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 5月號/2017 第183期

科學人 5月號/2017 第183期

  • 雜誌名稱:科學人    新功能介紹
  • 刊別:月刊
  • 出版地區:台灣
  • 語言:繁體中文
  • 出版日期:2017/04/27
  • 定價:280
  • 優惠價:9526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封面故事

【揚起光帆 航向半人馬座α星】             
 
去年春天,我和著名物理學家兼數學家戴森(Freeman Dyson)都參加了一場媒體接待會。戴森高齡92歲但聰穎依舊,他是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榮譽退休教授。他說話總是出人意表,我索性直接問:「最近有什麼新鮮事?」只見他故弄玄虛地笑答:「我們顯然要前往半人馬座α星了。」最近美國矽谷一位億萬富翁宣佈,他資助的「突破星擊」(Breakthrough Starshot)任務預計把某種太空船送往我們太陽附近的恆星。我問:「你認為這個點子如何?」戴森笑得更開了:「我認為這件事很蠢。」他緊接著又加上一句:「但是太空船很有意思。」
此計畫的太空船確實有意思。星擊任務不像一般火箭以化學反應驅動,也無法承載人或是沉重的儀器。星擊任務的太空船是微小的多功能「星晶片」(StarChip),每塊晶片都裝載在一片「光帆」(light sail)上。光帆十分輕薄,一旦被雷射光束照射,就會加速到光速的20%。半人馬座α星距離地球4.37光年,即使是目前最快的火箭也得花三萬年才能抵達,但星晶片只需20年。星晶片抵達後不會就此停止,而是在數分鐘內快速飛掠這顆恆星及其行星,觀測資料經過4.37年便可傳回地球。
這件事之所以「蠢」,在於星擊任務不太「科學」。天文學家感興趣的恆星資訊,並不是快速飛掠就有辦法獲得。更何況,沒人知道半人馬座α星附近是否有行星,因此,我們甚至無從得知星擊任務是否有機會造訪其他行星。擔任星擊任務諮詢委員的普林斯頓大學天文物理學家特納(Ed Turner)說:「我們在科學上還沒有提出足夠的理由。我們幾乎理所當然認為,這項計畫的科學研究一定很有意思。」
2016年8月,星擊團隊時來運轉,沒有參與該計畫的歐洲團隊,在比半人馬座α星更靠近地球0.1光年的半人馬座比鄰星附近,發現一顆行星。想要在可預見的未來造訪繞行其他恆星的行星,星擊任務突然躍升而成唯一有機會實踐的方案。即使如此,星擊任務仍然像是科幻迷和星際旅行迷的夢想,他們總是認真討論若有足夠資金和科技奇蹟,要如何以確實可行的技術把人類送到太陽系之外。
然而,星擊任務不需要奇蹟。雖然目前該任務所需的科技尚不存在,不過它確實基於現有的工程技術,也不會違反任何物理定律。而且,這項任務已獲得資金支持。矽谷企業家密爾納(Yuri Milner)提供一億美元做為星擊任務的基金,他也資助了「突破計畫」(Breakthrough Initiatives)以及年度科學獎項「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此外,密爾納還組織了一個資歷驚人的諮詢委員會,足以說服任何對該任務抱持懷疑態度的人。
委員會成員包括從事雷射、光帆、晶片、系外行星、航空以及管理大型計畫的各方專家、兩位諾貝爾獎得主以及英國皇家天文學家、傑出的學院天文物理學家、一群經驗豐富的聰明工程師,最後,還有戴森。戴森雖然認為星擊任務這個點子很蠢,但是以雷射驅動光帆的想法卻很合理,而且值得一試。總之,這項計畫資金充裕、顧問團陣容堅強,並且擁有許多聰明的工程師,前景十分看好。
不管星擊任務有何展望,它跟過去的太空任務大不相同。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太空策略專家佛利斯(Joan Johnson-Freese)說:「一切與星擊任務相關的事都很不尋常。」星擊任務的目標、資金來源以及管理結構都與其他太空旅行計畫很不一樣:私人太空公司強調獲利,因此只著重太陽系內的載人任務;美國航太總署(NASA)尚未規劃星際旅行,不可能冒險執行不確定性這麼高的任務,而且官僚程序複雜又冗長,最後還得仰賴標準不一的美國國會核准與資助。前太空人、國際太空站指揮官焦立中(Leroy Chiao)說:「NASA的計畫曠日廢時,億萬富翁則說做就做,只要把團隊集結起來,就可以出發。」
 

