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時間之書:二十四節氣,與萬物作息同步的大地時間 【獨家限量隨書贈送「古典24節氣紙膠帶乙捲」】(隨機出貨)

時間之書:二十四節氣,與萬物作息同步的大地時間 【獨家限量隨書贈送「古典24節氣紙膠帶乙捲」】(隨機出貨)

  • 定價:380
  • 優惠價:934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2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生活步履混亂,
也許這就是你該看的一本書。

這是一部你可以按時逐月閱讀,
反覆讀上一年又一年的時間之書。

  「這是我最好看的一本書。」
  「我寫二十四節氣,就是在寫中國的『時間簡史』、『存在與時間』和古典中國人雕刻過的時光。」──余世存

  當代中國最富思想衝擊力、最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知識分子氣質的思想者之一

  讓我們離開鐘錶的機械時光,
  回到與萬物同步的大地時間,
  感受宇宙的節拍,與萬物共舞。


  古人把五天稱為「微」,把十五天稱為「著」,五天又稱為一「候」,十五天則是一「節氣」。觀微知著、觀候知節,向外,是對大自然變化觀察的經驗累積,向內,則是自我安身立命的參照,於是形成了節氣文化。

  本書對節氣時間的書寫立體而生動。除了從天文、農作,物候、養生,歷史、習俗、文學、詩歌等不同角度切入外,更大膽從《易經》的宏觀視野,探討先民在剝而復始、往復循環的大時間觀念下,所發展出來順天應時的人生智慧、人格體悟以及生活實踐。

  每個節氣所呈現的變與不變,均有太多豐富的意涵可供我們挖掘咀嚼,可以全方位的作為現代生活的參照與反思,因此,本書除了介紹中國古典時間概念之生活美學外,也重新探索節氣的現代意義。

  ★★目前全中國銷量超過300,000冊
  ★當當文化榜排名第一,好評率99.8%

  ●你被時間綁架了嗎?

  年終歲末,大自然正在休養生息,我們卻忙著年終拚業績。

  而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的二月,我們卻搶著趁春節休息。

  《非常道》暢銷作家余世存認為,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太快、太理性,年復一年地規劃、計算自己的生活目標,這是被現代都市生活理性綁架了。節氣時間可以提醒現代人注意生活節奏的一張一弛,注意生活,尤其是人生不僅需要理性,也需要情感,需要宣洩和抒懷。在余世存看來,二十四節氣是活的,它與現代生活密切關聯。然而,我們把時間紊亂當作一種進步,把超越時間當作文明的飛躍,這是片面的。任何生命都在演進中把握自己的時間,如果我們不把握自己的時間,就會被圈子的時間、網路時間、微信時間、社會時間給挾走了。

  ●知識分子比農民更需要節氣的智慧

  過去的中醫和士大夫們,其實都在節氣裡獲得了很多東西。他們可以從節氣的時光裡提升自己,改變生活方式。人是時間和空間的產物。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中,人的反應是不一樣的。君子依時而行,就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建立起堅實的基礎,而不受制於各種時事時間、圈子時間、技術時間。在人們的時間意識中,只有我們每個人的生物鐘立足的節氣等自然時間,才是最堅實的,也最有意義的。

  ●如果丟了時間,我們可以在鄉村重新把時間找回來

  前幾年余世存在大理生活過一段時間,他發現:極遠古的時間和極僻遠的空間有著微妙的聯繫。他說:「諸子百家裡的文化,在偏遠的農村有著生動的存在。我開始意識到自己是在天地之間了,一種大的時空之間。在鄉村,在空間的邊緣,我們的時間會被喚起。而在都市,也並非佔有了空間,它是一個時間的前沿地帶,反而容易把時間丟了。如果丟了時間,我們可以在鄉村重新把時間找回來,如果在鄉村生活一段時間,也許人們對時間的理解,會更不一樣。」

  ●時間之美,展現在節氣之中

  時間是人類對宇宙感覺的表達方式。節氣是關於時間的文化。

  二十四節氣既是生存方式,也是生活方式。重溫節氣不僅僅是追憶逝去的田園牧歌,更是溫故知新的尋根感悟之旅。唯有把個人還原到物換星移、時節變化的原態時間裡,才能真切感受到天地之大美。

