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欲望與絕爽:拉岡視野下的當代華語文學與文化

欲望與絕爽:拉岡視野下的當代華語文學與文化

  • 定價:350
  • 優惠價:931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8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拉岡是二十世紀精神分析學最重要的大師之一。拉岡的學習與實踐上承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主體/性心理學,下啟紀傑克(Slavoj Zizek) 的文化批判心理學,同時與當代結構主義、解構主義諸種學說產生橫向對話,影響至今方興未艾。

  文學∕文化中的主體性一直是楊小濱主要關注的理論問題。他認為精神分析理論與文化批判的結合不僅僅是一種可能,而且是一種必需。

  全書收有論文七章,從拉岡的理論視角出發,從文化批判、詩歌、小說、電影、繪畫、裝置藝術等角度,觀察當代華語世界——主要是中國大陸與台灣——的文化脈動,以及潛藏其下的歷史政治動機,深刻揭示了某種後現代主體所具有的鮮明而複雜的面貌。

  第一章〈欲望、換喻與小它物:當代漢語詩的後現代政治〉中,作者探討了語言意義上的欲望,即符號性匱乏,在當代詩中的作用。也就是說,拉岡對「欲望是一種換喻」的論斷可以加以更細緻的分析,從而通過對文學形式的探究來切入某種更為精神文化性的問題。

  第二章〈中國當代詩中的文化轉譯與心理轉移〉裡,作者試圖發現中國當代詩中回應西方他者的不同方式,探討了中國當代詩人是如何通過對西方文化巨擘的轉譯或移情來處理創傷內核的。

  第三章〈絕爽及其不滿:當代詩中的身體與色情書寫〉,研究的是兩岸(主要是台灣夏宇、零雨等人的詩歌)當代詩對於身體與色情(性)的書寫如何體現在對絕爽的種種表達中,展示出不同的心理文化向度。

  第四章〈欲望主體與精神殘渣:對《兄弟》的心理-政治解讀〉,透過對拉岡有關分裂主體理論的闡述,探討精神創傷如何經由無法成為真正欲望對象的小它物對主體的填補而形成一種反諷的歷史敘事,展示出神聖符號所無法掩蓋的真實域殘渣。

  第五章〈中國前衛藝術中的紅色記憶幽靈〉,則論述了中國當代前衛藝術如何從主流視像符號體系中喚醒記憶深處幽靈般的真實域內核,以一種扭曲、破碎的方式指認了歷史的創傷經驗。

  在最後兩章〈當代中國文化場域中的主體與絕爽〉、〈你想要知道的台灣新電影(但又沒敢問拉岡的)〉,作者試圖從較為宏觀的視野觀察當代文化中主體性與現代性的不同論題。

本書特色

  從拉岡理論出發,關注與探討當代華語文學∕文化的特別著作!

  《欲望與絕爽》針對特定議題作出多種文類嘗試,論證翔實,結構完整,將拉岡、紀傑克理論挪用為對當代極權主義的批判,尤有見地。本書堪稱是台灣學界與西方理論對話的一次良好示範。──王德威

作者簡介

楊小濱

  兩岸三地知名學者、詩人、文學評論家。1963年生於上海。1996年獲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教於美國密西西比大學,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曾任《現代詩》、《現在詩》特約主編。著有專書《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歷史與修辭》、The Chinese Postmodern: Trauma and Irony in Chinese Avant-Garde Fiction (《中國後現代:先鋒小說中的精神創傷與反諷》)、《語言的放逐:楊小濱詩學短論與對話》、《迷宮.雜耍.亂彈:楊小濱文學短論與文化隨筆》、《感性的形式:閱讀十二位西方理論大師》等,詩集《穿越陽光地帶》(獲現代詩社「第一本詩集獎」)、《景色與情節》、《為女太陽乾杯》等。近年在兩岸各地舉辦個展「後攝影主義:塗抹與蹤跡」,並出版觀念攝影與抽象詩集《蹤跡與塗抹:後攝影主義》。

  相關著作
  《否定的美學: 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

 

目錄

序:楊小濱視野下的拉岡∕王德威
自序:批判理論.後現代.精神分析∕楊小濱

第一章 欲望、換喻與小它物:當代漢語詩的後現代政治
第二章 中國當代詩中的文化轉譯與心理轉移
第三章 絕爽及其不滿:當代詩中的身體與色情書寫
第四章 欲望主體與精神殘渣:對《兄弟》的心理-政治解讀
第五章 中國前衛藝術中的紅色記憶幽靈
第六章 當代中國文化場域中的主體與絕爽
第七章 你想要知道的台灣新電影(但又沒敢問拉岡的)

