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跨界思考操練手冊:從個人探索到解決問題,7步驟找出你的優勢,讓跨界經驗發揮最大效應

跨界思考操練手冊:從個人探索到解決問題,7步驟找出你的優勢,讓跨界經驗發揮最大效應

  • 定價:350
  • 優惠價:7245
  • 優惠期限:2024年05月20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跨界,是打造斜槓人生、開啟多元身分的關鍵;
是尋找創意、實現創新的根據!

▌第一本旨在「實踐」的跨界思考操練手冊 ▌

跨界思考力研究室主持人.華人500大企管講師 陳永隆博士
寫給個人和企業的最佳跨界指南!

  ●全書48張完整圖解,一步步帶你跨出慣性思維●
  另附「個人探索實踐表」╳「跨界思考操練表」,讓你即刻實踐!

  跨界的重要性我們都懂,但要怎樣才算是真正的「跨界」?
  不是換過幾個不同產業的工作就叫「跨界背景」!
  不是到不同學院修課就叫「跨界學習」!
  不是集合幾個不同學科的專家就是「跨界研究」!

  ────真正搞懂「跨界」,才能讓跨界經驗發揮最大效應!

  一本書就是一場跨界思考實踐!

  跨領域的實踐者與研究者、連續12年榮獲《管理雜誌》「華人500大企管講師」的陳永隆博士,從多年的教學與實務中,研發出一套完整而有效的跨界思考方法,不用被動等待機會或靈感降臨,跟著書中的7大步驟,你將能夠找出自己的優勢,讓跨界經驗發揮最大效應。

  書中一步步帶領讀者利用「九宮格法」、「SWOT分析法」「優勢轉型矩陣」檢視個人特質與優勢,找出未來發展方向;並以「緊急─重要矩陣」、「五個為什麼」鎖定當前最重要的課題,再利用「心智圖」、「六頂思考帽」、「彩虹思考法」、「6D思維工具」拓展思考範疇,套入跨界思考的三大模型──「Cross模型」、「Inter模型」、「X模型」,收斂、聚焦至具體的行動方案。

  跨界將不再只是一種模糊的概念,而是有方法、有步驟可依循的腦力操練。不管個人或企業、團體,都能夠運用跨界思考分析現況,發現新點子、新知識,迸發巨大能量!

  7大步驟,
  發現跨界的可能性────

  STEP 1 定錨──探索自己、盤點自己
  STEP 2 轉型──第二專長、優勢跨界
  STEP 3 跨界──釐清思維、混搭應用
  STEP 4 散聚──發散聯想、收斂聚焦
  STEP 5 模型──跨界模型、跨界創新
  STEP 6 思行──進階應用、思行合一
  STEP 7 無界──跨界極致、原是無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永隆


  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博士。跨界思考力研究室主持人,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國家文官學院特約講師。

  是一位橫跨工程、資訊與管理的跨領域實踐者與研究者,1994年獲得中國工程師學會工程論文獎;後來轉戰資訊界,出版超過24本電腦著作;當全球進入知識經濟之際,持續投入知識管理、協同創新、組織學習、雲端運算、社交網路。曾經擔任超過20家企業和政府單位知識管理諮詢顧問,包括裕隆日產汽車、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工研院航太技術發展中心、量測技術發展中心、台灣電力公司、中央健保局、台北市國稅局等。並以《解開KM成功密碼》,獲得經濟部「金書獎」。

  2000年起,在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開設「跨界思考力」相關課程,並研發模型、工具與表單。在台灣、中國、東南亞華人企業開設「跨界思考工作坊」,班次超過百餘班,人數超過數千人,產業橫跨金融保險、生物科技、化學化工、營造業、汽車業、時尚產業、科技產業等。也曾受邀至資策會、工研院、科學園區訓練中心、台灣證券交易所、中華汽車、鴻海精密工業、英業達集團、億光電子等企業演說。連續12年獲選《管理雜誌》華人500大企管講師,2010年「中國知識管理人物」。

  另著有《知識價值鏈》、《知識管理──價值創新與開放分享》,以及有聲書《知識價值鏈》、《滾動能力N次方》系列演講。

  電子信箱:ylctaiwan@gmail.com
  Line、微信:gogospeaker
  Facebook粉絲專頁:陳永隆博士的6D思維

王錚

  大學、碩士、博士先後就讀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南開大學商學院、中國科學院。現在在大學從事教學和博士後研究工作,兼任知識管理期刊編輯。

  本科學習的是圖書館學專業,興趣愛好與專業方向跨越文藝、公益、經濟、管理與科技。曾在聯想集團總部擔任知識管理工程師,參與聯想全球新興市場知識管理工作。時時穿越於知識管理理論界與實踐界,期望用資訊與知識管理搭建起學術界和工業界的橋梁。

  博士論文《面向企業創新的開放知識管理模式》獲中科院圖書館優秀論文。已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

  電子信箱:libranger1203@gmail.com
  微信:libranger
 

目錄

前言
關於本書

序章 破除迷思──了解跨界的本質與內涵
/不是換過幾個不同產業的工作就叫跨界背景
/不是到不同學院修課就叫跨界學習
/不是邀集幾個不同學科的專家就是跨界研究
/什麼是跨界思考?

