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2:給愛的人沒煩惱,被愛的人沒痛苦!

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2:給愛的人沒煩惱,被愛的人沒痛苦!

  • 定價:300
  • 優惠價:79237
  • 優惠期限:2024年06月2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推動善終宣言: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暢銷書醫師最新續作!
  適時放手才是真愛!
  將心比心,
  有誰願意明知自己就要死了,還要忍受被插管、刀割凌虐之苦?
  「放下自己是智慧,放下別人是慈悲。」
  千萬不要讓無效醫療剝奪末期病人善終的權益。

  人生最後一件大事,圓滿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

  生命的意義是甚麼?醫療的本質是甚麼?在兩隻腳壞死的病人身上,我看到醫療殘酷的在延長末期病人的痛苦。

  生命有極限,醫療也有極限,孝順要及時,大限來臨時放手也要及時,才能避免日後的遺憾,讓家人走的更安詳,如此在伴隨死亡的感傷裡,將會多一點溫馨,少一些悔恨。

【國內推薦】

  王志嘉 三軍總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王惠暢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顧問醫師
  尹彙文 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秘書長  
  田秋堇 立法委員
  江綺雯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局長
  邱泰源 臺大醫院醫學系教授
  李偉強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長
  李毓芹 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主任  
  林建德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 (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
  周希諴 中山附設醫院安寧病房主任
  陳曼麗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  
  陳榮基 臺大醫院及恩主公醫院教授、佛教蓮花金會董事長
  陸達誠 天主教耶穌會神父、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榮退教授
  曹祖明 曹祖明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師
  胡忠信 政治評論者
  黃煌雄 監察委員
  黃勝雄 醫師、門諾醫院總執行長
  程味兒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
  趙可式 台灣安寧療護推手、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教授
  蔡仁捷 新北市建築師公會理事長
  賴允亮 馬偕醫學院教授、馬偕放射腫瘤科與安寧中心資深醫師
  賴世雄 常春藤解析英語雜誌社社長  
  羅世薰 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院長
  釋心定 人間福報發行人
  釋慧開 南華大學學術副校長
  蘇逸玲 台北榮總護理部督導長
  (依推薦人姓氏筆劃排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秀丹醫師


  擁有快樂的童年、愛我的父母親和七個兄姊,以及疼愛支持我的老公、一雙可愛的兒女,是我感到最幸福的事。有良師益友的提攜、有志同道合的夥伴、有能力幫助別人,是我覺得最感恩的事。參與SARS的防治工作與安寧緩和醫療的推動,讓我對醫師的神聖使命有更深刻的體認。

  ●學歷
  苗栗縣立山腳國小、致民國中; 台北市立中山女中、私立中山醫學大學醫學士、國立陽明大學急重症醫學研究所碩士、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法律與政策組博士班肄業

  ●現職
  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高壓氧治療負責醫師、疾病管制局北區肺結核諮詢委員、中華民國(臺灣)安寧照顧基金會委員

  ●專長
  胸腔及重症醫療、高壓氧治療、末期病人的緩和醫療

  ●重要事蹟
  臺北榮總臨床優良教師獎、陽大附醫優良教師獎
  衛生署治療SARS有功個人獎
  宜蘭縣有功醫師獎(肺結核防治)
  宜蘭縣優良醫師獎
  102年教育部優秀公務人員獎
 

 

目錄

推薦序/
以敘事醫學內省、療傷與發聾振聵  趙可式
真愛無限,請維護無悔無憾的善終權 陳榮基
那股凜然之氣     黃煌雄
從十字若望對死亡之高見談起      陸達誠
陽光良醫,關照生死       江綺雯
選擇幸福,不必受苦!  賴允亮
人人都能善終   釋慧開
莫讓生死兩不安/但願早點認識阿丹醫師  田秋堇
能捨能得的人生路途    陳曼麗
不要無效維生醫療、只要有效舒適醫療    周希諴
安靈緩和治療的最終目的:死得好、更要好好得活!  程味兒
臨床醫師都需看的一本書   黃勝雄
安寧推手        蘇逸玲
用心溝通、醫病協力、病人善終      王志嘉
安寧緩和醫療保有善終     李偉強
敢言敢當的勇氣與魄力  蔡仁捷
人生旅途上擁有善終的結局    曹祖明
對社會大眾提供非常好的生命教育  羅世薰

作者序 人生最大的承擔是回歸愛的本質,做該做的事

第一章 Chapter1 真愛無限,無憾就好
要家人準備西裝和手電筒的老爺爺    
嗜血蒼蠅    
愛滋病患者的故事
生前孩子不聞不問,死後全出現
一個人也可以活得很自在    
不一樣的端午節    
樂天情深的好姊弟
懷念的戲劇大師與水車村    

第二章  醫療不是萬能,因為生命有極限
心有不甘的兒子和痛苦的老爸
悔恨交加,走不出傷痛的家屬    
是愛還是殘忍?醫療的真諦
離情依依,親情難捨的患者    
溝通不良,受苦的老爺爺

第三章  人生無常,能捨才能得
適時放手才是真愛    
傳子不傳女的老先生    
到病房看媽媽要打卡    
每天被插三次鼻胃管的阿嬤    
回家的路為什麼這麼遠?
在乎別人想法,違背老婆意願的男人

第四章  不當醫療給付,病人有家歸不得
我要回家    
酗酒者的悲歌    
同樣是嵌入性疝氣,治療過程大不同    
醫師,你們就幫我兒子拔管吧!    
回家的路太難太難
缺愛症,一位醫學中心總醫師的無奈
你躲起來默默承受一切,才會讓我擔心遺憾一輩子!

 

推薦序 1

以敘事醫學內省、療傷與發聾振聵
 台灣安寧療護推手、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教授  趙可式

  「生命有極限,醫療也有極限,儘管他的兒子之中有一位是醫師,但再怎麼樣的關心、再怎麼樣的治療,生命還是會終止的。孝順要及時,大限來時放手也要及時,才能避免日後的悔恨!」

  秀丹醫師在本書中,「悔恨交加──走不出傷痛的家屬」所描述的故事,幾乎每天在台灣各個醫療機構中發生。我們上週才遇到相似的案例,老媽媽的癌細胞轉移到全身,作為開業醫師的兒子,用極強硬的態度要求醫院「救到底」,為了解除身為兒子自己沒有及早發現母親生病的罪惡感。老媽媽最後插了滿身管子,在一套急救程序中肋骨斷裂,胸膛因電擊而紫黑,流著血、流著淚斷氣。

  在華人文化中有許多不合時宜的觀念,隨著民智開發,早已改變。例如:纏裹小腳的審美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孝道觀等。現代人真的該改變「救到底也不放手」為孝道的觀念了!「愛他,就是以他的福祉為考量」卻是不變的真理。對於親人或自己到了「天命」之時,「終享平安與尊嚴」、「無痛苦地壽終正寢」才是真正的愛或孝道!

