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流沙刑【Netflix影集書衣版】

流沙刑【Netflix影集書衣版】

STÖRST AV ALLT

  • 定價:480
  • 優惠價:7336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Netflix首部瑞典原創影集,《邊橋迷案》編劇擔綱劇本,2019年4月全球上映!
  
  ★2016瑞典年度最佳犯罪小說!
  ★2017北歐玻璃鑰匙大獎得主!
  ★Netflix首部瑞典原創影集,《邊橋迷案》編劇擔綱劇本,2018年即將開拍製作!
  ★2016年瑞典最具話題性的犯罪小說,大膽革新了法庭驚悚的寫法!
  ★全球賣出26國版權!


  一個所謂穩定的社會,能坐視不平等發展到什麼樣的程度?
  瑪雅‧諾貝里身上有兩個面向,像流沙般沉靜移動著。
  問題在於,你相信她的哪一面?

  灰濛濛的空氣裡,散發著濃濃的煙硝味。除了我以外,所有人都中彈了。我所受到的,不過就是一塊瘀傷。

  教室裡,有六個人。他們可不是那種平時會聚在一起的好朋友。其中五個人是學生;然而,當天早上,他們可沒規規矩矩坐在座位上、專心聽老師講課。不,一點都不。他們的正常生活──沒錯,他們的人生即將被徹底毀滅,一切將無法挽回……

  他們到底是誰?為什麼會在那個特定的時間點,出現在那個房間裡?

  十八歲的少女瑪雅‧諾貝里,人緣甚佳的天之驕女,更是成績頂尖的資優生。卻被指控參與了這起屠殺,她的男友和閨密都喪生其中。九個月後,她站在法庭上,由律師陪伴在旁,輕聲誦讀著:直到法院判決有罪之前,任何人都是清白的……

名人推薦

  推理評論人 冬陽
  作家 張渝歌
  國際版權經紀人 譚光磊
  偵探書屋店長 譚端
  顫慄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序)

  作者用VR式的細節推進,帶領讀者穿梭法庭和「我」的回憶,層層還原出那場校園槍擊案、與其對映的瑞典社會縮影:原來人生的真相就像一次樂透,那會決定你成為贏家,或者成為階級底下的難民。——作家 張渝歌

  十八歲的瑪雅是人見人愛的好女孩,家境成績兼優,為何會成為一場校園槍擊案的唯一生還者, 還要上法庭受審?《流沙刑》以公聽會紀錄的形式,透過瑪雅年輕叛逆的口吻,娓娓述說她從一場錯誤的戀愛,捲入瑞典首富之子的家庭暴力,終至最後的命案悲劇。律師作家莫琳.派森.吉莉特以劇力萬鈞之筆,戳破了瑞典社會富裕祥和的表象,探討正義、法律和階級等議題,寫來舉重若輕,極富敘事魅力。——國際版權經紀人 譚光磊

國外媒體好評

  驚悚。 ——《時代》雜誌

  登峰造極的小說傑作。 ——《寇克斯評論》

  層次井然、直截了當的劇情鋪陳,承襲了露絲.倫德爾的傳統,習慣快節奏、大量曲折情節的美國讀者可能會受吸引或受挫。無論如何,吉莉特的小說令人難以忘懷,又予人身歷其境感。 ——《出版者週刊》

  《流沙刑》是一部以走味的室內遊戲為起點的小說……小說採取法院庭審的敘事結構,但明顯有著更宏觀的視野,點明了瑞典潛在的經濟危機與種族對立。 ——《紐約時報》書評

  ……令人驚豔不已的新小說……女主角在某些方面與《龍紋身的女孩》神似。她的故事,檢驗了西方富裕社會腐蝕人心的效果。書名《流沙刑》也暗示著一個將毫無警覺的人們吸入、吞噬、毀滅的世界。我們跟著敘事軸線,逐步了解瑪雅的律師是否能拯救她,以及她最後會不會入監服刑。吉莉特讓我們猜了好久,而結果也合乎我們料想。 ——《華盛頓郵報》

