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建築武者修行
  • 定價:450
  • 優惠價:940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8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柯比意、密斯、高第、楚姆特……
我的原點,無疑就是那時親身走訪的歐洲建築。
藉由讓想像力自由馳騁,我深刻體會到建築的魅力。
在某種程度上,或許能說我曾經與柯比意、高第等建築大師對談過。

  日本青年建築師光嶋裕介十年之間,遍遊歐洲各大城市,
  完成經典建築的巡禮,同時成就了建築武者的修行

  求學時期輾轉遷徙於加拿大、英國與日本,
  光嶋裕介覺得教科書的知識無法滿足其想更貼近建築底蘊的渴望,
  所以從大學時代起熱衷獨自旅行,最終在心所嚮往的歐洲建構出自身對於建築的理論,
  理解到建築真正的意義──本書正是他融合理性的思維與感性的筆觸所寫就的建築紀行。

  光嶋裕介認為,每次旅行,除了欣賞建築樣貌,總竭盡全力想看清楚潛藏在建築形態內的東西。蒐集許多因建築而感動的片段記憶,邊嘗試看清建築的本質。希望自己不僅能以設計者的身分創造建築,更能針對空間的意義提出獨到見解。即便無法概觀掌握事物整體的樣貌,或許也能透過克勞德鏡浮現的模糊影像汲取些什麼,旅行回應了他的期待,最幸福的時刻,在獨一無二、張力滿溢的空間裡,在腦中與設計者進行假想的對話,是最幸福的時刻。

  《建築武者修行》正是記錄了日本青年建築師光嶋裕介透過旅途累積的個人經驗,也就是「建築武者修行」的過程。他走訪各地,面對當地的建築,想像設計者的意圖,藉著速寫的過程與他們進行不需言語的對話,同時透過設計事務所老闆教導的入門知識和實務經驗來學習。憑藉親身經驗,光嶋裕介在懵懂中開始認清「建築」的本質,並在探尋過程中,開啟邁向新自我的門扉。

  建築武者光嶋裕介的歐遊軌跡

  芬蘭
  伊馬特拉「沃奧克森尼斯卡教堂」(阿瓦‧奧圖)、諾瑪庫「瑪麗亞別墅」(阿瓦‧奧圖)、赫爾辛基「曼尼斯托教堂」(里維斯卡)
  瑞典
  斯德哥爾摩「斯德哥爾摩公共圖書館」(阿斯普朗德)
  挪威
  奧斯陸
  丹麥
  哥本哈根「露易絲安娜現代美術館」(約根‧鮑)
  德國
  柏林「GSW總部大樓」(索布魯赫‧胡頓建築事務所)、「威廉皇帝紀念教堂」、「柏林猶太博物館」(李伯斯金)、「荷蘭大使館」(庫哈斯)、「德國國會大廈」(佛斯特)、「柏林國家圖書館」(夏隆)、「柏林人民劇院」、斯圖加特「賓士博物館」(UNStudio)
  荷蘭
  鹿特丹「當代美術館」(庫哈斯)
  比利時
  布魯塞爾
  捷克
  布爾諾「圖根哈特別墅」(密斯)
  奧地利
  維也納「聖史蒂芬大教堂」「哈斯大樓」(霍萊因)、「百水公寓」(佛登斯列‧漢德瓦薩)、「路斯大樓」(路斯)
  瑞士
  庫爾「聖本篤禮拜堂」(楚姆特)
  義大利
  特雷維索「布里昂家族墓園」(史卡巴)、威尼斯、維洛納「古堡美術館」(史卡巴)、羅馬「萬神殿」「羅馬競技場」、羅馬「四泉聖嘉祿堂」(博羅米尼)、「奎琳崗聖安德烈教堂」(貝尼尼)
  希臘
  雅典「帕特農神殿」
  英國
  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赫爾佐格和德梅隆)
  法國
  巴黎「薩伏伊別墅」(柯比意)、「龐畢度中心」(羅傑斯與皮亞諾)、「布朗庫西工作室」(皮亞諾)、「法國國家圖書館」(貝羅)、廊香「廊香教堂」(柯比意)、里昂「拉杜特瑞修道院」(柯比意)、阿爾克塞南「阿爾克塞南皇家製鹽場」(勒杜)
  西班牙
  巴賽隆納「聖家堂」(高第)、畢爾包「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蓋瑞)、馬德里「蘇菲亞王妃國家藝術中心」
  葡萄牙
  波爾圖「波多音樂廳」(庫哈斯)、聖瑪利亞「聖瑪利亞教堂」(西薩)、里斯本「世博葡萄牙國家館」(西薩)