  ●節氣不是文化化石,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隨著節氣時間從傳統背景裡走出來,參與我們當下的生活,我們會創造出更豐富多樣的生活。我們會用節氣時間來校正網絡時間、滑手機的時間、技術跟風時間、拜物拜金時髦時間、單位變異時間等等,我們會從日常生活的理性或物質生活理性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那種人性的、生命無限豐富可能性的東西,會在我們身上復甦。二○一六年,二十四節氣正式成為人類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但它的內涵將與時俱進,因為節氣時間是不可能脫離生活而獨立存在的。

  ●時間是有顏色、聲音、味道的

  時間也是有顏色的,比如春天的顏色是綠色的。時間也是有聲音的,春天的聲音是號角之聲,就是年輕人的聲音。時間也有味道,春天的味道是酸的,夏天是苦的,夏天代表年輕人,年輕人要能吃苦。秋天是辛辣的味道,冬天是鹹味。南方是苦的,所以南方人做菜要放糖;北方是鹹的,北方人吃酸菜很厲害。時間、空間有這麼多的含義供我們挖掘。所以在不同的時間,我們對自己的人格應該有所期許和要求。

  【裝幀設計】

  ●封面設計概念


  時間是人類對宇宙感覺的表達方式,節氣是關於時間的文化,而我們再將節氣收攏,歸納成四季。

  春天是賞花的季節,以色塊呈現繁花盛開的量感;夏天是多水的季節,用不規則線條傳遞雨與海的想像;秋天有滿滿的芒草;冬天則是白雪透出大地的冷冽。四個傾斜的色塊,為的是在一紙封面上勾勒出季節之間的流動與遞嬗。

  《時間之書》還採用了四種加工方式:打凸、立體局部光、燙金、燙白。

  每一道繁複且耗時的工序,既賦予四季不同的溫度與質地,也象徵我們的生活在這一點一滴推進的大地時間裡,積累出更豐富的意涵。

  ●全書首刷限定紙張

  ◆封面:威尼斯 02A/F
  極佳的挺度、細緻而有手感的質地以及溫潤柔美的紙色,是一款在視覺或觸感上皆優雅而大器,帶著濃厚人文氣息的美術紙。

  ◆扉頁:風之戀04/A
  在紙漿裡加入特殊纖維,與紙張原色交織出質感極佳的紙面,帶著優雅古典的藝術氣息。

  ◆內文:天堂鳥
  紙色自然白皙,鬆厚度佳,紙張觸感平順,特殊微量塗佈處理,彩色或灰階印刷皆可達完美效果。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余世存


  詩人、學者,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湖北隨州人,現居北京。做過中學教師、報社編輯、公務員、志願者。曾任《戰略與管理》執行主編、《科學時報》助理總編輯。主持過十年之久的「當代漢語貢獻獎」。當代最重要的思想者之一,被稱為「當代中國最富有思想衝擊力、最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知識分子氣質的思想者之一」。

  已出版的主要作品:
  《立人三部曲》、《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國話語》、
  《老子傳》、《人間世: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
  《家世》、《大時間:重新發現易經》、《東方聖典》(主編)。
 
 

目錄

〈自序〉行夏之時——關於二十四節氣


〈立春〉 天下雷行而育萬物   時間:國曆二月四日或五日
〈雨水〉 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  時間:國曆二月十八日、十九日或二十日
〈驚蟄〉 天地盈虛,與時消息  時間:國曆三月五日或六日
〈春分〉 君子以類族辨物    時間:國曆三月廿一日或廿二日
〈清明〉 君子以議德行     時間:國曆三月四日、五日或六日
〈穀雨〉 君子以同而異     時間:國曆四月十九日、二十日或廿一日


〈立夏〉 君子以輔相天地之宜  時間:國曆五月五日或六日
〈小滿〉 君子以飲食宴樂    時間:國曆五月二十日、廿一日或廿二日
〈芒種〉 君子以非禮勿履    時間:國曆六月五日、六日或七日
〈夏至〉 君子以自強不息    時間:國曆六月二十日、廿一日或廿二日
〈小暑〉 君子以正位凝命    時間:國曆七月七日或八日
〈大暑〉 君子以勞民勸相    時間:國曆七月廿二日、廿三日或廿四日


