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覺與空:印度佛教的展開(二版)

覺與空:印度佛教的展開(二版)

  • 定價:200
  • 優惠價:9519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18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苦集滅道,了覺一切諸法
心不染著,悟空世間因緣

  「覺」與「空」,無疑是一切學佛的實踐者與研究者最關注的兩個課題。然而這兩個課題的內容,並不容易說得清楚。此書正是以這兩個課題為主軸,探討釋尊以來佛教的發展與流轉。從中心思想而言,本書有其一貫、鮮明的主旨;從結構與內容上來說,則可視為是一部生動、簡明的佛教史。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竹村牧男


  現為日本東洋大學校長,曾任東洋大學文學部教授。專長領域為日本佛教及大乘佛教,研究主題為禪與淨土、華嚴思想、西田哲學與佛教等。著有《唯識三性說の研究》、《親鸞と一遍》、《大乘起信論読釈》、《西田幾多郎と佛教》等多本佛學專著,並發表有關唯識、華嚴及日本佛教等多篇論文。

譯者簡介

蔡伯郎


  東海大學哲學碩士,中國文化大學哲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瑜珈行派、部派佛教。曾任中華佛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法鼓佛教學院推廣中心主任及副校長,現為法鼓文理學院副校長。
 

目錄

譯 序
原 序

第一章 佛教的原點──喬達摩‧悉達多的證覺  1
一、佛教的根本  3
二、悉達多的出家  6
三、佛陀的覺悟與十二緣起  14
四、釋尊的說法  25
五、最後的教說  38

第二章 部派佛教的開展──阿毗達磨的迷宮  43
一、說一切有部與《俱舍論》  45
二、世界的分析──五位七十五法  57
三、緣起、輪迴、業  65
四、修行與涅槃  76

第三章 大乘佛教的興起──佛教的宗教改革  85
一、大乘的意義  87
二、《般若經》的智慧  102
三、《華嚴經》的宇宙  108
四、《法華經》的理想  116
五、《無量壽經》的救渡  123
六、大乘經典與如來藏思想  129

第四章 空的理論──中觀派的哲學  135
一、龍樹與《中論》  137
二、從緣起到空  142
三、戲論寂滅的世界  154
四、龍樹的語言觀與修道觀  159
五、龍樹之後的中觀派修道論  165

第五章 唯識的體系──瑜伽行派的哲學  173
一、唯識學派的系譜  175
二、心王、心所的現象學  183
三、緣起的正理  198
四、修行與成佛  202

第六章 其後的佛教──「空」思想的走向  209
一、印度佛教的衰微  211
二、大乘佛教與日本佛教  218
 

譯序

  「覺」與「空」無疑是一切學佛的實踐者與研究者所最關注的兩個課題,然而這兩個課題的內容,並不容易說得清楚。事實上,正如作者所說,釋尊之後佛教的種種發展與流轉,無非即是圍繞於對這兩個主題的不同闡述與理解。而此書正是以這兩個課題為主軸,來探討從釋尊以來佛教的發展與流轉。因此,從中心思想而言,本書有其一貫、鮮明的主旨;而從結構與內容上來說,則可視為是一部生動、簡明的佛教史。

  竹村先生擅於日本佛教與大乘佛教,對於唯識思想更是專精,可說是當今日本研究唯識思想的大家。舉凡研究唯識思想的學者,幾乎無人不知其名。其最主要的代表作《唯識三性說の研究》更是研究者不可不讀的作品。在此大作中,結構清楚,思想系統分明,充分地展現了他唯識學深厚的功力。除此之外,《大乘起信論読釈》、《唯識の探究》等書,以及諸多的論文,亦在在地展現出其在佛學與唯識學上非凡的造詣。

