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
說孟子(上/下卷)

說孟子(上/下卷)

  • 定價:600
  • 優惠價:954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51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許仁圖


  1949年生。臺灣人。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於1974年成立河洛圖書出版社,任發行人。1980年後以「阿圖」為筆名,在中國時報、聯合報等報章發表『鐘聲21聲』等書。1980年並成立河洛影業有限公司,任董事長,並親任導演、編劇、男主角等工作。1983年出任臺灣時報記者、副刊主編、副總編輯、駐社主筆等職。1995年任國美有線電視臺顧問。2002年任高雄市政府顧問、新聞處處長、民政局局長。

 

目錄

「說孟子」上卷 共339頁

光大而遠害 劉序
學孟子。說孟子 自序
梁惠王篇/第一
公孫丑篇/第二
滕文公篇/第三

「說孟子」下卷 共352頁

離婁篇/第四
萬章篇/第五
告子篇/第六
盡心篇/第七

 

光大而遠害 劉序

  讀仁圖兄繼《子曰論語》後,又完成《說孟子》一書,這也是他矢志撰寫《中國哲學史》晚周諸子篇中論述孟子學的深入發揮之作。時亂滔滔,潛心著述,每年都有新構問世,令人羡慕而感佩。

  誠如其自序中所言,本書跟《論語》尊孔不同,在發揚孟學精采的同時,針對孟子虛矯自高的習氣,以及大言難補時弊的弱處,極力批判。孟子稱述先聖先賢,特尊孔子為出類拔萃的「聖之時者」,終生願學,後世也如其所願,奉為亞聖。然而我們實心體證,孔孟之別,至聖與亞間的差距真是超乎想像的巨大,是根器資質不足?還是春秋到戰國的時代風氣也相應有了劇變呢?

  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似乎成了他的標籤,也奠定了他在中華學術史上的地位。然而究之實際,並不盡然。內聖修為道性善,孔子雖未明言,易傳中可窺意向:「元者,善之長也。」「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之,成之者性之。」外王稱堯舜,並不堅定主張天下為公的大道,人言至禹而德衰,孟子卻以天命之說為之強辯,對舜的孝行,也多誇張渲染之處。熊十力將其歸類於偏向小康制的儒者,確是透闢之論,沒有冤枉他。

  孟子全書未言易,對易理卻有一定程度的認識;數章稱道孔子作春秋,都是關鍵精到之語,對後世了解真正的孔學助益甚大。《論語》稱孔子五十以學易,又引恆卦九三爻辭強調不卜而已矣!廿篇從學學而到堯曰,隻子未提春秋,不少章節卻隱含微言大義。論、孟同列四書,為後世中國人所必讀,其與大易、春秋的關係,值得深入體察玩味。

  仁圖兄與我是奉元書院同門,有機遇從毓鋆先師處得窺華夏學術的門徑,歎賞宗廟之美、百官之富。他於老師仙逝後埋首著作不斷,本書中亦屢屢引述說師承,感念意深,於我心有戚戚焉。觀覽完全書,得一占象與四方朋友共:渙卦四、上爻動。渙繼兌卦朋友講習之後,嘗試傳播大道於天下四方。六四爻辭:「渙其群,元吉。」小象傳解釋:「光大也。」孟子尊孔之功,發揚光大至聖精微奧義,足以當此。上九爻辭:「渙其血,去逖出,無咎。」小象解釋:「遠害也。」孟學的拘礙流弊亦須駁正,如針刺放血以活絡體氣一般。孔子主張「載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之深切著明。」儒學正脈實在於此,願與豪傑之士共勉之。

