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滄桑刺桐(上)

滄桑刺桐(上)

  • 定價:300
  • 優惠價:927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5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當年世界級大貿易港——刺桐,
巍然挺立在太平洋西海岸,閃灼耀眼光芒……

  《滄桑刺桐》全書共八章,附錄十篇。

  本書以刺桐港的歷史發展脈絡為經,又以其時港口必不可少的海洋族群、移民拓殖、社會轉型、產業整合、中外海商、浮亞泛非、震撼輸出、東方明珠、浴火重生諸側面為緯,相互交織,敘論宋元時期閩南大腹地自古以來由低到高的變動歷程,與刺桐港產生並臻於高度繁榮的歷史必然。敘述時注重掌握地方文獻,並進行必要的考證,同時結合腹地範圍內的考古發現、民族遺跡、民俗採擷,又妥為解決地方與全國、普遍與典型、暫時與長期幾個範疇中的港口經濟史難題,並給予獨立闡釋,從而深刻描繪出古代刺桐港的真實圖像。

本書特色

  歷史告訴人們,閩南人具有極強的創造性和凝聚力。

  就是在這方原先荒寂、貧瘠的土地上,經過世代揮鋤,造出如畫的田園,播下文明歷史的種子;在無涯的滄海上,怒展風帆,駛向亞非海天接處的遠方;在雪浪翻捲的岸邊,串珠般的港口,有如天上撒下春花。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傅宗文


  一九三二年生,福建省仙游縣人,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一九五八年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生畢業,期間一度借調高等教育部高校教材編寫組工作。調進廈門大學歷史系後,長期從事以宋史為重點的中國古代史相關課程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論著有《宋代草市鎮研究》(印行二次)、《刺桐港史初探》、《聽濤齋自選集》、《滄桑刺桐》等。

  先後任《中國名君名臣政績辭典》、《吳夲學術研究文集》副主編兼撰搞人,又先後參與范文瀾主編《西藏地方歷史資料選集》(初稿)、李新主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史》(四卷本)、束世澂主編《宋遼金元史大學用書》的編撰工作。一九九四年五月至翌年一月應邀赴美國與加拿大訪問,於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與麥吉爾大學訪書研讀,及請益論道。一九九七年十一月應邀訪問臺灣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與輔仁大學。又先後參加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泉州活動和國際學術討論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海關史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學術活動。
 
 

目錄

刺桐贊(代序)

第一章  桄榔土潤蠻煙合
第一節  徙居岸島  移泊閩海
一、史蹟歷歷
二、武夷聯盟
三、族群東移
第二節  漁火鯨波  畬火燒空
一、地緣風物
二、滄海桑田

第二章  天公分付水生涯
第一節  陸居水棲  亦漁亦農
一、山夷耕鑿
二、海人務農
第二節  南海揚帆  南島墾荒
一、習之於夷
二、南海揚帆
三、南島墾荒
第三節  商海弄潮  討逆立功
一、商海弄潮
二、討逆立功

第三章 蒼官影里三州路
第一節  梅洋三郎  斬荊劈棘
一、三江腹地
二、梅洋三郎
三、漳江拓殖
第二節  奔向海洋  氣貫長虹
一、生存危機
二、謀生轉型

第四章  每歲造舟通異域
第一節  風生灣海  潮湧筍江
一、風生灣海
二、潮湧筍江
第二節  南北夾峙  舶司姍姍
一、坎坷歷程
二、爭鬥激烈
第三節  徠遠新政  出手不凡
一、舶司機構
二、管理職能
三、勤政倡廉
四、歷史機遇
第四節  順濟祭海  通遠祈風
一、通遠祈風
二、陳偁濫觴
三、紹淳成習
四、順濟祭海
五、祠遍天下

第五章  大商航海蹈萬死
第一節  海洋族群 梢水源源
一、招寶侍郎
二、部領兵弟
三、船戶海商
第二節  林木森森  海舶稱雄
一、精良海舶
二、浮針導航
第三節  橋道網絡  城鄉珠聯
一、衝破阻隔
二、資金充裕
三、石橋奇蹟
第四節  海峽飛渡  東洋暢通
一、海峽通途
二、東洋直航
第五節  浮亞泛非  歲月崢嶸
一、西洋凌波
二、回回物華
三、再展雄飛

第六章  大舶高檣多海寶
第一節  花舞泉緞  玉琢青瓷
一、泉緞之鄉
二、陶瓷之都
三、妙品之區
四、共襄盛舉
五、震撼輸出
第二節  犀象連艘  香藥滿[舟宗]
一、蕃貨如潮
二、滲透城鄉
三、香藥化俗
 
 

