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黎亞:從醫病衝突到跨文化誤解的傷害

黎亞:從醫病衝突到跨文化誤解的傷害

The Spirit Catches You and You Fall Down

  • 定價:420
  • 優惠價:937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57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編輯選書

人人都愛黎亞,但卻也都救不了黎亞。為什麼?

當醫療科學與文化產生衝突,如何面對醫病與人倫關係?當行醫所仰賴的科學精神,成為阻礙溝通的高牆,醫病之間,是否有互相理解的可能?
敘事流暢、多重文化議題呈現主題式探討:國際難移民、美國多元文化衝擊挑戰、第三國家現狀以及美國醫療體系,可說是某種人類學研究之經典。

 

內容簡介

約翰霍普金斯、史丹佛、耶魯、倫敦等50所以上大學指定閱讀
探討醫病關係與文化衝突的經典之作

  人人都愛黎亞,卻人人都救不了黎亞
  當行醫所仰賴的科學精神,成為阻礙溝通的高牆
  醫病之間,是否有互相理解的可能?

  ◆ 美國國家書評獎、紐約時報年度好書獎、洛杉磯時報圖書獎等多項書獎得主
  ◆ 亞馬遜書店醫學、醫療倫理、少數民族研究三類銷售冠軍


  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四日夜裡,罹患癲癇的苗族難民女兒李黎亞被母親抱在懷中,來到加州美熹德郡的醫療中心求診。不通苗語的急診醫生將黎亞誤診為「初期支氣管肺炎」,開立抗生素後便請黎亞父母離去。接續這場烏龍而來的,是一連串的醫病衝突與文化誤解。黎亞儘管擁有天下最慈愛的父母,與醫術高明且最認真盡責的主治醫生,但雙方愈是竭力付出,彼此的撞擊與誤解卻也越快將黎亞推往無可挽回的悲劇。

  作者安.法第曼為了解這樁奇異的醫病衝突始末,實地走訪醫院與社福機構,更深入苗族社群,與李家建立深厚友誼。在她的細膩觀察下,各方觀點逐漸交織成複雜而立體的現實。原來擁有泛靈宇宙觀的苗人無法完全信任「醫身不醫心」的西方醫學,語言隔閡既讓黎亞父母在目睹女兒所受的各種侵入式治療及服藥副作用時茫然心痛,也讓兩人難以遵照醫囑給黎亞服藥。主治醫生始終不了解背後的真正原因,平白為家屬不願配合而焦頭爛額,護士與社工協助李家適應西方醫學的努力,也一次次淪為徒勞。

  安在本書中不斷探究,如果病人理解身體乃至世界的角度與西方的科學觀點截然不同,醫生該如何調整療法與溝通策略?出身不同文化背景的雙方,究竟有無可能找到共同的語言?她一面爬梳黎亞的求醫史,一面細述苗族固守傳統及信仰,一次次抵抗強權、傲然定居高地的強悍民族性,以及二戰時如何成為美國傭兵又被美國犧牲的血淚史,少數幸運者得以移民美國,但失去土地叢林也形同失去了謀生能力及生命尊嚴。傳承了幾千年的民族驕傲,及累積了幾千年的民族苦難,最終在黎亞這具小小的身軀中爆發,作者既指出枉顧文化脈絡的難民安置政策如何造成傷害,也試圖為西方人眼中的「非我族類」者卸下歧視與偏見的標靶。

  黎亞的棘手病例,同時牽連到世上最強悍的民族傳統,以及世上最訓練有素的醫界精英,擦撞的結果,不僅無法挽回黎亞的生命,所有人也都體無完膚,代價不可謂不慘重,卻也就此樹立了一堂值得所有人謹記的人類學及醫學人文課程。本書出版後也果然獲得眾多醫師與政府衛生部門官員,乃至外交官員的推薦。隨著跨文化醫學日漸受到重視,本書更榮獲英美多所知名大學指定為閱讀材料,說明了作者藉本書所提出的問題,終於得到西方醫界與社會大眾的正視、思考。

