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期刊論文寫作與發表:第一本針對華人學者投稿國際期刊的實務寫作專書

期刊論文寫作與發表:第一本針對華人學者投稿國際期刊的實務寫作專書

  • 定價:420
  • 優惠價:95399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37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國內第一位濕地國際期刊(SCI)副主編,第一本針對華人學者撰寫國際期刊的寫作方式、投稿、發表的武功秘笈,以過來人分享心路歷程,探討研究理論及寫作實務技巧,以及案例操作的know-how專業寶典。

  適用於學者撰寫國際期刊寫作時參考,並可用於研究所教授研究方法及期刊寫作之專業訓練教材。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方偉達


  現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SWS)亞洲委員會主席
  拉姆薩濕地公約科學技術審查委員會觀察員
  Wetlands(SCI期刊)副主編(Associate Editor)
  社團法人台灣濕地學會秘書長

  學歷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生態系統科學暨管理哲學博士
  美國哈佛大學景觀建築設計碩士
  美國亞歷桑那州立大學環境規劃碩士
  國立中興大學(臺北大學)地政學系法學士

  經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安全衛生中心主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中華大學觀光與會議展覽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中華大學休閒遊憩規劃與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東海大學景觀學系所客座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臺南大學生態旅遊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哈佛大學中華民國學生聯誼會會長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薦任科員
  臺北縣三重地政事務所課員

  考試
  80年高考土地行政人員及格
  88年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第一名(海岸濕地保護及復育學門)

  著作
  《期刊論文寫作與發表》、《休閒設施管理》、《生態旅遊》、《國際會議與會展產業概論》、《節慶觀光與民俗》、《圖解–如何舉辦會展活動SOP標準流程和案例分析》、《圖解–節慶觀光與民俗SOP標準流程和案例分析》、《濕地工程與科學》(譯作)(以上均為五南出版)、《城鄉:生態規劃、設計與批判》(六合)、《聽,濕地在唱歌:城市的生態復育手冊》(新自然主義)、《生態瞬間》(前衛)(新聞局金鼎獎)。

  榮譽
  Society of Wetland Scientists(SWS)領袖服務獎(2011 & 2017 President’s Service Award)、Wetlands(SCI期刊)年度最佳副主編獎(2015 Wilcox Award)、106年度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福特保育暨環保獎、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網站
  www.wei-ta.net/
 

目錄

自序
獻詞
楔子《扉頁詩》

第一篇 期刊論文寫作與發表基礎篇
第一章 為什麼要做研究?
第一節 研究的哲學
第二節 研究的價值
第三節 研究的邏輯
第四節 融合式推論
第二章 邏輯理論與實驗方法
第一節 科學研究範疇
第二節 邏輯理論研究
第三節 量化實驗研究
第三章 調查方法與觀察方法      
第一節 量化調查研究
第二節 質性觀察研究
第三節 詮釋結果

第二篇   期刊論文寫作與發表應用篇
第四章   論文規劃與管理
第一節 發表簡史
第二節 擬定命題
第三節 擬定架構
第四節 資料管理
第五章   實證型論文撰寫方法
第一節 關鍵要素
第二節 撰寫正文
第三節 撰寫標題和摘要
第四節 檢查格式和書目
第六章   非實證型論文撰寫方法
第一節 關鍵要素
第二節 言談分析
第三節 敘說分析
第四節 檢查謬誤
第五節 檢查格式和書目
第七章   期刊論文投稿分析
第一節 目標分析
第二節 投稿過程
第三節 審查程序
第八章   論文期刊評估與影響
第一節 期刊索引
第二節 期刊影響
第三節 數位典藏
第九章   學術名譽與研究倫理
第一節 學術剽竊
第二節 研究倫理
第十章 研究賦權與生涯經營
第一節 發表賦權
第二節 組織分享
第三節 自我成長

附錄 
參考文獻
 

自序
   
   「論文」是甚麼?「期刊論文」是甚麼?我們東方人從小的訓練,就沒有寫期刊論文這一回事。以現今的觀念來說,論文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工作者,在學術專論或學術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的文章。
     
  我對於論文的最初概念,來自於成書於三世紀的重要典籍《典論》中的〈論文〉。三國時代曹丕(西元187-226年)在《典論》中的〈論文〉向來受傳統文學研究者所重視,係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專論文學的批評文章。然而,《典論》中的〈論文〉的概念,和現在西方所稱的學術論文概念中,相距甚遠。唯一東方人在投稿西方國家所出版的國際期刊被退稿時,只能以曹丕的〈論文〉中的論述自我安慰。因為曹丕在〈論文〉上說:「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因為文人相輕嘛,所以我的期刊論文刊登不了;也許被退稿了,只能自我安慰一下,不是我的文章寫不好,只是因為學者之間互相輕視嘛!曹丕又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這又是一種文人皇帝在身為太子殿下時的一種自我期許,但是以現今的觀點來看,也太高估了文章的價值。
     
