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親吻窮人:若瑟神父與第四世界運動
  • 定價:400
  • 優惠價:936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4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如果世人知道我們過的是什麼日子,也許世界上就不會有赤貧存在。」——一位法國父親

  「最可怕的不是貧窮,而是人心。讓人恐懼的不是沒有錢,而是沒有朋友。」——君群,曾是台北街友


  在世界各國,不論是富裕的歐美、戰亂的中東或貧困國家,都存在著許多無法安身立命的貧窮家庭。他們失去尊嚴、遭受歧視,被認為是懶惰或命運使然,才會「變成窮人」。

  1956年,當西歐沉浸在高度經濟發展的歡樂中,出身貧苦的法國神父若瑟‧赫忍斯基卻和許多被漠視、被誤解的赤貧家庭,在國慶日這天創立了「第四世界運動」,揭露赤貧的存在。這運動擴展到世界各地,現在已成為在聯合國擁有重要影響力的第一級諮商地位非政府組織。

  第四世界運動的創舉之一,在於打破傳統的救濟,和赤貧家庭走向平等的伙伴關係。這個運動是以窮人為導師,肯定窮人擁有對抗貧困的豐富經驗,並和他們一起重新建構知識、發展行動,讓每個人的基本人權都獲得尊重。

  《親吻窮人:若瑟神父與第四世界運動》是若瑟神父接受法國知名記者阿努以的訪談錄。若瑟神父詳述了他和這個運動在四大洲的赤貧現場,從窮人身上學到的一切;他並告訴世人,以最貧窮的同胞為優先意味著:當窮人得到和你我一樣的平等尊嚴與人權時,我們就學到了愛的真義。

各方推薦

  丁松筠∣光啟文教視聽節目服務社副社長
  王幼玲∣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
  王增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副教授
  李家同∣國立清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孫大川∣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山海文化雜誌社總編輯
  陳來紅∣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顧問
  郭吉仁∣律師、台灣貧困者扶助協會秘書長
  楊  索∣作家
  黎建球∣大考中心主任、輔仁大學前校長
  劉宏信∣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執行長
  鐘  喬∣差事劇團負責人
  顧瑜君∣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若瑟‧赫忍斯基神父(Joseph Wresinski, 1917~1987)


  出生於法國昂熱﹙Angers﹚的貧困社區,29歲時被祝聖為神父。1956年,他創立了第四世界運動。他摧毀赤貧的堅定信念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年輕人,紛紛投身這個跨宗教、跨國界的運動。整整三十年,若瑟神父不停地以最貧窮的家庭為核心,將不同階層、不同政治理念及宗教信仰的人結合起來,共同思考並實踐「對抗赤貧」這個重要的課題。

訪談者簡介

吉爾‧阿努以(Gilles Anouil)


  曾是法國巴黎政治學院的教授,也曾擔任過記者。在七○年代和若瑟神父相遇,當時,他任職《實相》(Réalités)與《論證》(Preuves)雜誌。在他寫過好幾篇關於若瑟神父的報導之後,建議編輯一本採訪錄。之後,他加入歐盟的公務行列,成為當時歐盟委員會主席雅克‧德洛爾(Jacques Delors)的代言人。接著又到亞洲任職,成為歐盟在日本、韓國等地的首席代表。

  目前,他是若瑟‧赫忍斯基神父之友協會(l'Association des Amis du père Joseph Wresinski)的主席。
 

 

目錄

中文版推薦序一  
中文版推薦序二  
英文版推薦序   窮人就是「我們」/克里斯多福‧溫許普
法文版序文   

前言     與若瑟神父相遇
若瑟神父的見證一    在可怕的暴力循環中長大的小男孩
若瑟神父的見證二    除一己之身,我們無他可奉獻
第1章    教會是窮人的教會
第2章    赤貧者的生命是恩寵的泉源
第3章    化身在一群子民中間
第4章    第四世界,上天的子民
第5章    他們來自何方?
第6章    下層無產階級的勞工:工人世界的苦痛面貌
第7章    這個時代的坎坷路
第8章    第一批盟友:讓自己受牽連的勇氣
第9章    「划向深處去,撒你們的網捕魚吧!」
第10章    赤貧者優先
第11章    解放神學
第12章    獻身的生活

附錄一  若瑟‧赫忍斯基小傳
附錄二  國際第四世界運動簡介
附錄三  家,是我的成就,是我覺得最重要的
 

 

