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檢定展_特談
世界觀:現代年輕人必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

世界觀:現代年輕人必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

Worldviews: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 定價:700特價:550
  • 特價再79折:434
  • 優惠期限:2024年03月31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科學是什麼?科學從何而來?科學如何形塑你的世界觀?
學科學,不能不知科學從何而來;
不學科學,更不能忽視科學對你世界觀的影響。

  本書為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最佳入門書
  無論你學不學習科學,這本書都能擴展並加深你對科學的認識。


  從小接收亞里斯多德世界觀的人,將地球是宇宙中心的信念視為常識;從小接收牛頓世界觀的人,把動者恆動當作真理般的事實;不管從哪種世界觀的觀點來看,人們總認為自己世界觀裡的信念是正確的。然而,什麼是世界觀?科學如何形塑我們的世界觀?科學發現如何從某個發現開始,如雪球般愈滾愈大,最終顛覆人們的世界觀,並且在人類文明史上造成兩次世界觀的大轉換?

  「世界觀」是個有如拼圖一樣互相拼湊連結的信念體系。它並不只是把分散、獨立、無關的信念湊在一起,而是一個緊密交織的信念體系。大多數人從小接受牛頓世界觀長大,和牛頓世界觀相關的信念就有如常識。但若我們從小接收亞里斯多德世界觀,那麼現在被認為錯得離譜的亞里斯多德信念(地球是宇宙中心、物體因內在本質天性而運行等)也將同樣有如常識。

  這又引出下面的有趣題目:有沒有可能我們現在擁有的世界觀,最後和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一樣證明為錯誤,即便我們的信念體系看起來如此一貫,且正確而有如常識?當我們看著亞里斯多德世界觀,許多信念在我們看來陳舊而詭異。如果我們想想我們的後代,好比幾百年後未來的子孫,有沒有可能我們的信念,那些你我都覺得如此明顯正確如常識的信念,在他們看來也是陳舊而詭異的呢?

  歷史、科學和哲學的關連是無止盡地複雜迷人。迪威特教授將本書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紹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世界觀的概念、科學方法和論證、真理、證據,經驗事實和哲學性/概念性事實的對照、可證偽性、工具主義和實在主義。第二部分,則探索從亞里斯多德世界觀到牛頓世界觀的轉變,並指出這些變化中哲學性/概念性問題所起的作用,這部分也為第三部分的討論打下基礎,當考量到近代科學發現後,我們自己某些哲學性/概念性「事實」也必須要放棄。第三部分則介紹近代發現與發展,其中以相對論、量子理論和演化論最著名。這些新發現和發展大幅改變人們從小接受的關鍵信念的同時,也讓我們朝向新的世界觀邁進。

  《世界觀》一推出,就普遍受推崇為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最平易入門書之一。作者理查˙迪威特也因為能以十足吸引人的態度來呈現複雜概念,而獲得好評,成為美國大一和通識課,教授科學史、科學哲學入門課程的最佳首選。由於本書關注基本概念問題,宏觀兩千年科學思潮和發展,並進一步思考近代科學發現對西方世界觀的挑戰,為各種程度的讀者,提供了反思西方科學思想本質與發展所需的關鍵工具。

本書特色

  •作者以創新方法介紹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利用圖表與插圖,將科學鏡頭更清楚聚焦在通常模糊帶過的問題上,將複雜科學概念化為清晰明白的說明,極適合初學者閱讀,可讀性高。

  •介紹科學史和科學哲學最根本的問題,什麼是真理、經驗事實/概念事實等等,涵蓋史上對科學世界觀產生衝擊的歷史發展和哲學主題。

  •宏觀兩千年的科學思潮與發展,如何形塑並轉換人們的世界觀,探索從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到牛頓世界觀的變遷。

  •探討近代發展,特別是相對論、量子力學和演化論,為西方世界觀帶來的挑戰。

名人推薦

  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教授 成中英
  台大哲學系教授 苑舉正     
  台大物理系教授 高涌泉
  台師大物理系教授 姚珩
  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鄭國威