第1章 定錨──探索自己、盤點自己
▌如何探索自己,為自己貼標籤?
/利用九宮格為自己貼標籤
/SWOT分析法
▌善用APP,做簡易的自我性格分析
/DISC人格分析
/九型人格分析
/多元智能測驗
▌為自己畫一張人生夢想策略地圖
/畫一張人生夢想策略地圖
/為了實現夢想,我的承諾
▌完成你的第一張個人商業模式圖
/個人職涯規畫的商業模式圖
/在實踐夢想的路上,善用管理學工具

第2章 轉型──第二專長、優勢跨界
▌如何設定自己的第二專長?
/從I型人到T型人,再到π型人
/根據優勢與趨勢挑選第二專長
▌利用優勢轉型矩陣設定自己的轉型策略
/優勢轉型檢視表
▌檢視一位資深職場人的優勢轉型路徑
▌如何運用九宮格盤點專業,找出轉型方向?

第3章 跨界──釐清思維、混搭應用
▌診斷你的跨界潛力
/跨界潛力自我檢視表
▌釐清邏輯思考、創新思考與跨界思考
/從延長線談起
/跨界思考的特徵
▌利用跨界思考,發現問題的創新解決方案

第4章 散聚──發散聯想、收斂聚焦
▌從關連思考、發散思考到收斂思考
▌利用發散思考工具,看見跨界的影子
/九宮格法
/心智圖法
/六頂思考帽
〈專欄〉讓思考更全面的新工具
/彩虹思考法
/6D思維工具箱
▌利用收斂思考工具,發現跨界的機會
/檢核表法
/奔馳法
▌如何尋找跨界思考的起點?
▌如何自由地進行跨界發散思考?
▌如何有系統地進行跨界收斂思考?

第5章 模型──跨界模型、跨界創新
▌如何以Cross模型發現創新解決方案?
▌如何以Inter模型發現創新解決方案?
▌如何以X模型發現創新解決方案?

第6章 思行──進階應用、思行合一
▌跨界思考總框架
▌展開地圖,開始跨界之旅
/第1站 目標:是否有問題要解決?
/第2站 起點:決定跨界思考的刺激點
/第3站 跨界聯想:從輸入到輸出
/第4站 跨界思考核心模型
/第5站 跨界收斂:從輸出到發現
/第6站 行動方案
▌如何讓跨界思考力與行動力合而為一?
/別讓模型限制了你的思考
▌跨界思考案例一:創新篇
▌跨界思考案例二:變革篇
〈專欄〉幫助你鎖定問題的邏輯思考工具
/步驟1 寫出需要解決的問題
/步驟2 利用「重要─緊急矩陣」鎖定問題
/步驟3 用「五個為什麼」深入分析問題
▌跨界思考案例三:研發篇
/從需求面發現問題
/從技術面解決問題

第7章 無界──跨界極致、原是無界
▌開放知識時代,思考力決定你的競爭力
/學會跨界思考,翻轉知識金字塔
/養成跨界思考的習慣,享受跨界思考的魔力
▌如何不用跨界思考模型,也能有跨界發現?
/繩結的啟發/透明膠帶與時間管理

附錄1 個人探索實踐表
附錄2 跨界思考操練表
 

前言

  你想過,在發散思考的路上,也可以很邏輯、很有系統嗎?

  你想過,在收斂思考的路上,也可以很創新、很跳躍嗎?

  《跨界思考的技術》將讓你重新釐清,原來,我們可以善用邏輯思考來分析問題、尋找真因,接著,用創新思考來激發靈感、廣納異見,最後,再用本書提供的跨界思考模型與技巧來發現超乎預期的答案,找出更突破、更創新的解決方法。

  2003 年,正值我第一本知識管理的書《知識價值鏈》出版之際,回想到1999 年投入新經濟時,英特爾(Intel)主席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一個網際網路虔誠信徒,四處傳揚著:「五年內,全世界將沒有任何網路公司,因為屆時所有公司都是網路公司。」我反問自己:「會不會五年後、十年後,也不會再談知識管理,因為所有資訊知識都唾手可得,所有管理技巧也都透明易學,開放平台將讓有價值的知識無所不在,到那時候,知識工作者的差異化競爭力會是什麼?」

  其實我心中已經浮出兩個關鍵字:「悟」和「跨」。

  「悟」,是領悟力。在網路開放、知識透明的年代,同一個課堂、同一個老師、同一本書、同一個網站,你學到的,對方也學得到,即使有時間差,較晚學習的人,只要用心,仍有機會比早學習的人學到更多。差別就在於你的悟性。有悟性的人,會發現別人發現不到的知識或道理,悟出屬於自己獨特的智慧。