  秀丹醫師是一位德術皆備的急重症胸腔科醫師,終日在加護病房(ICU)中與病痛為伍,與死神拔河。看多了人間滄桑,世態炎涼,與生命無常。她以生動的筆調,描繪出第一手的病人/家屬經歷,構成本書的26個血淚故事,是一本難能可貴的「生死教育」範本,為醫護專業人員及普羅大眾,都極具啟發。

  自2000年以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的瑞塔‧雪蓉醫師(Rita  Sharon, MD, PhD. Columbia University)開創了「敘事醫學」(Narrative Medicine),從病人傳記、現象學、心理分析、創傷研究、美學等出發,來培養醫師關照、傾聽、訴說病人故事的能力,以感動自己並感動別人。

  秀丹醫師的故事讓人們醒悟:「我們常以最殘忍的方式來對待最疼惜我們的人」,這位醫師作家用深刻的觀察,描摹及捕捉了善終與善別的真諦,是所有願意學習臨終醫療者的必讀書。

  人的臨終與死亡是不可逆的,無法後悔的,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或許無法通曉許多其他知識,但對生死教育卻是無可避免,該學習的人生大事。阿丹醫師的這本《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2:給愛的人沒煩惱,被愛的人沒痛苦。》就是讓我們內省、療傷與發聾振聵之作。

推薦序 2

真愛無限,請維護無悔無憾的善終權
 佛教蓮花基金會董事長、臺大醫院及恩主公醫院醫師教授、曾任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 陳榮基

  本人有幸參與安寧緩和醫療的推動,希望扭轉國人不敢面對死亡,極力搶救到底的觀念。在眾多熱心戰友中,很感動看到三位長期在加護病房中搶救病人的領航人員,臺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及臺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黃勝堅,與陽明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主任的陳秀丹,他們在數十年奮戰中,雖然挽回很多寶貴的生命,但也看到更多在他們手上接受痛苦折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最後含恨而終的病人!他們能夠撥出寶貴的時間,努力與家屬做家庭會議溝通討論,最後獲得家屬的認同,願意選擇讓親人減少痛苦,安詳往生。有時,他們在幫助病人安詳有尊嚴的逝世後,比救回生命,得到更多家屬的感恩!

  他們努力推廣安寧理念,也出版了幾本很感動人的書籍。現在,秀丹醫師又推出她的第二本大作:《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2:給愛的人沒煩惱,被愛的人沒痛苦》,讓我再一次受到震撼。

  生老病死,就像春夏秋冬的自然現象,沒有人可以改變。很多人臨終,都已經歷經過癌症或器官衰竭的長期折磨,我們還忍心在最後還要用盡現代醫療的各種「酷刑」來折磨她嗎?在還沒有現代安寧緩和醫療的措施以前,美國梅約診所的院長梅約醫師,就教導他的年輕主治醫師,最後協助一位住在八人床病房的癌末老人善終的方法:「把病人轉到單人病房,在病房內,準備一大桶冰塊,用電風扇吹;不要再拚命救治了。」

  秀丹醫師告訴我們:「真愛無限,無憾就好。醫療不是萬能,因為生命有極限。人生無常,能捨才能得。」不要因為「不當醫療給付」,讓「病人有家歸不得。」作為家屬,不要認為沒有讓醫生搶救到底,是不孝,應該是要協助你的親人,勇敢面對末期疾病,讓醫療人員以安寧緩和醫療,協助病人安詳往生。

  阿丹在這本書中告訴我們:「愛長輩,我們不只平常就要孝順,在長輩往生的過程中,不要讓他們受苦受難,也是同樣重要。」作為醫師,不要以為絕症病人的死亡,是醫療的失敗;未能協助病人安詳往生,才是醫療的失敗!

  在無法做適當抉擇時,不妨請教醫師:「如果病人是你的親人,你會作何抉擇?搶救到底?還是,協助她安詳往生?」如果你怕屆時無法下定決心,作何選擇,請多念幾次秀丹醫師的這本好書吧!

  春夏秋冬,四時運轉;我們能否「生似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願本書的讀者都能健康順遂,安享天年,最後都能無痛無悔,壽終正寢。

推薦序 3

那股凜然之氣
 監察委員 黃煌雄

  在本屆監委任內,當我完成用力最深、也與民生關係最為扣緊的「全民健保總體檢」調查報告之後,為了使這份「總體檢報告」能從監察院的觀點跨出去變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經由我所創立的台灣研究基金會和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共同舉辦三場有關第三波健保改革的系列研討會,盛況空前,更重要的是,凝聚了產官學有關無效醫療的「九四共識」。

  其中於民國一百年九月四日舉辦的第二場研討會主題是:「從三個經典案例(洗腎、呼吸器、葉克膜)談醫療資源分配正義」,陳秀丹醫師是主講者之一,由於她是將無效醫療轉移到安寧緩和醫療的有力推動者之一,多年來且一直在第一線醫療現場身體力行,因此儘管她的發言洋溢著專業、愛心與倫理責任感,仍然引發與會的一些呼吸器業者的不安與回應,包含偏頗與不公的指責與批判。面對此情此景,作為主辦單位之一,我不免有些擔心,但令我印象深刻的不僅僅是陳醫師有理有力的答覆,更是答覆時所展現的那股凜然之氣。

  當陳醫師希望我為《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2:給愛的人沒煩惱,被愛的人沒痛苦》新書寫序時,我的腦海中便浮現出陳醫師那股凜然的畫面。這本新書所提及的二十六個現場案例,述說著人生不同的境遇,但最後都要「面對死亡」、「面對生命的告別式」,這個時候,「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呢?」面對這個「大哉問」,由於體認生命有其極限,醫療並非萬能,陳醫師不斷在追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醫療的本質是什麼?」她的一貫態度是:該放手的時候就應放手;她認為生命末期的病患,不應如同「每天被插三次鼻胃管的阿嬤」一樣,過著有如被懲罰的日子,而是要如同日本一位老太太所說:「當我牙齒強健的時候,我可以吃硬的食物;當我牙齒比較鬆動沒力的時候,我可以吃軟的食物;當我的牙齒掉光了,我就喝流質的食物;當我吞不下去的時候,請讓我走吧!」

  本書充滿著溫馨、愛心與耐心,也襯托出專業、堅持與信任感,但推動無效醫療轉移到安寧緩和醫療的旅程不可能一帆風順,本書也坦承以對,不僅曾遭遇到病患或家屬的質疑,甚至連「陳醫師,妳當班的時候,病人好像都比較不好喔」這類冷言冷語也都脫口而出;但貫穿全書最令人感動的,還是有如九月四日那場研討會上,陳醫師所展現的那股凜然之氣。這是本書的核心精神。

