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跟著芥川龍之介訪羅生門

跟著芥川龍之介訪羅生門

  • 定價:320
  • 優惠價:928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7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跟隨芥川龍之介的腳步,拜訪日本千年古都
踏尋京都與奈良的文學景點,解析芥川的藝術與孤獨

  人生好比一盒火柴,小心翼翼地應對太無聊,不小心翼翼地應對又很危險

  「架空電線仍然發出尖銳的火花。他環顧人生,並沒有什麼特別想要的東西,但只有這個紫色的火花――只有這淒厲的空中火花,即使必須拿生命交換,他也會想去抓住。」鬼才芥川龍之介短暫的一生,留下無數傳奇式的短篇小說,精湛而詭異,諷刺社會醜惡現象,也呈現了他的悲觀憂鬱、胸中恍惚的不安、對美麗瞬息光輝的憧憬、孤獨寂寞的人生觀與自殺傾向。

  本書透過導讀芥川龍之介的重要創作,解讀文學大師的人生經歷,探訪京都與奈良,《羅生門》、《河童》、《竹林中》、《地獄變》、《橘子》、《鼻子》等名作中經典場景,深入理解芥川龍之介的人生觀與藝術思想。

本書特色

  ‧《跟著夏目漱石去旅行》、《跟著谷崎潤一郎遊京阪神》、《跟著坂本龍馬晃九州》等,「跟著文學大師旅行系列」最新作

  ‧京都、奈良豐富景點一網打盡,文化與文學交融,走訪京都羅城門、朱雀門跡、大極殿跡、東寺、河原苑、仁和寺、下鴨神社、神泉苑、宇治橋、平等院、長樂寺;奈良采女神社、平城宮跡、猿澤池、春日大社、興福寺,閱讀豐富解說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銘磻


  曾任國小教師、電台廣播節目主持人、台視「書香」節目主持人。與吳念真、林清玄聯合擔任中央電影公司電影《香火》編劇。雜誌社總編輯兼社長、出版社發行人。耕莘寫作會主任導師、救國團大專編研營駐隊導師。獲二○○九年新竹市名人錄。大愛電視台〈發現〉節目主持人。以〈最後一把番刀〉獲中國時報第一屆報導文學優等獎。曾獲金鼎獎最佳出版品獎。《情話》、《軍中笑話》、《尖石櫻花落》入選金石堂暢銷書排行榜。《香火》、《報告班長》、《部落•斯卡也答》為電影原著。以〈聽見櫻花雨落聲〉、〈雪落無聲〉入選九十二年、九十六年散文選(九歌出版)。著有:《我在日本尋訪源氏物語足跡》、《我在日本尋訪平家物語足跡》、《川端康成文學の旅》、《三島由紀夫文學の旅》、《我在京都尋訪文學足跡》、《我在奈良尋訪文學足跡》、《櫻花武士歷史之旅》、《戰國武將歷史之旅》、《跟著夏目漱石去旅行》、《跟著谷崎潤一郎遊京阪神》、《跟著坂本龍馬晃九州》等九十餘部。
 

目錄

自序  讀到芥川沉重的魅惑之美                                       

第一話  對美麗瞬息光輝的無限憧憬
――日本文壇最令人驚嘆的「鬼才」芥川龍之介
珍珠眼眸裡深藏睿智的文采
如果芥川沒有遇到夏目
他在櫻花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茫茫天命誰能知

第二話  我鬼先生枯坐處,松風明月共蒼蒼
――被喻為「新技巧派」代表的芥川龍之介的文學作品
惠文社一乘寺店遇見風雅
從羅生門到地獄變、河童
作品簡介:〈羅生門〉/〈竹藪中〉/〈地獄變〉/〈河童〉/〈龍〉/〈鼻子〉/〈橘子〉/〈蜘蛛絲〉/〈阿富的貞操〉/〈臺車〉/〈點鬼簿〉/〈阿呆的一生〉/〈齒輪〉/〈南京的基督〉/〈杜子春〉/〈湖南的扇子〉

第三話  羅城門登上層見死人盜人語
――關於〈羅生門〉及其作品地景
醜陋的私慾人性――小說〈羅生門〉
融合兩篇小說的精華―電影《羅生門》
文學地景:京都羅城門跡/朱雀門跡/大極殿跡/奈良平城宮跡朱雀門/朱雀大路/東寺/西寺跡