編者的話

揚起光帆,航向半人馬座α星
近來大家開始關心職場上可能遭遇的各種問題,可惜不是每種工作都能一例一休、有加班費可領。例如全球稀有的特種行業:太空人,他們必須承受的職場風險多到爆,尤其是高劑量宇宙輻射會傷害大腦,長年工作後可能影響認知與判斷能力。如果無法避免〈太空人職災:宇宙輻射〉,人類探索宇宙的夢想該就此打住嗎?
說實在的,打造安全的載人太空船技術上已經可行,唯所需成本太高,而且就算以目前最快速的火箭航向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尋找類地行星,也要飛三萬年之久。然而科學家並未因此受限,特別是這一次還有億萬富豪的資金挹注!
擺脫NASA複雜又冗長的官僚程序、融合矽谷創新精神與企業效率,這支超強團隊還擁有許多超強頭腦擔任顧問,例如霍金、戴森、祖克柏。「突破星擊」計畫從地球表面發射雷射光,驅動成千上萬的光帆加速到1/5光速,其上搭載的微型星晶片具有攝影、分析測量、通訊等微電腦功能……。聽起很科幻嗎?科學與發明,本來就是隨著夢想而進展的,〈揚帆吧!星晶片部隊〉!
初夏是賞螢火蟲的最佳季節,本期「我的Lab生活」串連起各個看似不相關的實驗室,為您揭露螢火蟲一明一滅的物理機制。更多適合繽紛5月的有趣話題,都在《科學人》2017年5月號!
 

雜誌目錄

關於封面
許多人從孩提時就夢想造訪星星,但長大後可能覺得這件事很蠢。現在有位億萬富翁想起這個最初的夢,找了有志一同的科學團隊,企圖借助地面上的雷射,讓晶片部隊乘著光帆前往太陽附近的恆星。
 
太空科技
26 揚帆吧!星晶片部隊 
 文╱芬克拜納(Ann Finkbeiner)
 星際旅行是很多人的夢想,最近在億萬富翁贊助下,一群頂尖科學家打算派出太空船前往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之一:半人馬座α星。這可能成功嗎?
 
神經科學
36 太空人職災:宇宙輻射
 文╱里莫利(Charles L. Limoli)
 新研究顯示,宇宙輻射可能會造成太空人的腦部受損,這是人類星際旅行中的最大挑戰!
 
農業
44 畜牧業養出超級細菌? 
 文╱魯穆易爾(Melinda Wenner Moyer)
 美國牧場可能滋生抗藥性細菌,對人類造成致命危機,但畜牧業者大力反駁,並阻止科學家深入研究。
 
海洋學
56 深海之眼
 文╱費希曼(Josh Fischman)
 新的水下顯微鏡揭露藻類如何入侵珊瑚,展現海床上微小生物之間的生死纏鬥。
 
演化
58 鳥,不為飛行而生的恐龍
 文/布魯賽特(Stephen Brusatte) 
 過去20年在中國遼寧省等地發現的有羽毛恐龍化石,逐漸拼湊出鳥類的演化故事。可以說,鳥類是歷經千萬年漫長的馬拉松賽後,最終取得勝利、繁盛至今的恐龍。
 
古生物學
66 琥珀裡藏著誰的尾巴? 
 文╱徐星
 緬甸北部地層中發現的一塊琥珀,完好封存了一段謎樣的帶羽尾巴。科學家努力找出「受害」動物的真實身分,也意外揭開了羽毛演化史。
 
演化
68 多元文化 虎鯨分家 
 文╱里希(Rudiger Riesch)
 遍佈全球各個海域的虎鯨發展出不同掠食習慣和溝通方式,這樣的「文化」差異正驅使牠們走上不同的演化道路。
 
生命科學
72 烏賊也知 1、2、3
 文/焦傳金、楊璨伊
 烏賊的腦神經系統發達,並高度仰賴視覺,牠們除了是偽裝高手,最近科學家也發現烏賊具有數感,甚至還有風險評估能力呢!
 
