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人生不能沒有伴:找回各種關係裡的安心感

人生不能沒有伴:找回各種關係裡的安心感

  • 定價:340
  • 優惠價:9306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89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最暖心的「療癒嚮導」許皓宜,繼《與父母和解》後,
邁向人與人之間的「偶然撞遇」,
走進「找伴、作伴、相伴」的探索旅程。

  ★首刷限量!隨書附贈精美「解結卡」,
  解開心結,寫下真心話、綁上緞帶,送給對方,
  當對方打開卡片,心結也隨之解開~


  為什麼,我總是無法愉快的與人相處?
  為什麼,我總是在別人身上溫習不完美的自己?
  為什麼,我總是被「讓我挫折又糾結」的人深深吸引?

  每段關係裡,都有解不開的情結與鬼影,
  人我關係的問題,其實都是「沒辦法信任關係」的問題。

  最棒的關係,是在人前能忘我,卻不失去自我,
  你得先學會「和自己作伴」,
  從「我」找到「我們」,各種好關係才會隨之而來。

  最暖心的「療癒嚮導」許皓宜,旁徵博引各種心理動力學概念,引你回顧並化解童年、成長時所留下,那些跨不過的情結。
  觀賞一場又一場似曾相識的內心小劇場,面對並解放內心無法放過自己的遺憾,然後才能發現,原來每段好與不好的關係,都可以很有意義!

  在關係中發生的一切,都是兩人的「共同演出」,
  當一段人我關係出現問題,請回頭想想,你和其他人如何詮釋彼此的內心戲:

  我與我自己:有時候,並不是「這個人做了什麼」讓我難受,更有可能是「我自己的難受」讓我難受。有時候討厭一個人,其實只是在別人身上,看到討人厭的自己。

  我與父母:從小,父母通常同時提供我們「興奮開心」與「責難挫敗」兩種經驗,所以成年後,如果一個人只是總讓我們感受到「興奮開心」而沒有「責難挫敗」,這段關係也就顯得不那麼吸引人了。那些讓我們感到挫敗,卻又被我們喜歡的人,正是幫助我們練習「在挫折時也能愛自己」的人。

  名人推薦

  呂秋遠、鄧惠文、張曼娟、朱衛茵、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理療癒作家)、女王(作家)、律師娘/林靜如(律師,作家)、趙文滔(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林方晧(諮商心理師,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家庭及婚姻治療師)

  跨界推薦

  人我關係,是一切恩怨情仇的開端也是結果,許多人終其一生,都不見得真正了解自己,但是從此刻起,你可以藉由你與周遭所有人的互動、衝突及糾結中,整理出「真正的自己」!——律師 呂秋遠

  療癒推薦

  皓宜是我所認識,少見這麼溫暖、包容,又願意張開耳朵傾聽、打開心房接納的人!她用心理學專業來認識自己,也帶我們覺察內心最原始直接的情感。然後你會發現:原來人我關係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糾結,原來我們都有能力成為別人和自己心中,最美好的那個「伴」。——知名廣播節目主持人 朱衛茵

  相伴推薦

  最美妙的平衡是,能夠享受與自己相處,也能與另一半相處。我們都是自己最好的伴侶!——作家 女王

  共鳴推薦

  人生不能沒有伴,有人相伴,是能與自己為伴的基礎。而能與自己為伴,才能真正與他人形成伴侶關係。作者時以談心對話,時以述說人生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人與自己、與伴侶之間的各樣往復舞蹈。對於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連結,深具啟發。——諮商心理師、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家庭及婚姻治療師 林方晧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許皓宜


  諮商心理師,曾在大專教學多年,也曾走入醫院和社區,聆聽發生在不同場域的故事。受過心理動力治療、婚姻與家庭治療的專業訓練,是國內長期耕耘於婚姻與家庭治療訓練的師資之一。長期於公共電視「爸媽囧很大」等節目擔任客座來賓&親子教育專家,並為《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

