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
傳薪集:臺灣原住民與民俗研究期刊論文彙編

傳薪集:臺灣原住民與民俗研究期刊論文彙編

  • 定價:600
  • 優惠價:954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48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在人類學和博物館學領域中,作者阮昌銳教授熱愛教書與田野工作,多年來累積學術貢獻甚鉅。另外,因為熱心推廣,策畫許多展覽,且勤於寫作,讓更多人了解臺灣原住民與常民文化。除了相當數量的專書,在各處所發表的期刊文章多元而豐富,為了將多年累積發表的作品傳達給更多的讀者,特別彙編本書,讓知識不致於被塵封於圖書館的角落。

  封面書名《傳薪集》由已故的陳奇祿院士親自題寫,為感念師恩,阮教授特別再以《傳薪集》為名,希望能夠延續同樣的理念,傳火於薪;並期待這此書能成為一個典範,年長的學者或師長,能由家人或學生將整理其重要著作並出版發表,讓其學術成果能傳續不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阮昌銳(1937年1月19日-)


  人類學家,博物館學、民俗學與臺灣原住民研究者。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畢,至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民俗學研究所以《原住民神話故事》為論文取得碩士學歷。1970年至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社會學系(民族學系前身)教書十年, 1980年進入臺灣省立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前身)人類學組服務二十年退休。曾經接受臺灣省政府委託,耗時15年動用全臺原住民族鄉鎮公所及教師超過80人,於1998年完成臺灣原住民族族譜調查。2000年退休後先後在慈濟大學、空中大學、臺北藝術大學、臺北科技大學等校擔任兼任教授,並參與各項學術計畫。在國立空中大學教授「家庭人類學」並錄製DVD,曾經榮獲90學年度金環獎電視類。
 

目錄

圖輯
貼近土地走入民間的人類學家――阮昌銳教授《傳薪集》序/孫大川
「阮昌銳老師曾經教過我!」這句話是我永遠的驕傲/張駿逸i
總是給人溫暖的百科全書式學者──阮昌銳老師/王雅萍
民俗學是研究常民文化的科學/林承緯
自序

原住民族與人類學篇
植物動物與原住民文化
原住民族傳統節慶的意義
三個噶瑪蘭族的故事
宜蘭地區漢化的噶瑪蘭族初步調查
大港口漢人的阿美化――涵化的個案研究
大港口阿美族調查簡報
阿美族的社會
母系社會的婚姻習俗──臺灣東部阿美族
臺灣東海岸的巨石文化
臺灣原住民族雕刻藝術
泰雅族的貝珠衣
賽夏族的矮靈祭
臺灣原住民族系譜調查演講實錄
鹿野忠雄《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楊南郡博士中譯本序

博物館篇
陳奇祿先生與臺灣省立博物館
博物館的歲月
地方性博物館的構想
三百年前臺灣文化的縮影──臺灣古地圖
科舉文化特展
記第一屆澳洲岩雕藝術會議
東南亞的土著藝術及展覽計劃
近年來古物的採擷、展覽與保存

民俗總論篇
對「當前臺灣鄉土研究的方向」的幾點淺見
人類學與地方文獻
傳統生命禮俗的特性
從儒釋道談臺灣民間信仰
殷商時代的社會經濟生活
楚人的宗教信仰

民間信仰篇
寺廟的人文活動
城隍爺的崇拜
東方的麥加南鯤鯓代天府
臺灣民間的巫術信仰
從臺灣民間宗教習俗談民間藝術的發展
中元普渡習俗及其意義與特色
臺灣的關公崇拜
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
大樹的崇拜
臺灣民間的石頭神
動物與民間信仰
民間的義犬崇拜
臺灣民間的蛇神崇拜
雷電的神話與崇拜

民間習俗、傳說與節慶篇
促進人際關係的送禮習俗
金錢銀錢的諺語
從諺語看婚姻的重要性
從諺語看中國社會的親子關係
人類婚禮的共同性
談拋繡球
虎與民俗
民間的異常風俗
春到人間話牛陣
傳統過年習俗的特色與意義
端午節的起源習俗與意義

