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本來面目〈觀心銘〉講記
  • 定價:150
  • 優惠價:913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12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內心不起,外境不生。
  但凡有相,不是本真。
  ──〈觀心銘〉

  禪宗二祖慧可曾說「覓心了不可得」,既然如此,為何還要觀心?又該從何觀起?

  〈觀心銘〉詩偈是禪修心要,指出修行皆離不開身和心,重點在於參究心的作用。聖嚴法師從觀心的「原則」、「方法」以及「悟境」來詮釋〈觀心銘〉,為禪修者建立正確而具體的修行觀念與方法,從有相的次第修行,體證無相的「心本是佛」。

  〈觀心銘〉不但適合時時自誦清心,透過聖嚴法師由淺入深的講解,更易理解禪法真義,照見本來面目。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聖嚴法師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臺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並積極推展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世界和平。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本書為聖嚴法師在美國主持禪七時,以明末憨山德清大師的〈觀心銘〉所做的開示。
 
 

目錄

編者序  
〔導讀〕領略憨山大師的修行心要 釋常慧  
〔憨山大師介紹〕 海湛空澄雪月光—─憨山大師的禪修歷程 廖肇亨  
〔原文〕〈觀心銘〉  
 
第一部 觀心原則  
從教入禪,融合諸宗  
認清四大假合  
心如太虛空般圓滿  
修行總歸一心  
不隨妄想起舞  
烏雲背後的陽光  
 
第二部 觀心方法  
只管回到方法  
心不要像照相機  
不著相不分別  
 
第三部 觀心悟境  
神通無法消除業力  
靠自己不靠神通  
沒有佛也沒有煩惱  
 
〔附錄〕 禪修指引的詩偈—─憨山大師三「心銘」:〈澄心銘〉、
〈觀心銘〉、〈師心銘〉 釋常慧  
 

編者序

  〈觀心銘〉是明末高僧憨山德清大師所著的修行心要。現代生活凡事講求迅速,結果反而讓人容易在忙碌中迷失自我,將外在環境誤認為自己的主宰。禪宗修行的第一步,便是找回自己那顆迷失的「心」。〈觀心銘〉全文僅二百零八字,卻完整地從「觀心」開始,指導禪修者體解至「無心」的境界,文字簡練,讓人感受到無限自在,無論禪修基礎深淺,皆能從中獲得莫大助益。

  聖嚴法師的〈觀心銘〉講記整理為三部分,分別是:觀心原則、觀心方法,觀心悟境。在「觀心原則」中,法師透過〈觀心銘〉的詩偈說明,所有修行都不離身和心。必須先打破對身體的執著,平息因身體而起的煩惱,才能開始參究我們的心,以禪觀照破身心皆為迷妄。在「觀心方法」中,法師開示如何掌握修行的方法,打坐時所起的妄念其實與身體和外境無關,只與自己的心有關,若妄念生起,不必討厭或抗拒念頭,只管回到方法。在「觀心悟境」中,法師則說明無論追求境界,甚至神通,都無益於修行。藉由修行,讓自己能夠清楚心的變動,而後體證原來心外無佛,清淨心才是真正的佛心。

  本書除了聖嚴法師的〈觀心銘〉講記外,另外收錄三篇文章,提供讀者更深入理解〈觀心銘〉。中研院研究員廖肇亨老師專文介紹憨山大師的思想背景,及其「融會諸家」對後世的影響。專研聖嚴法師教育理念與禪宗史的常慧法師,不僅特別撰寫導讀,說明聖嚴法師為何格外重視〈觀心銘〉,以及對〈觀心銘〉解釋的獨到之處,並且撰文介紹憨山大師的三「心銘」:〈澄心銘〉、〈觀心銘〉、〈師心銘〉,幫助讀者理解憨山大師從有相的次第修行,達無相的「心本是佛」的體證。

  聖嚴法師自1975年於日本取得博士學位後,便轉赴美國弘法,在語言隔閡及缺乏資源的情況下,即便居無定所,仍以「風雪中的行腳僧」自許,走到每個需要他的地方。到了1979年,時值五十歲的聖嚴法師才終於創建在美國的第一個道場-紐約禪中心,隔年開始在此舉行一年四期的禪期。本書內容便是法師於剛剛成立、百廢待舉的禪中心,對中、西禪眾所進行的禪七開示。原文在1980、1981年刊載於美國《禪通訊》(Ch'an Newsletter)以及《禪雜誌》(Ch'an Magazine),後由法鼓山國際編譯組譯為中文,刊載於《人生》雜誌385期。

