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夏日死亡紀事

夏日死亡紀事

Rocking Horse Road

  • 定價:280
  • 優惠價:925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3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被殺死的原來不只是妳,
還有那年夏天,我們的青春……

  入圍IMPAC都柏林國際文學獎!
  入選德國年度最佳犯罪小說!


  十五歲的我們不知道,
  有些事件就像有去無回的入口,通往新的生命階段,
  有時更美好,但通常更殘酷……

  一九八一年的那個夏日清晨,十五歲的少年站在沙丘上凝望著海浪中的十七歲少女,曬成蜜色的纖腰、翹臀、長腿……他看傻了眼,過了好一會兒才意識到,自己注視的其實是命案現場。

  乳品店女兒露西年輕生命的隕落,奇異地吸引住海口小鎮上的一群少年。少年們憑著一股天真的正義感開始尋找兇手,露西在他們互相拼湊的記憶中越來越完美,他們所窺見的成人世界,卻越來越晦暗不明。隨著小鎮的氣氛在內憂外患下日益緊張,少年們從小聽慣的浪濤聲,也在不知不覺之間變成了鼓動情欲與血性的脈搏。
 
  多年以後,已不再年少的他們仍掙扎著回頭,想穿過烈日、海霧和暴雨,看清自己當年的純真如何在一連串失控中亂葬,十五歲那年的漫長酷暑,彷彿從來不曾結束……

好評推薦

  看似輕薄短小,卻承載了複雜而厚實的情感和憂傷。──圖書版權經紀人譚光磊
 
  這是一本幻象之書,是由魔術師鍛造的傑作,它巧妙地將你的心思與最初的故事漸漸錯開,直到你驀然驚覺,之前讀過的所有事件忽然都有了新的意義……充滿豐富的細節與感染力。──基督城報

  尼克森寫青少年語氣時充滿角色性格,他完全掌握了青春期那種火爆的情緒和探查未知的癡迷……若不把這本書列入全國高中英文課必讀,那可真是罪過!──尼爾森新聞網

  尼克森懂得精算犯罪小說中的每一分情緒,讓懸疑盤旋,然後俯衝襲擊,在一個人身上堆積焦慮,然後把威脅感傳染給其他人。他是一個真正有天賦的作家!──週日明星時報

  尼克森生動的書寫喚醒了彼時彼地,二十七年前的紐西蘭。那是青少年主角們生命的轉捩點,也是紐西蘭這個國家的分水嶺。這本書勾動了我們潛意識底下的懷念,渴望回歸那個一切都看起來比較簡單和有秩序的純真年代。──懷卡托時報

  尼克森的寫作優美動人,完美演繹青少年的風格與音色,發揚了他在《炸魚薯條店之歌故事集》中展現的潛力。──南與北雜誌

  《夏日死亡紀事》召喚出1980年代紐西蘭的氛圍:酪農業、夏季、沙灘、青少年的百無聊賴與性渴望,也抓住了男人中心的陽剛文化、悲傷,以及悲傷的難以言說。──紐西蘭自治領郵報

  卡爾.尼克森技巧精湛地重建了1980年代的紐西蘭鄉下……真希望尼克森趕緊多寫幾本小說。──週日先鋒報

  尋找真兇只佔了本書強大閱讀魅力的一小部分。 ──澳洲女性周刊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卡爾‧尼克森 Carl Nixon


  專業小說家與劇作家,也是紐西蘭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他曾在1997、1999年兩度贏得週日明星時報短篇小說獎,並在2007年榮獲紐西蘭最頂尖的短篇小說獎項──紐西蘭銀行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獎。

  2006年,他以處女作《炸魚薯條店之歌故事集》榮登紐西蘭暢銷小說榜首,並入圍大英國協作家獎東南亞暨南太平洋區最佳處女作獎。

  2013年出版的長篇小說《處女與鯨魚》則獲選《紐西蘭聽眾》雜誌年度百大好書,以及紐西蘭自治領郵報與基督城報年度最佳紐西蘭小說前五名,並由南太平洋電視公司買下影視改編權。

