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與孩子,談心:26堂與孩子的溝通課

與孩子,談心:26堂與孩子的溝通課

  • 定價:350
  • 優惠價:7244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沒有人生來就會當父母,
想要了解孩子,
就必須重新認識自己
讓我們一起重回孩提時代,
找回愛的能力,
身為父母不再只是一種責任,
更是一種享受
享受與孩子攜手共度的每一步旅程……

  這是一本獻給新世代父母的教養書,
  最符合人性且最實用的親子溝通方式,
  送給每一個孩子,也送給曾是孩子的每一位大人。

  親子教養這門功課上,父母要做的事情
  不只在「覺察」孩子的思考行為是否得當,
  更不在「如何整治」孩子,
  而是身為父母,怎麼「站穩自己的腳步」。
  理解孩子表面行為背後的困境與目的,
  才能「對症下藥」,找到對孩子及家庭最好的溝通法。

本書特色

  ◎引領父母聽、懂孩子的心情

  當孩子表現不能盡如人意時,與其花力氣「找原因」,還不如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及需求」,才能更柔軟地貼近孩子的心。

  ◎借鏡實例,協助讀者更立體、清楚了解狀況
  針對一些常見的問題,作者會以親身經歷,介紹具體的作法與技巧,協助父母們清楚了解狀況及技巧運用。

  ◎讀通這本書,面對孩子問題不再暴走
  作者藉由自己學習心理諮商,後來更擔任諮商師的歷程及經驗,分享父母如何角色交換到孩子的位置,理解孩子的脈絡,讀通內容,面對孩子問題不再暴走。

專業推薦

  天才領袖親子教育集團執行長-王宏哲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親子教育家-李崇建
  2016TEDxTaipei講者-余懷瑾
  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周慕姿
  「心理師媽媽的內心戲」作者-洪美鈴
  資深輔導教師/諮商心理師-陳鴻彬
  台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楊俐容
  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

  (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邱淳孝


  為《情緒勒索》所屬心曦團隊諮商心理師,中崙諮商中心、楊孟達身心科診所兼任兼任心理師,曾經擔任成德國中、陽明高中專輔教師,及台大心輔中心、開平餐飲學校、喬治商職、天使心……等輔導員,現為失戀花園作者。

  曾接受家族治療(若水學堂)、完形治療、心理劇、阿德勒、李侖存在主義無結構團體治療等訓練,專長家庭治療、親子教養、存在主義無結構團體、性別議題、同志議題及自我成長、情緒困擾。並應邀以「家族治療及阿德勒取向——應用於親子教養(情緒困擾、提升自主等)」為題,舉辦演講活動。
 
 

目錄

【推薦序】一起努力,看到自己與孩子的「夠好」∕周慕姿 
【自序】再陪伴孩子的路上,也陪伴著我自己     

Chapter 1  親子這條路,你準備好跟孩子「共學」嗎?
01  父母先走出來,孩子才有希望
02  讓孩子成為父母的鏡子及導師
03  學習用孩子的角度去看、去聽、去感受

Chapter 2  你真正「聽懂」孩子的心情嗎?
04  孩子種種行為目的,只為了克服自卑感
05  辨識孩子常見四種不良行為的背後目的
06  從依附關係中,建立親子間的安全感
07  摸清孩子天生氣質,找「對」方法帶孩子
08  如何培養孩子的勇氣,提昇自我價值
09  如何建立規矩及界線,培養孩子責任感
10  提高孩子挫折容忍度,從困境中學習成長
11  了解情緒的引發及運作,才能跟孩子好好溝通
12  如何幫忙孩子管理情緒

Chapter 3  破解孩子狀況,教養之路不卡關
13  總是長不大的「巨嬰型」孩子
14  自我要求完美的「玻璃老鷹型」孩子
15  手機不離身,「網路成癮」的孩子
16  總是哭不停的「分離焦慮」孩子
17  老是愛吵架的「手足競爭」孩子
18  關閉心房,拒絕跟父母溝通的孩子
19  過度管教容易教出「以暴制暴」的孩子

