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閱讀日
我願成為山的侍者

我願成為山的侍者

可購買版本(1)

  • 定價:350
  • 優惠價:931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9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吳明益/安靜的演化──我對近幾年台灣自然導向文學出版的看法

    文/吳明益2020年12月02日

    1幾年前,一位訪問者問我,台灣的自然書寫是否正在衰微?我說我不以為這樣,台灣的自然書寫正在演化,演化的趨勢是:科普作品會持續出現,且愈見多元,具有感性文筆的科學研究者會更願意寫作「和個人經驗有關」的自然相關著作;而文學出發的作者,會動搖「純文學」的定義,類型文學會更加蓬勃,而也 more
 

內容簡介

山,就在那裡,就在心裡
每爬完一座山,就是一個新的自己走出山徑!

愛山,曾是一則不能說的祕密⋯⋯

  她曾經歷隱瞞家人偷偷爬山,充滿小小謊言的山林歲月;
  她鍛鍊山野能力,找到與山從容相處的方式,
  她是帶著孩子、女生爬山的「山女」領隊。
  因為愛山,她走得很深,很遠。
  山的給予如此無私,餽贈如此豐美,
  她願成為山的侍者,傳遞山野的訊息。

  作者愛山,大學登山社時就是一個纖瘦清麗但堅持全程負重登高的「扛霸子」,卻總須隱瞞爸媽、編織小小謊言交代行蹤——因為女生爬高山必須面對更多身心挑戰:家人反對、生理期不便、負重攀登的體力限制、因山野能力不如男性隊友而缺乏自信⋯⋯然而,這些都無法停止她對山的想望。
  
  她知道,台灣這座年輕島嶼擁有全世界密度最高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在地塊劇烈擠壓並刻鑿的皺摺之中,藏有無數大自然的奧祕:山容起伏奇險峻秀,短短半天自溪澗陡升至高海拔,每一步都伴隨精采的微觀世界;登上峰頂整座青島濃縮眼前,360度皆是不可思議的美景。

  ★高海拔的修煉,與一個人的山野追尋
   
  爬高山,就是一次次高海拔的身心修煉。行進間沒有了路跡,和植被搏鬥開路,冬雨中幾乎失溫的絕望感,險峻山勢考驗手腳的落點……是這些迫切的需要,讓她必須將注意力完全放在身體和山野上——不知不覺,山中行進挑戰並逐漸置換了在山下的習慣與知覺模式。
   
  百岳之外,更有千座以上人跡罕至、神祕蓊鬱的中級山,是靈境追尋的最佳練習場。她曾不帶糧食、不備帳篷,四天四夜行住坐臥於方圓直徑三公尺的山中,默觀樹、默觀山、默觀心,克服恐懼之後打開了全新的感知接收器。山上生活讓她學會了「減法哲學」:無㕑餘、不浪費、踐行「無痕山林」理念,空出背包,淨山撿拾萬年不分解的垃圾下山……
   
  每爬完一座山,就是一個新的自己走出山徑。

  ★用孩子的眼睛,看見不一樣的山
   
  一再走入山裡,她不是不曾懷疑,在前線探路、定位、負重是男生的長處,攻頂、登百岳、破紀錄、持續開隊以晉升響導⋯⋯這些價值有如山下社會的縮影,界定了登山隊的速度與風格,也成了一個人山野能力的硬指標,但自己卻為了融入他人的節奏,少了從容、錯過了身邊的風景。那麼:

  •是不是可以不再跟著別人的腳步爬山?不再用他人的期待來塑造自己?
  •有沒有可能用另一種方式,和山溝通與相處?
  •可不可以帶著孩子、女生、沒有登山經驗的人,自在地與山相遇?
    
  作者決定用不一樣的身體與感官經驗開發新的旅程,邀請人們走入山裡:她帶著麵包師、農夫、紀錄片工作者、咖啡館老闆、雜誌主編、剪紙藝術家、流亡藏人,以及只有女性與孩子的隊伍爬山。他們少有登山經驗,走得不快也不遠,卻很深刻。

  ★願成為山的侍者,傳遞祂的訊息

  山,就在那裡,就在心裡——祂的給予如此無私,饋贈如此豐美。
  她願成為一位謙卑的侍者,傳遞山野的訊息。
  本書開展出全新的山岳視野,帶我們看見不一樣的山。

本書特色

  封面由剪紙藝術家古國萱創作,立體展現台灣山林之美

暖心推薦

  林蔚昀|作家・詩人
  吳雲天|出去玩協會創辦人
  達娃|七世代自然生活學校創辦人
  劉克襄|作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劉崇鳳