第四話  軟弱何在,謊言就何在
――關於〈竹藪中〉及其作品地景
真相盡在竹林中――小說〈竹藪中〉
文學地景:京都山科竹林/粟田口/清水寺/關山/若狹國

第五話  畫師良秀狂風烈火的地獄變屏風
――關於〈地獄變〉及其作品地景
火焰地獄的大苦難――小說〈地獄變〉
文學地景:地獄屏風/京都御所/葵祭/下鴨神社/上賀茂神社/河原院跡/仁和寺/二条大宮/神泉苑/晴明神社

第六話  河童國的烏托邦世界
――關於〈河童〉及其作品地景
烏托邦式的神奇故事――小說〈河童〉
文學地景:長野縣梓川/穗高山/上高地/河童橋/傳說中的河童

第七話  奈良猿澤池升起一條金爪黑龍
――關於〈龍〉及其作品地景
三月三日龍由此池升天――小說〈龍〉
文學地景:奈良采女神社/猿澤池/春日大社/興福寺/五重塔/奈良公園

第八話  人類最終走不出命運的樊籬
――關於〈鼻子〉及其作品地景
為長鼻子苦惱的老僧――小說〈鼻子〉
文學地景:宇治/宇治川/宇治橋/紫式部雕像/夢浮橋/平等院/池尾/京都長樂寺

第九話  自無聊的人生中脫身
――關於〈橘子〉及其作品地景
不可理解的無聊人生――小說〈橘子〉
原文․火車廂裡遇到一位衣衫襤褸的小女孩
文學地景:從橫須賀發出的列車/橘子被丟出車窗外

附錄․芥川龍之介作品集
延伸閱讀․中譯版芥川龍之介作品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231059
  • 叢書系列:繽紛系列
  • 規格:平裝 / 288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五話
 
平安朝優美古典的葵祭

 
奉王爺之命繪製「地獄變」屏風的良秀,沒日沒夜專心執筆,就差一點即告完成。有一天他到府邸找王爺,不悅地說:「大致雖已完成,但尚有一處還畫不出來。」
「什麼地方畫不出來?」王爺問。
 
「向來作畫之時,遇到沒親眼見過的事物便畫不出來,即使畫了出來,總是不會滿意,跟不畫一樣。」良秀回話。
 
王爺語帶諷刺地說:「那你畫『地獄變』屏風,不就是非得到地獄裡去看看不可嗎?」
 
「那些獄卒,我在夢裡見過好幾次,不論牛頭馬面,或是三頭六臂的妖怪,拍著沒有聲音的手,張開沒有聲音的嘴來折磨我。我想畫而畫不出來的,並不是這些。」
「那麼,究竟是什麼東西畫不出來?」
 
「我打算在屏風正中央,畫一輛從空中掉下來的蒲葵車。」良秀說:「車子裡面坐著一位嬌豔的貴婦,在烈火中披散亂髮,神情萬分痛苦,臉上燻著濃嗆的黑煙,緊蹙眉頭,仰望頭頂的車篷,她的手撕扯帳幔,好像在遮擋暴雨一般落下來的火星。四面八方有幾十隻猛禽,張大尖喙,亂紛紛圍著車子。可是,蒲葵車裡的貴婦,我怎麼也畫不出來。」
 
小說故事發展下去,作者描寫,王爺按照良秀的敘述,替他安排了一輛蒲葵車,打算讓他親眼觀看火燒蒲葵車的場景,進而取得繪畫靈感。
 
「良秀,今晚就依照你的請求,把車子燒給你看。」王爺說著 :「仔細看清楚,這是我平常乘坐的車子,你有印象吧!現在,我就準備燒那車子,讓你親眼觀看火焰地獄的景象。」
 
然而,坐在車子裡面,被煙嗆得向上仰的白皙臉龐,掃著火燄,披散開斜插著黃金簪子的長頭髮,還有,瞬間變成火燄的粉紅錦衣,特別是當晚風向下吹拂,煙往不同方向竄去,烈燄變得彷彿在紅顏料上灑著金粉似的,那個咬著頸圈,鐵鏈似乎也咬扯斷開來,不斷掙扎的貴婦,竟是良秀最心愛的女兒。
 
火焰包圍蒲葵車,垂掛在車簷上的紫色流蘇,被火燄煽動似的搖晃起來,車簾子,邊窗和車脊上的金飾,瞬間炸裂開來,火星像雨點翻騰迸爆起來,景象十分淒厲。看見這恐怖的場景,作為父親的良秀做何感想呢?
 