  《流沙刑》是一部犯罪動機小說,而非「誰是凶手」型的推理小說。瑪雅到底做了什麼——或者該說,她沒做什麼?派森.吉莉特藉由這位年輕女性,提出更廣泛的質疑,同時尋找答案。什麼是「真相」?什麼又是「正義」?一個保持穩定的社會,能坐視不平等發展到什麼樣的程度?——《當代世界文學》

  一本非凡的真正傑作……文筆精妙,字裡行間滿溢狂怒與張力,以精準銳利、強而有力的俚俗口語寫成,鮮有其他作者能出其右。 ——瑞典《今日新聞報》

  令人震驚……吉莉特高明地描繪出一道精細的敘事線,勾勒出一個性格難以捉摸、引發讀者好奇卻不盡然會喜歡的主角。 ——《書單》雜誌

  爐火純青的對話、無可抗拒的氣勢,呈現出一個無比真實的故事,活靈活現躍然紙上。 ——《書架自覺》評論

  構思巧妙、筆觸細膩。喜歡犯罪驚悚小說的讀者,絕對不可錯過這部傑作! ——《圖書館期刊》

  吉莉特的筆鋒,帶領我們踏上心理懸疑之旅。 ——《內在》雜誌

  《流沙刑》是一部對恐怖校園槍擊案多層次、扣人心弦的研究。充滿懸疑的庭審劇情,就是要挖掘出「真相」。這部心理懸疑小說令人想一睹為快。而書中對養尊處優青少年生活的檢視與描繪,尤其犀利、深刻。 ——《波士頓先驅報》

  想像一下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遭遇《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The Most Dangerous Place on Earth),你會對充滿深入視角、洗練尖銳的描繪筆法有著充分的理解,而這部小說就是《最危險的地方》想要達到的境界。吉莉特不只編織出一個無比尖銳、令人心悸的故事,甚至還精準、絕妙地處理了嚴重的社會與經濟問題,令我正襟危坐,將她筆下的段落一讀再讀。 ——《NAVI書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莫琳.派森.吉莉特 Malin Persson Giolito


  1969年出生於斯德哥爾摩,在瑞典的動物島 (Djursholm) 成長。她擁有烏普薩拉大學的法學學位,曾在北歐最大的律師事務所擔任律師,也曾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歐盟執委會擔任公職人員。現在她專職寫作;《流沙刑》是她已完成的四部小說之一,也是她第一部翻譯成英文的作品。吉莉特現與丈夫、三個女兒一同住在布魯塞爾。

譯者簡介

郭騰堅


  1986年出生於臺中市,臺灣大學英國文學學士,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翻譯學碩士,瑞典商務院認證譯者,現居斯德哥爾摩。譯有《永不拭淚三部曲》《我,跟自己拚了!》等書。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395496
  • 叢書系列:虛構
  • 規格:平裝 / 384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9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教室

丹尼斯倒在左邊那排長凳上。一如往常,他穿著印有廣告的T恤,大賣場撿來的廉價牛仔褲,腳上的運動鞋鞋帶還是鬆脫的。丹尼斯是烏干達人。他號稱自己十七歲,看起來卻活像個已經二十五歲的肥男。他修讀汽修班課程,住在索倫蒂納1一座專收他這種「未成年」難民的寄養家庭中心。薩米爾就倒在他的旁邊。我和薩米爾同班;他通過了學校舉行的國際經濟與社會科學特殊課程檢定,我們才成為同學。

班導師克利斯特,就倒在講桌旁;他自命不凡,總想要「讓世界變得更好」。他的咖啡杯早已從桌上滑落,咖啡滴在他的褲管上。艾曼達就坐在不到兩公尺遠的窗戶下方,身體靠著暖氣架。幾分鐘前, 她全身還是喀什米爾羊毛衣、白金鍊、涼鞋的打扮。她在我們接受堅信禮時收到的鑽石耳墜,仍然在初夏的陽光下閃閃發亮。但現在看到她,你可能會覺得她全身泥濘。我坐在教室正中央處的地板上。瑟巴斯欽,全瑞典頭號富豪克萊斯.法格曼的兒子,就倒在我膝前。