代序

刺桐贊


  遠古伊始,今福建大地便繁植刺桐花。

  暮春時節,刺桐枝頭一排排亭亭玉立的蓓蕾,頃刻間迎風怒放。「初見枝頭萬綠濃,忽驚火傘欲燒空。」花朵,如潑血般鮮紅,像烈火般明亮,似雲霞般燦爛。紅豔豔,紅得刺眼,紅得醉人。它成了一個魅力匯聚的符號,力量爆發的推力,永遠令目擊者心靈震撼,熾情沸騰,精神提振。

  可刺桐的枝幹卻顯得寒磣。枝柯嶙峋,軀幹皸裂,樹齡老時,枝枯皮黑,佝僂龍鍾。然而,它卻最適宜於福建的環境,能夠不擇地而生:岩岩群山,沙磧谽谺,風刀霜劍,雨臥雪餐,都不曾阻扼它的種子萌芽、茁壯、成長。它的生活史是一曲征服自然力的凱歌,意涵深沉,啟人心智。所以古越人及其以後的漢族移民,無不喜愛刺桐花,並廣事栽種。今福建北部叢山密林,建溪岸邊卻呈現一派「刺桐花下路高低」的景象。西部地曠人稀,人慮「地僻尋常來客少,刺桐花發共誰看?」但它依然被人們所青睞。沿海城鄉,刺桐茂盛。「海曲春深滿郡霞,越人多種刺桐花。」它真真成了人們上口吟唱,揮毫丹青,下筆題詠,人見人愛的花木。刺桐花不但給種植者以視覺上的觀賞美感,而且以其枝幹上的尖刺創造防衛功能上的突出價值。尖刺遍布的刺桐枝幹像古代冷兵器釘槌那樣令人生畏。因此,它曾經被古越人圈種於山間草屋、江海水欄周圍,藉以防止虎狼的襲擊和盜賊的騷擾。

  中原移民南來後,借鑑百越原住民的生活實踐經驗,也在聚落和田園周邊修建起刺桐刺籬來。他們幹得更出色,在繁密的刺桐樹下栽種播田花,讓它的藤蔓纏繞刺桐,互相糾結,形成一道厚實而又布滿尖刺的籬笆。這就既能發揮它的防衛功能,又能把小農住宅裝扮成一個紅綠相間、刺籬圍護的田園庭院,在閩南大地上構築一道深具特色的風景線。

  不僅如此,刺桐還是物候信息樹。北宋丁謂的〈刺桐花〉詩云:

  聞得鄉人說刺桐,葉先花後始年豐。
  我今到此憂民切,只愛青青不愛紅。

  宋太宗至道年中(995-997年),丁謂任福建路轉運使,因公蒞泉,從老百姓那兒聽到刺桐物候歲占。原來,雨水充沛,刺桐便先長葉後開花,否則便不吐葉而只開旱花。農民琢磨花信,斟酌農事,減少生產的盲目性,自然收便利於預期。

  大概從宋代伊始,晉江、九龍江以及木蘭溪流域三個州軍即已慣稱為「閩南」。據傳當年刺桐也僅繁殖於「上至興化,下至漳而已」的地域範圍內。地以物名,物以地貴,所以宋代閩南三州軍又別稱「刺桐鄉」。刺桐與閩南融為一體,成了閩南域名的代稱,它的一花一葉,無不滲透著閩南鄉園的風韻,表徵著閩南人戰天鬥地的勞動創業精神。

  「刺桐鄉」之外,「刺桐城」就又成為詩文中的新詞彙。

  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正式改稱泉州,其治所不久便從豐州(今南安市豐州鎮)東移至今泉州舊城區。徙治初期,百廢待舉,主政者一定是從鄉間刺桐藩籬獲致靈感,「泉州初築城日,繞城植刺桐,故謂之桐城。」一部中國古代的城垣建築史,實際上就是數千年中竹木柵欄城、夯土城與磚石城共存並且互相轉化的歷史。所以,最早的泉州城(即所謂子城)借刺桐繁植為垣牆並非歷史特例。東晉政權匆忙移治於建康(今江蘇南京市),台城(宮城)之外,都城只設竹籬。史載:「江左初立,並用籬為之。」京師如此,州縣城郭竹木柵欄為垣的情形便可想而知。甚而時至南宋後期,仍有城市「以竹木為柵」圈作垣牆。所以,自從太宗、真宗時人曾會創用泉州「刺桐城」一詞以後,仁宗年中,呂造〈刺桐城〉一詩又展示意涵:「閩海雲霞繞刺桐,往年城郭為誰封?」於刺桐、城郭之間畫上等號。後來,南宋孝宗年中,王十朋〈石筍橋〉詩又鑿鑿指明:「刺桐為城石為筍。」於是,「刺桐城」、「桐花城」、「桐城」的詩歌文章,聯篇累牘,它與「刺桐鄉」一起,沸沸揚揚地詮釋了「海曲春深滿郡霞」詩句的歷史意境。