  如果我們將西元3世紀的東方觀點套用在期刊論文寫作與發表上,不能說觀念完全錯誤;但是投稿的過程中,以這種東方傳統思維建構在期刊投稿上,將會傷痕累累。首先,期刊論文不被接受,和「文人相輕」無關,因為現在很多期刊都是雙盲式匿名同儕審查(double-blind peer reviews),一位審查者,在期刊刊登之前,也不知道審查到誰的稿件。此外,被退稿的原因很多,可能是論文寫作不佳、邏輯論述有問題、統計方法錯誤、研究態度不嚴謹有關;此外,在西方科技一日千里之下,期刊論文的生命週期(life cycle)有限。人的壽命有期限,期刊論文的壽命也有期限,很多早期期刊的論述,已經由後期文章的理論所推翻。曹丕所說的「未若文章之無窮」是自我高估。

  英國哲人波普(Alexander Pope, 1688-1744)曾說:「自然和自然的法則隱藏在黑夜之中;上帝說,讓牛頓出世吧!於是一切豁然開朗」。但是波普沒有想到的是,由於科學的演進,17世紀牛頓(Isaac Newton, 1643-1727)撰寫《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之後,舊有科學革命產生的物理原理,也因為在20世紀愛因斯坦對於相對論理論的發現,推翻了牛頓系統中絕對的時間觀念,而有了革命性的科學理論變化。因為在西方學科中,喜歡談到科學之間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也就是新穎的論述會改變舊有的論述,在日新月異的時代考驗之下,很多研究結果即使在當代通過了檢驗,但是一旦理論過時了,就會遭到淘汰的命運。所以,沒有「文章之無窮」這回事。
     
  然而,傳統東方文化的陰影籠罩於古代中國人的思維之中。從西元3世紀到19世紀,中國用論文撰寫當作科舉考試的方式。隋煬帝在西元605年設下進士科取士,成為以後的科舉的濫觴。科舉制度延續了1300多年,甚至現行臺灣的公務人員考選制度,亦是從科舉制度演變而來。這個制度,需要「關起門來絞盡腦汁寫論文」。從明朝開始,科舉的考試內容陷入僵化的八股文,學者的思想被四書五經所束縛,導致官僚主義的陰魂壟罩全中國,讓中國的科學技術研究力量逐漸萎縮。這一套任官考選的制度,和西方文化中,通過理性學術思考撰寫期刊論文的方式,扞格不入。導致千年以下中國的科學思考模式,淪入更為黑暗的時代。當然,中國不是沒有科技。李約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所談的《中國的科學與文明》,即《中國科學技術史》,談到古代中國科學。我看了半天,還是覺得我們過去即使有科技(technology),而無科學(science);這些科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是,我認為科技即使囿於當代整體技術上的限制,在當時即使沒有進步發展的空間;但是科學的理論發展,依然有相當寬廣,可茲進步的論述空間。
     
  當然,中國古代搞科技的人,沒有建造科學理論,甚至推翻科學理論的雄心。這是我們文化中的,缺乏「科學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的精神。我們的革命,只知殺人流血的革命,不知科學進步的革命。談到革命,人人色變,但是卻不知道,「革命」就是「革心」,是在理論中進行最後的淬煉和啟迪。但是,最弔詭的觀念是,在西方,甚至在哈佛大學,謝平(Steven Shapin, 1943-)都說,西方沒有「科學革命」這回事。但是,這些學者崇尚的為“This idea must die! ”。也就是柏克曼(John Brockman, 1941-)編的書所談的:《這個觀念該淘汰了:頂尖專家們認為會妨礙科學發展的理論》(Shapin, 1998; Brockman, 2015)。
     
  所以,東方和西方,在論文寫作和學術研究的態度上,差異就很大。中國讀書人崇尚孔子(551-479 BC),四書五經都以孔子思想為依歸,所有的理論不能超過孔子,因為孔子的形象被皇權時代營造成為學術發展的終極目標。但是,當學生樊遲請問學稼,孔子說:「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孔子說:「吾不如老圃。」如果我們用這一套傳統重人文、輕實用的觀念,在近代學術頂尖的大學中進行教學,就不會設立農藝系和園藝系了。因為連孔子都覺得直接向農夫學習農稼和圃稼會比較好,大學生還需要向大學教授學習園藝和農藝的技藝嗎?孔子的學生子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第十一》。看起來中國人重視現實的安生樂命,崇古薄今,對於人類生命的起源,不感到興趣,也認為不重要。

