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由文入藝:中西跨文化書寫
  • 定價:360
  • 優惠價:932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0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張錯教授是深受敬重的學者詩人,具有兩岸四地的成長經歷,任教美國南加大近半個世紀,勤於研究及創作、詩藝洗鍊、著作等身,作育英才無數。本書乃張教授的門生及好友為慶祝他由南加大比教文學系與東亞語言文化系退休的一份賀禮。
   
  本書收錄文章議題多元豐富,跨文化及跨領域,與張錯畢生的學術志趣若合符節。全書略分三輯:第一輯以張錯的創作、翻譯及現當代文學為主要討論對象;第二輯以漢西跨文化影響與古典文學研究為探討重點;第三輯屬於視覺文化與生態文學研究,議題與方法新穎,因此納為一輯。本書另收訪談錄一篇,是目前對張錯最為完備精彩的訪談,對研究張錯的創作與學術很有參考價值。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孫紹誼


  美國南加州大學博士,上海戲劇學院電影電視學院教授,曾任教于臺灣國立中興大學、美國南加州大學、加州大學爾灣分校、上海大學、上海紐約大學,主要著譯包括《二十一世紀西方電影思潮》、《電影經緯:影像空間與文化全球主義》、《想像的城市:文學、電影和視覺上海,1927-1937》、《燈光、攝影機、開始!走近中國新生代導演》(英文)、《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欲、民族志與中國當代電影》(譯著),另主編有《新媒體與文化轉型》、《歷史光譜與文化地形:跨國語境中的好萊塢和華語電影》、《亞洲傳媒發展的結構轉型》與《國際傳媒政策新視野》等。主要研究領域包括:電影理論、中美電影關係史、新媒體藝術、文化研究。

周序樺

  美國南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助研究員,曾任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美國環境文學與環境論述,近年學術志趣包含美國有機農業書寫、後殖民環境論述、亞裔美國環境書寫等。除了積極投入研究,論文主要發表於Concentric、MELUS、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等國內外學術期刊。
 
 

目錄

李有成  序:寫張錯  i
單德興  文武兼修,道藝並進:張錯教授訪談錄  1

第一輯
1 單德興  黃金血淚,浪子情懷:析論張錯的美國華人歷史之詩文再現  39
2 李有成  歷史與現實:張錯的詩觀與其離散詩  97
3 張錦忠  春夜無聲有詩:臺灣的當代美國詩譯介  125
4 朱妍紅  生命中的「時刻」與「自我」:論馮至《伍子胥》的現代主義元素  147
5 張振軍  現當代文學中模仿西方作品現象之再思  167

第二輯
6 蘇其康  月氏人的焉支山新探  183
7 宋 剛  洋字與漢文之間:固理、《新遺詔聖經》及清代入華東正教的譯經活動  199
8 張盛泰  從「錯落有致」到 Sharawadgi:試論一個美學觀念的中國淵源  223
9 羅 迪  漢賦及其時代風尚:重構中國建築之「文心」  247
10 張淑麗  「靈怪煙粉」敘事︰文類與方法初探  269

第三輯
11 孫紹誼  「瘋癲」敘事與「神經影像」:姜文電影的精神分裂分析  285
12 蔡振興  荷索《熱浪》中的人類紀、超物件和氣候倫理學 301
13 周序樺  《複眼人》與環境文學的全球轉向  323
孫紹誼  後記  337
周序樺

張錯教授著作書目  341
作者簡介  345
索引  353

 
 



寫張錯 李有成


  那些椿花
  某些年華
  花白蓬亂的鬚髮
  無以為家的武客
  —張錯,〈椿花〉

  在認識張錯之前,我先認識翱翱—當然不是翱翱其人,而是他那時候所寫的現代詩。那是一九六○年代中期,翱翱還在國立政治大學念書,與友人創辦星座詩社,出版《星座》詩刊,我則在馬來半島北部的檳城上中學,也熱衷於現代詩。1966年,翱翱自政大畢業,同年我也完成了鍾靈中學的學業。我忘了是在怎樣的機緣下,獲得了幾本《星座》詩刊,讀之再三,想要了解翱翱與其友人的詩,還不時遐想詩中所反映的臺北的大學生活。我之所以對翱翱印象特別深刻,除了他的詩,還因為他的疊字筆名。要到若干年後,我才知道他原名張振翱,翱翱原來取自本名最後一個字。