英文版推薦序

窮人就是「我們」


  美國人習慣用兩種看似南轅北轍的方式來思考貧窮。

  第一種思考方式,廣泛流傳,就是把貧窮看成個人或家庭的匱乏與不足,收入或財富短缺,能力或教育、資源不足。在這股思潮裡,我們可以找到一些右派人士,他們經常強調,窮人之所以窮,是由於他們道德上的缺失。這些預設分別導致了不同的政策,都試圖改善窮人的處境:一方面給與補助、施以教育和職業訓練,另一方面,抑制、懲罰不合規範的行為。即使預設林林總總,但是共通之處就是: 都把貧窮問題視為個人與家庭問題。換句話說,他們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有著獨特的個性與特徵,以至於無法在經濟與社會方面出人頭地。

  另一種激進的思考方式出自左派,他們認為貧窮是結構性的問題,個人之所以會貧窮,是因為他們被掌權者所壓迫。在古典的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裡,窮人替資本家提供了過剩的必要勞動力。由於種族主義與歧視作用,美國黑人與其他少數民族淪落貧窮的比率比較高。第一種思考角度,強調個人的缺失與不足,第二種角度則堅持貧窮是經濟與社會不平等的結果,而非個人因素。

  即使這兩種解釋貧窮的方式看似迥異,一個強調個人的不足,一個強調社會結構,但是,兩者共通之處就是把貧窮與窮人當成「事不關己」(out there)的他者。若瑟神父的追問,特別是他在《親吻窮人》(The Poor are the Church)這本書裡的追問,就在於,這兩種理解貧窮的方式,不管是各自孤立或結合起來,能否真的讓我們理解貧窮。如果我們閱讀第四世界運動創立人若瑟‧赫忍斯基神父和記者吉爾‧阿努以的這本對話錄,我們就會發現答案是否定的。

  高姿態的憐憫分化世界

  《親吻窮人》是一本基督宗教味道十分濃厚的書,甚至可以說是獨門的天主教風味。它告訴我們,除非我們默思耶穌的抉擇:像窮人般生活在窮人當中,否則我們無法了解基督。若瑟神父斷言:「窮人就是教會」,他告訴我們的也是,如果教會離開窮人,她就不再是真正的教會。也就是說,我們之所以遠離天主,是因為我們無能與窮人來往,無能分擔他們的苦痛、無法理解他們的傷痕也是我們的,或者更徹底地說,因為我們沒能理解到:窮人就是「我們」(The poor are “us”)。天主一直與窮人同在,如果我們無法和窮人合而為一,我們跟天主的關係就失敗了。

  可是,這一切,對一個像我這樣的猶太人,甚或對一個不信神的人,有意義嗎?這本書只是寫給天主教徒看的嗎?在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二○○一年四月十日的專欄,曾是天主教的神父的知名作家卡路(James Carroll),談到今天在美國風行的一種價值,叫做惻隱之心(compassion);某種程度來說,很接近若瑟的思想。卡洛想傳達給歸屬於各種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惻隱之心的意思是「苦人所苦」(suffer with),跟可憐他人(pity)不一樣。可憐是一種刻意保持距離的高姿態表達;可憐窮人意味著,他們值得同情,而且他們有失尊嚴。可憐之情把世界區分成救援者與可憐人,這樣一來,我們就維持了兩者的不平等。那些施捨同情的人常常比那些接受同情的人得到更多好處。

  卡洛的論點是,惻隱之心意味著以平等之心,和窮人一起理解痛苦。這就要求我們改變自己和窮人的夥伴關係;也因此,決定改變是否發生的關鍵,不再是我們到底能夠做甚麼,或是我們願意給甚麼,而是窮人要甚麼。如果我們真有惻隱之心,我們會一視同仁,將自己與窮人同等。這樣一來,以政治哲學的語言來說,我們會理解到,他們跟我們,都在同樣的道德層次裡面。我個人認為,這是《親吻窮人》的核心思想。如果我們以為自己和窮人的生活是不一樣的,以為我們的道德層次不一樣,那是我們自己的道德視野受到了遮蔽。

  自以為義,會有什麼危險?

