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瞻對:終於融化的鐵疙瘩

瞻對:終於融化的鐵疙瘩

  • 定價:400
  • 優惠價:936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4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一則兩百年的康巴傳奇。
繼《空山》、《塵埃落定》、《格薩爾王》後,
阿來另一部非虛構歷史故事巨著。

  在我的少年時代,家鄉有喜歡顯示英雄氣概的男子會在腰帶斜插長刀一把,牛皮作鞘,刀出鞘,寬約三四寸,長二三尺,寒光閃閃,刃口鋒利。在我家鄉方言中,此刀就被稱為夾壩。夾壩,就是劫盜,「游俠」是他們對於自己生存方式的定義。──阿來

  在藏地,受清廷分封的世襲土司,其轄下藏民得負擔無償兵役與勞役,並上繳糧食產品,還得應付需索無度的駐藏官員,物資匱乏。在今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龍縣,古稱「瞻對」,藏語原義「鐵疙瘩」。這裡的康巴人,與拉薩藏人不同,其性格剽悍善戰,男人們以劫掠作營生。

  從清朝盛世乾隆時期的班滾、嘉慶時期的洛布七力、道光時期的貢布郎加到紅軍時期青梅志瑪,兩百年的歷史,豪雄四起,搶奪牛馬財物,控制川藏交通,無視噶廈政府。小小一隅邊疆小域,成為統治者食不下嚥、如鯁在喉、名副其實的「鐵疙瘩」。

  瞻對邊疆小地,屢次震驚天朝,一開始總是小事:強取清廷糧餉,劫掠官方文書。朝廷派兵鎮壓,幾次纏鬥,其中故事曲折離奇,放火燒寨番酋詐死,娶妻嫁女壯大勢力,誘奪侄兒印信,間諜滲透,四方土司傾軋爭鬥,將官謊報戰功,丟官喪命……

  小說家阿來,親赴康巴走訪昔時故跡,搜集官方史料,結合民間傳說、寺廟記載,訝於史料的戲劇性遠勝小說。西藏問題從何而來?如何演變?這不僅是一則兩百年的瞻對戰爭史,「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些偶發事件,對今日漢藏關係有極大的啟發與借鑒意義。

本書特色

  ★    本書獲亞洲周刊二○一四年十大好書、大眾喜愛的五十本圖書、中國三十本好書、第六屆在場主義散文獎。

  ★    李敬澤讚:「如果沒有《瞻對》,阿來是一個非常好的、非常優秀的作家,但是有了《瞻對》,我覺得阿來證明了他是一個真正的大作家,是一個在民族上的大作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阿來


  藏族,生於四川阿壩藏區的馬爾康縣。畢業於馬爾康師範學院,曾任成都《科幻世界》雜誌主編、總編及社長。一九八二年開始詩歌創作,八○年代中後期轉向小說創作。二○○○年,其第一部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為該獎項有史以來最年輕得獎者及首位得獎藏族作家。二○○九年三月,當選為四川省作協主席。主要作品有詩集《棱磨河》,小說集《舊年的血跡》、《月光下的銀匠》、《蘑菇圈》,長篇《塵埃落定》、《空山》、《格薩爾王》、《瞻對》,散文《大地的階梯》等。
 
 

目錄

〔代序〕我不是在寫歷史,而是在寫現實      阿來

第一章
小事一件
瞻對,說從前
戰雲初布
皇帝催兵
大軍出動
一七四六的年關
一個插曲:藏兵
總督出關
欽差大臣來了
瞻對與西藏
勝利了

第二章
說說夾壩
瞻對善後
新亂已起,舊亂未了
金川戰事套著瞻對舊事
班滾現身,瞻對案結
閒話岳鐘琪

第三章
番酋洛布七力
導火線,還是一個低級軍官
羅總兵擅自收兵
成都將軍再次進剿
又是重複的老故事
民間傳說,迷亂的時空

第四章
在西藏的琦善
理塘,琦大人遇到「夾壩」
誰是布魯曼
瞻對──鐵疙瘩
護法轉世的貢布郎加
布魯曼統一瞻對
十土司征瞻對
琦善總督親征瞻對
老故事再三重演

第五章
瞻對征服霍爾章谷
瞻對征服北方土司之戰
瞻對征服康巴最大土司
民間傳說中的多面布魯曼
繼續進行的老故事
理塘的「細菌戰」
不是每個藏人都心向拉薩
西藏出兵攻擊瞻對
藏軍剿滅瞻對英雄貢布郎加
所向披糜的「神兵」
一代梟雄的最後時刻
英雄故事餘韻悠長
瞻對善後不善