 

楊小濱視野下的拉岡

  賈克.拉岡(Jacques Marie Emile Lacan, 1901-1981)是二十世紀精神分析學最重要的大師之一。拉岡的學說與實踐上承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主體∕性心理學,下啟紀傑克(Slavoj Zizek) 的文化批判心理學,同時與當代結構主義、解構主義諸種學說產生和橫向對話,影響至今方興未艾。楊小濱博士的專論《欲望與絕爽:拉岡視野下的當代華語文學與文化》就是最新的例證。

  這本專書共有七章,從文化批判、詩歌、小說、電影、繪畫、裝置藝術等角度,觀察當代華語世界—主要是中國大陸與台灣—的文化脈動,以及潛藏其下的歷史政治動機。但楊小濱所要探勘的歷史政治動機不再由堂而皇之的「大說」所代表,而是由「主體」以曲折的內化過程、欲望機制來顯現。甚至所謂的「內化」並不帶有傳統的內爍意義,「欲望」也已失去始源的純粹驅力。換句話說,「主體」並未必能當家作主,「內化」可能是符號的建構,「欲望」究其極,是主體欲望「欲望」的遊戲。

  拉岡的事業橫跨三○年代到七○年代,他的學說細膩繁複,即使到今天也眾說紛紜。楊小濱所有興趣的部分是拉岡學說的中心部分,即對主體分裂的界說,象徵與「小它物」(objet petit a) 的糾結關係,還有最重要的,由此顯現的精神創傷的徵兆及解套∕推離之道。按照佛洛伊德的看法,精神創傷是現代個人主體無從追蹤的黑洞。創傷潛藏於無意識中,但卻在一次次的衝擊下,以一種扭曲、破碎的方式顯現出來。拉岡稱此為創傷之核(traumatic kernel),或「真實域」(the real)。「真實域」與「現實」(reality)不同;「現實」是由語言符號所象徵化秩序化的世界,但「真實域」是無意識的淵藪,語言符號範圍以外的黑暗之心。

  但拉岡認為,符號語言所形成的「現實」無法絕對整合意義秩序,「真實域」總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從符號體系的縫隙中疏漏出來。這些從符號域疏漏出來的殘餘像鬼魅一樣流竄在我們的世界裡,隨時伺機反撲。換句話說,「真實域」是欲望圍繞而無法抵達的對象,而「小它物」成為詭異的中間物,被壓抑者的變體回返,一方面指向創傷性內核的誘惑,一方面成為抵制主體符號化的殘渣。這一推一拒之間形成的欲望張力,拉岡謂之為「絕爽」(jouissance)。

  這是楊小濱專書的用力所在。「絕爽」有情色的喻義,但更指向欲望主體衝刺在「真實域」與「現實」之間、創傷內核與語言符號之間,所經驗的那種痛與快交相為用的曖昧情愫。文學與藝術可以視為欲望與「絕爽」展現辯證關係的場域。在那裡,欲望主體總已是帶有自我反射性的虛擬主體,總已指向表意體系以外殘餘,或多餘,的徵兆。而「小它物」如影隨形的體現它的面貌,或猙獰,或魅惑,要之不斷撩撥出「絕爽」的痛∕快感。

  楊小濱的專書當然不以解釋拉岡學說為目的。在此之前,台灣和大陸學界運用拉岡者已經大有人在。楊顯然更希望將拉岡放在特定歷史、政治語境裡,作出反思。對他而言,我們所生活的當代華語社會,不論是中國大陸還是台灣,都曾歷經巨變,也都有一言難盡的「心事」需要化解。如何對那「創傷之核」旁敲側擊,如何為漂蕩周遭的「小它物」命名,從而揣摩欲望主體與「現實」、「真實域」之間難分難解的關係,是一項艱巨的工作。因為這一工作所關乎的不僅是為泛拉岡式主體找尋華語例證,而更是藉由拉岡理論為當代華語情境裡的主體找尋自身—或更後現代的,置身—的嘗試。

  如此,楊小濱將拉岡在地化也歷史化了。就本書的七個章節而論,楊顯然認為半世紀以來中國的革命經驗以及因此產生的種種怪現狀,可以視為當代中國主體創傷的誘因。革命所帶來的正義與背叛,狂喜與挫敗其實都只是事物的表徵,而革命∕歷史究竟是什麼、為什麼,其實是不能聞問的東西。1989年天安門事件之後,作家藝術家痛定思痛,才真正開始處理那一代人無從說起的遭遇。弔詭的是,是在楊煉的色情詩裡,在余華極盡猥褻的小說裡,在張曉剛詭祕的人像畫裡,我們感受到那既痛且快的「絕爽」,從而逼近那歷史的黑洞。這些創作所透射的欲望主體呈現為一種空缺,一種延宕,或一種換喻(metonymy),終而消解從毛政權到資本主義現代性的絕對性。