思想家內田樹先生推薦

  書寫旅行記憶的風險,在於一旦下筆,成文的字句將會束縛作者本身,使得經驗的意義僵化。但本書則出色地避開了前述陷阱──因為撰寫本書的青年不將旅行的經歷還原為單一事件,而試圖從經驗中不斷汲取出無限的意義。本書的文字魅力,正潛藏在這種自我克制與求知欲的緊繃關係之間。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光嶋裕介(Koshima Yusuke)


  建築師。1979年出生於美國紐澤西州,中間名為「布萊恩」,乃三兄弟中的次男。8歲前生活在美國,回日本後就讀於奈良的小學,畢業後旋即又因父親調職而前往加拿大多倫多,2年後再遷往英國曼徹斯特,迷上球員坎通納進而愛上足球,卻因無法習慣英式英文而獨自返回日本。

  1995年進入早稻田大學本庄高中就讀。大學時期,每到暑假就獨自一人進行為期五、六個星期之久的旅行,目的地則每次都是憧憬的歐洲。2002年自早稻田大學理工學部建築系畢業後,進入同一所大學的研究所深造,拜入石山修武教授研究室。當時從早到晚在石山教授的自宅兼工作室「世田谷村」畫建築圖、做模型,從建築的基礎學起。2004年自研究所畢業,同時前往歐洲,於德國的建築設計事務所工作,度過充實的柏林生活。

  2008年返回日本開設事務所,開始日日為室內設計與競圖奮鬥、努力繪畫圖面及銅版畫的日子。2011年成功打造思想家內田樹先生位於神戶的自宅兼合氣道道場「凱風館」,且於同年入選被譽為青年建築師躍升踏板的SD review。在凱風館竣工的同時拜入內田先生門下,開始學習合氣道。

  2012年6月,受託負責紅牛日本總公司(Redbull Japan)的內部設計,提出的概念是「包含通道與簷廊在內,將公司打造成如同Redbull Town般的新型開放式辦公空間」。

  著有《みんなの家。~建築家1年生の初仕事~》(Artes Publishing出版)及作品集《幻想都市風景》(羽鳥書店出版)。2010年起擔任桑澤設計研究所兼任講師;2012年則受聘為首都大學東京都市環境系助理教授迄今。

  光嶋裕介建築設計事務所 www.ykas.jp

譯者簡介

林書嫻


  台灣大學城鄉所、早稻田大學創造理工學研究科建築專攻碩士。專長為都市計畫與社區營造,研究所時期因緣際會下開始翻譯工作,就此半隻腳踏入譯界。目前在規劃顧問公司擔任小螺絲釘,兼職口、筆譯,涉獵範圍以藝術、建築、都市計畫為主。
 

目錄

台灣版序

#1 腳踏車、鞦韆與銀色天空
#2 飛向歐洲的單程機票
#3 皮吉奧尼斯之路
#4 維也納與裝飾
#5 沒有入口的博物館
#6 威尼斯的門鈴
#7 羅馬摯友
#8 都市裡的噴水池與橢圓構成的兩座教堂
#9 建築家卡洛・史卡巴
#10 學德語時的發現
#11 三棟相互矛盾的柯比意建築
#12 高第的接力棒
#13 蓋瑞的畢爾包魔法
#14 天才畢卡索遺留的訊息
#15 玻璃隱蔽下的溝通障礙與碧娜・鮑許的奇蹟
#16 遍布坡道的城市與居住在此的偉大建築家
#17 佩索亞飄散在里斯本的不安及其作品
#18 雷姆・庫哈斯與空間動線
#19 巴黎友人
#20 覆蓋布幔的建築與玻璃拱頂
#21 世界第一的美術館與藝術家們
#22 圖書館學習場域
#23 戲劇之城與足球
#24 密斯的名家住宅
#25 奇妙豐富的芬蘭
#26 初次主導的競圖作品
#27 十八世紀的理想都市與互助社會
#28 斷食與宣告春天來臨的白蘆筍
#29 賈科梅蒂的底座與德國高速公路
#30 在柏林的散步拍照時光與返國計畫
#31 後記:放學後的柏林
 

