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缺學無思:香港教育的文化研究

缺學無思:香港教育的文化研究

  • 定價:500
  • 優惠價:945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2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目錄

1 前言:寫在缺學無思的年代

I 文化研究與教育研究
17 第一章 幾個關鍵概念
第一節 文化研究的關鍵概念:計劃、脈絡、跨界/扣連
第二節 香港文化教育脈絡的關鍵概念
第三節 教育研究的關鍵概念
55 第二章 教育.文化研究.教育
第一節 文化研究的成人教育根源
第二節 學科化後的文化研究與教育
第三節 尋找新的聯繫

II 從殖民到犬儒
67 第三章 香港教育故事新編
第一節 與教育無關的殖民教育政策
第二節 孕育犬儒的歷史脈絡
第三節 解殖的難產
97 第四章 教育改革不是甚麼
第一節 商業的文化轉向下的教改
第二節 強化犬儒的去中心操作
錯置的批評113 第五章 不經意的後果
第一節 能量都往哪兒去了?
第二節 浪費能量的社會脈絡
第三節 從狗智到犬儒

III 如何續寫香港的教育故事
131 第六章 文化研究中的教育
第一節 當大學遇上普及文化
第二節 授課語言的文化政治
第三節 以學生為中心的文研教學法
187 第七章 教育中的文化研究
第一節 釐清計劃、重建主體
第二節 再造脈絡、扣連行動(一):
遊走於體制內外的文化研究教育
第三節 再造脈絡、扣連行動(二):
在學校中廢校或體制外的教育工作

215 後語:從犬儒的教育到希望的政治
223 參考資料
 

前言

寫在缺學無思的年代


  2014年秋,香港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啓動這「命運自主的年代」,是9月28日的87枚催淚彈和之前(9月26日)的學生重返公民廣場的決定,而再之前的大學生、中學生的「罷課不罷學」,則是序幕。
 
  「罷課」是學生運動的一種常見的形式,通常被認為是相對激進的行動,尤其在香港這政治十分保守的大都會。然而,雨傘佔領運動前的香港學生罷課,卻提出了「罷課不罷學」的口號。主要由中學生組成的「學民思潮」的罷課宣言,這樣寫道:「罷課,不是走堂偷閒;罷課,不是放棄學習;罷課,不是肆意玩樂;罷課,不是犯罪」。在這宣言背後,是發動罷課所需要面對的種種批評:既有保守的政權、財團和建制政黨指控學生罷課浪費納稅人金錢,甚至如同犯法,以至把罷課學生類比為黑社會與中國文革時期的紅衛兵,並設立舉報熱線,要求教育當局介入,向有學生罷課的學校施壓。前教育局局長更揶揄學生,說「罷課不是犧牲,退學才是」。身處於這些批評當中,學生在罷課宣言中,以防衛的語言、強調「不罷學」的方式回應,並不難於理解。
 
  然而, 除了政權和大資本家外, 香港一些「本土主義者」,也批評學生的罷課「無殺傷力、離地、形式主義」,更直接取笑「罷課不罷學」的說法:「你不上課,但你要繼續學習。下次碼頭工人罷工時可否『罷工不罷做』?他們罷工,但會繼續開工⋯⋯若然要罷課,本應該不能去學習,若然要學習,這只是你走堂去聽講座⋯⋯」2。甚至是部分社運左翼的評論,也對「罷課不罷學」的說法不以為然。例如社民連梁國雄(長毛),也批評學界過於側重「罷課不罷學」的理念,反問「罷課怎不可能影響學習」3。 於是,「不罷學」的回應,惹來了另一方的批評,這種批評所依據的,是「上課」等同「學習」的假設。
 
  學生所受到的兩面夾擊,反映了在香港這樣一種社會脈絡中,我們很難從一個正面及積極的角度去討論「罷課」和「不罷學」的基進潛能(radical potential),尤其是後者。與一般的看法有點不同,我認為,在當代的香港社會脈絡下,「不罷學」其實比「罷課」更為基進(radical)
 
  解學習為一種個人的經歷,前提是對外界所有的事物都感到新鮮,願意開放地回應走近的重要事物,那麼師資的孕育,將會與香港主流的教育學有很大的分別。海德格指出,好的教師,必須首先是一個願意及懂得學習的人。而學習就是要回應或調節我們對事物的理解,甚至改變我們自身,去迎接每天都會來到我們面前的重要的新鮮事物。如果我們沒有這種能力,就算懂得設計有效率的課堂流程,知道各種教學技巧,恐怕都難以為師。
 