〈立秋〉 君子以作事謀始    時間:國曆八月七日、八日或九日
〈處暑〉 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時間:國曆八月廿二日、廿三日或廿四日
〈白露〉 君子以常習德教    時間:國曆九月七日、八日或九日
〈秋分〉 君子遁世無悶     時間:國曆九月廿二、廿三日或廿四日
〈寒露〉 君子以矯枉過正    時間:國曆十月八日或九日
〈霜降〉 君子以反身修德    時間:國曆十月廿三日或廿四


〈立冬〉 君子以儉德避難    時間:國曆十一月六日、七日或八日
〈小雪〉 君子以自昭明德    時間:國曆十一月廿一日、廿二日或廿三日
〈大雪〉 君子以寒江獨釣    時間:國曆十二月六日、七日或八日
〈冬至〉 君子以見天地之心   時間:國曆十二月廿一日、廿二日或廿三日
〈小寒〉 君子以經綸      時間:國曆一月五日、六日或七日
〈大寒〉 君子以修省      時間:國曆一月十九日、二十日或廿一日

〈附錄〉廿四節氣農諺及氣象諺語

 
 
 

自序

行夏之時——關於二十四節氣


  借助於技術的加持,人類知識正在大規模地下移。孔子沒注意到技術、文明平臺演進的意義,他的「唯上智下愚不移」看似有理,其實則誤。在權力獨大之前,知識也曾散布於人類每一個個體那裡,由其自信自覺地發明、發現,「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即言此象;後來,權力絕地天通,民眾既不能看天,也無在大地上自由遷徙行走的權利,知識由權威發布,萬眾只有深入學習的義務了。

  關於節氣、天文曆法等的知識也是這樣為權力、少數人壟斷。無論是在鄉村還是城市,知道時間,懂得天時、農時、子時、午時及其意義的人並不多。直到民國年間,「教育部中央觀象臺」還要每年制訂曆書。到了一九八〇年代,掛曆、檯曆等市場化力量打破了權力的壟斷。今天,每個人都知道如何問時、調時、定時了。

  我們的知識史帶來的負面作用至今沒有得到有效的清理,對很多現象、習俗、知識,我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其有而不知其萬有。節氣,這一傳統中國最廣為人知的生活和文明現象,不僅民眾日用而不知,就是才子學者也少有知道其功能意義。今天的人們在0和1組成的移動互聯網上已經往而難返,收視而無知無識,很少有人深入到時和空組成的座標上認清自己的位置,更少有人去辨析時和空各種切己的意義。

  時空並非均勻。一旦時分兩儀四象,如春夏秋冬,我們必然知道自己在春天生發、走出戶外,在冬天宅藏,在秋天收斂,在夏天成長。儘管聖賢對時間有著平等心,在「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能以等身布施,但朝乾夕惕仍有分別。王陽明甚至發現了時間與世界的關聯:「人一日間,古今世界都經過一番,只是人不見耳。夜氣清明時,無視無聽,無思無作,淡然平懷,就是羲皇世界。平旦時神清氣朗,雍雍穆穆,就是堯舜世界。日中以前,禮儀交會,氣象秩然,就是三代世界。日中以後,神氣漸昏,往來雜擾,就是春秋戰國世界。漸漸昏夜,萬物寢息,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盡的世界。」

  在傳統社會那樣一個以農立國的時代,時間遠非生長、收藏那樣簡單,更非王公貴族、精英大人、遊手好閒者那樣「優遊卒歲」。先民在勞作中,漸漸明白時間的重要,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傳統農民沒有時間觀念,尤其沒有現代的時間意識,但他們不僅隨著四季的歌喉作息,而且分辨得出一年中七十二種以上的物候遷移。「我看見好的雨落在秧田裡,我就讚美,看見石頭無知無識,我就默默流淚。」這樣的詩不是農民的。農民對自然、鳥獸蟲魚有著天然的一體緣分感,如東風、溫風、涼風、天寒地凍、雷電虹霓;如草木、群島、桃樹、桐樹、桑樹、菊花、苦菜;如鴻雁、燕子、喜鵲、野雞、老虎、豺狼、寒號鳥、布穀鳥、伯勞鳥、反舌鳥、蒼鷹、螢火蟲、蟋蟀、螳螂、蠶、鹿、蟬等等,農民是其中的一員。