台灣版序

「書本與建築的魅力足以跨越國境。」


  台灣的讀者你們好,我是光嶋裕介。

  我的著作《建築武者修行──放學後的柏林》一書此次得以在台灣出版,是我莫大的榮幸,令我由衷感到雀躍。本書記錄了我實踐夢想的軌跡──那個我從十八歲開始就懷抱的「成為一名建築師」的夢想。胸懷明確的目標,我為了登上峻嶺的巔峰而「修行」,途中,我學到了許多事物。最初只是源於小小的野心,想帶著素描簿去看看世界各地的建築,因而開始了我的背包客之旅,未料在所到之處擁有許多美麗的遭遇,並在親炙每一座建築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對夢想的能量與熱情,最終美夢成真,得以以建築師為業。

  歷經那段全力衝刺的修行而成為建築師後的今日,我才恍然大悟,自己的視野確實是在旅途中慢慢培養、成型的。旅行使我與建築相遇、與人邂逅,一邊動筆描繪眼前的建築,一邊陷入深深的思考,這些經驗構築了現在的我,而在未來,過去的歷練所累積的美感,想必也會被反覆挖掘與磨礪,或許,這就是我能在建築師之路上持續成長的原因吧!這本《建築武者修行》正是我審慎回顧那些存在於根柢的體驗後所寫就。

  雖然這麼說有些突兀,但我一直認為書是「移動的建築」。當然,建築因為附著於某一處,使其在物理上無法動彈,人們如果不能親自造訪,就無法體驗實際的空間。

  然而,建築、空間等場域必須有人身處其中才得以成立,同樣的,書本也必須擁有讀者才產生存在的意義。這樣一本以日文寫作的書籍,能被翻譯並跨越國境與台灣的大家見面,唯一的理由,就是各位讀者的存在。

  我在書中所撰寫的軌跡,完全就是一段受建築魅力吸引的過程,如果有人在閱讀本書後對建築產生興趣,抑或想開始一趟旅行,都將是我所樂見的。



  我是建築師,以建築設計為業。

  成為建築師是我從學生時代開始的夢想,雖然當時不過是茫然又渴慕的妄想,就像只能站在山麓,仰望遙遠彼方的尖頂,對於如何築夢踏實,我毫無頭緒。

  正處於渾沌狀態的我,在大學的課堂上發現學建築的人似乎經常去旅行。往昔的建築家們常以「壯遊」名義在歐洲(朝最終目標羅馬)進行建築巡禮。我也直覺想要去當地逛逛市街,親眼看看建築,累積實際經驗。

  在網路發達的現今,一切皆可透過Google檢索,或從維基百科獲取知識,還能利用Google

  街景模擬情境。然而,透過電腦螢幕傳達的資訊,不管如何想像,也僅有實際前往現場所感受到的幾十分之一罷了。反倒是在能接觸各種資訊的現今,「實際」造訪該處,充分發揮自己的五感去體驗,意義更為重大。因此,為了淬鍊自我以擁有評斷建築空間的獨到眼光,並期親身體驗最優秀的代表性建築,確實累積自我內在的底,我展開了旅程。

  我將旅行的第一個目的地訂為希臘,從建築聖地衛城(Acropolis)山丘開啟這一連串的旅程。當初嶄新的紅色登山背包,也在每個夏日例行的自助旅行中變得破爛,彷彿融入我的後背,變為身體的一部分了。

  研究所畢業之後,我獲得在德國柏林的工作機會,得以於憧憬的歐洲覓得容身之處。充分迎合人民需求的德國法律規定,勞工每年享有二十天特休,於是我邊在建築設計事務所工作,邊利用休假拚命遊歷歐洲,走訪各處想看的建築。我確信,建築的學習並非僅在事務所之內,而應順應自己的感性,藉由走訪周遭環境汲取學習。透過這般走訪,也能培養出對設計者而言最重要的「對他人的想像力」。