〈地獄變〉小說精采的地方就在這裡發生了……。
 
文中提到良秀的女兒被撕裂的火燄隱沒在黑煙下,王爺家花園的正中央,僅剩一輛火燄車,翻騰般地燒著,這種慘烈的場景,使人看到,不由得感到不可思議,難道在良秀的眼裡,看不見女兒痛苦掙扎而死的光景?

會員評鑑

3.5
5人評分
|
5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3
|
2015/05/18
芥川龍之介曾言;「人生好比一盒火柴,小心翼翼地應對太無聊,不小心應對又很危險。」從這句話不僅可以窺見芥川龍之介作品的兩面性─時而如〈橘子〉描繪的溫馨人情、振奮生存的勇氣,時而如不朽經典〈羅生門〉中弱肉強食社會下的自私醜惡人性;更可由芥川龍之介所言深刻體會其心中天秤時而偏斜,時而幾近平衡的一面。

陳銘磻先生所著〈跟著芥川龍之介訪羅生門〉藉由芥川龍之介的生平、作品,結合作品中的地景,佐以歷史脈絡的一體線狀展開,給予未曾閱讀過芥川作品的讀者一個引子,藉由書中淺白的文字、多彩的圖片,不著痕跡的勾著閱讀著的心,使其在〈跟著芥川龍之介訪羅生門〉後,亟欲尋找更多芥川的作品,來印證作品中的時空背景;同時,此書亦促使已接觸過芥川作品的讀者,想要在從書架中取出羅生門也好,地獄便也罷,從新咀嚼陰鬱的人性、眾生悲慘的命運。

本書的文字與圖片,無疑帶給讀者如身歷其境般的深度文學之旅:在羅城門遺址中似乎看見賤民剝落老婦衣服消失在暗夜中的背影;在京都生科竹林中體會文過飾非、歪曲事實真相的人性;亦或於橫須賀車站中品味清新人性、溫暖人情:或許在某一隅,還能偶然瞥見芥川龍之介。
展開
user-img
4
|
2015/05/08
「跟著芥川龍之介訪羅生門」是陳銘磻先生的文學之旅。作者詳細介紹芥川龍之介的生平與分析他的作品。接著作者依芥川的著作,分各章節討論加上親自到書中提過的地點遊覽,讓文學與旅遊結合,讓喜愛芥川的讀者更親近了他的作品。
原來,對於芥川龍之介,「人生真不如一行波特萊爾的詩」。留下多封遺書後,從容離世的芥川,竟是扛著如此巨大的精神重擔,終至殫精竭慮。從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無時無刻的在深究人性,探討內在的衝突。
讀他留給兒子們的遺書,真是字字讓人心疼。一位在文壇上享有聲譽的年輕大師,認為人生自始至終都是一場戰鬥,但永遠要靠自己的力量。
芥川用生命點燃文學的火花,成就一生的桂冠。雖然短暫,但是永恆。
芥川的「羅生門」是文學愛好者的必讀書之一
展開
user-img
4
|
2015/05/01
敬佩陳先生寫出這本專書所付出的種種努力。芥川龍之介先生是日本享有盛名的文學家,即使在我們華人圈,先生的大名也絕不陌生。從生平開始介紹起這位文學家,寫得詳盡又淺顯,一讀就明白。
芥川先生英年早逝,承受不住精神疾病折磨,選擇自盡,教人惋惜。即使早早過世,他筆下作品無數。陳先生挑選數篇格外重要著作,細細導讀。代表作《羅生門》也在陳先生導讀下,教人明白究竟是闡述什麼故事。
作為一本解說書,確實是瞭解芥川先生的好讀物。
展開
user-img
4
|
2015/04/17
這本書時,耳聞芥川龍之介的豐富文采,印象所及就屬他的《羅生門》一書,由黑澤明改編其中一則故事拍成一部電影因而聲名大噪。儘管自己對於他的作品只存於熟悉的那一小節,但總會希望去追根究柢,怎樣的環境可以培育出如此的大文豪,而每部書都隱含的深意總會隨著龍之介的成長歷程有了不同轉變。所以作者─陳銘磻透過《跟著芥川龍之介訪羅生門》帶領我們尋找芥川出生、成長、創作、作品風格,甚至尋訪多篇小說的情節地景,每到一個點的題材究竟能帶給芥川當時怎樣的心情。

