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到貨2本75折
新世界史(第2卷)

新世界史(第2卷)

  • 定價:408
  • 優惠價:8735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著名歷史學家孫隆基先生在其多年在美國教授「世界通史」課程講義的基礎上,綜合全球史研究的最新學術成果,寫成的具有突破性意義的全新世界通史。

華語世界現有的世界通史著作,要麼是翻譯引進西方學者的作品,避免不了「西方中心論」的窠臼;要麼是本土學人的著作,無論觀念、視野還是資料,都落后於國際世界史研究的最新進展。孫先生以一己之力、用「全球史」的觀念和方法重構世界通史,旨在改變華語世界此領域研究的落后狀況,為華語世界提供更適合閱讀、理解和傳播的世界史讀本,更新國人對世界歷史的認知,豐富國人的人文知識結構。

《新世界史》堪稱首部由華人學者專為華語讀者著述的全球通史,將零散的世界史知識貫通成一幅完整的世界歷史圖像,是今天的讀者重新認識世界的必備讀物。

第2卷重點講述了幾大文明地區在中古時期的發展和變化:秦漢帝國、東西羅馬帝國、阿拉伯人締造的伊斯蘭國家、斯拉夫世界以及印度獨特的發展脈絡等,為我們梳理了多種文明模式,提出「正是絲綢之路使得漢與羅馬互稱『大秦』」、「匈奴是古代世界的殯葬師」等眾多創見,從根本上糾正「日耳曼人攻滅羅馬乃上古與中古的分水嶺」的謬誤印象,顛覆傳統印度史詮釋,極具顛覆意義。《新世界史》全書共3卷,第3卷即將出版。

孫隆基,祖籍浙江,1945年生於重慶,在香港長大,在台灣受大學教育,獲台灣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后赴美國深造,於明尼蘇達大學專攻俄國史,獲碩士學位,轉赴斯坦福大學專攻東亞史(期間並在上海復旦大學進修一年),獲博士學位。曾在美國、加拿大等多所大學任教,並親自教授「世界史」通識課程長達數年,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研究成果。《新世界史》(全三卷)便是孫隆基窮盡畢生積累的嘔心瀝血之作。

上世紀80年代,《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一書深刻啟蒙了一代學人,孫隆基也成為千百萬知識分子心目中的文化英雄。他對中國文化的深刻闡述,至今仍讓這本經典著作熠熠生輝。

其他主要作品有:《歷史學家的經線》《未斷奶的民族》《殺母的文化:20世紀美國大眾心態史》和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from Nationhood to Individuality等。
 