  因此,古代中國沒有西方神學悠久的歷史,也沒有科學和神學爭辯的歷史過程。學者對於死後世界,也缺乏科學探索的興趣。從科學的理解來看,中國科學從孔子時代,就註定了保守的命運。但是:「梅花寒中開,學問苦中成」。我還是相信傳統中國老祖宗的俗諺,只是我採用疑古的「思索」,代替信史的「死背」。當每天我在黎明前就會起床,開始一天的思索工作。碰到現實生活中不懂的疑惑,還是會對歷史所留下來的教誨和書籍起疑心。這是傳統中國讀書人所不准的,因為起疑是一種禁忌,為傳統宗教、科舉制度,以及政治官場所不許的。這也是傳統中國文化中,最缺乏的科學精神。
     
  西元1716年數學家萊布尼茲(Gottfried Leibniz)寫了《論中國人的自然神學》,為東方思想的保守性進行翻案,對「子不語怪力亂神」解釋如下:「孔子不願解釋自己關於自然事物的神靈思想;他認為在天空、時令、山脈,以及其他無生命物的神靈當中,要崇敬的只是最高神、上帝、太極和理。但是他不相信民眾能夠將最高神,從自身感官所能接觸的事物中分離開來,所以他不想宣揚這種思想。」萊布尼茲指出,《論語》中的孔子很少談到天道,甚至敬鬼神而遠之,鮮明地表現了孔子的務實態度(秦家懿,1999)。
     
  但是西方經歷了宗教改革之後,對於保守教派抑制人類思惟方式,泯滅人類對於真理追求的作為,引起了有志之士的反感。隨著東方和西方交流越來越頻繁,有些傳教士寧可到東方這一塊神秘的沃土中來傳教,而不願意留在對於宗教意識逐漸淡薄的西方世界。法國耶穌會士德日進(Teilhard de Chardin, 1881-1955)在1947年寫下《遠東的精神貢獻》中說:「東西方相互靠近的問題已經被討論得那麼多,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據我看,結合是或早或晚要到來的,如果這種結合開始了,那麼它將按一種不同的方式進行,更像數條河流一起,沖向其中一條打開的缺口,穿過一道共同的屏障。」(德日進,2008)。 
     
  我們從德日進的論述中觀察,西方文化對於真理的辯證,是以科學為依歸。從17世紀開始,笛卡兒(René Descartes,1596-1650)對於現實世界「普遍懷疑」的主張,討論思考(心靈)和外在世界(物質)、人類靈魂、二元存在、空間占有的哲學關係。當然,這些討論自笛卡兒提出「我思故我在」,三百多年來在西方哲學界是治絲愈棼,到現在「心靈」和「物體」之二元對立關係,到底是唯物還是唯心,目前還是眾說紛紜,沒一個說得準。
     
  科學發現是追求宇宙真理的一種真知表現。在西方,撰寫論文就是進行科學研究之後,展現科學研究成果的發表。從東方學者研究的角度來看,處於東亞邊陲地帶的華人學者以英文撰寫發表論文,在研究發表中,以英文投稿的比例越來越高的情形來看,東西文化匯燦,將以更為開放的方法,將期刊論文以更為眾人所知的方式進行。在論文寫作方法,也將從學術祭壇上一步一步地走下階梯,進入俗世凡塵,以「文化脈絡」的角度,進行論文的發抒。因此,科學的進步,將納入全體人類的思想,不分東方和西方,並且以開放式期刊論文發表的形式,進行科學思維和真理的交流。
     
  本書《期刊論文寫作與發表》是因應華人學者在學術上發表的需要,探討期刊論文的個人寫作心路歷程。並且思索初步踏入學術界的新人,如何進行社會角色扮演和學術領域攻堅的一本敘事書(narrative book)。在東亞國家,從一位博士生的訓練,要通過期刊論文寫作與發表,斷定是否能夠獨立研究,藉以評斷是否能夠獲得博士學位;到博士畢業後,好不容易爭取成為教授門下的博士後研究員。當一位博士後研究員之後,還要申請大學助理教授的教職,也是藉由論文發表質和量的評斷;當助理教授要升等為副教授,到副教授要升等為教授的漫長過程中,期刊論文比重,在學術評鑑和升等評分上所占的比例極高。雖然,我們的文化不是西方文化,但是為了能夠達到和國際學者之間的交流,許多學科以英文為主,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但是,從期刊寫作的方式到投稿的過程,都是學術研究者淬礪奮發、夙夜匪懈的成長過程。這也是筆者願意賠上個人學術期刊論文的寫作時間,進行撰寫這一本《期刊論文寫作與發表》專書的原因,其目的是要探討學術論文發表的過程、方法和寫作方式,以過來人的心路歷程,提供給新進學者的參考。
     