  醫病間的溝通障礙猶如薛西弗斯神話中的巨石,一次次由山頂滾落,輾壓醫護人員的熱誠,也擊垮病患、家屬對醫療體系的信任。黎亞的家人與醫生最終以悲劇方式卸下巨石,卻因為本書作者的努力而成為重要的借鑒。放眼當下的台灣,醫療糾紛與訴訟不斷,醫病關係日益緊張,這部人文醫學經典必定也將為我們帶來啟示。

  (本書原文書名The Spirit Catches You and You Fall Down,直譯為「神靈抓住你,你就倒下」,苗人眼中的癲癇發作,是被神靈附身的結果,癲癇患者因此得以與天界溝通,社會地位也格外崇高。)

得獎記錄

  ◆ 美國國家書評獎
  ◆ 紐約時報年度好書獎
  ◆ 洛杉磯時報圖書獎
  ◆ 波士頓書評黎亞獎
  ◆ 美國沙龍圖書獎
  ◆ 美國筆會Martha Albrand獎決選

媒體選書

  ◆ 時人雜誌、Newsday、Glamour雜誌、底特律自由日報等媒體年度選書

名人推薦

  「法第曼以高超的敘事技巧,描繪出西方醫學和苗族文化的衝突世界。」──《紐約客》

  「安.法第曼是個高手。她的報導極具啟示性,她的寫作風格優雅,她的故事扣人心弦。本書是一部讓人難忘的非虛構作品。」──大衛.麥柯林堤克(David McClintick),資深調查記者、獲獎作家

  「這本好書記錄的是一齣沉重的悲劇……劇中沒有英雄,也沒有惡人,而是有眾多無知而飽受苦難的人,故事確實有其寓意……是一本悲傷但棒極了的書。」──梅爾文.康納(Melvin Konner),知名醫師、獲獎作家

  「本書深入探索兩種不同文化共存時所引發的不安,引人入勝又啟迪人心……法第曼的書很了不起的一點,是她能平衡而細膩的呈現出這些不同的文化和其分歧的觀點,而她的公平不是冷酷毫無同情,而是溫暖、相知相惜的,她看見了,也擁抱每一事件的兩方……不同凡響、非正式的文化人類學,讓人大開眼界,可讀性高,魅力十足。」──卡洛.洪恩(Carole Horn),知名醫師

  「任何曾經思考過美國醫學現況的人,都會深感震撼。但是絕不止如此……在法第曼筆下,書中的人物也盡顯其人性,以及脆弱與高貴的一面。」──許爾文.努蘭(Sherwin B. Nuland),知名醫師、獲獎作家

  「本書改變了醫生看待自己與病患的方式,作者讚揚人類互動的複雜與特性,這幫助了醫療實務的建立,並同時指出應該修正的方向,也讓讀者在這個文化錯置的悲劇、醫療的局限與自認高明的善意中,無比心碎。」──佩莉.柯來斯(Perri Klass),權威醫師、獲獎作家

  「這是安.法第曼的第一本書,也是一本好書,將難民父母為保護重病女兒的大愛、努力維繫古老文化傳統,以及社工人員和醫院科技官僚的傲慢,都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艾爾.森多力(Al Santoli),美國外交政策委員會高級官員、亞洲政策顧問

  「安法第曼這個記錄苗族家庭與美國醫護體系的故事,直指出許多我們這號稱世界最佳醫護體系的薄弱之處。」──茱蒂安.畢比(JudyAnn Bigby),美國麻省衛生與福利廳長,權威醫師

  「法第曼以一種小說家的優雅來說故事,她扮演了文化仲介的角色,深入了解那些互不了解的人,觀察出如果我們事先知道有哪些事或哪些話語可以做到或說的,故事就可能有不同的結局。」──理查.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資深記者、知名作家