劉君祖 謹識於癸已年芒種、夏至間

自序

  讀了論語再讀孟子,不只觀感大是不同,甚至會訝異「至聖」和「亞聖」的差距怎會那麼懸殊。

  論語學而篇子貢尊稱老師孔子,具有「溫、良、恭、儉、讓」五德,讀論語後,會覺得子貢稱讚夫子十分實在,後學也都援引這五德來界說孔子的人格特質。

  但是我門卻不得不說,自稱願學孔子的孟子,從德行來說,一點都未學孔子。

  孟子好辯,口德不修,像隻鬥雞般,很多言辭實是強辭奪理之辯。「溫」字離孟子個性甚遠。

  孟子稱讚孔子「不為人已甚者」。孟子有先見之明,肯定孔子有寬容良善之量,自己個性與「良」字大相逕庭。

  孟子說「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標準的不恭之言。

  孟子只是個遊說諸侯的說客,卻帶了隨從數百人,車輛數十輛,擺出仗陣闊氣,「儉」不是孟子熟稔的行為。

  孟子利用告子言論,來為自己立說,掠人之美,何讓之有。

  無溫、無良、無恭、無儉、無讓的孟子,與孔門弟子中的宰我最相似,我們可以如是揣惻:說孟子若是孔子弟子,孔子難免會像對待宰我般斥責幾句。重視德行的孔子不會賞識孟子的。

  孟子好辯,他不只承認,還給自己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篇)

  「予不得已也」,今日口語白話是:「我不是喜好嘴角春風,只是管束不住自己的嘴巴,不得已多說一些罷了。」

  個人認為探究孟子學,宜重視孟子的好辯。大凡好辯之人,常口逞機鋒,其精彩處妙語珠璣,靈光乍現;其缺漏處,好辯成強辯,論理不周全,前言常不對後語。

  我們以孟子商湯宰相伊尹為例。幫孟子著書的弟子萬章問孟子說:「古書有說法,伊尹為求見湯,不得已委身為有莘媵臣,背著鍋子、炊具,割自己的肉來烹作羹湯,以滋味向湯說王道。」這個故事在墨子、莊子、呂氏春秋都有記載,孟子欲斬釘截鐵說「否,不然。」然後解釋伊尹在有莘的地方耕田,喜好堯舜之道,不是合堯舜義理,不合堯舜正道的,即使把天下之祿送給他,他也棄之不顧,商湯派使臣三度請聘,誠意殷殷,伊尹才決定出來助湯,要以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讓湯成為堯舜。

  孟子在萬章篇把伊尹說得很清高,但他在告子篇又說:「五就湯,五就桀者,伊尹也。」「五就湯,五就桀」的文義十分清楚,伊尹曾五度在湯,五度在桀就臣位,我們到底相信哪一說?

  孟子說他之所以好辯是不得已也,因為楊墨邪說淫辭誣罔人民,他為了拒楊墨的禽獸思想,才不得已而辯。孔子時候,流傳典籍是詩、書、易、禮、樂等經書,沒有什麼私人著作,論語一書,只有一些隱士對時局的傷痛言行,孟子差孔子百餘年,出現一些私人思想著作,這些為救時弊的「子書」,也只是各言爾志而已,孟子卻說楊墨是「淫辭邪說」,還批楊朱無書、墨子兼愛是「禽獸」。

  孟子口德不修,喜好扣帽子,像批告子。孟子承認告子先他說性、說心、說氣,是當時說心性的主流人物,孟子藉著批評告子為自己立說,本來就有剿說之嫌。告子篇開宗明義章,孟子引告子說「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楖為桮棬。」告子說性,先舉例說性猶如杞樹、楖樹,義猶如做好的杯盂,這個比喻是否得當可以理性討論,但孟子卻說告子:「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扣上告子「禍仁義」的大帽子。

  孟子的不修口德,當然不僅對楊墨、告子。孟子周遊諸國,最重要的遊說國君是魏惠王、魏襄王、齊宣王、滕文公。魏惠王、魏襄王未用孟子,孟子批魏惠王「不仁哉!」批魏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尤其過份的是魏惠王因三敗,被迫遷都至大梁,孟子卻改以都城名字「梁」取代「魏」的國名,直呼「梁惠王」、「梁襄王」。

  或許我們為孟子解說的是,這是孟子遊說國君大人的技巧:「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所以,個人以為要貼近孟子思維,就不需要把孟子捧得高高在上,畢恭畢恭,也應該學孟子,好好跟孟子辯說,才能體悟孟子哲學的要義。

  不過,我們也不能就孟子好辯,抹殺或低估孟子的地位。

  執兩用中,我們也得肯定孟子有窮高極遠之才,能識孔子「集大成」,且明言「孔子,聖之時者也」,把孔子之學定為「時」字(萬章篇),又離婁篇說:「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把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相承的中國道統定為「仁」字。