目錄

總序《新世界史》之「新」
第2卷章節導讀
-----------------------
第十七章-橫貫舊大陸的文明鏈帶:四大帝國與絲綢之路
首度將歐亞大陸上四個古代帝國—秦漢、貴霜、安息(第二波斯帝國)、羅馬—貫串成一條文明帶,作為古代世界的最終也是最高格局。在此帶上,亞歷山大開拓的希臘化是一個重要因素,它不同程度地籠罩了羅馬、安息和貴霜,后者因是中國邊境的產物,故與中國的影響交疊,中國此時則置身於希臘化之外—張騫通西域,卻與希臘人的大夏王國失之交臂。本章着重比較了東西兩端的秦漢與羅馬帝國,不同於前者是人類史上最成功的帝制,后者是背負沉重的共和制包袱的帝制。羅馬帝國的擴張同時是公民權的延展,基本上不同於秦帝國的「削平群雄、一統天下」。絲綢之路中段的貴霜是曾與秦國為鄰的月氏人所建,他們在絲綢之路上將中國人打造成「秦人」(Chinese)。然而,中國人將該帶另一端的羅馬亦稱為「大秦」,似乎視作自身的一個鏡影。
-----------------------
第十八章-彌勒與彌賽亞:普世救主型宗教的誕生
前章已替一個歐亞文明匯通的新時代提供了背景,本章處理的正是這個改變了的世界,已異於前卷第十四章《人類史的「樞軸時代」》各文明各自為政的精神創造。亞歷山大的東征將希臘化推展至中亞。希臘化在地中海替「希羅文明」鋪路,從波斯到內亞與印度一帶則與各地因素融合為「希亞文明」。希臘化時代盛行救主論,中亞與印度的希臘化政權融合希臘、波斯與印度的影響,將原始佛教轉化為彌勒崇拜。在另一端,一個期待「彌賽亞」的希伯來信仰在羅馬帝國內經柏拉圖化,永生秘儀化,並逐漸被納入帝國經歷「3世紀危機」后建立的國教框架,成為基督教。
-----------------------
第十九章-帝國毀滅:匈奴乃古代世界的殯葬師
本章處理的是四大帝國文明帶之解體與古代世界的終結,論證匈奴為其殯葬師。中華與羅馬同在第3世紀經歷了一個「三國時代」,羅馬較中華修復得快,其短暫的后續生命也較長,但總的來說,羅馬到后來卻徹底散架,中華帝國的框架則延續到現代。頹敗的古中華帝國頭頂蒙古草原,故首當「五胡亂華」之沖,耐人尋味者是下一個輪到離歐亞大草遠最遠的羅馬帝國。究其因,在4世紀末來臨的匈人推動了歐洲民族大遷徙的雪崩效應,亦將未遷徙的哥特人組織起來,構成一個山北大帝國(卻非草原帝國)。哥特人自3世紀以來即成羅馬之大患,匈人既統合之,亦約束之。453年匈人帝國瓦解,哥特人的約束頓失,西羅馬亦於476年收場。造成世界史上匈奴行蹤成謎者,乃因歷來對四大帝國鏈帶中段的忽略。遲在5、6世紀,「白匈奴」猶危及第三波斯帝國(薩珊)與貴霜的后繼者笈多帝國,它造成笈多的覆滅,薩珊則與突厥人合擊而終結此患,歐亞大草原的匈奴時代遂讓渡於突厥時代。薩珊與東羅馬該兩「古代殘余」則留待阿拉伯征服解決之。
-----------------------
第二十章-非洲自身的古史形態與后古史途徑
暫時打斷傳統「上古」至「中古」的進程。這其實是西洋史中心的進程,應用在非洲史枘鑿不入,唯世界史的通盤視覺有此排序要求。北非是地中海史的一部分,然而古埃及這個角落在前半段屬於西南亞史的成分多一些,是希臘與羅馬的征服將其轉移至地中海史區塊。另一方面,古埃及史一直都有朝尼羅河上溯至非洲內陸的流向,這流向遂延伸為努比亞的歷史,從努比亞橫切撒哈拉南沿走廊可抵西非,但西非的文明發展或許有本地的因素,是從這里出發的班圖人南遷將語系擴散至整個漠南非洲,卻不排除文明因子(尤其是鍛鐵技術)也有從尼羅河南下的可能性。史前的黑非洲得天獨厚,乃人類的誕生地,但進入歷史期,黑非洲生命力之旺盛卻發揮在病毒滋生上頭,其地理構造亦極端不利其處身於歷史時期。
-----------------------