  對成長於一九六○年代的年輕人而言,那個年代似乎特別令人懷念。在我想像中,當時仍在戒嚴體制下的臺灣應該是相當平靜的。外面的世界可就不一樣了。美國的越南戰爭漸漸陷入泥淖,世界各地的反戰示威與抗議風起雲湧;反體制與反文化的運動更是蔚為風潮,對一整個世代的年輕人影響至鉅。而在個別國家,日本在六○年代初有反美日安保條約抗爭,1966年中國大陸開始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法國則有1968年的激進學生運動,美國的整個六○年代更是動盪不安,紛擾不斷,甘乃迺兄弟、金恩牧師、馬爾孔‧X等接連遭到暗殺,黑人民權運動、原住民運動、婦解運動等更改變了美國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結構。我住在殖民遺緒猶在的島城,初窺世事,也可以感覺到這個世界正在改變中。越戰就在一千兩百公里之外,市區裡處處可見蒞臨島城度假的美國官兵。左派政黨不時發動反戰示威,島城其實也不寧靜。

  翱翱大學畢業後就回香港去。此時大陸文革已經開始,「造反有理,革命無罪」的口號大概也刺激了香港的左派,暴動時有所聞。翱翱在耳聞目睹之餘,想必感同身受。1967年他出版詩集《死亡的觸角》,在序言〈寫在《死亡的觸角》前面〉一文中,他還特別提到「五月間迄今的香港暴動」這件事;再加上一水之隔的大陸,文攻武鬥幾乎無日無之;而越戰的殘酷殺戮在媒體上更是屢見不鮮。詩集所收諸詩雖然語言隱晦,但是暴力、血腥或死亡的意象卻也如影隨形,原因不難理解。即連一首簡單的抒情詩,用的也是暴虐的意象:

  渾圓而豐滿的夜
  那個戀月狂的少年要把月光撕開
  一半給她
  一半留給自己吃。

  翱翱不久就到美國留學。他大概沒想到,這一去可是決定了他下半生的命運。他從此變成了美國的離散華人,也因此寫下不少與離散有關的詩。一九六○與七○年代的美國正是一個急驟變化的社會,越戰固然難以為繼,二戰後五○年代那種田園詩般的時光也已經一去不返。翱翱由西雅圖到愛荷華,最後定居洛杉磯,在南加州大學擔任教職。七○年代初我已經負笈臺北,翱翱仍是一個熟悉的名字,在詩之外,我同時讀了不少他對當代美國詩的翻譯與評介。記憶中我還買過他的《當代美國詩風貌》、《柏德遜》、《當代美國女詩人詩選》等書,很可惜現在書架上只能找到《柏德遜》這本五百多頁的譯詩了。他後來改治比較文學,講授的課程中有中西比較詩歌,顯然對英文詩始終無法忘情,三、四十年後還因此出版了一本厚達三百八十頁的《英美詩歌品析導讀》。他在〈後記:持人性情‧藉詩言志〉中說,「自己出身主修英美文學,英美詩歌是本科基本功,幾十年來孜孜矻矻,未曾放棄」。初心不忘,令人動容。