  農民明白粗放與精細勞動之間的區別,明白農作物有收成多少之別,播種也並非簡單地栽下,而分選種、育種和栽種等步驟。農民中國的意義在今天仍難完全為人理解,中國農民參與生成了對人類農業影響極為深遠的水稻土。一百畝小麥可以承載的人口是多少呢?二十五人左右。一百畝玉米可以承載的人口大概是五十人,一百畝水稻可以承載的人口則是兩百人左右。在農民這個職業上,中國(包括東亞)農民做到了極致。一個英國農學家在十九世紀初寫的調查報告中認為,東方農民對土地的利用達到藝術級,一英畝土地可以養活比在英國多六倍的人口,套種、燃料、食物利用、施肥迴圈、土壤保護,都非常了不起……所有這些,與農民對時間的認知精細有關係。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文明的獨特貢獻。農民借助於節氣,將一年定格到耕種、施肥、灌溉、收割等農作物生長,收藏的循環體系之中,將時間和生產、生活定格到人與天道相印相應乃至合一的狀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君子以向晦入宴息」,生產、生活有時,人生社會有節,人身人性有氣,節氣不僅自成時間座標,也演化成氣節,提醒人生百年,需要有精神,有守有為。孔子像農民那樣觀察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他為此引申:「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可以說,中國源遠流長的精神氣節,源頭正是時間中的節氣。從節氣到氣節,仍是今天人們生存的重要問題:我們是否把握了時間的節氣?我們是否把握了人生的節點?是否在回望來路時無愧於自己守住了天地人生的氣節?如果誠實地面對自己,我們應該承認,我們跟天地自然隔絕了,當代人為社會、技術一類的事物裹挾,對生物世界、天時地利等失去了感覺,幾乎無知於道法自然的本質,從而也失去了先人那樣的精神,更不用說氣節了。

  但在傳統社會,人們對天地時空的感受是細膩的。時間從農民那裡轉移,抽象昇華,為聖賢才士深究研思,既是獲得人生社會幸福的源泉,也是獲得意義的泉源。時間有得時、順時、逆時、失時之別,人需要順時、得時,也可以逆時而動,但不能失時。先哲們一旦理解了時間的多維類型,他們對時間的認知不免帶有強烈的感情,讀先哲書,處處可見他們對天人相印的感歎:「豫之時義大矣哉!」「隨之時義大矣哉!」「遁之時義大矣哉!」這就是順時。「革之時大矣哉!」「解之時大矣哉!」「頤之時大矣哉!」這就是得時。人們的時間感出現了紊亂,社會的時間意識發生了混亂,聖賢或帝王們就會改元、改年號,以調時定時,統一思想意識。而在這所有的時間種類裡,跟天地自然合拍的時間最宜於人。今天的城裡人雖然作息無節制規律,但他們到鄉野休整一兩天,其生物時鐘即調回自然時間,重獲時間的節律和精氣神。自然,歷代的詩人學者都在節氣裡吟詩作賦,他們以天地節氣豐富了漢語的表達空間,也以漢語印證了天地節氣的真實不虛和不可思議。

  一個太陽週期若分為春夏秋冬四象,一年就有四象時空,如分成八卦八節,一年就有八種時空,我們能夠理解,太極生分得越細,每一時空的功能就越具體,意義就越明確。這也是二十四節氣不僅與農民有關,也與城裡人有關,更與精英大人有關的原因。在二十四維時間裡,每一維時間都對其中的生命和人提出了要求。一個人瞭解太陽到了南半球再北返回來,就知道此時北半球的生命一陽來復,不能任意妄為,才能「出入無疾」;一個人若能深入體悟這一時空的邏輯,就明白天地之心的深長意味。而我們如果瞭解到雨水來臨,就知道農民和生物界不僅「遇雨則吉」,而且都在思患預防。我們瞭解到大暑期間河水、井水渾濁,天熱防暑,需要有人有公益心,此一時空要義不僅在於消夏和獲得降溫納涼防暑一類的物資,更在於提高公共認同,「勞民勸相」。二十四節氣時間,每一時間都是人的行動指南,冬至來臨,君子以見天地之心;雨水來臨,君子以思患預防;大暑來臨,君子以勞民勸相。

