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回到七○年代:七○年代的文藝風

回到七○年代:七○年代的文藝風

  • 定價:250
  • 優惠價:922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1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爾雅四十一年社慶,隱地又交出一本文壇憶往的書。他從主編《書評書目》到成立爾雅出版社,都發生在短短的七○年代,因此本書不只可當作文學斷代史來閱讀,更可以深入了解到當時的背景與故事,隨著隱地的文字,讓我們有機會重新認識那些耳熟能詳的文人名字,並帶領大家重回那個既是翻轉又是文學人美好的年代。
 

作者介紹

序者簡介

張素貞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文學碩士。曾任臺北古亭女中、北一女中教師、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現已退休。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文 學評論獎、菲華中正文化獎。著有《韓非子:國家的秩序》、《韓非子解老喻老研究》、《韓非子難篇研究》、《韓非子的實用哲學》、《細讀現代小說》、《續讀 現代小說》、《現代小說啟事》、《案頭春秋》等;《小說教室》導讀(張曉風主編);編有《現代小說選讀》、《他站成一株永恆的梅:梅新紀念文集》等。
 



卻顧所來徑

︱回首文學人美好的七 年代 張素貞 

  爾雅即將跨進四十一周年,隱地又出新書了,不僅是出版社出書,他自己也有新書。令人嘆息的是:禁不住時光流轉,外在出版環境劇變,他同時也宣布,此後爾雅每年出書,可能會從二十本調整為十本。守成的心願,不全是老邁的身姿,但此中究竟透露了多少文學界、出版圈長年來的苦辛?

  隱地回顧自己從作家、編輯、出版人層遞、交錯,一支筆寫寫改改,編織著文學夢,為自己,也為文友,播種著一棵棵文學樹。自己多角色的扮演,一路行來,尋夢、圓夢的過程中,不無激情感慨,也閱盡人情冷暖。眼看著書店街淡去,臺灣實體書店逐年以驚人的速度銳減,作家一百本書的版稅再也買不到一棟房子,幸運一些的,書肆中也許露了臉,或者有誇飾宣傳,往往也難逃一日英雄的悲涼。短短四、五十年,曾經締造輝煌佳績的出版界落得如此不堪,讀者可願意了解,書店一條街的榮景究竟如何?且跟著隱地穿行七 年代,我們知道,它曾是翻轉的、逆轉的年代,也是文學人美好的年代。

  輯一刊出《書評書目》相關的三篇文章,原刊於《書評書目》第一期創刊號,及隱地告別《書評書目》的第四十九期,正是隱地文學志業的發軔與關鍵期。在編輯《書評書目》之前,他已編過《青溪雜誌》和《新文藝》;但《書評書目》不同。《書評書目》之重要,因為是國內第一本書評雜誌;它從無到有,除了簡靜惠、洪敏隆伉儷能說服家族長輩投注資金大力支持,隱地提供了理念、構思、計劃,大批文人學者的撰稿邀約,校對、廣告、發行都是瑣細又繁重的工作。雖然他僅在四十四至四十九期掛了總編輯之名,也曾有其他編輯協理庶務,一些文友義務相幫,《書評書目》創刊和發展,他確實有不可磨滅的貢獻。而對於他來說,百期的《書評書目》他編了將近一半,其實也獲益良多。年輕的他精力充沛,熱情地憧憬著許多文學大夢。在編輯《書評書目》的五年期間,有一年,每天晚上他還幫林海音編輯《純文學月刊》;一九七五年七月二十日,他成立了爾雅出版社,得到文友的支持,爾雅叢書首批就有五種六冊出版。他藉著《書評書目》的編輯,歷練文學花園的十八般技藝,廣結人脈,藉此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也為此後出版社的文學出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彭歌在六 年代後半期,曾藉專欄文字努力推介:建立圖書目錄與評鑑之必要,這些呼籲,點點滴滴,在學術界、文學界逐漸產生了共鳴,隱地推出《書評書目》,正可見他果真是個有心人。正因為他親手把《書評書目》推向學術界、文學界,就考量到刊用專業的論說文章之外,必需做到普及而又活潑。〈《書評書目》回顧〉一文,他簡介第一期至四十九期的精采文章,說明對於詩、散文、小說,某文如何開端,其後又有一系列的論文;或者某文刊出,如何引起後來某文的書評或論辯。陳芳明、羅青、葉維廉開展了新詩評論,歐陽子撰寫系列的《臺北人》論評,王文興的《家變》創意突出,曾有專輯由多位成名作家綜會討論。小說家蕭毅虹談論瓊瑤的小說,使得雜誌一版再版;作家王鼎鈞、喻麗清撰寫「讀書的故事」,姜貴〈護國寺的燕子〉則是動人的「寫書的故事」。中外新書有專人介紹,吳相湘撰「信義書房漫話」,喬志高寫「美語新詮」,林以亮的評論〈試評《紅樓夢》新英譯〉結合中西,連載八期。亮軒既寫散文,也作評述;思果的散文、商禽的新詩,林佩芬、胡錦媛有所討論。景翔評介《譯叢》,也介紹舊金山的書店;覃雲生長期做著中外書刊雜誌的資料整理;年輕的夏祖麗出版了《年輕》散文集,接受論評,也展開了《作家的書房》一系列訪問稿的撰寫。隱地為出書做長遠的思考,已請得呂秀蓮撰寫文章,解說著作權與出版權的問題。原來隱地精心規劃、經手的文稿詳細閱讀,深知文章的方方面面,也理解文壇論爭的來龍去脈,《書評書目》帶動了客觀書評、主觀閱賞的文風。

