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尋回香港文化(合集) -《尋回香港文化》+《都市漫遊者》

尋回香港文化(合集) -《尋回香港文化》+《都市漫遊者》

  • 定價:450
  • 優惠價:940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8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十多年前,李歐梵教授從美國哈佛大學提前退休,定居香港。香港成為他現在的家,四九年前作者輾轉從河南到台灣,再負笈美國留學教書,幾十年後再跟香港人結婚,回到故地,感慨之餘更以思考香港文化為己任,這就是作者居住香港的觀察和批判思考。十多年前分別以《尋回香港文化》和《都市漫遊者》兩書出版,現結為一集。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歐梵


  2015年香港書展年度作家,河南太康人,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榮譽博士,中央研究員院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曾任美國哈佛大學中國文學教授。曾任教普林斯頓大學、印地安那大學、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著述包括:《鐵屋中的吶喊:魯迅研究》、《中國現代作家中浪漫的一代》、《中西文學的徊想》、《西湖的彼岸》、《上海摩登》、《狐狸洞話語》、《世紀末囈語》、《尋回香港文化》、《都市漫遊者》、《清水灣畔的臆語》、《我的哈佛歲月》、《蒼涼與世故》、《又一城狂想曲》、《交響》、《睇色戒》、《人文文本》等。
 

目錄

一尋回香港文化
3香港回歸五周年有感
7為香港打氣
21香港與上海
25通事與通才
32文化政策與文人空間
36小眾變大眾
39沒有昨日的酒店文化
43臥虎藏龍為何迷倒美國?
47藝術節
51博物館
55古蹟換新顏
59成龍的電影
63香港導演許鞍華
67香港牛棚書院
71香港大學講習班
75絕望之於希望
79獅子山下有感
83香港媒體與公共性
88香港的高等教育

都市漫遊者
103澳門,歷史幽魂的棲息地
107馬來西亞,從現代發現傳統
111新加坡,多元文化都市
114新馬華人,新三民主義
118台灣,與惡俗為清流
122深圳,發現文化動力
126北京,在北大校園散步
129上海,時尚與品味
133上海圖書館的文人空間
137紐約,浩劫後的反思
141美國人VS紐約客
145世界文明的衝突
149零點地
153世界主義的心態
155全球化的文化爭論
159從梁啟超到世界主義
163全球華人與世界主義
166尷尬的過度現在化
170好書與好書店
174知識份子的當代作用
178報紙的反思空間
185文化雜誌與文字之美
189詩人企業家的靈感
193中國第六代導演
197尋找城市的文化建築
201生活方式的原味
205電影文化的幕後英雄
209渡假遨遊歷史與文化
212奧運精神之多少
216多元英語勢不可擋
220國語還是普通話
224方言、國語與文學
228艾薩克。史坦
232台灣媒體的語言暴力
236奏出祖國的悲壯
244日常生活的文學
247夏日讀書不沉重
258都市漫遊者
 

前言

  最近幾年,我發現自己的中文文章有點精神分裂。我對於當代文化的關注,似乎已經超過學術研究的範圍,而想親身介入,用一種叫主觀的文體做文化批評,所以學術的深度不足。但另一方面我似乎又不願意放棄學院中的文化理論,甚至在雜文中也引經據典,生怕學界同行以為我已淪落江湖,作不了學者。然而我對近代十年來美國學院中的「文化研究」(culture studies)的理論導向,也頗有不滿之處,它非但不注視文化本身的意涵──特別在一個世界性的多元語境──而且往往把文化作為學院政治的符碼,多以性別和種族的「弱勢」立場來反對資本主義的主流文化。把這種理論用以分析美國以外的其他地區的文化,免不了就有偏差,往往主題先行,表態至上,面對於細節的掌握和分析失之淺漏,而且語言過度抽象,長篇大論之餘,反而不知所云。

  我得這一種矛盾反應,形之於文,就表現在這兩本集子(另一本《都市漫遊者:文化觀察》)的各篇雜文之中。這些文章,大部分是應《亞洲週刊》總主編邱立本先生之邀而定期寫就的「文化觀察」專欄,本擬寫完一年半載就停筆讓賢,生怕自己文思枯竭之後,無法維持該欄應有的水準,然而在邱先生堅持之下又欲罷不能,目前還在時斷時續的寫着。持續的主要原因是該刊的讀者群範圍較廣,地域遍及中、港、台、新、馬,和歐美華人社區,而且除了學界知識分子之外尚包括各地政界和商界的白領階級,我想每一個寫文化評論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觀點能夠得到較廣泛的共鳴,甚或引起爭論,發生影響,但我又往往覺得自己屬於「小眾」,曲不高而和寡,所以也很少顧及到自己文章的流傳度。這又是另一種矛盾。
 
