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媒體,寶物或怪獸?

媒體,寶物或怪獸?

可購買版本(1)

  • 定價:380
  • 優惠價:934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2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新聞媒體若能善盡守望者、溝通者與教育者的職分,
  則形同護持民主社會的寶物。若反其道而行,
  自甘扮演政黨影武者、政治鬥爭者與社會撕裂者的角色,
  則將淪為扭曲公共傳播的怪獸。

  新聞媒體對於國家社會的發展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台灣自解嚴之後,社會撕裂、價值失焦、民粹當道、泛政治化等亂相叢生。台灣多數媒體只有立場,不問是非,缺少理性溝通的機制,媒體被視為亂源,疏於發揮澄清真相與整合分歧的功能。嚴重違背當年爭取新聞自由的初衷與理想。

  本書作者為著名資深媒體人,以愛之深、責之切的態度,對新聞同業提出針砭與規勸,並聚焦於鼓動型新聞媒體與評論者的論述。不僅針對新聞媒體的內容提出自我救贖的看法;對於被認為愈來愈艱苦的傳統媒體經營環境,也針對轉型之道提出建議。

痛切推薦

  李金銓 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講座教授
  朱雲漢 中央研究院院士
  郭正亮 立法委員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國祥


  臺灣著名資深媒體人,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曾任聯合報記者、自立晚報總編輯、自立早報總編輯、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中國時報特約主筆。現任中央通訊社董事長與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

  他的著作豐富,曾出版《硬耿領導》、《臺灣報業演進40年》、《透視風雲人物》、《新青年與現代中國》、《青年呼聲》等。身為資深政治主筆的他,以敏銳的觀察、穩健的文筆,寫下三十篇從社會、政治、經濟、產業多角度對媒體的觀察與期許。他中肯的分析及懇切的建言,可以讓人看見一個純正的新聞從業者所應具備的品格與見識。
 
 

目錄

序 臺灣是「全球化」的新聞孤島 李金銓
序 一位新聞界老兵的沈痛呼籲   朱雲漢
序 惡質媒體是敗壞民主的最大危機 郭正亮
自序 鼓動型媒體亂政愚民
 
第一部 亂相
專業淪喪,危害民主
語言暴力可以休矣!
激化政治對立
助長公共事務無能症
流為霸凌體系
政媒複合體乃亂政根源
惡質媒體成就不了優質民主
淪為政黨影武者
從惡裡出來的陰謀論
誹謗無懼低額罰金
臺灣政治與媒體生態的荒誕
 
第二部 期許
務必做好民主功課
專業實踐及偏失
客觀才能建構認知共相
民主能量不能小覷
角色不容越位
新聞與評論嚴守楚河漢界
塑造形象的效用與弔詭
涉己新聞以公共利益為先
增長社會的正能量
佛教戒律對媒體的開釋
 
第三部 未來
轉型為綜合性的媒介平臺
華盛頓郵報浴火重生
華文傳媒在數位匯流下的發展
虛擬實境、無人採訪機、大數據、人工智慧機器的導入
堅持新聞專業,拼搏業務轉型
燃燒鬥魂
媒體人的「生肖」思維
 
第四部 歷程
永不妥協的堅持
從地位自主到專業沉淪
媒體亂相中的守望者
跋 媒體也要退出政治 張作錦
 
 

自序

鼓動型媒體亂政愚民


  一幕又一幕,臺灣的新聞媒體不斷上演同樣的戲碼。一波接一波,臺灣的特定報紙拋出一個新聞議題,同一陣線的立法委員立即跟進,召開記者會或是提出質詢,有時甚至已經在其報上接受專訪同步演出。緊接著,同一立場的電視尾隨而上,晚間更有近似立場的名嘴上陣,鼓其如簧之舌聲討謾罵。次日,火力再加強,報紙、立委、電視、名嘴接力演出,步調齊一,而且一波嗆過一波。一日復一日,臺灣各界批判新聞媒體的責難不斷湧現。眾聲皆曰:媒體亂國!新聞媒體真的在亂國嗎?有些媒體,特別是那些懷抱特定政治立場而將新聞與言論扭曲為塑造政治認同工具的「鼓動型」媒體,的確難逃其咎。

