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我的佛教觀
  • 定價:420
  • 優惠價:937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57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作者取材眾多佛學家和印度學家的研究論文,從中得到啟發,在書中概述釋迦牟尼的一生,探索佛教的歷史,研究它在印度的早期發展和盡力說明這種宗教的基本原趣和理想。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池田大作


  一九二八年生於日本東京,畢業於富士短期大學。一九六○年就任日本創價學會第三任會長。曾創辦民主音樂協會、富士美術館、東洋哲學研究所及創價幼稚園至大學等文化教育機構。

  一九六七年以來,池田先生不斷積極地推進中日邦交正常化。並提出不少重要的提議,其中包括對聯合國提出有關和平、裁軍、教育和環境問題等提議。池田先生相信和平的第一步始於誠摯的對話,故此親自作為「平民大使」訪問世界各國,並與各國元首、政治家、文化界代表等會面,交流及探討人類面對各種難題的解答方法。部分對談更被出版成為對談集。

  池田先生因其對世界和平的貢獻,於一九八三年獲「聯合國和平獎」。此外,他還獲得莫斯科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學等的名譽博士學位,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上海復旦大學、深圳大學、廈門大學、澳門大學等的名譽教授,紐約、莫斯科等七百多個城市的名譽市民等稱號。現為日本創價學會名譽會長、國際創價學會會長和聖教新聞社名譽社長。著有《人間革命》、《眺望人類新紀元》(與湯因比的對談集)、《和平、人生與哲學》《與基辛格的對談集》、《池田大作選集》、《敦煌的光彩》(與常書鴻的對談集)、《社會變遷下的宗教角色》(與B.威爾遜的對談集)及《佛教思想源流》等。

譯者簡介

王遵仲


  翻譯家
 

目錄

序言 xiii

一 佛教經典的形成 1
• 第一次集結 1
• 合誦佛說 8
• 偉大宗教領袖的教誨 17

二 上座部和大眾部 21
• 第二次集結的背景 21
• 分裂的根源 27
• 恢復佛教原始含意的運動 35

三 阿育王 41
• 王中之王 41
• 絕對和平主義的政治 47
• 國家與宗教的關係 53

四 彌蘭陀王問經 59
• 一位希臘的哲人——王 59
• 那先比丘的智慧 65
• 智者和國王的辯論

五 東、西方文化交流 81
• 東、西方關係的轉折點 81
• 佛教和基督教 86
• 世界宗教的條件 93

六 大乘佛教的興起 99
• 大乘佛教的由來 99
•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 107
• 佛教的復興 117

七 維摩居士及世俗信士的理想 123
• 維摩居士 123
• 佛國土的建立 128
• 菩薩怎樣賜福別人 135
• 關於奧秘的學說 140

八 法華經的形成 147
• 兀鷹峰說法 147
• 聲聞弟子和大乘菩薩 154
• 釋迦牟尼滅渡後佛教的傳播 159

九 法華經的精神 165
• 法華經的實踐者 165
• 大乘佛教徒的精神
• 法華經中佛的概念 174

十 龍樹和世親 181
• 龍樹尋求大乘 181
• 中道和空的理論 187
• 無著和世親的道路 193
• 俱舍論和唯識論 199

參考書目 207
詞匯對照表
 

序言

池田大作


  一九六一年二月,我佇立在恒河的岸邊。這條大河起源於「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脈一股清澈的淙淙細流;它從高聳的峰頂奔騰而下,越過群山,灌溉着印度斯坦(Hindustan)遼濶的平原。在我站着的巴特納(Patna)市附近,大小河流滙入該河。靠近這個地點,古時是華氏城(Pataliputra),人稱「花城」,孔雀(Mamya)王朝的都城,而該王朝是第一個擴張到幾乎整個印度大陸的王國。

  今天,神聖的恒河一如千百年前奔騰向前,當時釋迦牟尼在兀鷹峰(Vulture Peak)就達摩(Dharma)亦即佛法向門徒們做了一系列最重要的講道之後,從婆吒厘村渡過恒河,朝着故鄉迦毗羅國方向漫步而去。他確知死期臨近。我不知道他一個人站在恒河邊上想到了甚麼。我佇立在河岸旁,望着洶湧澎湃的大河,在遙想着佛陀的信念。

  這條河日復一日地如此川流不息已有多少難以計算的世紀?只要世上的生命之水不乾枯,河水就會繼續潺潺不止。在喜馬拉雅群山之中的藍毗尼誕生的釋迦牟尼的深刻而又永恒的智慧,就像恒河一樣,一千多年來不斷流傳在印度人民中間,並且從印度向南傳到斯里蘭卡,向東南傳到緬甸、泰國和柬埔寨等國,向北經由中亞細亞沿絲綢之路到達中國,再經過朝鮮半島進入日本。此外,早在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時代,佛教僧侶作為使節長途跋涉到馬其頓帝國(Macedonian Empire)的希臘各國,因此在很早的時候,它已為西方所了解。

