假使我的工作對他有所貢獻,便會對世界有所貢獻。

  敵人是大吃小嗎?

  本書是否在描述小書店和連鎖書店間的對立呢?我從中讀到兩者間更多的共通性,人與組織的關係,組織與社會的關係。書店員工從新人階段開始,在服從與衝撞中學習,累積圖書知識;成熟後獨當一面,專業主張彼此不同,已有自信去堅持己見。如果體制彈性無法吸納衝突為成長契機,人才便會脫離體制、獨立創業。無論時局好壞,各行各業中年創業現象的本質就是瓜熟蒂落,要把經驗理念付諸商業實驗,這也是有利社會持續創新的機制。企業流失人才固然損失龐大,但創業增加更有利於社會。

  連鎖書店門市感受來自總公司的業績壓力,和小型獨立書店感受來自出版社、發行商的財務壓力,是一致的。獨立書店限於規模小,向發行商談判進貨折扣等條件時處於劣勢,如果聯合一百家書店共同進貨,互相承擔其中個別書店拖欠、倒帳,分散風險固然可行。但若要承擔一家造成的損失,其餘九十九家也會關心其經營,無論協助支持、或是強迫改造,如果每家要花一半時間處理平台業務、共同問題,那麼情況便類似連鎖書店付出的高昂行政成本。規模大有優勢,也有劣勢。

  書店是為了出版社能出書、而代為向大眾招募個人小額集資的銀行;發行商是為出版社和書店外包風險,銀行的銀行。在獨立書店系統中,由發行商來承攬風險。往來書店中若有倒閉,發行商最直接手段就是提高其餘書店的保費、亦即交易風險門檻。連鎖書店總公司的因應可以比較複雜些,但也可以說同為進貨選擇、和預算控管。

  若單純屈服於風險,便產生了書中所詬病的書店,向出版社和發行商傾斜,進貨受牽制,專擺大眾暢銷書。無論是連鎖書店、小書店,都有此例。而個性化選書經營,也是連鎖和小型都有。如果要把連鎖書店等同於單調的暢銷書,小書店等於精緻手工選書,並不準確。現狀是各種圖書通路,在經濟停滯、零售受挫中,喪失個性的趨勢。解決不僅關於我們個人從集體主義附身之中覺醒的靈魂再造,機制也必須再造。任何平等開放的交易平台,都不會是別人現成準備好等待我們享用,總是參與、實驗、努力不懈得來。大企業過度優化的弊病,自主小企業摸索創新商業模型的苦旅,兩邊都在艱苦奮鬥,也都值得奮鬥。

  重尋自我與復歸社會

  說到市場,侵佔別人既有市場最快是常識;說到緣份,大家都說不可強求。與其說是市場,不如說是緣份。以等待的心情用雙手持續累積,從內向潔癖孤僻傢伙,學會真心去交陪,創造種種緣份。成年人看著新書銷路萎縮,然而輕小說、動漫、羅曼史卻成長不輟,總視為不入流、媚俗。但若擠進動漫展人潮,看看悶熱喧嘩汗臭中,讀者卻如朝聖熱情投入享受,便會明白,那是愛啊。作者編者業務與讀者對內容投注海量的愛,牽成了如此緣份。成年人不相信自己的愛,以愛為恥,偶爾能製作、推薦自己喜愛認同的書,竟以為是「自己的私心」,這種貶低愛、沒有愛的奴隸日子過多久了呢。能過多久呢。若從報表抬頭,看看過街人群,看看人們的表情,看看表情下的心,或者我們原本膽怯的心,決策會有所不同,或者能冒險去創造自己,創造緣份。

  書市的萎縮,來自人際關係的消失與淺薄。心思忙亂時,無法好好體會別人的心,無法好好體會自己的心,也就無法好好表達自己。失去了有意義的相處後,連帶也就無法獨處了。喪失獨處的滋潤,只能在臉書上公開情緒困擾的一兩句喊話,而無法承受面對面深入談論困擾,彼此都束手無策。閱讀是獨處的一種,一個環節,一個生態指標,一個關鍵物種。