  「一本獨特的美國社會的人類學研究之作。」──路薏絲.史坦曼(Louise Steinman),知名作家

  「法第曼高敏感風格的報導,等於是在一條巨大的文化鴻溝上探索。」──《時人雜誌》(People Magazine)

  「發自理性和感性的力作。我禁不住一口氣看完,然後再看一遍,又再一次思索其中深意。本書是一場醫學悲劇的研究之作。」──大衛.馬克(David H. Mark),知名醫師、《美國醫學學會期刊》主編

  「本書是法第曼的大作,費時九年才完成,寫的是加州默塞德郡一個病重女孩的故事……發生在黎黎亞身上的故事既給人啟發,也讓人深思。」──克莉絲汀.范.奧托普(Kristin Van Ogtrop),時尚生活雜誌資深編輯

  「法第曼給我們一個敘事式的故事,卻和任何驚悚故事一樣令人注目,故事中出現大量人物,人人都愛上黎亞。本書熱情的倡議,呼籲我們的醫界大老要考慮到移民父母對於疾病和健康的觀點。這本令人驚訝的書不但幫助我們認識其他文化,也更了解我們自己的文化──我們最深層的對於神祕的身、心、靈的關係的信念,也會因之改變。」──《Elle雜誌》

  「有一天,我拿起一本我並沒有計畫要買的書,八個小時以後,我只有在結帳時才暫停埋首其間,我開車回家,待我闔上安.法第曼的《黎亞的故事》,我開始打電話給各位朋友……這是一本重要的書。」──汪達.亞當斯(Wanda A. Adams),知名作家

  「這本書不但醫界、文化人類學家、新聞記者要看,任何對如何在愈來愈小的世界溝通有興趣的人都要一讀。法第曼對於一心一意要自己解決問題的苗人,能感同身受,對盡責的醫生、社工和政府官員,她也具有同理心,這使得她的故事既豐富,又充滿人性的光輝。有時候是多種文化和諧共存,互相體諒,有時是生死交關,不論是在戰時或是在急診室裡。但是不論場景為何,法第曼的報導嚴密,文字則是讓人讀來欣喜。從開始到最後,其成就確實令人印象深刻。」──麥可.貝魯貝(Michael Bérubé),失能研究學者、文學家

  「很少有像本書這樣讓我列為必讀的非文學讀物,本書探討的主題包含了文化、移民、醫藥以及越戰,並以如此近乎完美的寫作技巧呈現出來。我讀完既悲傷且深受啟發。」──琳妮亞.蘭儂(Linnea Lannon),資深主編

  「在1982年黎亞癲癇發作後,黎亞家人一心信賴將她送進默塞德醫院時,每個人都失控了。法第曼在黎亞何以毀於西方醫學的問題上,以優美而痛心的文筆勾畫出這令人信服的故事。」──史提芬.威伯格(Steve Weinberg),知名作家,文學教授

  「以詩歌般優雅、懸疑而驚心的筆法所呈現的一部既深入,且充滿人性光輝的人類學調查記。」──艾比.傅契(Abby Frucht),小說作家

重要事件

  出版至今19年,英美仍有超過50所大學、學院之文、法、醫學院列為指定閱讀: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耶魯大學醫學院、史丹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倫敦大學、愛丁堡大學、賓州大學、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康乃狄克大學法學院、西北大學、堪薩斯大學醫學中心、麻省藥科與健康科學大學、新澤西州立醫科大學、新澤西州立大學、佛蒙特大學、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韋斯特菲爾德州立大學、貝爾蒙特大學、聖塔克拉拉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三一大學、密西西比大學、杜瑞大學、特蘭西瓦尼亞大學、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阿拉斯加大學安格拉治分校、阿拉斯加太平洋大學、鮑登學院、史密斯學院、惠特曼學院、曼荷蓮學院、戴爾波羅谷社區大學、南衛理公會大學、聖歐勒夫學院、夏威夷大學、聖荷西州立大學、印第安納州德堡大學、陶森大學、印地安納大學、印地安納大學與普渡大學印第安納波利斯聯合分校、北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加州州立大學聖馬克斯分校、阿勒格尼學院、猶他大學、華盛頓大學、杜蘭大學、萊斯大學、俄亥俄大學骨科醫學傳統學院、亞利桑那大學、新罕布夏大學、Medscape 醫學新聞網站、肯尼索州立大學、布蘭迪斯大學、田納西大學、奧克拉荷馬大學、休士頓大學等。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安.法第曼 Anne Fadiman


