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佛教中陰身思想之源流與發展
  • 定價:360
  • 優惠價:932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0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佛教的中陰身是靈魂嗎?中陰身如何完成死後的轉生任務?
本書針對中陰身思想做一全面性考察,為我們解開中陰身世之謎!

  本書深入考證佛教經論,整理漢譯佛典中陰身思想源流,爬梳南、北傳佛教對中陰身不同見解背後的複雜歷史因緣,是對佛教中陰身思想的深度探索。

  中陰身研究的積極意義,不在於探究中陰身是否存在,而是為我們指出這一期生命結束,到下一期生命繼起之間的身心狀態,透過對此階段的深入了解,我們可以更加確定自己必須準備哪些資糧,才能在這個關鍵時刻,為今生劃下圓滿的句點,以奔向美好的來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釋常延


  俗名林孟穎,1955年出生於南投竹山,1979年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1985年中華佛學研究所結業,2005年佛光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2006年依止法鼓山聖嚴法師出家,隔年於月眉山靈泉禪寺受具足戒。

  出家前,曾擔任臺南開元禪學院、嘉義般若佛學院、臺北華嚴專宗學院、嘉義妙雲蘭若、北投農禪寺,以及中華佛研所佛學教育推廣中心佛學講師,並為法鼓山信眾講授佛學課程。出家後曾任教於法鼓山僧伽大學,以及法鼓佛教學院。

  2015年因關心老年安養議題而投考法鼓文理學院社區再造學程,進行跨領域研究,致力於以培養覺性照顧能力為核心理念的社區淨土之建設工作。

   三十年來,法師以佛法弘講為主,除了法鼓化出版的有聲書《學佛五講》、《八大人覺經導讀》之外,在網站上可以連結到的影音課程有:「佛遺教經導讀」(臺 灣)、「維摩經導讀」(西雅圖)、「金剛經講座」(西雅圖)、「心經指要──心識的解構與重建」(西雅圖)、「法鼓全集導讀系列之慧學I、II」(臺 灣)。專題演講影音有:「眼前當下皆自在」(臺灣)、「時時處處自在安樂──漢傳禪法的正念修行」(溫哥華)、「浩蕩赴前程的佛教生死觀──從中陰身談 起」(西雅圖)、「醫心禪法療癒系列之佛教生死觀」(香港)。
 

目錄

〔論文原序〕感恩序言 
推薦序 
〔出版序言〕 為今生劃下圓滿句點以奔向美好來生──中陰身研究之積極意義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陳述與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文獻評介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結構 

第二章 「中有」是否存在之諍論 
第一節 有無「中有」之辯論 
一、「無中有」之論證與反方之回應 
二、「有中有」之論證與反方之回應 
三、小結 
第二節 有無「中有」論諍原因之解析 
一、教證方面之論諍原因解析 
二、理證方面之論諍原因解析 
三、小結 
第三節 對有無「中有」論諍之批判與異調 
一、對有無「中有」論諍之批判 
二、有無「中有」之異調 
三、小結
 
第三章 佛教經論中之「中有」概念 
第一節 「中有」之特性 
一、誰能見到「中有」 
二、「中有」之生起與飲食 
三、「中有」之功用與特殊能力 
四、「中有」形相諸問題 
五、小結 
第二節 「中有」之轉生歷程 
一、 化生「中有」之歷程 
二、「中有」之結生歷程 
三、「中有」之存在時間 
四、小結 
第三節 「中有」形類能否轉變之問題 
一、「中有」形類不能轉變 
二、「中有」形類可以轉變 
三、小結

第四章 「中有」概念在漢藏兩地之發展舉隅 
第一節 「中有」概念在漢傳佛教發展之例 
一、《釋淨土群疑論》對「中有」問題的討論 
二、印光大師對「中有」的看法 
三、小結 
第二節 「中有」概念在藏傳佛教發展之例 
一、《中有大聞解脫》與《六中有自解脫導引》 
二、寧瑪派對「中有」的詮釋 
三、小結 
 
第五章 結論 
一、綜論研究之結果 
二、對本研究之檢討 
三、後續研究之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一〕部派論典主張「有中有」之論證內容 
〔附錄二〕部派論典主張「無中有」之論證內容 
 

感恩序言

  年近半百,還能重返學校讀書,如無特殊因緣的促成,是不可能的事,當此論文完稿之際,內 心除了感恩還是感恩。首先最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藍吉富先生,由於先生的鼓勵,才有到佛光讀書的因緣。在撰寫論文期間,從確定題目、規畫大綱,到資料運用、 論證推理,甚至遣辭用字,先生總是在最關鍵的地方,給予最即時的提醒和指正,不但使這篇論文得以順利完成,同時也提昇了我的學術研究能力,這樣的恩情,永 誌不忘!