  在工作中思考,討論,並寫成書出版,開店實踐理念,倒閉後重新進入連鎖書店,或是繼續開店,半X半書店,兼職補貼養店。那並不是世人以為的清高虛名,而是「無論何時都不放棄與人溝通」的信心。那一定是來自時常傾談相契而能心領神會,對人與土地共同的愛。

  在台灣,我們彼此競爭,但更重要是同時我們也是一個團隊。為了更好地活下去,我們總要放下手上的事來傾聽彼此,支持到底,成為一個團隊。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357928
  • 叢書系列:NEXT系列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對井原來說,眼前最重要的事,就是一個月後舉行的「童書書展」。

「童書書展」是由井原心靈小舖往來的經銷商東販,為促銷童書以及推廣各地讀書風氣所舉辦的全國巡迴活動。決定好協辦的地方書店與活動內容後,出版社就會負責出書參與活動,其實改名前的舊美山村也舉辦過類似活動。活動為期兩天,會場設於井原心靈小舖與附近的上阿田木神社,還有溫泉旅館愛德莊等三處,除了舉辦讀書會之外,還有織染體驗教室等活動,到時設於愛德莊的主要會場,將運入上百箱童書和繪本。

書展期間的營收不是此次書展唯一的目的,主要還是希望能吸引更多當地居民以及遠道而來的遊客,共同參與這次的活動。

井原為了宣傳這次的書展活動,正忙著進行她發想的一項名為「挑戰一個人舉辦一百場說故事時間」的活動,這活動會一直進行到書展活動當天為止;她將在當地各場所舉辦一百場說故事時間的活動,為書展活動催生人氣。我到訪的這天早上,她已經跑了兩處地方,累計辦了快五十次的說故事活動。

「即便已經誇下要舉行百場的海口,但這很難啦!」井原自嘲地笑著這麼說:「就像今天早上,活動剛開始就沒什麼人來參加。想說沒辦法,還是硬著頭皮開始。聽起來很奇怪吧?看來一開始就要聚集人氣可沒那麼簡單啊……。難不成要我扯著喉嚨大喊:『活動開始囉!』還是乾脆用唱的呢?明天還要繼續進行哩,這可怎麼辦呢?」

翌晨,我離開距離井原心靈小舖約三十公里遠的JR御坊車站旁的商務旅館,前往要去井原心靈小舖半路上的一個車站「Sanp in中津」(中津當地農特產展示販售中心)。就在提早到的我眺望著一早就很熱鬧的特產店時,瞥見井原萬見子駕駛的白色小轎車駛入停車場。

井原一手抱著小立牌與摺疊椅,一手提著裝有宣傳單與繪本的藍色提袋。她先將這些東西放在店門口,然後走進去大聲地打招呼:「早啊!今天也借一下店門口囉!」有位店員回應了一聲:「沒問題!」然後繼續忙著招呼客人。

井原走到店門口,架起比她的膝蓋再高一點的小立牌,上頭繪著一看就知道是出自女性手筆的可愛插畫,還有「說故事活動盛大舉行中,請大家多多支持」等字眼。接著井原將印著「挑戰一個人舉辦一百場說故事活動,盛大舉行中」的宣傳單,以及下個月即將舉行的「童書書展」宣傳單,用膠帶輕輕地固定在柱子上。

