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到貨2本75折
內戰:觀念中的歷史

內戰:觀念中的歷史

  • 定價:348
  • 優惠價:8730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內戰的時代或許已經結束,但過去的幾十年里它又在世界各地頻頻爆發,巴爾干、盧旺達、布隆迪、索馬里、斯里蘭卡、敘利亞……內戰正逐漸成為人類頗為廣泛、頗具破壞性且獨具特色的有組織的武裝暴力形式。如何定義這些形式的暴力,關系到政治、軍事、經濟和人道援助、國際法立法執法等方方面面,甚至影響到整個世界格局和全球人類的命運。正如作者所言:「當今的時代要求我們正面地直視內戰。」

我們以為我們了解內戰,但它究竟是什麼,不是什麼?這有着漫長而歧義紛出的歷史,從羅馬共和國到早期現代歐洲,一直到當代。對內戰的定義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內戰之為內戰,取決於誰是統治者誰是反叛者,誰是戰勝者誰是戰敗者,誰是當事者誰是局外人。稱一場沖突為內戰,可以由外部力量是置身事中還是作壁上觀而判定——從美國革命到伊拉克戰爭,核心的觀點都是隨着視角的變化而變化。

關於戰爭的研究,歷來不乏名家名作,可對於內戰,則乏善可陳。作者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空白,並盡力彌補了這一缺憾。他搜集了過去2000年里關於內戰觀念的爭論歷史,並選取了三個時間點——地中海時期、歐羅巴時期和全球化時期,采用長期視角,展示了內戰的起源、轉變及其當代狀況。第一個時期是在古代羅馬,第二個時期是在近代早期的歐洲,第三個時期是自19世紀中期至今。相應地,本書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羅馬啟航」追溯了內戰的含義在自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5世紀這600年中的變化。羅馬人關於內戰的討論——它的起源、它的規范定義以及如何辨別它外在的特征和再次發生的可能性,對定義內戰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羅馬內戰本身就包含了對內戰的不同解釋,也顯示了在羅馬歷史上關於內戰的發生地存在各種不一致的說法。

第二部分「現代早期的岔路口」,將會展現16—18世紀的歐洲。自從啟蒙運動以來,有兩個概念群——內戰和革命,開始漸行漸遠,甚至被有意地置於對立面。這兩個概念有着截然不同的道德和政治含義:前者是向后看的、解構的、遞減的,后者是指向未來的、提供發展可能性的、遞增的。其實,這兩者一直互相交織和滲透。

第三部分「通往現代之路」,梳理了自美國南北戰爭時期至當代的內戰概念遺產。對內戰擔憂的根源,以及內戰對現今的國際人權法造成的緊張對立,是最后一章的討論主題。19世紀對歷史最大的貢獻,就是試圖將戰爭置於法律的框架內,想以此改變內戰的殘酷性。直到20世紀,將內戰文明化依然是國際法律群體的目標。從羅馬共和國時期一路沉淀下來的概念歷史,在加入了現代法律和社會科學的語言之后,又增添了新的層次,變得更加復雜難懂。

在結語中,作者認為關於內戰歷史的各種爭論,將會繼續生成新的未來。如何用歷史給予我們的知識來武裝自己,面對這些未來,將會影響到全球上萬甚至是上百萬人的命運——這些人也通常是相對脆弱和不幸的人。

本書以獨特的視角考察了內戰觀念的根源和動態演變,及其對我們這個充滿沖突的世界的影響,幫助我們理解這些無休無盡的話題:「內」(civil)何以與「戰」(war)相關聯?內戰是人性的特質,還是一種缺陷?康德所謂「永久和平」,如何能夠實現?

 

作者介紹

大衛•阿米蒂奇(David Armitage),哈佛大學勞埃德•布蘭克費恩講座教授,曾任歷史系主任。主要著作有《大英帝國的觀念起源》(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British Empire,2000)、《獨立宣言:一種全球史》(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 Global History,2007)和《現代國際思想的根基》(Foundations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Thought,2013)。參與編著《1500—1800年的英國大西洋世界》(British Atlantic World, 1500—1800,2006)、《莎士比亞與早期現代政治思想》(Shakespeare and Early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2009)、《全球語境下的革命時代,約1760—1840》(The Age of Revolutions in Global Context,C. 1760—1840,2010)和《太平洋史:海洋、陸地與人》(Pacific Histories: Ocean,Land,People,2013)。
 