  輯二至輯四,可以說是七 年代文學大事紀實,有點像斷代記事寫人,可以當做縮版的文學斷代史來看。隱地的《遺忘與備忘》就曾做過文學記事,《朋友都還在嗎?》又補充許多人物傳記,本書中段的這些文字,則是有關七 年代特殊記事寫人的詳版。隱地善做生動耀眼的命題,足以引發讀者的閱讀興味,有些內文峰巒迭起,而又貫串一氣;有些則是多項報導中相較突出的題目,但由於採取繫年的記事方式,閱讀上自然會前後比照,倒也不覺扞格怪異。文學環境錯綜複雜,文學大樹盤根錯結,枝節纏繞,如何敘說,方才能條理分明,還能兼顧清楚地交代本末因由?確實大不易為。不過,〈一九七七,文壇戰火瀰漫〉一文,作者的寫作策略,似乎有意跳脫大家爛熟的鄉土文學論戰,而專意突顯兩位西洋文學研究者︱夏志清與顏元叔的激烈筆戰,可惜文中只點出《夏志清的人文世界》一書有詳細記載,讀來仍有語焉不詳之感。好學的讀者,可能要藉此線索,再自行探討了。

 本書的第三部分輯外輯,大抵是隱地最近的書評,卻不時難以掩抑撫今思昔的感慨。從「啟示」到「體會」,隱地揭露了存放心中多年的一個有待圓成的文學夢,一個相信很快就會完成的理想。《順成之路》如此這般完成,做得挺完美,他也可以嘗試採行口述傳記的方式為大哥柯青新的傳奇人生出版傳記。他曾經一而再,再而三,談及人生的轉捩點:四十年前,大哥提供一大筆資金,可以購買一棟房子的巨款,堅持要求他去歐洲開闊視野,做為寫作人的培成必修課程。大哥的遠見慧識,影響年輕的隱地此後的人生既大而遠, 
延至今。他在《/隱地》七月九日的日記小標題就是:「為青新哥寫傳」。也許,這次他尋找到著手的妙訣了。這計劃值得期待:也許爾雅出版社此後除了詩、散文、小說,也會有多本的口述傳記;也許隱地終究忍不住還要多出版幾本好書。
 
四十年後的爾雅
隱地


  好像剛度過爾雅四十年慶,怎麼華副的憶玫又來向我約稿,要我寫些即將來臨的爾雅四十一周年社慶感想,啊,怎麼又快過了一年,時間的翅膀,果真永遠飛不停!