  「在二十多年的教學中,這實在是我看過最好讀──也是最適合教學──的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入門。DeWitt的闡述與討論──顯然是由大量課堂教學經驗所磨練而來──格外清楚,且藉由我所見過最棒的示意圖做了有效補充。DeWitt藉此讓複雜的想法和發展得以令人信服且直截了當,對於大學生以及首度接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人尤其如此。」──查爾斯˙艾斯(Charles Ess)德魯里大學

  「Richard Dewitt的《世界觀》是優異的入門書。此書繞著幾個主題──傳統及其推翻──組織起來,足以吸引大學生。本書在史料上旁徵博引,在哲學上明智合理。最棒的是,本書充滿從物理科學中精巧取用的案例,使非專家也能易讀。理科生透過這本《世界觀》接觸的哲學思想,能夠獲得一如真科學──牛頓、愛因斯坦、哥白尼、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思想印象,而不是一些被哲學家竄改到變質以屈服於哲學家自身工具之下的科學替代品。」──蘿拉˙羅徹(Laura Ruetche),匹茲堡大學

  「這是一本根據世界觀及其元素,極其清晰的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入門(及整理)......此外本書也同時從科學和哲學的角度旁徵博引,因此極力推薦。」──科學與醫療網路(Scientific and Medical Network)

  「藉著清楚易懂的散文,加上有效的圖表和舉例補充,《世界觀》對任何初識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人來說都是一本理想之作。讀者將會發現,DeWitt是一位天分洋溢的作家,具有將複雜的、技術的概念分解為易懂片段的能力,因而讓《世界觀》成為一本讓初階讀者感覺親和無壓力的書。」──《生活科學的歷史與哲學》期刊,28(2)

  「作者所展現出此類寫作中難能可貴的清晰,以及作者利用真正引人注目而有用的示意圖,例證了量子論和相對論等深奧概念,都十分值得稱許。有別於其他眾多科學哲學的入門,DeWitt的書同時在史料上旁徵博引、在哲學上深入透徹且十足嚴謹。章節摘要、建議讀物和參考資料也都增進本書價值。」──《選擇:當今學術出版典藏評論》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理查.迪威特


  理查.迪威特是美國費爾菲爾德大學(Fairfield University)的教授。除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外,他的研究領域為數學與哲學邏輯,以及心智哲學。

譯者簡介

唐澄暐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國際新聞編譯多年。從閱讀漢聲小百科開始想像世界,最喜歡的事:記憶、描述、想像,形式不限,有怪獸最好。著有《超復刻!怪獸點名簿》一書。
 

目錄

Part I 基本問題
第一章    世界觀
第二章    真理
第三章    經驗事實與哲學性/概念性事實
第四章    確證或否證的證據和論證
第五章    奎因─杜亨論題與科學方法的含意
第六章    哲學序曲:歸納的問題與難題
第七章    可證偽性
第八章    工具主義和實在主義

Part II 從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到牛頓世界觀的轉變
第九章    亞里斯多德世界觀中的宇宙結構
第十章    托勒密天文學大成前言
第十一章    天文資料:經驗事實
第十二章    天文資料:哲學性/概念性事實
第十三章    托勒密系統
第十四章    哥白尼系統
第十五章    第谷系統
第十六章    克卜勒系統
第十七章    伽利略和來自望遠鏡的證據
第十八章    面對亞里斯多德世界觀的問題總結
第十九章    新科學發展的哲學與概念連結
第二十章    新科學與牛頓世界觀的概觀
第二十一章    哲學插曲:什麼是科學定律?
第二十二章    1700至1900年間牛頓世界觀的發展

Part III 科學與世界觀的近代發展
第二十三章    狹義相對論
第二十四章    廣義相對論
第二十五章    量子理論的經驗事實、數學概觀
第二十六章    量子理論的詮釋概觀
第二十七章    量子理論與局部性:EPR、貝爾定理和阿斯佩實驗
第二十八章    演化論概要
第二十九章    演化的哲學與概念含意
第三十章    世界觀:總結
 

推薦序

理解科學是件人人都該從事的工作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苑舉正


  我在台大教授科學哲學好幾年,一直對於這個科目所涵蓋的困難議題深感其擾。議題的困難性來自於科學本身的技術性,科學發展的歷史性,以及科學做為一個哲學題目的反思性。我總是想,如果能夠有一本書把科學技術、科學歷史與科學哲學這三部分用很輕鬆的文字、明確的例證以及深入的分析,呈現科學本質於世人面前的話,這將會是一項多麼重要的成就啊!