  出身美國紐約文學世家,在康乃狄克州和洛杉磯長大,1975年畢業於哈佛大學。畢業後,她在懷俄明州擔任野外探險嚮導,後來重回紐約寫作。

  法第曼除了曾為《生活》雜誌撰稿,也是《文明》和《美國學人》雜誌的主編。本書是她的第一本著作,第一次出手便贏得眾多出版界重要殊榮,包括「美國國家書評獎」「洛杉磯時報圖書獎」、「美國沙龍圖書獎」、「波士頓書評Rea獎」「紐約時報年度好書獎」等。

  除了本書,法第曼也著有《予以藏之》(Ex Libris)、《閒話大小事》(At Large and At Small)等作品。

  目前安於耶魯大學擔任駐校作家,所開設的寫作課以內涵豐富聞名,深受學生歡迎,2012年更獲耶魯大學理查布洛海德獎之年度卓越教學獎。

審訂者簡介

黃淑莉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美國密西根大學人類學博士畢業,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自1999年即進入苗寨進行田野調查,主要研究範圍有苗人傳統儀式語言,以及苗人改宗與社會變遷相關的研究。

譯者簡介

湯麗明


  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現任教於中原大學應用外語系及台灣大學外文系。

劉建台

  畢業於台大外文系,印第安那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博士班研究。目前任教於台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及中央大學語言中心。

楊佳蓉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現為自由譯者,背負文字橫越語言的洪流,在翻譯之海中載浮載沉。譯有《希特勒的皇帝夢》《黑屋》《借物少女》《那一年,我們買下了動物園》等書。
 

目錄

第一章 嬰兒的誕生
第二章 魚湯
第三章 神靈抓住你,你就倒下
第四章 醫生吃人腦嗎?
第五章 請依指示服藥
第六章 高速皮質鉛療法
第七章 歸政府所有
第八章 弗雅與納高
第九章 半西醫半巫醫
第十章 戰爭
第十一章 生死關頭
第十二章 逃亡
第十三章 代號X
第十四章 民族大鎔爐
第十五章 黃金與爐渣
第十六章 為什麼要挑上美熹德?
第十七章 八大問
第十八章 要命還是要靈魂?
第十九章 獻祭
後記
 

作者序

  我在書桌底下收藏了一大箱錄音帶。雖然內容都已經轉錄為文字,我還是樂於不時拿出來聽聽。

  有些錄音平靜、容易聽懂,內容都是美籍醫生的談話,以及不時插入的咖啡杯碰撞聲或傳呼機嗶嗶聲。剩下的錄音帶有半數以上都非常嘈雜,錄的都是在李家的聲音,李家是苗族難民,一九八○年由寮國移民到美國。在嬰兒的哭聲、孩童的嬉戲聲、關門聲、碗盤碰撞聲、電視聲、空調有氣無力的轟轟聲等背景噪音間,我聽到了母親的聲音,不時夾帶著喘息聲、鼻息及吸唾聲,或在苗語的八個音調間上揚或下滑時發出類似蜂嗚的嗡嗡聲。父親的聲音則更宏亮、更慢,情緒也更激烈。我的口譯員在苗語及英語間切換,音量較低,語氣恭謹。這些嘈雜聲喚醒了一波波感官記憶,包括紅色金屬摺疊椅的冰冷感,這張椅子是客人專用的,我一踏入李家公寓,就擺好等著我入座;還有避邪物投出的影子,那塊物件用麻繩綁著,由天花板垂下,在微風中搖擺;以及苗族菜肴的味道,從最美味的「瓜泥刷」(quav ntsuas,類似甘蔗,帶有甜味的植物莖部),到最恐怖的「泥殺調」(ntshav ciaj,生的豬血凍)。

