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閱讀日
哈佛問學30年

哈佛問學30年

  • 定價:450
  • 優惠價:940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8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我看風光人物,絕不僅瞥浮面的幸運,尤其仰慕他們深層的孤懷幽抱。」--張鳳

  作者張鳳在哈佛已經三十六年,親炙多位國際知名漢學大師,書中以溫潤之筆記述學者們的學思歷程與言行風範,包括楊聯陞、趙如蘭、張光直、杜維明、李歐梵、王德威、黃正德、汪悅進、李惠儀、田曉菲、余英時、高友工、夏志清、葉嘉瑩、孫康宜、陳幼石、鄭洪、鄭培凱、陸惠風、傅偉勳、鹿橋(吳訥孫)、臺益堅、卞學鐄、韓南等多位教授的風采,皆躍然紙上,歷歷在目。

本書特色

  以靈動溫暖之筆,描繪出交誼往還的珍貴情景,書寫當代旅美精英之所學、所思、所感、所行,細數各家風采典範。

名人推薦

  杜維明教授、王德威教授──專序推薦


  「張鳳帶著深情,懷著厚意,用褒而不貶的熱筆替一群在海外為『文化中國』招魂而不知自己魂歸何處的知識分子,繪製了一幅具體圖像。」──哈佛大學燕京中國歷史及哲學與儒家研究講座教授 杜維明

  「這是本『學術因緣』的結集,張鳳對各個學派及學者都做了專精的研究,每一篇章皆嚴謹呈現學者的面貌風采,深入淺出,鮮活感人,極具可讀性。」──哈佛大學漢德森中國文學講座教授 王德威

  「張鳳以史家的冷峻,作家的溫暖,勾勒了百年來哈佛大學華裔學者的研學史。」──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王一川教授

  「張鳳為讀者描畫了哈佛令人欽慕的歷史與傳統,以及由哈佛培養熏陶而湧現的人文與自然科學的傑出代表人物,在張鳳筆下,個個顯示了活生生可觸可摸的鮮活特點,完全不是呆板正經的『僵化』學者,文筆語言可誦可贊。」──復旦大學中文系 徐志嘯教授

  「張鳳的哈佛書寫將文學和學術帶出哈佛課堂,推向『公共領域』,擴大了東方文化和中國文明的影響,也使『哈佛的中國緣』更加豐富和多樣。」──南京大學中文系 劉俊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鳳


  生於臺北近郊淡水。師大歷史學士及密西根州立大學歷史碩士。

  著有:《哈佛心影錄》、《哈佛哈佛》、《域外著名華文女作家散文自選集──哈佛采微》、《哈佛緣》、《一頭栽進哈佛》、《哈佛問學錄——與哈佛大學教授對話30年》等作,為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主持人、主持組織百場文學、文化會議。曾任職哈佛燕京圖書館編目組25年,並研究哈佛漢學跨過近百年的文化文學歷史思想,以及多位學人的傳記思想史。曾獲台灣僑聯文教基金會2016年華文著述獎散文類第一名,現為北美華文作家協會副會長,常務理事,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紐英倫分會創會會長,現任分會會長。
 
 