Chapter 4  因為孩子,才學會當父母
20  從分離課題,認清父母與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
21  父母照顧孩子時,請先照料自己的內在小孩
22  父母的關係是合作,不是仇敵
23  找回父母自己的名字,才能對孩子「放手」
24  重新檢驗父母的人生,做自己的主人
25  如何運用父母的幽默感與創造性,化解危機
26  請父母累積與孩子的珍貴時刻 
 

推薦序

一起努力,看到自己與孩子的「夠好」


  這個年代,當父母是很辛苦的

  有一次,我到附近的公園運動時,看到了一個畫面:

  一個三歲大的孩子,在公園的椅子上站著,他不停哭叫,兩手張開,朝向站在她對面的媽媽,大哭著說:「抱抱、抱抱,媽媽抱抱!」站在對面的媽媽,看起來非常生氣,撥開他的手,很大聲的說:「不要!你哭什麼哭!做錯事還哭!你給我閉嘴!」

  小孩聽到媽媽這麼說,哭叫得更加大聲,不停地說:「媽媽,我要抱抱,媽媽!」然後,他張著手,一直要著媽媽的擁抱。

  小孩的哭喊,以及媽媽生氣而痛苦的臉,令我印象深刻,事隔多年,仍然清楚地在我的腦海裡。

  如何讓孩子不要哭鬧?如何更理解孩子?還有,在孩子失控時,我們要如何不失控,才不會變成糟糕的父母?

  這或許,是許多父母面對教養孩子的困難。

  在我們這個年代,當父母是很辛苦的。

  以前的年代,不特別強調如何教養孩子,也沒有太多親職教養的知識;上一代的父母,用吼叫、用處罰、用權威,很多時候,就可以讓孩子閉嘴聽話,達到父母的目的。

  不過,這種權威管教的結果,造成了許多孩子的傷痕。這些孩子長大成人,決定不想讓小孩重複自己的苦痛,因此不願意再用同樣的方式管教自己的小孩;同時,各種親子教養知識觸手可及,於是,我們不嫌資訊少,而是資訊太多。

  要當一個好父母似乎要做到很多事:要體貼孩子的心情,但是又要幫孩子建立規矩、責任感、判斷力……身為父母,突然變得很不容易。

  好似,到處都有各種資訊,提醒我們:「你可能是不夠好的父母」。

  淳孝的這本書,體貼了這樣的父母的心情。

  面對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解法

  《與孩子,談心:26堂與孩子的溝通課》,書中的主軸是親子教養,對於許多理論、實務方法都相當嫻熟的淳孝,用溫暖而清楚的文字,說明關於父母親職教養的基礎概念,並分享許多簡單可執行的教養方法。雖然書中使用大量的理論做為立基,但在淳孝清楚地說明中,使得這些理論不再艱澀難懂,而讓人覺得容易理解與靠近。

  更重要的是:淳孝除了說明親職教養的理論與方法外,也不停提醒父母在重視親子教養的同時,更需要照顧與理解自己的情緒。唯有能夠理解、尊重與接納自己的情緒,面對孩子的情緒與困難時,我們才能有更多的理解與接納,也才有機會做到尊重與包容。

  畢竟,能理解到自己的困難,允許自己犯錯、不完美的父母,也才有能力去理解與包容孩子的困難,並且能夠允許孩子有犯錯或發脾氣的空間。

  身為父母,我們能允許自己有時「不夠好」,也才能相信自己「夠好」;那時,我們也才有能力,看到孩子的「夠好」。

  淳孝一直是我個人非常欣賞的心理師,他的才華、努力與面對孩子的柔軟,在這本書中展現無遺。《與孩子,談心:26堂與孩子的溝通課》,涵蓋了面對孩子不同階段的父母,可能會遇到的教養問題與困難,並且提供許多可執行的解法。因此這本書,可說是一本有關親子教養的實用工具書。