  將博大精深的佛法,以現代人都能看懂的白話文字,深入淺出地解說,使人受用於生活之中,是法師弘法的初衷。法師對〈觀心銘〉的詮釋,讓這篇精鍊的修行心要跨越了時空、語言,讀者都能因此照見本來面目。
 
法鼓文化編輯部

導讀

領略憨山大師的修行心要(摘錄)
釋常慧 法鼓山馬來西亞分院監院

 
  緣起

  在我剛出家時,聖嚴師父(西元1930~2009年)還是每三個月於臺、美兩地奔波,當時開始閱讀師父在美國寫給僧眾的書信,內心非常感動,感動於為人師者對徒眾們道業的殷殷教誨、念茲在茲。於今,我人在美國弘化,聖嚴師父已經圓寂六年有餘,再讀這些書信,時空的流轉帶動了心境與視野的轉化,伴隨著無限的感懷,感懷於一位漢傳禪門宗師在異地艱辛的環境因緣中,依然心心繫念與踐履著「為付大法於西方,捨身命以報佛恩」的深弘大願。尤其在聆聽與整理當時的禪期開示時,師父為西方禪眾極具耐心地由淺入深、層層引導他們進入禪門大海,對於師父的善巧方便、言辭譬喻,每每掩卷慨嘆:「予何人也,吾何人也?」

  1980年中,居無定所、在街頭流浪了三個月的聖嚴師父,終於在眾西方弟子的協助下,完整收回於1979年底購得的紐約艾姆赫斯特區(Elmhurt)可樂那道的二層舊樓房。即便新道場正在整修過程中,師父仍決定於此新開創的道場「禪中心」開始舉行一年四期的禪期。這一年的5月舉辦了在禪中心的第一次禪七,而聖嚴師父也正式開始在禪期中的每個晚上,固定有將近二個小時(含英語口譯)講解禪宗祖師的開示著作,這次禪七講的正是〈觀心銘〉,總共用了五個晚上的時間講完。

  〈觀心銘〉重在觀心無相

  〈觀心銘〉是明末憨山德清大師(西元1546~1623年)的著述,相較於〈澄心銘〉有標示為居士而作,〈觀心銘〉僅列在《憨山大師夢遊集》的各「銘」選集中,目前尚無法查證是於何場合、為何人而著述。從比較作者其他「銘」體著述來看,〈觀心銘〉傾向於指導禪修者如何修行、指明修行「心要」的詩偈,而且著重在諦「觀」此「心」「無相」這方面。如同聖嚴師父所言:「這首詩提到的修行方法都離不開身和心,它們是修行的工具,但主要談的是心的作用。」

  首四句破題:全詩主旨

  全詩首四句:「觀身非身,鏡像水月。觀心無相,光明皎潔。」即開宗明義地提出全詩的主旨:修行是以「身」與「心」為對象,最終目標則是要達到「觀心無相,光明皎潔」,但是,要能「觀心無相」,則必須先從「觀身非身」開始,即要能觀身「非身」。如何知道「身」「非身」呢?憨山大師僅以如鏡中像、水中月之「鏡像水月」一語帶過。聖嚴師父對此則以「五蘊」與「四大」進一步說明「身」與「心」的意涵,以及二者之間互為因果的關係。其中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若能體證到身體是虛幻的,心就會安定下來,煩惱也會消除。以解構的方式打破對色身的執著,再進一步去破除「身體是真實存在」的錯誤知見後,就可以開始來參究我們的心了。

  這是聖嚴師父對一般禪宗祖師強調「直指人心」的修證方向上,藉著對〈觀心銘〉的詮釋,進一步強調了「觀身」的前方便,為現代社會中較無修行基礎的人,具體指出了修行的下手處,以層層漸次地進入修心的狀態。