  如果台灣有更多像安寧緩和醫療重要推手的趙可式教授,有更多像在第一線醫療現場展現凜然之氣的陳秀丹醫師,台灣一定可以早日走上世界安寧緩和醫療的大國。
                                                   
推薦序 4

從十字若望對死亡之高見談起
 天主教耶穌會神父、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榮退教授  陸達誠

  天主教有一個聖人,名叫十字若望(西元1542-1591,西班牙籍)。他有一個「三層紗」的理論。他認為天人之間有三層「紗」,除非把它們一一掀開,天人合一無法達成。

  第一層紗是「存在之紗」,這是受造物共有的紗;第二層是「人性存有之紗」,此為人本性的能力和傾向形成的紗;第三層「靈性之紗」,此紗雖輕薄,仍把天人隔開,必須將它撕破,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終極理想。

  前面二層的紗靠存心養性,自我超越及昇華,使人逐一將之撕裂。但最後一層紗是什麼呢?為何要將之撕開,如何將它撕破呢?

  輔大哲學研究所聶雅婷的博士論文有下面的解釋,她說:

  十字若望認為這層感性之紗又薄又細,它是甜蜜美味的,不能以粗魯的方式來將它撕破。當人越嚐到它的甜蜜美味,越會想把這層紗儘快地撕破。當他到達這個境界時,他同時也準備結束此生旅程。這等人的離世與其他人不同,他是在溫和和甜蜜中,且是在愛的歡愉中過世。靈魂清楚知道自己的純潔富有及充滿德行。他自覺站在分離點上,除了撕破這層紗外,別無所求。而當神為靈魂撕破這層紗後,靈魂得以進入神的國度中。在那兒,他得以與神面對面地同在,再也無法與神分離。

  聶女士又說:

  撕破指排除障礙,非指切斷或毀壞。因愛之渴望超強,撕破的動作簡潔快速,使得愛火焚燒的靈魂渴望快速撕破,相反,切斷或破壞需要花較多的心力,遠不如撕破比喻之確當。

  筆者在十五年前,曾寫過一篇名為《快樂得想死》的文章。文中提到有不少虔誠的基督徒,因渴望與天主持久、緊密地結合而渴望去世。他們不單「視死如歸」,並且是回到最親愛的父親的家,面見慈愛的天父和聖母。

  陳秀丹醫師的新書《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2:給愛的人沒煩惱,被愛的人沒痛苦》像一座顯微鏡,把人最隱沒的思念坦露出來。每個故事後面都有怕死亡的脈絡,作者用說理和委婉的方式解除病人及其家屬對死亡的怕懼,與他們一起做好的判斷,使病人的痛苦減到最低,死亡乃可不再使人害怕。這是一本醫務工作人員及所有關心死亡問題的人必讀之書。

  筆者從一位作「器官捐贈」研究生處聽到陳秀丹醫師的名字。一、二次信扎交往之後,筆者竟被邀為陳醫師新作寫個推薦序,這是我非常樂意做的事。陳醫師沒有把自己的信仰鋪襯在本書談及的個案背後,但她的佛心仁術實一覽無遺,她雖未像筆者一樣鼓吹「快樂地想死」,但她一定在推展「快樂地死」的真諦。筆者與她「教」不同但未不相為謀,更好套用唐君毅先生的話說:「在遙遠的地方,一切虔誠終當相遇」。

  謝謝陳醫師寫這本好書,希望讀者深思之,且向有心人大力推介之,使善終之觀念終能在同胞間普遍落實。

推薦序 5

陽光良醫,關照生死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立法推動人、梵蒂崗教廷聖希爾維斯特女爵士、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局長 江綺雯

  有一天,一直努力培植後進的「安寧之母」趙可式博士神采飛揚地告訴我,安寧療護又增加了一位非常優秀的醫師,她的喜悅令我興奮不已,因為台灣對安寧的需求那麼殷切,而台灣真正能接棒的青年醫師仍是鳳毛鱗爪,這是十年前的事,也是我第一次聽到陳秀丹醫師的名字。

  秀丹醫師將自己獻身安寧療護的點點滴滴,撰寫了這本《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2:給愛的人沒煩惱,被愛的人沒痛苦》,並請我寫序推薦,因我並非醫護人員,很不敢當,而我欣然接受的原因是:想到每年有十幾萬面臨死亡的國人,如果因認知安寧療護的慈悲人道,而能全家圓滿完成道歉、道謝、道愛及道別的「四道人生」,讓生死兩無憾,那有多好!
這本書中的每一篇故事,秀丹醫師都置身其中,她陪伴病人走完人生,她引領家屬走出幽谷,更讓周遭的人學會因真愛而適時放下;她視病如親地杜絕了不少「無效的醫療」,緩解了病人「痛苦的折磨」。秀丹醫師對生死的陽光態度,令人心折!

  因為
  她,用故事,昇華生死的真諦;
  她,用醫德,雨化杏林的學子;
  她,用愛,向世人推廣善終。
  她,用心與淚,寫了這本人人都應該一讀的好書!

推薦序 6

選擇幸福,不必受苦!
 馬偕醫學院教授、馬偕醫院放射腫瘤與緩和醫學資深醫師  賴允亮

  本書是生命故事的演義。秀丹醫師是重症病房又是胸腔專科的醫師,最熟悉各種插管與急救的技術,但她卻透過每一則在高科技醫療現場所發生血淚交織的故事,語重心長地說出內心真誠的吶喊,傳達出無論醫療科技如何發達,終無法使人長生不死。甚至,病人受盡折磨、親友悲慟欲絕。

  今年九月初,美國國家科學院(NAS)醫學研究所(IOM)發表了一份報告指出,癌症醫師缺乏照顧病人的核心能力,不願告知病人有關病情的壞消息、無法與病人充份溝通,且不知道應該適時轉介安寧療護以減少病人的不舒服,致使病人無法得到最適當的醫療。

  雖然是美國的報告,卻仍可以與本書所描述台灣情境相互呼應。依據監察院對於國內的調查報告指出,癌症病人接受安寧療護多集中在死亡前一個月,人數約是死亡前六個月的20倍。這也可看出國內癌症治療的趨勢,多是在病人燃燒將盡、藥石罔效的時刻才接受安寧療護,也因著太晚轉介,而病人多受苦了。

  秀丹醫師也點出現今臺灣醫療制度的浮濫,對於無效醫療並沒有良好的規範與限制,使得全民買單龐大的支出費用,健保給付的方式,也使專業執行者可以從無效又無益於病人的處置中獲得績效,而再次使更多病人經歷無所不用其極的醫療處置。她的親身經歷點出了醫療在追求高品質的同時,也應有高價值。