  在學期間,受益最多的是洪漢鼎教授的「詮釋學」課程,由於洪師高明的教學技巧,使我得以在佛學之外,學習到觀察人類在理解時 受到前見制約的真相。而洪師所教導的「哲學詮釋學」理論,正是我在處理關於有無「中有」的論諍問題時,最重要的思辨依據。透過哲學詮釋學家的洞見,面對佛 教「中有」思想的論諍與變遷時,似乎多了一分直達問題核心的透視能力,不至於停滯在論諍表面,而人云亦云。這種洞然明白的喜悅,又豈是筆墨所能形容?對於 洪教授,乃至詮釋學史上的專家學者們,謹致上最誠摯的敬意!

  對十多年來只靠每個月二萬多元薪水維持生活的筆者而言,本無多餘的錢可以 再進修,但在考取研究所時,卻意外得到一筆二十萬元的獎學金,剛好足夠付四個學期的學費,這筆錢讓我完全沒有後顧之憂地在進修之路上勇往直前。可惜的是, 直到今天,我還不知道捐贈者是誰,只能在此致上最誠摯的謝意!三年來,雖然因為有眾多善緣的協助,所以並未動用到這筆錢,但它卻像「無盡藏」一般,鼓勵著 我繼續為法前進,不容許我生起任何退縮的念頭。但願這筆善款,能成就無量善法因緣,以回報捐贈者,乃至一切眾生!

  就學期間,在各方面 都得到許多人的幫助,例如胡文姬免費提供住處、郭寒菁提供電腦設備、藍忠仁和鍾碧銀夫婦細心的醫療照護,而林素珠夫婦和法鼓山宜蘭共修處的師兄、師姊們就 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總是有求必應。如果沒有他們,我一定無法順利完成學業。撰寫論文的過程中,周柔含在日本幫我影印期刊論文、高澍玉幫忙翻譯日文資料、果 徹法師幫忙解決梵文的讀音問題。這篇論文,可說是許多人合力完成的,並非一個人的成就。

  最後還要特別感謝二個人,一個是從高中以來, 一直提供經費給我讀書的二姊,她就像母親一樣,始終無怨無悔地照顧我。另一個是相識三十年的老朋友趙碧華,她總是給我許多方面的支持,並且提供最新的現代 資訊,使我不至於隔絕在時代的脈動之外。正因為有她們二個人的長期護持,我才能心無旁鶩地將全部心力用在佛學的研究上面。

  有恩於我的人實在太多,不及備載,但願將一切善業功德,迴向給所有曾經幫助過我的人,以及法界一切眾生!

林孟穎
二○○五年七月
謹誌於佛光宗教學系

推薦序

  印度佛教在佛陀辭世之後,教團內部曾有若干思想諍論,像引起「十事非法」事件的「出家眾可否受蓄金錢」的問題,「阿羅漢果是否會退轉」的問題,以及「中有之存在與否」的問題,都是後世信徒與研究者所常加論述的。

   依據《異部宗輪論》的記載,當時教界諍論的問題是相當多,而且大小不一的。後代佛教徒對這些問題並不一定全然在意。不過,其中有若干論述則延續迄今,仍 然為佛教徒所矚目,像前文所指出的三事即是如此。南傳佛教徒仍然秉持不蓄金銀戒,並且否定阿羅漢會退失果位,也不認為人死後會有中有。與此相反的是,漢傳 佛教徒已不持守不蓄金銀戒,藏傳佛教徒則主張人死後有中有,因而更形成「中陰救度法」的法門。至於對阿羅漢是否有退,則並不在意。因為北方的漢傳與藏傳, 信仰的是大乘菩薩道,對於「阿羅漢果位是否會退失」一事並不關心。

