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創作展
討海魂:13種即將消失的捕魚技法,找尋人海共存之道

討海魂:13種即將消失的捕魚技法,找尋人海共存之道

  • 定價:630
  • 優惠價:9567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53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編輯選書

打造一本書,重現臺灣海島魂、找尋人海共存之道

壯麗的海洋切面,氣魄的漁人討海哲學,重現福爾摩沙的海男技藝!
一本富含人情海味、認識臺灣漁業漁事的概況調查書。關於漁事/漁人背景/因地制宜的魚法背景,更能從中窺見台灣不同地區海事發展狀況!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壯麗的海洋切面,氣魄的漁人討海哲學,
再現福爾摩沙的海男技藝!
  
  台灣12位國寶級捕魚達人的生命歷練
  身為島嶼公民必修的自然倫理學分
  別於「漁工業」的大型機具戰法
  這是屬於男人與海的“定孤枝”氣魄
  更是與海洋共生共存的智慧 
  
  你以為如常的海景,卻是漁人搏命演出的詩句。
  漁人歷經風浪的手展示著大海拍打過的生命故事,
  我們轉化以圖文記錄下那些寶貴的傳統技法。
  身為台灣海洋島嶼的一員,他們用身體去搏鬥、每日在戰浪中討生活。
  大海教導了他們大自然沒有說出口的生存之道,
  透過漁男見識大海的經歷和風景,
  提供身為海洋居民的我們,一條更接近己身生活小島的美麗途徑。
  
  行人團隊於2014年開始企劃,並陸續收集調查台灣各地傳統漁法的相關資料。一經深入採輯發現,各地對於沿海漁村地區、以及其捕魚技法的相關記錄,資訊非常缺乏。此外,在漁村人口流向都市,捕魚技法無人傳承之下,許多漁法可能在五至十年內面臨失傳的困境。因此,我們希望藉由這本書,把這些精彩但即將消失的漁法細緻地呈現給所有讀者。
  
  費時一年,動員15位工作人員,踏遍台灣及離島
  
  行人團隊邀請三位優秀的撰稿文字者、四位攝影師、一位插畫家,全組動員15位工作人員,前前後後,共計費時一年。團隊拍攝採訪期間,每天清晨即起,摸黑中就算暈船也要跟著漁人出海。多個月下來,每場的採訪不離風吹浪打,太陽無情的照曬,更從行人曬黑的身影下,不言而喻看見我們的努力。一切只為直搗海洋的最前線,收錄最令人動容的漁人群相和故事。
  
  本書以台灣海域地形為本書架構,將採輯區塊分為:東海岸、西海岸、離島。工作人員一一至各點田野踏查,拜訪在地文史工作室及耆老,再視當地潮汐環境和漁汛期,挑選出傳統漁法及漁人。比如:在東海岸金山的蹦火仔,盧秀雄以炫麗的技法點亮海上夜景,引起萬魚爭相跳躍的魔幻場景;花蓮秀姑巒溪的三角網,是阿美族代代相傳的傳統技法,陳耀忠以不過漁和美麗的歌聲感謝天地海的虔誠之心;台東的鏢旗魚,斷指船長陳永福,僅憑一把二十公斤鏢叉與等身大的旗魚進行一場榮譽的對決。西海岸,芳苑海牛採蚵的李福相,透過海牛下田展現漁人對工法的智慧和漁村風光;苗栗幾乎絕跡的牽罟,靠眾人其心拉網,齊力互助的漁村心意。離島,澎湖石滬法,是世代居民遵循海法,合力修護大海最美的古蹟而造就的甜美魚穫;蘭嶼神秘的拼板舟,可見海洋民族力與美的結合,不能言說的捕魚祕密,展現敬大海的心……透過達人終其一生奉獻給大海的生命哲理和視野,以神乎其技的傳統漁法,展現漁人打魚的勃發英姿。
  
  《討海魂》是行人團隊送給台灣讀者的一份海洋大禮
  
  雖然我們的生活環境被海洋圍繞,但大部份的人對海洋了解甚少。行人希望藉著出版《討海魂》一書,帶著大家回到問題的原點。透過這些漁人一生與海共存共榮、簡單而不過漁的傳統捕魚技法,帶出人與海的相處哲學。或許這些生活簡單、終日與海搏鬥的漁人,能為我們指出一種未來。
  
  ––關注海洋.滿儎推薦––
  周文欽|《蹦火》紀錄片導演
  柯金源|紀錄片工作者
  曾芷玲|蚵寮漁村小搖滾幕後推手
  黃惠玲|udntv藝想世界節目製作人
  廖鴻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企畫團隊––行人文化實驗室