教室裡的這幾個人,很不協調。我們這些人通常不會一起混。或許會在計程車罷工時的捷運站月臺上,或是火車的餐廳車廂上遇到,但不會在教室裡。

一陣類似臭雞蛋的氣味飄過;灰濛濛的空氣裡,散發著濃濃的硝煙味。除了我以外,所有人都中彈了。我所受到的,不過就是一塊瘀傷。

案件代碼:B147 66審訊
地方檢察官 對瑪麗亞.諾貝里的起訴
開庭首週:星期一

1

第一次見到法院室內時,我覺得很失望。那次是我們班級旅行的訪程。我很清楚,瑞典法官不會是頭戴假鬈髮,身穿長袍的佝僂老頭;被告也不會是穿著橘色囚衣,嘴角噴著口沫,腳踝銬著腳鐐的瘋子。不過,我仍然很失望。那個地方,有點像社區醫院和會議中心的混合體。我們搭乘一輛散發出腳汗與泡泡糖味道的出租巴士,到達法院。被告滿頭都是頭皮屑,衣服皺巴巴,被指控逃漏稅。除了我們班(當然,還有克利斯特),旁聽席上只有其他四個人。但是那裡座位很少,克利斯特只能從外面的走廊多搬來一張椅子,才有位子坐。

會員評鑑

4
6人評分
|
6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
|
2018/02/05
  教室裡躺著以上六個人,只有一個人性命無虞,這個人就是十八歲的瑪雅。瑪雅家境優渥,成績名列前茅,但卻被指控參與這場屠殺,法院裡其他人的証詞及媒體的報導全都對瑪雅不利,真相究竟為何,只有瑪雅一個人知曉,我們只能跟著作者的文字,走入瑪雅的記憶裡,一步一步揭開這樁校園慘案的真實面貌。

  流沙刑一書裡提及了經濟、種族、愛情、親情各個不同的層面的問題,令人深思。作者的文字鮮明的刻劃出青少年的無助、恐懼與無奈,我們跟隨著瑪雅的自述,一步步看到社會各階層的生活場景,也看到社會大眾對於一個案件發生的旁觀者心態,現在,真相即將揭開,你準備好了嗎?
展開
user-img
4
|
2018/01/25

《流沙刑》越掙扎越深陷的絕望天堂


瑪雅是個生活在瑞典高級社區動物島(Djursholm)的高中女生,本該面對的是青春期變化、同儕認同、自我成長的種種問題,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她身為校園槍擊案倖存者的故事,更準確一點,是校園槍擊案共犯嫌疑人的故事。瑟巴斯欽是瑞典首富的兒子,他從小到大享受著被人注視與擁戴的光環,這樣有能力睥睨一切的天之驕子,愛上了瑪雅,讓瑪雅從原本僅只是「『平凡』上流社會子女」的身分,一下子躍升到眾人注視、那舉世唯一的位置--瑟巴斯欽的女友。


當兩個時值青春期的年輕孩子相遇,略帶叛逆與狂放的個性,在他們優異的家庭背景下,我們原該擔心的是他們原生家庭給予的優越感,造成他們與其他社會族群的摩擦,卻沒想到衝擊我們的,是首富在家中被害身亡、以及校園槍擊慘案這樣的慘劇。瑟巴斯欽在瑪雅的槍下結束了生命,除此之外,瑟巴斯欽的爸爸、還有班上的老師、同學、甚至瑪雅的好友艾曼達也死了,剩下瑪雅獨自面對將她視為「槍擊案叫唆主嫌」的指控,大家都想知道,那一天之前發生了什麼?事件當天的現場真相究竟是什麼?她是否應該為這一切負起全責?


故事透過幾個主線進行著,一條線是辯護律師桑德,企圖聚焦在「瑪雅並未參與策劃槍擊殺人,瑟巴斯欽情緒上的失控並不是瑪雅所造成,因此她同樣是此案的受害人」這個邏輯上,循序漸進在法庭上從外部視角來解讀案件的蛛絲馬跡。一條線是瑪雅從她與瑟巴斯欽戀情初始,細細回憶他們關係的變化,還有瑟巴斯欽逐漸崩潰的人生。還有一條線,則是穿插給予重要資訊,讓我們逐步理解在殺人與校園槍擊案發生前的種種細節。