  「效果」不等於「益處」,不論是醫療專業人員或病人家屬,都應破解這個迷思。當看著機器與管子所帶來心跳、血壓、各種檢驗數字的改變呈現「效果」時,躺在床上因插管而千瘡百孔的病人真的得到了「益處」嗎?書中提到了許多國外醫學會早已經呼籲,醫療是幫助人增進健康或減少痛苦,一旦目標達不到,醫療的正當性就隨之消失。講白了,此時的醫療就成為傷害甚至使人歹終的工具。

  當現行的制度無法在無效醫療的使用上給予我們保障,我們更應該為未來做好準備,這也是現努力推行的預立醫療自主計畫(ACP)。「我希望如何被照顧」,是人人應該思考的問題、也是應具有的生命觀念。

  相信本書能幫助大家重新思考醫療的真諦、醫療專業者的職份、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也期盼藉此促進醫病家屬間互信理性的對話,最終能貫徹意願以達善終。

推薦序 7

人人都能善終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兼學術副校長  釋慧開

  二年前陳秀丹醫師送給我她的大作《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我讀了之後,大為激賞,並且廣泛推薦給我的學生和聽眾。當末期與臨終病人及其家屬面臨生死大事的困境時,陳醫師站在醫師仁心仁術的立場,為他們指點迷津,不要無止境地陷入現代醫療的迷思與困境,有如尋聲救苦的觀世音菩薩,誠屬難得。如今陳醫師的新書《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2:給愛的人沒煩惱,被愛的人沒痛苦》即將出版,囑我寫一篇推薦序,我非常樂意為之。

  在理性上,我們都能認知「生、老、病、死」一方面是生命的自然旋律與週期,另一方面同時也是生命的轉變機制,就如同大自然「春、夏、秋、冬」四時運行一般。然而,當我們不得不面對肉體生命的「極限境況」時,就連醫療科技也都束手無策時,絕大多數現代人的反應是,不斷地對抗病魔和死神,而一再地進行急救,一昧地延長病人有限的肉體生命現象,直到耗盡病人的精神及體力為止。就是因為這種錯誤的認知與作為,現代人絕大多數都死得很辛苦,甚至於死得很淒慘,距離善終的理想是很遙遠的。

  客觀而論,現代人與古代人相比,絕大多數都不得善終,主要原因如下:一、對於生命及死亡有錯誤的認知,恐懼及排斥自然死亡的來臨,因而沒有善終(自然死)的心理準備。二、大幅地拖過人生的賞味期,變成生命的延畢生,錯過可以瀟灑自然死的寶貴時機。三、罹患重大或慢性疾病,或者惡疾纏身。四、現代醫療科技的過度干預,嚴重地阻礙及破壞善終(自然死)的客觀情境。

  因此,我極力地主張:如果已經確定親人已經面臨肉體生命的極限,應該開導及鼓勵他「千萬不要浪費僅有的精神及體力」在對抗病魔和死神上面,而要「保留精神及體力」好好地「活著」準備「往生」,不管時間長短,實實在在地「活出」自我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然後安然「往生」到個人信仰上或者心目中的歸宿。

  面對親人的末期疾病與臨終,家屬最需要做的,也是病人最需要得到的,就是「陪伴」,而非一昧地急救。肉體的生命有其極限,而靈性的生命是無限而永續的,當肉體的一期生命即將落幕時,正是開啟靈性生命跨越時空,進入下一期生命的關鍵時刻。如果希望病人能夠善終,在最後階段家人的親情陪伴才是當務之急,醫療措施的不當干預反而是一種嚴重的阻礙與破壞,事後往往帶給家人無盡的悔恨與遺憾。

  陳秀丹醫師以一位加護病房醫師的身分與立場,並且以其臨床經驗的所見所聞現身說法,有如觀世音菩薩的甘露法水。然而,目前在一般社會大眾的認知以及醫療的場域仍然瀰漫著「殘酷的仁慈」,要改善甚至於扭轉這樣的情境,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希望各位讀者,能夠將陳秀丹醫師所宣揚的善終理念,從自己的周遭開始推廣出去,讓「人人都能善終」的理想早日實現。

推薦序 8

莫讓生死兩不安/但願早點認識阿丹醫師
 立法委員 田秋堇

  我常想,如果早點認識阿丹醫師,我父親是不是就可以少受許多痛苦。

  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時代,可以昂然面對威權國家機器的父親,在眾人噤聲之際,為了拯救良心犯,義無反顧的他,一向威武不能屈。

  我從沒想到,有一天他會倒下來。剛開始,他的手不自主顫抖,不能再握筆為文投書。過去不需人協助就能輕易倒立的他,慢慢地,行走不便。精通德文、拉丁文、英文、日文、中文的他,慢慢地,看書無法理解其中文意。

  他開始坐輪椅,無法自理生活,需要看護照顧。他不斷進出醫院,有一天他對我說,他不要再住院。我問他為什麼,他面有難色的說,上回住院之後他開始要穿紙尿褲。我感到心酸不忍,但還是撒嬌的對他說,不行啊,有病還是要住院啊,不然媽媽會擔心啊……。

  當時我以為,最壞的情況不過如此。但爸爸住院後總還是會回來,也還會和我聊天,甚至談談他年輕時候看過的書。總還是,我一向認得的爸爸。

  直到有一天,媽媽驚慌來電,說爸爸因肺部纖維化無法呼吸,我從宜蘭火速趕往台北,趕到醫院,醫生已為他插管。我握住他的手,淚流滿面,問他痛不痛,他極輕微的點點頭。
如果那時,我認識阿丹醫師就好了。

  沒有人告訴我們,我的父親正在慢慢一去不復返。我們總以為,現代醫術可以「醫治」他,以為一切都還有挽救的餘地。或許當時的醫師講得太婉轉,譬如,插管過了些時日,父親的嘴巴由於無法閉合,口腔黏膜開始潰瘍,醫生說必須氣切,最重要的,他告訴母親,氣切後無法言語,但如果把喉頭的洞塞住,父親還是可以再說話。

  這句話給我們無比的希望,以為父親終有一日可以再和我們談話,以為可以再聽到從小聽到大的父親的聲音。沒想到,這成為一個殘忍的開始。

  我請教過所有朋友,家人只要有氣切過的,沒有一個不後悔。我下定決心告訴母親不要氣切時,沒想到由於手術室有空缺,父親被提早一天推進去氣切。從此展開了一個令我想都想不到的、漫長的、折磨的道別。