  而相對於竹村先生其他學術性的著作而言,本書在行文上顯得格外輕鬆易讀,讓人有很想一口氣把它看完的感覺。但這並不表示此書的內容深度不夠,相反的,在文中處處我們可清楚地感受到竹村先生真積力學所致的觀點。例如:其在第五章末在比較中觀與唯識的共通點與差異點上,認為唯識學派所說的「藉由無分別智悟入唯識性的真如,與中觀派所說的戲論寂滅的境界並無差別。在證覺之中,無分別智之語與真如之語也都消失,真正地是不生的世界」;而「中觀與唯識不同的是,中觀派認為一切的言表(命題)在邏輯上是不成立的,因而加以排拒;相反的,唯識卻是建立了一套識的理論,在識中區分了能見與所見,並以緣起、剎那生滅等基本觀點,說明實體的概念在思維邏輯上的矛盾,藉此破除我們心中將我、法視為實體的虛妄性。在此意義下,有如玩弄詭辯般的《中論》使用矛盾律等,出乎意料地緊守形式邏輯,而到處都在追求理論的整合性的唯識哲學,反而是建基於超越既成邏輯的邏輯上」,這種精闢扼要的論述,不但使讀者輕鬆地掌握中觀與唯識的精要,同時也可看出竹村先生對於大乘佛教研究的功力。

  此次有幸承東大圖書公司之託翻譯此書,個人亦覺受益匪淺;同時藉此譯序之末,感懷曾對我授業的所有師友,並謝謝東大的編輯同仁對我譯稿的耐心校對。又,本譯書若有任何錯失、欠當之處,當屬譯者之責,尚請方家不吝賜教、指正。

蔡伯郎

原序

  佛教一般分為初期佛教(亦稱為原始佛教或根本佛教)、部派佛教與大乘佛教。此外,還有與大乘佛教有所區別的密教。

  初期佛教是指釋尊(西元前四六三~三八三年)及其直傳弟子們的教說。釋尊的教說保存於《阿含經》(東南亞的上座部佛教則保存於以巴利文寫就的《尼柯耶》(Nikāya))。

  部派佛教則是指釋尊以後的佛教,亦即在釋尊入滅約一百年後,佛教分裂成許多教團(部派)的時期所發展出的佛教。這時期的佛教發展主要是對於釋尊所說的教法加以理論性地整理,其特色是對哲學的思索甚為縝密,此即所謂的阿毗達磨(對法),善於對存在作種種的分析。東南亞的佛教,即是沿承此時期的上座部的體系,而加以宏傳的。

  大乘佛教是西元元年前後所興起的新佛教。此時期產生出許多在文學上也很優秀的經典,同時也孕育出空的哲學與唯識哲學。此大乘佛教後來傳播到中國、朝鮮、日本以及西藏,並且在這些地方各自獨立地發展開。

  自七~八世紀以來,在印度的佛教思想發展上,一方面繼承了大乘佛教的思想,另一方面卻也想要批判地超克大乘佛教。以至於在成佛的方法論上,有其獨特主張的密教,變得相當興盛。上從那爛陀寺,下至各地的佛教研究中心,都進入一種密教化的階段。

  本書主要論述:印度從釋尊之後,到密教之前的佛教思想的開展。儘管這些都統稱為佛教,但實際上,卻有如上所述的種種差別。例如,不僅所謂的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間,有著互不相容的一面;就連大乘佛教的內部中,也存在著激烈的對立,如中觀派與瑜伽行派(唯識學派)間,就有著激烈的論爭。

  然而,不論是小乘、大乘或是密教,同樣都被佛教徒認為是佛教。但問題是,這些不同時期、不同教派所發展出來的佛教思想,究竟是誰勝誰劣?因此,當時在印度,才會發生教相判釋(思想優劣的比較與判定)的問題。

  當然,這些優劣或許可從求取佛道者本身的資質、能力及其關係等,作出一個分判。然而這種優劣的分判,卻未必可以一概論定的。

  不論如何,總合以上所言,這些派別、種類眾多的佛教既然同樣都稱為佛教,其間必定有某種一貫的立場和共通的思想。那麼,這種一貫的立場和共通的思想究竟是什麼?又應如何探求呢?