  我們甚至可以參酌孟子的智慧高見,建立中國哲學思想的起源及傳承,明定中國哲學史首篇是孔子集大成之前的祖述之學,而後才是孔學。(拙作「中國哲學史」第一部「祖述篇」和「孔學篇」已出版)

  恩師愛新覺羅毓鋆特別提及,孟子最偉大的貢獻是說孔子成春秋,杜絕疑古者妄說春秋不是孔子作的,且因孟子引孔子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滕文公篇),將春秋定為哲學之書,使後儒得以從哲學角度研究春秋;公羊高、董仲舒、何休至康有為太老師,研究出了中國特有的政治哲學「春秋學」。

  恩師四十二歲來臺,一○六歲作古,在臺生活六十四年,讀書百年,講經、子數十年。恩師講論語是一個字一個字講,講孟子卻是跳著講,並且曾說孟子滑頭、好吹牛,且問我們「什麼叫吹牛?」恩師接著自解:「吃飽有力氣,可以吹出一條牛。」

  吹牛當然要有功夫,不然怎能吹出一條牛呢!

  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直言,將孟子與論語、學庸合為「四書」的朱子,於「學庸章句」、「論語集註」屢易稿本,唯孟子註未經改定,故其閒多?略,未盡立言之旨,如此類者不一。王夫之批評朱子註萬章篇,用了「立言不精」、「矯異」、「甚平淡」、「俗陋」等字詞。

  孔子溫良恭儉讓,我撰寫「子曰論語」時,追慕聖人,恭謹推敲每一字,包括虛字,但對嘴角春風的孟子,態度略為狂放,我認為要精準捕捉孟子的神韻和思維,自己也需打開心胸和孟子好好辯說。我的撰寫原則有三:一、孟子願學孔子,我儘可能指出孟子如何學孔子,以及孔孟之學的異同;二、恩師說孟子滑頭、好吹牛,言之有據;我比對孟子前後文以及六經,探究好辯的孟子,如何展現他的嘴角春風;三、恩師說書讀百遍自通,後儒註疏略作參考而已。

  恩師一再訓誨,讀古書不是要到殯儀館為死人化粧,而是要學得古人應世治時智慧,以古人智慧來啟發自己的智慧,所以讀古書不要自囿於師承師說,要接著老師之學往前走往下說。

  孟子立論言必稱堯舜,其實重文武更重堯舜,而孟子有關舜的大孝說,大都非史實,而是出自他自己的撰說;孟子道性善,也非承孔子的性直說;孟子願學孔子,不是照本宣科傳孔道,他的性善論、仁義說,是接著孔子往下講。孟子的哲學體系不如孔子的恢弘闊遠,但他以窮高智能佐以文學修為,所提出的孝治天下、性善論、惻隱之心、浩然之氣等立說,成為孟子卒歿後的兩千年中國文化主流。

  孔子未自許為儒者,孟子願學孔子,也不言學儒家,但在浩浩奔流的中國哲學中,孔子卻定為儒家創始人,我們因而也可說孟子是儒家的光大者、奠基者,孟子尊稱「至聖」孔子,為「聖之時者也」;後儒尊稱孟子為「聖之次者也」的亞聖,當之無愧。

  撰寫「子曰論語」,因恩師解讀「子曰」是「我的老師說」,所以釋義解說論語,引用恩師之言,概用「我的老師說」;「說孟子」引用恩師說解文字較少,且不少個人見解,恐引起爭議,恩師教誨文字,全用「毓老師說」。
 
  個人認為,對孟子哲學義蘊最見創發者當屬王夫之,「說孟子」引用特多。

  恩師瀚墨極為珍貴,可惜傳世不多。民國五十七年至五十八年間,恩師出任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系主任,曾書贈畢業學子。師兄李濟捷獲贈「君子以果行育德」,濟捷師兄並提供師姐瞿緋藜珍藏的恩師墨寶「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徵得濟捷師兄應充,恭印於「說孟子」封底。

  「說孟子」依據版本為蔣伯潛的「語譯廣解四書讀本」。

  感謝師門兄弟劉君祖百忙中作序。
  感謝師門兄弟吳宏達費心校正。
  感謝師門兄弟吳榮彬相助。

許仁圖 識於二○一三年十月 時年六十五 時年六十五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8734869
  • 叢書系列:夏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691頁 / 17 x 23 x 3.4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會員評鑑