  大概在南加大任教沒太久,翱翱決定改名張錯。張錯以筆名翱翱出版的最後一本詩集是《洛城草》,那是1979年。在《洛城草》中,翱翱的詩風丕變,幾年前那種強烈的現代主義詩風早已蕩然無存,語言變得清朗,節奏展現明快,連詩的題材也轉向歷史與當下現實,正如他在詩集的〈後記〉中所說的,「《洛城草》是把我自己的現實世界帶入一個更多姿多采的新現實世界的開展」。兩年後,他以筆名張錯出版第一本詩集《錯誤十四行》。對於改用筆名一事,詩集其實著墨不多,張錯只在〈後記〉裡輕描淡寫表示,「名字亦不過象徵而已,與情一樣,是人世間一點一滴的積累,一分一秒的護衛,朝朝夕夕的了解與修改」。倒是後來在收入散文集《傷心菩薩》的〈美麗的錯—釋張錯筆名〉一文中,他對易名一事稍稍做了解釋:「至於當年改名原因,一是覺得原名的『翱』字難寫難唸,二是覺得自己已找到語言風格,開始了詩創作的分水嶺,可以另取一名字以誌歷程」。

  當時臺灣報禁未解,報紙篇幅還限制在三大張,新聞內容大同小異,競爭最為激烈的反而是副刊,尤其是《聯合報》與《中國時報》兩大報的副刊。張錯恭逢其盛,成為兩大副刊的重要支柱。一九八○年代初,他的紀實文學作品《黃金淚》成書前,即曾在報紙副刊分章發表。他的四百餘行獲獎敘事詩〈浮遊地獄篇〉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幾佔全版一次刊出。當年兩報副刊的大手筆至今傳為美談。當時亞美文學初獲美國學院青睞,《黃金淚》諸章追溯美國華工和苦力的悲慘遭遇,倘若當初張錯是以英文撰寫此書,我幾乎可以確定,《黃金淚》會是廣被亞美學界討論的一本著作。甚至他那幾首以華工為主體的詩如〈天使島〉、〈石泉‧懷奧明〉、〈浮遊地獄篇〉等,假如是英文詩,恐怕也會是亞美課程或研討會中備受重視的作品。而我們在華文世界研究亞美文學,並非不知道張錯在這方面的貢獻,卻從未認真看待這些作品,無論如何這是個有待填補的缺憾。

  張錯任教於美國著名學府,早年還以英文著述,近年來除非有其必要,總是抗拒再以英文寫作。他後來在《風格定器物:張錯藝術文論》一書的〈後記—拾貝心情〉中對自己的選擇略有說明:「中文為我母語,自視甚高(那是我的驕傲!)。英文為第二語文,雖遜母語,然亦不弱。但兩者相比,無論閱讀或書寫,自是母語優勝速快。……既無心爭雄西方學府,又何苦戀棧這趟渾水?一念之別,退一步海闊天空,從此鯤鵬任逍遙」。在一個任由英文霸權宰制的學術界,在所謂學術國際化向以美國馬首是瞻的環境,這一念之別談何容易?不過張錯卻也因為任教南加大,定居洛杉磯,而為自己帶來難得的機緣。他重情義,為人古道熱腸,樂於助人,因此廣交天下名士,兩岸四地的文人與藝術家,不論舊雨或新知,途經洛杉磯鮮少不成為他的座上賓的。在胡金銓與張愛玲先後辭世之後,他甚至受託協助處理他們的後事與遺物。因緣俱足,修福修慧,也是難得!

  張錯第一本著作出版於1964年,當時他還在大學念書,此後半個世紀,他著述不輟,迄今已出版中、英文著作超過五十種,有詩,有散文,有評論,有翻譯,也有學術專書,絕對稱得上著作等身;其中尤以詩集最多,約佔全數著作的五分之二,而目前有關他的評論也以詩為主。我讀他的詩也差不多讀了五十年,他以專業詩人自居,至今仍勤於創作,老驥伏櫪,不肯服輸,據悉今年仍將有詩集《日夜咖啡屋》面世。朋友中喜讀張錯的詩者大有人在,我們的共同友人黃英哲就是其中一位。黃英哲任教於名古屋愛知大學,他有散文〈在臺北遇見詩人〉一篇,記我們三人某次在臺北餐敘的經過。他在文中提到,當年留學京都時,張錯的詩集《春夜無聲》經常與他為伴,是他「為了沒有明天而戰的人生陰暗時期最大的精神慰藉」。他還說:「我就讀的大學離金閣寺很近,有時下完課,鬱悶難解,就帶著詩人的詩集步行到金閣寺畔,輕輕朗誦詩人的詩句」。黃英哲的散文集《櫻花‧流水—我的東瀛筆記》書名甚至典出張錯的詩句:「至於斷腸的江戶,∕只有傷心與碎心之櫻花與流水」。這些年如果張錯與黃英哲同在臺北,我們總會相約歡聚,三個離散的人,性情相近,俗話說以詩會友,看來真有其事。