  如果不能理解窮人就是「我們」,有甚麼大礙?沒有真正的惻隱之心又怎麼樣?其實,我們跟窮人的關係是否合於天理,關係重大。如果我們以為自己跟窮人有關連,只是因為我們想試著補正他們的匱乏(不管是在哪個層次),我們就有可能自視優越,以為自己高他們一等;我們是施捨者,而他們是受助者;我們以為自己之所以投入,是出自高貴的情操。以這種方式幫助窮人,我們聲稱自己道德高貴,但是,同時,我們貶抑那些我們想要扶助的同胞的道德尊嚴。

  如果我們把貧窮當成是一個結構性的不平等或是政策的不正義,我們落入的危險就是自以為:窮人之所以落入這般處境,是別人的責任,與我無關。我們這就落入一個嚴重的陷阱,就是把自己當成有審判權的人;在這一點上,若瑟神父看到左派的革命者領導的各種運動面對的其中一個問題。若瑟神父強調,天主臨在於窮人之中,一如祂也臨在於富人之中;不應該用醜化富人的方式來美化窮人的道德地位。若瑟神父也認為,各種革命很少真正對窮人有過甚麼助益,獲益的反而是革命分子本身。

  如果我們只是隨意翻閱《親吻窮人》這本書,很容易會以為若瑟神父所談的窮人,那些處在極端貧窮中的人,那些被社會排斥的人,是如此悲慘與順服。他們在悲慘中清貧生活著,我們應該同情他們,一如我們也會同情被拋棄的悽慘小動物。這就完全搞錯若瑟神父的思想!他勇於見證說,那些他曾經一起比鄰而居、一起共事的人們,生活在赤貧中的人,有好幾次,他們動手打起架來。家庭暴力是活生生的,生活在各個層面都異常艱難,與他們分享生命同樣是困難重重。

  或是,醜化窮人?

  如果我們把場景轉換到美國社會,若瑟神父談的窮人,至少在某些定義上,就是美國人所謂的「下層階級」(Underclass)。一九六五年《莫尼漢報告》(Moynihan Report,暫譯)擔心非婚生的非裔美國兒童遽增,這份報告造成的論戰之後,左派的學者光是談窮人的行為就會被批評成政治不正確,更不用談分析了,因為只要你一開口就會被摒棄,被當成你在「歸咎受害者」(blaming the victim)。

  威廉•威爾遜(William Julius Wilson)在一九八七年出版《真正的弱勢者》(The Truly Disadvantaged,暫譯)一書之後,事況才有了改變。威爾遜力挺《莫尼漢報告》的研究角度,以及他對單親家庭的關切。如果說莫尼漢因為非婚生的非裔美國兒童的比例遽增到近乎三○%而感到不安;二十年後,在威爾遜出版新書時,這個比例幾乎已經攀升到七○%。 對威爾遜來說,貧窮不僅僅是由於經濟的貧窮,它也跟非婚生子女的出生、長期失業、福利依賴、犯罪等因素有關。 簡言之,越軌行為也是問題的一部分。「下層階級」這個用詞現在被批評得很厲害,它認為是一種貶抑、醜化窮人的語詞 。可以參看邁克爾‧卡茨(Michael Katz)寫的《真下層階級的爭議 》(The Under Class Controversy,暫譯)。爭議的焦點在於,下層階級這個詞語,隱含窮人在道德上有所缺失,也因此,缺乏完整的人性尊嚴。根據卡茨的用語,我們把窮人當成他者(the other)。

  否認的誘惑

  若瑟神父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他有辦法肯認赤貧家庭,也就是他口中的第四世界,他們的生活真的是充滿種種難題,但,他同時斷言他們的尊嚴完整無缺。在某些地方,他甚至說窮人的尊嚴超越我們。

  我們怎麼能夠肯認第四世界,又不至於把他們當成與我無關的「他者」,甚至,視他們如自己!? 不要忘記,他們的生活充滿難解的問題。對若瑟神父和許多第四世界的志願者來說,這意味著和窮人比鄰而居,成為他們的一份子。窮人就像你家庭中的一個成員,一起過活不容易,他可能一直製造難題,一輩子一無所成。他就是家裡的這個兒子或女兒,或這個姐妹,或這個老爸,是全家人一直想要否認、掩藏的一份子。但是,如果我們深刻的理解到,他終究是我們的家庭成員,我們就不得不依照他原本的面貌來接受他。若瑟神父的論點在於,(即使他並沒有特別使用這個類比)其實,我們不肯承認窮人是我們的一份子。 為了導正我們自己的道德,我們應該再次肯認他們,好讓他們也能肯認我們。