  我們或可以說,香港教育界目前最大的危機,是教育設計者及管理者,愈來愈失卻回應新變化、新問題的意願及能力。他們不再學習、不再思考。整個政府高層已愈來愈失去了學習和思考的能力和意願,訂定政策、分配資源的掌權者只會頭痛醫腳、妄下判斷,不停重覆各類陳腔濫調。由一些缺學無思的官員,包括前任和現任的教育局局長,訂定政策、引領改革、指導教師、培育學生、教導青年人如何學習,這確實令人難堪。
 
  更嚴重的是,缺學無思的不僅是我們的政府官員,不少校長、教授、老師、家長以至學生,都或多或少沾染上因循的習見,甚至變得封閉守舊,拒絕回應新的事物。而報章媒體,則愈來愈傾向把所有的爭論或者爭議性議題,化約為正反的對立意見,並宣稱這就是通識教育的多角度思考,例如公共論壇如有泛民議員出席,就必須同時邀請建制派議員,儘管兩者都只是在重複那些不斷被重複的意見。如果我們停留於這非此即彼、非正即反的(不)思考習慣,社會只會繼續撕裂和分化,無法尋找新的出路。學習的意思,就是以開放的態度,直面問題,尋找新的可能性9。亦可以說,學習是一個解難(problem solving)的過程,不進入這(學習)過程,難題將永遠留下,甚至越來越嚴重。一個缺學無思的社會,是難以解決碰到的困難、問題,無法走出困局。
 
  所以,我認為缺學無思才是當代香港最根本的危機。如果說香港社會越來越墮落,那麼其墮落的表現,不是個別人士語無論次、指鹿為馬,而是整個社會失卻了學習的意願和能力;或如果說「這城市正步向死亡」(“this city is dying”),下一個問題將是:死在甚麼手上(dying from what)? 筆者在此提出一個大膽的猜想,或有待驗證的初步答案:因為這城市已不再學習和思考,問題和危機於是不斷積累,變得越來越嚴重,最終走向死亡。其實,過去很長的一段時期,我們(包括教育界)很多時候都在罷學——在課室罷學、在辦公室裏罷學、在路邊罷學、在商場罷學、在食品面前罷學、在電視機旁罷學、玩手機時罷學、示威遊行時罷學、落區擺街站時罷學、參選投票時罷學,錯失那些向我們展現、要求我們開放地回應的學習機會。
 
  除非我城能不再罷學,重新孕育學習和思考的習慣,把握遇到的學習時機,這個社會或許才能夠有一個比較徹底的改變學生提出的兩個關鍵詞,是「罷課」和「不罷學」。很多人把焦點放在「罷」,認為「罷課」是對香港不民主的政改的強烈回應。然而,「罷課」只是讓學生離開了在學校課室中習以為常的狀態,但當學生走了出來之後,是否真正能夠離開了社會運作的慣性,仍然是未知之數10。相反,「不罷學」所追求的,是認認真真地學習,不再形式化地玩假。在我們這個缺學無思、問題和危機不斷積累的年代,強調「不罷學」,恐怕遠比提出罷課更基進(radical)。
 
  「罷課」為「不罷學」提供了一個條件,令我們離開了一個習以為常的空間,呼吸點新鮮的空氣,讓一些陌生事物容易走近,召喚我們的回應。在學校課室以外的廣場上講學,往往能夠避開學校課堂的各種阻礙我們主動學習的限制,包括缺乏選擇(課程內容、上課時間、授課語言、任教老師),以及考試、功課形式與內容的規範。不過,「罷課」並非「不罷學」的必要或充份條件。真正的問題在於「學」與「不學」,而非「罷課」與「不罷課」。
 
  要學會學習,唯一的方法就是進入學習的過程,開放地回應來到你面前的重要新事物。波蘭尼進一步指出,能夠不斷學習或有求知熱情的個體,是只有在一個尊重這些熱情、肯定這些價值的社會支持下,才會產生。換言之,學習不完全是個體移除各種阻礙學習的路障。
 

詳細資料

  • ISBN:9780199429417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5.2 x 22.8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