對芥川龍之介來講,縱使他成長過程中是個命運多舛,生父母因故無法照顧他而必須出養,所幸養父母家族是個舊式世家大族,作風嚴謹、博學多識,舉凡文學、美術均被列為士族子弟日常必修科目,成長在具深厚文人氣質的環境,加上禮教的薰陶,天資聰穎的他,耳濡目染江戶庶民文學與戲劇,而他閱讀範圍甚廣,對其往後的創作有更深遠的影響,我相信累積厚實的文藝底蘊及天賦才華便是芥川文學的養分根源。

從最絢爛的輝煌成就到晚近飽受身體不佳,不斷被病痛摧殘、折磨的影響,我們似乎可以看出他的作品隨著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改變,初始的意氣風發,短篇作品如〈鼻子〉,不做作,戲謔的樂趣自然橫溢,材料新穎,這是賞識芥川的啟蒙恩師夏目漱石所給的評語,若非他的慧眼,恐怕我們無法好好欣賞這年輕人的才氣,晚近,一旦情感挫折一波波接著來時,他的文筆開始丕變,苦戀讓他的一生產生極大負面效應,往後歷經姐夫臥軌自盡、為姐姐虧欠別人高利貸四處奔走,導致神經衰弱惡化,甚至與作家為了文學意識挑起論戰,令他幾近崩潰邊緣。

雖然芥川龍之介最後還是以自戕方式結束短暫的生命,然而他的作品造成後世影響頗大,透過他數篇文章裡頭,可以看出他對私欲人性、為求生存、利己主義的醜陋,卻又無法也無能擺脫強與弱、現實而殘酷的世界,對於這段描述其實是很心疼他的健康狀況,卻又不得不佩服他,也許只有在最脆弱無助的當下,我們才會激發出創作的潛能,或者是時代不斷地改變著,以前根深柢固的觀念開始被某種形勢瓦解,而我們不得不立即追趕著。

本書《跟著芥川龍之介訪羅生門》走訪各地,從京都羅城門、朱雀門跡、大極殿跡、東寺、何原院等,將引領我們了解芥川當時筆下的文學世界,頗具研究價值與發揮靈感題材的好地方。
展開
user-img
4
|
2015/04/14
這本書是作者探訪芥川龍之介的作品裡提到的地點。書裡有很多很棒的特色,其中之一是這本書的照片很多,而且都是彩色照片,這些美麗的照片讓我十分嚮往書裡提到的文學景點。再來,作者在書裡導讀芥川龍之介的作品,跟著作者的文字,我看到了芥川龍之介的人生觀和藝術觀,也體會到芥川創作時的孤獨與寂寞。

我喜歡作者提到景點時,一邊深入解析芥川的作品,這樣更能深入了解芥川寫作當時的時代背景,也更能體會芥川內心的感受。例如芥川的”橘子”一文提到了一列火車從橫須賀駛往東京,在北上某個停靠站,一個乘客目睹一位女孩、三個男孩與五六顆橘子連結產生的故事。書裡刊出了小說裡提到的橫須賀車站,還有木屐、平交道以及火車廂的照片,這樣讓人更容易聯想文章當時的情景,對芥川的作品更有臨場感,也讓芥川作品的結局更撼動內心。

人生好比一盒火柴,小心翼翼地應對太無聊,不小心翼翼地應對又很危險。
我很喜歡芥川所寫的這句話,貼切的描繪所謂的人生。芥川龍之介短暫三十五年的人生留下許多令人讚嘆的傑作,他的作品幾乎全是探討人性問題,讀來十分有感染力。

讀讀這本書,你會更了解文學與空間是無距離的,你會更喜歡芥川龍之介的作品,也會詫異原來旅遊可以這麼文學。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1世紀的人生難題,線上解憂價,單本88折,二本8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