  一九八八年五月十九日,我第一次坐上這張紅色摺疊椅。同年春季稍早時,我來到李家人所居住的加州美熹德郡(Merced),因為我聽說這裡的州立醫院中,苗族病人與醫療人員之間有些不尋常的誤會。有個醫生稱這些誤會為「碰撞」,聽起來就像兩組不同的人馬砰地迎面猛撞上對方,還伴隨著刺耳煞車聲與玻璃破碎聲。然而,衝突的過程卻常是一團混亂,很少正面相對。雙方都受到傷害,卻沒有一方知道碰撞是由什麼造成,也不知該如何避免下一次撞擊。

  我一直認為,最值得觀察的活動並非發生在中心,而是在交界的邊緣。我喜歡海岸線、鋒面以及國界,因為在這些地方總能看到耐人尋味的摩擦與矛盾。比起站在任何一方的中心,處在交界點上更能看清楚雙方。尤其當你站在兩種文化中間,更是如此。當我初次來到美熹德時,我對美國的醫療文化只有淺薄的認識,對苗族文化則是一無所知,我想,若自己能站在兩方之間且設法不捲入紛爭,或許便能讓兩者照亮對方。

  九年前,這一切都只是紙上談兵。在我聽聞李氏夫婦之女黎亞的病例在美熹德醫院引發該院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衝突,在我認識她的家庭和醫師之後,我發現我對雙方同樣喜愛,也發現很難將衝突歸咎於哪一方(天知道我還真的試過),於是我不再用單一面向的觀點來分析情況。換句話說,我的思考方式在不知不覺間開始不再那麼像美國人,稍微像苗族人。湊巧的是,在寫作本書的幾年中,我的丈夫、父親、女兒和我自己也都經歷了大病。一如李家,我也在醫院待上很長時間。在候診室的漫長等待中,我常常苦思,怎樣才算是好醫生?我的兩個孩子在這九年間相繼出生,我發現我也常常問自己一個和李家故事密切相關的問題:怎樣才算是好父母?

  我成年後的大多數人生都已認識書中人物。我相信,若我和黎亞的醫師素不相識,我不會是現在這樣的病人。我也相信,如果我不曾認識黎亞一家人,我將不會是現在這樣的母親。當我從書桌下拿出錄音帶,隨意播放其中片段時,便陷入回憶的洶湧波濤中,同時,我也想起至今我仍能從書中這兩種文化中學到東西。有時我在夜闌人靜時播放錄音帶,我會想像,如果將兩種錄音黏接起來,就能在一捲錄音帶中聽見苗族人與美籍醫生的談話,雙方將說著共同的語言,而那聽起來,會是什麼樣子?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203944
  • 叢書系列:Common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7 x 22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弗雅與納高每次都知道黎亞即將發作,因為黎亞自己也會有異樣的感覺。癲癇、偏頭痛及絞痛患者的前兆各有不同,由稍許異樣的感覺(如突如其來的味道或氣味、發麻、面紅、曾經有過類似的或從未有過的感覺)到令人致命的恐懼。十八世紀的醫生稱這種感覺為「靈魂的枯竭」,苗人或許能夠認同這種說法。在黎亞倒下來之前,她會跑到父母親面前要他們抱。當然她在正常時也時常要大人抱,但這時弗雅與納高能由她驚嚇的神情看出不同;這時他們會小心的抱起她,將她放在隨時為病發而預備的床墊上(這也是客廳唯一的傢俱),有時候黎亞的身體一側會抽搐,通常是右側。有時她兩眼發直;有時她似乎有幻覺,對著空氣雙手猛抓。隨著黎亞成長,這種異常的腦波愈來愈擴大,使得發作更頻繁,也更劇烈。她臉朝上躺著,發作時背部彎曲的很厲害,全身肌肉僵硬,除了腳跟和後腦勺外都是懸空的。一、兩分鐘抽搐後,她的雙手、雙腿開始亂甩。在第一階段中,她呼吸器官的肌肉與身體其他部分一同抽搐,因而常常呼吸停止,嘴唇及指甲開始發藍。有時她高聲喘氣,口吐白沫、嘔吐,或禁不住排尿或排便。有時她會接連發作幾次,而在間隔中,她身體緊繃,腳趾僵直,哭聲深沉怪異。