  我當初寫節氣由一開始的「不明覺厲」到後來逐漸明白時空意義,經歷了對歷史敘事、審美敘事乃至良善敘事的溫習。節氣不僅跟農民、農有關,不僅跟養生有關,也跟我們每個人對生命、自然、人生、宇宙的感受、認知有關。普通人只有瞭解節氣的諸多含意,才能理解天人關係,才能提醒自己在人生百年中的地位。在小寒節氣時需要有經綸意識,在大寒節氣時需要修省自己,在立秋時需要有謀畫意識,在秋分時要理解遁世無悶……古人把五天稱為微,把十五天稱為著,又把五天稱為一候,十五天則是一節氣,見微知著,跟觀候知節一樣,是先民立身處世的生活,也是他們安身立命的參照。

  我意識到,時空的本質一直在那裡,只不過,歷史故事也好,詩人的才思也好,只是從各方面來說明它們,來強化它們。有些時空的本質仍需要我們不斷地溫故知新。在寫作這篇小文時,重讀書稿,發現仍有若干材料沒有加入。如六月芒種節氣,時間要求人們以非禮勿履,我對此的解釋過於直硬,其實如果附會農村人生活,當讓人驚歎其中的巧合。芒種節氣裡農作物成熟了,一些見鄰起意的人,尤其是那些不勞想獲的二流子們,經過麥田時,會低頭假裝倒一下鞋子裡的渣土,實則順手偷幾把麥子。因此,正派人經過別人家的農田,都不會低頭整理鞋子,以免引起誤會,這就是「非禮勿履」了。這樣的現象,今人固然可以理解成傳統農村社會的短缺所致,但是,經過瓜果農田,今人順手牽羊的行為並不少。西哲奧古斯丁少年時就偷過鄰居家的梨,奧古斯丁沒有放過自己,他一生思考的起點即是這一事件,他的結論不是現象層面的非禮勿履,而是深刻地檢討人的罪性。可見,時間給予人們豐富的意義,由古今中外的歷史和現實組成的意義仍在不斷地生成之中。

  在事物成熟的時間裡展示了人性的原罪,這樣的現象在我們的文化中也可思可考。例如,「氣人有,笑人無」、「見不得別人好」、「圍堵某個經濟起飛的國家」等等。本書裡收錄了中國人「至於八月有凶」、「南征吉」的說法,都是夏秋之際作物成熟引來鄰人鄰村鄰國的覬覦,例如鄭國軍隊到天子眼皮底下搶割周天子糧食的事件。事實上,人與時間的關係確實可以觀察人的性情道理,也可以看出一人、一個族群的狀態。真正有操守氣節的態度是:「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

  作為「聖之時者」,孔子深刻地理解到時間之於國家、社會的重要性,他在回答為邦之道時就說過:「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夏時指的是夏朝曆法,也就是陰陽合曆的農曆。夏時的重要,在於它見萬物之生以為四時之始,孔子自己的話是:「吾得夏時而悅者,以為謂夏小正之屬,蓋取其時之正與其令之善也。」意思是說節氣時間不僅正確,它對人間、人身、人生的規定性也是善意的。有些王朝不以夏時為準,而從十一月、甚至十月為時間起點,「時間開始了」,事實上不僅擾亂了天時、農時,也使人暈頭轉向,失時而失去人生的座標。孔子看到了,正確地調時、定時,能夠使天下欽若昊天,因為時各有憲。每一維度的時間都有其憲法,有其至高無上的規定性。在全球化時代,孔子的「行夏之時」一說,就是採用西曆時間,享用各國產品,保留中國元素,懷抱人類情懷。