  誠摯推薦這本書,給每位,想更了解自己與孩子的父母。
 
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周慕姿

自序

在陪伴孩子的路上,也陪伴著我自己


  小時候的孤獨印象

  在我的記憶中,我的父母非常的忙碌,印象中,幾乎都是低著頭在工作。而在我身邊的,幾乎都是那些照顧我的不同「阿姨」的身影。

  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阿姨,對我很好。但在我那個小小的心靈裡,可以清楚知道,阿姨「只是」來照顧我的:他們買東西給我吃、接我上下學,但不會跟我聊聊在學校發生什麼事,或者太在意我的開心或難過。

  那時的我,非常孤單,但我並不知道。

  印象中有一次颱風夜,我在爸媽的房間裡自己跟自己玩耍,我的媽媽打電話給我,並問我:「你自己一個人在家,會不會害怕?」我一派輕鬆地說:「不會啊。」而心裡想的是:「我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人的,有什麼好害怕的?」

  但當我回答後,電話另一頭傳來的,卻是一陣沉默。現在長大回想起來,或許那時媽媽,也懊惱且自責著那個不能陪伴我的自己,但卻無話可說。

  小時候的我,常被說「好乖」,我不懂那個「乖」是什麼?只是覺得,對這個世界沒有抱持著太多的期待。而我也時常感覺到「孤獨」,因為我不知道我的爸媽,他們會不會一直都在。而我那寂寞的心,又可以被誰理解?

  大學的心理諮商,「練習」找回感覺

  這樣孤單且寂寞的我,長大之後,跟身邊人的互動及關係總是「淡淡」的。大家基本上不會太討厭我,也會覺得我很好相處,但是要靠近我多一點點時,就好像碰到了一個透明的薄膜,無法再接近了。

  我曾經因為這種關係,而感覺到苦惱。因為我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夠跟別人更靠近。

  因為在我的經驗中,幾乎沒有被好好靠近的經驗。

  在我念了心理諮商之後,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做復健的病人,開始「練習」找回我的感覺,找回自己跟其他人建立關係的方式。我開始「練習」去靠近我身邊的人,開始「練習」跟別人講心事,「練習」去表達感覺、去哭、去笑、去生氣。慢慢地,我感覺自己,一點一滴地,活了過來。

  而這樣子的一個寂寞的「我」,在我姐姐的小孩出生之後,在我第一次變成了「舅舅」的時候,有些事情開始變得不太一樣……。

  變成「舅舅」,感受被需要的關係

  我印象很深刻,有一次我跟我外甥的互動:那時外甥大概兩歲左右,我正從我的老家台南吃完最後一頓晚飯,準備搭車回台北。

  當時我姐姐與姐夫幾乎全天候地待在孩子身邊,孩子還沒有太多「分離」的經驗。所以當我告知外甥,我要回台北的時候。孩子原本開心的神情,突然變得好難過、好難過。接著從抽泣變成了大哭。一邊哭著,一邊喊著:「舅舅…。」雖然話講得很不清楚,但我完全可以感受到,孩子希望我可以留下來陪他的渴望。

  孩子的眼淚好像滴在我的心上,一方面讓我看得好心疼,但也因為那如此真誠、直接的眼淚,讓我感受到我從來沒有感受過的:「原來我對一個孩子而言,竟然可以如此重要。」

  而這種被在意的感覺,讓我那片原本麻痺、乾涸的心土,開始有了溫度,開始流動、活化了起來。

  從那次的經驗之後,我發現跟孩子相處時,我感覺到孩子總會提醒我很多那些我早已遺忘許久的事:

  他們提醒我慢下來,去看看天空的雲、地上的螞蟻;他們提醒我,可以不用害怕別人的眼光,只因為聽到一首喜歡的歌,就開始隨意地扭動身體,隨著音樂舞蹈;他們提醒我,可以毫不保留地表達在那個當下最完整的情緒,可以因為現在肚子餓或難過,而用撼動天地的力氣大哭,但又在下一秒鐘,因為有人的照顧與陪伴,發自內心地笑著。