  隨年歲往上攀爬,她越體會:人們在關係與自我的探尋中,內心所盼所求,不過「真誠」二字而已。

  所以她離開諮商專業系所的教學,真誠地回到自己初衷所愛的書寫——以一種面對人心的深刻與同理。她的口吻直接而犀利,筆調溫暖而幽默,從自己、父母到周圍的人,以及許許多多的關係,寫出了發生在我們內心深處的故事,也記錄了我們記憶中不同典範的關係。

  只願,我們能從各種曾經無法理解的人我關係中,發現那裡頭原來具有認識自我的深刻意義。然後同意,原來我們生而都自有一種獨特的價值與魅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現專職任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並兼任學生諮商中心主任。曾出版著作為《與父母和解,療癒自己的不完美》(如何出版)《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在愛情的四季裡,妳依然可以做自己》,以及有聲書籍《聽孩子說,我們忘了的事》。
 

目錄

推薦小語
推薦序  「我」和「我們」,缺一不可的生命存在課題 蘇絢慧
推薦序  從逃避到期待和每一個人激盪出火花 律師娘
推薦序  透過深刻對話,看見意想不到的自己 趙文滔    
作者序  人際中無法遠離的煩惱,勢必有意義

第一站    獨立還是群聚?從「我」找到「我們」
人生來孤獨    
人際關係的本質
如果有些關係需要偽裝
過去情結影響現在的關係
人際關係能超越過去
水平關係與深度關係    

第二站    跨越關係中的心理情結:揪出「我們」之間的阻礙
「我不需要別人」是一種過度補償的自信:讓「潛意識」意識化
人際創傷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關係中的「情感轉移」
集體心靈不成熟的後遺症:印象深刻的「內在人物」
你可以跳脫集體心靈的同化:「神秘參與」的歷程
別人怎麼看你,都從你心底而來:關係中的「鏡映效應」
充滿挫敗感的關係居然令人著迷:「逆流而上」的人我關係
沒有回應的環境導致自戀性暴怒:「共情」的力量
你不在,但我知道你在:「恆常關係」的考驗

第三站    學習信任關係:營造「我們」之間的地久天長 你可以選擇開啟「真正的關係」
真正關係的入口,「希望感無所不在」
「我們都有份」,才有改變的空間
理解潛意識的「神秘吸引力」
認識如影隨形的「家庭原型」
「好的改變」也需要適應
人生不能沒有伴,這是與自己為伴的基礎

第四站    在關係中療癒:從「我們」之間修復「我自己」
躺椅上的心理分析    
在現實裡了解你的人
不是你有問題,是你的情感出了問題
「極度討厭」比「稍微喜歡」更重要
互相憎恨裡的彼此需要
「保護」比「照顧」更容易
在「真正感覺到」之外,還有「真正享受到」
「愛」沒什麼了不起,只是一種價值觀

尾聲    榮格思想給人生上下半場的啟發
給人生上半場
給人生下半場
 

推薦序一

  「我」和「我們」,缺一不可的生命存在課題

  我們活在這世上,有兩個最重要的學習,也是了解生命存在意義的根本,一是知道「我是誰」,好發展完整真實的自我;二是能夠建立與成全「有意義的關係」,讓生命體會真實的情感連結及經驗愛。 許皓宜博士在這本新書中,所談的正是我們活在世上,每個人都需要關切的兩個人生課題。這兩個課題,缺一不可,因為我們一生的方向,就是成長具有獨立性的人格,然而,卻不是成為一個孤立的存在者。

  發展完整的人格,擁有完整的自我,並不會因此就成為孤立的一個人。如果,人的生命走向,越走越成為只關注自己、在乎自己,然後忽略及漠視他人,那麼,他必然也無法深刻的領悟到,人活在這世上的意義究竟為何。