  本書所記錄的,就是這些透過旅途累積的個人經驗,也就是「建築武者修行」的過程。我走訪各地,面對當地的建築,想像設計者的意圖,藉著速寫的過程與他們進行不需言語的對話,同時透過設計事務所老闆教導的入門知識和實務經驗來學習。六年的大學生涯及四年的柏林生活,歷經了十年歲月,踩踏過旅行及工作兩條時而交差並行的道路,現在,我正站在它們交集而成的延長線上。

  我何其幸運歷經壯遊修行回國,在日本正式成立設計事務所後,受到思想家內田樹先生委以重任,獲得我身為獨立建築師的第一份工作──為他設計住家兼道場「凱風館」。

  在設計過程中,我面對許多「第一次」,此時我總不斷回想起在歐洲邂逅過的建築,那些為生活在當地人們所建造的建築。

  我憑藉親身經驗,在懵懂中開始認清「建築」的本質,並在探尋過程中,開啟邁向新自我的門扉。能夠做到如此,無疑是拜「武者修行」所賜。今後我仍將持續修行,也當更加提升設計的細膩度。接下來,我將寫下一切開展時的體驗,如果能讓各位感同身受我所感受到的興奮,將是我的榮幸。

  現在,旅途即將展開,請細細品味、慢慢享受這趟旅程吧。

後記(節錄)

  我曾在倫敦的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簡稱V&A)見過名為「克勞德鏡」(Claude Glass)的繪畫輔助工具。十八世紀的業餘畫家們就是運用克勞德鏡進行創作。那是一種黑色的手持球面鏡,畫家們將眼前風景映照在鏡面上再加以描繪。換句話說,他們實際上是背對風景創作的。他們堅信如此便能創作出景色如畫的美麗畫作,就好像活躍於十七世紀的法國風景畫家克勞德‧羅蘭(Claude Lorrain)──鏡面名稱也是得自克勞德之名。藉由虛像描摹,而非觀察實際風景,情境似乎有些可笑,我卻有些能夠理解。

  這恐怕是因為人們觀看、思考的時候,如果無法處於某一框架中,就會感到不安吧。往昔的業餘畫家與旅人們,無一例外的人手一只克勞德鏡,他們或許是想試著先將眼前風光放入框架中「確認構圖」,以感受類似美的實際樣貌,或許我也是想藉由多次的旅行,找到自己手中那柄能反照建築的克勞德鏡吧。更嚴謹的說,我渴望能掌握美的尺度,那份能奠定我建築觀點基礎的秩序,徹底磨鍊我仍嫌青澀的感性。

  那時,我還意識到每一次的旅行其實都歷經了三段旅程。在某種契機下觸發旅行的渴望,實際出發前,首先從收集相關資訊開始。在制定計畫的同時,腦中已經展開第一段的旅程;實際進行的旅行則是第二段旅程;最後當從旅途歸來回味時,展開第三段複習的旅程。

  在第一段旅程時,在腦中盡情想像還未到過的場所;第二段是無可取代的實質旅程;第三段旅程則邊看著素描及照片邊在腦中回味,將旅行的體驗深深刻劃在記憶中。

  三段旅程都很重要,當然也環環相扣。好的契機將促成美妙的旅行,幸福的旅行經驗,又會讓珍藏回憶的過程顯得愉快,進而引發下一次旅行的契機。我就這樣不斷重複這「三段旅程」。

  研究所畢業、開始以建築師為工作的地點,也與過往的旅行有關。上學總會放學,我從孩提時代就很喜愛放學後的時光,或和朋友打打棒球、或建造祕密基地,總是隨興在外面玩到天黑。定居柏林的四年,總覺得自己處在童年放學後平淡卻特別的時光中。「放學後的柏林」,有著我對那段為了成為獨當一面的建築家而蘊釀的時光所抱持的懷念。在那段時期,我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旅行,邂逅世界形形色色的面貌,學會「世界雖寬廣、卻也狹小」的雙重意義。

  我曾懾服於地球巨大的尺度而張口結舌,也曾在遠離家鄉的邊陲小鎮葡萄牙波爾圖,感受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溫暖,彷彿回到故鄉般安心。旅行總是為我打開一扇扇與新的自己相遇的門扉,一點一滴打開我曾經狹隘的眼界。在我放學後的時光裡,不斷瀰漫著未來「不可預期」的刺激。