然後將折疊椅放在自己面前,搞不清楚是用來放置繪本,還是井原說故事時要坐的,看來好像是要給來聽的人坐的樣子。

「好啦!都準備好啦……在這裡進行好嗎?會不會妨礙別人出入呢?」她往我這裡瞧,喃喃自語,看得出神情有些緊張。

「不會,這裡很好啊!」我邊點頭邊回應。一出店門口就是寬敞的停車場,但要在停車場的哪裡舉辦活動才能聚集人氣呢?畢竟大家來買東西都必須從這裡經過,所以就是這裡了。

現在才早上八點半,絕大多數都是來買東西的人,而且多半都是腳步匆匆地經過。

「看來只有這裡比較適合了。」井原悄聲喃喃。

只見她有些緊張地走來走去,然後又走回來拿起宣傳單。

會員評鑑

4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0
|
2023/01/02
這本《書店不死》是一本寫給書店的情書,對於仍抱持浪漫情懷的讀者來說,應該會邊讀邊微笑,因為書中的人物是如此單純可愛,那麼的固執己見,典型的愛書人模樣,真心的相信書籍的力量,希望能盡一己之力,向大眾宣揚閱讀的美好,只要再多賣一本書就好了唷~這本好書如果能在某位讀者人生最低潮的時候出現,搞不好就此拯救了一個失根的靈魂。本書的書店店員表示,他/她希望能把自己熱愛的書交到讀者手裡,書店的存在,不就是為了把書籍神祕又隱性的力量給召喚出來嗎? 走進書店的人,一定都可以感受到我們選書的用心吧! 實體的場域才能提供人跟人相遇的機會,所以就算在這個窮鄉僻壤,還是要堅持開一間書店,讓閱讀的魔力感染這塊土地!

本書作者石橋毅史原本在一份報導出版業的刊物當記者,後來他辭職當自由撰稿人,這是他辭職後的第一本書。他想不帶成見的四處走訪日本的書店,把所見所聞記錄下來。本書出版於2011年,離iphone剛問世僅隔四年,當時電子書閱讀器也開始在日本普及(亞馬遜在日本經營的狀況比較理想,今年6月宣布退出中國電子書市場,將經營重心集中在關鍵市場,日本即為其一)。日本是個相對喜愛閱讀的國家,出版業非常發達,如果去Google就會看到一些新聞報導說,日本電子書閱讀的比例在2010年代確實成長不少,反觀紙本書可想而知不斷萎縮。閱讀人口減少的趨勢在世界各國都一樣,各國的出版社、經銷商、書店都想盡辦法轉型,希望能在時代浪潮底下生存,繼續守著曖曖內含光的夢想。很多從業人員寫下很多書籍,有些大聲疾呼,另一些溫柔的用文字寫下來,幾許被淚水暈開的筆跡…《書店不死》屬於後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無力,但仍抱持著未來會更好的信念。

書的內容我就不整理了,反正書介差不多都說完了。這本書沒什麼高大上的企圖:希望改革書店、振興閱讀文化…這種從一百年前就在呼喊的口號,空谷回音,有多少人聽見呢? 這本書很單純,就是作者離職後自行駕車,四處拜訪書店,訪談書店老闆、店員、出版人,他走訪的書店大都是獨立書店,有的開在鬧區,也有開在人口僅幾百人的小村莊。作者會多次造訪,從白天待到晚上,打烊後跟訪談對象一起去居酒屋小酌,互相交換對於書市的看法,主題從書店經營、閱讀文化、社群經營等,到對方的個人經驗,無所不談,本書沒有一個明確的主軸,本書共八章,每一章聚焦於一位賣書的人,作者有時也會跟訪談對象身旁的人交流。

坦白說這種書不讀它也不會怎樣,如果你也是愛書人,不用翻開它,就一定知道它要說什麼了。不外乎讀者流失、市場萎靡、理想跟現實的抗衡、市場導向的弊端等等。如果是愛書人,搞不好你也可以寫出長篇大論,內容比這本書還要精采也說不定。讀書人都有”風骨”,討厭跟風,不喜歡隨波逐流,所以當面對時代的巨變,又很愛固守己見,緬懷逝去的黃金歲月。書中好幾位店主,原先都在連鎖書店/出版社工作,因為越來越無法忍受大公司把書店經營當作資本主義的遊戲,為了賺取利潤而踐踏書本的靈魂,於心不忍,終究辭職自行開店,秉持著入行的初衷,自己選書,用心擺放書架,希望能吸引到讀者的目光,為書市注入一流清泉,讓更多讀者雨露均霑,享受閱讀的美好。書中也有好幾個人物是因為市場縮減而遭裁員,因為只懂書,又捨不得離開,所以選擇繼續用各種方式逗留在這個產業,並期待未來某一天能迎來另一波榮景。獨立書店經營不易,慘澹經營是常態,但他們奮不顧身,就算賭上退休金也想試試看!