  因為,沒有活在關係裡,我們就無法實現及完成存在的意義,及生命的價值。因為人的行為,甚至人類的許多發展,都是為了「人」而存在,也就是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人。身為人,我們屬於群體生活的動物,我們的生命,從有依戀的需求開始,就需要另外一個人的存在,來反饋、回應、互動、情感連結,以讓我們體認到「我究竟是誰」「為什麼我存在在這裡」「我和這個人的關係對我生命的意義」。

  美國心理學家哈里‧哈洛(Harry F. Harlow)的實驗,肯定了安全感、愛、親密關係等對人類的重要性。他以恆河小猴離開原生母親後的行為,進行一系列的研究。特別是將年幼的恆河猴,單獨隔離二十四個月之久,觀察及發現小猴在缺乏互動下,所形成的社會孤立狀態,不僅產生精神錯亂,也出現搖頭晃腦的空洞恍神反應,並呈現出社會退縮,無法形成有意義的接觸及溝通。

  如果,你的人生路上,你和你的「關係」,時常讓你感受到失衡,也讓你感到不安及失落,鄭重推薦許皓宜博士的這本著作,相信能為你找回在關係中的安心感,好好的在關係中自在。

諮商心理師、心理療癒作家 蘇絢慧

推薦序二

  從逃避到期待和每一個人激盪出火花

  和皓宜的相識,說句附庸風雅的話,真正是來自以書會友。

  從出版第一本書,出版社的編輯找上皓宜跨刀寫序,我和皓宜便建立了彼此的第一個連結。坦白說,在這個緣分之前,我很少接觸心理學的相關書籍,因為印象中,心理學的書籍總是引經據典,充滿了外國重量級心理學者艱深的理論,讀起來往往一頭霧水,本來想藉此走出自己的愁城困境,卻反而像是進入了找不到出口的迷宮。

  但也因為與皓宜的這個意外的連結,我嘗試拋棄對心理學的恐懼,重新拾起相關的書籍,才發現自以為是的成見,讓我錯過了多少美麗的境界。

  我從小就是個自認不愛「經營人際關係」的人,特別是出書以後,在短時間內頻繁與陌生人接觸、互動的經驗,一度讓我相當挫折與退縮,也思索著自己是否適合這樣的生活。而緣分就是如此奇妙,皓宜的這本新書《人生不能沒有伴》居然在此刻因緣際會的出版,並且找上了我撰序,讓我有投桃報李的機會。

  書裡主要是談廣泛的人際關係——人生來孤獨嗎?或許我的心裡一直有這樣的想法,讓我從小到大一直逃避積極與人互動。然而,當我在深夜靜心地閱讀皓宜的文字,那句句撼動我心的隻字片語「與人建立關係,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本能」「人我之間的偶然每天都在發生,能夠被我們覺察且保留下來的卻寥寥無幾,其實世界上每一種相遇都有獨特的意義」「當感受有所覺察,情節就得以被認識」「人際關係本身,就是一種尋找外在對象來滿足內在基本需要的過程。」……

  我才發現皓宜所說的,透過人際關係的互動,我們能了解自己,擴大內在靈魂的能量,也能了解不同於自己的存在,開啟新的創造、靈感與知識,產生被滋養的喜悅。原來我一直以為人際的互動,在於證明自己的魅力與對群體肯定的渴望,一直沒有自信的我,才會充滿了恐懼。皓宜卻在書裡用生活中平凡又不平凡的對話讓我明白,越是具挫折感的人際關係,越是認識自我、覺察自我的好機會,這像是為我打開了一扇門,讓我不再害怕面對無法預測、無法控制的人我關係。

  如果說,我是會說故事的法律人,皓宜更是擅於創造篇篇動人情境,邀你進入心理學美妙的世界,如果你跟我一樣,曾經對人際的互動感到無力與逃避,相信閱完此書,你會發現自己此刻有多期待走出門外,和你遇見的第一個人,激盪出前所未見的火花。

律師&作家 律師娘(林靜如)