  每次旅行中,除了欣賞建築樣貌,我總竭盡全力想看清楚潛藏在建築形態內的東西。收集許多因建築而感動的片段記憶,嘗試看清建築的本質。我希望自己不僅能以設計者的身分創造建築,更能針對空間的意義提出獨到見解。即便無法概觀掌握事物整體的樣貌,或許也能透過克勞德鏡浮現的模糊影像汲取些什麼。而旅行則回應了我的期待。在獨一無二、張力滿溢的空間裡,在腦中與設計者進行假想的對話,是最幸福的時刻。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或許能說我曾經與柯比意、高第等建築大師對談過。藉由讓想像力自由馳騁,我深刻體會到建築的魅力。舉例來說,就像緩緩沿螺旋梯拾級而上,時時仰望並思索存在於中心的建築魅力。我企圖將那分分秒秒的感受,原原本本的訴諸文字,嘗試將那一刻的興奮內化,因此寫下本書。

  像這樣一點一滴將累積的旅行經驗結構化,換句話說,也是在建立屬於自己的地圖,將篩選過的必要資訊化成精簡明白的文字。

  憑藉撰寫書稿的過程,我體會到了「語言的力量」。至今形象模糊的種種,透過語言的描述,呈現了清晰的整體風貌。那是一段謹慎掏出沉澱於內心深處寶藏的過程,而本書可說是我側耳傾聽每個記憶小片段所傾訴的、再將之編織成的故事。

  現在的我,與存在書裡篇章故事中往昔的我,已截然不同。時間的差距是決定性的因素。記憶力並非特別好的我,能持續書寫這類與舊時的自己書信來往般的散文,全倚賴旅途中總不時的畫素描、寫日記吧。為了將建築空間的體驗烙印在腦海裡,以素描記錄是絕不可省略的工夫。繪畫對我而言,有著某種記憶儲存裝置般的作用。

  在體驗與記錄之間產生的時間延遲,也具有加乘作用。正是現今以建築師身分起航、迎向而立之年後半時期的我,才能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冷靜審視夢想滿溢的二十到三十歲時期所體驗的事物。須賀敦子的《米蘭,霧的風景》、澤木耕太郎的《深夜特急》等名作,也是作家們在經過長時間沉澱後才執筆寫下實際經歷的作品,這也意味著這段時間的延遲別具意義吧。

  能將至今為止的經驗寫成這麼一本書,我感到萬分欣喜,這也是我鞏固自身立足點的必要行為之一。在寫下本書終篇時,這種體會更加深刻。我希望將我在世界各處累積的經驗所交織而成、具深度的故事,運用於建築設計中,在擁有不同城市脈絡的地方,建造出能讓眾人流連忘返、永續使用的美好建築。我相信,如果能不排除任何可能、融合形形色色的元素,創造出複雜而協調的建築,那麼也就能產生禁得起歲月風霜的空間魅力。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45204
  • 叢書系列:聯經文庫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1.5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3 皮吉奧尼斯之路

過去,是誰、以什麼樣的姿態走過這條道路呢?

我走在衛城山丘若隱若現的道路上,思索著這個問題。不遠處似乎就是帕特農神殿(Parthenon)。那些刊載在教科書上的歷史,飄散在雅典城市之中。

如同前述,我在柏林的事務所工作期間,盡可能到處探訪歐洲各地的建築。最初到訪的,也是學生時代以來曾造訪多次、讓人渴望一再前往的城市之一──希臘。

初次踏入希臘那天,遵循旅行的鐵則「一抵達到訪城市,就先去城裡最高處」,我首先登上利卡維特斯山丘(Lycabettus hill),在丘頂環顧俯視落日時分的雅典。喝著在撐起大紅陽傘的小雜貨店買的氣泡水,不特意將目光聚焦在某處,而是眺望整個城市。空氣中吹來一陣像是從粗糙岩層表面捲起的乾燥微風,油然生起一股彷彿沒入歷史洪流中的優雅情緒。這片土地上存在某些事物,能讓人感受自古代以來層層積累的歲月,就像吹奏音樂般,使人如沐春風。