在幾次最嚴重的情況中,黎亞會一直不停的發作了又發作,意識無法回復。

醫學上稱這種情況是「癲癇重積狀態」,通常持續二十分鐘甚至更久,這是美熹德中心急診室醫師最害怕的情況。在這時,醫師必須將大量的抗抽筋藥劑做靜脈注射,才能救黎亞脫離險境。要把針頭插入一個正在抽筋的嬰兒的靜脈中,很像對著一個極小、移動的目標射擊。若有哪一位年輕住院醫師不幸剛好輪值,在他焦頭爛額的找血管插針同時,一定會意識到秒針滴答滴答時間流逝的聲音;因為對呼吸停止的病人而言,時間就是催命符。我問過一位護士,這種情況是否會損害到腦部,他說:「你若想知道抽搐五分鐘的感覺的話,試試看將頭伸到水中五分鐘,再做幾次深呼吸。」連續幾年,美熹德中心每一位住院醫師都為黎亞看過診,有些甚至還看過許多次。

會員評鑑

4.5
3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3.5
|
2021/10/02
雖然作者以滿滿詳實細節建構整本書內容非常用心,但看了半本我最終還是放棄讀下去。原本可預期的是醫病關係遇上文化衝突的主題並不罕見,但本書所述是苗族在面對美國醫學所表現的極端抗拒。當一些醫護人員幾近義工奉獻式地燃燒熱血救助重症女孩,苗族父母不但不肯讓孩子接受各種治療,甚至幾番認定自己受到歧視以及美國醫生意圖害人,他們寧願相信護身符以及拿動物獻祭惡靈。
期間苗族父母一度因長期不讓女兒服藥導致病情加劇而被依虐童案處理,而後也有次當醫生們盡其所能緊急把女孩從生死邊緣終於救回來,隨之將女孩轉到專業重症醫療機構,父母卻認為醫生只是想休假所以把女孩轉手他人。這一切事例我無法當作是一般文化衝突啊根本不可理喻,面對這種家屬也看不到改善的可能,若說要退讓取平衡點,那就是鄉愿犬儒地犧牲掉女孩的生命而已。即使作者其中放入苗族歷經戰爭的慘痛背景以及其文化軌跡的詳述,也穿插一些其他曾發生過的因文化誤解造成法律壓迫的悲劇,或許其中有試圖為其辯護以尋求讀者同理的意思,卻無論如何這辯護立場顯得蒼白無力,於是漸漸在這書裡我思路的軸向整個混亂。
當然或許作者正是有意用這一個最極端的例子,作為人們對醫病關係重新思考的刺激,只是我從中無法得到任何啟發,只膚淺地為那些醫護人員感到心力交瘁而已。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5/03
劇透警告
苗族是一支愛好和平的民族。他們源於中國,遭受其他民族迫害的解決方法, 就是遷居到別處,因此族群也廣泛分布在東南亞。此書主角黎亞的家庭原生活在寮 國的高山,母親弗雅每日將木屋打掃地十分乾淨,木屋的柱子下埋著孩子的胎盤。 苗族人相信人死後的靈魂會回到他們埋葬胎盤之處。然而他們無法想像到,將來會 來到一個祖先無法到達之處生活,也許他們的靈魂已回不到寮國那片被戰爭蹂躪的 土地。