  通常我們是一間出版社,但更常我們在做一些實驗,例如,假裝我們也是作者。

 用打群架的方式,找到一個目標對象(議題/主題),再找來一群堅強的夥伴(採訪/攝影/設計......),我們不被時間牽著鼻子走(所以不是定期出刊),我們只在乎打一場有把握的勝戰。為議題/主題找到新的觀點、思考方式、甚至是讓它延續與存在的可能。

採訪團隊

  李偉麟、王妃靚、駱亭伶


攝影團隊

  翁子恆、王文彥、林永杰、陳志勤


插畫協力

  葉振宇


翻譯協力

  張馨濤、James Donnelly Friesen

 

目錄

【編輯室報告】

【東海岸】
台東成功鎮 鏢旗魚 陳永福
下輩子還要跟旗魚對決
鏢魚是沒有休息的,連吃飯時眼睛都是盯著海面,而不是低頭看要吃什麼菜。「菜挾一挾,就邊扒飯邊看有沒有魚浮出海面,常常看到有魚,飯碗就趕緊扔下。
 
花蓮秀姑巒溪出海口 三角網 陳耀忠
以「頂浪魂」立命的阿美族廚神
那個過程中,我只聽見我媽媽一直哭、一直叫著我,『啊,我的孩子』,一直叫著我的名字。我原本想著,我今天應該會死在這裡了,是因為我媽媽一直叫我,讓我的意志力更強。
 
宜蘭南方澳 釣棹(艚)仔洪武軍
與大海車拚的海上大法師
靠著漂流的竹筏討生活,每一次出海都是跟大海博鬥,洪武軍經常拿繩子把自己跟船綁在一起,以免遇到大風浪被捲到海裡,「沒死掉就等於是撿到這條命。我現在能夠在這裡跟你們吃上一頓飯,那是很不簡單的,是在海上死無去(台語),才可以回來。」
 
金山礦港 蹦火仔 盧秀雄
我是討海大學畢業的
有一次,海腳們趁著空檔在船上補眠,結果睡在甲板上的人不小心踢到水的開關,水就一直流入磺石桶裡,最後乙炔氣體爆炸,有人就被震彈到海裡去,連遺體都找不到。
 
【西海岸】
彰化芳苑 海牛採蚵李福相
下輩子不想再討海
為了抓緊退潮的時間下蚵田,李福相經常半夜起床觀察潮水,有時凌晨一點多出門做事,到早上十點多才回到家。那時沒有路燈,都是在黑夜中摸著路旁的竹子找路。在蚵收成的季節,更是忙得不可開交,不僅天亮要採收,半夜也在採收,那麼大的蚵田,可是用了一萬斤以上的竹子插出來的蚵枝。
 
苗栗大山 牽罟 陳水旺
牽罟是一生永遠的牽引
牽罟是近海作業,船出海後離岸差不多一、二百公尺左右的距離,船上的人如果不小心落水,立刻就會被拉起來,不會有危險。危險性比較高的時候,不是出海,反而是回航,陳水旺說,「回來才是知輸贏。」
 
高雄汕尾 櫓魚栽 吳寶次
看海的漁人 看懂的海海人生
「每個掠魚的都會有自己的發明啊,一發現有不妥當的所在、冒險的代誌,就要想辦法解決。」他描述自己曾遇過船身破洞進水隨即水淹高過一人的險境,「如果那時候沒有想辦法、沒有妥當,船就沉了。我也是犯過好幾次的恐怖。所以說機械的問題最重要,犯險的時候比天氣問題還嚴重。」
 
屏東旭海村 八卦網 姚金龍
最重要的事情  就是輕輕的就好
討生活那些事都是輕輕的而已,哪有很重。最重要的就是輕輕的事情如果比較多、那我就比較快活。要不然我平常捕魚已經用那麼多腦筋了。生活就是趣味、好玩、歡喜。就是這樣而已。
 
【離島】
馬祖北竿 打樁漁法黃鵬武
海上事,識不完
一般人打漁都會想用最短時間抓更多魚,不想付出勞力但想賺很多錢。但我不會這想,不是說我不在乎花多少力氣、得到什麼,而是我滿腦子都在想要怎麼把事情做好。
 
澎湖吉貝 石滬(&抱墩)漁法 柯進多
石滬是我最初的捕魚老師
放一顆石頭要同時思考下一顆石頭能不能插得進來,就跟下棋一樣,每一步都要留後路。有時候石頭不夠,還需立即下判斷,把直角轉彎的地方改成斜角才行。石滬達人柯爸自謙從小學起,學了十幾年,一直到二十幾歲才真正掌握訣竅。
 