  《亞洲週刊》上刊載的文章,「公共性」較強,所以我很少做個人抒情式的感喟(此類文章已收入其他集子中),然而「公共批評」的文體定位比抒情散文也更困難。我不願把自己架空──高高在上,故作客觀──所以往往作介入式的論述,而這種介入的出發點就是香港。最近幾年,我已經變成半個香港人:來港居住和任教的時間越來越長,所以親身介入香港文化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文章的內容涉及香港的分量也越重──甚至佔滿了一本集子。(這也是牛津大學出版社林道群先生的主意,他多年來為我編輯文集,在此要再致謝意。)其他的文章另編成本書的第二部分,則較注重某些理念(如「全球化」和「世界主義」)的討論和香港與其他亞洲城市──特別是上海──的比較。這個「雙城記」目前已成為熱門話題,我算是始作俑者之一,十幾年前初創此意的目的是為我的上海都市文化研究(見《上海摩登》一書),開拓一個更廣闊的比較空間,卻沒有料到我的「理論」竟被急驟變化的現實所取代,則非我意料所及。然而,我認為都市文化的互動是多元文化的必備條件,不是你死我活的經濟問題。目前香港人對上海的恐懼或嫉妒,和上海人自覺已經超越香港的自大自滿,都是不必要的心態。對於我這個「都市漫遊者」,任何一個有文化生機的大都市,我都有興趣,而且樂觀其成,所以最近有些上海學者批評我對於新舊上海都太過樂觀,因此也產生觀察和研究上的偏差。也有香港學者私下對我說我對香港太過偏愛,甚至愛之太深而責之益切。我對於這些批評都一概接受,並且歡迎進一步的討論。我之所以處處為當代華人的都市文化──上海、香港、台北、新加坡、吉隆坡、檳城──打氣,皆是基於一種信念:我認為當代文化的範疇就是都市,而中國讀者對於都市文化的認識──特別是都市文化的多元性和國際性──往往不足。「五四」以來,中國的城鄉分歧愈來愈深,但知識分子雖大多生活在都市卻處處以鄉村為依歸,所以才會產生「鄉土中國」的心態。中國的都市文化的發展,當然是不均衡的,而貧富不均和階級不平等一向是最為知識分子詬病的現象。然而這一種基於社會正義(social justice)的批評態度,往往也對都市文化產生偏見,或從道德或從經濟立場出發,把都市文化的種種弊病批評得體無完膚,特別對都市的通俗文化更視之如敝帚。如此看來,非但上海禁不起這種嚴格的審視,而且香港可能更乏善可陳,不愧為「文化沙漠」。

  我個人並不贊同這種心態和立場。但更重要的是:我認為對都市文化應該培養一種「文化敏感」(cultural sensitivity),這種「敏感」應該是一種理性和感性、思維和形象的混合體,單靠抽象理論或印象觀察都嫌不足。這兩個集子中的文章,也可說大多是用來磨練我對都市文化的敏感性,是否有成,自當留待讀者決定。我一向對自己的語言能力(特別是中文)的信心不足,也許我的文體無法充份駕馭或表達我的意念和感想,在港台各散文大家面前,我只有自慚形愧。然而,能夠把這麼多有公共性的文化批評文章公諸於世,我自覺非常幸運。願在此再次向發表過這些文章的香港報刊雜誌──《亞洲週刊》、《明報月刊》、《明報》副刊、及《信報》文化版──表示謝意。除此之外,我竟能在一兩年間寫出這麼多文章,自己也覺得意外,這份靈感的來源,當然是我的妻子玉瑩。我們結婚時,我曾答應把今後所寫的每一本書獻給她,此二書算是開始。

二○○二年七月十九日於香港
 

詳細資料

  • ISBN:9780199426683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4 x 19.6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中國
 

內容連載

─尋回香港文化
 
香港回歸五週年有感

 
香港回歸五年,從文化意義而言,是否可以斷言已經回歸了祖國文化?「一國兩制」的制度,是否仍然適用於香港和中國大陸的文化?最近香港政府提出的口號──香港成為「亞洲」的國際都市,其文化意涵是甚麼?是否要超越「祖國」的國際大都市──如上海?這一連串的問題,是我個人在回歸五週年前夕所能想到的,卻不一定能夠提出充份的解答方案。不過,既然已經提出了命提,不妨也試着演繹一番。
 
記得九七年回歸的前夕,香港人最關心的認同問題:香港人的身份究竟是甚麼?將來有何變化?而這種認同焦慮的背後因素,當然是政治和歷史。
 
然而,曾幾何時,認同問題已經沒有人討論,似乎也不成問題了。香港人已經認命,乖乖作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區公民,持特區護照和回鄉證,但往返祖國與外國,卻比祖國人民更方便,這不得不說是「一國兩制」之賜。
 
但香港人似乎也不再討論英國殖民的歷史遺產。作了一百多年的英國殖民地公民,他們竟然可以在一夜之間搖身一變,從「女皇」改認「同志」(這個典故來自當年羅大佑的一首名歌《皇后大道中》);從英國米字旗(英國曾有「大不列顛世界永不日落」的殖民口號)改升中國五星旗;從「親英」突然變成「親中」(特別見之於香港的富豪和高官),這個現象,似乎也沒有人作更深層的討論。
 
我認為這是英國殖民主義最典型的特色,它和法國殖民主義最大的不同,就是對殖民地的統治只重制度和經濟,不重文化。影響所及,英國殖民地的人民對於英國王子的文化並沒有深刻的認識,當然也沒有依戀。
 
誠然,不少其他英國殖民地的精英,如去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保爾(V.S.Naipaul),在留學英國後沾染了不少英國人的習慣,甚至比英國人更「英化」,但他們的心理也較香港人複雜,對英國主子的愛恨交織,遠較香港人為深。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