  對於現代社會而言,了解科學的本質、發展以及反思科學的價值,太重要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包含食衣住行育樂等,莫不與科學相關,都是在科技的基礎上,達到所謂追求進步的目的。但是在標榜所謂的「進步」口號之下,我們對於科學所帶來的風險,又知道多少呢?或許有人會認為,理解科學的風險是專家的事情,而應用科學的成果是一般人的權益。這個觀念是錯誤的。做為一個現代人,就有權利知道科學的風險。這不但是一項義務,更是做為社會一份子必要的責任。畢竟一旦科技的風險發生在你我周遭時,無人得以倖免。

  因此,理解科學是一件人人都應該從事的工作。可是,在專業的知識之外,我們要如何掌握科學的本質,反思科學的價值,以及認知科學的限制呢?在這些質疑中,本書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幫助我們理解科學是什麼的過程中,這一本書從全面的觀點,注意到科學哲學與科學史的三個不同層面。第一,科學哲學的基本概念;第二,科學歷史的連續發展;第三,當代重要科學理論的介紹。

  科學哲學,是一門相對而言比較困難的學科。困難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它牽涉到許多哲學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會用這些概念來指涉任何東西,但若不能理解它們,則完全無從掌握科學的本質與定義。這些概念包含,世界觀、真理、證據、科學方法、論證、經驗事實、概念性事實、可證偽性、工具主義與實在主義。坦白說,當我在前言看到這些概念時,我不禁捏一把冷汗。誰能夠理解這些學術性的概念啊?不過,在閱讀本書後,我發現本書作者,總是能用與生活貼切的例子做說明,讓讀者理解這些概念其實就是我們日常對話中的另外一種說法。理解它們,是我們進一步掌握科學歷史的前置條件。例如說,在第三章介紹的經驗事實與哲學概念性事實,作者很技巧地呈現所謂日常經驗與哲學概念之間的關連性,讓我們因此可以發現,思考的對象其實都是來自於日常生活之中。第八章,談到工具主義與實在主義時,作者更是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讓我們知道科學理論的價值,就是做為工具,或是用來解釋世界。

  我建議讀者不妨費一點心思,仔細閱讀第一到第八章,然後對於第二部分,也就是有關於科學史的發展,就會有明確的掌握。從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開始,人們就不斷地以追求真理的期待,論證我們應當接受什麼樣的經驗事實。在提出各種證據的過程中,科學家們不斷以理論來預測、解釋,以及證實各種自然現象發生的規律。在以理論做為世界觀的過程中,後來的科學家不斷地透過證據,否證先前的理論,而這個批判與否定的過程不但帶來了科學的進步,也讓人理解如何透過理論建構而掌握宇宙的哲學深度。

  人用理論來理解宇宙的哲學思維,在當代的發展中出現了幾乎可以用「不可思議」來形容的突破與成就。本書的第三部分,就是介紹這些重大突破的理論。作者舉了四項例子: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量子理論與演化論。在呈現這幾種理論的過程中,作者不但能夠深入淺出地介紹它們,也能夠不斷地以哲學的視野,告訴我們這些理論的最重要成就就在於它們完全顛覆了我們對於外在世界的傳統認知。外在世界不再是一個以人為中心、以絕對的觀念、以肯定的結論做為定論的認知對象。相反地,所有這些傳統認知態度都在相對論、量子論以及演化論的成就中,面對了被全面翻轉的命運。我個人對於本書從演化論的發展,轉接到元倫理學的討論這一部份,感到特別有興趣。主要的原因正是,當科學以中立、普遍、客觀的態度改寫人類認知的同時,卻最終在作者的巧妙安排下,又回到倫理學最根本的議題:為什麼人會是擁有道德意識的動物?