4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0
|
2015/02/18
p.146頁:
孟子不只好辯,這章還呈現了滑頭的一面。
「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這四句話是孟子引告子之言,但孟子並未詮釋告子這四句話的真義,而是滑頭地利用這四句話來立自己之說,還倒打告子一耙。
從這四句話可看出,告子的不動心和北宮黝、孟施舍不同,北宮黝和孟施舍以養勇之道來求不動心。告子的不動心之道是以知言、養氣二個觀念來求得不動心:第一個觀念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第二個觀念是不得於心,勿求於氣。
論語最後一篇堯曰篇的最後一章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不得於言,即不知言,不知言便不能知人,而言為心聲,告子之意不動心先得言再求心;論語啷見鄉黨篇的「屏氣似不息者」,用了一個「氣」字,這個氣是呼吸的意思,易經才重視氣,如乾卦初九象曰「陽氣潛藏」,告子似乎是較早重視氣,並把氣和心併談的賢者。告子所說的「不得於心,勿求於氣」,是認為不動心之要,必先養氣,若不得心,即勿求氣,因為氣會反動其心。
告子的不動心四句話並沒有錯,但孟子卻以己意評斷告子,並告訴公孫丑:「不得於心,忽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可與不可是孟子的個人知見,但看孟子書,很容易就接受孟子主觀意見,對告子的心性之學失去客觀公正的評價。其實孟子以下所言,可說是以告子為師,接著告子往下講。
----------------------------------------------------------------------------------------------------------------------------------------------------------------------------------------------------------
許仁圖先生在此段產生二個問題:
一、許仁圖先生說:「不得於言,即不知言,不知言便不能知人,而言為心聲,告子之意不動心先得言再求心。」
所謂「不得於言,即不知言…」,應是許先生個人的看法。
假如「不得於言」是「知言」的話,何需用「得」字呢?孟子後面也有「我知言,我善養浩然之氣」。接著,許先生又走得很遠,說「不知言便不能知人」,將「不得於言」演變為「不能知人」。那麼,『不能知人,「勿求於心」』這句話又怎解釋呢?
許先生又說:「言為心聲,告子之意不動心先得言再求心。」意思似乎是:言為「心聲」。所以先得到「心聲」才能「求」於心?(所以,能知人,再求心?但這又是什麼意思呢?一方面說「知言」是「能知人」,一方面又說「言」是「心聲」?到底是哪一個呢?)
這「心聲」又是指誰的心聲呢?「求」字又是何義?
二、「告子似乎是較早重視氣,並把氣和心併談的賢者。」
這麼判斷,許先生卻沒做任何解釋。
黃帝內經素問:「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可見「氣」的概念,是古人既有的。況且孟子「公孫丑」本篇,都是孟子在談心、氣,如果孟子不重視心、氣,又如何侃侃而談呢?
譚家哲先生「孟子平解」的解釋,就比較合理:p.125~126
告子…是說,若我們對他人之所說無法分辨其對錯是非,因而無法判定對方之真偽時,此時,我們是不應再強求心必須知其是非對錯的。這樣始不致陷於錯誤與偽。這樣的意見,幾近常識,亦多為哲學家所曾言。(笛卡兒)
…但告子這樣的「不動心」,雖然必然保有心之不錯誤,然始終只是消極的。
……孟子…意思是:若心真有所不得(有所不知)而不妄作為是正確的話,那麼,若遇有所不知而不致力於求其知,這對心之作為應分辨真偽之能力言,始終是不正確態度。雖然不因一事而偽,但長遠來看,本身其實已陷心於偽了,如此之心始終是虛假的。這樣的「不動心」故非真實的「不動心」,心非由有所真知而獨立不動故。……心應是極主動求其自身及使其自身真實的。