  從教入禪,融合諸宗

  憨山大師在聽講《華嚴玄談》時,體會到法界圓融無盡的深意,至微小之物能含藏整個宇宙。然後在閱讀僧肇撰的〈物不遷論〉時開悟,並作了一首詩偈:

  死生晝夜,
  水流花謝;
  今日乃知,
  鼻孔向下。
 
  妙峰禪師(西元1539~1612年)問他見到了什麼,憨山答道:「昨天晚上,我看到兩頭鐵牛在河邊相鬥,結果入水去了,現在已經不見蹤影。」

  夜來見河邊兩箇鐵牛相鬥,
  入水去也,
  至今絕消息。

  又有一天早上,憨山大師吃完早齋正在經行,忽然進入定境,見到一片光明,就好像大圓鏡一般,山河大地、一切萬物,全都映現其中。然後他突然出定,感覺身心一片清淨明朗,體會到無一物可得,於是又作了一首詩偈:

  瞥然一念狂心歇,
  內外根塵俱洞徹;
  翻身觸破太虛空,
  萬象森羅從起滅。

  憨山大師四處雲遊多年,在當時幾位高僧座下參學,並長時間獨自隱居在僻靜的山中。他也積極從事多項慈善救濟活動,並弘揚佛法,講述了各種經典。此外,他也是學者和作家,留下許多著作,涵蓋了佛教各種不同的面相。

  憨山大師就是如此,一方面以禪修與研教來開發智慧,一方面以慈悲行來廣修功德,樹立了菩薩行的典範。大師並順應當時的風氣,對佛教各宗派不嚴加區分,而是兼容並蓄、融合諸宗,甚至將儒家的思想元素融入了佛教。

  然而,憨山大師的特色是將禪宗簡樸嚴峻的實修,與華嚴宗(以《華嚴經》為宗)無盡圓融的廣大教理融合為一。而他的不壞肉身,直至今日還留存於中國大陸六祖惠能的廣東南華寺裡。

  憨山大師寫了許多有關修行方法的詩偈,〈觀心銘〉是其中一篇。這篇非常簡短的「銘」,或是說偈頌,所提到的修行方法都離不開身和心;除了身和心之外,也沒有其他東西可以當作修行的工具。其實,這首詩偈主要談的是心的作用,不過,因為一般人的心是非常容易受到身體的影響,自然要從身體講起。

  神通無法消除業力

  廣大神通,
  自心全具。

  有些人不停在找有神通的人,希望從他們身上得到一些神通力,或是獲得一些利益。有一個學生,以為我可以給某些人特殊的力量,讓他們可以進步得很快,也可以阻礙其他的人進步。開始時,他修行得到了一些受用,認為我是個了不起的老師,過了不久,因為沒有多大進展,便以為我用了某種魔咒阻礙他。

  還有一個人告訴我,有個禪師用神通破壞他的家庭,害他心神不寧。因此要我給他一些神通力,來對抗那個禪師。我說:「他是一位禪師,依照禪的精神,他不會做那種事。」但他還是說:「不,他真的有這種力量。如果我不去他那裡,就會有麻煩。」我就說:「那你就應該經常去他那裡呀!」實際上,根本什麼也沒發生,都是他自己心中的想像。

  我們稱這樣的修行為「外道」,因為你對自己沒有信心,而只對外在的東西有信心。中文「外道」這個名詞,通常的解釋是「在佛教信仰之外」,也就是異教的意思。可是它真正的意思,其實是「在自身之外尋求解救」,例如從另一個人、神,甚或是佛。如此說來,有些佛教徒信奉的可能就是外道。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依賴別人來做決定真是愚不可及,就好比問別人自己的銀行帳戶有多少存款一樣。自己有多少力量,怎麼會不知道呢?