  身高156公分的女生,大背包陪著她旅行和登山十數年。之於島嶼的高山大海,無可救藥地喜歡。

  草坡和森林是老師,勾出心底的聲音。患有寫字病,不愛文學獎,文章常於報紙副刊和雜誌出沒,始終以個人經歷和身邊故事為線索,書寫是更接近自己的唯一理由。

  曾獲國藝會文學創作補助、書寫高雄創作獎助;出版有《聽,故事如歌》、《活著的城──花蓮這些傢伙》。旅居花東八年,甫搬回高雄老家美濃,一邊寫作一邊務農,兼任自然引導員。
 

目錄

【推薦序】
以山為名的道路   文/林蔚昀・作家
 
一。山,就在那裡──年少輕狂・中央山脈南三段
之一・給我一個走下去的理由
之二・嘆息時光大道
之三・青春是不死的
之四・山的信徒:走入祂的存在

二。深入秘境──島的眼淚・嘉明湖山區
之一・颱風天叛逃的登山隊
之二・這是山的呼吸
之三・危險是一種試煉
之四・鍛鍊山野能力:用自己的步調,走自己的路
之五・碰觸美麗荒野的代價

三。高海拔的修練──自在前行・雪山山脈
之一・如果聽見召喚,就轉身直視渴望
之二・獨處之必要
之三・活著,因為飢餓
之四・一則山的寓言:高海拔人的小星球

四。靈境追尋──突破臨界・南湖大山到濁水溪畔
之一・蜂螫,意外的突襲
之二・當整座山只剩自己
之三・月光森林中的頓悟

五。我願成為山的侍者──牽你的手・瓦拉米、雪山東峰、合歡山
之一・死亡交付的力量
之二・山女的練習:牽引你們入山
之三・透過孩子的眼睛,看見另一座山
之四・衝了!最後一道封鎖線

六。山,就在心裡──降低高度之必要・壽山
山教會我們的事
 

推薦序

以山為名的道路  
文/林蔚昀  作家・詩人


  兩個月前,出版社編輯告訴我一本他們正在做的書,是關於一個女生去爬山。一開始,她瞞著家人偷偷摸摸地和朋友爬山,或自己一人上山。後來,當她走過許多山,她帶自己的朋友去爬山,包括孕婦、小孩以及從來沒上過山的人……
    
  我說,這本書聽起來真有趣!編輯希望請我寫一篇推薦序,當時一口答應,但是真的拿到稿子的時候,卻開始覺得害怕,猶豫著要不要接下。
    
  會覺得這本書有趣,是因為熟悉及懷念。因為我父母職業及愛好的關係(他們都是生物學家,尤其父親致力於山林及生態保育,和國家公園有很深的淵源),我從小走過許多台灣的山。到了國外居住,也很自然地會去山裡走走,甚至還因此在波蘭的聖十字山(傳說中巫婆出沒的所在)結識了做劇場的朋友,並且進一步透過他們認識我丈夫……可以說,我的人生冥冥中是被山牽引著的。
    
  至於為什麼會覺得害怕呢?因為雖然父母是生物學家,我卻走上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文學藝術),也沒有像他們或本書作者一樣,揹著沉重的登山設備,很專業地去爬高山,忍受山路的辛苦,享受山林的壯闊(我去過的山都是比較適合散步的)……
    
  這樣的我,能了解這本書嗎?能準確抓住這本書的本質嗎?它會讓我覺得有趣還是無聊呢?我是不是應該忍痛拒絕,讓比我更了解山、更熱愛山的人來寫推薦序?
    
  不過,這一切的疑惑和不安,在我開始看《我願成為山的侍者》時,就被放下了。我慢慢地,用自己的節奏走入作者的文字,讓它包圍我、洗滌我、感動我、溫暖我、撫平我,就像作者走入山中,讓山溫柔地擁抱她,讓山接受她的恐懼及脆弱。
    
  即使像我這樣不懂山、很少接觸山的人,在看到作者平易近人、充滿敘事魅力和情感的文字時,還是會被山的美麗深深撼動。當作者寫到溪澗匯流口「堆疊就像巨人的冰淇淋」那樣一球一球的青草,森林的香氣(她把它分成「動物性的」和「植物性的」)以及被陽光蒸發、讓整座山谷冒起白煙的冰晶草原……我感覺彷彿自己也在山中,凝視作者曾經看到的事物,和她一起發出驚呼及嘆息,想著:台灣怎麼這麼美、這麼豐富啊!
    