目錄

序/杜維明
序/王德威

一懷孤月映清流――博雅的漢學名師楊聯陞教授
教我如何不想他――語言與音樂學家趙元任、趙如蘭教授
啟發漢學的中國考古文明――考古人類學家張光直教授
儒學現代轉化任重道遠――為往聖繼絕學的杜維明教授
鐵屋中的吶喊――解讀城市現代性與中國現代浪漫文學的李歐梵教授
如此繁華――首開哈佛中國現代文學課程的王德威教授
語法理論長項的語言學家――哈佛語言學系黃正德教授
性別格局昇降:談論《紅高粱》――哈佛藝術與建築史汪悅進教授
明清文學審美風尚與女性研究――哈佛大學東亞系李惠儀教授
古典與現代的學術與詩情――哈佛大學東亞系田曉菲教授
歷史與思想之間――人文諾貝爾獎:克魯格獎得主余英時教授的學與思
中國之美典與審美態度――普林斯頓大學高友工教授
改變現代文學史生態譜系――感時憂國的中國小說史家夏志清教授
融匯古今卓然有成――開拓古詩詞現代觀的葉嘉瑩教授
文學的聲音――古典文學與生命情懷――孫康宜教授
老男人現代化――創辦女性人雜誌的陳幼石教授
創作小說《南京不哭》《紅塵裡的黑尊》――高能物理專家鄭洪教授
中國文化與史學意識――鄭培凱教授的詩與史
欲識乾坤造化心――劍橋新語社創辦人陸惠風教授
生愛死與生死智慧――探索生命哲學的傅偉勳教授
《未央歌》歌未央•中國藝術史――鹿橋•吳訥孫教授
近代戲劇和表演藝術還本歸原――臺益堅教授
黃金歲月――航太結構動力學專家卞學鐄教授
第一位華裔美國東亞圖書館館長――哈佛燕京圖書館首任館長裘開明
哈佛大學1879年首聘中文教師――戈鯤化赴美教學第一人
哈佛大學理科諾貝爾獎得主的啟示――李遠哲教授等位
張愛玲繡荷包的緣分――古典小說史家韓南教授之寶物珍藏


關於張鳳

〔附錄〕
哈佛理科人物掠影
哈佛燕京學社的漢學貢獻
哈佛大學生日快樂!375年!

 
 



  張鳳女士的《哈佛問學30年》是因對一批當代旅美學人「所學所思所感所行的關切」,而加以引介論述的文集。這本文集所採的筆法,既非扣緊文本的學術批評,也不是浮光掠影的品題人物,而是通過和每人進行面對面的溝通,逐字逐句的閱讀有關文獻,再加上「尋覓根苗」的思索,讓心影漸有雛形才作出勾勒,寫成篇章的。

  自從1982年,歷史出身而偏好文學的張鳳和夫婿黃紹光博士遷居哈佛大學劍橋一帶以來,她即苦心於筆耕開拓人文天地,並藉方塊漢字建構自淑淑人的文化事業。我想張鳳選擇了一批文史哲工作者為書寫和評介的對象,與其說是對海內外媒體特別重視政治和企業人物(不必提明星和歌星)的反應。毋寧說是為自己提供了一吐胸中塊壘的園地。我們這批樂觀其成的學人對象,為她的熱忱、敬業和鍥而不捨的精神所動,也都感到能和一位有志趣投身人文學領域的道友談天、談心或通信,不是責任而是欣然的承諾。

  多年來因為李歐梵教授創立,後王德威教授引領,和現在張鳳主持的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一度鄭培凱教授和我們主持的中國文化研討會(原九州學刊)年會及哈佛儒學研討會;過去趙如蘭教授和陸惠風教授作東(張鳳聯絡)的劍橋新語;還有張鳳創會的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紐英倫分會;及通過大波士頓區中華文化協會安排召集的藝文小集等;哈佛已經成為在英語世界中經常用普通話談論「國學」(中國學問)的道場。

  《哈佛問學30年》生動的刻畫了協力使哈佛大學成為「人和」勝境的一批求道者的學思歷程。我們不能改變新英格蘭的嚴冬和酷暑,我們雖然希望面向大西洋的美國歷史發源地可以為東亞文明的再生創造契機,但我們有自知之明,真正塑造劍橋話語的是現代西方的啟蒙心態。

  不過,如果我們真像張鳳描寫那樣(她帶著深情,懷著厚意,用褒而不貶的熱筆替一群在海外為「文化中國」招魂而不知自己魂歸何處的智識分子,繪製了一幅具體圖象),我們的「想像社群」也許在花果飄零之後還有一線「靈根再植」的生機!