  這不是笑話嗎?但很多人就是這樣,只要聽到某個法師會通靈或有神通,就趕緊跑去問東問西。你自己本來就有一副眼鏡,不過掉下來了,卻要借別人的來戴。

  人潛在的精神力量其實很豐沛,在各種宗教都可以找到這種例證,甚至用科學的方法,也能達到這樣的力量。不過,它也幫不了你什麼大忙,因為神通無法消除人們的業力。

  大多數禪師都有某種程度的神通,但是原則上都不會使用。我從沒說自己有神通力,但是我的確有一種感應力,或是說對事情的敏感度。一般有神通的人多少能控制自己的神通;當他們想運用時,就可以現出神通;如果不想用,神通就不會顯現。而我的那種感應力,則是依當時的情況才會顯現。我從來不求神通,因為不可靠,用了很危險。人們可能因為新奇而想要神通,可是過了一陣子便會覺得無聊。因為神通只能讓人感到刺激、興奮,而不能給人持久的安全感。我認為那是無用的東西。

  心不要像照相機

  念起即覺,
  覺即照破。
  境來即掃,
  掃即放過。

  提到修行,我們經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有念頭不是件可怕的事情,問題是在於你沒有覺察到它。如果念頭一起,你馬上就發覺,那就沒有關係。

  妄念會激勵你更加努力修行。如果完全沒有念頭生起,你的心就是清淨的,也不需要修行了。從來沒有修行過的人,可能知道自己有妄念,但是卻沒辦法讓它停止。

  如果修行用上了工夫,不管什麼念頭來了,都可以立刻掃除。「掃」的意思是不去理會它,而不是討厭或抗拒它。不然要如何掃除念頭呢?如果用別的東西來抗拒它,那個東西本身也是一個念頭。就好比我為了要擺脫張三,找來李四幫忙,結果等張三離開,我又被李四纏住了。

  如果我再找王五來擺脫李四,王五仍留在那裡。不管找多少來人來趕走另一個人,結果總會有一個人留下來。如果念頭已經消失,你卻陷在那個情緒中,心想:「真倒楣,希望它別再來了!」那麼你的心一定會散亂。

  接著你就會開始想:「我滿腦子都是雜念妄想,一點希望都沒有,我還是放棄打坐吧。」如果你是這樣修行,雜念並不會被掃除,只會愈掃愈多。因為你沒有放過這個念頭,沒有放過心裡面的境界,如果放過了就沒有問題了。這是因為你還停留在妄念生起心的狀態中,還未放下。

  或是你是屬於那種想抓住妄念,並告訴它「我不會再讓你冒出來」的人?你真的做得到嗎?如果你真的可以看住念頭,那表示你在觀照著念頭。如果你繼續觀照念頭,這種觀照的心就變成你的方法了。

  這可能嗎?有些人一開始是參「什麼是無?」的話頭,到最後卻變成參「我是誰?」。後來他們甚至忘了這句話,只是問「我、我、我」。我有個學生,一開始是參「什麼是無?」,結果到頭來卻問起「我的心在哪裡?」我告訴他,那不是正確的問法,要他參無的話頭。但他還是到處找自己的心。最後,他在外面撿到了一根羽毛,說道:「啊!我的心在這裡!」

  如果你能牢牢看住一個妄念,不放下它,這本身就是一種方法。如果你無法看住一個念頭,那麼不管是好是壞,任何念頭都是擾亂你修行的妄想。最重要的是,不管是什麼,過去了就放下它。你的心應該像鏡子一樣,而不是像照相機。任何被照相機拍攝到的東西,都會存錄下來;而鏡中的影像,在物體移開後就消失了。

〔憨山大師介紹〕海湛空澄雪月光──憨山大師的禪修歷程(摘錄)
廖肇亨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


  憨山大師異軍突起於晚明,是晚明佛教復興最重要的旗手之一。當代高僧虛雲老和尚(西元1840~1959年)屢屢稱之,致以憨山大師後身自況,平添無限遐思。

  其實,在憨山德清生前,他種種特殊的經歷已十分令人側目,各式各樣的神奇傳說已不脛而走。憨山德清高足顓愚觀衡(西元1579~1646年)甚至煞有介事說憨山大師為陳亞仙(曹溪地主)後身,逼得許多當時名流出來否認這件事情,也有人說憨山大師是六祖惠能(西元638~713年)再來。縱使未必真正讀過憨山大師的著作,但人們對他超凡的生平經歷總是那麼一絲絲好奇。