綠島公館 鰹竿釣 田亦生  
把人生的選擇做到最出色
跟大海搏鬥要有毅力,不是一整天都有魚釣,魚不吃餌的時候,你要怎麼忍耐到那個程度,你不等到潮流過去,就抓不到魚。在海上,要耐得住大太陽,要耐得住餓肚子。
 
蘭嶼東清部落 拼板舟黃杜混
海上的不老戰士
釣鬼頭刀魚一定要小心,如果釣到的魚力氣太大,就把魚線割斷,不然會像傳說裡的族人,一路被拖行到菲律賓去,無法回家。
 
【附錄】
「當繒」──從八斗子漁撈特色,看傳統漁法的衰微 
許焜山(八斗子漁村文物館籌備處)
 
【特別感謝】
 

編輯室報告

  沿著東部海岸騎車,經常會不經意發現有漁人在海邊或出海口捕魚。漁人的工具大多是簡單的:簡單的網子、簡單削尖的木棍。持著漁具的手,黝黑的皮膚在陽光下跟海水一般發亮。簡單幾個動作,幾隻小魚落入網中。

  對我們這種終日在都市生活的人來說,看到「食物」從大自然中出現總是覺得不可思議。水果從樹上出現(而非便利商店)、魚從海裡來(而非超市冰櫃),如此違反「經驗值」。其中最吸引人的部分,或許是這些事物都不需經過金錢交易,透露出一種「可能明知是幻想」的自給自足生活模式。

  自給自足的生活想像

  我們這一代都是資本主義浸養出來的。物產豐隆、生活方便:在個人的代價是換來永遠忙碌的生活,在地球的代價是讓自然資源耗盡。當我們看著這些漁人,心中幻想的是,我們有沒有可能選擇另外一種生活方式?

  《歷史大口吃》(An Edible History of Humanity)的作者Tom Standage曾經指出,人類自以為從「漁獵」發展到「農牧」是一個美好的歷史發展。但歷史證據指出,漁獵生活可以讓人類有五天的週末(不用工作)、身體可能更為健康,理當更為快樂;但因為種種歷史發展原因,我們踏上了農業的路,然後經歷工業革命、綠色革命、都市化。像是一隻從海洋逐步爬上岸的哺乳類動物,慢慢爬進馬克思・韋伯式不可逆反的牢籠。

  認真思考起來,為什麼經濟一定要發展?為什麼我一周不能少工作一天?我們有沒有機會回頭看某個錯過的歷史片刻,將過往當成未來?

  我們與海洋的距離

  漁人自己的生活其實跟這些都沒有關係。很多漁人可能是沒有選擇的;如果有,他們也許寧願在都市生活、在超市買魚、度假時去海上搭遊艇(這也是幻想的)。我們聽著他們經歷的故事,聽他們抱怨他們自己的生活的滿意與不滿,也同時驚覺,其實這個幻想中的自給自足的生活模式也要即將消失:因為全球暖化,海洋將再次淹沒原本的「海邊」;因為過度捕撈,海洋即將無魚可補。這其中最致命的問題是,對此,大部份的人漠不關心。

  其實,人類過去總是逐水而居,從海洋河流汲取魚獲,並以水路為主要交通。但是當都市成為人類主要的聚集與居住模式,我們逐漸用柏油與水泥把河流蓋上、用大量堤防及消波塊隔開大海,好讓我們躲入安穩喧囂的都市裡。但弔詭地,我們卻又要聽著人工海浪聲,才能安心入眠。

  漁業大國與海洋枯竭

  全球暖化無論真相如何,它的確逼使我們思考許多問題,讓海洋的議題一再浮出。暖化造成的海平面上昇不止威脅斯里蘭卡等小島,也會對台灣有劇烈的影響,例如接下來的颱風只會越來越嚴重,堤防與消波塊會逐漸無法擋住沖襲的巨浪;而我們習以為成的海岸線將不斷往後退縮 。

  另一方面,我們台灣在海洋枯竭的議題上擔任極為重要角色:台灣是世界級的遠洋漁業大國,年產值400多億元(2014),居全球前三位。其中,鮪魚延繩釣產業規模世界第一、秋刀魚漁獲量世界第一。如果如2006年的《科學》(Science)雜誌研究所說,2048年海洋將會枯竭,那麼身為最大受益國的我們,是不是應當採取一些作為?