物理學
78 千克標準怎定義 
 文╱佛爾格(Tim Folger)
 製作於19世紀的國際公斤原器,目前不明原因逐漸減輕。科學界想改用自然常數定義公斤,以確保全世界的度量衡標準精準又恆定。
 
 
科學人觀點
6 Brexit:脫歐終必合,地科研究如是說
 文/曾志朗
 
總編輯的話
8 花草叢林放牛班
 文/李家維
 
讀者論壇
10 
 
科學人新聞
12 三方聯手探出重力波源
 美國疾病威脅迫在眉梢
 這次誰才是鴨媽媽?
 地震傳來海嘯之聲
 一覽世界科技進展
 紗窗空氣清淨機
 地衣升遷之道
 排放煙霧,減少作物
 NASA出招解救航班延誤  
 
形上集
21 萬無引力
 文/高涌泉
 
不可勝數
22 大一可以不分系嗎?
 文/張海潮
 
健康與科學
24 難治型癲癇怎麼治?
 文/努南(David Noonan)
 
專家看新聞
86 別亂看科學家的電子郵件
 文/寇坦(Kevin Cowtan)、豪斯法勒(Zeke Hausfather)
 
資訊世界
87 使用者手冊大有問題
 文/波哥(David Pogue)
 
真真假假
88 什麼才是真理?
 文/薛莫(Michael Shermer)
 
反重力思考
89 落地食物之五秒原則?
 文/米爾斯基(Steve Mirsky)
 
聊聊科學人
90 拉動琴弦 發出科學聲──蔡振家
 文/洪志良
 
生物手記
94 從便當菜到有機農業行銷大使──菊池氏細鯽
 文/楊正雄、曾子榮
 
科學創藝術
97 原子科學激發藝術魔力
 文/沈伯丞
 
我的Lab生活
100 跨出「生物圈」,打通人際網絡
 文/蔡岳霖
 
科學人書摘
104 美蘭心機
 文/摘自《蘭的10個誘惑》
 
圖表會說話
108 昆蟲也會逐水草而居
 文/菲謝蒂(Mark Fischetti)
 

內容簡介

《科學人》雜誌-全球科普雜誌第一品牌

自2002年創刊以來共11年榮獲出版界最高榮譽雜誌出版金鼎獎!身為全球科普雜誌的第一品牌,《科學人》一直領先報導全球最先進的科學脈動與產業趨勢,除生命演化及天文奧秘的探索外,也包括成就未來經濟創新的各種工具:「NBIC,Nano-Bio-Info-Cogno(奈米科技、生物科技、資訊科技與神經科技)」,及其聚合衍生的「長壽醫學」、「未來能源」、「淨化科技」、「即時通訊」、「人工智慧」及「前進太空」等產業趨勢內容。除了原Scientific American文章精確編譯外,台灣延伸企劃採訪篇章更佔40%以上,藉由淺顯易懂的編輯呈現方式,帶給產業精英、知識家庭、高中及大專院校師生最具未來性的知識力。

《科學人》雜誌即將於2017年2月滿15週年!15年來,在「廣」的方面,《科學人》月月帶給台灣讀者科學新知、科學新聞、重要科學研究;而在「精」的方面,《科學人》推出15週年特別獻禮:「博學誌」系列文集,滿足您在單一領域更深入、更全方位的知識渴望。

「博學誌」系列文集

問,時間為何物?(2016/9/20全新出版) 台灣大學物理系教授 高涌泉 專文導讀

窺探大腦(2016/10/20修訂版)  中央研究院院士 曾志朗 專文導讀

發現天文之美(2016/11/20修訂版)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孫維新 專文導讀

掌握數位生活(2016/12/20全新出版) 台灣大學資工系教授 林守德專文導讀 活靈活現動物行為(2017/1/20全新出版)金鼎獎科普作家 張東君 專文導讀

各期珍藏

上頁 下頁
 

詳細資料

  • 條碼:R030064298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其他】2024采實電子書全書系:春暖花開‧享閱讀,參展書單書85折起、任選3本79折
 

購物說明

退換貨說明

請注意!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

非屬上列品項之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