目錄

導言 直面內戰 i

第一部分 從羅馬啟航
第一章 發明內戰 羅馬傳統 002
第二章 回憶內戰 羅馬願景 023

第二部分 現代早期的岔路口
第三章 非內部的內戰 17世紀 050
第四章 革命時代的內戰 18世紀 072

第三部分 通往現代之路
第五章 內戰文明化 19世紀 102
第六章 內戰的世界 20世紀 129
結語 關於內戰的話 157

后記 163
注釋 171
參考文獻 197
索引 232
 

直面內戰

1945年后,歐洲、北美以及其他類似的經濟體,如澳大利亞和日本,經歷了所謂的「長期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與國之間非戰狀態的時期堪稱近現代史上最長。此前最平靜的時期,是從拿破侖戰爭結束到克里米亞戰爭(1815—1853),然后是從1871年的普法戰爭到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至少在歐洲是如此。雖然有「冷戰」的陰影籠罩,但是,近代北半球國家之間的和平持續時間比上次長了20多年。最新的全球趨勢依然令人歡欣鼓舞。最新的數據表明,2015年國與國之間的沖突僅發生了一起—印度和巴基斯坦,傷亡僅約30人。在此前的2014年,也僅有一次沖突。盡管有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干涉事件和中國南海的島嶼爭端,但是「長期和平」看上去似乎正在不斷延伸並擴展至全球范圍。

然而,我們這個時代也並非一帆風順。這個世界依然充滿暴力。2015年,從阿富汗到也門,全球發生了40多起武裝沖突,這還不包括恐怖主義、暴動或其他形式的「非對稱」戰爭,即非政府武裝力量攻擊政府或其居民。原來的基地組織和現在的伊斯蘭國,以及他們的擁護者,將戰火引到了城市街頭,從曼哈頓到孟買,從悉尼到布魯塞爾。盡管國與國之間事實上可能處於和平狀態,但其他地方正在發生的沖突讓人民難以產生安全感,何況很多人清楚戰爭就發生在他們的國境內。「長期和平」被一個黑暗的陰影籠罩着—內戰。

20世紀90年代早期,「歷史終結論」的擁護者們堅信,資本主義和民主制度將會席卷全球,帶領全人類走向貿易繁榮和人權受保障的未來。持有這種信念的人認為民主的和平時期將會出現。據他們所稱,一個民主政體是不會向另一個民主政體發動戰爭的,因此,他們堅信,隨着民主制度的廣泛傳播,世界和平將會隨之到來。這些人的信條建立在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的理論之上,而康德的理論則源自歐洲啟蒙運動中關於獲得持久和平的可能性的論述。當然康德並不是一派天真的,他諷刺地提到,一位荷蘭酒館老板在其酒館標語牌上寫着「永久和平」幾個字,而旁邊掛着一幅畫着墓地的畫。這暗示着只有死亡的長眠才是真正的永久和平。

然而,康德也認為,國與國之間的和平並非「空洞的理念」,而是一項「正逐漸解決,並不斷靠近其目標的任務」。在康德有生之年,永久和平並沒有變得更唾手可得—康德於1804年2月逝世,在他死后僅10個月,偉大的將軍和帝國締造者拿破侖獲得加冕,成為皇帝,並在接下來的10年對世界造成威脅。盡管如此,在200多年后的今天,許多人依然大膽地相信,也許人類終於已經跨越了國與國之間的武裝沖突階段,在人性中「天使的一面」的帶領下,我們也許最終可以實現康德的夢想,能夠「戰勝戰爭」。但是,死亡和破壞一直環繞着我們,因而我們所感受到的和平,可能更像是墓地里的那種。然而,最近有一種沖突超越了其他任何形式的沖突,它導致了更多的死亡。這不是國家之間的沖突,也不是恐怖主義,而是內戰。

內戰正逐漸成為人類最廣泛、最具破壞性以及最具有特色的有組織的武裝暴力形式。「冷戰」之后的幾十年間,內戰的爆發呈現出極其明顯的上升趨勢。自1989年以來,在任何時期都平均有20起國家內部戰爭—這大概是1816—1989年全球每年平均戰爭數量的10倍。自1945年以來,大概有2500萬人在戰斗中死亡。這個數字相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隊死亡人數的一半,而這一數字並不包括受傷的、流離失所的和死去的平民,更不用談在戰爭中受疾病和營養不良折磨的人了。

內戰中物質和經濟的消耗同樣驚人。在關於全球經濟發展的分析中,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戰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戰爭中死亡的人數,以及必然受其影響的生產效率,被浪費的資源,軍隊的花費,疾病和犯罪行為的蔓延,還有鄰國經濟的破壞。那麼這一分析得出來的結論是什麼呢?內戰的平均價位大概是每年1230億美元。這相當於每年北半球對南半球經濟援助的數額。正因為如此,內戰被稱為「倒退的發展」。

