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到貨2本75折
亞洲的去魔化:18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

亞洲的去魔化:18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

  • 定價:534
  • 優惠價:8746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啟蒙時期的世界觀與求知欲促使歐洲人接觸陌生的亞洲,歐洲不斷和同時代的亞洲互相比較,借以尋得自己的定位,從而逐漸從亞洲的優勢中解放出來。

本書呈現的正是在18世紀這段知識系統大變動的歷史時期,歐洲人與亞洲知識、亞洲印象糾纏的過程。歐洲在這個世紀深入認識亞洲,原本神秘奇幻的國度現在成了清晰的客體,這種知識上的去魔化令歐洲獲得了一種至今依然揮之不去的優越與自大感。

奧斯特哈默的研究呈現出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難題,對今日的世界來說,這段歷史為不同文化的互相理解及沖突溝通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作者介紹

於爾根•奧斯特哈默(J rgen Osterhammel),1952年生,曾在倫敦德國史研究所和弗萊堡大學工作,現為康茨坦茨大學近現代史教授。他出版過大量有關18世紀以來的歐亞歷史著作。

其作品包括《世界的演變:19世紀史》《中國與世界社會:十八世紀至當代》(獲得德國史學家協會獎)《中國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等。

於爾根•奧斯特哈默因其在歷史學研究中的卓越成就獲得萊布尼茨獎(2010)、湯因比獎(2017)。目前,他正在從事20世紀的去殖民化史研究,並和入江昭(AkiraIriye)合作主編6卷本《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目錄


第一章 前言
亞洲的「沒落」 歐洲的自大
人類的大地圖
論述壓力 教育包袱 偏執症
認知差異
空間
斷代

第一篇 知識之路
第二章 亞洲一歐洲:界線、均衡、等級
俄羅斯帝國中的亞洲及歐洲領土
奧斯曼帝國:歐洲強權還是野蠻的異族文化?
亞洲:最重要的大陸?
特質類型與百科全書
歐洲優先:泛歐洲的全球化

第三章 變換角度:歐洲自由心證的表現空間
文化轉移與殖民主義
種族中心論的理論
跨文化的成就比較
演繹出來的正義
訪問中國人及泰米爾人的信
尼布爾的猴子

第四章 旅行
約翰•馬爾科姆爵士(John Malcolm)的客人
官員的眼淚
海洋與陸地
東亞:抵達長城
東南亞及南亞:帝國的遷徙自由
近東:古代朝聖團
冒險家及變節者
研究者及工作人員

第五章 相遇
勞累 失望 災難
神秘的曼寧先生
通譯與對話
語盲
模仿與假象
認知機會的社會學

第六章 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以亞洲為經驗
巨人與獨角獸
沒有偏見
親眼所見
在哲學的刑場前
有疑問之階級的方法
耳聞與道聽途說
當地知識:歐洲文本中的亞洲學

第七章 報道、出版、閱讀:從經驗到文字
作為認知工具的游記
文體與真實
選集 拼貼 超敘述
改善的翻譯
現實性與經典名單
閱讀軌跡
閱讀藝術
鋪陳的斷裂

第二篇 當代人與歷史
第八章 歷史的基本力量:草原戰士、征服者、篡奪者
部落的亞洲:阿提拉(Attila)與後果
革命的大陸
帖木兒:王朝創建者與怪物
納第爾•沙阿國王:戰爭彗星與愛國人土
海達•阿里(Haidar Ali):暴君與啟蒙改革者
火山政策的現代化

第九章 野人與蠻族
失落的野人
四種野蠻
世界屋脊
地理學、歷史哲學及民族志上的「韃靼地區」
克里米亞半島上的騎士與異族
人種學與阿拉伯人的自由策略
游牧生活的理論
安土重遷的勝利

第十章 真假暴君
尼祿和所羅門的遺產
孟德斯鳩閱讀約翰•夏爾丹爵士
專制主義與歷史哲學
質疑「東方專制」
安奎特—杜培宏與歐洲人之亞洲圖像的去魔化
印度:專制移轉
中國:官僚管理
奧斯曼帝國:禁衛軍與紙老虎
來自西方的光