  所以,我要向所有對科學本質有興趣的人推薦本書。這不但是一本內容豐富的科學哲學的書,也是一本反省當代社會科技發展的書。正是因為我們已經活在一個全面科技化的社會中,所以我們需要了解科技化的意義;唯獨如此,我們才能夠對於未來的科技發展,具有信心、維持好奇心,並保有不斷求知的心。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100557
  • 叢書系列:ALPHA
  • 規格:精裝 / 440頁 / 18.5 x 23.5 x 6.16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世界觀
 
本章主要目標是介紹*世界觀*的概念。就如本書探討的大部分主題一樣,世界觀的概念最終會比初見時複雜得多。首先我們會簡單定義這個概念。隨著本書進展,我們就會進一步了解亞里斯多德世界觀與我們自己的世界觀,並更明瞭其中的複雜性。
 
儘管「世界觀」一詞已被廣泛使用超過百年,這個詞仍然沒有標準定義。因此有必要花點時間澄清我如何使用這個單詞。最簡單來說,我將用「世界觀」指出一個有如拼圖一樣,互相拼湊連結的信念體系。也就是說,世界觀並不只是把分散、獨立、無關的信念湊在一起,而是一個緊密交織的信念*體系*。
 
通常最能了解一個新概念的方式就是舉例。謹記此點,且讓我們先看看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
 
亞里斯多德的信念和世界觀
 
所謂亞里斯多德世界觀,在西元前300年至西元前1600年間,曾主宰著西方世界的信念體系,這個世界觀奠基於一套由亞里斯多德(前384~前322)明確闡釋的信念。這裡必須指出,所謂「亞里斯多德世界觀」指的多半不只是他本人親口宣示的信念,而是在他死後,基於他的信念出發,為大部分西方文化共享的一整套信念。
 
要了解亞里斯多德世界觀,最好先從亞里斯多德本人的信念開始,我們將討論這些信念在亞里斯多德死後幾個世紀中,是經由什麼樣途徑演變而來的。
 
∣亞里斯多德的信念∣
 
亞里斯多德秉持的眾多信念,和我們現存的信念有著根本上的差異。以下是一些例子:
 
1.地球位於宇宙的中心。
2.地球是靜止的,也就是說,地球不繞行任何天體(例如太陽),也不依軸心自轉。
3.月球、行星、太陽繞著地球轉,大約每24小時一周。
4.在月下區域,也就是月球與地球之間(包括地球本身)的區域中,有四種元素:土、水、氣、火。
5.在超月區域,也就是月球之上,包括月球、太陽、行星和恆星所在的區域,是由第五元素以太所構成。
6.每一種基本元素都有一種本質,此本質就是該元素為何如此運作的理由。
7.每一種基本元素的本質,反映在元素運動的趨勢上。
8.土元素的本性也朝向宇宙中心運動。(因此石頭會直直落下,因為地心為宇宙的中心)
9.水元素的本性也朝向宇宙中心,但其趨勢不如土元素。(所以水與土混合之後,雖然兩者都往下沉,但最終水會在土之上)

會員評鑑

3.5
6人評分
|
6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
|
2023/02/03
如果看過韓國電影《與神同行》,對於捨身救人的消防員金自鴻,應該會覺得這樣利他而犧牲性命的人,品得與人格高尚,其實免經審判,可以獲直接保送轉世投胎吧?利他主義是一種無私的為他人福利著想的行為,過往我們將利他主義視為一項美德,認為是人和其他生物最大的不同,但你知道動物界中也隨處可見利他主義嗎?你知道以生物學家的觀點來看,這不過是演化的一部份嗎?這本《世界觀》令你腦洞大開。

《世界觀》的第一部分介紹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包括我們的世界觀是如何形成、科學論證方法、真理、概念性事實與經驗事實的對照、工具主義和實在主義,以及可偽證性。第二部分開始探討亞里斯多德和牛頓世界觀的變化。第三部分則介紹近代的科學發展,譬如相對論、量子理論和演化論。

想像一下你「穿越」到西元前一千多年,周遭的人都相信「地心說」,認為太陽、月亮都是繞著地球轉的,該怎麼跟他們解釋地球是圓的、我們不只不位在宇宙的中心,甚至還渺小到不行?

再想像一下你「穿越」到西元三千年,周遭的人早已推翻牛頓的世界觀,不認為地球會自轉、人也不是因為地心引力而被黏在地球上,那又是什麼感覺?