發生在國家內部的戰爭持續的時間更長—大約比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持續時間長4倍。20世紀下半葉的國內戰爭,持續時間大體上是20世紀上半葉的3倍。這些戰爭還比其他戰爭更容易重復爆發,因為「一次內戰最具可能性的遺產就是下一次內戰」,確實,在過去10年中的幾乎每一次內戰都是既往的重演。內戰看起來總是不成比例地集中發生在世界上最窮的國家—尤其是那些非洲和亞洲國家,發展經濟學家保羅•科利耶(Paul Collier)稱他們為「最貧窮的10億人」。

如果說自1945年以來,發達國家享受了長久的和平,那麼全球其他廣大地區的人口則經受了同樣長時期的磨難。位於奧斯陸的內戰研究中心也在其網頁上強調了這些顯着的特征,同時提到:「然而,內戰卻比國家間的戰爭更少受到關注和研究。」內戰似乎會像貧窮一樣一直伴隨着我們,而且只要它繼續存在,它將會更多地影響到世界上貧窮的人口。

然而,內戰不應該一直作為一個鮮被探究的領域。正如很多人指出的,內戰缺乏系統的理論,也似乎很難對其進行歸納總結。目前也尚未出現一部以「論內戰」為標題的巨著,使其可以與卡爾•馮•克勞塞維茨(Carlvon Clausewitz)的《戰爭論》抑或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的《論革命》媲美。的確,如我們所見,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中幾乎沒有提及內戰,而阿倫特回歸原始的主張及其反現代的理念,使得她將內戰與戰爭的話題完全拋棄了。在1993年,戰后德國詩人及政治評論家漢斯•馬格努斯•恩岑斯伯格(Hans MagnusE nzensberger,1929—)注意到「沒有一種關於內戰的有用理論存在」。

后來意大利的政治思想家喬治•阿甘本(Giorgio Agamben,1942—)也提出「世界上有專門研究戰爭的戰爭學,也有專門研究和平的和平學,卻唯獨沒有專門研究內戰的內戰學」。類似的感嘆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我並非旨在提供一個全面的關於內戰的理論,而且我也無法彌補那些缺失的研究。作為一個歷史學家,我能做的只是揭示出我們現有不滿情緒的根源,去解釋為什麼我們對內戰如此困惑以及為什麼我們拒絕直視它。

當今的時代要求我們正面地直視內戰。從1648年到1945年,這300年構成了一個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時代。過去的60年,則是一個國家內部戰爭的時代。這確實是幾個世紀以來人類沖突方式最顯着的變化。根據一項被廣泛引用的數據,自1945年以來,全世界有259場沖突上升到了戰爭的程度,而其中絕大部分是屬於國家內部沖突。自1989年以來,世界上僅有5%的戰爭是爆發於國家之間的。我們只需回顧一下20世紀90年代的巴爾干戰爭,抑或發生在盧旺達、布隆迪、莫桑比克、索馬里、尼加拉瓜以及斯里蘭卡的戰爭,就能意識到近年來的內部沖突是多麼的血腥,更別提沖突之后生活在那里的人們正在經歷怎樣的苦難。更糟糕的是,內戰並不會僅僅停留在「內部」太久。

2015年,全球有50起內部沖突,其中有20起—從阿富汗到也門,是所謂的「國際化內戰」,即有鄰國軍事力量參戰或外部勢力干預。內戰並不在乎邊境線在哪里。沖突讓人們為了尋求安全而背井離鄉,所以內戰確實經常讓一個國家山河破碎。因內戰而失去家園的人們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尤其是在2012年的敘利亞沖突中產生的500萬難民。這些難民的困境引發了難民危機,因而中東、北非和歐洲的格局在未來幾十年里將被重塑。隨之而來的是安全和穩定將遭到挑戰,這一切呈現了一個清晰的事實:這個世界並不和平,充滿內戰。
 

詳細資料

  • ISBN:9787508688671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6k / 19 x 26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1-1
  • 出版地:中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現代出版,由此開始。商務印書館暢銷展,精選滿888現折88。
 

購物說明

溫馨提醒您:若您訂單中有購買簡體館無庫存/預售書或庫存於海外廠商的書籍,建議與其他商品分開下單,以避免等待時間過長,謝謝。

大陸出版品書況: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書況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封面老舊、出現磨痕、凹痕等均屬常態,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請注意,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調貨時間:若您購買海外庫存之商品,於您完成訂購後,商品原則上約45個工作天內抵台(若有將延遲另行告知)。為了縮短等待的時間,建議您將簡體書與其它商品分開訂購,以利一般商品快速出貨。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888現折88
  • 分寸與好運
  • 終結氣候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