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博物館、思想與社會行動

博物館、思想與社會行動

Museums, Thought, and Social Action

  • 定價:380
  • 優惠價:934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2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博物館為我們打開一條認識世界的捷徑,
但是台灣博物館的終極關懷是什麼?

  博物館學是二十世紀末一門新興的學科,與博物館相關的訊息不斷地生產,
  博物館視野的理想與現實持續拉扯,博物館的相關政治經濟活動積極且綿密;
  博物館原野裡眾荷喧嘩,博物館詮釋與溝通的行動蔓延、擴張。
  為此,我們需要認識博物館的新觀點、新角度……

  臺灣的博物館數量已擴張到三百座以上,而且還將持續的增加。根據調查,若將「類博物館」計入,其總數就超過600座。蓬勃的「博物館現象」已蔚為獨特的臺灣社會文化事實。近年來,由於全球化及其相應的地方化或本土化的發展,人們開始檢視一個「現代化」的博物館事業與知識之性質及其社會文化意涵。當代的博物館以複雜為其本質,既有傳統博物館的堅持、也出現新博物館的呼聲,具有跨領域、科際整合性質,牽涉純(pure)科學理論與應用(applied)的面向。事實上,不論是博物館事業或博物館研究場域,都呈現出實用主義的影響。

  博物館研究不是象牙塔學問。博物館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實踐密不可分。正如實用主義者的企圖,當代的博物館與博物館學,雖然有一個學問的基礎,但往往不以學院學者之特殊思想為關鍵來「賦予博物館意義和價值」,而是企圖以人類的行為為基礎來「使博物館具有價值和意義」。因此,二十世紀下半葉的新博物館學,既蘊涵人本主義的色彩,也是一個具有整合意義的學問;除了強調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脈絡主義的視野,也講求事物的發生學、事物之間的連續性和等級的關係。博物館詮釋和溝通行動,既具有工具主義的功能,便取得了參與建構社會文化體系的可能性。

  事實上,思想與社會行動的兩面性,也呈現在博物館的定義。博物館學者除了從博物館「應該有什麼內容與功能」的描述性定義來理解博物館之外,近年英國博物館學會(MA)在其1998的定義之上,草擬了一份「建立21世紀卓越博物館的宣言」。該宣言明確的指出:在社會經濟衝擊下,廣義的博物館是科學與藝術普及教育或終身學習的中心,是公民與社區的空間,是社會變遷與促進文化理解的機構,典藏人類文化遺產的博物館是創造力的觸媒,是旅遊與觀光的關鍵夥伴,也是文化研究與創新事業中重要的一環。除此之外,博物館一直是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的基地。

  博物館研究作為一個思想與社會行動的領域,至少包含四個基本範疇。首先是要能深入的研究博物館蒐藏品,其次是博物館之存在哲學、目的與功能的研究,第三是有關博物館(蒐藏、展示、教育、研究、社會服務等)實體與其運作方式的研究,最後是跨領域的研究人與其所處環境(自然和社會文化)的關係。博物館學本身的論述對象,除了重視博物館所收藏的「物件」、博物館的「人與社會文化的關係」之外,更要發展博物館詮釋與溝通的研究與教學。

  正因為博物館是包含思想與社會行動的領域,博物館人才養成便不只嘗試在知識的原野、創意的平台之中「培育專業的博物館工作者」,也要「培育博物館學的研究者,以及人文藝術學科、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之知識訊息溝通傳播的研究者、教學者與行動者」。這些都有待通過跨學科的博物館基礎研究,吞吐西方的學術成就、並推動本土化理論與實踐模式的建構。

  總結而言,臺灣的博物館研究,因著蓬勃的本土博物館事業的開展,是思想與社會行動互相為用的結果。我們不但要發展探索博物館本質之真正關懷和方法論、理論,持續的累積博物館工作的專業知識;在實踐的層面上,也必須從事具備操作性意義的博物館技術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嘗試建構基礎模型,嚴謹的發展管理與組織型態、保存與維護、博物館規劃與設計、展示與教育設計、媒體的開發與運用、展示評論等面向。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王嵩山


  臺灣澎湖人。

  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教授、亞太博物館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兼任教授。
   
  先後任職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研究員、展示組主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創所教授與所長、文化資源學院院長、關渡美術館館長。

  主要研究領域為博物館人類學、藝術人類學、博物館學、文化遺產、臺灣原住民族社會與文化。
 

目錄

01 包容性的博物館實踐與文化權
02博物館、思想與社會行動
03博物館研究
04臺灣的博物館與博物館學
05 博物館的價值
06 博物館與教育改革
07 特展雙刃
08 展示批判的實質論與形式論
09 展示文化
10 博物館舞臺與性別角色
11 博物館與身體觀
12 身體、藝術與社會
13 博物館物件、區辨與聯結
14 博物館與物觀
15 博物館蒐藏的詩意與政治
16「 客家」:文化園區的流離視野
17 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回顧與前瞻
18 博物館、地方風格與都市再生
19 文化遺產與城市生活
20 博物館與時間觀
21 民俗實踐、物與時間觀
22 博物館與地方史知識
23 物、地方知識與空間觀
24 文化遺產與記憶
25 博物館是自然與文化遺產的居所
26 博物館與文化遺產保存
27 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的兩種系統與三種專業
28 風險社會與新博物館人
29 論災害博物館學的形成
30 行動博物館學:後災害的博物館實踐
31  e世代的博物館觀
32 科技、社會與博物館
33 數位博物館的基本形式
34 全球化與地方文化展演
35 藝術、美術館治理與社會性
36 新博物館與公共博物館學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787981
  • 叢書系列:遠足台灣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7 x 23 x 1.28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從「格」的概念出發|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