民俗工藝篇
民間門神的崇拜
概說傳統民俗文物
臺灣民間宗教工藝
宗教性的民間表演藝術
民間的巫法藝術
民間的民俗版畫
龍與鳳

附錄:出版品著作年表
 

自序

  2015年4月,我很榮幸受邀參加國家圖書館「百人千書齊力授權,知識成果全球分享」活動,至今已有19本著作收錄於【臺灣華文電子書庫】,無償提供全世界讀者不限時間空間線上閱讀。沒想到就在一月後因小中風住院治療,為展開復健療程,也暫時停止了我非常喜愛的教書與田野工作。

  這二年來,孩子們一直鼓勵我打起精神,動動腦作點運動,就建議一起來整理我在期刊雜誌上所發表的文章,甚至可以挑選一部份編輯出版。好處是一方面來回顧自己的作品,一方面也可以讓這些期刊論文與前述電子書計畫一樣,能有機會將知識傳達給更多的讀者,不致於被塵封於圖書館的角落。

  回顧在期刊發表論文的歷程,可遠溯至我在羅東中學求學時期,寫校園花絮,刊登在《豐年雜誌》;宜蘭高中時期,還投稿至臺北工專(現北科大)學生編的《松竹月刊》。臺灣大學時期,幫《中央日報》的兒童周刊寫些人類學的常識,如「我們的遠古祖先北京人」等。畢業後到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工作,曾蒙林衡立先生厚愛,邀請寫作有關噶瑪蘭族的歷史與文化的文章,刊載於《臺灣文獻》。猶記其中一在民族所刊物發表的有關南澳泰雅族的農業一文,被抄襲刊登在《臺灣銀行季刊》,當時我有些感嘆,這筆稿費應該蠻不錯的。

  1967年我申請公費至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民俗學研究所留學,回國後選擇以民俗為研究主題撰文發表。1970年起在政大民族系教書十年,將田野調查報告與論文投稿在系所的刊物,如《邊政學報》。後來有機會至「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做短期研究,回國後轉至臺灣省立博物館(現臺灣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博」)人類學組擔任研究員,開始從事人類學與博物館的社會教育推廣工作。

  在臺博任職二十年間,適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部前身)成立,開始重視臺灣常民文化,我也開始參與許多重要的討論會,並撰寫學術性與通俗性的相關論文。我曾在《臺灣時報》每週寫作「民俗與民藝」專欄,在教育部國際文教處《海外學人月刊》開設「傳薪集」專欄。尤其是「傳薪集」,每月交一篇,共寫了五年,累積六十幾篇的成果。1987年臺博將這些文章集結出版,封面書名《傳薪集》由我的老師陳奇祿先生親自題寫,十分感恩。回顧至此,我決定將本書再以《傳薪集》為名,希望能夠延續同樣的理念,傳火于薪,傳續不絕。 

  退休後我繼續在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擔任兼任教授,開設「臺灣原住民與社會文化」及「臺灣民俗」課程。也應邀策劃過許多展覽,最常合作的是宜蘭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有「黃舉人宅展」、「吉祥仙佛」及「博古賞珍」等,除了特展文章,該中心的《傳藝雙月刊》也常邀我撰稿。猶記編輯經常遇到受邀撰稿的學者,在截稿前突然失聯或拖延,因此我常被要求在一週內交出三千字左右的文章。那時,我不但在時限內完成,還親自把剛出爐的稿子送到編輯室,好幾次主編都站在門口等候取稿,稱我為「救火隊」。

  由於我寫作的題目非常多元,久而久之,也開始觸類旁通,似乎是熟能生巧、自成一格。一般朋友寫民俗事物的現象,我更有興趣去推究為什麼如此,也就是去發掘民俗文物的功能與意義。有時在想,或許我這個不太懂得拒絕的個性,所以稿緣好,任何雜誌期刊邀請,我幾乎來者不拒。連兒童期刊或讀物,像《幼獅少年》、《國語日報》的少年天地及小學教材等邀約,我都當成是博物館與人類學推廣教育的最好時機。

  默默地,一個一個字爬梳,期刊論文積稿成篇,再加上已出版的圖書,就數量看,幾乎是等身的高度了。我對孩子們說,爸爸不是生意人,只是個寫作者,我寫的文章就是我的資產,我寫的《大港口的阿美族》等書,在全世界重要圖書館都可以找得到,甚至現在因著數位化,全世界都可以看得到,這些是我留下的永恆資產,有傳世的價值。謝謝我的家人,在數十年如一日的寫作歲月中,提供我安穩寧靜的空間和環境。現在,孩子們有的出錢有的出力,遍尋圖書館將我在各期刊雜誌中發表的超過300篇的文章一一找出來,挑選編輯數篇出版本書作為我今年八十歳賀禮,完成我的心願。回想我的老師凌純聲教授,其重要著作至今沒能被整理出版,因此也期待《傳薪集》能立下一個典範,年長的學者能有家人或學生,為他們整理編輯,讓學術成果得以薪火相傳。