  相形之下,本書論台灣文學藝術的部分比重稍輕,這當然與楊小濱個人的背景有關。即便如此,他討論台灣電影導演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的電影美學,還有對陳黎、陳克華等人情色詩的「絕爽」意象,以及夏宇、零雨等人的詩歌換喻,依然頗有見地。總體而言,《欲望與絕爽》針對特定議題作出多種文類嘗試,論證翔實,結構完整,將拉岡、紀傑克理論挪用為對當代極權主義和共產革命的批判,尤有見地。本書堪稱是台灣學界與西方理論對話的一次良好示範。而以楊小濱對理論涉獵之深,對當代華語文學藝術鑽研之勤,不免也讓我們有更異於一般的期望。以下數點,聊為參考。

  首先,拉岡的主體論以精神分析為基礎,以結構∕結構語言學為方法,不再斤斤計較性意識問題,的確為佛洛伊德一派心理學開出更為寬廣的局面。近年紀傑克借力使力,將拉岡學說用於政治文化批判以及流行文學研究,更有推波助瀾之功。有鑑於楊小濱書內不時延伸紀傑克所論,可以理解他的關心所在。回到比較文學的老問題,拉岡的主體說是否完全能適用於當代話語語境,仍然不無討論餘地。理論也許不分國界,但是拉岡主體本身既然已是分裂的設定,作為論者就不能不有(自我)質詰的必要。拉岡背後與笛卡兒、休謨、萊布尼玆等不同主體論的淵源;與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以迄胡塞爾的現象學的批判,都值得思考,何況他與結構∕解構主義的層層糾葛。這一方面其實是楊小濱所長,當然可以持續發揮。

  這就引導我們詢問何以楊小濱對拉岡情有獨鍾的問題。中期以後的拉岡還有紀傑克對主體與政治律動的精要分析,無疑有助於我們批判當代中國以及華語世界的種種現象。換句話說,拉岡似乎契合了我們這個時代的需要。但對拉岡等拳拳服膺的同時,我們也必須面對歷史語境問題:拉岡的理論幫助我們解構了當代中國主體,但是否也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權威他者象徵?更詭異的是,拉岡不也可能是「小它物」,從當代神祕的中國主體「真實域」掉落出來的一種欲望渣滓?果如是,這樣的現象是否點出我們欲望拉岡或是拉岡所代表的轉喻過程中,不可告人的祕密?

  誠如楊小濱指出,現當代中國的主體論述早已經浸淫在中西各種經驗和思想資源中。拉岡作為方法,尤其針砭當代中國思潮,自有合理性。但拉岡對中文語境的意義,應不僅止於提供了「凝視」(gaze)的角度,讓我們有了自省的機會,也應該挑釁∕挑逗我們,回看拉岡及其學說本身形諸的欲望劇場。比方說,我們的大師也曾蜻蜓點水地論及中國佛道思想資源,試問這是東方主義的遐想,還是先驗歷史主義的作祟?不論如何,談中國主體與主體分裂,談痛快,以及張灝教授所謂的「幽黯意識」,中國思想傳統仍有太多值得發掘之處。楊小濱對此已深有自覺,也是他正在努力的新方向。

  楊小濱博士是美國耶魯大學的博士,因緣際會,我有幸成為他的指導教授,也特別珍惜和他切磋學問的經驗。他的英文專書The Chinese Postmodern: Trauma and Irony in Chinese Avant-Garde Fiction(2002),至今我仍以為是英語世界討論中國大陸革命記憶與創傷的少數佳作之一。小濱赴美深造前已經是大陸學界的後起之秀,耶魯畢業之後留美任教,原是一般人認為的最佳出路。但數年之後他卻毅然辭去終身教職,來到台灣,在中央研究院擔任研究工作。小濱的決定也許有各種原因,但他的決心卻不得不令我佩服。日後我才理解除了學術,小濱寫詩,愛好藝術以及聲樂—他原是浪漫的。從大陸到美國到台灣,多年輾轉,小濱似乎終於找到一個可以安頓自己的地方,專心他的研究,詩歌,聲樂以及藝術愛好。適值他的新書出版,謹此為序,聊志我們二十年來問學的因緣。