推薦序三

  透過深刻對話,看見意想不到的自己

  我認識的皓宜,像個留著長辮子的親切姊姊,總有辦法把艱深的心理學,用貼近生活的方式,讓人對自己的處境,有新的體悟。

  她的學生愛死她了。學生愛她的方式之一,就是直白地向她提問在心裡糾纏多時、表面上聽來令人啼笑皆非的各種疑難雜症。而她總是溫柔回應,在一問一答之間抽絲剝繭,讓學生對自己的處境,突然有一種眼眶泛淚的豁然開朗。

  每個人都渴望能遇到一個像蘇格拉底般循循善誘的老師,啟發自己蟄伏的智慧。如果你像我一樣,錯失親自坐在皓宜課堂教室的機會,這本書是一個補救,即使只是閱讀這些直指人心深處的對話,也會讓你陷入沉思。

  皓宜對關係的省思,不僅僅來自她在伴侶、家庭諮商室的專業經驗,也來自這些年來生活裡的點滴感悟。我最喜歡的,是她在書裡分享她對關係的體會:「深度關係的存在從來就不只是『你在我身邊』的概念而已,它是一種心底永恆的愛與回憶——一個醞釀全新自我的意義」「對話帶來親近」。看皓宜的書,聽她分享這些年來對自己的「覺察」,感覺像是與一個多年不見卻認識你極深的好友,在對話過程中,逐漸認識了自己。皓宜總有辦法,幫助人看見還沒準備好看見的自己、在關係脈絡中的自己,然後透過這份看見,醞釀出新的力量。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趙文滔

作者序

  人際中無法遠離的煩惱,勢必有意義

  某天,我和一位工作上的夥伴聊完電話,心裡瀰漫著一陣怨氣,我忍不住對身旁的另一半抱怨:「我沒見過這麼高傲又自以為是的人。」

  另一半緩緩地抬起頭、挑著眉,用一種熟悉的眼神看我——我突然意識到這是我們關係中屬於「提醒」的眼神。於是我起身泡了杯茶,拿了筆在紙上亂畫。片刻後,我鬼祟地又鑽回另一半身邊,恍然大悟似地說:「你想說,她可能也認為我是個高傲又自以為是的人,對嗎?」

  這是「心理動力學」精采的地方——若非我們心中已具有某樣素質,我們不會在他人身上看到這樣的特質。所以佛洛伊德明確地告訴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連自己都不知曉的精神世界。

  這個精神世界,就是影響你外在行為、感受與思考的內在動力。

  我在十多年前開始接觸「心理動力學」的理論,也許當時年紀尚輕,對於佛洛伊德和榮格,尚有許多讀不懂的地方,但這些概念依然像磁鐵一般深深吸引著我。多年後,種種的訓練、研讀與分析,不但幫助我加深對自己的覺察,也開啟對他人更真實的認識。(原來心理動力學不只可以認識自己,也可以幫助父母及老師,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與學生耶!)

  比方,一個年輕的孩子告訴我,他覺得老師對他說話非常委婉,讓他總是不敢直接表露自我,說話也因而變得委婉。他的關注點是在「老師的委婉」上。但這麼說其實並不公平,因為若把這位年輕孩子換成另一個心中沒有「委婉議題」的年輕人,可能會直接跟老師說:「老師,我不太懂您的意思耶!您是說我這次並沒有做得很好嗎?」也許老師就會進一步回應:「嘖,是真的不太好,可是哪邊改一改應該會不錯。」

  這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概念一樣,是彼此心中的「委婉議題」在相互激盪,我們不能武斷地說:這樣彆扭的互動是因誰而起。

  這些年,我開始學習把這些體會,真誠地回應給周圍的友伴、同儕、學生、家人……過程中自然會產生許多衝突、誤解、互相吐槽,但也讓我慢慢找到那些自己想要真實靠近的人、過濾掉不見得合得來朋友,並且學習用適當的表達讓自己活得更自在。

  榮格說,這是在成為「自己」的旅程中要摸索的路,也許還是要花上一輩子。

  當我這麼做以來,我開始能哀悼過去曾經遺憾非常的關係,我學會讓真實的自己流淚、呼喚和渴望……然後我感覺到人生中,有些人好像就這麼離開了,記憶的影像卻因為覺察而留在心裡;有些人好像留下了,相處的覺察卻讓我體會到什麼叫「不用緊抓不放」。