《流沙刑》給我一種不太同於以往犯罪小說的體驗,弱化了瑞典犯罪小說常見的冷調色彩,情感的成分在這個故事裡特別濃,故事主述是從瑪雅的角度來進行,我卻無法控制地為瑟巴斯欽這個角色感到哀傷。父親克萊斯法格曼在事業與財富上的偉大成就,給予他「無可挑剔的魅力與權威」,進而導致他採取菁英主義對待自己的兩個孩子,瑟巴斯欽在哥哥盧卡斯優秀表現的對照下,被父親視為是家族的汙點,他卻沒有勇氣與能力反駁,只能日復一日地聽任父親鄙視催眠,並潛意識坐實這樣的評價。


當瑪雅與瑟巴斯欽分手時,家人的態度展現了兩個家庭的巨大差異,就是這種差異讓瑪雅最後能撐過那一切,瑟巴斯欽卻無可挽回地走上絕路。故事前半部瑟巴斯欽曾經出現的意氣風發,愈靠近才愈理解其中的孤獨悲涼。在父親冷漠而全面地忽視與放棄態度下,他不知道該向哪裡尋求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關愛,瑪雅是他的浮木,當他注意到自己深陷流沙的吞噬時,他恐懼地緊抓浮木不放,早已自顧不暇,根本無法關心瑪雅是否仍能牢牢攀住岸上的大樹,即時阻止兩人滅頂。


瑟巴斯欽面對中東裔同學薩米爾的挑釁與排斥態度,一來源自父親長久壓迫所產生的自卑感,在刺激下尋找釋放的出口,二來感受到瑪雅與薩米爾的特殊情愫,終於令他恐慌暴走。


故事至此將兩端連結在一起,校園霸凌與家庭霸凌隱隱互相對照,當社會開始較有意識關注校園罷凌的恐怖影響時,別忘了家人間的暴力更是殘酷,那種折磨不一定是生理上的,有時候心理上的施暴更為綿密而全面。原應給予源源不斷親情溫暖的關係,卻成了逃脫不了的惡夢,卑微乞求父愛的同時,還會因為父母的失望而不斷自責。無法破解的惡性循環,將在某個關鍵時刻一舉潰堤。


瑟巴斯欽與瑪雅,出身富裕,外貌出眾。因為現實條件的「完美」,他們無法讓外界理解自己的孤立與需要支援,而外界同樣忽視了他們的絕望。在外人看起來他們已經過著天堂般的生活,所有的求救訊號可能都像是青春期的無病呻吟,「你會沒事的/妳可以辦到的。快快振作起來,不要再像個孩子般地耍賴逃避了!」就算注意到他們的異樣,也不會體認到他們已在失控邊緣。到了最後,瑟巴斯欽早已無力自救,準備任由自己下沉,生存本能卻還是讓他一隻手拉著女友不放,我想他死前對瑪雅說的話,是他最後虛弱蒼白的愛和抱歉。


那樣絕望沈淪的過程,對於像瑪雅這樣十幾歲的少女來說,根本不可能有能力,將另外一個已經深陷流沙中的人救出。當救援者也跳下去時,兩個人最後只會一起抱著沉沒而已。他們最需要的,是來自外界堅定而穩固的支持與救援。這樣的救援體系,應該來自學校、應該來自社區、應該來自家庭。可惜的是在這個故事裡,我們看到這三方面全部都是失能的。即便「他們」表現得如此政治正確而體貼,卻因為每個人只專注在自己的生活當中,只用心在維持他們心中美好的自我形象,那些詢問、那些關懷,潛意識都建立在「不要煩擾到我」的需求上。因此他們兩個人感受到大人們、朋友們的無聲拒絕,於是不抱任何期待地配合演了一齣戲--「不需要你們幫忙,我們很好,謝謝。」最終,迎來了那樣的悲劇。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莫琳.派森.吉莉特援引自身律師執業的經歷,透過法庭審訊的節奏與方式,反覆挖掘主角回憶的真相與心中的真實想法,這種交錯著中性解讀與主觀判斷的敘事方式,建立起頗為真實有感的法庭戲場景。