  但是,這樣的美感體驗和Discovery頻道或是「寂寞星球」系列叢書所帶來的憧憬並不同。作者沒有單純地以感性的文字謳歌山林的美好,她也讓我們看到山林潛在的危險(在山裡可能失溫、斷糧、被蜂螫、跌落懸崖)、人在山林中必須面對的孤獨、為何要爬山的疑惑(有時會因為疲倦、痛苦、受到阻礙而不想爬了)⋯⋯同時,她也對是否要公開一個山中的地點有所掙扎(分享了、公開了,山是否會遭到人為的破壞?),也對不懂得尊重山、在山中留下垃圾的人感到憤怒、失望及傷心。
    
  雖然這是一本寫山的書,卻充滿了人味。書中的人不是入侵者、占領者,而是懂得欣賞山、尊重山、與山對話的「高海拔人」。這些人在山中遇見自己、遺忘自己、同時出世卻又放不下塵世(尤其是在山上關心三一八運動期間)……最後發現山林和人以及人的社會其實息息相關,是一體的兩面。人不能離開山林(自然)生活,而山沒有人的照顧、愛護,也會受到文明的侵擾和威脅。
    
  如果山的世界和人的世界是有關連的,那麼進入山、走在山上也可以視為一種人生的道路。在《我願成為山的侍者》中,我們多次看到作者在山路上的體悟成了她人生道路上的力量,而當她在人生路上成長、老去,她對山的觀感、與山的互動也慢慢改變。在本書的最後,我們看到以前必須瞞著家人爬山的她,現在竟然帶父母上山了。這是山人合一的最佳註腳,而且我想,這不是和解的結束,而是開始。
    
  讀這本書的過程其實也像爬山。有時候急著趕路,有時候會停下來看看路邊的花草,有時候疲累無聊,但下一瞬間,又被美麗的景色或作者內心的風景感動,以至於驚訝地說不出話來。書中令我驚豔的句子族繁不及備載,但我最喜歡的一段話是:「而每個人被牽動的神經不同,被開發的雷達也不一。我有些困窘,不知從何說起,直到有一天我覺悟,不是每個人都要看到一樣的風景吧,不非得要登高望遠,只要懂得彎腰,近身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就藏有許多寶貴的訊息等我們拾取。」
    
  是啊,即使是同一本書、同一座山,每個人也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這些風景雖然不同,但依然可以對話。在此,我想送作者一首我翻譯的、波蘭詩人安傑‧蘇靈(Andrzej Suryn)的詩,作為本書的答禮,或者說,回應她歌聲的答覆:
    
  這是以你為名的道路
  就像你想的一樣 它是唯一的道路
  你不會迷路
  因為迷路就是道路
  你不能回頭
  因為那裡已一無所有
  你不能停下
  因為你不能停下……

  我想,這麼說應該不會太過分——作者的道路是以山為名的道路。而走入這本書的我們,也會在這道路上遇見自己的道路。

作者跋

謝謝這座島,孕生的痛苦與愛
   
  老實說,我有點害怕。又不知道怎麼處理這害怕,只好把它寫出來。
 
  我害怕沒有人想聽山裡的故事,我害怕無人理解登山者的孤獨,我害怕台灣山林藏有這麼多訊息卻無人知曉,我又害怕人們知曉後蜂擁入山。
   
  我有好多的害怕,卻不能因為這些害怕就躲起來。
   
  最深的害怕,是此書出版後,洩漏了山的行蹤,沒有幫到山反而苦了環境。台灣山林帶給我莫大的滋養,我卻唯恐一推動人對美麗境界的想望,就被隨之而來諸多不知節制的慾望淹沒。
   
  它確實,需要耐心與包容,反覆反覆地,給予練習的機會。
   
  可有時我想,土地承受得了這麼多練習嗎?
   