  剛開始,醫院按照健保局規定,要訓練父親「自主呼吸」,塞住喉嚨氣切孔,父親當然無法呼吸。「訓練」後父親滿臉脹紅、雙眼翻白、滿身大汗,母親驚慌莫名,不知發生何事,知情後當然十分憤怒。醫院告知,訓練失敗,證明無法自主呼吸,父親以後的治療才能申請健保給付。

  這是我第一次感到這個制度,令人不寒而慄之處。

  也是我第一次徹底了解,父親永遠不可能再和我們說話了。

  躺在病床上的父親,剛開始還可以舉起手來搔癢,後來連手也舉不起來了。由於氣切,哪裡癢也無法說,只能扭動身子,旁邊的人看得心急,問也問不出所以然,只能不斷撫摸他的身體,但他還是癢。他的各種器官功能日漸衰壞,他是醫生,想著他清醒的看著自己的身體一寸一寸的死去,我覺得十分殘忍。

  到後來,他只剩下眼睛可以動,問他要聽莫札特,沒反應,聽貝多芬好嗎?眨一下眼,表示好。到後來,連眼睛也不眨了。

  父親三十六歲才生我,第一個孩子,母親常說,他疼我,有如日本諺語「放進眼睛都不覺得痛」。到後來,我到他床邊喚他,他也沒反應了。

  我覺得,好像回到燈火闃黑的老家,站在門外不斷拍打,總覺裡面有人,卻無人回應,又不敢離開,只能一次又一次拍打那扇你曾經熟悉的大門……。

  後來母親告訴我,黃昭堂博士來看父親時,父親竟然流下眼淚。

  闃黑的老家裡面真的有人!

  有人,為何我拍門,卻不回應?我感覺自己好像被拋棄。

  他在黑暗中,連回應我的力氣也沒有。還要日夜不斷承受各種插管、抽痰的痛苦,讓我萬分心碎。

  如果我早一點認識阿丹醫師就好了。

  母親後來跟我說,千萬不要給她氣切,我只能往好的想,父親用他的受苦為我們大家上了寶貴的一堂課。至少,母親和我們都不會承受他所遭受的痛苦。

  父親火化後,骨頭呈現斑駁的粉紅色和淺綠色,撿骨師說他吃了太多的藥。他生前經歷的那些無效醫療,甚至深達他的骨頭。

  父親的經歷,使我在立法院積極修訂「安寧緩和條例」,期盼能儘量減少無效醫療,建立一個生死兩相安的制度。但願我們的國家,切莫耗費了鉅額健保資源,還導致死者生前受盡苦楚,生者一生輾轉難安。

推薦序 9

能捨能得的人生路途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    陳曼麗

  人生無常,常常在還沒有準備好時,就要說再見。

  即使已經有心理準備,但在生命尾聲,總覺得做得不夠,還有尚未圓滿之處。

  人生,無法盡善盡美,只能盡力而已。每個人要面對的功課不同,所能釋放的元素也不盡相同。即使是同一家人,功課還是要自己做,自己承擔。

  有些時候,要說再見,不是在生命的盡頭,而是在生命途中的轉彎處,跟朋友說再見,跟愛人說再見。相聚是緣分,分手是必然,能捨能得,讓自己的生命所不能承受的重擔,可以讓自己放下。放下,不是永不再相見,而是讓自己來做自己的功課。

  把自己的人生延展的比較順暢,儘量減少別人的負擔。

  而在自己能負擔的情況下,願意承諾負擔是一種幸福感,這種負擔就不會是痛苦,而是一種歡喜。如是歡喜,應該抱怨委屈會減少吧!

  讀到陳秀丹醫師《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2:給愛的人沒煩惱,被愛的人沒痛苦》一書,以人生見聞,開闊的視野,分享故事,深層思索,讓人增加修練的智慧,人生大不同,卻有些影子是存在在周遭的包容,心心相惜!

推薦序 10

不要無效維生醫療、只要有效舒適醫療
 中山附設醫院安寧病房主任 周希諴

  阿丹醫師是我優秀的小學妹,她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中,很難得的透過細膩文筆,讓我們能跟她一起,遇見各種各樣的人生,看見一個人、一對夫妻、一個家庭……的生命各種樣貌,最重要的,阿丹醫師也帶著我們,對當今的醫療做深刻的省思。

  阿丹醫師這本書,將醫療帶回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性照護」─全面考量、尊重病患生命、存在意義;也考慮醫療本質─減少無效醫療、只需有效醫療。這種醫療讓醫病雙方,共同學習「接納」─接納生命以及醫療的有限,並思考在有限的生命之中,激盪出人性無限關懷的潛力。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如果愛這個世界,和離開這個世界一樣真實,那麼生命中的相逢與分離,也一定有其意義。」這樣的意義,要經過一些智慧,一段時間沉澱、思索與煎熬後,才開始思考;也需經過反覆於抉擇、矛盾間的不斷拉扯與心痛之後,才能體會。

  阿丹醫師透過這本書,揭示安寧緩和醫療照護的兩個重點:「不給無效維生醫療」以及「給予有效舒適醫療」,讓我們瞭解生命末期的醫療與意義。就如作家Richmond所說:「在時間的大限前,請善用時間」(Take time before time takes you),透過這種理念的醫療,才能讓末期病人以及家屬,有機會更積極、有效率,更加把握時間,平安的走完最後一程,確保「生死兩無憾」,完成「生死兩相安」。

推薦序 11

安靈緩和治療的最終目的:死得好、更要好好得活!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 程味兒

  認識阿丹醫師二十年了。從看見她的第一眼就能感受到她質樸善良的性情,不虛偽、不做假、凡事感恩,工作上更是任勞任怨的沒話說。看著這樣的她,常常為她心疼。現在雖然對她做的事充滿欽佩之情,但是還是為她心疼,因為我深刻了解推廣「安寧緩和醫療」這條路走來有多不容易。

  以前在台北榮總最怕冬天!這時節榮民老伯伯常因心肺等慢性病惡化而住院。一到夜晚,總有呼叫急救的廣播!加護病房不夠用,呼吸器也不夠用!雖然衛生署及健保局從西元2000年起推行呼吸器四級照護系統,解決了加護病房一床難求的窘境,卻製造了慢性醫療資源膨脹,增加無效的醫療支出!根據統計,慢性呼吸照護病人中有70~80%是神智不清、毫無生活品質可言的。造成這樣醫療及病人「雙輸」的情況,民情及制度是主要問題!