  鼓動型媒體與評論者撕裂社會

  在政治威權統治的國度中,新聞媒體不是姓「官」就是姓「黨」,新聞媒體擔當官方喉舌或是政黨宣傳機器的角色,透過新聞的選擇性告知,日積月累在人民腦海中建構對於執政者正面的認知圖像,同時經由綿密的宣傳與洗腦,讓人民形成對執政者支持與效忠的強固態度。

  臺灣早已走過威權統治時代,幾無官方或政黨媒體,但偏偏出現不少「鼓動型」媒體與評論者,他們有著鮮明的政黨認同,懷抱強烈的意識型態,所做的新聞處理以及抒發的言論具有明顯的傾向性。這種具有鮮明觀點與立場的鼓動型媒體與評論者,已經占據臺灣新聞媒體的顯要位置。

  這些媒體依循政治立場,選擇、製作與傳播新聞,報什麼新聞、如何報導,都懷著強烈的意圖性與傾向性。他們視客觀、平衡、公正的新聞專業義理為草芥,而致力於形塑人民的認知圖像,並鼓動受眾認同與支持其政治目標;同時將建構新聞議題與建構政治議題視為一體,抱持著具體實踐政治目的意圖。至於他們所發言論,更是立場一貫鮮明而強烈,而所掌握的言論平臺,也是以鼓吹與宣傳既定政治立場及觀點為單一目標,絕不以開放態度容納多元化意見,因為他們的核心目標是宣傳、組織與動員。

  美國於一九六○到七○年代曾經出現過鼓吹型新聞學,在那個民權與進步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有些前衛人士認為,新聞記者應該扮演鼓吹者角色,積極參與實際政治與社會運動的程序,鼓吹一些理想或目標,以便負起對社會的責任,而不以純粹做個旁觀者為滿足。鼓吹型新聞學認為,只要是有利於公眾的利益,尤其是有利於他們所代表的被壓迫團體,應不惜向國家機密挑戰,跟政府打對臺,必要時以身試法亦在所不惜。這套新聞理念實際表現在三個主要方面:地下報紙、新新聞學、扒糞報導(鼓吹調查報導)。

  鼓吹型新聞學有其可取之處,因為媒體若一味強調中立性,可能流於粉飾太平,安於現狀,而放棄了改造環境的職守。基於此,記者不但要單純地報導或反映「現實」,更必須代表社會上各種不同團體的觀點與利益,尤其是那些被遺忘的團體。最重要的是,新聞記者應該獻身成為社會的批評者與闡釋者。我們必須明辨深思,究竟鼓吹型新聞理念和鼓動型媒體有何基本上的歧異?最為判然分明的是,鼓吹型新聞理念倡議新聞人應懷抱積極態度推動社會的進步,揭露社會的不平、黑暗與貪腐,但懷抱這種理念的媒體與新聞人卻是超越政治黨派的,不涉入政治鬥場的角力中。而不像臺灣的鼓動型媒體與評論者,他們懷著顯明的政治認同,具有濃厚的黨派歸屬,甚至充當特定政黨的喉舌。政黨與媒體儼然構成堅固的政媒複合體。兩方面在這種緊密關係中積極配合,有時媒體與評論者隨著政黨的節奏跳舞,有時政黨隨其節奏舞動。

客觀是反映現實的過程、態度與思維

  另一歧異是,鼓吹型新聞理念雖反對新聞人局限於純粹的旁觀者立場,而鼓勵記者成為積極的參與者,但不否認新聞專業意理強調的客觀性,因為新聞的本源是事實,唯有實踐了客觀報導,才能符合真實性的要求。儘管難有絕對的客觀,但相對客觀應是可循的。客觀性基本上是反映現實的一個過程、一種態度、一種思維方式。因此,客觀是一種可欲也可行的目標,新聞人應盡力剔除個人的主觀意識和偏見,盡可能呈現事實的原貌與真相。