譚先先將「得」字釋為動詞「能夠」,並解讀為:「若我們對他人之所說無法分辨其對錯是非,因而無法判定對方之真偽時,此時,我們是不應再強求心必須知其是非對錯的。」
我個人則按盡心篇「求!則得之;舍!則失之。」解。得:乃動詞「獲取」之意。所以告子該句:「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解釋為:
沒有從外得到可供學習運用的好言論,就不(探)求於心靈;沒有從心靈獲得認可的理據,就不(要)求於氣(行動)。
雖然與譚先生的解釋有所不同,但概念相同:心為主。
告子:言--->心--->氣;由「外」而內
孟子:心--->氣;心--->言;心是主帥:判斷言論由心;培養浩然之氣由心
--------------------------------------------------------------------------------------------------------------------------------------------------------------------------------------------------------
「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孟子既然說「不得於心,勿求之於氣可」,所以先說養氣部分。……
………雖然,孟子說「夫志,氣之帥也」,志是氣之主帥(帥當「主」字解),但志並非高氣一等,所以緊接著說「氣,體之充也」。就天地而言,氣充塞天地兩間,就人而言,人之四體所充盈的無非是氣,王夫之說:「蓋氣者,吾身之與天下相接者也」,人活著就是為了爭一口氣,怎能說志高於氣,志固然是氣之主,但氣是體之充,無氣何有志,後人故而志、氣合詞,有志氣才能弘揚人能。
同樣的,「夫志至焉,氣次焉」,古文的次固然有排序之解,但古字的「次」也可解成「至」字。「夫志至焉,氣次焉」即乾坤彖曰,乾卦是「大哉」,坤卦是「至哉」,至哉即至其大,志至氣亦至,所以既能「持其志」,也能「無暴其氣」。持即守。暴即亂。能夠守志、氣不亂,才能達至不動心的境界。
---------------------------------------------------------------------------------------------------------------------------------------------------------------------------------------------------------
許先生在此自己說:「人活著就為了爭一口氣,怎能說志高於氣…。」
但孟子是這樣說的:「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至:動詞:到達﹑來到。論語˙子罕:「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次:動詞:在前項之後。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孫子˙謀攻:「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志,氣之帥也:將帥下令,聽令者從之。應是比較正確的解釋。
這樣,就無所謂高不高的問題,而是運用的理則。
---------------------------------------------------------------------------------------------------------------------------------------------------------------------------------------------------------
「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
曰:「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孟子在此章的說文用詞,不只容易誤解,連當場聽他立說的弟子公孫丑也聽不懂,所以又問一次。
「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壹,專一不貳,即為志壹;守其氣能專一不貳,是為氣壹。「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就是志、氣互相影響、互為動靜。所以,「氣次焉」不能解讀氣為志之次一等,而是志至,氣亦隨之而至。蹶音ㄐㄩㄝˊ,傾跌。趨,向前急走。「蹶者趨者,是氣也」,因趨走而傾跌是氣的作用。反動於心,反者,道之動。氣動則心動,所以說反動其心。
---------------------------------------------------------------------------------------------------------------------------------------------------------------------------------------------------------
許先生認為容易誤解!應當是許先生沒看懂公孫丑想問的道理在哪兒:
「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
公孫丑想問的是,既然「志」為「帥」,「氣」聽令之,又怎還須要再「持志」以免「暴其氣」呢?
可見許先生批評得太快了。
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是:指示形容詞:這。如:「是人」、「是日」。論語˙學而:「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
蹶:動詞:快跑、快走。國語˙越語下:「臣聞從時者,猶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趨之,唯恐弗及。」
趨:動詞:快步走、趕著向前走。如:「趨前」、「疾趨而過」。孟子˙公孫丑上:「其子趨而往視之。」文選˙陶淵明˙雜詩二首之二:「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雖然這個部分解釋大多不會偏離要「主動持守」不可「受動」而「被動」之意。但將「蹶」字釋為「跌倒」就不通了。應當將「蹶」字釋為:快跑。
「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這意思應該是:當前,快跑、快步走,這樣子的氣(趕快),反而使動心志(反令心也跟著急了;有反客為主的可能性)。
所以,要時時自省內心是否「持守住」。止於至善。

結論:許仁圖先生乃毓老之弟子,從許先生對孟子的解釋方式,可窺見奉元書院教學的活潑及廣度。然而有時走得太遠了!對於孟子個人做了過多的「心理學」描述;不少文義解釋雖然讀起來通暢易懂,但不免偏向個人主觀見解。
即便如此,本書由於其思路之活潑及眼光之不狹隘,對讀者仍是有益。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古典文學】看見古籍之美,認識古人美學,參展電子書單書75折、雙書7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 飲食烘焙展
  • 簡報溝通說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