而閱讀前我沒有預料到,在這麼沉重的校園槍擊案件中,還疊加了另外一個更沉重的移民與經濟問題,如果說社會貧富的經濟衝突,重擔卻落在青少年身上體現,那未免太過殘忍。作者一次又一次地扣問,藉由角色的嘴巴,說出她對移民問題、難民問題、社會貧富不均的經濟問題等種種社會現況的疑惑與批判,這個嘗試令人眼睛一亮。


種族與貧富的對立,在這樣一個校園槍擊案件中,作為背景式的存在,不著痕跡卻又舉足輕重,著實是對世人眼中高福利瑞典、進步祥和社會的批判與提醒。美好的形象底下有多少支撐正開始動搖?開放又包容接納的態度,究竟是漂亮的場面話還是真能身體力行?這些問題也許太過沈重,但是如果能透過驚悚的犯罪小說,將這些社會問題帶到讀者的面前,更能擴大其帶來的影響力並且引發讀者的思考,正視這些問題的後果與代價。


案件走到尾聲,五歲的蓮娜從未真正出現在故事情節中,卻持續在瑪雅心裡佔有重要地位。因為她是如此單純美好的存在,瑪雅自己與那樣的純真美好已永遠隔離。她也許曾經憂心,蓮娜的未來會跟我走上同一條道路嗎?在同樣的家庭環境下成長,能不能出現不同的結果呢?當故事的最後,結束在那個暖暖的眼淚與深深的擁抱時,我衷心祈禱我們能守護一個更好的世界,讓我們深愛的人,未來能天真快樂地生活在其中。


♬我歇斯底里的愛戀♬
展開
user-img
2
|
2017/11/19
校園槍擊題材不是很新穎,內容又是19分鐘,這讓我想起2008出版的那本[事發的19分鐘], 活下來的又是女主角,感覺有參考了別人的構想,法庭上又沒有精彩交鋒的描述, 章節串聯性不夠,結構零散了點,情節不緊湊,也沒張力。
展開
user-img
5
|
2017/10/28
《流沙刑》以一起校園槍擊案為開端,面對這樣的新聞,想必讀者都不陌生,尤其是慘案頻傳的美國;然而本書故事的地點是發生在全球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凶手是出自豪門的富家子弟,似乎顛覆了大家的刻板印象。而千夫所指的凶嫌更是一名十八年華的荳蔻少女,這樣的安排設計,更勾起讀者無窮的好奇心,是怎樣的緣由,讓正值前途一片光明的青少年會狠心犯下如此慘案?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流沙刑》主角—瑪雅‧諾貝里,是人人稱羨的「天之驕子」,是凶案現場教室裡唯一沒有受傷的人,因此被控涉嫌協助謀殺、教唆殺人及謀殺未遂罪等罪名,她是怎樣一個人?到底是什麼因素鑄成她犯下大錯?媒體八卦與讀者都未審先判,將關注重點放在她與凶手的關係,她到底會不會被判刑,亦或關多久;然而對於凶嫌為何會犯下如此慘案的背後原因,通常不會做深度報導,更不會進一步去研究這些無差別殺人案為什麼會發生,去思考社會出了什麼問題……。

除了命案現場唯一的生還者—瑪雅‧諾貝里外,另一主要凶手—瑟巴斯欽,是她的男友,也是全瑞典頭號富豪的兒子,他在事發前一晚槍殺了自己的父親,隔天又到學校犯下這起驚悚駭人的慘案。當媒體與社會大眾都將焦點放在女主角的審判上,究竟瑟巴斯欽的犯案動機只是受到瑪雅的指使,還是與瑪雅/其父親發生了爭執,心生怒意?那為什麼是這些人?種種啟人疑竇之處,都牽引著讀者的好奇心。透過作者剝洋蔥式的描述手法,逐步拼湊出整起事件的全貌,看完本書似乎可以找到一種答案:凶手在死之前活得可悲、孤獨、憂鬱、痛苦……,彷彿脫離現實生活般的行屍走肉,與周遭朋友情感交流上的困擾,看不到自我生命的價值,甚至懷疑自我存在的意義……,至此犯下無法挽回的大錯。

《流沙刑》作者最巧妙之處,除了有辯護律師與檢察官唇槍舌戰的法庭攻防外,更多篇幅著重於凶嫌-瑪雅的觀點與描述,透過她回憶式的自述,讀者慢慢勾勒出整起校園槍擊案發生的原由,她與凶手、其他被害者之間的關係也漸漸明朗,但是她所陳述的這一切都是真實可靠的嗎?法官會予以採信嗎?她會被無罪釋放嗎?