第二十一章-未能走出古代世界的哥特人
從根本上糾正「日耳曼人攻滅羅馬乃上古與中古的分水嶺」之謬誤印象。與羅馬最后命運休戚與共的是哥特人,在后世的語言學中被歸入「東日耳曼語」,但古羅馬人稱萊茵河外的異域為「日耳曼尼亞」,多瑙河外的異域為「哥特亞」,涇渭分明。自3世紀上葉開始,多瑙河防線益形重要,該邊防成為帝室與柱國大將軍的誕生地,得以「多瑙集團」名之。因邊疆之戎狄化,故羅馬晚期的中樞已不辨羅馬人或戎狄,只辨我方與對方。帝國晚期史上的「匈人插曲」是將羅馬的哥特邊患統一起來對羅馬進行敲詐,待匈人帝國瓦解后,其中樞的哥特分子轉移陣地至西羅馬的中樞,他們扮演「最后的羅馬人」,將其彌留期撐至476年。哥特人之未能開創出后來的歐洲,乃因其泥足深陷於古代末期的神學論爭,彼等宗奉君士坦丁大帝后期皈依的阿里烏派,但哥特人在378年亞德里亞堡戰役殺死羅馬皇帝后,其繼任者即獨尊君士坦丁大帝前期的尼西亞信條,造成后來的哥特人雖然入主羅馬,卻與羅馬人產生「認同沖突」,還不如后來西羅馬徹底腐爛后給非基督教的西日耳曼人更大的發揮空間。
----------------------
第二十二章-西羅馬的繼承權落於誰家?
東日耳曼人(哥特人)既與古羅馬同歸於盡,開創后來西歐新局的角色就落到了西日耳曼人頭上。盎格魯-撒克遜人已於410年侵入棄守的不列顛尼亞省,地過於邊陲,不足扭轉乾坤,緊要的是4世紀至5世紀陸續渡過萊茵河的法蘭克人,他們迅即改奉羅馬宗,並與原高盧省的羅馬地主打成一片,日趨拉丁化。當西羅馬帝國消失后剩下的羅馬國教(即羅馬教廷)有需要復蘇「西羅馬帝國」,法蘭克王國就雀屏中選,兩者形成新軸心,成為歐洲的胚胎。在此過程中,英倫三島的「遠西基督教」扮演了既替教廷在此偏遠角落守住家業亦與它競爭的雙重角色。英倫三島的知識分子參與了法蘭克令主查理曼的「卡洛林文藝復興」,該運動打造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拉丁認同」之功遠勝於仍處於拜占廷陰影下的羅馬教廷。
-----------------------
第二十三章-東羅馬朝向「拜占庭邦國」的蛻變
上卷曾將羅馬的成長分為拉丁平原期、意大利半島期、第勒尼安海期、西地中海期、全地中海期。待其收場,帝國最后萎縮至多瑙期,乃古代的天鵝曲,卻是拜占廷的序曲。帝國最后仍守住的多瑙防線涵蓋了巴爾干半島與黑海左岸,正是此后千年國都君士坦丁堡的拱頂。君士坦丁堡是守到了最后,但邦國的樣貌與性質都一直在變,好像一個正在退潮的古羅馬在地中海沿岸各灘頭上不斷遺落的零落閃爍的灘漥;有一時段,拜占廷甚至考慮遷都迦太基與西西里,何雲「東羅馬」哉?其性質搖擺於島嶼化與非地中海化之間;它縱能長期把握住巴爾干與小亞細亞兩半島,也經歷從腹地退守海岸至光復腹地后又棄守,至其后期遭十字軍與奧斯曼肢解,不斷變形有如萬花筒,如此邦國形態在世界史上實屬罕見。古羅馬晚期的國教化致力於統一思想,卻釀造分裂,君士坦丁堡依違於羅馬的三位一體論與東方的基督一性論之間,將東方推進了伊斯蘭懷里,神的完整性后來在中央遞變為銷毀聖像運動。力挺三位一體論的西方拉丁教會終與其鬧翻。在9世紀,拜占廷收復並同化斯拉夫化的希臘半島腹地,其傳教攻勢亦指向大莫拉維亞,后雖敗給拉丁教會,其發明的斯拉夫教儀則有助贏取保加利亞與羅斯。
-----------------------
第二十四章-阿拉伯人締造了「伊斯蘭之居」