第十一章 社會:制度與生活方式
文明人的休戚與共
城市
巴達維亞的殖民社會學
近距離的角度:阿勒頗的城市生活
奴隸
掌權的博士
種姓制度:宗教束縛或社會烏托邦?
封建制度
面具與感情
在文化差異下誕生的社會學

第十二章 女性
最大的差異
感官的國度
家庭范疇
「老婆很多」
工作、自由與犧牲
進步:殷勤的標准

第十三章 時代轉折:歐洲中心論的興起
思想的懸浮狀態與新的隔離
從阿拉丁的寶庫到發展中國家
沒落 退化 停滯
從文明理論到文明化使命
新版後記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地名及內容索引
 

在試圖確定歐洲在當代世界的位置之際,沒有任何時代比18世紀更富啟發性。歐洲啟蒙運動時代的知識分子看待其他文明,自然會有「種族中心」的傾向。透過許多例子,這一點便可被輕易揭露並證明,尤其是在一個似乎將全球意識、多元文化認同或活躍的世界倫理等概念廉價地視為無關緊要的突發觀念的時代。

如果我們都算是世界公民的話,那麽兩百年前那些未受任何電視報道、遠途旅游和網絡傳輸之惠而想成為世界公民的人的努力便顯得微不足道了。看來也似乎如此。

不過,這類當代的自大心態卻是時代錯置,正好缺少了原本以為在啟蒙人士身上所欠缺之物——理解「陌生」時代和文化的特性。從某些方面來看,18世紀對我們來說正是陌生的。在適當理解或介紹非歐洲文明上,從那個世紀到我們這個世紀之間,並沒有任何持續的進展,反而只見到長期丑化非西方的世界。透過各種主流的「主義」,這點便可一目了然,諸如歐洲中心主義、民族主義、種族主義、帝國主義,愛德華•薩義德二十年前又補上了一個東方主義。這些傾向和態度出現在1800年左右那極具關鍵性的「分水嶺時代」,若要斷言這個時代已完全被跨越,當然是過於輕率。

對18世紀的學者和文人而言,研究及認知「理解」——這個詞語我借自恩斯特•舒林的名著《黑格爾與蘭克對東方的世界史理解》——非歐洲文明,並不只是一場假面舞會和虛榮的自誇行為。

因為法國、蘇格蘭、英格蘭、德國和意大利的啟蒙人士所在意的「人類科學」跨出了歐洲,所謂的美洲與南太平洋野人、亞洲的蠻族與文明人,都受到造訪、描述和評論。亞洲不再是個異國風味的配料,而理所當然地成為體驗世界的中心地帶。這種普遍並具有比較性質的人類科學伴隨著大眾對各類亞洲事物的廣泛興趣,在18世紀最後四十年中達到了發展高峰。就在世紀更迭前夕,對東方語言、文學及哲學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職業化階段。

然而,法國文化史學家雷蒙•施瓦布所稱的「東方文藝復興」,卻從未成為影響深遠的教育力量。波斯文、梵文或中文仍無法打破古希臘羅馬及古典語言在19世紀意識中所占據的人文主導地位。東方文藝復興產生了東方學科。不過,由於亞洲研究只留給了語言學家,公共知識分子的負擔遂告減輕。這種世界性的人類科學退讓給許多個別學科,而現代歐洲則成為這些學科的共同重心。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最近。

18世紀的亞洲去魔化,一如整個世界的去魔化,是一種具有雙重意義的矛盾價值的變化過程。一方面,去魔化意味著喪失了前現代多樣性的思想寶庫,一種美學經驗的潰敗,一種「讓生動鮮明的概念蒸發成一種模式,亦即將圖像化為概念的」(尼采)能力的勝利。有秩序的世界才可加以支配。浪漫主義、新浪漫主義,或者說後現代的感性經驗,一直在反抗這一點。

亞洲的再度魔化,特別是充滿古神話的印度,在1800年後也並未讓人久等。如果今天某人認為「陌生國度」還不夠陌生、繽紛和具有異國風昧的話,便以各種疏離的方式來滿足需求:其極致就是「新紀元運動」對西藏深邃哲理所存的各種幻想,但那和真實的亞洲並無太大關聯。而另一方面,去魔化意味著一種理性的勝利。只要不再相信女巫會飛,就不會去焚燒她們,最後也就會懷疑到底有沒有「女巫」。