  這種南北傳佛教的現代信仰態度,告訴我們的是:現代世界各地的佛教徒,他們的信仰基準並不全然相同。

   同樣是信仰佛教,但所信仰的內容卻南北有別,而且相互衝突,這種現象是會讓局外人大惑不解的。如果仔細地追索下去,往往會發現問題並不簡單,會發覺其中 是有複雜的歷史因緣的。後世佛教徒對中有概念的取捨,便是一個顯著的事例。藏傳佛教徒相信中陰救度法,但是南傳佛教徒卻否定中陰身的存在。造成這樣南北信 仰互異的原因,原本就是歷史上的複雜因緣所致。

  常延法師這部專著,就是對歷史上之中有問題的深入探討,也是對中有概念在佛教史上之複雜發展所作的解析。全書大體呈現出下列幾項成果(參見本書第五章結論):

  (一)對古代佛學界中有問題的相關諍論,做一疏解。並認為這一諍論的產生,與各部派所建構之輪迴理論有關。因此,部派之所以有不同的中有理論,其實肇源於對各自宗義的維護。

  (二)中有思想在佛教經論中,存有種種異說,並非全然一致。

  (三)對中有的概念內涵作一釐清。(這一點最有助於讀者去理解中有的內涵與特質)

  (四)展示中有思想在各個佛教體系中的發展概況。

  由於具備這些內容,因此,讀者在閱讀過本書之後,對於中有概念的內涵與外緣問題,當必較容易把握;同時,對於後世佛教界對中有或取或捨的緣由,當不至於茫無所解。

  本書是常延法師就讀佛光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的碩士論文,就全文的架構、問題意識、邏輯分析、文獻運用等方面來看,本書都具有頗高的水平。比起近數十年來台灣佛學界的碩士級論文而言,可以說是一部值得稱許的佳作。因此,這次能夠出版成書,自有一定程度的意義。

  本書即將付梓,法師囑序,我當然接受。茲誌數語如此,以表示我內心的讚歎與歡喜。

藍吉富
中華佛學研究所研究員

出版序言

為今生劃下圓滿句點以奔向美好來生──中陰身研究之積極意義


   這本書初稿完成於十一年前,甫一完稿就已接到出版社的出版合約,但因正準備出家,就被我當作世俗瑣事而擱置了。近來由於關注老年安養議題,而重新檢視這 本論文,意外發現它被其他論文大量引用,卻未標明出處,甚至有一個引介此論文的網頁還標錯了作者姓名。而在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系統中,這本論文被下載了二 千多次,可見許多人對這個議題有高度興趣。因此,決定正式出版,以方便關注此議題者閱讀和引用。

  回想當年將這本論文呈於聖嚴師父座 前,師父邊翻閱邊讚許嘉勉,最後還把感恩序言中的人名念了一遍之後說:「這些人都列上了喔~」當下我無言以對,沒有將心中的話說出口,在本書付梓前還是要 補述一下。當時我對自己寫的論文,並無信心,所以不敢在感恩序言中提及曾就讀佛學研究所,受教於聖嚴師父門下,唯恐有辱師門。現在回想起來,慚愧萬分!不 但沒有誠實面對自己,而且不免有忘恩於為我奠定教理基礎以及研究能力的師長之嫌。事實上,如果沒有聖嚴師父的教導、以及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學術訓練,乃至在 法鼓山為信眾講授佛法的因緣,怎可能寫成這樣的論文?深厚的恩情埋藏在生命底裡,三十多年來,雖拙於言說,卻幾次懇辭其他團體的邀約,始終留在法鼓山服 務,也以弘揚聖嚴師父的思想為己任;準確地說,或許應該是弘揚大乘佛法的精髓以及漢傳佛教的精神,更為貼近師父的核心思想,也更符合師父的期望吧?!

   本書的研究成果有二重意義:在學術研究方面,完成了漢譯佛典的「中陰身」思想源流考證,透過思想脈絡的釐清,有助於理解今日南北傳佛教對「中陰身」見解 的不同,其實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在中陰身形類能否轉變的議題上,從交錯複雜的論辯過程,可以發現佛教從自力解脫轉向他力救濟的微妙變化軌跡,恐怕也 是後期佛教產生超薦度亡觀念的根源所在。另外,在宗教信仰方面,本書對「中陰身」內涵特質的整理,有助於明確區別佛教「中陰身」和靈魂、鬼魅、亡靈等的不 同。尤其重要的是,透過「中陰身」轉生歷程的身心情境的詳細描述,可以知道臨終時受業力影響的實際狀況,為臨終助念,乃至覺性照顧的必要性,提供了堅實的 理論依據;而臨終覺性照顧能力的培養,卻必須奠基於平日的個人生活態度、以及時時覺知當下身心的能力上;因此,如何建立足以影響生活態度的生命價值觀,以 及時時覺知當下身心的方法練習,便成為非常值得關注的的人生必修課題。從這個角度來看,藏傳佛教結合禪觀練習的「中陰解脫密法」,自有其回應佛教修行原理 的正面意義;相較之下,漢傳佛教無論在臨終助念或面對死亡的具體修行法門的引導上,卻較少建構完整的實踐理論系統,尚待有志於弘揚漢傳佛教者加強補足。