古羅馬「3世紀危機」時出現了三國,其一即為阿拉伯人所建。在這個角落,「古代」之終結有待7世紀阿拉伯人乘伊斯蘭卷土重來,它淹沒了拜占廷的四分之三,鯨吞了整個薩珊帝國,建立了一個從波斯灣到大西洋的哈里發(先知的代表)政權。在創業之始,先知的聖裔即被排擠出領導階層,形成伊瑪目傳承的地下政府,即什葉派,與稱作遜尼派的哈里發政權對立。此外,倭馬亞哈里發(白衣大食)主要是阿拉伯占領軍,與被占領的伊朗人有矛盾,后者即與什葉派合流,推翻了倭馬亞,建立阿拔斯政權(黑衣大食)。其政權之始,雖然西部疆土開始脫落,在東部卻擴張至中國的「西域」。「伊斯蘭之居」往更外圈之擴張則受阻於拜占廷、法蘭克王國、吐蕃帝國、可薩可汗國與北印度的帝胤族。
-----------------------
第二十五章-伊斯蘭文明的黃金時代
在阿拔斯朝初期,大食帝國進入文化的全面昌盛,首都巴格達設立科研中心「智慧之家」,醞釀世界中古時代最大的科研革命,它綜合了兩河古文明與希臘化的科學遺產,且受助於印度的數學與中國的造紙術。但同期也是伊斯蘭聖訓學和聖律派結晶的時代,事后證明兩個黃金時代只能存活一個:宗教壓倒科學。這是后話,當時,隨着巴格達中央的衰微,科研與文藝創造擴散為多中心:從科爾多瓦到開羅到河中地區—后者更成為「伊朗文藝復興」的場址,乃久經阿拉伯霸權壓抑的伊朗文化之復蘇。巴格達的衰世亦正值伊朗人與什葉派到處奪權,但此趨勢迅即為伊斯蘭的生力軍之來臨—東有突厥人、西有柏柏爾人—所逆轉。他們都是遜尼派的健將。柏柏爾人將伊斯蘭傳入了西非。突厥人卻繼承了大食帝國與「伊朗文藝復興」,產生「突厥—波斯型文化界」的新綜合,成為后來伊兒汗國、金帳汗國、察合台汗國、帖木兒帝國、奧斯曼帝國、莫卧兒帝國的帝國文化模板。大食之衰,在另一意義上,是「伊斯蘭之居」掙破與大食帝國之同域性,向外傳入歐亞大草原、南亞與漠南非洲。
-----------------------
第二十六章-西歐列國的誕生
這必須從「后卡洛林時代」講起:查理曼帝國分裂成東西兩部:未來德國與法國的胚胎。待其衰世,歐洲三面受敵—東方之馬扎爾人、北方的維京人、南方的摩爾人(穆斯林)—查理曼的子孫無力防御,歐洲有待新領導,時局呼喚新歐洲。10世紀時,東法蘭克疆域的奧托大帝最后解決了馬扎爾之患,成為新的神聖羅馬皇帝,唯當時羅馬教廷已腐爛,無法配合重建新的普世帝國,此大業固促成德意志的誕生,卻使德意兩土長期無法凝聚;在西法蘭克之地,成功地堵住維京人襲擊的巴黎伯爵一脈則另立法蘭西王統。維京之災亦令英格蘭的七國合並成一國,在諾曼底定居的維京人后來跨海峽接收了這個國家,乃今日英國之始,亦造成英法長期連體,如德意一般糾葛不清。另一個「諾曼人征服」發生在意大利半島南部,他們驅逐了摩爾人,卻進一步攻打拜占庭;比較有后效的建國運動是伊比利亞半島基督徒的「光復運動」,其南進蠶食穆斯林之地,打造了今日西班牙、葡萄牙等國。
-----------------------
第二十七章-斯拉夫世界的形成
斯拉夫人於6世紀出現於拜占廷的視野,跟在阿瓦爾人后面造成邊患,阿瓦爾人與其關系仿如匈人與哥特人的關系,亦即是自身從歷史中消失,卻替仆從做嫁衣。阿瓦爾人為了便於統治,甚至將斯拉夫語標准化為普通話,阿瓦爾退潮后,整個東歐露出的是一片斯拉夫荒灘,其速度之快在世界史上罕見,亦不知其來源。斯拉夫人的早期史是一堆謎,早期的大國「大摩拉維亞」的地望至今不明。我的猜測是喀爾巴仟盆地,蓋其為馬扎爾人所滅,而正是這個匈牙利把斯拉夫人切成了西與南兩支。西支的波希米亞加入了神聖羅馬帝國(日耳曼系),波蘭則直接透過羅馬教廷皈依基督教,避開了日耳曼瓜葛。南支進入希臘半島的則被拜占廷化,在巴爾干北部的保加利亞則是臣民將突厥主子斯拉夫化。斯拉夫史還牽涉到他們是否不善於建國的問題:今日俄國的源始正是東斯拉夫人邀請北歐人(維京人)替他們建國。
-----------------------
第二十八章-印度史的內在發展邏輯