  張錯幼時開蒙,舊學深厚,又自小拜師,習武強身,這是廣為人知的事。我的朋友中允文允武者頗有幾位,可是能像張錯那樣,文能著書立說,庠序解惑,武則健身禦敵,開班授徒,可說絕無僅有。前些時候他接受單德興訪談,我和他的高足周序樺在一旁作陪,兩人有問有答,高談闊論,處處機鋒,自然不在話下;在談到彼此的習武經驗時,兩人竟耍起擒拿術,張錯更示範單手纏絲的絕活,踢襠撇臂,大纏小纏,令人嘆為觀止。這樣的訪談也是我前所未見。此外,他從小受洗,是位天主教徒,熟悉教內經文,但自大學時代起即喜讀佛典,數十年來鑽研佛學,體會甚深,在性情上反而較為親近佛教,甚至因此在詩文中時露禪機。他有一首詩〈讀《圓覺經》有悟有不悟〉,在闡說色空名相之餘,詩中說話人最終仍不免對世間凡俗生活充滿眷戀,其中溫情,我讀後莞爾不已:

  我荷鋤自田間歸來,
  你仍紡紗織布,
  所有閒話皆是父老桑麻,
  在旁沉默無語的,
  是你一籃的針線,
  和我半卷的聊齋。

  無常世事,最後仍回歸陶淵明式的卑微夢想,可以看出張錯情感上恬靜而溫馨的一面。他雖然與若干高僧大德熟識,只不過至今仍堅守其天主教信仰,並未因此皈依三寶。在宗教經驗上能夠不拘一格,其實也不容易。

  這種不拘一格的現象也反映在他的學術興趣與志趣上。過去近二十年,張錯跨越文學本行,投入東西方跨文化研究,論利瑪竇入華,談西方的中國風(Chinoiserie),又兼及藝術史與物質文化研究,其學術視野日廣,文化關懷日深,道路既寬且遠。就藝術史與物質文化研究而言,他研究陶瓷、青銅、繪畫,甚至刀劍,過去十年間這方面的著述相當豐碩,成書已有六、七種之多。有關蓪草紙畫藝術的研究亦將於今年付梓。我在學術界的朋友中能通文學與其他姊妹藝術者大有人在,但像張錯這樣在學術研究上勇於分歧轉向,且能融會貫通者並不多見。卜大中在為《傷心菩薩》撰序時,譽張錯為文藝復興人,張錯顯然也以此自勵,在《中國風:貿易風動‧千帆東來》一書題為〈中國風動‧幡然醒悟〉的後記中,他也自稱「是一個文藝復興人,一個飄泊者,沒有家,四海為家,學術的歸宿亦如是」。疆界既破,藩籬形消於無,漂泊離散即是家,從此海闊天空,自由自在,創作如此,學術亦當如此。我研究離散,離散之為隱喻,正是好友張錯帶給我的啟發。