   為了已過耳順之年的自己而關注老年安養問題,卻意外促成了本書的出版因緣,我相信老人安養議題和本書之間必有不可思議的關聯性。「中陰身」研究的積極意 義,不在於探究「中陰身」是否存在,而是為我們指出了這一期生命結束,到下一期生命繼起之間的身心狀態,透過對此階段的深入了解,我們可以更加確定自己必 須準備哪些資糧,才能在這個關鍵時刻,為今生劃下圓滿的句點,以奔向美好的來生。對佛教而言,如何面對生老病死的人生課題,本來就是不可分段切割的;當這 一期生命結束時,我們是否有能力在這個關鍵時刻提起正念,平靜以對?這可以透過老病或種種逆境現前時,我們能否保持正念,不起煩惱來檢驗;而面對逆境,保 持正念的能力,卻必須在平常勤加練習。因此,讀者如果能在閱讀本書之後,生起即時修行正念以培養覺性照顧能力的決心,那這本書的出版,就非常有意義了,這 也正是我最衷心的期盼和最誠摯的祝福!

釋常延
二○一六年三月
序於法鼓山女寮圖書室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5987107
  • 叢書系列:智慧海系列
  • 規格:平裝 / 288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緒論
 
本書原稿是二○○五年作者在佛光大學宗教學系完成的碩士論文《「中有」之研究》,「中有」,即通常所說的「中陰身」。但「中陰身」一詞在中國民間流傳已久,一般人對它的理解,並不一定和佛教的定義完全相同,因此本研究採用玄奘的翻譯-「中有」,以避免讀者一開始就在語意上受既有印象的影響。
 
「中有」,是梵語antar?-bhava的漢譯,在漢譯佛教經論中,隨不同翻譯家而有「中陰」、「中蘊」、「中陰有」、「中間有」等不同譯名。這是佛教為死亡與再生之間的生命存在狀態,所安立的專有名詞。本書將針對佛教「中有」思想之起源、內涵與發展等相關議題,進行深入的探討研究。
 
第一節 問題陳述與研究目的
 
「中有」這個名詞因為美國伊文斯‧溫慈(Walter Evans-Wentz)在一九二七年編著、出版的一本書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中譯本:《西藏度亡經》)而流傳至西方世界,以藏傳佛教寧瑪派思想為主的「中有」(藏bar do)概念,遂為世人所熟知。然而,在佛教經論中的「中有」概念,是否完全和《西藏度亡經》所說的一樣呢?這是一個亟待釐清的問題。
 
釋如石在〈《西藏度亡經》略究〉一文中,批評該書的「中有」概念有些已經受到苯教的影響,並不符合《瑜伽師地論》和《俱舍論》的「中有」教義。而且他推斷:「若依大小阿毘達磨論典,中有應該『聞不得』《度亡經》的。」所以他呼籲不要弘揚《度亡經》的度亡理念,以免助長經懺歪風。(釋如石,2001:45)問題是《瑜伽師地論》和《俱舍論》的「中有」概念,就真的能代表所有佛教經論的「中有」思想嗎?而且,《瑜伽師地論》和《俱舍論》的「中有」概念是否完全一樣呢?有沒有可能佛教經論中的「中有」概念,根本就不一致,甚至是始終都在不斷演變發展呢?在大、小乘經論中所說的「中有」,真的都無法「聽聞」嗎?如果「中有」有聽聞力,就一定能聞教得度嗎?「中有」階段是否有轉變的可能?如果能轉變,促成轉變的關鍵又在哪裡?對於這些問題,在佛教的經論中是否早已討論過?而討論的結果如何呢?如果不先釐清這些問題,就任意以某部佛教經論的思想代表全體佛教的「中有」概念,或據之檢視不同傳承的「中有」思想的話,恐怕會掛一漏萬,徒增齟齬。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1世紀的人生難題,線上解憂價,單本88折,二本8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