  腦中立即跳出一個〈四十年後的爾雅〉這樣一個題目,但寫完題目,自覺有些怪,難道要預測四十年後的爾雅如何嗎?

  四十年後還可能會有爾雅嗎?

  不,我不談未來的爾雅,凡未到來的,均神秘難測,我想要談的是過了四十歲生日後的爾雅—四十而立,而立之後的第一年,有些什麼改變,有何新的想法和做法?

  爾雅向來追求的是不變,幾乎可以說—四十年如一日—譬如,每年出書二十種,且每年仍然只出詩、散文和小說,以及談論詩、散文和小說的書評、書話以及讀書隨筆。

  四十年來始終走著最初成立出版社時的文學路—在有限的生命裡種一棵無限的文學樹,一點也不錯,當爾雅出版社成立,我把文學當成我的宗教,視爾雅為自己的文學廟。是的,我是一個傳教士,我宣揚的無非就是「文學教」—只要熱愛閱讀,讀的又是詩、散文或小說,就是文學教的子民;愛讀文學書的人,透過書,永遠看得見世人孤獨的眼神,也聽得見群眾寂寞的聲音。

  只要眼中有別人,就會有一顆慈悲的心。閱讀讓我們感覺渺小,因為世間還有這麼多書我們沒有讀過,但閱讀也讓我們生出信心和力量,人有了知識,就會產生信心,有信心的人不會自暴自棄,也不會患得患失,要人信文學教,就是希望透過閱讀找到自己。

  可惜這些年來文學書籍越來越衰微,科學和民主膨脹過了頭,世上太多的發明,反而破壞環境生態,物慾讓大自然變色,而民粹替代了民主,居然代表文明的紙和筆,都在消逝之中,載器的改變,讓人不再勤奮,許多人類的美德,都已隨風飄去,一個新的文明文化,必需自舊文化中尋找並重新啟動發揚。

  文學和各類藝術—音樂、戲劇、舞蹈、電影,永遠是人間散放芬多精的植物園,人們若肯走進植物園或靠近植物園,就會有一顆柔軟的心,我們希望社會大眾愛閱讀,讀一些看似無用的書,但實質上會讓自己變化氣質,成為一個社會上較溫和理性之人,人有好鬥的天性,接近文學,或許可減少一些人性中的鬥爭本質,一生活在權力鬥爭中的人,快樂的不多,為了常保健康,讀文學書,培養藝術和音樂的氣質,都是好事一樁,也是美事一樁!

  至於爾雅好不容易過了四十年,等到邁入第四十一年,我必須承認,由於整體社會的改變,譬如實體書店每年消失四百家,連好好的一整條重慶南路書店街都不見了,只剩下少數像三民、建宏仍挺著的幾家,但畢竟,在不愛讀書的社會裡,要繼續讓書店和出版社生存下去,真是何等鞎難,所以,爾雅自第四十一個年頭起,決定每年只出十種書。

  出書量減少之外,我們也不再作推廣的努力。簡單的說,我們不再期待書還能大賣特賣。賣書的好日子已經過去了,老天曾給過我們不少機會,從創業的一九七五到一九八八年,都是文學書銷售最美好的年代,一九九九至二 一 年,也還能讓我們維持平衡,只是近五年來,略感捉襟見肘,但整體說來,老天待我們不薄,讓我們靠著自己的志趣,可以營生至今,且仍然存在,只因我們愛閱讀、愛寫作,就能過著興趣和職業相結合的生活,這是何等幸運,但如今大環境改變,我們暫時還能守得住,挺得住,就這樣天長地久的過下去,除了感激,我們還有什麼好說的呢?希望還能過四十二周年、四十三周年……如果有一天真的熬不下去,讀者也會原諒我們,因為我們已經盡了力。
但請相信,信文學教永遠是對的,你就試著拿起一本詩、小說、散文來讀吧。
 
  ︱原載二 一六年七月二十日《中華日報》副刊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6396069
  • 規格:平裝 / 232頁 / 21 x 14.8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024 山德森之年The Way of Kings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