  在現代社會裡,孝道的實踐,雖然比不上傳統社會,但是觀念還是深植人心。大部分的人都怕被背負不孝的罪名,所以有從來不分擔照顧長輩生活起居的子孫,只有在長輩住院時才出現,而且反對安寧治療最激烈的,往往也是他們!另一方面,平日就很孝順的子孫,或者是無法面對現實、或者是心理上沒有準備好捨不得放手,也或者是無法承受來自其他親友指責的壓力,便一味的要求無效的醫療,苦了自己,更苦了病人。曾經我跟一個大腦出血、甦醒機會極為渺茫的病人家屬談及安寧緩和治療時,家屬當場透露出防備、不信任的眼神;事後詢問護士我是不是外國醫師,才會如此冷血!跟阿丹醫師內文提及的《嗜血蒼蠅》一文遭遇類似。

  我們的國家到現在還沒有適當立法,支持及保護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健保的給付浪費在無效醫療上;衛生主管單位常以推諉責任方式處理民眾投訴等等,都造成醫病關係惡化,更浪費了寶貴的醫療資源。

  安寧緩和醫療還有很長很難的路要走。但是阿丹醫師就這麼不怕困難、傻傻的當起了開路先鋒。這本書除了繼續闡述適前一本書裡所提到適時放手與善終的觀念外,還有藉由病人的真實故事,鼓勵大家正面思考生命的意義、及感恩惜福。只要活著,就盡力學習讓自己更快樂,或去幫助比自己更弱勢的人。我想這才是安靈緩和治療的最終目的:死得好、更要好好得活!

  這本書除了推薦給一般民眾外,也真心的推薦給醫學生、住院醫師、或是主治醫師,可以從中學習到與病人/家屬溝通安寧緩和治療的技巧,也可以作為自身陷入迷惑困境時的參考借鏡。

推薦序 12

臨床醫師都需看的一本書
 門諾醫院暨相關事業機構總執行長  黃勝雄

  因著社會的進步,臨床醫師也分成了許多的專科和次專科來照顧病人的需要。他們執業懸壺濟世的過程中,總會經歷到無法治療的病症!有些醫師就轉介給別科的醫師去照顧處理,不知道怎麼再面對這種末期的病人。因為自己無法應付而想逃避!這一本書一定會帶給你許多的幫助!

  《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2:給愛的人沒煩惱,被愛的人沒痛苦》是陳秀丹醫師的第二本書。我讀著這本書就像看到陳醫師一樣的親切,那麼充滿本土口味的「和藹」和「關懷」。她所寫的每一個故事,都好像是自己執業中曾經看過的經驗。只是那時還沒這本書當參考。而每次遇見都想逃避或隔離自己,常以時間不夠為藉口而抽離,自私地保護自己。因此我特別敬佩陳醫師能日以繼夜又那麼敬業地接受其他臨床醫師丟給她的「垃圾」!但她卻把它們變成黃金那樣地貴重!這些經驗,她都歷歷如繪地紀錄在這本書上,我讀完後受益良多,希望每位醫師都能看到這本書。

推薦序 13

安寧推手
 台灣安寧緩和護理學會理事長  蘇逸玲

  在台灣談安寧,大家第一個映入腦海的影像,敬稱「安寧之母」的趙可式老師實當之無愧。當安寧病房先後在一所所醫院成立後,有更多的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志工……等,如泉湧般加入了這個守護末期病人的安寧醫護專業團隊。其間陳秀丹醫師的名字漸漸為大家所熟悉,尤其是當你看過她寫的一本書《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後,印象將更為深刻。

  對身為臨床護理工作多年的我來說,「愛滋」與「安寧」幾乎是我護理後二十年的臨床工作重點,也成為我即將退休後的終身職志,而陳醫師所撰寫的篇篇床邊案例,皆是我數十年來耳熟能詳的臨床實際體驗。

  如果當醫療無法再增進病人的健康,如果當醫療無法再減輕病人的痛苦,如果診斷已被確認為瀕死的末期病人,請問醫療還能為他做什麼?是付出驚人的痛苦代價換取他的最後一口氣嗎?是明知不可為而為的只為讓親人見最後一面而誓死救到底嗎?請問這是所謂的「善終」嗎?如果醫療救回來的是一個植物人,醫療對病人而言已屬失效。對從未被插過管子的人而言,很難體會那種分分秒秒的痛苦感覺,但我們卻以為那是愛,實際上對病人卻是嚴重的傷害,並往往成為安詳往生的障礙,如果真愛他,我們又該怎麼做呢?

  如今陳醫師即將出版《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第二集,她再次集結點點滴滴的真實案例,深入探討病人在面對死亡的過程中,由於家屬沒有設身處地站在病人的立場去設想,沒有聆聽病人心中的吶喊與期盼,導致不當的醫療而嚴重傷害到病人,成為病人臨死前的折磨。陳醫師在書中也提及,如果事前醫護人員多與家屬溝通,相信病人生命的最後一些日子絕對不是以痛苦做為終結。陳醫師不斷叮嚀我們應當機立斷,語帶祥和,最終目的就是不希望家屬日後有無盡的悔恨。唯有在醫療的前提下,向家屬解說病情,透過溝通讓家屬明白實際的狀況,分析利害得失才不至於讓病人白白受罪,不得善終。

  陳醫師不厭其煩的提醒我們,醫療的本質是行善,法律必須保障醫師可以拒絕無效醫療而不會受到汙辱與謾罵,面對臨終病人,讓我們培養人道精神,而逃避死亡則讓我們喪失學習如何「善終」之絕佳機會。陳醫師在務實的臨床經驗中  不僅懂得權巧方便,觀機逗教,尤其善於運用譬喻、問答等方式,讓家屬容易明白。天地化育眾生,生命有極限,醫療也有極限,既要善生,也要善終,何不讓已瀕臨末期的病人安祥往生。

  醫療治癒疾病的能力,不代表具備凌駕死亡的權力,讓我們以「被愛的人無痛苦,給愛的人無煩惱」的心量,投射到周遭有緣的病友,並向這位安寧推手 - 陳秀丹醫師表達無上的敬意。

推薦序 14

用心溝通、醫病協力、病人善終
 三軍總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法學博士、中華民國與台灣醫事法學會理事 王志嘉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經道路,人類對於死亡的不可逆性與不確定性,向來存在著恐懼感。在華人(東方)社會,對於死亡議題,似乎又更為避諱,加上有句諺語「好死不如歹活」,以至於病人與家屬間、醫師與病人間,要談論死亡與善終議題,在過去似乎是一種奢望。

  然而,由於醫療科技的進展,心肺復甦術、葉克膜(葉醫師)等維生醫療的發明,人變成不容易死亡,是否所有人都有必要施救無生命徵象的那一刻為止,醫學界出現了反思的聲音,安寧緩和醫療、重症安寧的興起、對於無效醫療的探討、以及對於心肺復甦術與葉克膜使用必要性的檢討,反應醫界的自省之聲。就民眾而言,病人醫療自主權的興起,對於生命價值與生活品質的重視,也開始關注自然死與善終的議題。