  教我不要害怕的,是山。教我相信分享的重要性,也是山。

  *
   
  一年一年,我走進山裡,森林草原帶給我許多訊息,自然界從不吝惜傳達深刻的智慧與奧義。我有時感到心虛,因為我們汲取我們所需要的,永遠比付出的多;我有時感到困惑,爬山的人變多了,然則登山教育不夠普及,人們苦於應付身體疲勞與攻頂的念頭,嘩一陣來嘩一陣又走,徒留許多環境難以負荷的痕跡。
   
  看多了、面對多了、迴避多了,久而久之找不到出口,也覺得世界沒有希望。美景確實會為聲名遠播所苦,處理了對這個地方的罪惡感後,還會有新的其它地方的罪惡感湧現,不時地、隱隱地,戳著。
   
  我明白,這是因為愛。我知道,這是人與自然辛苦的戀愛。
   
  我聽見了,那些聲音一開始不是很清楚,但隨著入山次數的增加、隨著身體動能和感受力的提高,我聽得愈來愈分明──這些或近或遠的大山小山,蘊藏許多訊息要傳遞出去,有些關於這塊土地的、有些是關於我們自身的,需要走進去才有辦法聽見。可是肯走入的人不多,走入也不一定能靜下來聆聽。祂們在這裡守候,已經很久很久了,一直陪伴著,但我們就是甚少聽見祂。

  *
   
  就這麼小小一座層巒疊翠的島嶼,讓我感到不可思議。它確實非常瑰麗,那瑰麗不是課本上寫的「台灣是座美麗的寶島」這種背誦的詞句,那是我們用身體去走出來的。我們用肉身撫觸這塊土地的肉身,擦撞出生命的火花,幾次我站在山裡,三百六十度旋轉也一眼望不盡的綠,多種層次、深深淺淺,我就彷彿聽見島嶼胸膛起伏的呼吸,我太喜歡感受到台灣的呼吸了,那讓我感覺自己像個孩子,涵納在其中的一份子,每當這個時候我總是特別清醒。風會把這樣的吐息傳送八方,我的神智清明,心跳也趨之平和、寧靜,以致於有那麼一刻,我真的相信,如果人能把心跳的頻率,調節到和千萬種生命體的心跳頻率一致時,我們就能看見全世界。
   
  在那個時刻,我沒有恐懼、沒有憂慮,只要走向前,世界會陪我一起前進。
   
  而,這樣悠遠的平靜,每個人都有機會接收的啊。
   
  我還在學習,學習信任、學習勇敢。有時下山,我會語塞,然後咿咿唔唔很久還說不上一句像樣的話。與此同時卻有一堆故事充斥在心底,如激流衝撞大石找不到出口,眾多的「可是」就像溪水一樣萬馬奔騰地向前流去,山上的畫面嘩啦啦交織在尋常生活裡,湧動如潮。
  
  我想說、想分享,關於山裡泥土的溫度、不規則樹皮的觸感、彩霞時刻的變幻、月亮依著稜線升起、石頭發散太陽的光熱;關於仰頭讓雨絲洗臉、俯身泅泳於箭竹海、獼猴扔掉了松果、當山羊一個縱躍……但多數時候,想說也說不全,每個畫面都如一曲樂章,我講述的都只是個人的記憶,完全無法演奏出現場,我知道現場的樂章會牽動到每個人,而每個人被牽動的神經不同,被開發的雷達也不一。我有些困窘,不知從何說起,直到有一天我覺悟,不是每個人都要看到一樣的風景啊,不非得要登高望遠,只要懂得彎腰,近身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就藏有許多寶貴的訊息等我們拾取,只是沒想過要彎腰而已。不然,若沒有良善的安排,花許多力氣親近高山,耗費金錢,到頭來卻只是趕路趕路、吃東西拍照、抱怨或談笑,躁動莫名,也不曾安靜。

  *
   
  我時常想著人類之於自然的破壞力,也時常想著人類之於自然的助力與其創造力。後者比前者更艱難而難以覺察,但一旦參與,必然會出現雙面刃,端看我們的選擇和決定而已。
   
  那夜天氣晴朗,夥伴們在草地上搭帳篷,我決定一個人露宿,一切就定位後我躺下,原本想著大概會有些緊張地入睡,卻望著無垠的星空,一時間傻住。
   
  星空好壯觀,好美……我讀不懂星星的語言,但當萬古時光凝結在眼前,我完全接受自己的渺小,被涵納在億萬光年裡,包覆完整、照顧周全,我衷心感謝自己的存在,珍惜星星的照看。滅熄的火堆猶有暖意,火的氣味沾染周遭,我感到心安,聞著火的氣息,望著星空,完全臣服,莫名有一股想哭的衝動。
   