  2006年,尼克森應娥蘇拉.貝索創意紐西蘭基金會之邀,在康特柏里大學擔任駐校作家期間創作了《夏日死亡紀事》,本書隨後入圍IMPAC都柏林國際文學獎,並入選德國年度最佳犯罪小說。

譯者簡介

趙丕慧


  一九六四年生,輔仁大學英文碩士。譯有《杜鵑的呼喚》、《臨時空缺》、《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易經》、《雷峯塔》、《穿條紋衣的男孩》、《不能說的名字》等書。
 

導讀

從世界彼端飛行而來的美麗巧合
──中文版《夏日死亡紀事》的身世
圖書版權經紀人/譚光磊


  二○一三年五月,我受邀參加奧克蘭作家節的國際交流活動,搭機飛往紐西蘭。這個活動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做 Flying Friends(當然後面一定要加上毛利語版的 Te Manu Ka Tau)。確實,對紐西蘭這個遺世獨立的國度來說,任何來訪的朋友,恐怕都得千里迢迢、飛度重洋,才能來到這個美麗之地。

  在當天的歡迎晚宴上,我得知這次受邀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四人,除了我和愛米粒出版的莊靜君,還有一對德國老夫婦,史蒂芬.維朵和他的妻子芭芭拉,兩人共同經營一間小而美的「維朵出版社」(Weidle Verlag),是,而他們之所以受邀來奧克蘭,是因為出版了卡爾.尼克森的小說《夏日死亡紀事》德文版。

  聊著聊著,話題當然不免轉到卡爾.尼克森這位紐西蘭作家身上。史蒂芬娓娓道來他是如何審慎評估之後簽下版權,自己動手翻譯,趕在二○一二 年法蘭克福書展之前推出。那年紐西蘭正好是主題國,他們還特別請尼克森去德國宣傳,這次到紐西蘭,夫妻倆還提早到南島的基督城去找他,再北上參加作家節。

  史蒂芬原本是把《夏日死亡紀事》當成文學小說出版,沒想到幾位犯罪推理小說的部落客讀了以後非常喜歡,口碑不脛而走,結果在犯罪小說圈裡引起轟動,後來還有大出版社用高價買下平裝版權。一本文學小說居然被當成推理小說讀,也真是夠神奇的了。

  在奧克蘭最後一天,我沒有任何特定行程,搭的又是晚班機,便獨自在市區晃蕩。我找了家海邊的咖啡館,坐在白得刺眼的天光下,一邊吃新鮮的炸魚薯條配葡萄柚汁,一邊翻開了《夏日死亡紀事》。我從白天看到晚上,換了兩間咖啡館,等計程車來接的時候坐在旅館大廳裡看,等登機的時候坐在貴賓室裡看,就這樣一口氣在午夜之前讀完了這本書。

  這本二百四十頁的小說看似輕薄短小,卻承載了複雜厚實的情感和憂傷。故事設定在一九八○年代的紐西蘭小鎮,一個炎熱的夏天,美麗少女露西被人發現陳屍沙灘上,她的死亡使得小鎮的生活從此不再平靜。

  這是一個懷舊的故事,也是一群少年的成長故事,更是一個未解謀殺謎團的推理故事。最讓人耳目一新的是,卡爾.尼克森竟採用了第一人稱複數的敘事口吻,這個「我們」是一群十來歲的少年,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但都曾經為露西著迷,為她的死亡哀嘆而且抱屈,發誓要找出兇手。他們歷經了一九八一年炎熱的耶誕節(是的,我們別忘了紐西蘭位於南半球,所以他們的「夏天」是我們的冬天),小鎮上因為露西死亡而呼之欲出的種種祕密,還有透過電視機和廣播傳來的、外在世界的種種災荒或動盪。

  幾十年過去,這群男孩早已長大而且老去,有人成家立業,有人依然獨身,但他們彷彿一個歃血為盟的秘密組織,仍然利用每一次假期的空檔齊聚一堂,耙梳他們日積月累的剪報與「證物」,反覆檢視一個又一個的假設與嫌犯。他們或許永遠不會知道誰殺死露西,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們無人記得露西死亡之前的事情。他們的記憶始於她生命的終結,一個年輕美好生命的殞落,形塑了一整個世代的共同記憶與人生。