杜維明



  哈佛大學是舉世聞名的學術重鎮之一,也是美國常春藤八大盟校的龍頭老大。

  自1636年建校以來,哈佛大學培育無數人才,堪稱人文薈萃,菁英輩出。近百年來,更有眾多華人學者在此傳道授業,或研究講學。他們的所思所見,不僅為這學府倍添光彩,也為二十世紀中美文化交流,寫下重要篇章。

  張鳳隨著先生黃紹光博士到哈佛擔任核磁共振實驗室主任和貴重儀器中心主任來到哈佛大學,她自己又曾二十五年任職於西方漢學研究的寶庫―哈佛燕京圖書館編目組,藉地利人和之便,得以與哈佛文理各科華洋教授,時相往還。而與前來哈佛客座或訪問的學者,亦多有求教機會。本書各章,即為這些學術因緣的結集。每位學者不只暢敘他們的專長,也兼及個人為學歷程的省思。如:

  余英時教授談歷史與思想的貫串方法,孫康宜教授談女性學者與女性研究的互動關係,李歐梵教授談城市現代性等等,張鳳對各個學派及學者都做了專精的研究,再經各位親閱授權發表,每一篇章嚴謹呈現學者的面貌風采,深入淺出,鮮活感人,且極具可讀性。

  當代人物傳記,多偏重政商兩界;所談所錄,亦囿於一時一地的話題。《哈佛問學30年》以學者為主要寫作對象,以學術思想為論介重點。誠如哈佛校徽VERITAS美麗真實所謂,知識的追求、真理的辯證,方是文化建設百年大業的基石。

  特為之序。
 
王德威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265382
  • 叢書系列:讀歷史
  • 規格:平裝 / 364頁 / 14.8 x 21 x 1.82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本文節選自書中〈一懷孤月映清流――博雅的漢學名師楊聯陞教授〉其中一段)

歲暮天寒,哈佛大學燕京講座教授楊聯陞先生於1990年11月16日與世長辭。楊先生學問博大精深,是大家公認的啟沃西方漢學界的先導史學家之一。在哈佛東亞系近四十年間,教誨培育出無數英才遍布世界各國,如趙如蘭、余英時、高友工、勞延煊、張灝、劉翠溶、陸惠風等,跟他上過課更有張灝、劉翠溶、蕭啟慶等位。

在追思儀式的前夜,適逢哈佛中國教授、學者在趙如蘭和卞學鐄教授家,有個劍橋新語討論粥會。當我領著學者與聯合文學的發行人張寶琴到達不久,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的余英時教授、陳大端教授夫婦也應邀趕來參加。當晚余教授跟我提到:「今年是我最難過的一年!兩位與我最親近的老師,錢穆和楊聯陞先生,竟先後在三個月間都去了……」

11月24日,在大波士頓華人聖經教會舉行的追思儀式莊嚴隆重,到場的有哈佛柯立夫、魏格納、孔復禮等楊先生的老同事或受教者。當時正休假的、1990年在夏威夷大學東西中心的哈佛東亞系系主任杜維明,也千里迢迢地趕回來。膝部開刀未久、行動十分不便的張光直太太李卉老師,亦拄著拐杖同張先生前往。趙如蘭,卞學鐄教授夫妻則幫忙拍下感人鏡頭。

追思是由麻省理工學院退休教授、中研院院士林家翹先生,回憶他與楊聯陞教授認識經過而展開。1933年,他與楊先生一同進入清華大學。大一時,楊先生就以一手精彩的文言文,顯示出深厚的國學基礎。楊先生精力過人,這是他以後在學術上主要成功要素。

余英時與陸惠風二位先生都曾受教於國學大師錢穆先生,也是楊聯陞先生的得意門生,和在哈佛執教時的輔士,共同開過中國制度史,通史等。余教授哀傷地談起三十五年前的往事。他初遇楊先生,正值楊先生的事業高峰,他推崇楊先生是漢學界第一流真正居於領導地位的學者。在1955年以後的二十二年間,除去他在密西根和香港中文大學的幾年,他們師生幾乎天天見面。無論是教學或討論,都能體會到楊先生的照顧和關切。楊先生做學問從不偏私,有時還為了學生而做。譬如楊先生在法國得獎的學術名著《中國貨幣信用小史》(1952),就是因為教學沒有適當的教材,他特意為學生而完成的一本書。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時報全書系
  • 華文創作展
  • 東立GoodBuy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