  美國圖書館學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對於學術期刊的定義,認為期刊是:「定期或以宣告的周期出版,準備無限期發行的一種連續性出版品,通常出版周期短於一年。每期依據數字或日期順序編號發行,通常刊登獨立的論文、故事、和其他作品;至於一般新聞的報紙、議事錄、論文集、或機關團體的會議出版品都不屬於期刊的範圍。」然而,期刊論文的寫作方式,依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方法論不同,撰寫方式亦有差異。筆者運用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理學院進行教學、研究,輔導學生撰寫學位論文,在校外進行社會公益演講、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辦理環境教育活動,協助Marinus Otte總編輯主編Wetlands(SCI)期刊。在寫作SCI、SSCI期刊文章的空檔,利用2017年的寒假到春假期間,凌晨三、四點即起,振臂疾書進行《期刊論文寫作與發表》的撰寫工作。期間還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羅列的拉姆薩濕地公約總部,以拉姆薩公約科學技術審查委員會觀察員的名義,以第一位臺灣學者參與拉姆薩公約專家會議的名義,到瑞士日內瓦參加了拉姆薩公約為期一星期的第20屆科學技術審查會議(20th meeting of the STRP, Ramsar Convention)。在旅歐期間,筆者還是勤寫不輟,確定全書強調期刊論文寫作與發表的世界觀點,根本上應該確認「論文發表」是人類福祉(human welfare)的服務範疇(宋楚瑜,2014)。從論文撰寫上看來,指導知識,到建構知識,到解構知識,這些都是學問,但是「學問、學問」,要到豁然開朗的「大家知識」(grand knowledge),還有很長的一條路要走。
     
  本書在寫作中區分為《期刊論文寫作與發表》《基礎篇》和《應用篇》兩個篇章,第一篇命名為《期刊論文寫作與發表基礎篇》,包含了做研究的基礎知識,內容涵括了研究理論與研究方法,以自然科學研究、社會科學研究、質性研究、量化研究、信度和效度等章節進行梳理。在《期刊論文寫作與發表應用篇》方面,納入論文規劃與管理,以申請計畫、擬定命題、擬定架構、資料管理進行論文撰寫前備知識的分析。在撰寫方法中,以撰寫摘要、撰寫正文、撰寫結論、列出書目進行剖析,以期刊論文進行應用分析,例如市場分析、審查程序、投稿過程、審查回復、文章刊登進行說明。此外,為了推動研究倫理與學術名譽,以專章探討學術剽竊、研究倫理的專門議題。在最後一章中,以期刊論文全盤進行策劃與設計,通過研究生涯策劃與經營,以規劃團隊,談到發表賦權、組織分享、自我成長,進行學術生涯滾動式管理規劃,以求學者未來學術發展的展望。全書應用整合性的研究方法和論文撰寫的參考文獻,進行文字編排和內容撰寫,形成以圖解、表格和文字等視覺化呈現的教科書。
   
  《期刊論文寫作與發表》兼具闡釋理論觀念,建構實務know-how寫作技巧的優點,適用於學者撰寫國際期刊寫作時參考,並可用於研究所進行期刊寫作之專業訓練教材。本書力圖建構國內外研究論文的理論體系,以紮實的理論和實務基礎,進行邏輯論述分析;在實務進階運用階段,佐以案例操作及規劃練習。本書藉由嚴謹的專書及論文考據方法,融合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精神,將成果進行彙總,以提供行家斧正。
   
  自敘最後,總是想到祖先家訓。歷代祖先,縱有官居極品,貴為「帝王之師」,但是祖先遺訓,還是希望我們這些世代子孫,即使未能「在朝」貢獻所學,奉獻國家社稷;至少「在野」要當一位「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方氏族譜上記載著:「引錫希宏大,光朝肇本基。啟承時紹祖,忠孝世為師」。錫為中國古代以來印刷文物之重要工具,引錫是希望後代子孫讀書考試,執錫笏以諫明君,俾益良政治世,宏圖治國,以利澤天下。此一光宗耀祖之舉,需要依「風水、功德及讀書」方法,方可繼承祖先遺訓,俾世世代代教忠教孝,為「帝王師」,為「將帥師」,為「教授師」,為「世人師」。

方偉達   誌於 波多黎各2017.06.07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191621
  • 叢書系列:論文寫作
  • 規格:平裝 / 408頁 / 17 x 23 x 2.04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1世紀的人生難題,線上解憂價,單本88折,二本8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