王德威

自序

批判理論.後現代.精神分析
理論軌跡與批評視野

  除了大學時代對伯格森、榮格等人毫無章法的零星涉獵,我最早的理論興趣應當說是從法蘭克福學派開始的。《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理論和文學批評》一書雖然出版於1990年代中期,卻是1980年代末我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寫作完成的。當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已經式微,但被視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法蘭克福學派對極權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批判恰好為我找了一條出路:在中國,還沒有其他的理論能夠對於陰魂不散的極權意識形態和知識分子急切擁抱的市場化經濟下的文化處境有如此精準的論述。沿著這樣的思想脈絡,我也閱讀了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詹明信、伊格爾頓等關於後現代主義的論述,並且率先在中國嘗試將後現代主義理論與當代文學批評結合在一起。我對後現代主義的興趣一直延伸到多年後耶魯就學期間,尤其是在後現代理論大師李歐塔的研討班上深入研讀了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之後,對於社會歷史意義上的後現代與精神歷史意義上的創傷事後性之間的關聯有了突破性的認知,並由此出發撰寫了我的博士論文《中國後現代:先鋒小說中的精神創傷與反諷》。在這本書裡,我也探討了對精神創傷的反思與對現代性的反思是如何建立在語言與主體的非同一性基礎上的,而這個面向,正是耶魯解構學派的德.曼隱祕地連接了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辯證法與法國後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地方,為我日後進入拉岡的理論奠定了基礎。

  那麼,當我在本世紀初讀到紀傑克的《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時,便敏感地意識到:精神分析理論與文化批判的結合不僅僅是一種可能,而是一種必須。作為一位將馬克思主義與精神分析學熔於一爐的思想家,紀傑克當然也承襲了馬克思主義者阿多諾與精神分析學家拉岡共同的理論源頭:黑格爾辯證法。對於拉岡而言,辯證法首先是提供了對於現代性思想基礎的笛卡爾主體論的反思:拉岡由此提出了「我思我不在,我在我不思」的驚人箴言。拉岡的這番論述,當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來自佛洛伊德有關精神創傷的學說;同時,也經由顛覆索緒爾結構主義語言學的能指所指理論,對於能指主體與所指主體的內在裂痕作出了強有力的闡述。這個闡述看似與阿多諾的非同一性理論如出一轍,但拉岡在中晚期更加強調了真實域(the real)、絕爽(jouissance)、驅力(drive)等在精神歷史中的關鍵因素,在其中辯證法提供了我們重新思考文化現代性的必要途徑。

  因此,拉岡如何可能有效地導引對於當代華語文學-文化的思考和理解這個問題,仍然必須經由現代性-後現代性的全球與本土語境來回答。在我始終關注的眾多問題中,主體性無疑占據了關鍵的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說,拉岡對笛卡爾現代主體論的重新書寫,為我開啟了十分寬闊而豐富的視野。在我所關注的當代華語文學- 文化的領域,從拉岡的理論視角出發,某種後現代主體所具有的鮮明而複雜的面貌可以獲得深刻的揭示。儘管拉岡與後現代的關係頗有爭議,但在我看來,其間的連接是十分顯見的。

  從上一本著作《中國後現代:先鋒小說中的精神創傷與反諷》開始,文學- 文化中的主體性就是我主要關注的理論問題。《中國後現代》探討的議題之一便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敘事主體性的變遷,尤其是到了先鋒文學的階段,主體性是如何獲得更為辯證、多元甚至自反的表達。在這方面,王德威教授的啟發是關鍵性的,使我關注到一種絕對的主體性如何具有隱含的自我解構因素。如果用拉岡的方式來表述,也可以說是關注到任何權威的符號秩序內部所隱含的創傷性內核。《中國後現代》在探討後現代主體性的時候,特別倚重了佛洛伊德有關精神創傷(trauma)的論述。而正是創傷的概念,構成了拉岡對真實域黑暗核心的理解。

  在本書中,我從拉岡理論中更為複雜、多重的主體概念來觀察當代文學- 文化問題。我所關注的當代文學- 文化主體不僅分裂於能指與所指之間、陳述(enunciation)與所述(the enunciated)之間,也處在想像域、符號域與真實域的不同場域,或者在主人話語、學院話語、分析師話語和璪症話語的不同位置上扮演不同角色。文學中的欲望主體呈現為一種空缺或間隙,一種延宕,消解了現代主體的絕對性。這種絕對的現代主體,我在《中國後現代》就已經有所探討,並且嘗試從中國先鋒小說來觀察它是如何變異為不確定的後現代主體的。而拉岡的絕爽主體則具有更為多樣的面貌,要麼癡愚地沉浸在假想的滿足裡,要麼展示出創傷的強度甚至翻轉為反諷的寓言。也可以說,在這些對主體性的思考裡,主體與真實域的關係無疑占據了核心地位。比如「小它物」(objet petit a)的概念,就是拉岡理論中至為關鍵的一環,是符號域中無法徹底掩蓋的真實域殘渣或污漬。主體與小它物的相互作用,便形成了拉岡的幻想公式(a);而對這個幻想公式的翻轉,即穿越幻想(a<>$),便意味著一種對徵兆的認同。