印度史連「上古」都不典型,遑論至「中古」的過渡。印度的「樞軸時代」的前段還處於前文字時代,至四大帝國並列之世,貴霜卻是跨內亞與北印度的非本土王朝(非典型),它成為佛教往大乘轉化的容器,其中多雜有希臘化與伊朗因素,已如上述。佛教自身則漸去印度化而成為絲綢之路的宗教。在貴霜尊佛之前,佛教已成為孔雀王朝的國教,它產生自摩揭陀文化土壤。它的衰落彰顯於繼貴霜而盛的笈多王朝,此時梵文化與古吠陀信仰卷土重來,造成印度教的「古典時代」,卻是以兩大史詩和《往世書》重新界定的新婆羅門教(印度教)。它從這些典籍中發展新的救主,作為虔敬運動的膜拜對象,以便抗衡佛教與耆那教。這個新
婆羅門教亦吸收了后兩者吃素的信仰,卻反過來用它作為判別種姓高低的准則。印度教在南方的得勢,亦將非雅利安的女神崇拜容納進來,導致極端蔑視軀體的古印度信仰朝性力崇拜方向蛻變,終於演變成崇拜穢物的密教,它居然可與根植於污染恐懼症上的原婆羅門信仰共存在同一個「印度教」里!
-----------------------
第二十九章-如何將印度史「中古化」
顛覆傳統印度史的詮釋:佛教非但不是革印度教之命,而是國教地位被后起的印度教結束掉,在地域上則是北印度平原的「中國」終於壓倒東方的「大摩揭陀」(佛教的誕生地)。這個趨勢具體表現為后笈多時代的曲女城帝業,與它平行的是「中國」地區的婆羅門霸權的鞏固以及首次進軍先前未抵之域。大有助此發展的是古代「剎帝力」在中古的帝胤族身上獲得再生。帝胤族的興起關乎「白匈奴」的入侵,而「匈奴時代」在文明地帶的沉淀是將世界史分期划一化的一把戒尺。繼之是伊斯蘭的入侵,伊斯蘭乃「世界中古史」現象,在印度則演繹為代「中古前期」的帝胤族而興的「中古后期」。其三為佛教密乘之傳入吐蕃,成為今日西藏文明的底色,吐蕃帝國的興起與伊斯蘭帝國一般,概屬世界史中古階段。其四是上座部佛教從斯里蘭卡傳入中南半島,以緬甸為中心,漸成為該半島(除越南以外)的文化底色,而緬人南下中南半島則是公元1000年前后的事情。此外,世界史至中古時代方出現南洋的「大印度文化圈」。
 

詳細資料

  • ISBN:9787508664880
  • 規格:425頁 / 普通級 / 1-1
  • 出版地:中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12段學術遊蕩   ●三千年時空穿梭。《翦商》作者全新力作──《歷史的遊蕩者》。
 

購物說明

溫馨提醒您:若您訂單中有購買簡體館無庫存/預售書或庫存於海外廠商的書籍,建議與其他商品分開下單,以避免等待時間過長,謝謝。

大陸出版品書況: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書況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封面老舊、出現磨痕、凹痕等均屬常態,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請注意,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調貨時間:若您購買海外庫存之商品,於您完成訂購後,商品原則上約45個工作天內抵台(若有將延遲另行告知)。為了縮短等待的時間,建議您將簡體書與其它商品分開訂購,以利一般商品快速出貨。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翦商作者新作79折
  • 針灸匠張寶旬
  • 浪漫小說精選3本72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