  於是有一天,我居然發現自己在忙碌中好像開始擁有了發呆的能力。那是一種什麼都不用做的,心裡卻像裝滿了水一樣的沉甸甸……然後好像沒有任何理由,你卻發現自己的嘴角竟然牽動著一抹微笑(咦?莫非是白日夢的傻笑?)。

  說真的,我變得懶惰了。

  但卻比先前又快樂了一點點。

  一種緩慢的情感,逐漸攀爬上心口,停駐下來。

  是的,這是懂得自己的力量…… 這些日子來,欣見阿德勒的「自我心理學」幾乎引領了亞洲人心靈改造的運動。如果你也同樣是對心理學有興趣的一員,就不能不知道佛洛伊德和榮格所開展出來的「心理動力學」(也稱為精神分析、精神動力學。但加上後續發展的相關理論,我更喜歡統稱它們為「心理動力學」)。

  如果說,阿德勒心理學在教我們:如何在人際關係中遠離煩惱、好好生活;那麼,心理動力學則是在告訴我們:那些人際關係中無法遠離的煩惱,勢必有它的意義—甚至,是邁向真實自己、創造人生蛻變的契機。

  「知道,但做不到」——是我們許多人的困擾。

  歡迎你泡杯咖啡坐下來,在接下來每一個心理動力的故事與對話裡,與我一同發現自己,也重新認識你周圍的每一個人、每一段關係。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1364384
  • 叢書系列:HAPPY FAMILY
  • 規格:平裝 / 240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與自己為伴

一段真正的關係,是……

不管發生什麼樣的問題,我們理解情感糾葛越深,表示我們潛意識記憶的互相涉入越深,意味著我們對彼此越重要。

所以我們願意看到,彼此心裡那份對關係希望感的存在,願意給彼此時間,去探索我們壓抑在心裡的細微傷痛。

我願意看到真實的你,你願意認識真實的我,我們能用這樣的眼光來看彼此之間的互動。

我們也願意給自己和對方空間,即使在美好的改變中仍存在著質疑,因為事實上,很難有個人是完全信任著別人,正如同我們需要花一輩子的時間去學習相信自己。

然後我們就不知不覺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如此深刻有意義,即使是痛苦的過程也帶來一種理解的美好。

最後我們回到自己。是的,回到自己,學習把關係中獲得的理解,轉化為對自我的療癒與安定。

深深享受著,在關係中,還能與自己為伴。

過去情結影響現在的關係

情結起作用時,會把人逼到情緒死角加以霸凌。

——莫瑞.史丹

人從哪裡來?

從生物學的角度,這肯定是個笨問題!人當然是從女人的肚子裡來。

那麼,人格從哪裡來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則有個說法,人格從人與人之間的「精神連結」1而來。

我們誕生並生活在人與人的連結中

男人和女人結合,誕下一個孩子。男人與女人之間產生了一種關係,一種心智上的相互影響,一種精神上的相互連結。接著他們用這種關係去養育所誕下的孩子,他們相互連結的精神內涵也跟著傳遞下去—以各種有形與無形的方式。

舉個例子來說,早年的台灣社會,老年人的自殺率很令人擔憂。在南部的農村,有些年紀大而久病厭世的老人家,開著自家犁田用的車,趁著夜半清晨無人的時候,直直開往水田裡,在耕耘一輩子的土地上結束生命。

這些有關死亡、失蹤、誰離婚又離家的事件,常常是家庭、甚至整個村莊的居民不能說的秘密。即便如此,那些說不出口、不方便說的,卻又是大家一同共享的往事,就用一種迂迴的方式傳遞給後代。例如:鄉村開始成立守望相助自治隊,變得特別重視健康、研究養生,或者,流傳夜半絕對不能出門,哪條小徑有野鬼出沒的傳說。

會員評鑑

4.5
7人評分
|
7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1
|
2018/04/30
長期閱讀跟觀察作者的在文章裡或在電視節目上傳達的想法跟主張,發現作者鼓勵大眾跟諮商個案的方式,最終仍是把幸福的希望放在別人身上,期待哪天遇到誰來可以跟自己一同創造幸福

問題就是,現實比這些美麗的願望要殘酷多了,如果真的可以期待別人來拯救自己,繼續看偶像劇做夢就好,何必花大錢找心理諮商師來學習自救的心法?