  若瑟神父的論點打破老梗的陳腔濫調,對他來說,如果我們把窮人當成外人——不管他們的貧窮是源於那一種型式的匱乏,或是受到其他人結構性的壓迫——我們都永遠無法跟第四世界,也就是跟生活在極端貧窮中的人,建立起真正的關係。只有當我們理解到,第四世界的人,在道德上跟我們是同等的,而且把他們視為社會的完整成員,意思是,當成鄰居與朋友;或許在那時候,我們才有辦法開始面對極端貧窮的問題。這是一個基進的建言,那意味著,光是慈善救濟、施粥送米、支付更多的稅金、明智投票、政策倡導等等,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我們不肯根本改變我們跟窮人的關係,真正的改變是不會發生的。

  人是一連串的關係編織成的網絡

  即便在哲學方面,若瑟神父的立場都是基進的,就是揚棄傳統的啟蒙/自由主義的概念,意即把自我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在這樣的哲學論點裡,窮人就是一些失敗的個人(或家庭),不管是因為他們自己的缺失,還是其他個體不正義的行動造成的;不管是那一種情況,這種哲學論點認為,為了減少貧窮,是這些個體要做出改變。

  然而,在若瑟神父的分析裡面,貧窮表達的卻是整個社會的失敗,窮人只是(而且是悲劇性地)承擔了這個失敗的後果。依我看來,在若瑟神父的分析中,有許多方面是建基於貧窮的社群主義理論(communitarian theory of poverty)。社群主義的哲學,與傳統的自由主義哲學的反差在於,他並非把人定義為一個獨立的實體,而是一個個體被嵌入一個承上啟下的關係紐帶裡。由此可知,個人之所以貧窮,不是因為他們自己的個性特徵造成的,而是導因於他們和社會其他成員的關係(或是他們缺乏關係)。貧窮的人,被社會排除在外的人,之所以落入這般處境,是因為我們把他們當作「他者」(the other)。

  我想透過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這個社群主義的立場。非裔美國新保守派經濟學家盧里(Glenn Loury)常常談到一個悲劇性的情況,就是有太多年輕黑人在美國因為輕微的毒品犯行被長期關押。盧里並不是說要讓他們通通離開監獄,因為他們畢竟觸了法,但是,讓他憤憤不平的是,整個社會默許這種情況。他的論點是,如果這些年輕人出自中產階級的白人家庭,這麼長的刑期肯定不會被接受,我們這整個社會應該尋求其他的解決方式。正是因為我們把黑皮膚的年輕人當成「他者」,我們才會接受用關押的政策來處理他們在毒品方面的涉入。

  拒絕社會孤立

  若瑟神父根據一種深刻的天主教角度來理解窮人的處境,但是,他所傳達的訊息卻不只是為了天主教徒,而是為了我們每一個人。他召喚我們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來理解貧窮,不光是把它當成一種窮途末路和社會壓迫,同時也是理解它造成的社會孤立。而這樣的社會孤立,是我們一起造成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份;就是因為這樣,我們的生活和窮人遠遠分隔開來,到最後,我們甚至沒有了悟到,他們的命運也是我們的。

  在猶太人的文化裡面,生活在極端貧窮中的人和被社會孤立的百姓,被描述成「異鄉人」(the stranger)。中世紀偉大的猶太智者摩西‧麥蒙尼德(Moses Maimonides, 1135-1204)在他系統介紹猶太法典的《密西拿‧妥拉》(Mishnech Torah)中說:

  「珍愛那個投奔於上主羽翼下的異鄉人,就實踐了兩條正向的戒律:首先,因為這樣一來,他就被融入了我們的鄰里(我們必須義不容辭地去愛鄰人);其次,因為他是異鄉人,而《妥拉》說:「你也應該愛異鄉人。」(〈申命記〉 10 :19)天主要我們充滿對異鄉人的愛,一如他要我們愛祂。經書說:「你當愛上主,我們的神。」(同上 6:5)祂是唯一且神聖的,祂愛異鄉人,就如同經書記載的:「而且祂愛異鄉人。」(同上10 :18)

  若瑟神父和麥蒙尼德,在我看來,有一個很深的共識,那就是,天主要求我們尊敬窮人。


克里斯多福‧溫許普(Christopher Winship,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112898
  • 叢書系列:Caring
  • 規格:平裝 / 348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7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12段學術遊蕩   ●三千年時空穿梭。《翦商》作者全新力作──《歷史的遊蕩者》。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