  他們好自由。看著他們,也懷念著在我身上,曾經有過的這些自由。

  研究所的系統化理論,更理解孩子的心

  在跟外甥開始慢慢培養感情的同一時間,我也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跟著曾端真老師學習阿德勒心理學。曾端真老師透過理論,以及跟小孫女互動時的故事,教我們:「用孩子的眼、孩子的耳、孩子的心,去認識孩子的世界。」怎麼樣打從心底地去尊重並欣賞一個生命,讓一個孩子可以自主、自律、自由,同時能擁有挺得住挫折且面對困難的勇氣。

  再接下來幾年,我讓自己在國小、國中、高中、高職、大學等,不同年齡層的學校、場域工作與學習。我喜歡聽孩子說話,也喜歡聽父母說話。

  我跟著趙文滔老師學習家族治療好幾年的經驗,幫助我更能夠去看見,一個家庭,如何影響孩子,又如何被孩子影響著。讓我能夠用一個更「系統、全面」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狀況。

  我也跟著曹中瑋老師學習完形治療,增進我對情緒的敏感度;而心理劇的訓練,也讓我可以更自在地從父母/老師的位置,角色交換到孩子的位置,去理解孩子的脈絡。

  帶著這些經驗,當我回到跟孩子的互動,我常常能體會到,自己對孩子的進退應對是很得心應手的。我深刻地體會到阿德勒所說的:「一個有行為問題的孩子,背後其實是個缺乏愛、充滿挫折、缺乏練習的孩子。」

  學習欣賞孩子最真實的部分

  更重要的是,我認為我能夠跟孩子處得好,常常是因為,我能看見孩子的脆弱、孩子的需要,且總是能夠欣賞孩子最真實的部分。記得有一次我看見旁邊有兩個孩子在拌嘴,我自然地脫口而出說:「他們吵架的樣子真是可愛啊!」我常常在孩子難過、或生氣、或任性的時候,欣賞起他們自由的樣子。這份欣賞讓我不會過度地承擔孩子的情緒責任,也能夠很快地知道,我該怎麼跟孩子接觸、幫忙孩子。

  長期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有一個感觸是,我在陪伴著孩子,試著去理解孩子、聽懂孩子時,其實「我」才是被孩子陪伴到的那一個人。他們是我的鏡子,是我人生的導師。

  當我看見他們對我總是能夠真誠的流淚、生氣、耍賴,讓我感覺我是被他們信賴的;當我對他們的態度有一點點的不同,他們會馬上回饋給我,讓我知道我做對了;當我真的好好地去聽懂他們心裡面的話的時候,我也感覺,自己小時候那個「孤獨」的自己,好像也有一點點被了解。

  而我,也在這條陪伴著孩子的路上,陪伴著我自己。

  從四大面向切入,把教養力氣花在正確方向

  所以,我寫下這本書,是希望能夠將我跟孩子互動時,那些快樂、自在的經驗,那些影響我至深的觀念,那些好用的小技巧,能夠有系統性地分享給身為父母的你。

  我把書分為四大部分,分別為:

  一、建構心態的「親子這條路,你準備好跟孩子『共學』嗎?」在一開始之前,將教養孩子的心態先建立,並聊聊可以用怎麼樣的立場與心情閱讀這本書。

  二、觀念打底的「你真正『聽懂』孩子的心情嗎?」透過一些理論的說明,以及跟孩子互動時的一些大原則。依循這些大觀念,就像是在森林裡拿著指南針一樣,在親子教養的路上,不致於失去方向。

  三、針對孩子問題去做探討的「破解孩子狀況,教養之路不卡關」,裡面會介紹一些教養孩子的具體作法與技巧。同時,也會穿針引線地引用第二章節的大觀念,讓父母可以前後呼應與對照。