閱讀這類題材的小說,筆者所感興趣的通常不是故事最後的結局,那在作者心裡最初的設定早已下了定論。我所關心的是事件背後的社會因素,當然,事情發生在任何人身上,不管是被告凶嫌/被害者或其家屬,都會蒙上一層陰影,夾雜憤怒、悲傷與無奈等複雜情緒,久久無法釋懷,甚至一輩子無法走出陰霾,恨不得犯人被判死刑。可是,即使窮凶惡極之徒伏法了,社會就真正得到正義與幸福了嗎?背後所隱藏的社會問題還是沒有解決,類似的無差別殺人案件還是會接踵而至。我更想知道的是究竟這些凶手內心正在受著怎樣的痛苦煎熬,而讓他/她變成殺人不眨眼的壞蛋,是怎樣的因由讓他們得尋找一個自我毀滅與傷害他人的出口,以逃離目前身處的地獄?

在閱讀完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的犯罪小說《龍紋身的女孩》之後,讓我真正見識到即使像北歐這樣被評比為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仍充斥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社會問題與人性黑暗面。政策制度上、社會福利方面、人權教育與公平正義……,都是各國競相學習、企盼有朝一日能達成的理想目標。然而,在許多小說裡,卻一再閱讀到許多不堪,甚至殘忍至極的畫面與泯滅人性的橋段,這究竟只是現實的反面投射,抑或是不為人知的真實面呢?這絕對是一個值得思索的問題。

在《流沙刑》裡,辯護律師引用了傳播媒體對他的嫌疑犯當事人的攻擊,處處貼滿了受害者標籤,似乎顯示了作者對現實社會的細微洞察,亦充滿了諸多不滿與抱怨。在審判過程,關於證據、事發過程、因果關係、動機等等的論述,作者都展現了專業的法律知識;而在以唯一倖存者—瑪雅的敘述視角,將年輕人對世事不服氣的口吻,深陷愛情無助深淵,對成人虛偽、複雜世界的疑惑,刻畫得絲絲入扣,讀來完全沒有違和感。

除了司法正義的探討,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似乎也在引領讀者思考,面對社會上層出不窮的犯罪,政府與民眾該以怎樣的心態和做法,才能預防並遏止悲劇的一再發生。當新聞媒體上出現慘絕人寰、血腥殘酷的刑案時,每個人都迫切扮演著正義使者的角色,恨不得立即斬奸除惡,將凶嫌繩之以法;那麼,《流沙刑》裡的沉思與洞見,便是指引我們去思考這些社會問題的核心所在。

直到法院宣告判決,任何人都是清白的。 (p.12)

我們用來衡量社會正義的真正標準,真正能夠衡量社會品格的方式,在於我們如何對待那些貧窮、不受喜愛、遭到起訴、被定罪和被判處死刑的人,而不是如何對待那些有錢有勢、享有特權的富人、高官貴族們。這場審判不單只是探討主角—瑪雅的有罪與否,監禁九個月後面對審判,瑪雅回想當時教室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對於整起事件的想法,還有對於周遭人事物的看法,小說內容交織在法院審判、看守所生活以及與每個被害人之間的關係。讀者跟著敘事軸線,逐步探究瑪雅的律師是否能拯救她,她最後會不會被判刑入獄。當然結局其實並不難猜,而結果似乎也符乎讀者期待;但即使最後還了瑪雅一個公道,那些逝去的生命是不會回復的,留在她心底的陰霾是永遠無法抹滅的。

整部《流沙刑》小說採取法院審判的敘事結構,對於人物的刻畫描繪栩栩如生,對話也頗為到位;但作者明顯有著更宏觀的視野,巧妙地處理了瑞典的社會與經濟問題。觸及的青少年感情與同儕相處、教養衝突、情緒困擾等問題,及種族偏見、上流社會階級差異和移民對立問題……,都值得讀者省思。然而觀察這些人背後的成長因素,比觀察那些可怕的瘋狂屠殺行為來得迫切必須,那些行為所要付出的心理代價與社會成本,都讓人唏噓不已。