  雖然如此,晚明禪門中人對憨山大師似乎沒那麼敬重,晚明禪家自從密雲圓悟(西元1566~1642年)標舉臨濟正脈開始,其後人往往將憨山大師列為「不詳法嗣」,憨山大師對此評價亦多少有所耳聞,其不以為然之情亦在意料之中。客觀來說,憨山大師出身南京大報恩寺,原本就是華嚴宗大本營,少年時期的憨山大師雖然奮力修禪,但於經教從來不敢放鬆,觀其著作目錄,可謂「遍注群經」,晚年更奮力完成《華嚴經綱要》,賢首一門可以說是他畢生的心志。

  但禪修也始終是憨山大師最重要的關懷與自信所在,憨山德清的禪法多少帶有教家色彩固然是不爭的事實,不過不能因為這樣,就對他的禪修工夫與境界有所懷疑,至多只能說大師禪教並重或源出多方,駁雜之譏,當日容或有之,不過今日視來,憨山大師積極轉化不同來源的知識此等作法,可能更具有現代意義。

  發悟無人請益,以經典印心 

  綜觀憨山大師的生平,於禪修一事,曾得力於南京棲霞山雲谷法會(西元1500~1575年)、少林寺的幻休常潤(西元1514~1585年,北方曹洞),以及臨濟祖師笑巖德寶(西元1512~1581年)等人,亦是一時之選,皆非泛泛之輩。眾人之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起手接引入門的雲谷法會。

  雲谷法會可不是普通人物,而是在流傳至廣的善書-《了凡四訓》中出現的雲谷禪師。袁了凡就是接受了他的教誨,才重新認識到因果運命的道理,對人生有不同的體悟。透過《了凡四訓》,雲谷禪師大名廣為世間所知,鮮明的智者形象更是眾生膜拜崇仰的對象。憨山大師雖然轉益多師,但雲谷禪師對形塑憨山大師人生卻有幾層重要的意義:

  (一)憨山大師說雲谷禪師「教以念佛審話頭,是時始知有宗門事」,是以知其修禪入手,受雲谷啟發,在於「念佛是誰」公案,憨山大師又說他「特揭唯心淨土法門」、「發揮四法界圓融之妙,皆歎未曾有」,雲谷禪師禪、淨、華嚴各種家數融合無間的特色,箇中真意,憨山大師想必體會最深。

  (二)憨山大師十九歲本有意還俗,雲谷禪師勸他以高僧古德自許,後來憨山大師得《中峰廣錄》以告雲谷禪師,雲谷禪師勸他:「熟讀此書,便知僧人高貴之處。」事實上,憨山德清一生中,屢屢重刻《中峰廣錄》一書,除了對中峰明本(西元1263~1323年)的敬慕之外,恐怕也相當程度地寄託了對老師雲谷禪師的交代。

  雖然雲谷禪師可謂憨山大師在修禪一事的啟蒙師,但修禪畢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一切仍必須自我體會。憨山大師後住五臺山,在五臺山上靜坐得力,憨山大師自述三十歲在五臺山上,一日粥後經行,忽然立定,不見身心,光明如大圓鏡,山河大地,影現其中。及覺,一切湛然,自覓身心,了不可得。即說偈曰:

  瞥然一念狂心歇,
  內外根塵俱洞徹。
  翻身觸破太虛空,
  萬象森羅從起滅。

  幾乎可以說:憨山大師當日已經證入大圓鏡三昧境界當中。重點是他自言發悟無人請益,只好以經典印心,特別是《楞伽經》。經典印心一事幾乎是憨山大師的日常功課。又有一次,憨山大師四十一歲時在山東嶗山,大雪之日,靜坐夜起,見一片空澄,雪月交映,忽然身心世界,當下平沉,如空花影落,洞然一大光明藏。說偈曰:

  海湛空澄雪月光,
  此中凡聖絕行藏。
  金剛眼突空華落,
  大地都歸寂滅場。

  隨即取《楞嚴經》印證,開卷即見:「汝身汝心,外及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心目朗然,又提筆述《楞嚴懸鏡》一卷。

  這兩次特殊的體會可說是憨山大師修證體悟的真實心得,就此觀之,憨山大師禪修境界之高,實非當日信口雌黃之流所能比肩。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5987190
  • 叢書系列:大智慧
  • 規格:線裝 / 112頁 / 25k正 / 14.8 x 21 x 0.6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1世紀的人生難題,線上解憂價,單本88折,二本8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