  至於鼓動型的媒體和評論者,則以操弄受眾的認知與態度為能事,全然依據政治主觀意志選擇新聞與評論的題材、角度、觀點,將新聞玩弄於股掌之中,而罔顧客觀、平衡、公正,甚至連事實的真相也不顧,極盡歪曲、栽贓與汙衊之能事。

  鼓吹型新聞學體雖然強調新聞人應做參與者而非全然的旁觀者,但也知謹守專業分際,不偏離新聞專業規範以及媒體的角色分際,以免誤導民眾對公共事務的認知與判斷。而且,新聞與評論涇渭分明,主觀意見不可侵擾新聞報導。但是,臺灣的鼓動型媒體的新聞經常夾敘夾議,甚至評論凌駕新聞,新聞價值的判斷全然受制於主觀性政治立場,每以黨派觀點去選擇新聞並做政治性加工,甚至做扭曲性處理。而評論之主觀、武斷,萬事不離其宗,更是「吾道一以貫之」。

  從目的性以觀,鼓吹型新聞學以追求進步與公義為職志,而鼓動型媒體與評論者則以參與政治鬥爭為意念,因此把紛雜繁複的政治社會現象與評價系統簡化為兩極化,不斷激化政治與社會的二元對峙,助長偏狹的單面性思維模式與價值觀念,更限縮了政治上的包容空間。

  臺灣黨爭之激烈、政治之不寧、藍綠群眾立場對立之尖銳,追根溯源,鼓動型媒體與評論者基於政治動機,日以繼夜為之,無役不興,無疑發揮了推波助瀾之效。更為可議而可駭者,此等政治目的已與商業利益相結合,而以相輔相成的關係,發揮相加相乘的宏大效益。目前臺灣多數媒體在商業利益的考量之下,多依循市場區隔策略,迎合閱聽大眾的對立性政治立場,提供可資滿足其認知和諧的心理需求的內容,因此各趨極化乃成共通經營模式。其中又以鼓動型媒體與同其調的名嘴最極端化,最枉顧新聞與評論求真求實、客觀公正、不偏不倚等專業理念與規範。

  搶救臺灣媒體有賴業者自覺與自治

  晚近以來,數位化發展催化網路媒體的勃興,社群媒體更是大行其道。由於專業製作與品管機制更加薄弱,而同類朋黨相互傳播同質性訊息的情況十分普及,以致專業機構媒體與社群媒體的媒體偏見,經由分享與轉貼過程而貫串起來,以致偏上加偏,而使政治的社會分歧更加深化擴大,從而更加激化了政治的衝突與對立。

  臺灣在這些偏差的傳播現象肆虐之下,民主體制的決策機制與運作型態,人民參與公共事務的認知水平與民主素養,以及社會歧異的溝通與整合,受到極大的衝擊與制約。多數新聞媒體與評論者所言所行已嚴重偏離正軌,再不搶救,臺灣的民主品質將無以提升,趨於低智商社會的態勢無以扭轉。然而,如何搶救媒體?

  臺灣的新聞自由與媒體獨立早已根深蒂固,政府對於媒體內容的管理空間幾乎完全不存在。司法機關對於媒體內容涉及的公訴案件與侵權訴訟的審理,多基於對新聞自由的尊重,以及可受公評之事不課刑責的原則,而予從輕發落。至於評議組織與自律機制,也因無強制效力而無實效。一切唯賴媒體經營者與新聞人的自覺、自制與自治。

  媒體究竟是寶物還是怪獸?