  「跨」,則是跨領域。在網路無國界、組織無邊界、知識獲得無時差的年代,知識唾手可得,當越來越多免費、有價知識可以輕鬆獲得並自主學習,誰具備跨界連結、跨界思考、跨界創新的學習能力,誰就有更大的機會在浩瀚的知識大海中,引爆出有別於過去專精知識時代的高門檻差異化知識。

  「悟」和「跨」,像數學的充分必要條件,悟者,易跨;跨者,易悟。

  這本書將跨界思考的定義、應用到實踐,分成七個主要單元。我們會先從本質與內涵,釐清「跨界」的迷思,讓讀者正視跨界的關鍵,不是表面的跨,而是連結(Connect)、鏈接(Link),到環環相扣的緊密鏈接(Interlink)。書中也會提供一系列實用、易用的模型、工具與表單,供讀者逐步由淺入深地練習,感受跨界思考的魅力。

  本書有觀念、有工具、有模型、有練習、有表單、有指引、有案例,以學術角度來看,這本書有很多地方都值得繼續展開成為學術研究論文的主題;以實務角度來看,這本書每一個觀點與模型都經過學校、企業、團體或個人的實際演練或應用,結果證明不僅可行,也產生了具體的跨界思考與跨界創新的力量。

  這本書結合了老陳和小王兩位跨海峽、跨世代博士的專業合作,我們兩人因知識管理而結緣,因專家採訪而進一步認識與合作。書中大部分篇幅是小王的筆觸,卻流露出更多老陳的思想與研究實踐成果,而且很多地方在小王的思想添加後,有了畫龍點睛的效果。思想中的話語,是筆觸的源頭;筆觸下的文字,是思想的呈現。在老陳和小王交互校稿過程中,我們已將思想、文字融為一體,就像跨界的最高境界一樣,思想、文字,已經無界,也無區別出自何人。

  跨界思考,是將邏輯思考與創新思考交錯、混搭並合而為一的融合力。
  跨界思考,是在無關中發現有關,無用中發現有用的探索力。
  跨界思考,是在沒有為什麼中發現為什麼,沒有道理中發現道理的洞悉力。
  跨界思考,往往會挖出埋藏在你內心多年,卻忘了如何吶喊的聲音。

  達文西說:「複雜的極致,是簡單。」希望讀者在讀完這本書之後,可以發現:原來,跨界的極致,其實是無界。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372679
  • 叢書系列:人生顧問
  • 規格:平裝 / 176頁 / 17 x 22 x 0.88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書籍延伸內容

書展活動

 

內容連載

關於本書
 
這是一本教你認識跨界思考、建立跨界思考模式,並且應用跨界思考的書。
 
這並不是一本教科書,本書的主要旨趣不在於呈現理論、演繹、分析和說教,但是我們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力求嚴謹地引用最新實踐及研究成果,力求在學術性和科普性之間實現跨界。
 
這也不僅是一本工具書,本書的終極目標也不在於僅提供具體的模型或做法,而是希望提供一種新的思考模式和一套符合未來學習與思考趨勢的心法,但是我們同樣力求思行合一、學做一體,因此我們在書中提供了大量案例、工具和資源,力求在理論性和實踐性之間實現跨界。
 
這本書適用於個人,也適用於企業和各類機構與團隊。拿起這本書的你,既可能是統領千軍的大企業主,也可能是單槍匹馬的創客、專業人士或自由工作者;既可能是學富五車的資深專家,也可能是求知若渴的新人,無論你的身分是什麼都沒有關係,因為我們知道,在未來,組織與組織之間、組織與個人之間、老人與新人之間、大眾與專家之間的邊界將逐漸被跨越。
 
這本書的內容涉及了思考方式、認知模式、學習方法、資訊管理、知識管理、企業管理、教育教學、交流溝通、生涯規畫、心靈成長等諸多領域,但何必糾結於這本書到底屬於哪一門學科,我們要的就是打破專業細分的高牆、打破固見與自我設限,我們玩的就是跨界!
 
本書序章的核心是本質與內涵,在這個章節中,我們首先破除你對跨界的迷思——不是換過幾個不同產業的工作就叫跨界背景,不是到不同學院修課就叫跨界學習,不是組團幾個不同學科的專家就是跨界研究。跨界,需要摒棄那些表面工夫,從「心」開始,需要打破有用無用的界限、打破有關無關的界限、打破是非成敗的界限、打破對錯得失的界限。
 
第一章和第二章,我們會教你透過跨界思考,盤點個人優勢,接軌未來趨勢,從個人做起,從心做起,發現人生新的可能性。
 
第三章到第五章的核心是模型與演練,我們將教你搭建與演練跨界思考的模型,陪伴和推動你從「跨界思考」走向「跨界實踐」,最終實現「跨界解決問題」。我們提供了一系列實用、易用的模型與工具,包括跨界思考總框架和子模型、發散思考工具、收斂思考工具、跨界聯想術、跨界收斂術,還有行動方案及問題解決工具等。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破關人生,I'm in!職場「破」力養成指南,電子書/有聲書/影音課程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