  我們或許可以謹慎選擇吃魚,用消費投下永續海洋的一票。(請見綠色和平網站。)我們可以關注海洋法律,監督台灣漁業沒有危害地球。(請見環境資訊中心網站。)我們可以走到海岸參與淨灘活動,保持海岸的美麗。我們可以去漁村住一晚,深入了解漁民的生活方式與困難。我們也可以沿著海岸線慢慢走一圈,感受所有台灣人在不同時期「過鹹水」而來的共同歷史。

  漁人漁法的背後故事

  行人文化實驗室選擇去拜訪以雙手與海搏鬥的漁人,希望從他們的口中聽到他們與海洋共存之道,希望從他們採用的漁法觀察到背後隱藏的自然倫理。我們有興趣的不是為台灣帶來豐沛外匯的遠洋漁業,我們關心的是在台灣1600公里的海岸線上,與海洋進行日常戰役的漁人們。他們採用簡單漁具、沒有豐沛資本、沒有耗費大量汽油的機具、取得的漁獲基本上也大多是親友自用,只是為了自身的生存而奮戰。這種早於資本主義之前就存在的生存之道,是否能給我們一些啟發、以面對枯竭的海洋?

  從漁業大國的角度,遠洋漁業船上博命的漁人是我們的英雄,他們也的確值得欽佩。從另外一種生活方式的可能,這些持簡單漁具的漁人,則是我們關心的對象。在這本書中,我們從這個有些曲折的切入點,展現漁人的記憶與技藝,尋找這個海島上另外一種英雄。以此為根本,我們也想著,這個屬於過去歷史的漁人生活,有沒有未來?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158558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7 x 23 x 1.6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書籍延伸內容

影片介紹

 

內容連載

花蓮秀姑巒溪出海口 三角網 陳耀忠

以「頂浪魂」立命的阿美族廚神


花蓮秀姑巒溪出海口旁的「陶甕百合春天」,是東海岸最知名的原住民無菜單料理餐廳,許多食材都是主人陳耀忠每天親自上山下海採集而來;二樓,一整面牆的落地大壁畫,畫面中有人手持著一個染滿夕陽餘暉金黃色的倒三角形,朝天矗立在落日映照成藍紫色的大海中,不禁引發食客的好奇心:那是什麼?

那是「三角網」,阿美族人自古流傳至今的人力捕撈法之一。陳耀忠說,「牆面畫的,就是我們(阿美族)這裡的部落,在出海口捕撈的生活;你們在餐廳裡吃到的魩仔魚,就是你們所看到的,用這個三角網下去捕撈的。」

魩仔魚多到從眼角掉出來

秀姑巒溪出海口一帶的部落,主要有南側的靜浦部落,以及北側的港口部落,舊時共同屬於 Cepo’(阿美族語,意思是「出海口」) 大部落,分為五大氏族。陳耀忠來自港口部落,身上流著的是太陽氏族(阿美族語 PACIDAL)的血液。

小時候的他,身上有著彷彿太陽般用不完的精力,幼稚園才畢業,他就已經學會使用傳統的三角網和八卦網。青少年階段,陳耀宗養成了自己一個人到海邊捕魚的習慣,晚上八、九點才回家,對他而言是正常的作息。

由於族裡的老人並不會刻意教導下一代,該如何使用三角網、八卦網等傳統漁法,想用,就只好自己想辦法學。他偷偷拿走阿公或爸爸的網具,到河邊去捕魚,只要被家人發現,就是一頓毒打。陳耀忠說:「我不喜歡讀書,每天不是在海邊,就是在河邊,捕魚不是為了什麼成就感,純粹自己好玩。」

「小時候只要到大水溝,或遇到魩仔魚大出,每天都是算幾個臉盆哩!」陳耀忠還記得,捕到最多魩仔魚的一次,是讀國小四年級的時候。「那一次撈到的量幾乎是一個大臉盆,我個子矮矮小小的,我那個三角網也沒有很大,而且拿的還是我媽媽的網子,白色的,撈起來幾乎是抬不動,眼前布滿了紅通通的魩仔魚,我只好慢慢地走,眼睛看不到路,看到的都是魩仔魚在我的眼前不斷地跳躍著。肚子餓了,手掌就直接往網子裡滿滿的魩仔魚群裡去撈,然後倒扣到嘴巴裡面,魩仔魚還會從鼻子跑出來,也有從耳朵跳出來的,還有從眼角掉出來的呢,太多了啦!」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4/11-4/30 防災推薦書籍199元,紓解不安延伸書單本8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春旅遊
  • 小天下暢銷展
  • 兒童節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