亞洲的去魔化剝除了一個長久以來被視為各種宗教和文化源頭的大陸的光芒,也剝掉了它的魔力。在短時間內,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或中國人成了歐洲人的遠鄰,盡管存在許多明顯的種族差異和溝通難題,彼此卻仍可進行一場幾乎未被扭曲的對話。不過,19世紀初期種族主義——仿佛就是能為人著想的浪漫主義的陰險雙胞胎兄弟——出現後,卻毀掉了這個機會。

這本書的主角就是那些哲人,不管是在旅途中還是在書桌前伏案寫下游記,在他們身上都可以清楚看見去魔化的矛盾心理,他們也試著將不同文化間持續不斷的和諧與沖突,拼湊成一種合理的關系。這些人包括讓•夏爾丹、伏爾泰、亞當•弗格森、愛德華•吉本、卡斯騰•尼布爾、亞歷山大•羅素、亞布拉罕一楊金特•安奎特一杜培宏、約瑟夫•馮•哈默一普格斯塔及其他人。狄德羅、喬治•弗斯特和亞歷山大•馮•洪堡則隱身幕後,我們只能猜測出他們大概會寫下哪些有關亞洲的文字。我很願意介紹幾乎默默無名或完全消失的作者,借此擴充啟蒙運動時代哲人的名單。

然而,本書絕非一本致力於完備18世紀歐洲人所撰著之亞洲文獻的百科全書,這尚需更多的精力與篇幅,而且最後可能只會成為一本史料匯編。另外,很可惜我無法詳列所有參考過的研究文獻,至於「理論」則隱匿在書中。我也不得不放棄原本在書中要處理撰述的有關亞洲的宗教、法治體系和語言。外文引述基本上會加以翻譯,但在個別例子中,由於原文重要或頗為迷人,我則保留下來。至於亞洲語言的人名,我采用簡化的拼音方式。

我要感謝這項研究所倚賴之藏書的圖書館工作人員:大英圖書館、倫敦圖書館、東方暨非洲研究學院圖書館-馬斯登藏書、慕尼黑及柏林的國家圖書館、弗萊堡大學圖書館。多年來,朋友與同事給我提供了許多中肯的建議和書目上的幫助,在此,我無法一一致謝。不過,那些試圖幫我這個政治及經濟史學家了解文化研究的朋友,則要好好記上一筆。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在倫敦和斯蒂格•福斯特、保羅•盧夫特、雷金娜•舒爾特及彼得•馬歇爾初步談到這個題目。後來在弗萊堡,我受教於威廉•亨尼斯,發現了至今難以想象的政治學世界。恩斯特•舒林為我打開了史料史和回歸史學之路。

和伏爾克•萊歇特共同編輯「古文獻中的異國文化」系列,則成為我幾年來靈感的來源。如果不是學術講座邀我到柏林客座一年,零星的研究也絕不可能匯集成冊,我在那里完成本書初稿。我由衷感謝,特別是於爾根•科卡和那個傑出講座的所有工作人員。從我1996年及1997年的同儕身上,我總能獲益良多。我謹將此書獻給達素彬,感謝這位近代中國及中亞的專家。
 

詳細資料

  • ISBN:9787509752630
  • 規格:精裝 / 680頁 / 21 x 14.8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1-1
  • 出版地:中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以學術為錨,定位深度思考邏輯。文學│史地│社科 精選3本72折
 

購物說明

溫馨提醒您:若您訂單中有購買簡體館無庫存/預售書或庫存於海外廠商的書籍,建議與其他商品分開下單,以避免等待時間過長,謝謝。

大陸出版品書況: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書況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封面老舊、出現磨痕、凹痕等均屬常態,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請注意,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調貨時間:若您購買海外庫存之商品,於您完成訂購後,商品原則上約45個工作天內抵台(若有將延遲另行告知)。為了縮短等待的時間,建議您將簡體書與其它商品分開訂購,以利一般商品快速出貨。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888現折88
  • 分寸與好運
  • 終結氣候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