  《夏日死亡紀事》讓我想起《神祕森林》和澳洲作家的戴朗.威廉斯(Darren Williams)的《天使岩》(Angel Rock),某種程度上,你甚至可說這是紐西蘭推理版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這個版本的泛黃回憶中女神不再,但年輕的男孩依舊燃燒著青春的烈火,為她前仆後繼,哪怕只是將關於她的片段銘刻於記憶,用一輩子來溫存……。

  回到台灣之後,我馬上給紐西蘭出版社寫信,說我非常喜歡這本書,想要代理中文版權,奈何他們的版權皆交給澳洲藍燈書屋處理,我完全使不上力。

  想不到半年後的法蘭克福書展,我和維朵夫婦又相約到紐西蘭的攤位聚首,在拿取自助式早餐的人群之中,我遇見了卡爾.尼克森。更不可思議的是,他告訴我自己正在跟一位經紀人談代理事宜,而那位經紀人正是我前幾天初次見面的新客戶,西班牙Pontas經紀公司的瑪麗娜.沛瓦納(Marina Penalva)。又是半年過去。瑪麗娜正式發來《夏日死亡紀事》資料,將中文版權託付到我手上。距離我飛往奧克蘭、首次聽說卡爾.尼克森這個名字,差不多正好一年。這並不算是太漫長的等待,卻是充滿驚喜的巧合。現在,這本精彩的小說終於要與中文讀者見面了。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3332329
  • 叢書系列:CHOICE系列
  • 規格:平裝 / 256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是彼特.馬歇爾在海邊發現了露西赤裸的身體,就在木馬街的盡頭附近。此後,將近三十年過去了,二十世紀也即將告終,可是我們還是能把露西躺的位置分毫不差地指出來。她的身體就在沙丘腳下,被滿潮送了上來,很靠近警告牌。警告牌上提醒民眾有激流,不要在河口銜接大海,也就是沙嘴盡頭的深水道中游泳。打從一開始,實事就明擺在眼前,殺死露西.阿舍的不是這些庸俗平常的危險。
 
那是一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週日,再四天就是聖誕節。清晨七點半。今年夏季已經儼然有創下最高溫的趨勢。天空清朗,沙子已觸手溫熱。每年的這一天總是酷熱難當。
 
沙丘上闢建的小徑以及遊客踩出來的小路棋盤交錯,但是彼特什麼路也不管,只抄最快的路線回到馬路上。他的腳陷入沙丘的棱線,躍過凹洞,衝過羽扇豆叢,最後他喘得跟狗一樣,來到了傑斯.哈畢吉的門前。傑斯的爸叫比爾,是高級警官;幾分鐘後他就會快跑在彼特後面,穿著褪色的短褲,鞋帶鞭打著腳踝,隨手從曬衣繩上拽下來披上的白襯衫隨風翻飛。
 
「像一隻白色大信天翁。」這是多年後彼特的形容。「我記得他一躍而過最後一個沙丘,我還以為他要飛上天了。我當時可能嚇傻了。」
 
我們經常談論前天晚上浪有多大。倒不是暴風雨的關係,只是大潮,浪頭比平常要高上許多。黑暗中從南太平洋翻翻滾滾而來,一波一波湧上高峰,再一波一波撲上沙灘,每一道波浪都有猛烈的東風為之助長聲勢。回顧起來,倒是容易看出當時看不出的重大意涵。不過在發現露西屍體的隨後幾天內,我們有好幾個人的回憶中那一夜只是躺在床上聽著海浪拍岸。我們想像著海濤逐漸侵蝕沙丘,我們的家及大海之間的唯一屏障。浪濤聲是我們生活中的環境音樂,單調宏亮,從小聽慣了,只是仍沒能完全聽而不覺。坐在教室中聽老師講課會夾雜著浪濤聲,坐在南布萊頓中學沙質的校園裡吃午餐也有海濤聲;坐在自家廚房吃飯,兄弟姐妹吱吱喳喳,也掩不住洶湧的濤聲。這是我們青澀青春期的配樂。但我們不止一個覺得露西.阿舍遇害的那天晚上躺在自己房間裡,海濤聲似乎更深沉,而且帶著哀悼。黑暗中一列無止無盡的火車駛過,受了詛咒,永遠在奔馳,卻不會有通過的一天。