  太莫名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竟然捨不得入睡。
   
  它們不言不語,恆常存在,它們一直都在身邊。宇宙用無敵的浩瀚與深邃涵養我們,而我們一直不自覺。
   
  閉上眼,我回到鐵杉林的向晚,彩霞在層層葉隙間織就的碎碎光影,我們爬上一株大鐵杉,等待日落。夕照像火,為了延續夕陽的金光,我們下樹生火。
   
  這夜的火奔放出奇,歌聲衝了出來,我們歌,我們必須歌,唱了一曲又一曲,那些奔逃的理想、禁錮的童年、閉鎖的嗚咽、淤積的壓力,通通都會在這時候跑出來,火星在空中飄散,白煙混雜山林的氣味,輕輕覆在身上,內裡有個遺忘已久的空洞,被慢慢填平了,只有自己知道。
   
  走了這麼久,我才慢慢學會,躺在星星面前,承接夢與眼淚。
   
  我才慢慢學會,說出來,以及不害怕。
   
  島嶼的脈搏,跳動著千萬的生命。這麼睿智、充滿驚奇與考驗,希望祂能被更多人理解、被更多人珍愛。
   
  這就是故事的源頭。
   
  謝謝天空與大地,以無盡的生命力餵養我的害怕,我們共有的空洞。
   
  謝謝你的承接。我們何其有幸,得以在這裡相遇。
   
  山一層一層,交互穿插,淺淺的溪水順著山,蜿蜒繚繞而去。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299480
  • 叢書系列:新生活運動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5 x 21 x 1.52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四章 靈境追尋
之三‧〈月光森林中的頓悟〉
 
兩年後,我在一個下午走了進來,在一株九芎樹下,坐著。
 
這裡是南投巴庫拉斯濁水溪畔,布農族喚這裡為影子山。
 
*神祕蓊鬱的中級山
    
原本以為是訓練自然觀察和探索覺知力的課程,可以在山裡自由自在奔跑,想不到卻是一個不輕易移動的練習。「靈境追尋(Vision quest)」為美洲印地安民族一種古老的傳統成年儀式,透過禁食、戒除一切熟悉安適的物事,在自然裡獨處,融入萬物韻律,便可經由感悟而接收到造物者的指引。
   
於是,我不攜帶糧食、不準備帳篷,四天四夜,行住坐臥,不超過方圓直徑三公尺,只是靠著九芎樹坐著,默看這片中級山叢林。
   
腦袋中裝有許多登山者既定的思考模式,那些根深柢固的習慣和訓練,在這個時刻帶給我安全感,我知道我仰賴它、信任它,卻也不排除卸下它,甚至隱隱渴望,拋卻它。
   
我就這麼坐著,看眼前這片林子。海拔不高的中級山,林相不若高山單純,闊葉雜林混生,落葉滿地,中有藤蔓交錯,偶見荊棘蔓纏,附近有三、四個舊的山豬窩。此外毫無展望,瘦削的喬木、細小的幼苗、低矮的蕨類植物、和攀越繚繞的木質藤交織成一片密林,比起清爽的高處,這裡龐雜無序,理不清頭緒,其陰暗潮濕,雨後尤其明顯。
   
我覺得好笑,一直不喜歡中級山,現在卻在這裡端坐,練習和這些雜亂蔓生的風景共處。而我現在面臨最大的課題,並不是中級山環境本身,而是每天每天都一定會發生的──黑夜,必須獨自迎接黑夜的到來。
   
日常生活裡,我們少有一個人在野外靜候黑夜的經驗,人們太習慣看見,畏懼於未知,想起兩年前南湖山莊一人入夜的倉皇,不願再陷入那樣的恐懼,況且我即將孤身迎接四個夜晚,如何平心面對第一夜降臨對我而言是重要的關鍵。
   
黃昏轉瞬即逝,周遭綠林漸漸被天色模糊成一片黯沉的灰,空氣中聞得到水氣。明白黑夜即將到來,我在圓的中央,下跪,向天空、向森林,祈禱天地帶領我安心入夜,就像在黑夜裡關掉頭燈練習看見一樣。我有心理準備,不排拒黑夜,但依舊緊張。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時報全書系
  • 華文創作展
  • 東立GoodBuy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