真的是傻得好可愛呢! 這也是為什麼讀書人都一副無害的模樣吧? 在你死我活的資本社會裡,顯得格格不入。資本家想著如何贏家全拿,讀書人想著如何透過一本書改變一個人(one person at a time)。大衛對抗歌利亞的故事讀過吧? 記得去看葛拉威爾的書喔^^

如果對日本出版業有興趣的人,也能從這本書了解到日本書市的產業概況,不過已經是十年前的書了,讀起來很有歷史感,算是記錄了一個時代的切面吧。我原本對一些書市的實務運作不太了解,這本書也讓我更加了解出版產業中每個環節如何相互合作。另外國情不同,日本的例子也可當作參照,用來對照歐美、台灣、中港等地有哪些異同。每一本書的問世,背後都有很多人的犧牲奉獻,除了閱讀本身,去了解一下它的”生產流程”,就會更珍惜手上的這本書。

下面我要來碎碎念了,不想聽大叔碎念請回上一頁~

*
我在回頭書區找到這本書,書緣已經有點泛黃,2013年第五刷,定價280元。通膨真的讓物價不斷上漲,現在一本動輒五六百元,就算79折也要四百多元,我除了買書跟旅遊以外幾乎沒什麼消費慾望,但精打細算後竟也開始猶豫是否要下手了,這種結構性的問題真的無解。我想看這本書的原因跟幾年前差很大,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竟然是以警世寓言為出發點開始閱讀,心中告訴自己,對這些堅持信念的讀書人要致上最高的敬意及祝福,但自己絕對不能變成這樣,在職涯發展上,務必要貪婪,要把《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當作唯一的信念,搞懂賽局理論,才不會陷入囚徒困境。

年紀大了好像會常常想起小時候的模樣,最近常想起學生時代的種種時光,歲月流逝的速度飛快,還好有留下一些紀錄。近來約了幾位十年以上沒見的老同學敘舊,大家都覺得到這個階段會開始懷疑人生,想出國走走,或者想在工作之餘嘗試一些別的,或許是斜槓,也可稱為尋夢,總之每個人都在努力探索人生意義。君子之交淡如水,吃完飯以後各自回到名利場打拼,後會有期。看FB動態也很有感觸,大家的照片開始變成大人的模樣,大叔們捧著美嬌娘慶祝孩子的出世,大頭照也改成梳著油頭的職場菁英,一切都是如此的理所當然。已經看不到充滿理想色彩的貼文,熱門財金作家的股市評析是最熱門的閱讀素材。是否也要去考一下CFP來開班授課?

另一點蠻有趣的是,好像有些臉友對書籍越來越感興趣,甚至嘗試分享閱讀心得,當然主題也是跟投資理財或心理學有關囉,但通常都沒什麼迴響,我也嘗試過,但朋友畢竟不是TA,應該要去報名行銷課程,學習數位時代的邏輯思維。我的樣本數不多,但也有看到少數幾位臉友似乎想透過閱讀探索人生意義,這個時候我就會反思一下自己的閱讀歷程,「了解人生意義」這件人生大事我已經完成目標了,頓時覺得欣慰,至少在還算年輕的時候就先開竅了,感覺很多人終其一生都無法解開這個謎題,這種東西也沒人能帶領,只能各憑造化自己摸索,書本就是引導我的救命恩人吧。

從小看書看到大,書本一直是陪伴我成長的精神食糧,個性內斂,無法像大部分血氣方剛的青年,四海一家、稱兄道弟,在球場上揮灑汗水。只能安靜的坐在圖書館或書店看書,希望透過文字為人生定錨,一路走來,精神世界也是由文本所塑造。但令人難過和迷惘的原因也在此,進入江湖開始打滾後,發現一切價值體系崩潰,需要從廢墟中重建,儘管捨不得,卻勢在必行。好在閱讀教會讀者如何”學習”,把體制的價值觀內化也沒那麼難嘛,文學訓練讀者的想像力,學會精神分裂,具備多重人格也是生存的必要條件,竟也開始愛上低級的趣味。陽春白雪頗呵呵,下里巴人樂呵呵。我已經把一本書《The Method: How the Twentieth Century Learned to Act》加到待讀清單,準備好好學習如何演戲。