如果大部分的老父母都可以溝通、發自內心自我檢討,那麼從一開始就不會那麼多從孩提時代一路帶著深刻傷痕到長大的成年人了,就是因為許多親子關係是終生都不可能修復、許多父母是永遠不會理解他們帶給孩子的傷害究竟有多大,人生的療癒之路才那麼難啊

覺得作者的某些看法有參考價值,但對於真實人性跟人生似乎不夠透徹
展開
user-img
4
|
2016/12/23
人生低潮時,這本書來到我身邊。首先被封面吸引,然後書名就落在心底。隨手翻開一句『不被回應的自己』,我開始了每晚的自我療癒。一開始只是握著鋼筆一字一句地抄寫,偶爾停下來理解專有名詞。我喜歡這樣的書,不學究枯燥,也不膚淺乏味。漸漸的,作者的文字有了聲音傳進心裡,每句抄寫都與自己對話,到了書的結尾,現實的困境縱然無解,心靈的枷鎖已然卸下。
給四顆星,只是個人的小小固執:備註的部分放在每一節的最後,閱讀上稍有不便。
展開
user-img
5
|
2016/01/28
"找回各種關係裡的安心感"這個標題很吸引我~
雖然我不是心理諮商的背景,但平日會翻閱心理諮商相關書籍~
此書是我們今年度讀書會的開場書~
內容十分貼近生活,讓身為導讀人的我,邊讀邊興奮地準備導讀講義~

安心感,這是我一直以來深信且追尋的目標~
書中作者以多樣實例用貼近人心的文字,陳述原本艱澀難懂的心理學名詞~

“最棒的關係,是在人前能忘我,卻不失去自我”,有多少人能真正做自己?但做自己的同時也要兼顧社會現實感,這想法和我讀“做自己,還是做罐頭?:勇敢挺自己的第一堂課”這本書有相呼應的感受~

「知道,但做不到」─是我們許多人的困擾,期許自己覺察了,知道了,下一步就是跨出去的開始!!
展開
user-img
5
|
2015/12/05
人生走了三分之一,才真正在學習愛,學習原諒,學習退讓,學著不好強,學著接受不完美,也才發現人生原來要學的那麼多那麼多。
朋友間的陪伴力挺及包容,同事間的互助互信與並肩,親人間難以啟齒的愛,伴侶間的珍惜尊重還有守護,都不外乎退讓與不爭,爭輸贏的結果只是不放過自己而已。

在遇到關係中的瓶頸時,信任關係真的很重要,不是不相信對方,發現其實不相信的是自己,也從書中獲得很多療癒的字句,還有發現問題及如何真正放開自己,認清過去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包袱,原諒和接受。

這本書陪我度過最需要陪伴自己的時刻,當情緒不安或者開始懷疑,讀一讀就能安心許多,謝謝皓宜老師!
展開
user-img
5
|
2015/11/08
這是一本非常溫暖的書。在我人生最低潮的時候,開啟一盞燈,讓我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不知道原來社會上那麼多人遇到跟我一樣的問題,每天都要問老天為什麼讓我這麼倒霉,現在才知道和我同樣心情的人很多,而且作者像在旁邊跟我說話一樣,幫我走過很多鑽牛角尖的難關。
超推薦!!
看這本書,很多事情,哭一場笑一頓就沒事了。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破關人生,I'm in!職場「破」力養成指南,電子書/有聲書/影音課程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