  去年十一月間,張錯在返回洛杉磯前夕,一個人跑到中央研究院來找我,說要去歷史文物陳列館參觀「縈青繚白:安陽隋唐墓瓷器特展」。我和單德興陪他到歷史語言研究所去,還特地請了策展的同仁導覽解說。這是一九三○年代史語所幾位前輩在河南安陽殷墟十五次考古發掘的墓葬珍品,原來一千四百年前的隋代已能燒製高溫白瓷。展品中有一組杯碗共八只,釉層薄透,潔白精緻,最為我所喜愛,簡直像極今天的文創產品。在一個多小時的參觀過程中,最有趣的是聽張錯與策展同仁之間的交談對話。行家言談,興奮之情,溢於言表,讓我深深體會到古典中國的物質文化研究還真的別有天地,難怪張錯會一頭栽進這個天地裡,上窮碧落下黃泉;用他自己的話說,就像在「茫茫人海漫步灘頭,低頭看著、踩著孤獨影子躑躅獨行,在一個大房子浩瀚學海裡浮沉閱讀寫作」,他自喻此為拾貝心情。這浩瀚學海顯然另有洞天,過去幾年他定期返回臺灣主持臺北醫學大學人文藝術中心的工作,廣邀作家、詩人、導演、藝術家等到中心演講、表演或展出,為學子與社會大眾打開一片天地。短短兩三年間,臺北醫學大學一躍而為臺灣所有醫學大學中最富人文與藝術氣息的高等學府,不僅為學校變換氣質,也為社會提供藝文服務,這是有目共睹的事。

  我與張錯認交時間不長,但我透過文字對他認識已有半個世紀,因此幾年前初次見面就如見故人。到了我們這種年齡,名繮利索應該已經沒有什麼影響,江湖無常,世事滄桑,他往來於洛杉磯與臺北之間,我則居留臺北,平時我們難得見面,見面則是無話不談。張錯有詩曰〈春夜無聲〉,約寫於三十年前,那時他已在南加大授業解惑十餘載。詩敘江湖險惡,「古劍逐漸為碧血所銹,∕落魄的仍是英雄」。再加上知己寥落,因此難免有盼望「知音的渴切」。這顯然是一首抒懷之作,在自勉自勵之餘,詩中說話人把心中的寂寞付託友誼:

  冷看一彎明月的冷冷昇起,
  並且遙寄幾句知心的說話,
  「每次短暫的交談,
  掩飾了我倆相投的氣質,
  無常的江湖,
  依然存著你提及的寂寞與懷鄉,
  好想好想在這麼一個夜裡,
  大家聚首。」

  張錯退休在即,江湖日遠,人情常在。陶詩云「心遠地自偏」,英雄卻也不必寂寞。重要的是,自此山林歲月,悠遊自在,再無拘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杜詩〈樂遊園歌〉也有聯曰:「數莖白髮那拋得,百罰深杯亦不辭。」我與張錯皆不貪杯,惟好友自當時相聚首,常作秉燭遊。



  張錯自1974年即在南加大任教,由東亞語言文化系與比較文學系合聘,至今年五月退休,杏壇四十三年,桃李無數,有始有終,甚至可說從一而終,在美國這麼一個連教育也徹底資本主義的社會也算是個異數。在他退休前夕,他在世界各地的高足希望能循學術界的慣例,編輯文集藉此對他表達敬意與謝意,因此分由在大陸的孫紹誼與在臺灣的周序樺函邀同門與師門好友共襄盛舉,臺北的書林出版有限公司也願意玉成此事,因緣和合,遂有《由文入藝:中西跨文化書寫—張錯教授榮退紀念文集》此書的出版。

  這本文集收論文十三篇,題材龐雜,關懷多元,真正做到跨文化與跨領域,正好與張錯畢生的學術志趣若合符節。論文依性質粗分為三輯。第一輯五篇,以張錯的創作、翻譯及現當代文學為主要討論對象;第二輯五篇,以漢西跨文化影響與古典文學研究為探討重點;第三輯三篇,屬於視覺文化與生態文學研究,議題與方法新穎,因此納為一輯。此外,單德興還特地為這本文集訪談張錯,訪談稿數經往復修訂,應該是目前所見對張錯最為完備與詳盡的訪談,對日後研究張錯的創作與學術很有幫助。我忝為張錯知交,勉力撰文側寫好友為文集補白,並略綴數語以誌文集之緣起與大致內容,深望這本文集在向張錯致敬與致謝之餘,也能嘉惠各地學界。是為序。
 
2017年3月30日
於中央研究院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4457311
  • 叢書系列:文學觀點
  • 規格:平裝 / 376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8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