  月是故鄉明,花是故園美。古代中國數千年中以家庭小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的經濟結構盛行不衰,戶口群體與鄉園世代相聯繫的生活方式,構建和世代沿襲下來的故園觀念深深地扎根於中華民族肢體內部。唐宋以降地方小商品市場有過迅速增長,擴大了小農經濟活動的市場模式和投入小商品經濟圈的人群,進一步發掘出地方物產的精粹,提升了人們對地方文物的認識,故園觀念更獲致充實和擴展,從而把自古以來孕育起來的對故園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真情實感昇華到一個更高的層面上去。當時,隨著中國北方社會動盪而不得不南遷的中原移民,自落腳「丘陵王國」閩南大地以後,「梅洋三郎」型的先民們歷盡艱辛,胼手胝足,治山治水,年復一年,父死子繼,建起家園,重塑河山。艱難備嘗情更深。惟其如此,閩南居民鍾愛家園的情感便格外濃烈,格外持久。顯然,家園是他們的命,家園是他們的根,家園更是他們寄託未來期盼的追夢神駿。他們對家園的這份摯情,便也經由陳年舊月的冶鑄,從與故鄉草木山水的結合,進而移情集中於刺桐身上。看,刺桐鄉裡刺桐花兒紅:崖畔坡頭,路邊村旁,城周巷內,挺立的刺桐鐵骨摩雲,火炬燒空,像頭盔頂上紅纓飄拂、劍拔弩張的武士,無處不在守衛著閩南人的家園。

  刺桐花就是閩南人家園的最佳標誌。它的繁花麗色就是閩南人鍾愛家園、沸騰熱血的天然象徵。無怪乎漫漫千百年來,閩南人就與刺桐花建立了特殊的人與花的關係,姑且把它稱為「刺桐花情結」吧。唐末泉州人陳樵,中舉後供職京師,一時告假返梓。友人送別時勸他:「帝京須早入,莫被刺桐迷。」這位陳樵,身在京師,總是念念不忘故園,常常誇讚刺桐。因此當他告假回鄉省親時,親朋好友深恐他為魂牽夢縈的刺桐所羈,遲滯時日。泉州南安人劉昌言,大約於南唐元宗李璟保大四年(946年)攻取閩南之後應舉未第,作詩自遣,末句云:「唯有夜來蝴蝶夢,翩翩飛入刺桐花。」以顯然傲岸心態,譏誚科舉應試無異是莊周夢蝶,不如早早歸去賞玩故園的刺桐花。刺桐花在這二位古代閩南先賢的心目中,無疑魅力十足,它所蘊含的鄉情鄉思是如此厚重,所以能發揮難以抗拒的羈絆和召喚的精神影響。正因如此,於是有人在惜別場合,一反唐人灞橋折柳方式,改取「去時期刻刺桐花」的時髦做法。

  然而閩南人並不僅僅滿足於刺桐花所飽含的鄉土情思,古人還進而開掘其所能具有的哲學意蘊。

  明代泉州人楊世顯青少年時生活於家鄉,長輩為他在清源山南麓建築書房,書房周邊栽滿生機盎然的刺桐樹。每逢明月躍上清源山巔峰,如水的月光泄輝刺桐梢頭,參差的樹影投落書房窗前,晦明動靜,遐想聯翩。這時或散步樹下,仰望邈雲碧霄,冰輪含情。「明月幾時有?」「行樂須及春。」青春年少,可以邀月起舞,可以對月撫琴,又可以借月苦讀苦吟,鞭策自己。在這清夜裡,桐影婆娑,月華如畫,是它們二者,構建了開啟心靈智慧之窗的時空環境,因此,他把書房命名為「桐月山房」。後來,楊世顯登第仕宦,供職京師,又總是不忘故鄉的「桐月山房」,一再請求友人為它撰寫文章,準備攜歸勒石紀念。他答覆友人為何「戀戀」桐月山房時說:

  君子小人,見或不同。刺桐,鄉之桑梓也,我則敬止;清源,鄉之高山也,我則仰止。彼顯忌隱,貴忌賤,得魚、兔而忘筌、蹄者,非我儔也。

  楊世顯認為:「君子」、「小人」的價值觀根本不同。「刺桐」在他眼中就是古來象徵並代稱故園的「桑梓」,他衷心為之「敬止」;「清源」,故園的名山,他真誠地對之「仰止」。他不是那些顯達便厭惡晦隱,富貴便卑視貧賤,捕到魚便忘記魚「筌」(漁具)、捉到兔子便忘記兔「蹄」(捕兔工具)的人。顯然可見,楊世顯之所以「戀戀」刺桐,並不僅僅由於它表徵了故園,還在於他是魚「筌」、兔「蹄」,在促成他走向成功的人生征程中,刺桐竟然異乎尋常地發揮了鞭策作用。不錯,刺桐金鉤鐵骨,紅鍔刺空,啟人心扉,礪人鬥志,激人豪情,催人奮進,時刻給「桐月山房」主人以精神力量。正因此,楊世顯不能不心悅誠服地「敬止」。而〈桐月山房記〉的作者從中又抽繹出「身廟堂而懷江湖之憂,跡市朝而心丘園之樂。其出處進退,雖憂樂埒,其道無不在也」的人生哲學理念,處世之「道」的奧祕。這也就是楊世顯對桑梓「戀戀」而未能忘卻的、經過儒家思想體系鍛就的刺桐花情結。做了官仍能關注民間疾苦,住城市記取山野樂趣,方能在官與民、富與貧、貴與賤之間,不但能保持平衡心態,而且要心藏大千世界,永葆處世之「道」,青春常駐。這樣,刺桐花情結的內涵極大地獲得發掘,從而提升到人生觀的更高層面上去。

  歲月悠悠,人事如流。扎根閩南的越漢各族移民,自然由於財產劃分、祖籍相異或姓氏族群等等的不同,而形成互相區別開來的人口群體,但既為閩南居民,又都有著相同的「戀戀」故園的刺桐花情結。所以,儘管他們宋元時期由於從事海上絲瓷香藥貿易業而輾轉於東西洋各寄碇港口,或「住冬」、「壓冬」徙居於異域外蕃,但在各自的心目中,閩南的山,是故園的山;閩南的水,是故園的水;閩南的明月,是故園的明月。「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各自的老家都在似火刺桐花、如水明月光的輝映裡。

  歷史告訴人們,閩南人具有極強的創造性和凝聚力。就是在這方原先荒寂、貧瘠的土地上,經過世代揮鋤,造出如畫的田園,播下文明歷史的種子;在無涯的滄海上,怒展風帆,駛向亞非海天接處的遠方;在雪浪翻捲的岸邊,串珠般的港口,有如天上撒下春花。珠串上,當年世界級大貿易港──刺桐,巍然挺立在太平洋西海岸,閃灼耀眼光芒……

  呵!俏刺桐,你是噴射火焰的樹,你是豔驚人間的緞,你是譽滿寰宇的城,你是華蕃共建的港,你是永垂青史的碑。願刺桐花的紅光照亮碑上的字,那碑上銘刻著閩南兒女為你而付出多少辛勞、立下多少戰功,也銘刻著海上絲瓷香藥之路成長歷程中,刺桐幾度紅?花開花落,帆擎帆收,盛衰嬗遞,巨港滄桑!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620349
  • 規格:平裝 / 246頁 / 14.8 x 21 x 1.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桄榔土潤蠻煙合

第一節  徙居岸島  移泊閩海

一、史蹟歷歷

今福建所轄境域,從古便自成一格。三面環山,一方臨海。境內高山丘陵盆地平原縱橫交錯,林木蔥蘢,水源豐沛,氣候濕潤,適宜於各種生物的進化發展,也為以採集、狩獵與撈捕為生存手段的古人類,提供食物豐裕的家園。2002年至2003年中,泉州市深滬灣與圍頭至石圳一帶海岸,發現一批時間約八十萬至五十萬年前的舊石器製品,並旋經有關的專家會議確認。1999年至2000年中,三明市岩前鎮岩前村萬壽岩靈峰洞與船帆洞,各發現一批距今十多萬年前的舊石器遺存與哺乳動物化石。1990年漳州市北郊蓮花池山與竹林山發現一批距今八萬至四萬年前的舊石器製品。2005年東山縣金鑾灣海邊發現距今三萬年前人工砍砸的石核工具。2001年武夷山市牛欄後山發現人工打擊痕跡的礫石石核。2000年寧德市霍童鎮蘆坪崗和瓦窯崗發現距今二萬至一萬年前的石核、石片工具。

此外,古人類化石也時有發現。2010年底,考古人員在武平縣岩前鎮東瓜岌山豬仔籠洞發現兩顆距今六七萬年晚期智人牙齒化石與大批動物骨骼化石。2003年龍海市發現距今三萬至二萬年前的「西山人」化石。1988年清流縣沙蕪鄉洞口村狐狸洞發現「清流人」、1981年東山縣發現「東山人」、1990年漳州市北郊甘棠東山發現「甘棠人」化石,時間均距今一萬年前左右。至於時間距今數千年前的各類文化遺址,其分布範圍更為廣泛,數量尤為驚人。歷史事實表明,今福建轄境內有著一部鐵錚錚、無可否認的、綿延數十萬年不曾間斷的人類生活史,呈現樹木年輪環環相扣的推進模式,為中華民族燦爛的編年史添上地緣經濟文化多元多彩而又濃重的一筆。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