  四、回到父母的自我理解與自我照顧之「因為孩子,才學會當父母」。

  在本書中,我會舉出許多故事與案例,協助讀者對於該主題有更立體、清楚的了解。而本書所有案例內容、人名,都是經過大幅編造,或是重新創作,如果雷同,是因為這些故事正發生在許多家庭的身上,許多人都跟你一樣有同樣的困擾。

  此外,我也會佐以許多理論說明。

  或許理論對有些讀者而言會比較生硬一些,但對我而言,學習親子教養不只要有對人性的關懷與理解,更需要心理學實證研究的支持。而在本書裡所寫下的內容,也是我親身使用過覺得有幫助的,才願意下筆分享給大家。

  我希望透過這本書,不僅能夠在父母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稍微省一點力,把力氣用在正確的方向上。更重要的是,希望各位父母也能跟我一起「享受」當父母、陪伴孩子的感覺。

  你會發現,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那些辛苦與不容易,最終都會苦盡甘來,成為在父母心中纍纍的果實。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576581
  • 叢書系列:好讀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Chapter 2  你真正「聽懂」孩子的心情嗎?

08  如何培養孩子的勇氣,提昇自我價值

你覺得你的孩子缺乏自信、無法肯定自己嗎?要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呢?以及面對未來挫折的勇氣呢?我歸納出下面四個方向:與孩子建立「合作」關係、用正確的方式鼓勵、貼近事實的平實回饋、讓孩子從「外在肯定」轉為「自我肯定」。
 
四大方向,培養孩子擁有承擔挫折的勇氣及自信心

我從事心理諮商工作這幾年來,發覺人一生中所追求的,不外乎是兩件事情:「歸屬感」、「價值感」。

而我認為,自我價值是一個人的「根本」,因為:

人生不可能沒有困境,而擁有自我價值感的孩子,才擁有承擔挫折的資本,擁有面對困境與挑戰的勇氣與基石。

阿德勒心理學說:「問題最大的孩子,往往是最挫折的孩子。」孩子會用一些令我們匪夷所思、摸不著頭緒的方式來面對問題,保護與維持自己的優越感,往往是因為他沒有面對挫敗的勇氣。

如果要讓孩子以「正向、積極」的發展模式來克服自卑感,而不是採用問題行為,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提昇孩子的自信。用阿德勒心理學的語言來說,就是要「培養孩子的『勇氣』。」

但是要如何培養孩子的勇氣呢?我歸納出下面四個方向:與孩子建立「合作」關係、用正確的方式鼓勵、貼近事實的平實回饋、讓孩子從「外在肯定」轉為「自我肯定」。

與孩子建立「合作」關係

培養勇氣的先決條件,是必須要先跟孩子建立起合作關係。

「合作關係」是什麼意思?孩子從一出生,就必須學習與母親建立起合作關係:孩子需要透過他的嘴巴、手,來尋找媽媽乳頭的位置,孩子也需要施適當的力,才能夠喝到奶水。

我記得有一次,三歲的外甥說他要「按電梯的按鈕」,但是他身高不夠,所以要我幫忙。那時候我就抱起他的身體,讓他按下那個按鈕。當我們完成這項任務的時候,我們雙方都很開心。

而這就是一種合作關係。

再長大一點,父母會需要開始跟孩子對話、規範孩子、跟孩子連結、讓孩子感覺到媽媽的關注與理解,而這種一來一往的對話都可以算是一種合作關係。

簡單來說,合作關係的意思就是,父母跟孩子雙方要能夠感覺到彼此是有「連結」的、彼此是關心的,最直白的方式就是要讓孩子能感受到「我們是同一陣營的」,我們是一起努力的「隊友」。

會員評鑑

3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3
|
2018/07/31
內容正向,但敘述未必走向正向思考和成為力量。如文寫怎麼做而得到什麼,卻讓人反思有其他後果,卻不值得。應有適當的給予建議引導讓人有更多值得學習的效果。有偏頗的成果。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024采實電子書全書系:春暖花開‧享閱讀,參展書單書85折起、任選3本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