第六章
新形勢下的族與國
清廷重視藏區問題,但晚了一點
川邊藏區土司制的前世今生
一次真正的農奴起義
清廷第五次用兵瞻對

第七章
養癰者貽患
清廷第六次用兵瞻對
鹿傳霖嘗試改土歸流
反對變革的成都將軍
進退失據,在瞻對,也在西藏
西藏問題國際化的開端

第八章
終於要革新了
皇廟也造反
巴塘死了鳳大人
趙爾豐來了
川邊改土歸流
鐵疙瘩的融化

第九章
民國來了
影響至今的西姆拉會議
「五族共和」口號下的邊局糜爛
民初的瞻化縣
大金白利再起戰端
唐柯三,久候不至的調處大員
大白之戰中的瞻化

第十章
調處失敗,特派員遇兵變
還是靠實力說話
諾那活佛的傳奇
大白之戰後的瞻化
 
 

代序

我不是在寫歷史,而是在寫現實


  創作《瞻對》這部作品,於我完全是個意外 。

  幾年前,為寫《格薩爾王》,我去了西藏很多地方搜集資料。在一兩年的行走過程中聽到很多故事,其中就有一個關於瞻對的故事。《瞻對》是一部歷史紀實文學作品,我本來是想寫成小說,開始想寫個短篇,隨著史料增多,官府的正史、民間傳說、寺廟記載,最後搜集的資料已經足夠寫個長篇了。但是到後來,我發現真實的材料太豐富,現實的離奇和戲劇性更勝於小說,用不著我再虛構,歷史材料遠比小說更有力量。於是我開始更多地接觸這些材料,慢慢就有了《瞻對》。

  我去實地考察了以後發現,關於瞻對的故事並不只是一個民間傳說,它是當地實實在在發生過的一系列歷史事件,並且與很多歷史人物都有關係。比如道光皇帝,還有清朝另一個人物──琦善。學中國史的人都知道,鴉片戰爭時期有個投降派叫琦善,他曾是清廷的欽差大臣。琦善先是主戰的,因為派人前往廣州與英軍議和並簽訂不平等條約被皇帝罷免。後來道光皇帝重新起用琦善,把他發配到西藏當駐藏大臣,不久又被調任四川總督。就在他從西藏回四川的路上,在今天的甘孜州境內,遇到了被稱為「夾壩」的一群藏人。這些藏人截斷了川藏大道,琦善主張鎮壓,這才發生了清廷和西藏地方政府聯合起來鎮壓布魯曼割據勢力的這一系列故事。

  原本我是從事虛構文學創作的,但是在追蹤這個故事的過程中我發現,這些歷史真實發生過的種種事情已經非常精采了,根本不用你再去想像和虛構什麼。就像今天我們在討論現實問題的時候,就常常會感到,今天這個現實世界不用小說家寫就已經光怪陸離了,好多事懂那麼不可思議 ,那樣匪夷所思。

  人們研究歷史,其實是希望通過歷史來觀照我們下社會的現狀。觀察這些年來我國出現的少數民族問題,我發現,無論是過去了一百年還是兩百年,問題發生背後的那個原因或者動機居然是那麼驚人的一致 ,甚至今天處理這些事情的方式方法,還有中間的種種曲折,也都一模一樣。瞻對雖然只是一個小縣,但發生在它那裡的歷史也是如此。在這種情況下,歷史或許就對今天有很大的借鑒意義。「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並沒有失效。

  所以我覺得,我寫這本書不旦寫歷史,而是在寫現實。我寫作的目的,是想探求如今的西藏問題是從哪裡來的,是怎麼演變成現在這樣的,是為了告訴大家一個真實的西藏。我生活在藏地,寫的歷史往事,但動機是針對當下的現實。這裡面也包含我一個強烈的願望,就是作為一個中國人,不管是哪個民族,都希望這個國家安定,希望這個國家的老百姓生活幸福。

  我這次寫作靠兩方面的材料,一個是清史和清朝的檔案,另一個就是民間知識分子的記錄。民間材料的意義在於,很多時候它跟官方立場是不一樣的。更有意思的是,除了這兩個方面之外,這些歷史事件也同時在老百姓中間流傳,因此又有一種記述方式叫口頭傳說,也就是講故事。這裡面就有好多故事,保留了過去很多生動的信息。作為非虛構創作,我知道把這些傳說故事寫進歷史是沒有什麼特別意義的。但是這些虛構的、似是而非的傳說當中其實也包含了當時老百姓對於政治以及重大事件的一些看法和情感傾向。另外,民間文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對同樣一牛事情有很多不同的說法,這些我都主現書裡了。