1955 年,越戰。在寮國的苗族被捲入這場戰爭裡,他們是愛好和平的民族,在 寮國裡幾乎沒與居住在平地其他民族有過衝突,但他們卻超乎想像的驍勇善戰而且 忠心耿耿。美國組織苗族成年男子,讓他們在熟悉的山林間擊潰北越勢力,或是為 救出偵察機的美國士兵,犧牲十幾條苗族男子的性命。戰火延燒,許多勇敢的苗人 為了生存、為了延續他們幾百年以來的生活習慣,拋棄了家園,抵達泰國難民營。 黎亞的父母弗雅和納高與六個子女最終於 1980 年落腳美國,一個語言不通、不允 許他們殺豬祭祀的國度。

黎亞是弗雅和納高在美國生下的第一個孩子,患有嚴重、發作頻繁的癲癇,且 在襁褓中時就開始發作,開啟苗族文化與西方醫療衝突。語言文化上的隔閡讓醫病 雙方無法溝通、產生許多誤解。醫治黎亞的醫生們無法理解為什麼弗雅與納高總是 不肯讓黎亞依照醫囑定時定量服藥,弗雅與納高則認為醫生總是搞不懂黎亞的病 情、無法讓黎亞康復。

英文書名 The Spirit Catches You and You Fall Down 是弗雅很常說的話(惡靈抓 住你,所以你就倒下),在苗族人的世界觀裡,黎亞的癲癇是因為她的靈魂被惡靈 抓住了,而她因此倒下。要治好黎亞的病,必須請端公(類似原住民族的巫師)作 法並貢獻豬隻的靈魂與惡靈交換黎亞的靈魂。

美國醫療對於此些信仰與文化完全無法理解,他們只專注於黎亞的癲癇病情。 缺乏跨文化溝通的結果,是他們無法說服父母讓黎亞服用特定藥物,讓之後的病情 更加惡化。由於弗雅與納高不會說英文、無法跟醫師溝通,無法描述黎亞遭遇的病 情。就像書內某位作者訪問的醫生說的,在缺乏溝通的情況下,他們只能將自己當 成獸醫去醫治無法溝通的跨文化病人。

第四章末段節錄如下: 康克古在班維乃待了五個月,期間自己也接受苗族的草藥,醫好腹瀉與腳趾的傷 口。有一回他得了登革熱,也訴諸傳統療法。端公說他的靈魂思鄉成疾,自飄回了 芝加哥,所以替他殺了兩隻雞獻祭,召喚靈魂歸來。康克古認為自己與苗人的關係 屬於某種等價交換,雙方維持「能夠鼓舞彼此的有效對話,沒有哪一方主導或勝 出」。他認為班維乃的醫護人員之所以不得人心,是因為他們與難民的關係是單向 的,還表現出「掌握所有知識的西方人姿態。他相信,這種態度不改,醫院提供的 服務依然會受抵制,苗人不但不視為贈與,反而會認為是脅迫。 我認為康克古打破兩種權威式的關係,分別是醫師與病人間的權力關係以及美 國人的強勢文化與苗族人的劣勢文化關係。康克古同時身為美國文化以及宣傳現代 公共醫療衛生思想的角色,然而他以一種「互動」的方式和苗族人「交流」,以自 己親身接受苗族人的傳統醫療去展現對於苗族文化的接受,並且去思考如何以苗族 人能夠接受的方式去達成現代公共衛生思想的目的,而非以一種強硬手段迫使苗族 人接受與過去傳統思維截然不同的思想,可見「尊重」他人自由信仰的方式才應該 是化解文化隔閡與打破藩籬比較有效的方法。