  在本書中,我盡可能仔細推敲釋尊的證覺,意圖從佛教史的發展上來掌握其覺的開展,而這也正是一種對於「空」思想的意義與體系的探求。本書即一方面以對覺與空的探討為主軸;另一方面也想藉此以構成一部簡明的佛教史。

  這原本不是才疏學淺的我所能勝任的事,然而這些卻都是我研究佛教的根本基礎,這次適逢講談社的川崎敦子給我一次紮好根基的機會,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謝。

  又,在本書第一章〈佛教的原點〉中,關於釋尊的生涯與思想之敘述,多處參考中村元《喬達摩・佛陀》(《ゴータマ・ブッダ》,《中村元選集》第十一卷,春秋社),在此特別附誌,以表謝意。此外,在許多地方也參考了許多前輩的研究成果,在此無法將尊名一一列出,謹此一併表示衷心的謝意。

  本書中恐有不少是我個人之見或是思維錯誤之處,尚請方家不吝賜教指正。又若此書真能傳達出如浩瀚大河般佛教基流的些許部分,就是最大的欣慰了。

竹村 牧男
平成三年十二月八日成道會日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931241
  • 叢書系列:宗教
  • 規格:平裝 / 236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佛教的原點──喬達摩‧悉達多的證覺

這些痛苦的原點,
與其說是在現實生活中所體驗到的貧窮、疾病、爭執等
種種負面的痛苦,
還不如說是因為欲望過多所造成的。
佇立在愛欲至極以至於與塔那托斯界線消失之處,
切身體會到難以承受的苦惱,
這是邁向覺悟之道的原點。

一、佛教的根本

菩提樹下的證覺

恆河在印度東北形成廣大的沃野,其有一條支流,古稱尼連禪河(巴‧Nerañjarà,意即無汙染之意),雖是支流,但其水量充沛,在朝日與夕陽的照映下,會映現出金碧輝煌、耀眼奪目的光彩。

在這條河流域的某處,建有一座高五十二公尺的石造高塔,其後有一棵無花果科的樹木,這棵樹枝葉茂密,聽任時光的流轉。當然,這棵樹後來之所以被稱為「菩提樹」,不外是因為釋尊在此樹蔭下禪坐,因而證得無上菩提(巴‧bodhi=覺)。現今在此高塔後的這棵樹下,設有金剛寶座,無言地呈顯釋尊的成道(「道」即菩提,而「成道」即「覺的實現」)。佛教即是從釋尊成道這種覺的體驗,以及依據此覺的體驗的教說而成立的。

佛教的始祖稱為釋尊,釋尊即釋迦族的聖者、尊者(釋迦牟尼,巴‧Sakyamuni)之意,其原本的名字為喬達摩‧悉達多(喬達摩是姓,意思是最好的牛。悉達多是名,意思是達成目的),成道之後,也稱為佛陀(巴‧Buddha)。

「佛陀」乃「已證悟者」或「覺者」之意,因此,切莫忘記佛教(佛陀之教)原意為「覺者之教」,其根底有「證悟」或「覺」。

「經」與「律」

以下,本章將開始敘說釋尊的生涯與教說,然而在此之前,想要先粗略說明有關釋尊的文獻。

釋尊的教說在其入滅時(西元前三八三年),即立刻被編輯;就其內容而言,可大分為「經」(釋尊的說法集)與「律」(共同修行的團體成員所應遵守的規則)兩類。現在所流傳下來的經與律,乃由釋尊入滅後分裂而成的各教團(稱為部派)所傳承下來的,其中有許多是後來增附上去的(增廣)。

其中,經的部分在中國被翻譯成《阿含經》,「阿含」是梵文àgama的音譯,意謂「傳承」。雖然《法華經》與《華嚴經》等也稱為經,但卻是後世(西元元年以後)的大乘佛教徒所作,真正釋尊直接的說法,則是彙集在《阿含經》中。

《阿含經》共有四種:《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宗教命理、心理勵志】2024高寶電子書暢銷書展:人生就是選擇的總和,全展75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