  遺憾的是,如前所述,關於節氣一類的知識曾經為少數人所壟斷,包括巫師、王室、日者、傳天數者、欽天監、占天象者、各種卜日卜時的先生們等等,他們在下傳時是否無私,他們是否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一個問題。知識在一步步下移,但至今文明社會仍未實現藏富於民、分權於眾、生慧於人。就像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在《存在與時間》一書中闡明的,必須破除主體性思維和科技時空觀,人才能真正成為「時間性」的。海氏為此預告了現代人的異化:「人的存在是時間性的,而時間又因人的感覺而發生改變,從這個意義上說,相對論是多麼浪漫,然而它又是殘酷的……既然可以通過感覺改變時間軸,那麼欺騙自己、欺騙別人、欺騙世界也就沒什麼不可能的了。」

  這也是我極為看重本書的原因。蔡友平先生曾告訴我,對他們釀酒人來說,採集藥草釀酒雖然重要,但時間才是最重要的參數,只有時間到了,酒才能盪氣迴腸。在這方面,節氣堪稱中國文明的智慧,是中國人千百年來實證的「存在與時間」。在知識下移到每一個人身上的時代,回到節氣或時間本身,有利於人們反觀自身的氣節或精氣神,有利於自我的生長,有利於人們在時間的長河或時間的幽暗中打撈更多的成果。知識大規模下移也產生了一個問題,是使得每一個人都感受到了知識的壓力和誘惑,人們迷失其中,但回到時間或節氣應是在知識海洋中漂移的可靠座標。像曾經的農民一樣,去感受時間和生命的輪轉循環;像詩人那樣,去欣賞「時間的玫瑰」,去收穫「時間即糧食」:「年輕人,你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我在渺無人跡的山谷,不受污染,聽從一隻鳥的教導,採花釀蜜,作成我的詩歌。美的口糧、精神的祭品,就像一些自由的野花,孤獨生長,凋落。我在內心裡等待日出,像老人的初戀……」

  海德格曾引用過荷爾德林(Johann Christian Friedrich Hölderin)的名言:「生命充滿了勞績,但還要詩意地棲居在這塊土地上。」在對時間的感受方面,中國傳統文化確實有過天人相印、自然與人心相合的美好經驗。去感受吧,去參悟吧,去歌哭吧:「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至於楚臣去境,漢妾辭宮……塞客衣單,孀閨淚盡;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

  知識的富有、智力的優越在節氣面前無足稱道,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得面對自身。釋迦牟尼有歎:「善哉善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未證得。」

  這是信言的語!

二○一六年八月廿三日寫於北京
 

詳細資料

  • ISBN:0010775667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7 x 22 x 1.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春分

◆◆◆

日期:國曆三月廿一日或廿二日。
太陽位置:黃經零度。
意義: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代表春天已過了一半。
特徵:這一天,白天黑夜一樣長(太陽直射赤道,南北半球的日照時間一樣長)。過了春分,太陽直射點會往北半球移動,白天一天比一天長,而夜晚一天比一天短。
物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此節氣期間草木生長萌芽,陽氣盛,人體的腺體及血液都處於旺盛期)。
節氣活動:豎蛋。
俗諺:春分春分,日瞑對半分。

◆◆◆

在哲人的觀念裡,任何一種事物還原到極點,都能還原到時間、空間這一形式上來。因此,中國人將「春秋」這一時序當作時空、當作歷史、當作審判,「萬物聚散都在春秋當中」。例如,孔子開創的寫史傳統就稱為「春秋筆法」1,即人間行跡得與春秋這一時空大道相連,違背者被稱為不道、無道之人,而時空自有新的演進形式使大道歸來,或替天行道。德國啟蒙思想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則認為,時空是「先天直覺形式」。因此,我們一般談論的觀念、現象都可還原至時空,而時空則能夠相互說明。

黃道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天球相交的大圓,在地球人看來,這個大圓是太陽一年運行的軌道,不同的季節,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都不一樣。當太陽抵達黃道三百六十度(也是零度)位置時,對地球來說,太陽光正好直射在地球的赤道位置。這一天在每年的三月廿或廿一日,全球絕大部分地區晝夜等長,而在北極點與南極點附近,則可以觀測到「太陽整日在地平線上轉圈」的特殊現象。在這以後,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北極附近開始極晝,範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結束,極夜開始,範圍漸大。這一天或這個節氣,中國人稱為「春分」。

春分日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南北半球晝夜相等。春分,古人又稱為「日中」、「日夜分」或「仲春之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而《明史.歷一》云:「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