第五章節錄如下: 佩姬說:「黎亞接二連三地發作,但她究竟是因爲血液中的苯巴比妥含量不足而發 作,或是即便含量足夠也會發作?此外,如果黎亞的父母沒有依照指示藥,究竟是 因為沒看懂,或不願配合?我們都一無所知。」缺乏良好的口譯員,只是溝通問題 的一部分而已。尼爾覺得,納高刻意築起一道「石牆」,有時還蓄意欺瞞。佩姬則 覺得弗雅不是笨蛋,就是瘋子」,因為她的應答即使經過正確的翻譯,也常不知所 云。這對醫生夫婦無法確定自己無法讓李氏夫婦理解狀況,究竟是因為李氏夫婦智 力不足(一如他們所猜測),或性格偏差,抑或文化的鴻溝。尼爾日後回想當時情 景:「我覺得好像有一層保鮮膜或其他東西把我們與他們隔開,我們不斷努力靠過 去,像是踏入他們的領域了,卻無法接觸到他們,結果我們的努力終究還是落空 了,還是照顧不到黎亞。」

我認為上述這段經歷中存在很深的種族歧視。佩姬醫師很直覺式的認為李氏夫 婦智力不足因而無法正確了解狀況,然而這個偏見的根源很可能來自於李氏夫婦是 美國白人,另一方則是暫居於難民營的苗族人,在無法理解對方語言的情況之下, 佩姬醫師以「自己必然為正確及正統」的立場去評斷對方。換言之,尼爾認為雙方 似乎被某些東西隔開,很可能是佩姬和尼爾並沒有找到語言之外的方法打破文化之 間的藩籬,也因此李氏夫婦在原先就對西方醫療體系不完全信任的基礎上更加不信 任,因而表現出蓄意欺瞞的行為。若和上述第四章末段的敘述相對比,這個缺乏 「互動」與「尊重」的方式並非有效的醫療。

第五章節錄如下: 佩姬很多地方和我很像。我們處得不錯,真的很不錯。在醫學工作上,我們可以互 補。我的專長是傳染病、哮喘和過敏,佩姬的專長是血液學,她對兒童發展也懂得 比我多。當你面臨困難的抉擇時,能有個判斷力足以令你信服的討論對象是很幸運 的。我可以問她,我這樣想對嗎?妳能提供別的意見嗎?我還有替代方案嗎?如果 我覺得自己像狗屎,在她面前也不用隱瞞。我們不必假裝或逞強。如果有一天我的 生命中沒有了她,我可能真的需要好一陣子來調適。

上述呈現出醫療工作者關於「合作」的重要性,現代醫學分科漸趨細緻,並且 各科別能夠相互配合,以期為病人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4/03
《黎亞》一書透過苗族小女孩黎亞的求醫過程,帶我們一窺美國文化和苗族之間的醫病衝突,並且將個案的一併衝突擴大到美國的苗族移民議題,甚至到美國在寮國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難民問題,處理的議題跨度非常龐大,不只是一家醫院和一個家庭的文化衝突,更是整個越戰後的歷史、難民問題,以及移民的社會問題。

稍稍整理一下這本書觸及到的論點,其中章節順序作者以靈巧的安排穿插,讀來順暢:
1. 黎亞父母和醫生的求醫過程以及文化藩籬和溝通障礙
2. 苗族的惡靈文化和宗教信仰體系
3. 寮國和越戰中苗族人民的顛沛流離和戰爭歷史角色、苗族的歷史
4. 泰國難民營的生活
5. 美國社會如何看待苗族(以及其他)移民和移民相關福利政策

本書作者想必耗費了很多力氣,探訪了無數苗族人士,閱覽了許多人類學對於苗族的研究後,才寫出這本書,作者對於許多畫面的描述也歷歷在目,彷彿可以窺見苗人生活的場景,如果想要深入了解苗族文化,了解醫療照護的人,都可以閱讀這本書,內容十分豐富,閱畢後獲益良多。

當然,如果只是想要稍稍了解一下這個議題的話,這本書的內容顯得過於龐大,購買前請三思。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