當我的思緒騁馳在這些純然的歷史事物之中時,突然莫名在意起腳下的石板路。那看似尋常的鋪面,卻又略顯不同。那是由大理石等數種石材完美組合而成的「石材拼接」,非常精采。再更仔細觀察,處處可見細緻的造型工法,宛如近代繪畫之父馬諦斯的剪紙畫作。石材並未被琢磨成同一形狀,它們如拼圖般契合的鋪設,展現出絕妙的組合,顯露出砌石工匠的驕傲,同時也保留了手感痕跡,實在非常美麗。想像著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得等或許都曾漫步於此,我沒來由的感到雀躍。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19/09/07
這是我最近一個月讀的第二本類似的書,作者同樣是日本的年輕建築師,走訪了歐洲的經典建築,結合專業賞析和愜意的旅遊記述,完成一本可讀性極高的建築讀本。我真的覺得很奇妙,怎麼會有兩本性質如此雷同的書呢XD,剛好可以透過兩位新生代建築師的東洋角度,領略建築領域的深度內涵。

本書作者光鳩裕介感覺是出身富裕家庭的文藝青年,他的父親是日本商社的外派高管,從小隨著父親住過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地,因此可以想見他的英文程度很好。另外,作者也有分享自己的旅遊經驗,他大學的每一個暑假,都會去歐洲旅遊好幾個禮拜,這種充裕的生長環境真的挺令人羨慕的吧~我後來真的覺得,想要從事跟一般人不太一樣的職業,例如畫家、音樂家、建築師…等等,通常從小就得接受特定的教育,接受藝術的薰陶,而這種環境通常都是資產階級的人家才有餘裕負荷,久而久之,他們所謂的人文素養和國際視野就會比普羅大眾還要高,菁英階級和社會流動的關係,實在是一門奧妙的玄學。讀這種書呀,儘管很敬佩作者的深厚涵養,心底的某一個角落,難免有感慨和嫉妒的情緒(哈哈),很想走跟他們相似的道路,但與現實妥協後,還是變成中規中矩的沙拉里曼(Salary man)。只能透過閱讀的方式,佐以想像,第二手的體驗快意人生。

把焦點拉回作者身上吧~他大學回到日本讀建築系+研究所,從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他對自己的功力有一定的自信。這位作者有一個令我非常欣賞的特質,他是那種不嘗試絕不罷休的人,他認為只要誠懇地去詢問或接洽,凡事都有可能成真。他24歲研究所畢業,抱持著滿腔熱血,幻想前往歐洲的建築事務所工作,他就真的把自己的履歷和作品集寄給五間夢想中的事務所,結果還真的被柏林的某間知名事務所錄取了! 懷著忐忑又興奮的心情,他落腳柏林,開始了四年的歐洲建築師之旅,四年結束後,回到日本開設自己的建築事務所。

這本書是他為了某個雜誌的專欄所寫文章的合輯,基本上就是紀錄了四年柏林生涯的生活和收穫。生活在歐洲,有那麼多經典的建築可以探訪,他也毫不浪費時間,一有機會就往外跑,親自拜訪心目中的經典建築,親身體驗總是勝於圖像或影片,置身於那些場所,建築之魂就會越燒越旺盛。讀者可以預期,我們能在書中學到很多關於建築的知識,包含建築大師的生平、理念、風格,以及各種建築流派的對比。這本書選取的圖片很優質,能夠基本捕捉每一棟建築的樣貌精隨,圖片的選擇其實很重要,你應該也看過那種”圖不達意”的書吧,感覺跟文字兜不上邊,在這這方面,本書表現的蠻優秀的!

我讀本書最意外的收穫應該是認識了建築事務所內部的運作模式。作者花了一些篇幅介紹自己每日的工作項目,從實習生做起,接著參與專案,最後成為領導專案的負責人,儘管這方面的描述沒有很深入,我很開心能夠一窺建築師的養成之路,每一個行業都不簡單。此外,他也比較了德國和日本建築師的工作環境和理念…等等文化差異,也算是從一個新穎的視角,觀看德國人務實的工作態度。

最後,我想讚美翻譯者的功力,翻得太流暢了,用字遣詞也都很優美~譯者好重要,決定了一本書的閱讀質感,Well done! 本書是一本非常優秀面向一般讀者的建築讀本,若想多瞭解建築的方方面面,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其他】2024采實電子書全書系:春暖花開‧享閱讀,參展書單書85折起、任選3本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