會員評鑑

4
3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
|
2016/05/03
一旦展開《夏日死亡紀事》的書頁,時間流動的速度彷彿逐漸變緩,直到接近靜止,像是看著充滿生命力的畫面瞬間被定格,鮮豔的彩色逐漸淡去,漸漸昏黃、暗淡,或許渲染成黑白,一動也不動。

那是夏日清晨,少年在海邊看見沙灘上的少女,一絲不掛的女體映入少年眼底,本能讓少年的理智瞬間迷失,回過神來,少年才發現那是一具屍體,一場命案,就在那個清晨,大家熟悉的露西已經死亡。

那是民風純樸的小鎮,露西遭到性侵之後被殺害的案件震驚了居民,也讓一群少年的情緒起了波動,他們回憶起記憶中乳品店的女兒露西,沒人對她有深入的了解,卻又覺得每個人都與她緊緊相連,於是他們旁觀著警方的行動,旁觀著大人的反應,隨著時間過去,未能偵破的案件從警方的任務排名中逐漸往下移動,報紙不再報導,大人們也漸漸不再提起,唯有少年們從未忘記。

於是他們開始收集與露西有關的任何資料,與命案相關的可能線索,他們訪談可能接觸的任何人,試著抽絲剝繭去尋找答案,他們監視著露西家的日常生活,監視可疑分子,一點痕跡就能讓他們一次又一次的燃起動力,原本模糊的,只是街坊鄰居之一的露西在他們腦海中的形象越來越明顯,他們設法用可能的一切讓自己與露西連結,試圖拼湊出一個答案,卻也讓自己陷入一個泥沼,難以自拔。

作者卡爾.尼克森的文字平實無華,卻似有千斤之重,少年們在過程中窺見成人世界的陰暗,他這麼說「十五歲的我們也可能會站在那個殺害露西的兇手走上的那條路的起點」,又說「我們四周有見不得光的地方,別去打擾比較好」,這一樁命案讓他們窺見原本平靜安詳的小鎮竟是如此複雜,熟悉與陌生的情緒交錯,他們之中有些人每隔一段時間會放下,因為「中斷是因為感覺沒有進展,感覺我們的人生停滯不前」,隻字片語之間,寫下一種成長過程的迷惘與思索,但堅持與執著,友情與陪伴卻無時無刻的伴隨著他們,由不得這件事由他們的生命中消失,那是深刻的成長的體悟,是苦澀而難以擺脫的生命歷程。

少年們重新賦與了露西生命,同時也將自己的生命與露西產生了不可分的連結,世上許許多多曾經走過的少年們不也是如此,到了中年以後,回首望去,羈絆著自己的就是那麼多無法說清楚的理由,那些自我的無法放下,於是記憶中那印象深刻的一幕總會時時刻刻浮現在腦海中,那麼鮮明,卻又那麼遙遠,彷彿觸手可及,不忍放手,卻又虛無縹渺,無聲無息,那大多是青春的印記,不願捨去的痕跡,迷離而環繞不去。
展開
user-img
3
|
2016/04/23
每個人記憶的過往,總有件事會佔據心中,所有的思維和心神會不斷打轉,不停的在耳邊低語,無法忘懷也無法放下,此事不僅僅造就了往後的人生,也會永駐於自身,因為它是所有的快樂、夢魘、鬱悶和喜悅的化身。

書中敘述的方式是以回憶的方式開始,當時的主角們除了露西因為死亡不再年老,所有的人都被時間畫上了老妝,男孩們強壯的體魄已成走樣的身材,源源不絕的莽夫之力經過歲月流逝,走個樓梯便已消耗殆盡,但是和露西一同停滯不前的是他們的記憶,他們孩提時的家鄉和命案。