  從另一個層面上講,間文學還有一種美學上的風格。它沒有歷史現實那麼可靠,但它在形式上更生動、更美。在寫《瞻對》的過程中,我把每一個故事涉及的村莊以及發生過戰爭的地方都走了一遍,這是值得並且可以做到的,走一遍就可以得一個很好的空間感。

  過去傳統的族文化中,當有人要寫一本書的時候,他們會在書的前面寫一首詩,表達他將要寫的書中有什麼願景,在佛教裡叫作發願。今天寫作的文體在不斷變化,但是我醞釀這本書的時候,有強烈的發願在心裡。這個發願就是,當我們看到這個社會還有種種問題的時候,我希望這些問題得到消滅。當我們在強調文化多樣性的時候,同時又很痛心地發現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在某些程度上也會變成政治衝突。我沛望民族多樣性保持的同時,文化矛盾也得到解決。

  到今天為止,雖然外部條件有了巨大變化,但對於農民、對於少數民族地區,我們一些政府官員的想法,從某種程度上看,雖然經過了一些新詞的包裝,卻和一個滿清官員、知縣沒有什麼區別,甚至還不如他們。這本書也可以說影射了社會結構,其實你可以把瞻對看成一個中國的鄉村,它就是稍微落後一點的鄉村地區的處境。

  瞻對雖然是一個很小的地方,但它牽涉了幾乎從清代以來的漢藏關係。壬藏問題原來只是一個中國內部問題,近代以來漸變成一個國際性問題。考察這個過程,你會發現它遠不像今天公眾所理解的漢藏關係這麼簡單。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是漢藏關係,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間有衝突是必然的。但我們今天只有一種簡單化的思維:要是在族出了問題,都理解為漢藏關係。我寫這本書,也是望對這個認識誤區進行更正,希望讀者能正確認識漢藏關係。
 
阿來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4500673
  • 叢書系列:九歌文庫
  • 規格:平裝 / 384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9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小事一件

那時是盛世。康乾盛世。

乾隆九年,西元一七四四年。

大清國如日中天。

就是這時,清代以來才正式開闢,一路設了若干塘汛和糧臺由四川進西藏的大道上,卻出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讓我們來開講一個幾近三百年的漫長故事。

的確是小事,川藏大道上,有三十六個人被藏語稱為「夾壩」的人搶劫了。在那樣的年代,一行人路經僻遠而被搶劫,以至被謀財害命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但是,這件事情卻先上報到川陝總督慶復那裡。又由慶復上奏給乾隆皇帝。說明這件搶劫案太不一般。原來被搶的人是一眾清兵。用今天的話講,叫維穩無小事,何況被搶的還是在川藏大道上維穩的軍人。

《清實錄》明確記載:「江卡汛撤回把總張鳳帶領兵丁三十六名,行至海子塘地方,遇夾壩二、三百人,搶去馱馬、軍器、行李、銀糧等物。」

江卡,今天是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下屬的一個縣,名叫芒康,地處金沙江西岸,與金沙江東今屬於四川的巴塘縣隔江相望。汛,清代綠營兵的駐扎之地。江卡汛,正是清代沿川藏驛道分布的綠營兵駐地之一。跟今天的軍隊一樣,那時兵丁也會到期換防。把總,在清代所領兵丁,也就十人到上百人不等,相當於今天軍隊裡的一個連排級幹部。就是這位張鳳把總帶著三十多位軍人,在江卡汛駐防期滿,從西藏回內地途中,渡過金沙江,過了巴塘,不一日,就來到理塘土司地面。就在這叫做海子塘的地方被搶了。海子,就是高原湖。他們被搶之處,是一個風景漂亮的地方。塘和汛一樣,也是清代在川藏大道上的駐兵之地。

慶復這位封疆大吏在奏摺中有理由表達自己的憤怒:「官兵猝遇野賊,自當奮勇前敵,苟槍斃一、二,眾自驚散。」但這位張把總卻「怯懦不堪,束手被劫」。「川省界雜番夷,弁兵積弱,向為悍番玩視。」以至「即擺設塘汛,俱屬具文。」

所謂「野賊」,就是當地百姓。

承平日久,兵不能戰,這似乎是盛世帝國的通病。

但清代康乾盛世間,其實戰事不斷。翻翻清代史料,不說其他地方,光是藏區,這些年中,從西藏,到青海,再到四川,都大小戰事不斷。真正的問題還是體制醞釀腐敗,不但造成財富以非正常方式,向少數人集聚。腐敗更重要的惡果,是這一體制的上下的懈怠因循,漸漸造成吏不能治而兵不能戰。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024 山德森之年The Way of Kings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