  謝謝孫大川副院長、張駿逸教授、王雅萍系主任、和我的學生林承緯教授,自去年在政大幫我籌辦了一場熱鬧的暖壽活動後,又積極協助鼓勵推動本書的出版,在百忙中還為我寫推薦序,我何其有幸,只能向他們致上最深的謝意。長期致力於推廣原住民文學的「山海文化雜誌社」,願意擔任拙著的出版發行者,而出版期間又正值「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系列活動展開,還要分心照顧本書的編務,工作之辛苦可以想見。這也讓我回想起本書中,每一篇期刊論文發表背後,都有像山海的林宜妙小姐這樣非常辛苦又熱心的編輯人,而所有文章或論文中引用到的參考資料,是來各方同道田野調查與辛勤寫作的成果,謹在此向他們致敬。本書出版時間匆忙,我本人因身體因素,無法親自校對,或有錯誤或因投稿時採用不合時宜的寫法,如原住民族或族名等稱呼,若有不敬之處,祈請見諒。最後,將此《傳薪集》獻給賜我生命的天地與父母,給我養份的臺灣社會與文化,和造就我知識學術生命的師長們。謹為自序。
 

阮昌銳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8010154
  • 叢書系列:論文
  • 規格:軟精裝 / 584頁 / 17 x 23 x 2.8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泰雅族的貝珠衣
 
一、珠貝衣與織貝
 
珠貝衣是古老的衣飾文化,與《尚書.貢禹》上記載的「織貝」有密切的關係。
  
《尚書.貢禹》成書於戰國時期,其所記揚州土貢「織貝」。有歷史學者認為是海南島的木棉織品,與《後漢書》中的「廣幅布」為一類的織品。歷史學者也提出木棉在先秦時期即從印度傳入。記音「吉貝」,文獻上常稱貝、織貝是織木棉成布的意思。織是動詞,貝為吉貝省稱,久而久之,織貝成為名詞。指當地以木棉(貝)為原料的布。至今,海南島仍有織貝和吉貝的叫法。《禹貢》中揚州南海卉服之島夷就是海南島的原住民,這是南京大學歷史系劉興林教授畢看法。(《江海學刊》,二○○五)
  
另有學者也討論「織貝」出於海南。談到《尚書.貢禹》中記載天下九州物產土貢時說:揚州「島夷卉服,蕨篚織品」,提出南宋蔡沈《書經集傳》「織為貝文」,亦即織有貝形紡織的錦。認為是織貝是織有貝文的紡織品。
  
以上是歷史學者的觀點,而民族學者卻提出另一種看法,同樣來解讀《尚書、貢禹》有關揚州的記載:「島夷卉服,蕨篚織品,蕨包,橘柚,錫貢」。卉服是棉衣,織貝是鑲有貝殼的布料,錫是承受旨意。日據時期在臺灣的學者尾崎秀真先生,認為貢物中織貝是臺灣北部的原住民泰雅族的珠衣。所謂「島夷」是指臺灣的原住民。尾崎認為臺灣在五、六千年,即中國三皇五帝前,中國大陸作為貨幣的子安貝產於以臺灣為中心的黑潮流域的島嶼,所以當時大陸的貨幣全仰賴臺灣的供應,當時的泰雅族已有很高的文化,尤其是貝殼文化。尾崎也提出常世國的說法,雖然他的說法仍有探討的空間,但他對泰雅族的貝珠文化還是高度肯定的。
  
臺灣光復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的創始人凌純聲教授,提出百越文化與臺灣原住民文化關係的論文,在華南地區百越文化的古老特質和原住民文化的特徵,作比較時,發現原住民社會之中有許多古老百越民族的特徵。其中一項,就是「織貝」。凌教授認為百越民族中的織貝就是泰雅族的珠貝衣。當然還有一些研究東南亞和環太平洋古文化特色的學者,也提出了相同的觀點。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 飲食烘焙展
  • 簡報溝通說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