  作為精神分析的終點,認同徵兆並不意味著抵達烏托邦的完美理念,而是對自身罪愆的適度清償。這種罪愆不是宗教意義上的,因為與生俱來的欲望只有通過某種主動的把握才可能化為意志動力,而不至成為精神深淵。而根據拉岡的說法,佛洛伊德就已經把語言文字及其構成看作是徵兆顯示的基本形態。沿著拉岡的倫理意義,我在第一章〈欲望、換喻與小它物:當代漢語詩的後現代政治〉中探討了語言意義上的欲望,即符號性匱乏,在當代詩中的作用。也就是說,拉岡對「欲望是一種換喻」的論斷可以加以更細緻的分析,從而通過對文學形式的探究來切入某種更為精神文化性的問題。在第二章〈中國當代詩中的文化轉譯與心理轉移〉裡,我試圖發現中國當代詩中回應西方他者的不同方式,也就是對小他者(small other)、大他者(big Other)和小它物的認同,探討了中國當代詩人是如何通過對西方文化巨擘的轉譯或移情來處理創傷內核的。第三章〈絕爽及其不滿:當代詩中的身體與色情書寫〉研究的是兩岸(主要是台灣)當代詩對於身體與色情(性)的書寫如何體現在對絕爽的種種表達中,展示出不同的心理文化向度的,因為典型的、一元化的「陽具絕爽」(phallic jouissance)遭到了肢解,每每暴露出快感自身的異質面貌。

  從《中國後現代》開始,中國大陸當代文學和文化中對於歷史創傷的表達就一直是我關注的重要方面。第四章〈欲望主體與精神殘渣:對《兄弟》的心理—政治解讀〉透過對拉岡有關分裂主體理論的闡述,探討精神創傷如何經由無法成為真正欲望對象的小它物對主體的填補而形成一種反諷的歷史敘事,展示出神聖符號所無法掩蓋的真實域殘渣。而第五章〈中國前衛藝術中的紅色記憶幽靈〉則論述了中國當代前衛藝術如何從主流視像符號體系中喚醒了記憶深處幽靈般的真實域內核,以一種扭曲、破碎的方式指認了歷史的創傷經驗。

  本書最後一部分的兩個章節試圖從較為宏觀的視野觀察當代文化中主體性與現代性的不同論題。第六章〈當代中國文化場域中的主體與絕爽〉探討的是主體性在當代中國文化場域內不同話語模式中所蘊含的不同意味,以及它與它所面臨的創傷性快感維度之間的關係。借助拉岡有關四種話語的理論,我論述了不同的政治文化角色如何由於處在不同地位上而形成不同的互動關係,重點在於批判性地考察當代文化主體在主流符號體系中的不同運作方式。另外,如何透過拉岡理論來切入當代文化中現代性批判的議題,也是我關注的主要方向。因此,第七章〈你想要知道的台灣新電影(但又沒敢問拉岡的)〉透過拉岡關於有關想像域、符號域和真實域的分野,討論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三大導演—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如何以不同方式回應了現代性的符號秩序,同時梳理出他們的電影作品對於前現代、現代與後現代的各種辯證的、衝突的表達。

  最後,我願意回答一個經常會遭遇的問題:我們如何可能把當代西方理論挪用到對華語文化的闡釋上來?在我看來,晚清民國以來(特別是五四以來)的現代中華文化,早已是西方現代性影響下的產物了,它的社會框架和文明基礎都依賴於西方現代性的規範。作為回應西方現代性的西方當代理論,當然也完全能夠適用於回應現代乃至當代華語文化。除此之外,中國思想傳統也在現代華語文化中依舊起著巨大的作用,而不少西方現代理論也在不同程度上可以和這個傳統相呼應。比如拉岡理論中幾乎隨處可見的匱乏、空缺等概念,也不無道家的「無」、「虛」或佛家的「空」的影子(拉岡第一期研討班出版時的序言一開始就舉了禪宗公案的例子,他之後對「莊周夢蝶」的討論也是一例)。當然,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探討,可能是我下一階段的目標了。

楊小濱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1739694
  • 叢書系列:麥田人文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68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