《流沙刑》是一部對恐怖校園槍擊案有著多層次、扣人心弦、逼真傳神的研究。讀者試圖從所有瑪雅提供的訊息中找出真相,然而卻只是引發出更多的問題,究竟什麼是「真相」?什麼又是「正義」?作者-莫琳.派森.吉莉特(Malin Persson Giolito)藉由書中人物為借鏡,讓家長、同儕和冷漠的社會都成了共犯幫兇,這是整本書中最驚悚之處。同時她提出更廣泛的質疑,對於那些養尊處優的青少年,我們的社會可以漠視到何種地步。這是一部構思巧妙、筆觸細膩,充滿懸疑的精彩小說,令人忍不住想一睹為快,推薦給喜愛北歐驚悚推理小說的夥伴。
展開
user-img
4
|
2017/10/21
校園槍擊事件再度發生!面對這樣的新聞標題我們很容易聯想起近年來慘案頻傳的美國,然而這本小說的舞台背景卻是在經濟高度發展、以中立包容著稱,被世界權威機構評斷為全球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之一-瑞典!故事的開篇章節即呈現出一幕驚悚駭人的場景,十八歲的少女瑪雅是教室中唯一沒有受傷的人,其餘所有人皆中彈倒臥在血泊,對於瑞典、尤其是高級住宅區的動物島來說,這樣血腥殘酷的犯罪在群眾和媒體之間掀起了驚滔駭浪,監禁九個月後面對審判,瑪雅被控涉嫌謀殺,教唆殺人,協助謀殺及謀殺未遂罪,然而教室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瑪雅真的有罪嗎?

如果要以書籍類型來劃分,本書屬於法庭推理題材的作品,讓個人覺得有意思的是雖然一開始就揭示了校園大屠殺的結局,卻需要沿著作者灑下的麵包屑才能逐步拼湊起事件全貌,重點不在於既定的事實,而是為什麼?小說說故事手法像是鏡頭運作與剪輯組接的概念,章節時序跳躍在現在與過去,而且是在法院庭審、看守所生活以及與每個被害者的關係之間,特別的是視角是以唯一倖存且涉嫌殺人的女主角為主,這不免讓人產生了困惑,她是可靠的敘事者嗎?在瑪雅陳述她的故事過程,觀看的讀者像極了法院陪審團的人們,被告到底是有罪還是無罪?隨著回憶的揭露和轉折,我們也被迫不斷地採取立場。

這類型的情節精彩的法庭攻防絕對的是看點,作者莫琳.派森.吉莉特身為多年律師的經歷讓內容不管是在法律知識或審判程序上都展現了專業的真實性,但作者卻是採特殊的被告者觀點冷眼旁觀著這一切,讀者試圖從所有訊息中找出答案和真相,然而發現的卻只是提出更多的問題,十八歲青少年的口吻顯得憤世嫉俗,辛辣的黑色諷刺和尖銳的社會批判卻也帶出了她對成人世界的疑惑,「直到法院宣告判決,任何人都是清白的。」是法治基本原則,然而面對聳動的新聞標題、八卦的議論挖掘,又有多少人是未審先判存有偏見及預設立場?這是小說中對媒體文化與從眾效應提出的第一個質疑。

其次更從角色身分類別的安排,繪製出潛藏在人人稱羨的政策體制底下嚴重的社會和經濟現象,例如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偏見和歧視的種族與階級差異,到青少年常見的藥物濫用、教養衝突、情緒困擾等問題,《流沙刑》的書名給予人好幾種不同的解讀想像,從暗示人物像流沙一樣有兩面變化充滿爭議與模糊空間,經常不知道讓人相信那一面,到愛情宛如病態、毒藥般令人致命卻依舊讓人深陷,還有就是面對困境孤獨無助、彷彿墜入深不見底無限黑暗的感受。

謀殺犯罪的包裝下生命價值的議題被放大侃侃而談,然而在青少年眼中這只不過是個充斥著虛偽、問號的複雜世界,就法庭小說而言節奏或許不快,但整部小說對於社會的幽微洞察、人物的刻畫描繪和文字的駕馭表達卻有著極富魅力的呈現。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