有沒有可能,我們的子孫也將覺得我們這代的世界觀錯得離譜?讀這本書,讓我思考起什麼是科學、什麼是事實,兩千多年來世人的世界觀是如何形成,而未來又將面對什麼挑戰。

演化向來都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既然利他主義是演化的產物,這代表利他的同時也就是利己,這一點讓我在工作上更願意信任他人,因為既然是演化的一部分,那肯定不會只有我有這項特質,或許很多人也擁有「利他主義」這項天生技能。面對無論在工作上、生活上碰到的各種關於人的問題,願意相信其實對方不見得有惡意、通常也不是針對自己而來,不用太放大自己的情緒,或內心小劇場中的各種想像,應該先試著遞出橄欖枝,讓對方感受到善意,並把焦點放在如何順利完成彼此的任務、幫助對方成為他所扮演的角色,同時也讓自己可以安全下莊,或獲得自己想要的目標。



完整閱讀筆記收錄在部落格:《中途筆記》
展開
user-img
3.5
|
2021/05/04
前面哲學部分還算好理解,到了後半段近代物理理論偏多內容就偏硬,就算看完一遍還是不知所云,可能要再找說明更淺顯易懂的版本觀看。
展開
user-img
1
|
2018/07/10
看起像新手翻譯,錯字連篇,語意不通。讀起來只能说十分痛苦。
展開
user-img
5
|
2017/12/28
本書言及科學與科學哲學,言論平實,有益大眾學習基本概念、理解當今知識處境。值得家家戶戶一本置案學習。

書中有個常見的「科學粗心」之處,也就是令人不解何以科學敘述,結論卻如此粗心大意:
一、頁135末至136:『接下來幾個世紀,在亞里斯多德後,猶太教、伊斯蘭教還有基督教哲學家及神學家,多少將宗教混合了亞里斯多德觀點,亞里斯多德的非宗教神祇也因而轉型成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傳統中的上帝。』

亞里斯多德生卒年:(西元前384年-前322年3月7日)
舊約聖經:(西元前500年~);舊約聖經中之摩西五經:(西元前900年~)
再怎麼看,猶太人的神,總是在亞里斯多德及希臘哲學之前就是猶太人的上帝了,這位上帝自始至今都是那樣,並非由希臘哲學捏造、產生出來的。

二、頁399:『我們的孫子與玄孫,回顧我們時會納悶,為何我們會相信「時空對每個人都一樣」這種怪事。簡單來說,我們錯誤地將絕對空間與時間當作經驗事實…。』

兩百多年前的德國人康德就說過:
1、通過吾人受對象所激發方式,以獲得表象之如此能力(接受能力),名為感性。(A19/B23:1781年)
2、空間無非僅外感官之一切現象形式,亦即唯一使吾人外直觀成為可能之主觀感性條件。(A26/B42:1781年)
時空總是人「主觀感性」條件,也是「唯一使吾人外直觀成為可能的。」這就是「絕對」的事實!不是獨斷或未經檢視。在相同思維、情況下,對人人來說,當然都是一樣的。

從以上兩例可知其此類結論用在對人意義上的判定顯得很粗糙!想要否定什麼,卻語焉不詳般地做出某種意識形態的否定,反倒失了科學性。
展開
user-img
1
|
2016/09/02
這本書看得出格局很宏大,內容也鉅細靡遺,就原著來說應是值得極力推廣的好書。

但是我仍然要給這本中譯本一星評價。

理由沒別的,就是翻譯實在翻得太爛了,錯字連篇,我才看完第一部份就發現起碼十幾個錯字,氣得我趕緊上來發個負評壓壓驚。先不說譯者的問題,編輯到底在幹嘛?我懷疑編輯只把書丟給台師大教授審訂,自己就不再檢視這本書的內容(或者是看不懂乾脆懶得看)。

再來是本書第一部分的內容,對非哲學本科讀者如我算是稍為複雜,許多用詞和邏輯語句都是日常中文裡不常見的,而本書譯者唐澄暐先生並非哲學也非理科類組專業,且無翻譯哲學理科書籍的經驗;雖然有台師大姚教授的審訂,仍舊會有許多語意上的拗口之處,使讀者看得一頭霧水。原本就複雜的邏輯論證,被轉手翻譯得更加難懂,讀者若不是對哲學有一定興趣,第一部分還沒看完大概就睡著、不看或是跳過了。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以學術為錨,定位深度思考邏輯。文學│史地│社科 精選3本7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春旅遊
  • 簡報溝通說話展
  • 積木文化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