  對於自然死與善終的議題,最困難的地方在於「醫療的不確定性」。醫師必須有其專業素養,並透過其專業判斷,評估治癒的可能性與可行性,然後與病人仔細溝通,醫病協力尋求共識,共同做出決定,以利病人的善終。本書作者陳秀丹醫師,恰如其分的扮演好此角色,其用「心」之深,殊為難得。

  從陳醫師的書,可以明白看出,她對於重症病人的病情在客觀評估後,能夠適時且同理的告知病人與家屬,一方面不會給病人與家屬過度的期望避免誤判,一方面又能適時提供病人與家屬必要的心理支持,協助他們度過難關。在醫病互動的過程,用「心」溝通,展現醫療專業,尊重病人自主權,是一位值得的尊敬的良醫。

  在醫學界,要勸病人積極進行醫療行為,包括無效的醫療等,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通常不用花太多時間溝通,省時又快速;然而要告知病人詳情,權衡利弊,告訴病人何時該放手,對於醫、病、與家屬之間都是一大挑戰,不論是採用傾聽、陪伴、或是溝通等方式,都要用心,都要花時間,對於忙碌的醫師,若不具有以醫學人文為本、以人性尊嚴為本,以及堅持自然死與善終的信念,其實是很難做的到,欣見此書的問市,相信對於自然死與善終議題的推廣更添動力。

  自然死與善終的議題,兼具科學與藝術,兼具醫療專業與人文關懷、兼具醫師專業與病人自主,雖然已露出一線曙光,但還有種種難關,相信在醫、病雙方的共同努力下,開花結果必是指日可待的。

推薦序 15

安寧緩和醫療保有善終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長 李偉強

  為尊重末期病人之醫療意願及保障其權益,以避免造成臨終末期病患之雙重弱勢處境,現行住院重症病危之病患,且已進入末期狀態者,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已自一o一年十二月一日起新增「緩和醫療家庭諮詢費」納入健保給付,諮詢參與人員包括主治醫療團隊、病患或病患家屬,以鼓勵醫院積極推動臨終安寧緩和醫療,減少死亡前之不當醫療利用。

  我國的安寧緩和醫療發展至今已逾二十載,在政府與民間機構大力推動下,納入安寧緩和療護服務的醫療院所逐漸增加,民眾的接受度亦較過去普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民眾可以先在意識清楚的時候先行思考是否要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不僅讓家人清楚病人自己想法,同時也免除家屬最後幫病人抉擇的困境。

  感謝陳秀丹醫師分享臨床真實案例,透過生動故事,讓社會大眾均明白易懂,有助於推廣安寧緩和醫療之觀念。

推薦序 16

敢言敢當的勇氣與魄力
 新北市建築師公會理事長  蔡仁捷

  同為「四師」的成員,因其專業領域及服務對象不同,各有不同的養成教育及執業環境與特性。但均需在現有的法令規章制度下運作,在整個社會倫理觀念崩解及社會價值觀急遽改變下,真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大家都充滿了感慨及無奈。

  去年拜讀陳醫師的《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大作,了解到醫界執業環境豐富內涵的甘苦,感動其仁心仁術的高超醫德,更佩服其敢言敢當的勇氣與魄力。

  生老病死是人乃至所有事物的不變歷程,在陳醫師用心著作中特其親身經歷的二十六個案例,分別以「真愛無限」,「生命有極限」, 「能捨才能得」等三章節呈現在這生命歷程中,每個人因人而異的不同面貌及結局,並提出發人深省的心得,值得大家日常生活中時時遵行的座右銘。

  如「孝順父母要及時,大限來時放手也要及時,才能避免日後的悔恨」;只要有心「一個人也可以活得很自在,好好珍惜與感恩日前所擁有的一切」,最後一則生死兩相安的報導案例,感人熱淚。

  希望在陳醫師的大聲呼籲下,台灣的醫療體系能早日建立與歐美同步以人道為本的先進制度。政府(醫院)及民眾能深刻深思並付諸行動;珍貴的醫療資源應當用在幫助病人及預防疾病,無效的醫療應該停止給付,才能杜絕無必要的醫療行為,為世人稱羨的台灣健保才能永續經營。

推薦序 17

人生旅途上擁有善終的結局
 建築師  曹祖明

  去年「新北市建築師公會」成立讀書會,介紹各個領域的好書給會員,其中一書《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邀請了作者蒞臨演講,深為陳秀丹醫師的人道精神及善終理念所感動。身為台北榮總103俱樂部(胃癌病友會)會長,深知重症病人及家屬的惶恐、焦慮及尋求協助的渴望,看了這本書,相信對面臨重症或末期病患的家屬在病患做急救等治療時,會有更正確的決定。

  現在陳醫師出版續集,有更多的案例提供大家收取經驗,對讀者一定有更多的體悟與受益。

  祝福所有看到本書的有緣人及周遭的親友,日後在人生旅途上都有個善終的結局。

推薦序 18

對社會大眾提供非常好的生命教育 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院長   羅世薰

  一九九三年起,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二O一一年的老化程度則已排名世界第四十八名。依照預估,二O二五年時,台灣將成為超高齡社會。敏銳的人早已嗅出商機,相關銀髮產業正如雨後春筍般爭相冒出頭來。然而,老化之後無可避免的就是死亡,而我們是否能以同等的關注,對待這個人生的大課題呢?

  「生死學大師」伊莉莎白‧庫伯樂在《天使走過人間》一書中說:「通過了人生的考試,完成了我們在人間的學業,我們就可以畢業,脫離禁錮靈魂的肉身,如同一隻蝴蝶脫離繭。時機成熟時,我們就會飛昇而去,擺脫病痛、恐懼和人生一切的煩惱。」對病患本身來說,若能在面臨死亡時,建立起這樣正面而豁達的心態,在臨終時便能掌握主控權,決定自己的最後一段路要如何善終。

  對陪伴的家屬來說,簡媜說得好「關鍵時刻,應該替父母做一個好決定,還是優先照顧自己的感受做下決定?還是被輿論牽著鼻子,做出他們想要的決定?」一語道破多數子女在面臨父母重病臨終前,不願也不敢背負「不孝」、「遺棄」等罪名,硬是痛苦的與死神拔河,加諸許多無謂又痛苦的醫療在父母身上。

  對於在第一線辛苦的照顧病的醫師來說,《死亡的臉》一書的作者許爾文‧努蘭諄諄教誨年輕醫師,要以醫者自許,而不是疾病的征服者,如果病患漸漸不被視為一個活生生的個體,而是一個複雜且充滿挑戰的案例,為了病患渺茫的一線生機和自己的成就感,做了太多無謂的醫療,反而會加重患者臨終的痛苦,讓他們不能平靜而有尊嚴的走完人生最後一場宴會。