  新聞媒體若能善盡其守望者、溝通者與教育者的職分,敏於自覺,勇於自制,善於自治,則允為護持民主社會的寶物。如果反其道而行,自甘扮演政黨影武者、政治鬥爭者與社會撕裂者的角色,則將淪為扭曲公共傳播從而貶損民主品質的怪獸。

  本書《媒體,寶物或怪獸?》純然是以搶救臺灣媒體為出發點,站在新聞專業工作者的立場,對於新聞同業提出一些針砭與奉勸,而聚焦於論述鼓動型新聞媒體與評論者之偏邪。除了針對新聞媒體的內容,提出自我救贖的意見之外,也針對愈來愈艱苦的傳統媒體經營問題,提出一些轉型之道的一愚之見。祈請各方俊彥賜教。

  一本著作的出版,固然是作者心血結晶的呈現,但如果不是其他助緣的相應配合,也是無法圓滿問世的。這本書得以順利出版,首先要感謝遠見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創辦人高希均教授和發行人王力行女士,他們肯定本書對臺灣新聞媒體具針砭作用,且有媒體識讀教育價值,因此願意在書市低迷的困境中慨然出版。我還要感謝內人劉幼琍教授,她的深情滋潤我的生命,她的學養與卓識讓我受益良多,無疑是我能完成這本書最重要的幕後推手。另外,諸多熱心公義的好友及機構認同本書推動媒體識讀教育的心願,而慷慨捐書給新聞傳播科系學子閱讀。心中感恩的人太多了,無法一一致謝,謹發願今後繼續在新聞媒體崗位上奉獻心力,期能毋負各方的厚愛與寄盼。

    (本文節錄自本書自序)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4790753
  • 叢書系列:人文社科
  • 規格:平裝 / 328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6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語言暴力可以休矣!
 
「反服貿」學生運動捲起千堆雪,拜網路傳播之賜,眾人皆可透過社群媒體及各式網路平臺公開抒發意見。或許情緒太過激昂,許多論者及部分反服貿媒體口誅筆伐之際,屢屢爆出惡言惡語攻訐他人,致使語言暴力的狂潮也達到新的高峰。例如,交大校長吳妍華捐贈校友會募集的一百七十萬元慰問金給警友會時,當場向警方代表致歉,表示因為做教育的沒有把學生教好,給大家造成困擾。她的發言引來一陣一陣撻伐,甚至有人在臉書上辱罵她「去給狗幹吧!」這種狀況無非是將臺灣一些媒體、政客和名嘴習常的粗暴論述風格推到極致。一位大陸資深媒體人來臺旅遊,看遍報紙與電視等主要媒體及網路平臺,羨慕臺灣言論自由已臻百無禁忌之餘,也對其中粗暴的謾罵情狀感到震撼。臺灣某些媒體的言論,讓他驚覺有如文化大革命借屍還魂。
 
文化大革命的功過早有定評:一場浩劫。這場千古浩劫所有面向的表現都是極端暴力化,其中一環就是語言暴力。文革的暴力化語言多是兩極化的對立性表達,絕對化的形容詞大行其道,中性語詞萎遁無形;但見鋪天蓋地的批判性語言彌漫而來,粗暴而野蠻,汙辱性文字無所不在,狂熱性言辭同樣澎湃洶湧。
 
學者研究發現,文革語言與納粹語言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臺灣雖從未受文革與納粹式狂暴政治的衝擊,仍有某些政治人物與媒體人士,像文革與納粹狂熱份子那樣,老是把公共領域強行劃分為二元結構,並將涉入其中的人區分敵我陣營,再將敵對陣營的人所言所行妖魔化,進而用陰謀論汙衊他,用各種批鬥性語言抨擊他、辱罵他。
 
文革式與納粹式語言為害之酷烈與深遠,正如德國一位學者所說,不僅是呈現在意識層次上的詞彙、概念和說法,更在下意識層次裡誘導和左右普通人思維的話語。這種語言實際上像是小劑量的砒霜,在不知不覺中毒殺人們自發獨立的思想能力。
 
更可怕的是,這類語言不只麻痺了普通人的自覺意識,更成為他們思想的自動表述;不但毒害了納粹與文革的信奉者與追隨者,流風與影響所及,連反對納粹與文革的人也被毒害了。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