說 書者悠悠的說著青少年時發生的少女命案,雖然是件懸案但是他們一群男孩仍努力尋找真兇,隨著找尋可能的線索,周遭的景致冬去春來、人們的面容逐漸老去,時 間是那麼的冷血,現實是那麼冷酷,村鎮從前的純樸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時代演進的結果。漸漸的命案不再是重點,至少焦點全已被過往的瘋狂和大膽吸引,縱使故 事尾聲給了個嫌疑犯,但是依舊令人對於時間的流逝不勝唏噓。

當下探查真相是美好的兒時回憶,但當再度憶起時起初的甘甜卻已成難受的苦澀味,長大是必然的經過,但是沒有人想要去面對現實的殘酷,藉由這件打破所有人寧靜的命案,看見的不只是時間的流逝,還有對於世界的無奈。

無論真兇何者生活依舊要繼續下去,每個人用不同的方式過活,試著重新開始走出命運帶來的陰影,但是早已成為他們的一部份,如同你我一樣被往事纏繞的無法掙脫。
展開
user-img
3
|
2016/04/21
「是彼特.馬歇爾在海邊發現了露西赤裸的身體,就在搖搖馬路的盡頭附近。」這就是本書開頭的第一句,「搖搖馬路」是原文書名《Rocking Horse Road》,是犯罪的命案現場、也是這整起故事開始的起點,然而對於作者卡爾.尼克森這本頗有個人味道的小說,個人想從中文書名《夏日死亡紀事》拆解談論起,雖然從字面來看有著曲折離奇的推理犯罪色彩,但令人印象深刻更有感觸的則是它帶有的濃厚細緻文學性與緬懷追溯的深沉情感。

小說世界藉由人事時地物關係的基本架構變化,就可以生成一篇篇千奇百怪的精采故事,所以這本書的中文書名如果再從這五個方向去考慮切入點,“夏日”大致可以看做概括了時與地的場景,事件時間就在八0年代早期兇殺案還不普遍的聖誕節前後,這個日子不僅是以基督教文化為主流的西方國家的年度宗教盛事,也兼具了文化喜慶與家庭團聚的意義,作者用這個特殊節日的歡樂氛圍與悲劇創傷形成強烈反差,不意外!但再考慮到故事的發生地是位於南半球的紐西蘭就相當特殊,有別於傳統冰天雪地的形象,這裡的聖誕節酷熱高溫也躁動不安,伴隨著臨海小鎮黏滯腥臭的氣息。

“死亡”則帶出了故事的關鍵事件,年輕漂亮的十七歲少女被性侵勒斃,赤裸的屍體還被拋入了深海!誰是兇手?一群少年以傾慕美好的少女為重心,集體記憶、展開調查,然而隨著追查線索的浮現,那小心珍藏不肯示人的回憶似乎與現實有所矛盾,加上幾個月後充斥著怒氣鮮血與汽油彈的抵制國際球賽、損壞家園的暴風雨災難等事件,作者融入了1981年南非橄欖球隊到紐西蘭訪問比賽造成大規模動盪的事實,以人為、氣候延宕補足暴力衝突的氛圍提升,蠢蠢欲動的什麼巧妙反照出了少年們血氣方剛的叛逆之夏。

最後的“紀事”則鮮活記載了人與物的經歷軌跡,小說的敘述者並非單一人物,而是大膽的以第一人稱複數「我們」來呈現,「我們」強化了大多數人情感與感受的相同,也宛如邀請讀者加入共同的記憶行列,而那間出租倉庫、展示放置在三個很高灰色檔案櫃的各式原始資料、散落在情節文字裡以括號注譯的證物編號,不啻就是最確切真實的證據了,當那年夏天隨著生活潮流而成了如夢之夢。

《夏日死亡紀事》敘述十七歲少女之死改變了一群少年生命的故事,關於青春的終結、成長的哀歌與回首的感慨,時序前後橫跨近三十年,閱讀過程不乏看到「我們」有著各自不同的際遇人生,然而生命卻彷彿停滯留存在那段過往時光,從來未曾離開。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