  非常感佩作者陳秀丹醫師,她是我們醫院呼吸治療科醫師,平日積極地推動安寧緩和醫療。在極度忙碌的工作中,記錄下她親身經歷的臨床案例,不著痕跡地闡述了對真愛的表達、親情的真諦、生命的價值等課題的答案。不但對病患、家屬、醫師,提供了極深的省思,也對我們的社會大眾做了非常好的教育。

作者序

人生最大的承擔是回歸愛的本質,做該做的事


  感謝上天,透過我的第一本書《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一位加護病房醫師的善終宣言》,讓我認識許多原本不認識的國內外朋友、團體和陌生的地方,這些人、事、地、物豐富了我的生命,也讓我更加領悟到身為一位醫師的神聖使命。

  雖然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今年已經再次修訂,但放眼台灣的慢性呼吸照護病房,生命末期無意識的患者,經由這個合法機制撤除維生醫療的案例實在不多;還有許多的醫護人員不清楚新修訂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也仍有許多臨終的患者在急性病房裏接受無效益的醫療,徒增痛苦,不僅浪費醫療資源,更讓有良心的家屬悔恨、心痛一輩子。

  生命雖然有極限,真愛卻能永流傳。醫療的本質是行善,人生成長的過程是不斷的學習—學習如何在大自然中與萬物共存、如何在不斷的取捨中,讓有限的生命活出最大的價值。平日要注重身體保養,也要認老、服老,才能老的身心安適,品味生活樂趣;醫療工作者更要知道病人老化的過程。愛是一切的根源,有愛的醫護人員,懂得積極搶救病人,也懂得適時放手;真正孝順的人,平時就知道反哺,會站在長輩的立場來考量,而不會只為了滿足自己『父母還在』的假象,或繼續坐享父母的月退俸、保險金,使生命末期的父母處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人間煉獄,過著僅存呼吸、心跳、被迫灌食的『生物式生命』。

  台灣目前有許多無效益的醫療是應家屬要求下的產物,因為醫師怕被家屬無理糾纏、提告,以致不敢做對的醫療行為,這是台灣的恥辱,也是全民的悲哀。病情告知是醫病關係很重要的起點,真相必須讓病人清楚知道,醫療決策也必須由病人抉擇,不能任由家屬凌駕在病人與醫療專業之上。期盼有良善的法律可以保護醫療的專業判斷與執行、嚴懲醫療暴力事件,讓醫護人員在執行正當的醫療行為時,可以免除不必要的壓力與痛苦,這樣才能避免做出違背醫療倫理、不符合病人最大福祉的『殘酷醫療』。

  醫療資源有限,國家更應重視預防保健、宣導健康的生活態度與行為;健保給付要合理,杜絕糟踏生命尊嚴的無效益醫療。生命必須是真實的,喜樂的活,尊嚴的死,死的恰恰好,不會太早,也不會太晚,這才是圓滿的人生。

  真正的愛是無私的、是喜悅的,給愛的人沒有煩惱,被愛的人沒有痛苦。放下心中的疑惑,回歸事物的本質,將會發現原來我們追尋的這份愛,無處不在;而人生最大的承擔就是回歸愛的本質,做該做的事。

  感謝我的家人、工作夥伴、三采文化、提供攝影作品的好友蔡素月小姐、為我寫序、推薦的先進,以及用各種形式支持善終的良師益友們,藉由序文致上我由衷的謝意,是您們讓善終的理念更加普及、深植人心。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420477
  • 叢書系列:FOCUS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嗜血蒼蠅

透過近距離的觀察死亡,
我們才可以知道平常要怎麼樣的活,
才可以死得剛剛好,不會太早,也不會太晚。

有一位老奶奶自從一年多前中風之後,因為反覆的肺炎、泌尿道感染密集的住院,其中有兩次呼吸衰竭住進加護病房,還被插上氣管內管。當我的電腦上出現這位病人的名字時,我的腦海馬上就浮現了兩位鮮明的人物,那就是老奶奶的兩個孫女。

印象中她的孫女無論如何總是主張要急救到底,我曾經在加護病房試著和她們溝通過好幾次,但她們的主張始終不變,所以當這位老奶奶再度出現在我的病人名單時,我不禁在心裡長嘆了一口氣,也告訴我的住院醫師說:「這個老病人很辛苦!」。

這次老奶奶住進一般病房,幾個月不見,她的身體比上次明顯僵硬許多,她的大孫女問:「醫生!我奶奶現在的情況怎麼樣?」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14/05/08
在高齡化的社會裡,銀髮族越來越多;雖然人的壽命可以不斷增加,但卻也衍生出一些問題。因為除了活得久,更要活得有品質。而且在最後的日子裡,要如何走得安詳與有尊嚴,相信是每個人都必須面臨的課題。
陳秀丹醫師,現任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專長是胸腔及重症治療,並推動安寧緩和醫療。在四年前她曾出版“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一書,當時我寫了讀書心得放在部落格,有好幾個人迴響。因為生老病死每天都在上演著,尤其現在壽命延長、交通意外頻傳,病人的家屬要做有關生命存續的重大決定,想必是兩難的決定。有時病人雖早已表明心志,但親屬在情感上的難捨,還有旁人的閒言閒語,有時甚至是冷嘲熱諷,讓家人遲遲不敢做最後的決定,深怕成為眾矢之的。於是不但病人白白受苦,醫療資源在無形中也慘遭浪費。
看了書中的幾個例子,真是讓人對病患感到不捨。已經是癌症末期,還要開刀,甚至還要做化療。或者病情嚴重的病人,不僅要忍受病痛折磨,還要插著鼻胃管,而不能享受口腹之樂。自古以來我們是重視孝道的國家,如果要簽放棄急救同意書,家屬甚至會被不能認同的人大罵不孝。但真正的孝道是什麼,看著摯愛的家人長期忍受病痛的摧殘,生活已經毫無品質可言。如果病人只是苟延殘喘的話,是否要換個角度思考,適時的放手對患者才是真正的愛,讓他可以有尊嚴的離開。而且預留時間讓病患和家屬能夠好好地道別,說出心裡真正的感受,不讓雙方徒留遺憾,相信這對病人和家屬而言,都是生命中最好的禮物。
雖然很多人忌諱談死亡,但其實打從一出生,人生就像一條單行道,往終點站邁進,只是每個人進站的時間和方式不一樣而已。有句罵人的話“不得好死”,對於只能活在病痛中,而不能選擇有尊嚴離開的人而言,還真是個咒詛。就從本身開始做起,在臨終時選擇不要急救,能夠安詳地離開人生,我想這是送給自己最好的臨別禮物吧!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針灸匠張寶旬食療養生書《對症食療小妙招》 祛除百病吃出健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