書籍是很微妙的存在,被書環繞是一種幸福,至少對書蟲來說是如此。但古老的書冊裡,泛黃的頁面上,衣魚是一種不討喜的害蟲,啃食著陳腐的知識,這樣子你還會想當書蟲嗎? 正常人應該不會,現在我也可以理解了。人的想法要跟上時代,保持開放的態度,定期把腦中的資料重新整理。You are what you read. 開啟自己的臉書和IG,怎麼發現全部都是出版、新聞、文學領域相關的資訊? 明明就身處不同的產業,跑錯了精神上的同溫層,趕緊退追蹤,改訂閱專業領域的KOL嗎?

這陣子閱讀圈子的新聞蠻多的,讀書人怎麼沒有以身作則? 所以才會有那麼多嘲諷讀書人的俗諺吧。自命清高,結果表裡不一。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確實有行俠仗義的大俠。武俠小說裡,劍客兩袖清風,厭倦了俗世的功利,乘劍而去,隱墨在山水畫裡。但活在塵世裡,終究認清一切都是利益,追求效率的資本主義,資本市場即真理,書籍被當作一種替代性商品,在自由競爭中不斷探底,以拉抬其他業績。一本書的價差可以高達一兩百元,誰不心動? 定價制嗎? 人文學者呼籲應重視閱讀風氣的普及,才能追根究柢,讓社會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以前讀這種文章都會很激動,現在卻開始學會冷眼旁觀(畢竟也無能為力),這是一種明哲保身的智慧嗎? 振筆疾書對社會有任何影響嗎? 就算文句再有溫度,用文法連結人與人的關係,說到底也不過是自我安慰,試圖填補虛擬時代的情緒空白。西洋文學在21世紀越來越轉向叩問作者及讀者內心的情感流動,2022年諾獎得主安妮·艾諾以回憶錄體裁獲獎,因為她「勇敢、冷靜而敏銳地揭露了個體記憶的起源、隔閡與集體壓抑」,可見沒必要追憶60年代的社會運動了,靜靜的傾聽自己的內心即可。閱讀終究是一個人的事情,如同彼得·漢德克筆下主角對世間萬物的冷漠抽離,跟外界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楚河漢界,以免最終於烏江畔自刎,江山與美人皆不復得,人生還有什麼意義?

開始學習有錢人的思考模式,市面上有很多書教讀者如何內化上流階級的處世原則,確實應該好好學習他們的財富觀念,有了麵包才有愛情,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國文課本不要再殘害幼苗了啦,選擇那些歌頌閒雲野鶴的古文,寫下這些美文的作者都是不得志的文人,遭流放邊疆,只好寄情於詩歌讓精神自由,正常的孩子對此嗤之以鼻,怎麼我偏偏把它當作理想人生的境界? 悠然見不到南山,愚公實在犯傻,要多少個世紀才能移動山河? 哪有女孩願意一生一世陪伴這種精神上的阿Q呢? 高富帥,傻白甜。趕快下載Tinder學習自我品牌行銷,個體就是無限公司,個體化的今天,務必得學會形象經營。

《書店不死》,只是輓歌響起。就像失戀情歌的歌詞,就讓青春的浪漫,安葬於回憶裡。生死輪迴,這樣才能重生,不是嗎。
展開
user-img
4.0
|
2015/05/10
相當好看的一本書。書中內容是由作者自身去採訪了日本的一些書店業者後編撰而成的作品。雖然普遍來說讀者們對於日本書店和出版業並不會有多大興趣或了解,並且書中內容也稍微參雜了些作者本身對日本書店和出版物流業所抱持的非好感,但是透過這本書可以體會到很多賣書的人對於書店、書籍這些種種的熱情,令人蔚為感動。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