  釋迦牟尼這位古代的非凡人物早已入滅了,但他給後世遺留了前所未聞的偉大教誨。這些教誨來源於貫穿他一生的那種要挽救人類的執着願望,從一個弟子傳到另一個弟子,從一個追隨者傳到萬名信徒,直到越過國界成為信仰的滾滾洪流。

  自從我訪問了佛教發祥地印度以後,我越來越多地想到佛教的早期歷史,並且想要把我對於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其人的一些想法形諸筆墨。幾年前,我實現了我的部分願望,我寫了一本題為《我的佛陀觀》(My View of the Buddha)的書,這本書被譯成英文,改名為《活着的佛陀》(The Living Buddha)。

  不用說,佛教並非有關釋迦牟尼個人的事。正如佛的生命無始無終永遠普遍的存在一樣,佛教是一種目的在於拯救世人的信仰。在釋迦牟尼圓寂以後,他的弟子們聚集起來整理他的教誨,後來就構成龐大的佛典。其中有大乘佛教的經文,特別是《法華經》,這些經文都是由世俗信徒所撰寫,目的在於宣揚佛教以實現菩薩的理想。這些後來的信徒和追隨者,都從永生的佛祖身上汲取了生命力,因為這種生命力不僅存在於佛祖身上,還能由佛祖盡力推展到覺悟的王國,即佛的王國。

  在前一部書中,我概述了釋迦牟尼的一生。在本書中,我樂於繼續探索佛教的歷史,研究它在印度的早期發展和盡力說明這種宗教的基本原趣和理想。和上一本書一樣,我從很多佛學家和印度學家的研究論文中得到啟發,我想在這裏對他們過去所作的努力表示感謝,而且作為佛教徒,我祝願他們不斷取得成功。

  最後, 我要感謝哥倫比亞大學伯頓˙澳森(Burton Watson)副教授為翻譯此書(英文版)所作的努力,感謝 Kodansha International LTD 工作人員為出版本書所付出的勞力和耐心。
 

詳細資料

  • ISBN:9780199433605
  • 規格:精裝 / 240頁 / 15 x 21 x 3.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內容連載

一 佛教經典的形成

第一次集結


在前一本書中,我討論了釋迦牟尼一生的大事。現在我要探討一下在此以後的一段時間內佛教的發展。我們從佛經上得知,就在釋迦牟尼滅渡後不久,他的追隨者就眾集在一起,目的在於把他的教誨和講道整理成定本。他死在確切的哪一天,很難斷定,大約是在公元前五世紀或六世紀,既然我們研究的事件發生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不可能希望會有詳細的了解。我們唯一的辦法只有研究記錄在佛經上的片言隻語,靠猜測把它們拼湊起來,然後用這種方法試圖重新恢復佛教經文形成的道路。

第一次集結——弟子們對這一次聚會就是這樣稱呼的——據說是在釋迦牟尼滅渡的那年召開的,地點是在摩竭陀首都亞舍城(Rajagaha)附近山腰上的七葉洞。有大約五百名僧侶參加,中心人物是大迦葉、阿難、優波哩以及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當時還活着的其他人。我們還得知摩竭陀國阿世闍王也給會議以協助。這個地點今天依然存在,從照片上看那裏是坡度很緩的小山,旁邊有一個洞,有大約十層石階通向那裏。人們可以隱約地看到裏面有寬闊的空地,會議的參加者就在那裏顛會,以免被雨淋。

有些西方的佛教學者懷疑第一次集結是否確有其事。然而上座部及大乘佛教經文都提到「在五百人的聚會上擬定了教規」,或「編制了戒律的五百僧眾」,這說明確有這樣的聚會。當然,我們可以不承認經文本身有根據,那麼由於這些經文是我們唯一的資料來源,我們就只好沉默不談。但是,多數佛教學者,至少日本的有關學者,都認為首次會議是一件歷史事實。

人們很自然地假設,在這樣一位非凡領袖死去的情況下,釋迦牟尼的弟子們會想到要立刻聚集在一起,回憶釋尊的教導,使佛法,即佛教的真理,得以無誤地代代相傳下去。

經文上記載了一段有趣的故事,它涉及到促使大迦葉把同教人士召集起來開會商討的那些具體情況。據記載,大迦葉在一大批比丘的陪同下正從白瓦前往拘尸那揭羅,在他到達拘尸那揭羅前,釋迦牟尼已逝世了。在路上,大迦葉等人遇見一位手持一枝曼陀羅花的婆羅門。大迦葉向他詢問釋迦牟尼的消息,那人回答說釋迦牟尼已不在人世。聽到這個消息,有些比丘便大聲哭泣起來,有些則默不出聲地悲傷。但是使每個人都很驚奇的是一位年老的比丘卻發表了如下怨恨的狂言。他大聲說道: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宗教命理、心理勵志】2024高寶電子書暢銷書展:人生就是選擇的總和,全展75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